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精选1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导入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自主学习

  (1)、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2)、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合作探究

  (1)、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2)、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3)、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 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板书设计

  知知不休的叫声抑

  ↓烦

  蝉特殊的生命经历↓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2

  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一、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朗读,学生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2.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3.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4.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九十年还是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

  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段。

  二、写法探究

  1.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2.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体悟升华

  1.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的?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2.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7/。 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o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o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o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中国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中国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中国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2.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

  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4

  《蝉》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蝉》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联想。

  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生词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朗读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抑在何处?扬在哪里?

  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

  四、自学测评

  1、抄写生字生词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

  (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3、《同步测练考》7页1至4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互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

  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解决办法:反复朗读课文。

  难点:

  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

  解决办法:

  多朗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拓展点:           

  《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         和        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决办法

  教师提醒学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今后我们写作文要学会这种含蓄的写法。

  课堂测评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纸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作品。

  2.学习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愿意将自己的探索经验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看步骤图纸的经验。

  2、步骤图。

  3、蜡光纸和勾线笔等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夏天到了我们会经常听到什么在叫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折蝉。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挂图(折纸《蝉》的步骤图),进一步理解折叠符号。

  提问(1)这是什么?猜猜折的是什么?(蝉)

  (2)图上有哪些折叠符号?(几种不同的箭头)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意思吗?

  (3)虚线是什么意思?(按虚线折)

  (4)箭头是什么意思?(折叠的方向。)弯曲的.箭头是什么意思?(折向反面。)

  2、分享折叠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有谁折好了?告诉大家你是按哪一种方法折的?是怎么折的?折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分别让幼儿讲述两种折纸的方法。)

  3、互相帮助,调整完善作品。

  (1)教师:没有折好的小朋友,说一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谁知道怎么办?

  (2)同组的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三、结束部分

  评价与展示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能借助拼音读准“到、很、名、本、领、想、识、永”8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部首言字旁,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领”。

  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问:“你们认识它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引导学生质疑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学生读准字音。

  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自由轻声读第2节,思考:那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什么本领?

  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师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蝉怎样学的,学会这些本领了吗?为什么?新|课| 标 |第|一|网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四、复习字词、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抽读句子

  3、选词说话

  二、指导朗读,练习说话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过渡: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三、复习巩固

  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认识“言字旁”,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学生当堂描写:识、领。

  拓展练习

  读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音

  一天到晚 叫声 有名 本领 不以为然 摇头 结果 永远

  哪些字中有笔画“横折提”,请用笔把这个笔画描一描

  识 语 纪 鸠 功 计 凯

  (复习笔画:横折提)

  读句子,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

  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二、理解探究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三、合作释疑

  3、《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6、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课内精读

  1.作者从蝉。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样的追问与思索?

  2.文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请问“这样”指什么?结合你的体验,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3.蝉.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却、竟、就、只、才”这样的字,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2个即可)

  4、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发挥想象,填写①段的最后一句,与上文衔接自然。

  第一、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名著导读。

  一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三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如: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作家、作品。

  A、《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B、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故事主题:真挚的爱。

  C、全书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师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问题设计。

  A、《爱的教育》一书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B、读了《爱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爱的教育》的故事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②对大自然的崇拜。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问题设计

  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如《纸船》)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了解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寓意。

  3、阅读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认识故事提示的寓意。

  4、练习巩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最少两则)

  B、你能从《伊索寓言》中说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的故事吗?

  第三、四课时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第五、六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

  1、仿写句子。

  2、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第八、九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2、阅读训练(下发练习卷)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结合写作背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看文章的题目。

  B、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分析人物的性格。

  E、综合各段段意。

  F、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十、十一课时

  复习内容

  1、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第十二、十三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3、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指导。

  第十四、十五课时

  综合测试,讲练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8

  目标预设:

  1、抓住文中描写蝉儿蜕变的相关语句,通过反复读文,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等策略,体验蝉儿蜕变的痛苦,并通过蝉儿两种结局的对比,从而懂得人要学会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痛苦,《瘸蝉》教学设计。

  2、在读文中,初步体会借事喻理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情预设应对策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深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

  师:这一段关于蝉的描写在昨天的朗读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找两个同学读一读。

  引导学生概括蝉儿的不同结局。

  2、再读一读这一段他们的经历究竟不同在哪儿?

  3、那么我们去看看那些蜕变成功的蝉多经历了哪些痛苦。自己读5-8自然段,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受到蝉儿经历的痛苦,画下来,并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1)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蝉儿蜕变的痛苦经历。

  (2)播放蝉儿蜕变的.视频。让学生交流看后的体验。

  5、尽管这种经历难以忍受,尽管这种痛苦撕心裂肺,但是弱小的蝉儿终于熬了过来。

  指名读描写蝉儿蜕变成功的句子。

  6、可是还有一只蝉,由于在蜕变中被迫接受了苏格拉底的帮助,而成为了一支瘸蝉。

  指名读描写瘸蝉的部分,心里什么滋味?

