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经》二首学案 |
范文 | 《诗经》二首学案(通用15篇) 《诗经》二首学案 篇1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 )踟蹰( )( ) 卜筮( ) 愆期( ) 偕老( ) 淇水汤汤( ) 美人之贻( ) 2. 根据课文填空。 ( )我彤管 乘彼( )垣 ( )首踟蹰 说( )女美 士( )其行 匪我( )期 3. 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2、第二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3、翻译《静女》全诗(分组安排) 提示: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尝试背诵《静女》。 【疑难探究】 5、《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课文探究】 6、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阅读《邶风;静女》,完成3~7题。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8、《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尔,你。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 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9、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c、(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1、 对文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3、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14、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②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③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④渐车帷裳:古义 ;今义 ⑤总角之宴:古义 ;今义 【阅读提升】 15.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写作训练】 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话剧。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1 略; 2、略 3、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4、答案为a。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5、一个女子由向往爱情到与负心男子决裂的故事。 6、对比手法。氓在态度上前后对比,“我”由追求到决裂的对比。 7、士之耽兮,犹课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堂上演练 1 隅:yú踟:chí荑:tí 2、蚩:chī罔:wǎng 3、文静的姑娘多漂亮,等我在城角好地方。你躲藏起来看不见,我抓耳挠腮又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箫颜色多亮丽,美得让我乐陶陶。 赠我郊外白茅草,的确又美又奇妙。不是茅草多美丽,美人赠送乐逍遥。 4、略 5、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而在艺术特点上 ,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6、(以下内容为课后整理) 生1:先纠正一下这问题的问法,好象自由恋爱一定是幸福的一样。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站不住脚。(老师表示认同)回到课本里去,这场悲剧应该由女主人公买单。她不识人,人家一求婚,她就答应了,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出去。头脑发热,没有心计。不像静女中那姑娘还躲起来考验一下小伙子。她这种表现,说得好听就是对爱情的忠诚,说得不好听是失去理性。 生2:这与社会背景有关。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低,(有学生纠正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女子地位就更低了,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爆笑)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流氓就随流氓了,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所以说一个女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要消灭这悲剧,只有男女平等一条路。(教师表示十分欣赏) 生3:不同意扩大化。这故事中对立的双方就是两个人,女子固然轻信,是她不好,但是,根源是在那男子身上。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追问,你是法官,是同意他们离婚,还是不同意呢?)同意。让这女的重获自由。尊重她的心声。 生4:主要原因是氓。他看不上自己老婆了,认为她老了,不好看了。呵呵。(学生笑)有什么好笑的?文中有写桑树叶子的句子就是说明她自己老了,暗含着她丈夫不再爱她了。(教师追问:女子青春不在难道是她的过错吗?)不是,关键是男人的心态要好。你想啊,现在女的老的快,男的呢,没什么变化。男人要懂这个规律,好好地爱自己的妻子。 师:大家说的都挺有理,最重要的是把文本利用起来了,不是无稽之谈。我在这里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学生记笔记,教师板书边解释) 1、士之变心说(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二其行”) 2、伦理道德说(家人反对自由恋爱。本来已经给你找好了勤劳忠厚的王老五,你偏偏不要。好了,现在被你抛弃了吧?“兄弟不知,歙其笑矣”。有点幸灾乐祸哦。) 3、社会制度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而且女生平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4、年老色衰说(用比的句子,学生也说了)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d.2、c (应在主谓之间停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3、c,4、c, 5、d(比喻手法),6、b,7、(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8、b, 9、d,10、a,11、c,12、d,13、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坚强。14、①古义:到;今义:连词,提及另一事物②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③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④古义:浸湿;今义:逐步⑤古义:欢乐;今义:酒席 【阅读提升】15、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写作训练】(课后整理)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 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 月亮,黄振。 改编: 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 hart will go on》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 (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 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 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诗经》二首学案 篇2《氓》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讨论法。2、诵读法。【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一、 导入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三、诵读课文。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1、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2、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3、 集体再次朗读。四、 整体感知课文。1、 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2、 梳理课文行文思路。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3、 学习“恋爱”部分。(1—2章)(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6)齐背第一段。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6)学生试背诵。4、 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 “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五、课堂小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六、 布置作业。1、 除了“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来。2、 将《氓》改成现代诗。3、 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 《诗经》二首学案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2、完成课后练习二。 《诗经》二首学案 篇4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诗经》二首学案 篇5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关睢蒹 葭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二首学案 篇6一、词语 氓 蚩蚩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尔卜尔筮 咎言 载笑载言于嗟鸠兮 桑葚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罔极 靡有朝矣 咥笑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玁狁 不遑 靡盬 孔疚 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二首学案 篇72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好逑(hǎo qiú):逑:配偶。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蒹葭(jiān jiā) 伊人(yī) 溯洄(sù huí) 唏(xī) 湄(méi)跻(jī) 坻(chí) 浚(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2、《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听读。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全班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检查意见: 教研组长姓名: 检查时间: 《诗经》二首学案 篇8[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4、《诗经》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诗经》二首学案 篇9[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经》二首学案 篇10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探海导航】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思路结构】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 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 “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语言揣摩】 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 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 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评析: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 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名题讲析】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选自任志鸿编《语文复习优化设计》)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答案为A。 2.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选自刘建琼《古诗鉴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风景剪辑】 剪辑1: 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 剪辑2: 《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诗经》二首学案 篇11小黛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第三课时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作者邮箱: [1] 《诗经》二首学案 篇12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霜 已长 跻 右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二首学案 篇13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 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 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 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 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 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 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 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 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 6)友:亲近 7)乐:快乐 7、 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 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 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 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 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 应为 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 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 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 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 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板书设计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 诗 《诗三百》 《诗经》 主要内容:风、雅、颂 诗经 六义 艺术手法:赋、比、兴 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 《蒹葭》 《关雎》 《硕鼠》 《相鼠》 内容: 对于爱人的思念与追求 讽刺统治阶级 表现手法 : 兴 兴 比 兴 语言:四言为主 结构:重章叠句 词语:叠字,叠韵(窈窕),双声(参差) 《诗经》二首学案 篇14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诗经》二首学案 篇15【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