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范文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看篆体字“友”,从古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需要什么?进而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

  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分页标题#e#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这点,《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一落实。

  综观全课,有两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1、精心设计流程,铺设对话梯度:

  本堂课中,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语言为支点,以诵读为抓手,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等的多重对话。其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个性美读、模仿写作这三个环节上。在这里,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个性美读就是感悟、欣赏语言之美,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品味语言只是“明于心”的话,那么个性美读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写作就是“明于手”,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从鉴赏到创造,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这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课堂对话的宽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学生由着重于生本对话(品味语言)转到着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个性美读),最后开始与大自然、与自我对话(模仿写作),整个课堂教学就这样呈阶梯式对话进行,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逐步深入。

  2、巧用音乐背景,创设对话情境: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像教学《山中访友》这样的美文,就巧妙地选用了三段优美的音乐,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上课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乐,这段鸟儿欢叫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形成了阅读期待。而学生的'阅读期待越强烈,与文本的冲撞就越激烈,在与文本对话中的收益也就越丰富。在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个性美读,放了第二段音乐,音乐与朗读的有机结合,既愉悦了师生的身心,又让语文课在审美中进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写作时播放的第三段音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大自然中,较好地拓宽了对话的空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触动了学生的情思,笔下的仿写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想使这个过程精彩纷呈、师生教学相长,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本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教学像《山中访友》这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这种多读、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实在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3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 树冠(guān ) 湛(zhàn)蓝 凝(níng)静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 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 “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⑵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 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 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 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重视读中积累

  我在平时特别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语文本身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在平时阅读的同时多动手动脑记录下喜欢的好词好句,必要时候可做批注。日积月累语文的作文水平以及遣词造句水平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台阶。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反思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在10次教学评估中,全部获得的一类课。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二、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三、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四、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方法。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7

  一、成功之处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二、不足之处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视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以美的课件吸引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力求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三、不失时机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9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字串5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字串9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字串1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字串3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山中访友》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趣。我在老教材中未有过接触,所以钻研教材、结合学情颇费了工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自己觉得在这一点上有些可取之处:

  1、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因为刚开学,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就布置他们查阅了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资料,还让有条件的学生将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四周,为学生营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境。

  2、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山中访友》,随即提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赶紧道出了心中的疑团。所以,当我叫他们自由阅读课文,解开谜团时,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间,领悟作者感受

  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学生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4、有感情朗读背诵,升华感情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表演,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未完成。还有,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象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想,这次学习活动会更好,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 树冠(guān ) 湛(zhàn)蓝 凝(níng)静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 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 “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⑵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 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 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 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二、体验情感,反思言行

  1、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美读课文,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和他丰富的联想、精美的语言印在脑海里。

  三、拓展对话,发展语言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辨字组词:

  (激、邀)(俯、府)(暴、瀑)(俏、捎、消、哨)(驱、躯、岖)(津、律、肆)(狭、陕、峡、侠)。

  3、抄写本课你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  (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  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资料以及结构。之后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能够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6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认读文中的多音字“树冠”“唱和”“旋转”,联系上下文会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

  2、通过分析体会,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懂得拥有友情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成朋友了。认识你们真好,这正如孔子一句名言所说:

  (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揭题。

  师:有朋友从远方来看你,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你们说呢?(生:是件快乐的事)那你来读读,读出你的快乐。(指2——3名读)如果你去拜访自己的朋友,你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学生说:高兴、愉快、激动)是的,高兴、愉快。有位作家李汉荣,他今天也去山中拜访朋友,那么他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山中访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中访友。(板书:山中访友)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读课文,读好生字词,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画出作者访友时直接描写好心情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字词情况 (指名读---读出词语的感觉)

  (出示): 树冠:指帽子或像帽子形状或在顶上的东西。 扩词:张冠李戴怒发冲冠鸡冠

  旋转:转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的是物体围绕中心点绕转。扩词:旋转 打转 转圈

  唱和:指歌唱、作诗跟着前面一人接应。 扩词:一唱一和奉和一首应和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三、理解作者的“好心情”

  师: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访友好心情的句子。(指名读)

  (出示):(1)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2)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师:第一句写到作者出门时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第二句写到作者回来时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板书:好心情)

  (一)感受出门时的“好心情”