  三、总结升华

  1、读到这儿,每个人的内心一定百感交集,用三言两语记录下你此时的感受,教案《《瘸蝉》教学设计》。

  2、师: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要学会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痛苦。

  学生能概括成一句话。

  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经他帮助"。

  预设1:学生找到第八自然段

  预设2:"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似乎没有一点变化"、"裂开一道细细的缝儿"等。

  学生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生交流此时的心情。

  学生的体验应该是多元的:无奈、悲哀、痛苦、怨恨---

  学生的感受如果单一

  利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概括成小标题。

  教师点评学生读书方法。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1、教师随机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倾听互相交流补充。

  2、引导学生利用瞻前顾后的读书方法,结合第二自然段的描写体会为何蜕变如此艰难。

  比如抓住"裹"让学生同"包"比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壳与蝉的身体血肉相连的那种紧密。

  3、就是这样一层血肉相连硬壳从蝉儿柔嫩的肌肤上撕扯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啊?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学生闭眼想想蝉儿蜕变的经历。

  4、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吗?你感受到蝉儿的痛苦了吗?这痛苦在苏格拉底眼中是刀?是火?是剑?是针?

  教师再次引读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吗?你感受到蝉儿的痛苦了吗?这痛苦就是刀。就是火。就是剑。就是针。

  如果你就是刚刚经历了蜕变的蝉儿,你想说些什么?

  让学生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师小结:虫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些痛苦,但正是这种痛苦换来了此时的美丽,成就了它们飞翔的梦想。

  想象蝉儿的神情,从它的眼睛里读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教师第三次引读第8自然段:这只蝉虽然少了身体的痛苦,但此时蝉儿内心的痛苦胜似刀!胜似火!胜似剑!胜似针!

  引导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谈。

  拓展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中的精彩段落帮助学生更好体验。

  "七"中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3.了解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及咏物抒怀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2、思考:作者面对蝉,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三、赏析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一)烦蝉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二)惊蝉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三)叹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 能根据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字的音,尤其是注意读准“本领”一词的音;并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2 认识新笔画“横折提”,能认真描摹“识、本、为”三个字。

  3 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不以为然、不耐烦”的意思。

  4 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重点朗读蝉说的话,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一定语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不认真学习是学不到真本领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

  根据提示语读出蝉说话时的语气,并在语境中理解“不以为然、不耐烦”的意思。

  学习准备

  1 收集有关蝉、黄莺、画眉、云雀的资料(图片、文字)

  2 将蝉的叫声录下来。

  学习过程

  一 导入课文,启发设疑

  1 听录音(蝉的叫声),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

  (1)渗透学习“蝉”字音、形。

  (2)蝉也叫知了,指导读好“知了”一词“了”的轻声。

  (3)教提示简介(要求学生认真听,努力记):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常常能在大树的枝干上看到蝉。但只有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似的鸣叫器官。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

  揭示课题53 蝉,齐读。

  3 朗读出示的句子,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提示:这篇课文讲了有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出示句子)--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自由读句,借助拼音读准句中3个生字的字音:名、本、领(前后鼻音)

  (2)同桌互读句子。

  (3)交流朗读。

  4 引导学生设疑。

  提示:在没读课文前,你有些什么问题想通过读文来解决?

  交流的基础上梳理板书:

  l 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蝉是怎么学的?l l 结果,蝉学会了吗?

  说明:

  结合了解蝉,渗透随机学习“蝉”,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散学习“名、本、领”.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将本课生字学习的重点(读准前后鼻音)加以落实,识字的有效性会增强。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注重引导他们逐步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解决自设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学习,学习的方向性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标上小节号。

  2 小组交流认读生字的情况。

  3 反馈交流对内容的了解:哪些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交流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1) 读准“黄莺”一词的字音。

  说明:

  虽不是本课生字,但两个后鼻音在一起比较难读,应随机正音。

  (2) 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说说“谁想教蝉学本领?”.

  (3) 变换句式说一说。(想要教蝉学本领的歌唱家有……)

  (4) 看图认识三位有名的歌唱家。

  教提示简单介绍(学生用心倾听):黄莺、画眉和云雀天生就有一幅歌唱家的嗓子。黄莺又叫黄鹂,因羽毛金黄而得名,它的鸣叫声就像活泼响亮的笛声;画眉鸟,注意它的眼睛,眼圈是白色的。它不仅歌声委婉动听,还善于模仿其它鸟鸣声,虫叫声;云雀,别看它长得不起眼,羽毛的颜色和泥土差不多,可是它的鸣叫声非常高昂悦耳。

  说明:

  此学习环节围绕着“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这个问题,将字音的校正--“莺”,掌握规范句式的训练--“想要教蝉学本领的歌唱家有……”以及科普知识的传授--简介黄莺、画眉、云雀三种鸟的习性和叫声,融合一体。这样设计的原因之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简介黄莺、画眉、云雀三种鸟的习性和叫声用以弥补学生知识点上的空白;二是从课文学习的需要出发,只有充分感知黄莺、画眉、云雀歌声的优美,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称它们为 “ 歌唱家”,从而帮助学生读懂蝉学本领时不耐烦、自以为是的态度是错误的。

