标题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1○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2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 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 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教益的一句话是。 答案 理解探究:(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 合作释疑: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课内精读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2.a.心理b.动作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5.能说会走。6.略 拓展延伸: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3、最安全的绝对 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 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4)女娲造人成功了吗? (5)……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3分钟以内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试着找出问题答案。 班级交流,明确答案: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勃起来就开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类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2.请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答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问题: 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 2.文章结尾写到“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试想女娲看到这样的情形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眼中的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许多现象也做过类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对江河东汇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汇集的解释;《夸父逐日》中对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译文组织学生阅读。 2.组织学生从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归纳总结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未来也要考这种精神去书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吗?那就是──想象力。让我们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吧!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活动(根据小组喜好选择主题)。 1.“开在远古的绚丽之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梦想”──从中国神话看古代人们最质朴的诉求。 3.“众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来自鸿蒙的‘男神们’”──中西方神话中男神形象比较。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