  师:那早上出门时的“好心情”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出示):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两遍,读后说说哪个字首先跳入你的眼帘?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点击撞)(生:撞。让我感受到一份惊喜、意外,好象与微风心有灵犀;整个人撞到微风的怀抱里了,被微风中的露水和栀子花香气所包围着,特别的舒服。)指名说,指名读。(那你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心情。)

  师小结:一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这一“撞”撞出了惊喜、意外,撞出了心有灵犀,撞出……撞出了同学们这么多不同的感受,可见此次出门非同寻常,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让我感觉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怎么能不让我有份好心情呢?难怪作者感叹道:早晨,好清爽!(点击这句话,变颜色。)

  朗读:现在让我们把这清爽的感觉融入到朗读中吧。(板书:好感觉)你们在下面先试试,然后请几位同学读读。女生在朗读方面有这天赋。我想男生也不甘示弱的。(试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听着听着,这声音真如一阵清爽的风,让人陶醉啊!)

  师:同学们,早晨就有份好心情,这非常重要,它将是你一天学习、工作良好的开端。你看我此次访友就(出示)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师:我轻装上阵,就这样轻松、自在、开心的去拜访我的朋友,我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请同学们快速去文中找找。(引出文中那些自然界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

  (二)感受朋友带给我的 “好心情”

  师:下面我们跟随作者访友的步伐,一起先去拜访他的第一位朋友——古桥,请大家自由读第三段。

  拜访古桥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出示桥),作者我与这位古桥朋友相见,都说了哪些心里话呢?请同学们边默读边画一画句子。(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学习习惯非常好。)

  出示: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师:你跟老桥说了什么心里话?指名接着说心里话。(指名读)——你们一起都对老桥说了什么心里话?(齐读)

  师:读着读着,眼前的老桥就如——德高望重的老人

  1、聚焦“德高望重”感受老桥精神

  a、怎么理解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名望。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这样来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叫它语素分析法,平时我们学习中也会用到。)b、你们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抓住“站了几百年”、“多少”、“渡过”、“弓着腰”“俯身”“依然如旧”)

  (生1:从“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中的“几百年”可以看出桥的古老、历史悠久、默默无闻。)

  师:是啊,老桥一年如一日地站着,几十年如一日地站着,几百年还是如一日地站着,这一站就是几百年啊,同学们,有被感动了吗?哪点感动你了?(生:……)他就这样默默地不倦累地站着,具有这样默默奉献品德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啊!(你真会读书,真会思考。你很会抓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

  (生2:从“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中的“多少”可以看出老桥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

  师:你能想象一下他做了哪些好事吗?(生:……)是啊,这样为大众服务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生3:从“你弓着腰”、“俯身”中可以看出它默默无闻、古老、无怨无悔。)

  师: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几百年啊,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鱼长成大鱼),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不断的变化着、更新着。只有老桥你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生4:从“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从“依然如旧”中可以看出桥的古老,不管时光如何变化,它都保持着原来的姿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1)师:是呀,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时间一天天,一年年的流逝了,在变,在变,也在变,唯有老桥你依然在涧水上,唯有老桥你依然把 ,唯有老桥你依然。( 社会在变,环境在变,时间也在变;日月在变,山河在变,大地也在变;你在变,我在变,他也在变;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树在变,山在变,水也在变…………)

  (2)师:是啊,老桥你为大家默默无闻地服务,不求回报,品德真可谓高尚啊,人们对你是多么尊重啊,你可真是——德高望重。难怪作者一见到你就由衷地赞美道——引读,(出示)啊,老桥,……学生齐读

  (3)(出示)师: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现在不但作者在赞美你,我们了解你之后,也都由衷地赞美你——)

  (4)师:引读(出示)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师小结:古桥,我的第一位老朋友,我从你身上感悟到了德高望重、感悟到了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板书:好品质)这好品质净化了我的心灵,怎么不叫我有份好心情呢!正如文章结尾所说:

  出示: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拜访树林里的朋友

  师:告别了这座默默无语的古桥朋友,我走进一片热闹的、充满活力的树林。这片树林里又有哪些朋友给我带来好心情呢?

