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
范文 |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精选13篇)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1李玉山 邵洵美这三个字在读过《拿来主义》的人心中绝对是个“贬义词”:靠阔太太的陪嫁混进了诗人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反动文人”。邵洵美的真实面目究竟啥样?鲁迅为何要讽刺他呢?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诗人,出版家,翻译家。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1933年8月—10月间,鲁迅与邵洵美等人曾有过论争,论争的起源是邵洵美在自己主编的期刊《十日谈》上谈文人无行时对鲁迅进行了影射攻击,于是鲁迅写了《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等杂文予以回击,其内容主要讽刺邵洵美娶了贵族小姐(其妻乃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之孙女盛佩玉),靠妻子丰厚的陪嫁办书店、跻身文坛、自称诗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作陪嫁,作文学资本,笑骂随他笑骂,恶作我自印之。”(《登龙术拾遗》) 其实,邵洵美与盛佩玉是姑表兄妹,两人青梅竹马,其名“洵美”是在他10岁时据《诗经》“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美,洵美且都”而改的,为的是让自己与所喜爱的人名字相连。他们的婚姻谈不上高攀与否的问题,邵也未因此而炫耀于人。即便邵真的如鲁迅所言是“附凤者”,用妻子的钱开书店,搞出版,促进文化事业也无可非。鲁迅不喜欢邵洵美,主要还是因为邵在诗歌创作上的“唯美”主张,与鲁迅所提倡的关注现实的思想相违背(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同样是源于此,他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太“雅”,不是平民化艺术),再加上与新月派的宿怨与误解,便恨屋及乌,甚至讽刺挖苦也就在所难免,以至在几个月以后写作《拿来注义》时还不忘“挂角一将”“讽”他一“讽”。 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在山雨欲来的革命时代,他一味吟风弄月,追求“唯美”,的确与当时国家多难、问题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谐。但他为人慷慨,有“小孟尝”之美称;他的“慷慨”使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他在出版事业上颇有成就,尤其是《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泰戈尔的《两姐妹等》,他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不幸的是,从“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批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这是三四十年代挥金如土的他如何也想不到的,也是鲁迅先生想象不到的结局。 教材给“做了女婿换来的”做了如下注解:这里是讽刺做了富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现在看来,这个注解有些偏颇和片面,对邵洵美而言是不够公平的。 此文已发表于《希望报》 作者邮箱: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2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 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引导的作用,并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 阅读鉴赏,“读”是前提。“读”中“探究”问题,“读”中“赏鉴”语言。特拟本文第一、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读——探究;读——赏鉴。 四、教学目标 理解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难点: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2.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选自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2)全体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3)快速阅读全文,准确地标出各段段序,整体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结构。 (4)“拿” “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或图表。也可以分组讨论,小组解决。(教师巡行,倾听。) (5)分类活动:能参考选段内容,“拿”文本中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一种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左手,“拿”自己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内容加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而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双手。 (大概估计一下人数,对参预活动的同学予以肯定) (6)同学们“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出现频率的字或举动就是“拿”,“拿”的意思尽管丰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初已经实践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占有、挑选和创造。让我们“拿” 出热烈的掌声来祝贺和鼓励我们将深入鲁迅的杂文力作《拿来主义》,去感受“拿来主义”对我们当代人思想的冲击力!(多媒体逐层展示“课文题目及作者、出处、体裁,见“板书一”) 2.探文章背景、出处的来由 模拟解说员的身份就着板书讲解。(多媒体逐层展示内容,见“板书一”) 参考: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继承他们的衣钵,反共反人民,奉行卖国主义政策,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利用各种场合向帝国主义献媚讨好,以达到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罪恶目的,同时又恶毒攻击苏联社会主义的文艺政策。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呢?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对此,1943年,鲁迅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写了本文,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的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来由: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预习、思考后解说,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补充。) 3.探究论证思路 (1)初探论证思路 ①针对上述“分类活动”结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的分别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教师巡行倾听,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多媒体逐层展示,语言可以与学生表述的不一致,见“板书二”) ②师: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诱惑了同学们的思维,让我们认为前面所论,都属于“自己来拿”的原因。那就请同学们共同将思路图(见“板书二”)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 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听凭“送来”,受恐吓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二探论证思路 ①师:同学们,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吧?我们要继续在《拿来主义》中探奇。 (多媒体展示“板书三”)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板书三”。 