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
范文 |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通用15篇)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过程与方法: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五、布置作业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4【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前检测:】 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 时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提出本文的论点: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第二层(从“ ”到“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一层次所有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第三层(“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 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 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5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本文的词、句翻译。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等有关内容。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导入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鱼我所欲也》,复习前先让同学们看一下近几年中考题涉及到的本课内容,通过这些中考试题你感觉学习本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中考导航 (一)金华市xx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避也 (2)贤者也勿丧耳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 (二)xx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听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摘录文中能体现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发现 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中考试题,你感觉复习本课我们应掌握哪些内容? 知识梳理 (1)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正确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等内容。 一、背诵课文 具体要求 :请同学利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注意以下重点句。 (1)生,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准确默写以上三个句子。 检查方式:同桌互改。 二、重点词 具体要求 :请同学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课下小注熟练背诵以下重点词 一段:欲 得 舍 苟 患 避 如使 由是 生 是故 非独 贤者 勿丧 二段:豆 呼尔 蹴 尔 不屑 三段:万钟 何加 得 向 是 已 本心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注意区分“苟”和“生”的翻译,同时注意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的重点词。 检查方式:(1)同桌互检 (2)快速反应 三、重点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所识穷乏者得我? ◆7、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内容分析 具体要求 :请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译出重点词,同时注意评议的表述。 检查方式:(1)组长检查;(2)同桌一题。 1、《鱼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_字______,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后世常以“_______________”并称。(写) 2、本文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它出现的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结尾。 3、本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请举例说明。 相关链接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作用:举例论证:列举了____________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_______________的言论,证明____________具有权威性,论证有________力。 对比论证:证明________________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_______________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1)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两个具体事例;(2)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相关言论。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6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想。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必须能够深入透彻地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点。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其中的思想观点,了解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足够的认识,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清楚明了的把握。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但是本篇课文相较于之前学习的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把握论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我设置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转给你我将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等。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环节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的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需要由一个良好的导入来开始,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运用问答法导入,先是询问同学们在面对生与义的问题时,会如何选择,通过学生们的观点,接着引到孟子的观点,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解决重点字词,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因此,我在课程的开始先为同学们进行范读,接下来学生根据我的范读进行自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扫清读音障碍,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通假字“得”和一词多义“为”等。 (三)深入研读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会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因此我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如下问题,首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在课文的开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顺势让学生进行思考,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通过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可以清楚得出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一找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这一问题相对比较难,所以我会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通过分析原文内容,可以得出本文共用了四种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应该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延伸作业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谈一谈,在学完本篇文章后,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以此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上的知识迁移,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观点。 此外,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我会与学生共同根据板书,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以我设置了如下课堂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浓缩,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简洁明了地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获。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7【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⑴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⑵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方案二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中心论点。 2、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讨论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论证的。 3、设计精当的思考题或安排延伸阅读,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方案三 1、引用孟子的名言和裴多菲的诗(参见方案一第二课时步骤三导入,引出价值观的问题)。 2、整体感知课文,并自由诵读至流畅的程度。 3、学生自主质疑,主要讨论孟子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对价值观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4、进行朗读训练,弄清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8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9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马 蓉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 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设计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 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 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 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 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 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 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说明:以上三方面的拓展学习,学生可只选取一个方面完成,查找整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必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所有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贴在教室适当的地方,由学生自由交流。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4分)①蹴尔而与之 (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2、下列句中加点“之”与“得之则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上文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这一中心论点。(3分)5、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5分)1、①二者不可得兼 兼 : ②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 ⑤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三)1、解释句子中加线的词语。(1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1分)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3分)观点: 诗句: 附:1、①比 ②同避,躲避 2、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3、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4、舍生而取义 第二问答案提示: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四)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① 呼尔而与之( ) ② 乞人不屑也( )③ 妻妾之奉( ) ④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3分) [ ]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6分)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可以谓失其本心。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2分) 4、《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课内外均可)(3分)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11[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12【设计思路】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 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 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 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 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 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1319 鱼我所欲也 从容说课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14《鱼我所欲也》 关于本文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学习本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一、 掌握如下字词。 1、 为下列字的注音。 箪( )羹( )蹴( ) 2、 掌握下列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苟得:苟且偷生 豆: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用脚践踏 万钟:形容位高禄厚 已:停止 二、 课文内容分析。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三、 问题探索。 1、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如本文中就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虚词,它们往往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如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背诵课文,并能够正确的翻译。 测试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箪dān 蹴cù B、苟得gǒu 不屑xiè C、羹gēng 弗fú D、勿wù 死亦我所恶è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红色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什么给我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4、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B、乡为身死而不受 家乡 C、一箪食,一豆羹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D、蹴尔而与之 用脚践踏 5、填空 孟子,名 ,字 ,战国时期 (地名)人, 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 ”,与孔子并称“ 孔孟”。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恶”应读“wù”。 2、 D 解析:A中的“辟”,B中的“辩”,C中的“得”、“与”都是通假字。 3、 C 解析:“何加”应该是“有什么好处”的意思。 4、 B 解析:“乡”通“向”,“从前”的意思 。 5、 轲 子舆 邹 儒家 亚圣 中 考 解 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_____;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拂”是考查读音,读准字音是正确朗读文言文的基础。文言文中的异读现象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是多音多义字。有时一个字,读音不同,词性、词义也不同。一般的说,多音字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确定读音。“拂”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bì,同“弼”,“辅弼”的意思。“过”在句中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犯过失”。“衡”在句中是通假字,同“横”,梗塞、不顺。 2.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语句的翻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翻译为:(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理解。选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或名言警句与文中第二段内容含义相符即可。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案 篇15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 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 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 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 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 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板书课题) 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 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 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 (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 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 1、“……者也。……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生者”。译成现代汉语时语序应作调整。 3、“贤者能勿丧耳”句:贤者,这里可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丧,丧失。可译为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句:由是,介宾词组。是,(求生或避患)的手段或办法。而,转折连词,可是。有,有人,指不愿舍义而求生。 三、文义 第一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中孟子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生和死的问题。应该舍生求义。 (学生朗读) 层次结构分析。明确:按句号划分,本段共九句:第1句引喻,使生和义的问题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让人容易接受。第2句表明观点,1、2句为并列关系,3、4句从正面、5、6句从反面加以论述证明。3、4句和5、6、句为对照关系。第7句举例论证,第8句做出结论,末尾第9句为结论引伸,补充理由。7句与8句为因果关系。 (学生背读) 补充解疑: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有所”可理解为“有——”的意思。 “是心”即“义”。课文中的“义”指封建伦理道德标准,从今天看,可理解为“正义“,赋予了新的内容。 (学生试背) 第二自然段 本段的论点即为“是心”人皆有之,进一步从正面举例论证。各种类植物,古代总称为“菽”。 (学生朗读数遍) 四、深化理解 要求学生选背一、二自然段中本人喜爱的一至两句,并述说理由。 归纳: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或许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还不能深深体味其中所包括的丰富蕴涵,但我 们一定已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