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宽容序言 |
范文 | 宽容序言(精选15篇) 宽容序言 篇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文中事物和人物象征意义,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掌握本文虚拟情节,富有深意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宽容”的深刻含义,培养宽容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解决办法 (1)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 (2)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把握形象。 (3)课堂讨论。 教学设想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以点拨为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1.导入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宽容〉序言》,来看看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的激烈,并进而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新思想、新事物。 2.房龙及其作品《宽容》。 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每段大意。 课文9个自然段,各段大意: 1.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贫乏而可怜的生活。 2.漫游者探索新生活,受伤而归。 3.漫游者向人们讲述他的新发现。 4.漫游者被守旧老人、一千年前的律法、无知的人们杀死。 5.无知谷面临死亡的威胁。 6.律法要求人们墨守成规。 7.濒临绝境的人们叛逃,寻找新世界。 8.纪念先驱者。 9.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的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三、细读课文,思考讨论,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守旧老人”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漫游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村民们——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篇文章中一些具体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 无知山谷——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 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小溪——知识的源泉,在此文中“发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来的沼泽”指必须接受更新,打破旧势力,争取解放。 山的那一边——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最终特大干旱时山谷里的景象——无知的人们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3.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文章最后一句。 4.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 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5.拓展 由课文可以联想到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由课文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人类追求真理的势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的。 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真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你还想到哪些人和事?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结合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五、写作方法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如果不用联想与想象,直接来表述作者的意图,效果会是怎样的? 联想与想象的运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化,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这样,而是直接以议论的语气写作,就会变得干枯,乏味,也不会这样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启示:序言可以创新,任何文章都应该创新。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随笔,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 附: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房龙 山谷——无知——死寂 小溪——知识——干涸应该宽容 老人——守旧——苦难 青年——创新——死亡 ※资料库 一、关于房龙和他的著作(三联书店编辑部) 体重200英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亨德里克•房龙,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 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说,20年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于是── 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郁达夫在林徽音译本《古代的人》的序言中分析了房龙的写作艺术,认为他的方法── 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房龙于1882年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家庭虽然很富有,但是父亲不关心孩子,彼此分居,所以他从小“逃避在过去之中”,从10岁起就沉溺于史学,以至于后来“了解17世纪胜过了解20世纪”。他受荷兰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斯影响很深,一贯反对愚昧和偏执,并且对劳动人民深为同情。房龙从1903年后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也没有从此专门在书斋里讨生活。他甚至认为: 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的鞋子上泥土的肥料抖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 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屡经漂泊,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有一度还曾经专门从通俗剧场中学习说话风趣的技巧。1913年起他开始写书,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 房龙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语言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的插图便全部出于自己手笔。 现在这本《宽容》,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房龙在这里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他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但是房龙没有放弃理想,号召正直的和有正义感的人“养精蓄锐,保存自己,以便迎来开始进行重建工作的那一天”。房龙毕生持人文主义立场,在有的问题上不免有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摘自《宽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二、多视角,多主题(刘真福) 本文如同一篇意味厚重的寓言,以叙事为依托,迂曲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是虚构,所以省去许多具体背景,人物也似乎有点抽象,是类型化的人。也正因为它的虚构、抽象、类型化,它的寓言性质分外明显,它的思想意义具有多重性。它到底表达什么主题?如果按过去的做法,所有的读者都在寻求某一个能为大家所认同的“标准答案”;现在不妨作一点尝试:如果每个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这里提供三种视角和三个主题来讨论。 (一)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他没有姓名,没有生平事迹介绍,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他生活在一个死水般沉寂的世界,生活在保守、迷信、恐惧任何新生事物的人群当中,但他的性格与遭遇与这等人群迥然不同。他的身上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从容赴死的气概。他面对的,首先是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他知道先辈们遭遇怎样的厄运:“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他们陈尸的石崖脚下,白骨累累”,他还是冒着死亡的威胁走出了无知山谷。然后是爬着回来的,“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已经奄奄一息了。其次,他面对法律的严厉惩罚。代表这法律和执行这法律的是守旧老人,“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再有,他面对山民的误解和严惩。本来他外出是为大家寻找出路,他回来是给大家引路走出无知山谷,甚至在行刑前他还在传播新知新见。但是事实证明他既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山民的乱石砸死了他。后一种惩罚也许最让他伤心。然而,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当自然灾害降临山谷的时候,当人们不得不逃离山谷的时候,人们自然想起先驱者,想起他说过的话,也想起他指引的道路。当人们走到广阔的自由世界,更加怀念他,表示忏悔,在石头上刻下他的名字,世世代代“感恩朝礼”。 守旧老人是一群人,一群反面人物。他们是法律和秩序的象征,也是威严与残酷的象征。造成他们至高无上地位的,首先是无知山谷特殊的地理形势和悠远古老的历史:山谷四处绝壁,无路通往外界;先辈们传下来“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其中写着除了他们谁也读不懂的文字。其次是山民的保守、畏惧、脆弱的心理:大多数人不知道也害怕知道外界的形势;他们对于外出怀有莫名其妙的恐惧,也莫名其妙地憎恨试图外出的先驱者。守旧老人实践着“我即法律”的训条,可以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虚伪,既要坚决地处死先驱者,又显示“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本想宽大为怀”。当先驱者在行刑前慷慨激昂地宣传新知的时候,他们却色厉内荏,“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来制止,宣布立即行刑。然而,大自然是残酷无情的,无知山谷随即遇到大旱,牲畜渴死,庄稼枯萎,山民饥死者过半。尽管守旧老人仍在祈求上苍的保佑,但山民们在面临灭顶之灾的最后关头,终于生发出勇气、意志、活力,学着先驱者,集体叛乱出逃。这回轮到守旧老人们反抗了,“无力地抗争着”,最后不得不让车夫带他们离开这无知山谷。一切旧的秩序、规矩、习惯、信仰、法律烟消云散。 (二)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了解《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领会这篇序言的命意。《宽容》是一部通俗的历史著作,作者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讲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导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了解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序言的写作初衷。序言一般都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这篇序言没有介绍这些,它写法奇特,通过虚构了一个故事,来暗示本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 故事发生在怎样一个背景下?统治这一方土地的不是合法的、合于理性的法律、制度和政权,而是老人政治,守旧老人出言即法;山民们崇尚并畏惧老人,甚至连带着其他,“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他们谨小慎微,一点个性、探求欲的表现都不见容于习俗和人群;统治山民的还有另一重权威的东西,那就是“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它的“神圣而不可亵渎”,只是由于“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书上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这使我们想到了欧洲中世纪。这里只有专制、愚昧在盛行,见不到一点理性的微光。 故事发生在先驱者外出巡游回来之后。“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就得被处死;处死前宣传外面世界的真实情况就是“丧失理智”,就“死有余辜”;处死的方式是山民扔乱石头使其粉身碎骨。这使我们想到了中世纪罗马鲜花广场发生的僧侣焚烧义士布鲁诺的故事。这里有的只是凶恶、残酷,没有一点宽容。 但是作者在这里只是讲故事,很“客观”地讲故事,并没有声言理性精神、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宣传理解、宽容与平和,也没有声色俱厉地讨伐专制主义、愚民政策,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褒贬好恶,领会到文章的写作初衷。 (三)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 序言开篇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作者命名为“无知山谷”是有深意的。山谷因山高岭峻而与世隔绝,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产力低下,生活贫乏。自然形势的封闭、雍塞造成文化、文明、人文精神的粗鄙、落后,造成山民的狭隘保守、愚昧无知,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倒“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钳制一方水土、一方人心。这里的“宁静”就是时间的停滞不前,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着心如死灰,了无生气。壅塞、狭隘的心灵易于生出不可思议的仇恨,山民们居然亲手用石头砸死了要引领他们走出古老土地的先驱者──他正像引领民众走出埃及的摩西,可惜两人下场截然不同。 但是,“上帝喜欢勇敢的人!”大自然固有的规律是适者生存,在大自然威力下匍匐、苟活的人群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严重的干旱面前,无知山谷的人们陷入生存绝境。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山民们自毁旧有的法律、守旧老人的规矩,自发地离开“上帝”划定的家园。走向新天地,“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篇序言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针对的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所以他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安宁的、宽容的时代。1940年,他准备出《宽容》的第二版,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时,邪恶反动势力对善良进步势力的侵犯和残害,恰如这序言中守旧老人对先驱者那样厉害;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应验了作者在序言中所提示的、所预言的:邪恶反动势力必将灭亡,善良进步势力必将胜利。我们今天读它,会很自然地想到:任何社会,不管它多么自诩“幸福”,只要它保守、封闭,它就要逐渐走向自我灭亡;任何社会,不管它一时多么落后,只要它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以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析理出《〈宽容〉序言》的三个主题思想。这三个角度先后分别是:1.从文章本身生发文章命意。这种阅读忠实于原作,注意力在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据以推断文章命意。2.联系《宽容》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捉摸文章命意。《宽容》体大思深,读者阅读、涵泳、领会、概括、提炼颇费一番功夫,作者意欲提取此书精华先指示于读者,但不是直露陈述,而是虚构故事,曲折地表达。3.富有创造力的读者能将旧文本现代化,作出最新的阐释。如果联系中国和世界的近现代史,就不能不感慨于这篇序言的述往事、思来者:我们过去封闭得太久,我们的国门打开得也许很迟,当今之事,封闭还是开放,意味着灭亡还是生存。 第一种阅读是从文本到文本客观地析理出文面的意义,第二种阅读是以全书映照出文本的意义,第三种阅读是以社会、时代为背景主观地阐释出文本的意义。应该说这三种阅读各有其理,都能在读者群中找到认同者。是不是有人要问:这三种说法可不可以相互兼容,“黏合”成这篇序言的主题思想?“黏合”之后不是更有包容性,更全面,更稳妥?笔者认为不可以。三个主题如果真要“黏合”起来,粗看还行,细味之总觉勉强,思路、语意不能连贯。再说,三个主题本来就能自成一说,能各自概括全文的整体内容,不觉有挂漏之处,何不让读者各人去发挥心灵的创造力,拓展思想的自由度? (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11期) 三、关于《〈宽容〉序言》(潘尤国) (一)关于本文主旨 《〈宽容〉序言》是一篇文笔活泼明快的散文诗般的序言。