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
范文 |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精选16篇)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这样的命题,似乎有悖于当今教育语境。可是听罢王小利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后,笔者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课堂因老师而精彩! 真的不错!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老师教得亲切,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奋,学得愉悦;言者动情,听者动容。教师没有因学生反应迟缓而苦苦的“点拨” “恳求”;学生没有因回答问题不得要领而愁眉不展;听课的老师没有因短暂的冷场而深感疲惫。45分钟,在每个人全身心的融入和享受中悄然逝去。 已经步入新课程了,谁都明白,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哪能因“教师”而精彩?可大家想想,课堂离开教师的精彩,学生之精彩从何而来?毕竟,教学是一项充盈着师生生命互动和精神对话的活动,话题的引入、对话的组织、课堂的调控、学习的激励……哪一项能缺乏教师的精彩? 一、教学预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堂课王老师设计了五个环节:导入课文──欣赏课文──品味课文──朗读课文──仿写课文。以回忆小学时学过的《寻隐者不遇》导入。这首诗大部分初一学生都能回想起来,能背出来,成功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而且这首诗的内容与本文有相似之处,都是到山中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迁移学习。一个并不华丽甚至是比较平实的导入却体现了教师的“生本观”──教学从学生的心灵处扬帆起航。 欣赏课文,不是听老师范读,也不是请学生朗读,而是让学生欣赏flash课件配乐朗诵。学生都被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也“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一股股真切的感受从学生心中流淌出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他的确把自然界的这些景物看作真正的朋友。”“题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用“心”感受着作者的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具象化、情境化的作用,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为产生并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作了铺垫。 仿写课文,就地取材,选取熟悉的校园景物。学生在老师的导游下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森林之旅,在大自然中获得了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后,一种倾诉、创作的渴望被唤醒,当老师出示“食堂边小池”、“报廊前行道树”、“休憩的小鹿”、“石间草丛”等这些与学生朝夕相伴的校园景物时,学生细腻的情感、灵动的思维在笔尖源源流泻。“生活即教育。”王老师有意识地把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因心动而精彩。”在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诠释。 二、发展自主──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 在课堂45分钟里,王老师尽量给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如,让学生比较课文拟题的妙处,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找到有关段落、语句,朗读感悟,欣赏品味。课堂上,学生或自告奋勇地朗读,或热情洋溢地探讨,或激qing流畅地表达。虽然有时思考得不够深刻,有的难免偏颇,但点点滴滴,都是他们的独特体验和独到发现。总之,由于王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自己去鉴赏、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评价,自己只是扮演了一个“守望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讲堂”变成了真正的“学堂”。 “给些阳光,他就灿烂;给点雨露,他就滋润。”这一切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给予”,取决于教师精彩的“主导”。虽然教师在课前作了缜密的、充分的预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怎样面对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呢?“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王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教师的真情投入,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天性;师生间的互动启发,又使彼此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的追求。 三、激发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所以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语言训练发展思维,通过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语言水平。课堂上,王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我喜欢文中写树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和岩层’,作者运用了比喻。”学生说。 “这是比喻吗?”老师稍一提醒,全班同学便异口同声:“这是联想。” “是的,这是联想,作者想象自己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当学生答问有失偏颇时,王老师不盲目地表扬,也不听之任之,而是耐心地纠正,智慧地启发。 又如当另一学生品析“德高望重的老桥……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说它们写出了古桥的品质时,王老师便紧跟着追问:“古桥有什么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补充完善。再如交流仿写的片段时,王老师让写同一景物的几位同学一起朗读,教师不妄加评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在相互比较中思考与借鉴。 及时点评,科学评价,把误读的“导”正确,把肤浅的“导”深刻,把片面的“导”全面,把笼统的…… “导”精致,才是“教”的本质,才是教师的精彩。并非多余的话。 课听完了,笔者想说的是:一个真正精彩的教师,他必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镌刻着这样几个字──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课堂固然是一个展现教师专业、人格魅力的地方,但展示不是目的,唯有将这种专业和人格的魅力转化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转化为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转化为学生对生命的注目、对多样性的尊重等等,教师的精彩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彩,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言语实践的阵地、磨练综合能力的舞台!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2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 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五、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 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六、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3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意境高远,把读者引入了无边的遐思和精神享受之中……因此本文的教学目的为:1.体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主义教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中本课宜采用朗读体会法、导读法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雷厉风行,有的考虑周到,遇事沉稳。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李汉荣到山中访问了许多好朋友,它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呢,和我们的朋友一样不一样”) (二)学习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 (1)作者访问的是些什么样的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看这些景物说成是拜访朋友?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自己的这些朋友的?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山中的朋友的? (2)作者的“朋友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使内容一步步深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5)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 (3)你好,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4)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设计说明】体会作者将要溢出来的满怀的真诚和喜悦。体会作者用语的亲切,恰当。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留意,都用心去谱写心中的赞歌,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融入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学生同作者一起领悟大自然,热爱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谛。 6.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设计说明】教师可选择表现大自然美妙声音的音乐,如林涛、鸟鸣、海浪、潺潺的水声内容,把学生再一次带入充满温馨和感情的大自然中,使学生真正用心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同作者的感情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拓展课文内容 假如你是某一景物,面对来来去去不同身份、特点的游人,面对游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神态,以及他们在你身边的不同表现,你想跟游人说说你的心里话吗? 