参考: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亡国灭种,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因为听凭送来,盲目接受,深受其祸害,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我们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 (3)三探问题 ①《拿来主义》论证思路到底是什么?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初探二探两相比较,前者只体现因果论证,后者不仅体现因果论证,还能更深层次的展示了层递式说理,层层推进,环环连扣。二者孰浅孰深,自然彰显。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实和观点,都是仁者之见,智者之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界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对本文思路、结构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凭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来攻己之玉,深入“险远”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思路。 ②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的选段内容(回放多媒体),请同学们在“揭露”“批判”二词下注上“破”字,在“提出”一词下注上“立”字,看看变化,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整合对本问题的看法。 (多媒体逐层展示关键词:先后、铺垫、对比、衬托、破立等。见“板书四”)。 小结参考: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如果我写《拿来主义》,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朝阳产业”“快餐爱情”“海选”“超女”“黄金周”等等之类的词,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啊!可我们不曾思考过,它们是在两条思路的交汇中产生的。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脑可以同时在几条线或几个方面进行多路思维,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就会在交汇处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萌发出新生事物。文学创作亦如此,如散文与诗交汇出散文诗,小说与网络结合成网络小说。杂文是文学形象性与议论哲理性立体交叉出的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具有针砭时弊,短小、活泼,战斗性强,犀利、幽默或隽永等特色。上一节课我们主要是从论证思路的角度探“奇”,思冥想深;本节课我们将从文艺角度赏“美”,怡心悦情。 2.学生齐读第1—3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多样。 (1)赏析 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 ①第1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哪些表现?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参考:送古董、送画、送人,这是抓事实,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②第3段怎样展开论证的?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多媒体展示) 尼采——只给不取——发疯而死 类 送去主义者——只送不拿——磕头讨残 比 补充:类比与对比、比喻不同。同类相比,比出不同点是对比;比出相似之处是类比。比喻是用不同类事物打比方。(不展开引述他例,学生能理解即可,如果多数学生不理解,可适当举学过文章之例来加深) ③小结 :举例、类比论证,通俗浅显、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服力胜于雄辨。加上后将赏析的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文论证方法较多样。 3.学生齐读第7—9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形象美。 (多媒体展示填空型板书,见“板书五”) (1)赏析 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①第8段围绕对一所大宅子的态度展开讨论,设想了对宅子的几种态度?作者分别作了怎样的评价? ②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对不对?这些对大宅子的处理各自比喻了当时哪一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思潮或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内容,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2)赏析 第九段列举了哪些东西?文段中说应怎样区别对待? ①本文要谈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第9段也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它们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联系起来。 ②这些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用一句成语或用哲学术语表达,分别叫什么?参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吸收。 ③如果用第9段中的两个现成词语来概括,是哪两个词语? 参考:占有、挑选。 ④追问:这是哪一部分人的态度? 参考:他——拿来主义者。 ⑤小结 第9段阐述“拿来主义”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论“拿来主义”应当怎样;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说不能怎样,一正一反,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处,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4.品味比喻论证的生动美。 (1)本文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第8、9段却只字未提,而是大谈对大宅子、鸦片、姨太太等的态度处理,但我们读后又能明确感受到他是在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而且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 参考:因为作者赋予了大宅子等比喻意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种把比喻用作证明手段的方法叫作比喻论证。 (2)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 ①全体同学齐读第8、9段。 ②全体同学齐读对第8、9段改写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改写的内容) 但是,逃避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拒绝,虚无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毁灭,投降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继承。“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有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③比较感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整合) 5.鉴赏论证语言之美 ,深化“拿来主义”的旨趣。 (1)师:有人说:“先生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哀’与‘爱’、‘痛’与‘通’。” 可见,当我们触及到鲁迅先生的委婉反语、冷言讽刺、诙谐幽默这些文字时,大可不必动辄就搬出标准答案,我们应该发扬文本中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去感受先生那颗跃动的热心。 (2)学生自选喜爱之处,自由品读、交流,然后选择一部分,大家共同赏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如:①鉴赏句子“几位大师们捧着……挂……‘发扬国光’。”