它用寓言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人生见解:批判保守派对改革者的迫害,赞扬先驱者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呼吁人们对探索真理的人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戕害。 故事反映了新与旧、科学与谬误、进步与反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尖锐对立。而故事所要表现的主旨却是: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要盲从,更不要助纣为虐,成为“守旧老人”的不自觉的帮凶,对为大众谋求幸福之途的先驱者多一点宽容。故事中的无知山谷是一个“深邃破败的溪谷”,这象征了顽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保守势力的强大,而“知识的小溪”只能是“缓缓流着”,因为这里的人“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偷偷地讲述着那些不合常流的事情,说明生长于此地的群众普遍愚昧、落后、麻木,随遇而安,固步自封,胆小怕事。科学、文明的小溪难以渗进他们那干涸、枯涩的灵魂;石崖前的白骨累累,说明保守势力镇压先驱者的残酷和毫不留情,不容文明的曙光渗进这“无知的山谷”,“破坏”广大民众“幸福的生活”。先驱者见到新世界的绿色草原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要让乡亲们同自己一起奔向那乐土,过上幸福生活,于是不顾自身安危,返回山谷并沿途用石头做上标记,用火开通一条道路,先驱者奋斗的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而杀死他的却恰恰是他念念不忘的人们,这些人帮守旧老人杀死他,竟是因为不明真相,也源于人们顶礼膜拜的尘封千年的“律法”。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所以,作者创作寓言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在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对那些忤逆传统、触犯律法的人应宽容一点。 (二)本文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先驱者的人格精神和体味形象说理的方法。先驱者是一个具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前途充满希望、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精神的人。他从小就不满足于只在父亲的花园中活动,敢于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还偏要刨根问底,当人们让他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累累白骨”时,他喊道:“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尽管人们对山那边的事物应该“一无所知”,但他不顾劝导,最后历经磨难“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这说明他不满现实,勇于探索。他敢于向权威挑战,面对累累白骨无所畏惧,面对千年律法慷慨陈词,这说明他不怕牺牲。他历经磨难,找到了幸福,并且冒着生命危险,决定带领乡亲们奔向幸福。这说明他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他死得悲壮。 《〈宽容〉序言》寓意深刻,说理清楚,但文章没有采用一般的分析法说理,而采用的是形象说理的寓言式的方法。文章通过守旧老人处死漫游者,说明谬误与真理是不可调和的,又揭露了保守势力的顽固、冷酷、凶残和虚伪;通过人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成为杀死漫游者的执行者的展现,说明提高人民群众觉悟和水平的重要;通过写人们觉醒后的忏悔,来揭示呼吁对创新的宽容这一主旨。文章尽管没有对事理的分析,对道理的阐述,但作者要论述的道理,已通过生动的故事向读者展露无遗。形象的说理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让人在受到艺术熏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见解。 [1] [2] 下一页 宽容序言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宽容序言 篇3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宽容序言 篇4房龙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是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阴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伯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 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 30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 * *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累累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像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 * *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 * * 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庄稼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饿殍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 * * *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烟稀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 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律法必须遵守。 * * *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不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 * *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已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 ( 我们希望 ) 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宽容序言 篇5一、 教与学目标: 1、掌握寓言故事内容,理解寓言人物形象寓意; 2、多角度分析理解本文思想主题,培养学生宽容精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二、 教学与重点、难点: 1、理解寓言故事寓意,把握“宽容”精神内涵。(重点) 2、结合历史及现实生活多角度分析提炼课文主旨,培养学生宽容态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难点) 三、 教学设计: 1、课时:1课时; 2、课型:阅读讨论课; 3、设想:从阅读把握文章寓言故事及寓意出发,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提炼文章主旨,并要求结合历史与现实生活完成主题论述文。 四、 教与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查找阅读房龙及其著作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3、感知课文,思考: (1)课文以诗体寓言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述故事内容; (2)“无知山谷”是一个有着怎样特点的地方?生活在其中的几类不同人物,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他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矛盾? (二)课堂教与学: 1、导入 :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他看到一本书时的情景说:“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他还说:“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 郁达夫也曾说:“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是谁的笔如此神奇,能写出如此吸引人的文字来?(简介房龙)他就是能说写十种语言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的荷裔美国人亨得里克·房龙。