  4自由轻声读第二小节,思考三位歌唱家各自想教蝉什么本领?用直线划出黄莺、画眉、云雀说的话。

  说明:

  阅读课文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动动笔墨圈圈画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应从小培养。教提示应注意指导学生怎样使用直尺端正清楚地画线,保持书面的整洁,这些细小的习惯都不容忽视,从小处着手抓。

  交流:

  (1)提示生配合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补充板书:黄莺教蝉(发音),画眉教蝉(识谱),云雀教蝉(唱歌)。

  (3)指导朗读板书的短句。

  5 看板书思考,要成为歌唱家先得学会哪些本领?

  说明: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现阶段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疏通,生字的学习上,而应结合课文内容的了解,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能引发学生的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并从中学习怎样边读边想问题。

  发音、识谱是名歌唱家的基本功,成为歌唱家必须要具备正确发音,认识曲谱的能力。而这些学生往往不会关注,教提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发现。

  6 带着先前的设疑――“蝉是怎样学的?”这个问题读课文,并找到有关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交流、出示:(不以为然)

  (一摇头)

  (很不耐烦)

  要求读准字音:“不以为然”、“不耐烦”.

  7观察模仿朗读好蝉说的话。

  (1)提示:每当歌唱家想教蝉本领,蝉都说:“知了,知了!”,可每次说话的语气不同。

  一边看老提示的表情,一边听老提示朗读蝉三次说的话,仔细观察,想想你理解“不以为然”和“不耐烦”的意思吗?

  (2)自由练读,争取熟读成诵。

  (3)同桌配合表演,把蝉不愿意学本领的样子演出来,把“不以为然”和“不耐烦”的意思通过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说明: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教提示的声情并茂范读,即可以直接使学生模仿感情朗读,又可以从教提示的表情中体会出“不以为然、不耐烦 ”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蝉学习的态度是很不端正的,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益。

  8 交流表演并适当评价。

  三 交流读文感受,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1读最后一节,了解事情结果。提示:蝉学会了吗?

  提示:刚才老提示介绍了黄莺、画眉、云雀,我们来听听这些鸟的歌唱声(放录音),用一个词来说说他们的歌声怎么样?

  交流板书:悦耳动听(读好词语)

  提示:不愿意认真学的蝉,它的歌声又是怎样的?(再放录音)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交流板书:单调

  说明:

  运用媒体,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单调”的意思,同时渗透积累“悦耳动听”一词。从而也使学生感受到蝉不认真学习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2把句子说完整:蝉的叫声 ,黄莺、画眉、云雀的叫声 .

  3读了课文后,你喜欢文中的这只蝉吗?说说你的理由。

  4根据板书引读课文。

  5读了蝉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把你明白的道理说给大家听。

  说明:

  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将课文学习分成“有名的歌唱家分别教蝉学什么?”明白要成为歌唱家必须掌握的本领,和“蝉是怎样学的?”两条线索。而文中蝉三次说话时不同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蝉不愿意学本领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也是感悟课文内涵--“不认真学习是学不到真本领”的关键。学习设计中,找出关键词语,并充分发挥老提示的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模仿学习,在模仿表演中揣摩、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

  四 指导描摹

  1 提示:出示“识、本、为”,读一读。

  2 借助拼音认识新笔画“横折提”.

  3 观察老提示在田字格内书写“本、为”.

  说明:

  写字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尤其指导学生找到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会看“贴”摹字是学生练习写好字的很要重要的途径。写字学习除了要继续关注写字习惯的培养,复习笔画笔顺知识外,现阶段还应在如何临摹字贴上多作指导,使学生能把字炼写好。

  五 复习巩固练习生字。

  游戏:看谁反应快。

  1出示:“一天到晚、叫声、有名、本领、不以为然、摇头、结果、识谱。”

  2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练习字字过目读。

  3 全班竞赛读。

  (媒体演示,气球上有这些词语,飘动的热气球出现,学生强读气球上的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12

  上《蝉》这节课感觉很有趣,一是因为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向往;二是因为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探讨蝉的知识是个有趣的过程,我感觉如此,学生亦然。

  文章介绍了蝉脱壳、鸣叫、听觉、视觉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自己复述蝉脱壳的过程,并学会把内容写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蝉脱壳时的动作,来感受蝉脱壳的过程是一种体操表演。反复的读描写蝉脱壳时动作的词,体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把蝉脱壳过程写具体的,辅以填空来加深记忆,为学生复述这个过程打下基础。整节课上下来,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结课时留下蝉的三大不解之谜激发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13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新疆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

  咏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

  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2、  对“灯蛾扑火”这一习性,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同一事物的 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诵读欣赏(三)孤雁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