  (出示):(女生读)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男生读)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师:刚才说古桥是我的老朋友,那么这片树林又是我的——知己

  1、什么样的人可以互相成为知己?(生:知道你内心想什么的;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知己知彼的,无话不谈的;能向对方倾诉心事的;两个人能够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同分享共患难……)

  2、文中的我有这样的知己吗?谁?(鸟儿,露珠,树)

  认真读读,思考:它们的哪些举动让你感觉到我和它们之间确实是知己的?

  a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中感觉到是知己。 师:这也许是一声普通的“呼唤”,但流露出来的是不一般的情感啊。

  b生:从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中感觉是知己。师:这也许是一个普通的“交换眼神”,但也流露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啊。

  c生:从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中,从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可以看出是知己。(无边就是无限,把所有的都给我了,能不是我的知己吗。)

  师: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我不是望着树,而是“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一声“呼唤”一个“眼神”,一个“望”都传达了它们与我这位朋友之间的——默契、传达出了我们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传达出了我们朋友间的——心心相通、心心相印

  师:是啊,这种知己间的默契、心心相印怎能不叫我高兴、快乐呢!那就把这种快乐传达给在座的每位吧——(引读)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d、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出示下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旋转、流淌)我看着看着,静静地,静静地,为什么我会把自己想象成树呢?(生:树就是我,我就是树;看得出神,想得入迷;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那你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味道。

  e、作者的想象真丰富,我们也来试试。仿写拓展出示:

  我凝望着那些小鸟,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鸟——

  我呼吸着那些花香,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花——

  (指名说)(师:你的想象太丰富了,是未来的文学家啊!)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也已经和鸟、花融为一体了。我好享受这种物我相融的境界啊,(板书:好享受)这种境界只有用心、用情去真切的感受,才能体会到山中的一切是那么富有生命,富有人情味,这叫人怎能不快乐呢?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说:

  出示: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四、师总结:在我眼里,山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桥,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能和我们说话、交流,这些山中的景物自然就成了我的朋友,课开始时,我们引用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我的朋友还不止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去认识它们,相信你们交上这些朋友后,你们的心灵会更纯洁。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为是高年级的讲读课文,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的特色--美 。我设计了图、文相结合的课件,注重课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知课文;以优美的朗读让学生的听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 在教学时我也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求学生通思考说出感悟、仿说等小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就抓住“好心情”设计了三大模块:“好感受”、“好品质”、“好享受”。

  一、体会出门时的好感受,带给作者的好心情

  学生通过读,找出直接描写作者访友时好心情的两个句子,引出“撞”字,然后让学生说说“撞”字让你感受到什么,这一提问也撞出了学生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抓住好感受,让学生体会这好感受带给作者的好心情。

  二、体会朋友的“好品质”、“好享受”,带给作者的好心情

  1、拜访古桥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理解“德高望重”这个词,并思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通过学生思考,我就抓住:⑴“站了几百年”,让他们体会到具有像老桥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⑵“多少”这词可以看出老桥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再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一下他都做了哪些好事。通过想象训练,我就顺着归结,这样为大众服务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⑶“弓着腰”、“俯身”,让学生想象,在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变大),空中的月(阴晴圆缺)都不断地在变化着、更新着,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有了以上这么深刻地理解、感悟,再经过老师多次指导朗读,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桥,读出对老桥的敬佩之情。从中也感受到老桥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这好品质让作者拥有份好心情。

  2、 拜访林中的朋友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主要抓住“知己”这个词来展开教学,学生会从文中的“呼唤”、“交换眼神”、“望”这些词中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确实是知己了,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味道来。在读中学生又一次感受知己间的默契、深情厚意、心心相通、心心相印等等,如此的感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在教学作者产生的联想这块内容时,我设计了仿写训练,学生一个比一个写的好,可见彼此都已经沉浸在这物我相融的境界了,我们好享受这种境界,这境界只有用心,用真情才能感受得到。这种享受也让作者拥有份好心情。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调控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上还不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相信在这么热心、真诚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会越上越得心应手的。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 篇17

  那天去上课,学生都问我,加了星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呢?我对同学说这些是选学课文。既然给了我们选的权力,我们就有权力按照自己喜好来选择。啊,我们的权力这么大啊。同学们一下轻松起来。

  他们讨论了一下,选中了《山中访友》。

  “今天我们就聊下朋友的话题吧,大家都数数自己有多少个好朋友吧!”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同学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

  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中对这些景物的拟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写句子。

  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美术和散文的结合,引起了学生特别的兴趣。

  最后我让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画,读出自己仿写的句子,然后大家评谁画得好,谁仿写得好,当掌声和兴奋的眼神迎来下课的铃声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内容,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

  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学生,就让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