他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得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倍受青年读者青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便是他为《宽容》一书所作的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序言。 2、自读课文。 (提示:《宽容》一书的主旨倡导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要求:思考组织预习要求中的思考题的答案。 3、概述寓言故事内容。 (提示: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无知山谷中先驱者与守旧老人斗争的故事。 守旧老人以一本神秘的古书统治着无知山谷中的人们,当一位漫游者力尽艰险寻得一片新天地,给大家带回希望时,守旧老人却领着人们以古老的律法处死了先驱者。后来无知山谷中发生的严重旱灾迫使人们走上反抗道路,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走向新生,重建家园,纪念先驱者。 4、 讨论回答预习思考题(2)。 1)无知山谷的特点: (提示:从文章第一段中“宁静的无知山谷”“永恒的山脉”“深邃破败的知识小溪”“神秘莫测的古书”等意象的思考出发,加以概括。) 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三类人物的不同特点及其之间的矛盾: (提示:从文中人物在故事的言行出发,总结概括。) 明确:特点: 守旧老人: 愚昧 保守 顽固——守旧势力的统治者 人 们: 盲从 虔诚 畏惧——盲目服从的民众 漫 游 者:敢于怀疑 勇于牺牲 坚持真理 ——大胆开拓的先驱者 矛盾: 先驱者——守旧老人:创新——守旧 先驱者——众 人:开拓——盲从 众 人——守旧老人:反抗——固守 3)小结: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众人则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反而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漫游者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但是从三类人物间的矛盾斗争的结果看,都是前者战胜了后者。 5、讨论: 联系人类历史和我们现实生活,从这个寓言故事内容和人物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或者说哪些科学命题?(点拨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各抒己见,有不同见解) 点拨启发:(预设) 1)们说三类人物间的矛盾斗争的结果都是前者战胜了后者。而为了这种胜利的取得,先驱者付出了生命,人们遭受了最大的灾难,守旧老人也不得不屈服,人们为什么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呢?从《宽容》一书的主旨看,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结论:要提倡理性,保证思想自由,真理获得发展,人类应该要有宽容精神,能够宽容异己,宽容他人。宽容的内涵不止于此,换个角度,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去接受他人。 2)结合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史历史,从先驱者开拓寻得新生和守旧者死守律法,固守无知山谷,接近灭亡看,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结论:封闭保守导致灭亡,开放创新获得新生。我们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扩展:本文作为序言,采用诗体寓言的形式,和房龙其他多篇序言一样,也是创新,这也正是房龙能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之一。(参见资料二) 3)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处刑,烧死在罗马。 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甚至连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并第一个支持狭义相对论的普朗克也反对他的理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及革命活动遭到各国政府的嫉恨。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维护真理,最终获得胜利,这些事实向我们昭示了什么? 结论: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真理一定会发展,先驱者的牺牲总会获得荣耀。 扩展:文章最后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从以上一些例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人类的进步不可避免需要付出沉重而巨大的代价,先驱者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荣耀的。 4)许多时候我们说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在灾难面前,无知山谷中的民众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使守旧老人也不得不妥协屈服,从而获得新生。但在此之前,面对先驱者,他们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呢?从中我们又有什么启发? 结论:民众的双重作用:当处于蒙昧、盲从的不觉醒状态时起阻碍帮凶的作用,觉醒后则会成为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开启民众,而不要采取愚民政策。让人民在社会进步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布置作业 : 就讨论形成的观点中的一点或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想结合史实或实际生活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论述短文。(答案略) 6、 结语: 一篇序言能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东西,是房龙的成功,但房龙最想对我们说的还是宽容。希望我们在对待异己时能理解对方,宽容对方,接受对方,如此,我们会博大起来,会获得进步! (三)资料链接: 资料一:关于房龙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 说到房龙,读书界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这位写了《人类的故事》和《宽容》的美国作家,爱画画,常常在给别人的信中画上自己的漫画像,其中有不少更是把自己画成了大象。这当然是在嘲笑自己的庞大臃肿,因为谁都知道房龙身材魁伟,体态超重。但读了《房龙传》和他的许多著作,了解他曾以何种面目在社会上亮相之后,我觉得他确实具有某种让人经常联想到的大象风格。 自1913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直至去世,房龙这个名字总是和历史联系在一起。难怪他去世的当天,美国《星期日快报》刊登讣告时用了这样的标题:“历史成就了他的名声——房龙逝世。”房龙是历史学博土,但他并不以深入细致的研究见长,而是善于把历史通俗化、个人化,能将深奥晦涩的历史内容描述得令一般读者乐于接受,他使读历史成为读者的一大乐趣。 年轻时的房龙,因经济拮据,像一头大象一样鲁莽地闯入了出版界。他指望出本书挣钱维持生活,并以此成为到大学谋个教职的资本。但他选择的是写历史作品,当时没有人相信干这个能挣钱。由博士论文改写的《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因其新颖的风格颇受书评界的好评,但却只售出了不到700本,于是引来了出版商满怀怜悯的话语:“我想连在街上开公交车的也比写历史的挣得多。”但有一位芝加哥的书评家却预言,要是历史都这么写的话,不久历史书将名列畅销书榜。 当一位出版商有了同样的先见之明,房龙一生的转折点便到来了。这位出版商名叫霍雷斯·利弗奈特,房龙先后和他签约写了《文明的开端》、《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等等。他们的合作历时10个年头。《文明的开端》的意外热销已经表明霍雷斯·利弗奈特独具慧眼,而《人类的故事》不仅引来书评界的一片欢呼并获得最佳少儿读物奖,该书共印了32版,房龙本人的收益也不少于50万美元。就连给这本书挑错儿的历史教授也不禁发出感叹:在房龙的笔下,历史上死气沉沉的人物都成了活生生的人。 也许是熟悉历史的缘故,房龙还是较早视希特勒上台为严重威胁的少数美国人之一。1938年,他出版《我们的奋斗———对希特勒所著(我的奋斗)的回答》,摆出了与德国纳粹势不两立的架势。在德国入侵他的故国荷兰、野蛮轰炸了他的出生地鹿特丹之后,房龙自称“汉克大叔”,在美国通过短波广播对被占领的荷兰进行宣传,以他特有的机智向受难的同胞传递了许多信息。 对于房龙的评价,从来都是五花八门。敬慕他的人给他“人文主义者”、“历史学家”的头衔,鄙视他、嫉妒他的人则视他为投机分子,说他热衷于沽名钓誉。房龙靠写历史书暴发,着实抢了当时美国不少文学名家的风头。他们不服,抱怨报刊上的文学专栏竟然都在评介房龙的书。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有一次当着房龙的面就发起了牢骚:“房龙到底以为自己是什么人?是个作家?”至于房龙的个人生活,他的儿子杰勒德·威廉·房龙写的这本传记,简直是在做砸烂偶像的工作——自私自利的老房龙形象跃然纸上。 在中国,有关老房龙作品的评论焦点主要是他的写作手法——这正是他的写家本色。