(“捧”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郑重恭敬,媚外求宠的姿态;“挂”用得很准确,显得寒伧可怜;“发扬国光”活画出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嘴脸,有讽刺意味。) ②鉴赏句子“代替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不是进步,是倒退,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它不是讽刺梅兰芳,是讽刺揭露国府在媚外求荣方面又出新花招,愈演愈烈。) ③鉴赏句子“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 大度。”(“丰富”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鲁迅在这里是尖锐指出某些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也带有讽刺的意味。) ④鉴赏句子“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抛来” 指 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来”字表示甩过来,无不良动机、企图。“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⑤鉴赏句子“……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时髦的意思,含蓄地表示所揭 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有深意,耐人寻味。) ⑥鉴赏句子“……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蹩”,蹑手蹑脚,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拿起烟具大吸鸦片,形象地写出了哪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的丑态。) (3)师小结:“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努力成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新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以上变换角度鉴赏,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 6.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敏锐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外去收集信息,或处理一些信息,并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构思一篇现代版的《拿来主义》周记。 (2)根据第7—9段的内容,尝试哑剧表演。 七、教学反思 (一)特色与亮点 1.根据文本的诙谐生动的语言特征,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教学设计,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是采用“解说词”的形式来适当串接过渡上下文,突出本文的散文般活泼的说理特点。 2.类似白描手法,把深奥抽象的段落语言简化为直观的图表,寓道理于图中,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留白处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图文并行,全课程贯通。 3.导入的创设有突兀感,又直切教学重难点,能掀起高中学生内心的不平静,为进入文本对话作铺垫。如第一课时用造句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无意的情境下进入文本的重难点——论证思路的探讨,深入但浅出。更妙的是学生已经在活动中身体力行的解释并拓展了“拿来主义”的意旨,接着巧妙地介绍了课题、背景、出处来源。第二课时从两种思维交融可以创造新事物的常见现象切入,将杂文知识点的介绍自然带出,又巧妙透露本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是赏“美”,符合杂文的文艺性特征,同时比较出前一课时的重难点是探“奇”,符合杂文的议论性特征,说明课时安排的内容、容量和顺序是有其道理的,是从高二学生心理认同、知识水平创设的。 4.“读”衔接全文。第一课时内容虽重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但顺之以道,激之以趣,读声仍繁,齐读、串读让探理在深沉严肃过程中,闪现出活泼快乐的审美体验。第二课时内容重在艺术美品赏,读是自然的,是审美式地品读,细读,在美中品出“理”趣,让每一个学生思想深刻。 (二)反思 1.根据课文不难填出图表上的内容或回答出问题,有些学生会大段地抄录原文,但要做到语言简明,提高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提高的,平时就要强化训练。 2.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文本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解读众说纷纭,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参考材料也很多,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笔者的理解也未必都对,就当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教授本文如能结合高考作文,信息量会大些,知识会丰富一些。只是课时内容、时间等要重新调整、安排。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3重庆市渝北中学 刘祖平 段成素 教学目标 :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问题1: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听凭送来 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 (一)问题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问题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后记】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注:与本教案相应的论文已发表在1994.1《重庆教育》) 作者邮箱: [1]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4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1.结合背景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及其了解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2.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3.揣摩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4.了解文章先破后立、比喻论证、犀利幽默的写作特色。一.预习作业鲁迅,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我国____代伟大的文学家、______家、______家。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另著有16部杂文集。杂文,_____文中的一类,一般以________为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二.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批判了哪两种主义?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送去主义”的由来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实质又是什么,具有什么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如何理解“捧”、“挂”及“发扬国光”的含义? 问题4:第3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一个说明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5:试分析“拿来”与“抛来”“抛给”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6:结合第六自然段分析不能“拿来”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7:“大宅子”指的是什么?孱头、混蛋、废物又分别指什么人?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作者批判了哪三种错误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8:作者认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9:结合第10段回答“拿来”的目的是干什么? “拿来“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即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问题10:文章先破后立,破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____________ 问题11:结合文章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三、配餐作业请完成下列三组题,其中ab组题须全部完成,c组题可选做。