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中访友》教后记 |
范文 | 《山中访友》教后记(精选14篇)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1《山中访友》教后记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公维忠 《山中访友》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我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作者,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两个新的生成点。一是课题是否可以改成《山中观景》;二是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教学中只是做了简单解答,总觉得没解决透,因此教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并将答案做了整理,如下: 一、课题是否可以改成《山中观景》 以《山中访友》为题更好,因为在这个题目中作者将大自然人性化了,“友”是文眼,也是文章的切入点,情感的生发点,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达到了人与物的交融、统一,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另外,“访友”,引起读者的联想,使文章象童话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再者,这个题目也可以使读者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仿佛这些自然界中的朋友也是我们大家的,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至于排比,倒跟联想没有密切的联系。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发现美 感受美──《山中访友》教后记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赵 明 《山中访友》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采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而符合现代孩子的审美眼光,相信学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吸收这种构思方式。 果真课堂上孩子异常活跃,抓住孩子的灵性,释放在语文课堂将是一堂语文课最成功之处,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发现美 1、导课时从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2、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我觉得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那么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孩子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3、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在本上画。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学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写是本节课学生展示的第二个展示,孩子们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这里的设计开拓了学生思维,展示了他们的天性与灵性。 2、批注是教学在本节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课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感觉收获较大。 三、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心情不好。 2、批注时有个别学生做得不好、 3、读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2公 开 课 教 案 蒙城六中 卢献红 (2003.10) 《山 中 访 友》 李汉荣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 唱和(hè )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 玄(xuán )奥 清澈(chè ) 禅(chán)心 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 )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 教师范读: 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构思新奇) 古桥 (暗喻) 古老坚韧 (联想丰富) 热 树林 (移用) 植根民众 爱 一首没有韵律的诗 大 山泉溪流白云 一支没有音符的歌 自 (拟人) 保护自然 一幅没有图案的画 然 瀑布悬崖云雀 石头落叶小花 (排比) 回归自然 (充满童趣) 雷雨柏树蚂蚁 (博喻) 以爱待人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3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 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font]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 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 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 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font=宋体]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 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 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 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 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 (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 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 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4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 设计: 1、导入 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板书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5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一、 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他们有些什么特点?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 落叶 小花 雷阵雨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归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二、 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三、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呢? 四、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融入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学生同作者一起领悟大自然,热爱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 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设计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使内容一步步深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 作业 布置“ 模仿课文第4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上长出了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片断或一篇小作文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6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浪漫的想象美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7【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 树冠(guān ) 湛(zhàn)蓝 凝(níng)静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 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 “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⑵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 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 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 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二、体验情感,反思言行 1、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美读课文,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和他丰富的联想、精美的语言印在脑海里。 三、拓展对话,发展语言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辨字组词: (激、邀)(俯、府)(暴、瀑)(俏、捎、消、哨)(驱、躯、岖)(津、律、肆)(狭、陕、峡、侠)。 3、抄写本课你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 (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 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8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为重要。 反思: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9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10【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11一、课题:山中访友 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 1.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精彩段落]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大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 1.这段文字运用了 、 、 、 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精彩段落]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人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详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 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四)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要做到要言不烦。 1.排比、拟人、比喻、设问。2.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山泉:清澈。溪流:潺潺有声。白云:洁白。瀑布:雄浑而且高亢。悬崖:无言静默。云雀:叫声清纯。3.悬崖 无言静立 1.柏树下避雨的情景。2.拟人、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间景物的美丽情态,更能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赞美之情。3.这里指老柏树的恩赐惠及作者,如雨泽润物 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及山间万物的感激之情。4.因为我和蚂蚁一起在大树下避雨,所以说是患难的兄弟,更能突出题目中的“友”字。5.不行,本文结尾用省略号,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绝,给人回味的余地;用句号则不够深远。 (五)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要点,按照“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写出学习心得。 (六)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十、板书设计 :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山中的朋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 柏树、蚂蚁 十一、课后小结: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12【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诵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引导交流)寂静的山林,低矮的瓦房,久别的朋友,拥抱的身影,这常常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山中访友” 想象的情景。可是今天,当我们随着一位朋友去山中访友,你一定会见到一幅与我们通常的想象截然不同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读的部分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评议。 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全班展示。 4、交流初读感受:你看见了作者的朋友了吗?有哪些? 三、分段品读,体会情感 过渡语: 拜访了这么多朋友,你觉得作者同他的朋友感情深吗?让我们一起再反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同他朋友间的深情。 1、先默读课文,用符号划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喜爱朋友的词语或句子,想想词句的含义,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选择下列训练点。) ⑴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一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对老桥的喜爱?“德高望重”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含义?这一段中哪一部分具体写了古桥的“德高望重”?(“你把多少人马……惟有你依然如旧。”)作者看到老桥,充满喜悦而又充满敬意,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吗? ⑵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经在哪些诗句中见到过“知己”?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知己”?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树是我的知己?我是树的知己? (“呼喊我的名字”“与我交换眼神”“我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⑶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作者像这样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形,读一读这一段,跟每个朋友热情地招呼一下。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 (你好,___的___!你____。) ⑷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为什么作者从一片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从一块石头听见了时间的回声?你能像作者一样联想一下吗? (鞠一捧清泉,我看到了 ;挥一袖清风,我听到了 ……) ⑸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文开始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这样反复提到“好心情”说明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经典文段诵读 上节课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了课文的语言,体会到了作者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感情,现在谁能把自己体会得最深刻,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 二、整体回顾,感悟写法 1、当老师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我就特别喜欢。同学们喜欢读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2、你们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别之处了吗?(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写法)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这所有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作者赋予他们“举首投足”和“喜怒哀乐”,使人感觉栩栩如生。 3、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总结全文 随着作者在山中走了一圈,我们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即将要同他们告别时,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把这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当成这么好的朋友呢?你觉得他们值得做好朋友吗? 如果与小树做朋友,我们的空气会更清新;如果与江河做朋友,我们的晴空会更明净;如果与大自然做朋友,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同学们,能在你们的朋友册上记录一些有关自然的新名字吗?希望下次能听到你与他们的故事。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笔:模仿课文段落写一、两段话。(任选一个话题) ⑴ 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 ⑵ 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 3、推荐阅读。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 树林:知己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13在本人力邀之下,镇西兄终于答应在百忙之中来我市讲学一天,并且通过论坛信箱提前发来了准备演讲的题目和上课的课题。可是,由于事务繁忙,我竟将他准备的《提醒幸福》混记为《紫藤罗瀑布》了,当50名着装整齐的初一学生在主席台坐定之后,李老师小声问学生:“都预习了吗?”学生一齐响亮地回答:“预习了。”可当他拿过学生手头的课本翻阅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要讲的课文。李镇西轻轻走向后台,小声问我:“怎么没有要讲的课文?”闻听此言,我不禁哑然。带队老师一看距上课时间尚早,马上表示去复印课文,但李老师看了看自己已圈点得满纸烟云的课本,立刻拒绝了复印教材的要求,表示要新选一篇课文上课,并立刻返回讲台,征求学生意见。 在我个人来看,作为一位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现讲一篇课文并不是什么值得张扬的事情,但在这件事情上,镇西兄真正令我感佩的是:不仅当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慌乱和不悦,而且人前人后始终没有任何的推委和申明。教化的东西虽然能够使许多人在特定的场合保持气定神闲的风度和宽容待人的雅量,但往往在情急或松懈的时候就暴露了本性,只有真正深入灵魂,融进血肉的东西才能成为一种随时散发馨香的神韵和气质。照我看来,李镇西对于教育民主的理解,正如他自己所主张的一样,早已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气质。课不一定精彩到什么程度,但偶然的失误,却使我和李镇西都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得到了一节更真实的课,我认识了一个更真实的人。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执教者:李镇西 (2005年10月15日下午,湖北省宜都市宜都剧场会场上座无虚席。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李老师再次和宜都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专心致志地看课文。)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像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得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地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得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得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得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镇西兄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整个课堂,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注意了对学生注意力的驱动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并且教会了学生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倍感阅读的快乐。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14课前谈话: 请学生自我介绍。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散文家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生:拜访的意思。 师:作者拜访哪些朋友,默读课文,如果有什么疑问,一会可以提出来。 生: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你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我觉得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在这涧水上站了很多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作出过很多贡献,还是很谦虚。 生:之所以成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老桥很古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 生:很忠诚,默默地……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面对这位一如如旧的,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老桥是他的朋友。听出他们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师: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 指名读第四段。 师:什么情感? 生: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知道你内心的想法。 生:对对方都是无话不谈。 生:非常亲密的朋友。 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多少话跟作者讲啊。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己话?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有什么开心事,跟我说。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 望着我。”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师: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山中的朋友非常热切。 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大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______ 你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______ 你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______ 你______ 你好,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共舞吗? 生:你好,可爱的蚂蚁,你是不是想到我身上爬来爬去?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泉水、悬崖都是他的朋友,现在为什么他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因为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可爱。 师:他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激,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 生:山中的一切都那么亲切热情。 师:作者在《又见南山 》里说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作者对南山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眷念,如此的一往情深。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文章在表达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呢,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情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