郁达夫写道:“房龙的这一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不管怎么说,房龙作为杰出写家的特征是实实在在的,他的作品可以作证,这些作品的读者都可以作证。也许文学史和史学史都不会留下他的名字,也许他身上永远背着“通俗作家”的别扭名声,但他毕竟是以他大象般的勇气和大象般的风格在文学与史学之间开辟了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普通读者能轻松快乐地感受历史、感受地理、感受艺术。 《房龙传》杰勒德·威廉·房龙著北京出版社 2003年1月 宽容序言 篇6教学目的 —、把握文章大意,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理解宽容的内容。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品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卜—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 作者介绍)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I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  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 :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1] 宽容序言 篇7【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快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2.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解说: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指导学生自读本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本文在构思上的创新和表现手法上的新颖,也是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点。) 【自读程序】 1.读课文后思考回答:这篇序言与以前学的序言有什么不同?(笫一册学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2.课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请问是哪两个显著特点? 3.在明确了"步骤2"后让学生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 4.在理清思路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自读提示"和课文注释(1)讨论,交流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5.请学生找出自已认为蕴涵丰富哲理的句子,并作适当分析、评价。之后,教师作补充说明。 6.如何认识故事中"先驱者"和"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7.教师总结全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吸收的地方。 8.布置思考练习题。 (解说:"自读程序"8个步骤之间基本上是按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逻辑关系构成的,在认识上是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逐步深化的。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较好帮助。) 【自读点拨】 1.背景介绍与课文中心意思。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他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宽容》、《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并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己意见的宽容的胸怀。 2.课文分析 序言用散文诗的形式,用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凭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我们讲述一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漫游者(即后来的先驱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被村民们杀死。 序言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可用以下小标题表示:①无知山谷;②孤独漫游者;③理想家园;④悲剧;⑤灾难降临;⑥可怕的冬天;⑦投奔新世界;⑧重建新家园;⑨纪念先驱者。 3.课堂小结 在写作上,这篇课文有以下两个地方值得借鉴和吸收。 整篇序言中作者没有提到一次《宽容》,但处处都在写宽容,在揭示《宽容》的精髓,这种用生动形象的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道理的写法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力以及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和在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深邃破败"?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涮得一天一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解说:在分析课文时紧紧围绕和抓住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以领会课文大意和课文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为突破口,一一解决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带动对其他问题的理解,把对语言的理解重点放在课后思考题上。这样处理,既有重点,又顾及全面,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自读思考】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笫八部分结尾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结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为什么? 2.无知山谷里的村民们既然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处",为什么"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呢? 3."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杀死了漫游者,而不写守旧老人呢?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5.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求至少从三个角度回答) 6.请用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谦虚是一种美德的道理。 (解说:自读思考训练题应遵循宜精不宜多、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和思维的训练上。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读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达到了借鉴吸收的教学目的,可谓一石三鸟。) 参考答案1."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前后的"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前面的是指村民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现状。这种现状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后面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用先驱者的生命换来的,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满足的一种生活。2.宁静、幸福是表面的。人们一方面怀疑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和惩罚,所以恐惧。3.突出人们在守旧势力的统治下的愚昧,又通过这种愚昧来反衬守旧势力的强大,同时加深了悲剧的效果。4.想说"不会杀死他了"。悲剧巳经发生,说后悔的话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内疚,这句话有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例如:①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②创新需要勇气与自信。③宽容是一种美德。6.