【设计说明】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当然也不排除反面的例子。此题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并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大自然的语言,加强同学的集体主义感和合作意识。 (设计者 马丽艳) 四、课堂实录(片断) …… 师: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可爱,那么奇妙。你不禁从内心喊出“大自然原来如此多姿多彩。”现在,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们,你将向他们倾诉怎样的心声? (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先介绍自己的身份)嗨!朋友,你好!我是你的大树朋友。你每次来的时候,我都用绿色的笑脸迎接你,但是,你知道吗?这种快乐的日子快到头了。由于你们不注意爱护树木,走到这里时,不是在我身上刻字,就是折断我的胳膊,现在的我已是遍体鳞伤了。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活在痛苦之中。求你捎个信吧,为我们的生存留一方空间,也为你们的生活多一份绿色,行吗? (同学们为他精彩的发言,丰富的表情鼓掌) 生2:“喂!小朋友,请不要把垃圾袋扔到我身上,好吗?”小河脸色沉重地说:“我以前是多么的干净,皮肤是那么清爽,声音也优美动听——哗,哗,哗,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跟我玩耍,可现在呢?美妙的声音不见了,白皙的皮肤变黑了,清澈的眼睛变得浑浊了。你们从我身边经过时,还会捂住鼻子,说我是臭水沟,可这些能怨我吗?我多想和你们一起玩耍呀!” 师:同学们,对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心里怎么想的?(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3: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4:我们每个人都要起来加入“清理河流”这一行动之中。 生5:…… 师: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比较高,大家想想有的地方也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假如你是其中一景,你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6:“嗨,我的恩人,我的知己,记者姐姐!还记得我几年前送给你的诗吗?从前有座山,山上长满树。人们为致富,上山砍伐树。腰包渐渐鼓,山上光秃秃。”自从你向社会呼吁了要爱护森林以后,大家开始植树造林了,你看我现在生活得多好,我的身边没有了可怕的砍伐声,有的是朋友的问候,花草的陪伴。当然喽,我们不辜负你们的厚爱,我们会做环境的保护神,绿的天使,为人类的生活贡献一片绿茵。 生7:早上好,亲爱的朋友,我是空气先生,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在宽广的田野里漫步;让我们走向山顶,眺望远方,听鸟儿的歌唱;让我们一起欣赏碧海的波涛,让我们呼吸花的芬芳…… 生8:大家好,我是一朵小白云,你看我再也没有以前的烦恼,我的身边变得如此清爽,我的衣裳也不用担心被灰尘弄脏了,总是干干净净的,这都是你们大家保护环境的功劳。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我给大家变个魔术吧,看!像不像棉花?看!像不像金鱼?看!像不像高耸的群山……再见了,朋友,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季节,快快享受这美丽的风景吧!我要去拜访其他朋友了,再见! (许多同学还是高高地举着手,不肯放下,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如此丰富,思维也很敏捷,连老师也很佩服大家的才能。(同学们脸上是自豪的笑)你们的心声其实也是我的心声,更是广大人民的心声一一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希望同学们能真诚地为我们的承诺而付诸行动。(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执教 马丽艳) [1]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4【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理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5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6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和五(1)班的同学们一起去山中访友。短短的四十分钟眨眼而过,我不知道有没有给各位评委老师带来好心情。那么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思一下有没有达到简单、有效。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内容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但和之前学过描写景物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体会到这种情感。我选择了最能表达情感的三、四、五自然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处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我想说说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化。因为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这篇文章句句含情,很适合同学们朗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我的主导主要放在引导同学们学习语言文字上。在教学环节上,从课文的导入到默读,以及到品味课文内容,再到最后的回顾拓展,力求简单有效。例如第四自然段的读中想象、质疑导读,第五自然段的配乐朗读,我想都落到实处,扎扎实实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文字能力。 第三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整堂课我以为什么用山中访友作为题目展开教学。我想这一堂课留在同学们心中的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文章浓浓的深情,领悟到文章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当然教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7《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资料以及结构。之后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能够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8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感情领略情节魅力。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 新课:假如你到山中访友,你会访问什么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可作者是怎样说呢?(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共同聆听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出的童话般的世界。 学法导航 速 读 课 文——通 读 课 文—— 精 读 课 文 ││ ││ ││ 扫清文字障碍 感知文章大体内容 重点内容重点分析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 逝川 憔悴 玄奥 禅心 唱和 德高望重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3、通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精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A、自主探究: 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具体是怎么写的?分别从众朋友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品质? 简析: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德育渗透: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齐读七段。 B、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进山看景为何说成“山中访友”?同时体味想象丰富,充满童趣,浪漫色彩的构思?(重点研读四、五段) 回归大自然同时被大自然同化,举例:作者走进山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枝,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上远水”。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人称转换:文章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充分。 简析: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3、精彩回放(听第四段录音),再次共同领略文章中大自然的呼唤,品味文中语言的魅力。 ○教师小结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 (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注意:审题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运用拟人,抓住特征写即可。 与君共享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囚绿记》片段) ○布置作业 : 1积累优美字词句,记在摘抄笔记上 2完成拓展练习中小练笔 ○板书设计 : 古桥——老朋友 山泉——姐姐 清 晨 访 友 悬崖——爷爷 夜 色 归 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 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9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0那天去上课,学生都问我,加了星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呢?我对同学说这些是选学课文。既然给了我们选的权力,我们就有权力按照自己喜好来选择。啊,我们的权力这么大啊。同学们一下轻松起来。 他们讨论了一下,选中了《山中访友》。 “今天我们就聊下朋友的话题吧,大家都数数自己有多少个好朋友吧!”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同学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 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中对这些景物的拟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写句子。 