一、a组题(基础题)1.注音脑髓( ) 仪( )节 残羹( )冷炙( ) 譬如( ) 蹩( )足 磕( )头 自诩( )孱头( ) 徘徊( ) 送给( )孱 徊 给 孱弱( ) 低徊( ) 自给自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博士 搏击长空 嘉奖 佳节大典 b.悖论 勃然大怒 继承 既成事实 c.当然 理所当然 辨别 明辩是非 d.克复 克服困难 接收 接受意见二、b组题(巩固题) 鲁迅将“送去主义者”与尼采进行类比,得出一个结论,据此完成下表: 类比 结论 尼采太阳,光热无穷 只想给予 不想取得发了疯 中国三、c组题(提高题) 戏为六绝句(之五) 杜甫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问题:从此首诗中可看出杜甫对待南朝文学是个什么态度?体现了杜甫怎样的文学观?(注:①“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②写作背景: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等人继起 ,“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为此杜甫写下了这篇六绝句)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5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 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 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领法”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6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 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课时:二节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文章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 1.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 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正确态度去“拿来”,他占有,挑选。“鱼翅”(精华)吃掉,“鸦片”(毒品)药用治病,“烟灯烟枪”(旧形式)毁或展览,“姨太太”(腐朽)走散。 拿来主义态度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4.课文最后一段五句话,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层(①②句)总结上文。 第二层(③④⑤句)深入一层,指明“拿来主义”对于培养人民的素质,创造 民族新文化的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必备的胆识和品质。 五句话是在上文论述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深化。 (四)赏析,拓展: 1.鲁迅杂文之所以以形象生动、审理深刻,是因为他善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请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以“大宅子”作为外来文化,这整体性比喻,以“孱头”“鱼翅”等作为局部比喻。生动贴切,而且寓理于形象之中,通俗易懂,让人在思想上午到深刻的启示,还获得一种艺术上享受。 2.鲁迅杂文文笔犀利、幽默。善用反语,寓庄于谐。“庄”指谈论的是严肃的原则性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庄重的认真的;“谐”指语言和表现手法力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请举一二例来品味这种语言的特点: 明确:例:“显出一点进步”用的是反语,意思是活人代替古董,形式不同,但其实并没什么进步。又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句中“丰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但用在这里却具讽刺意味,因为这“丰富”是自诩的,“大度”也只是装装门面,自欺欺人的。 3.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针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同学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读来是否过时,我们应如何办? 明确:仍来有现实意义,且十分重大。改革开放的今天,大量的外来文化蜂涌而入,经典文化的衰落,城市建设的西化等种种现象,表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观点至今都闪烁着耀亮光芒。 五、作业: 小作文:根据交流讨论,请你选一角度谈谈“拿来主义“在今天的观实意义。(200字左右)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7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奖赏”,“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不过困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二)妙用反语。文章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有这样一句议论,“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又写道:“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倡导“拿来主义”的主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三)巧用比喻。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局部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这样写:“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 (四)词语错位。“挂”和“过去”互相抵牾,本来是不能搭配在一起的。但鲁迅先生把“过去”嫁接在“挂”上,讽刺“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无处不“挂”的丑陋,幽默感扑面而来。“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也很妙,不说“排外”,不说“卖国”,而说“闭关”、“送去”,挖苦嘲讽的意味很强。说帝国主义的“奖赏”,鲁迅提醒人们要区分三个概念:“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特定的语境赋予“抛来”、“抛给”、“送来”三个词不同的感情色彩。“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施受双方应是平等的,公正的。“抛给”不但画出了洋主子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且画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希望得到主人“赏赐”时那种奴颜婢膝的丑态。施受双方是不公正、不平等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明明是“抛给”,偏偏说“送来”,错位倒置,辛辣地嘲讽了帝国主义的伪善和阴险,奴才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 作者邮箱: /tr>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8拿 来 主 义 授课人:魏红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概念比较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3、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1、什么是“拿来主义”?(7自然段)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辨别) (有选择) (二)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8、9、10自然段) 反面——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接受 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正面——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鱼翅━(精华)全盘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糟粕)毁掉 姨太太━(腐朽、淫靡的东西)坚决抵制 ▲ 8、9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三)继续探讨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4、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人能自成为新人,文艺能自成为新文艺。 (四)“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是“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练习:拿来主义(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三、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四、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五、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答:( ) 六、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七、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住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9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par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本文采用先破后立,以反论正,“拿来主义”在正反结合之中得到了深刻、鲜明的阐述。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 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词语补释: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 崇尚、重视。 大度: 气量宽宏。 自诩: 自夸。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 烤肉。 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 古代帝王的礼帽。 勃然大怒: 因生气而非常愤怒。 玄虚: 空洞不可捉摸的东西。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第1--4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在学术与文艺(学艺)方面媚外卖国的可耻行为。 文章起笔揭露“送去主义”及其由来,矛头直指反动统治集团。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的保守政策。“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概述反动统治由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到奉行媚外的“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 接着,紧扣第一部分的议论中心,列举三件事实,嘲讽“送去主义”的典型表现。作者信手拈来,就近取例,批判的锋芒,直向利用这几件事大肆宣扬“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而不是这儿位艺术家。 所谓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是资产阶级文学没落的表现,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创作上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鲁迅说“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是因为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谈过,同时也不是本文要讲的内容,所以略而不议,目的在于说明: 反动政府已将“活人代替古董”去讨好帝国主义,贬低苏联和社会主义文艺,以险恶的居心推行“送去主义”,堕落到了何等地步! “也可算得一点进步了”这一反语,充满了对反动派丑恶行径的辛辣讽刺。“不知后事如何”中的“后事”,则是指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反动政府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实。“别的且不说罢”这一句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是“学艺”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思考: 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将会怎样?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 现在只有“送去”,没有“拿来”,反动统治阶级不是一向鼓吹“礼尚往来”的仪节吗? 可是现在没有人根据这一仪节说一声“拿来”。一是抨击“我们”即国民党当局既不敢,也不能“拿来”,讥讽奉行“送去主义”的顽固程度;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拿来”的要求,预示下文的论述。这里作者用“礼尚往来”四个字,是用反动派的手打反动派自己的嘴巴。 第二课 时 三、四自然段对“送去主义”以辛辣的讽刺和嘲笑,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内容(1自然段) 学艺 实质 危害 先以进为退,“丰富”、“大度”是对反动派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嘲讽。 鲁迅指出,中国和尼采一样,究竟不是太阳。如果“只是给予,不想取得”,那么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就揭露了反动卖国政府所将造成的严重后果: 亡国灭种,祸及子孙。“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一语是套用迷信说法,顺手一击。“磕头贺喜”、“讨”活画出所处的地位和神态,描绘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时,作者并未直说,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却说“不算坏事情”,再以敌人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掩盖“送去主义”实质的遁词。\par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益削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以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它的危害,又辛辣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入木三分。 第四自然段分别用了哪三个同义词? 怎样区别? 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抛来”、“抛给”、“送来”析: “抛给”不同于“抛来”,因为这些奖赏的东西不是漫无目的地扔来的,而是在磕头求赏后有目的地给予的。照中国古话来说即“嗟来之食”“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可反动派却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把抛给的“残羹冷炙”当做奖赏。一个抛字有力地把主子与走狗的关系揭示出来,这对丑类们是极大的讽刺。鲁迅又说“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送来”其实就是“抛给”,鲁迅故意为敌人掩饰,其实是对敌人的又一次嘲弄。 因为“抛给”“送去”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是讳莫如深,同时暗指一九三三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帝国主义签订的“棉麦借款”美国把剩余的棉花、小麦运来中国一事而言,这在当时是人所尽知,所以不想举出,这样更能发人深省,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尖锐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第一部分小结: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惧外→媚外(发展逻辑) 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把它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述,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这四段为下文正面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5--10自然段)着重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上的各种错误倾向。 