略 宽容序言 篇8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病梅馆记 ·登泰山记 ·五人墓碑记 ·项脊轩志 ·伶官传序 ·游褒禅山记 ·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六国论 宽容序言 篇9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侯朝晖 教学目标 :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 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作者邮箱: [1] 宽容序言 篇10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教学程序 (一) 导入 新课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宽容〉序言》,来看看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的激烈,并进而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新思想、新事物。 (二)简介作者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 提示:教师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像……,又像……。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联系《祝福》中的鲁镇)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联系《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明确: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联系《祝福》中的人们以及鲁迅小说所写到的中国人)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思考:作品是不是告诉我们智慧最终会战胜愚昧,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这样一个真理? 明确:联系注释1。 五、布置作业 附:可以向学生补充《宽容》中关于不宽容的原因的分析。( 宽容序言 篇11教学目的 —、把握文章大意,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理解宽容的内容。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品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卜—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 作者介绍)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I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  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 :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1] 宽容序言 篇12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2.掌握寓言虚拟情节,富有深意的特点,从而体会本文主题。 3.掌握一般序言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想象与联想,从中选取并归纳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灵性,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和联想。 3.开展读书活动,围绕《宽容》一书召开读书讨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目标 理解“宽容”的深刻含义,同时围绕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含义。 难点:体会宽容的真正含义,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解决办法: (1)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 (2)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 (3)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 (4)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安排学生阅读《宽容》一书,安排读书讨论会,让学生自我介绍《宽容》一书的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 (3)写作训练:运用想象与联想,表现一定的主题。 五、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诗句),问学生这首诗写的含义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引申]在人类的历史上,好与坏、恩与怨总是同时存在,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差异、阶级的矛盾等都会带来种种不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则徐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宽容才能摆脱隔阂的阴影,真正走向相融一体。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气、魄力、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倾听房龙先生的,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体验宽容。(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并进而体会本文主题。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作家和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掌握]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 《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 《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 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一读: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初读一遍,你能否说出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二读:细致朗读,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你能否说出这篇文章中一些具体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山谷:无知的领域,“宁静”见其愚昧,平静得可怕。 小溪:知识的源泉,在此文中“发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来的沼泽”指必须更新,打破旧势力,争取解放。 守旧的老人:反动守旧的势力,他们对新生事物极力排斥,甚至予以打击、疯狂的镇压。 山的那一边: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上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青年:追求新生力量的勇敢的探险者,他不愿只停留在过去的生活中,渴望新生事物,但毕竟力量有限,最终被强大的邪恶的反动的保守势力残忍地杀害。 最终特大干旱时山谷里的景象:无知的人们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三读:作者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提出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极为丰富,体验一下如果不用联想与想象,直接来表述作者的意图,效果会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联想与想象的运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化,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这样,而是直接以议论的语气写作,就会变得干枯,乏味,也不会这样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尽管采用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在当今的社会,野蛮、落后、愚昧的民族,面对新生的力量,加以残酷的镇压,并没有采取“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想象与联想的运用,突出了表达效果,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也应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练习] 运用联想与想象,谈论以下几个话题(任选其 (1)灯 (2)亲情 (3)社会公德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宽容? 