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美术和散文的结合,引起了学生特别的兴趣。 最后我让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画,读出自己仿写的句子,然后大家评谁画得好,谁仿写得好,当掌声和兴奋的眼神迎来下课的铃声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内容,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 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学生,就让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1教学目的: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 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大诗人李白的长眠地太白镇.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会选青山作为长眠地吗 (示大青山图)因为青山风景秀丽,大山深处有美景.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图示标题)我们看看山中究竟有哪些好朋友. (出示图片)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可配乐)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出示幻灯) 栀(zhī)子 憔(qiáo)悴(cuì) 湛(zhàn)蓝 携(xié)来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逝川(流淌的河流)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图示)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归纳(图示):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 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图示):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合作实践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 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b,你好!落叶,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c, 你好!石桥啊,你没有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d,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e,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 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作业:(图示)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13.山 中 访 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爱护自然 溪流——妹妹 访友 白云——大嫂 保护环境 (和谐共处)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热爱生活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启示: 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 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 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 不去搬弄是非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2《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3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应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作者满怀激情投身到大自然中,充当大自然中的一个角色来赞美自然,歌颂美景,同时,也想让同学们领悟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真谛,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二、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时间上也不允许,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近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写景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感受其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寒假刚刚过去,我想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 走亲访友是逢年过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好久不见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或在家中抑或在饭店,聊一聊天,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有位作家李汉荣也曾经有一次去拜访他的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同时也把他的好心情记录了下来,写了这篇文章。 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呢?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学生自由回答: 帮助父母做家务 学习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4【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暑假里大多数学生都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巧合的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就是“感受自然”,有了亲身体会,再学习课文,大自然充盈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会不言而喻,那美丽的风景会再次让我们陶醉。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2、解决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把课文读通顺。 3、“山中访友”的“访”什么意思?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请同学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 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 4、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提出疑问,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愉快心情。) 5、朗读一二自然段,读出作者满怀的好心情。 三、拜访古桥 1、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先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2、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作者会对这位朋友说些什么呢?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朗读,感受作者对老桥的赞美、敬佩和感激,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指名读第四段。 2、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请把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对这样的知己,作者会和它们说些什么呢?(学生说) 3、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4、“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5、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6、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吧。(学生接读第五段) 7、除了文中这些描写,还会有谁呢?学生根据文中写法,想像对话。 二、学习六、七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有感情的朗读。 三、小结 1、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学习写法。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3、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情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5反思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在10次教学评估中,全部获得的一类课。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二、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三、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四、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课堂因老师而精彩──听王小利老师的《山中访友》有感 篇16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 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 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 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 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 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 (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 "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 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 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 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