第五自然段承上启下,先对上文作一收束,然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前一句小结“送去主义”,讽刺反动当局以卖国为时髦,后一句明确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鼓吹”对照“摩登”而言,“吝啬”针对前“丰富”“大度”而言,两种主义截然对立。 文章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 首先,从认识论上把“送去”和“拿来”加以区别,并提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所谓“送去主义”,其实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强加给我们的东西(如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拿来”则是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它的基本含义是“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说要以无产阶级正确思想作指导,有无产阶级的气魄和见识。这是从正面提出全文的论点,独占一节,突出它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发生恐怖呢? 会产生盲目排外呢? 文章指出: “其实这正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这就是说,产生盲目排外的原因,在于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帝国主义“送来”的东西( 当然他们只会送来于他们有利,于我们有害的东西),而我们许多人则对事物缺乏辩证分析的科学态度,不知从外国文化中有批判、有选择地“拿来”于我们有利的东西。 接着,借形象设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 作者把旧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 怒 放一把火烧光 昏蛋 欣欣然 接受一切 废物\par 拿来主义(立) 吃掉 立占有、挑选 存 (前提)(关键) 走散 批判了三种错误倾向,从反面说明“拿来”“占有”旧遗产的必要。 再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旧遗产分为三种情况,提出三种应有的态度: ⒈有价值的东西(鱼翅,象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吸收养料,增强体质,但不能宴大宾,把旧东西推崇到不恰当的程度;⒉既有毒又有用处的东西(鸦片),应该采取一分为二,有选择地使用,把鸦片“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但也不可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⒊应该坚决排斥、走散的东西(烟枪、烟灯、姨太太)。 这两段,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对全文作出总结。作者把“拿来主义”对待旧遗产的态度归结为六个字: “使用、存放、毁灭”,这是对上述具体论述的高度概括。“拿来主义”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进一步强调了对待旧遗产的革命气魄和科学态度。 结尾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揭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地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地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创造革新的关系,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创立无产阶级新文化的不可缺乏的前提条件的道理。 本文言词尖锐、泼辣,语多讥讽,寓深刻的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的观点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起着投枪和匕首的作用,是典型的杂文的写法。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10【原文出处】现代中小学教育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29~32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学   【复印期号】199904   【 标 题 】试说《拿来主义》教学   【 作 者 】丁立新   【作者简介】丁立新 作者单位:130041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   【 正 文 】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 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 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 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 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 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 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1]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11一看到是鲁迅的文章,就开始感觉压力大。最后,还是抛开所有的顾忌,认真研究文章和单元提示,最后设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总体把握文章。 2、理解文章的比喻。 3、学会用拿来主义。 这三点中,我个人把第三点作为了重点和难点。原因有二:第一,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的开放和流通是四通八达的,网络微博让我们空前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何去甄别、筛选、判断、吸取,这都需要一种眼光,需要一种智慧。第二,一篇文章他有永恒的魅力,往往是能够让读者脱离时代而体验到一种普遍的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永恒的主题。我想,这正是《拿来主义》的魅力。 在课堂中,前两个目标完成得较好,主要采取的是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也较强。最后一个目标的完成,我采取对话形式,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层层推进,来探究深刻含义,我以为学生面对这么生活化的问题,会有很多话说,可是事实总是让人诧然,学生的回答还是缺少一些思辨,看来需要更多启发和引导才能有深入的理解。 我想下次,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灵活的启发和引导方式,不一定是用语言,打比方等。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1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问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人文目标:深入的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方法与过程: (1)问题式教学法:设计问题、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一)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1)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 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第二 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将会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将得到详细阐述)。 (2)取如下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在第一、第二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二)具体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如下: 11 第一课时 : 一 导入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老师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浅显和含蓄)。 