请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房龙 (七)参考资料 《宽容》后记(节选) 作者:(美)亨德里克·房龙 出版商给我写信说:“《宽容》一书出版于一九二五年。现在已经快成古典作品了,我们想摘一个普及本的永久性版本,重新定一个‘大众化的价格’。”如果他们要对原作作必要的安排,我还愿意写最后一章吗?也许我可以试着尽力说明,宽容的理想在近十年内为什么这样惨淡地破灭,我们如今的时代为什么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这一切肯定有原因,如果的确有,而且我也知道的话,那我可以讲出来吗? 我回答说,解剖美丽的宽容女神的尸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却是应该做的,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捕捉大猎物的猎人都熟悉森林居住者的习惯。他们告诉我说,野兽具有集群本能,外面的野兽休想加入它们的部落,不管加入者增添的力量对于它们迅速削弱的实力来说是多么有利。那些假装懂得不会说话的鱼的心理的人对我讲,甚至在这些冷血动物当中,当一个陌生的鱼出现时,也有一种固定的行为准则,在河流岩石之间固定的场所栖息的鱼,从来也不会让一条外来的鱼加入自己的行列。 我不很精通动物学,但我学到了一点关于人类的知识,当我研究人类在所谓历史时期(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人类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行为记载时,我发现了什么呢?我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只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属于由同路人结成的某种排他性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和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当然,经济上的需要偶尔可能迫使某些人群,包括互相对抗的部落,按照某种政治方式行事。然而这种安排总不能持久。真正使许多人不顾艰难险阻和危险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泾渭分明的共同信仰、共同偏见、共同偏爱、共同恐惧、共同希望和理想。 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人从一开始都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呢?这种例子多得惊人,他们称自己是“上帝的人”或“上帝的选民”,更荒谬的是, “属于上帝的人”。埃及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卑贱的小农,但他们却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人”。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苏密”——现在人们所知的官方名字是芬兰,它的意思(人们告诉我)是“上帝的人”。太平洋上的许多部落——我们最熟悉的只是塔希提岛人——也称自己为“上帝的人”。波利尼西亚同西亚、北非和北欧相距万里之遥,在这些地方居住的种族彼此间毫无共同之处。可是有一点,他们都明显地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他们看不起人类的其他成员,认为他们是异己,不体面,应该受到鄙视,如果可能,还得躲远一点。在这个触目惊心的规律中,乍看起来希腊像是一个例外。但是他们高傲地坚持自己是海伦的直系子孙,是大神的儿子,是大洪水的惟一幸存者,这表明他们很尊重本种族的人。他们轻蔑地把非希腊人指为野蛮人(希腊文barbarous这个词的意思是陌生、外来、粗野、奴性和无知),这暴露了他们非常蔑视所有的非希腊人,粗率无礼地称他们为异己,甚至那些在各方面的确高出一筹而且心胸宽广的著名科学家、哲学家们也认为他们是劣等人。这表明至少在这个方面,他们和愚昧无知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水平一样,那些土人从来没学过三以上的数,但却十分得意地告诉欧洲最早的来访者说,如果问他们是什么人,将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他们显然是独一无二和绝无仅有的“上帝的人”。 我们注意到罗马人不受这种傲慢无礼的讨厌形式的束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低于旁人。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他们像现代的英国人一样,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从不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点做任何明确的解释。他们是罗马人,这就够了。对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这是人人都能看见的——大惊小怪不免有失体统。罗马人对此并不在乎,至少在这方面是不在乎的。 对于纯种族的概念促使大多数部落和民族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值得被称为真正的人民的人,这一点我就谈这么多吧。但这只是一个细节,因为伴随这种奇怪的排外和优越感的种族意识,还有对宗教、道德、风俗这些不同但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特定的信仰。结果,每个集团无论大小,都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 教案点评: 《<宽容>序言》是篇寓言,尽管作者房龙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本教案先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再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宽容序言 篇13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2.掌握寓言虚拟情节,富有深意的特点,从而体会本文主题。 3.掌握一般序言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想象与联想,从中选取并归纳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灵性,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和联想。 3.开展读书活动,围绕《宽容》一书召开读书讨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目标 理解“宽容”的深刻含义,同时围绕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含义。 难点:体会宽容的真正含义,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解决办法: (1)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 (2)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 (3)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 (4)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安排学生阅读《宽容》一书,安排读书讨论会,让学生自我介绍《宽容》一书的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 (3)写作训练:运用想象与联想,表现一定的主题。 五、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诗句),问学生这首诗写的含义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引申]在人类的历史上,好与坏、恩与怨总是同时存在,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差异、阶级的矛盾等都会带来种种不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则徐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宽容才能摆脱隔阂的阴影,真正走向相融一体。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气、魄力、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倾听房龙先生的,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体验宽容。(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并进而体会本文主题。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作家和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掌握]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 《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 《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 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一读: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初读一遍,你能否说出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二读:细致朗读,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你能否说出这篇文章中一些具体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山谷:无知的领域,“宁静”见其愚昧,平静得可怕。 