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 |
范文 |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精选2篇)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 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 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教育作用(第1、2章) 教育对象(第3章) 教育内容(第4、7章) 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 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 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 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 篇2【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 .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补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