二 教学步骤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图片(一)〕(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 练习(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ań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课堂练习(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三 板书设计 古董展览 枪炮打开大门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绘画展览卖国主义 碰了一串钉子 梅博士出国 讽刺语言 运用脑髓 抛来、抛给=送来拿来主义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孱头不敢接触 拿 来 主错误态度 昏蛋 全盘否定 义(形象化) 废物 全盘接受 占有 鱼翅比喻说明 使用 鸦片 挑选 存放 烟枪烟灯 毁灭 正确态度姨太太 新人 创新 新文艺 中文系02级4班 马华富 20020140350 [1] 关于“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中一条欠妥的注解 篇13《拿来主义》微型教案 张老师 【定位】 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内容隐晦,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进而理解课文。 【切入】 1.怎样走近鲁迅和这篇杂文? 课前布置:对于鲁迅,你了解多少呢?简要为我们介绍;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结合这几个问题再介绍有关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怎样走近“拿来主义”?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习惯等等也随之大量介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探究】 1.学生读了标题之后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拿来”?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问题。点拨并让学生揣摩第7段“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一句话的含义。 2.让学生想一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这几个问题是难点,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特别点拨“鸦片”“烟枪和烟灯”的含义及其比喻意义,还要想想这些事物与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有何相似之处。 3.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有几种?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揣摩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明确: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拿来主义者,“拿来”! 4.在探究中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吸收;(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批判地吸收;(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坚决抛弃。 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在揣摩语言,让学生慢慢比较、辨析、品味、理解,教学不可操之过急。 5.作者为什么主张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鲁迅的杂文像匕首”,结合这一问题,让学生看他的“匕首”是怎样一步一步扎进敌人心脏的,也是对“破”的论证艺术的理解。重在形象地理解,不死扣字眼。 (1)让学生明确思路:先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再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2)抓住第1段让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3)重读3、4两段,想想一味“送”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4)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6.怎么“拿来”?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2)怎样“拿来”?(3)“拿来”有何意义?(4)怎样才能做到“拿来”?(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再让学生理解本段对全文的作用。 7.本文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明确在这里用了比喻论证。再理解全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第3段)和对比论证(第8、9段)的作用和效果。 8.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重在对有讽刺、幽默、反语等特点的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和情感体味。如“进步”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理解第3段的“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等。 【拓展】 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 1.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一谈你准备怎样阅读。 2.“拿来主义”的思想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生活中我们交朋友,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请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谈一谈我们应怎样结交朋友。 3.辩论会:辩题为“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有益”和“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有害”。 【实践要点】 1.理解“拿来主义”,培养思维能力。 题目是引导读者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运用这一“钥匙”才能“打开”理解作品的“大门”,让学生分析清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全文采用了如剥笋般逐层深入的方法,至于分析问题,采用逐层排除法,即先排除“送去主义”,再排除“送来”,又排除“拿来”时的三种错误做法,最后推出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拿来主义”的态度,就使人无可辩驳。让学生理清思路,才能理解课文。 2.揣摩语言,借鉴智慧。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犀利,是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字就能深刻揭示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使文章在论辩中还显示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文章题目大,道理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这都是幽默的力量。这些都来自对事物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智慧。教学要善于举现实事例,形象地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并贯穿在教学过程 之中,不要纠缠在特点的归纳上。 3.“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拿来主义”,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启发思路,借鉴智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世”等。教学要由课堂走向课外,学以致用,由本文所提倡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联系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做人、做事等,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课堂要呈开放性,避免枯燥艰涩的说教,一洗沉闷之气。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