小溪:知识的源泉,在此文中“发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来的沼泽”指必须更新,打破旧势力,争取解放。 守旧的老人:反动守旧的势力,他们对新生事物极力排斥,甚至予以打击、疯狂的镇压。 山的那一边: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上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青年:追求新生力量的勇敢的探险者,他不愿只停留在过去的生活中,渴望新生事物,但毕竟力量有限,最终被强大的邪恶的反动的保守势力残忍地杀害。 最终特大干旱时山谷里的景象:无知的人们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三读:作者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提出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极为丰富,体验一下如果不用联想与想象,直接来表述作者的意图,效果会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联想与想象的运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化,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这样,而是直接以议论的语气写作,就会变得干枯,乏味,也不会这样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尽管采用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在当今的社会,野蛮、落后、愚昧的民族,面对新生的力量,加以残酷的镇压,并没有采取“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想象与联想的运用,突出了表达效果,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也应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练习] 运用联想与想象,谈论以下几个话题(任选其 (1)灯 (2)亲情 (3)社会公德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宽容? 请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房龙 (七)参考资料 《宽容》后记(节选) 作者:(美)亨德里克·房龙 出版商给我写信说:“《宽容》一书出版于一九二五年。现在已经快成古典作品了,我们想摘一个普及本的永久性版本,重新定一个‘大众化的价格’。”如果他们要对原作作必要的安排,我还愿意写最后一章吗?也许我可以试着尽力说明,宽容的理想在近十年内为什么这样惨淡地破灭,我们如今的时代为什么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这一切肯定有原因,如果的确有,而且我也知道的话,那我可以讲出来吗? 我回答说,解剖美丽的宽容女神的尸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却是应该做的,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捕捉大猎物的猎人都熟悉森林居住者的习惯。他们告诉我说,野兽具有集群本能,外面的野兽休想加入它们的部落,不管加入者增添的力量对于它们迅速削弱的实力来说是多么有利。那些假装懂得不会说话的鱼的心理的人对我讲,甚至在这些冷血动物当中,当一个陌生的鱼出现时,也有一种固定的行为准则,在河流岩石之间固定的场所栖息的鱼,从来也不会让一条外来的鱼加入自己的行列。 我不很精通动物学,但我学到了一点关于人类的知识,当我研究人类在所谓历史时期(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人类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行为记载时,我发现了什么呢?我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只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属于由同路人结成的某种排他性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和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当然,经济上的需要偶尔可能迫使某些人群,包括互相对抗的部落,按照某种政治方式行事。然而这种安排总不能持久。真正使许多人不顾艰难险阻和危险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泾渭分明的共同信仰、共同偏见、共同偏爱、共同恐惧、共同希望和理想。 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人从一开始都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呢?这种例子多得惊人,他们称自己是“上帝的人”或“上帝的选民”,更荒谬的是, “属于上帝的人”。埃及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卑贱的小农,但他们却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人”。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苏密”——现在人们所知的官方名字是芬兰,它的意思(人们告诉我)是“上帝的人”。太平洋上的许多部落——我们最熟悉的只是塔希提岛人——也称自己为“上帝的人”。波利尼西亚同西亚、北非和北欧相距万里之遥,在这些地方居住的种族彼此间毫无共同之处。可是有一点,他们都明显地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他们看不起人类的其他成员,认为他们是异己,不体面,应该受到鄙视,如果可能,还得躲远一点。在这个触目惊心的规律中,乍看起来希腊像是一个例外。但是他们高傲地坚持自己是海伦的直系子孙,是大神的儿子,是大洪水的惟一幸存者,这表明他们很尊重本种族的人。他们轻蔑地把非希腊人指为野蛮人(希腊文barbarous这个词的意思是陌生、外来、粗野、奴性和无知),这暴露了他们非常蔑视所有的非希腊人,粗率无礼地称他们为异己,甚至那些在各方面的确高出一筹而且心胸宽广的著名科学家、哲学家们也认为他们是劣等人。这表明至少在这个方面,他们和愚昧无知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水平一样,那些土人从来没学过三以上的数,但却十分得意地告诉欧洲最早的来访者说,如果问他们是什么人,将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他们显然是独一无二和绝无仅有的“上帝的人”。 我们注意到罗马人不受这种傲慢无礼的讨厌形式的束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低于旁人。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他们像现代的英国人一样,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从不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点做任何明确的解释。他们是罗马人,这就够了。对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这是人人都能看见的——大惊小怪不免有失体统。罗马人对此并不在乎,至少在这方面是不在乎的。 对于纯种族的概念促使大多数部落和民族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值得被称为真正的人民的人,这一点我就谈这么多吧。但这只是一个细节,因为伴随这种奇怪的排外和优越感的种族意识,还有对宗教、道德、风俗这些不同但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特定的信仰。结果,每个集团无论大小,都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 教案点评: 《<宽容>序言》是篇寓言,尽管作者房龙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表达。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本教案先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再采用针对性的阅读,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地对宽容予以阐释,加深理解。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 宽容序言 篇14-、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 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 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 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宽容序言 篇15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