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
范文 |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精选11篇)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1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下面练习。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小令描写了九种景象,渲染了---------------------------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悲伤惆怅之情,表现全曲中心的句子是----------------------------------。 2、 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 了解、体味前三句九个独特景物并列的好处。用相关词语把它们联成句子,如改为“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为什么不如原句好? 4、 此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简析它胜过另三首《天净沙》的原因。 5、“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 6、积累句子。 ①积累两句有关“秋”的诗句或词句。 ②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 ③积累两句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avi视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flash课件1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2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3 《天净沙·秋思》mpga音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1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2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3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4 《天净沙·秋思》web课件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mp3音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3《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任课教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谢红卫老师 授课班级: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节 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 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 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高兴喜悦情感的,《天净沙 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才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评: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是此课设计成功的第一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先通过学习《西江月》来体会这种写法。老师把它也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师范读) 生:(掌声雷鸣) 师: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找得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有没有在脑海中出现一副心旷神怡的画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师: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鼓阵阵,一群人围在一起笑谈着丰收的年成。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悦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一次把这句诗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有诗意,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学们再看前面的诗句,作者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们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构思出一副美好的画面,然后像老师那样描述一下?试一试,看谁的语言组织得更好?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两位同学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缓、明快。 师:那么我们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前面我们读得那么舒缓,好象怕惊动了什么似的,为什么要读得那么那么轻、那么慢呢? 生:因为写的是静景。 师: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 生:也是为了写静景。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师:对,以动写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说。(简介了“推敲”的故事) 师:请同学再次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旷—— 生:——神怡 师:可是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下雨了。 师:对,“两三点雨山前”,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夏雨多是瓢泼大雨,改为“两三阵雨山前”好不好? 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来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师:说得真好,就那么两三点“豆大”的雨,夜话的人可以不紧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自明。这不,接着往下读诗,诗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生:旧时茅店社檐边 师:旧地重游。哟,实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师:喜出—— 生:——望外。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喜悦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评: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语言中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源于语言品味,归于语言运用,学生同时收获的还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读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现了农村夏夜的静谧甜美、闲适宜人,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同学们再悉心揣摩、慢慢品咏,看那位同学读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读,后来有三个学生依次主动站起进行个人朗读)(师进行简单评说)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这首诗歌,感觉如何? 生:美。 师:对,美在不染纤尘、美得令人心仪。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欣赏一首诗歌。 生:先要读。 师:对,接着呢? 生:理解。 师: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怎样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诗意。 师:如何了解诗意呢? 生:找出诗中所写到的景物。 师:好。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还答得好,总结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总结归纳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讲读: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师:我们知道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自己来欣赏《天静沙 秋思》。同学们对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题,组成学习伙伴,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到时,你们选出最强的选手代表你们出来发言,看那组说得最好?好,开始! (出示投影: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开展热烈讨论。) 师: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生:因为他远在天边。 师:你怎么知道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 生: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十二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一一列举出各种景物。) 师: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说得真好,太美了。简直重新作了一首现代诗。希望这位同学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惊鹊”、“鸣蝉”、“蛙声”与“昏鸦”就不同,同时乡村之景,喜与悲却不同。 乙:“明月下的别枝”与“枯藤老树”组合成的画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黄昏所表现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师:是呀,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生: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师:说得太妙了,比老师说得都要好。同学们把这首诗好好地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伤心的感觉,我看哪位同学读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师: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那么我们能否从《天净沙秋思》中抽出一句来和《西江月》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悠闲惬意的画面。你们说选那一句?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你们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是紧紧相通的,我还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师:老师也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 清风鸣蝉鼓蛙, 山前村树稻花, 明月高挂, 丰收人在夜话。) 生:(异常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掌声,同学们真会鼓励人。你们说我这首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和马致远的《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体现的感情同不同? 生:不同。 师:对,一个是欢快,一个是悲伤;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显,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学会借助景物描写来体现自己的心理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评:情感迥然不同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欣赏,寻找语言上的相通之处,教学设计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关键所在;而大胆地组合新诗,则是整个课堂设计的亮点所在、高潮之处!]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课后反馈: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们同样披戴着语言的面纱,撩起这面纱,才能感受诗之美韵。本节课正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习感悟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4【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设想】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⑴ 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⑵ 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⑶ 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① 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 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⑴ 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⑵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⑶ 交流: 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 《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 《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中国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月亮在水里 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五、作业 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5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引导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助。 二、说学情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创设情境法,问答法,朗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首先我会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一段范读音频,将学生带入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一个初步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同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和泛读、精读、品读的三次朗读,剖析这首小令的意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说课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于本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一)首先我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这个环节我会播放元曲天净沙秋思的音频,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元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基于我的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我预设我的学生可能会说“很悲苦,凄凉,很忧伤,难过”,然后我继续设问“那么这种悲从何来,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悲伤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这个时候我会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其次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之后我会介绍诗人背景和元曲这种文体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元曲这种艺术形式 我会先给同学们介绍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曾于江浙一带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同时通过介绍来掌握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个文学常识。然后介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介绍之后带领学生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三)古诗词的教学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在第三个环深入研读的部分我引导同学们精读品读,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同时营造出画面感。 在刚才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个字就涵盖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同时板书)。并且注意到这几种景物的修饰词,体悟这几个修饰词丰富的渲染力和准确性。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情景交融的写法,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其次,作者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给学生营造画面感: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自己却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个异乡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这,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其次在深入研读部分我会设问,“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适时点拨和总结: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无法归家,那种伤心、思乡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第四个部分还进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泛读、精读、品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我会请学生讨论怎么读才能读的更有节奏,有感情,讨论完毕后播放音频,带领学生总结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节奏。 (五)课堂的末尾我会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我来总结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背诵,体悟它的音乐美、绘画美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现在黑板上所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帮助我的教学流畅的进行。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6【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体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7天 净 沙 作者:马致远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秋思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小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8青分楚豫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 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2004年5月6日青分楚豫于东江之畔 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编辑 2004/05/06 10:23am IP: 218.14.85.143 wangdaqi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05 瑞文币 存款: 1434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7 时 19 分 04 秒 总发贴数: 60 篇 注册日期: 2003/11/0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是初中的吗?如果是,这个班级的文学素养挺高。这个教案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是不那不能这样讲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通过这首词了解传统文化。如果带《君子于役》就会成一锅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差距呀!!! ------------------------------------------------------------ 编辑 删除 2004/05/06 01:51pm IP: 218.9.75.202 白银溪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36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56 时 58 分 21 秒 总发贴数: 157 篇 注册日期: 2004/03/25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wangdaqi老师的教法也拿出来看看? ------------------------------------------------------------ 编辑 删除 2004/05/08 11:53pm IP: 61.184.239.201 青分楚豫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3 魅力: 经验: 现金: 910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68 时 35 分 19 秒 总发贴数: 720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 下面引用由wangdaqi在 2004/05/06 01:51pm 发表的内容: 是初中的吗?如果是,这个班级的文学素养挺高。这个教案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是不那不能这样讲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通过这首词了解传统文化。如果带《君子于役》就会成一锅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差距呀!!! ------------------------------------------------------------ wang老师说想通过这首曲去了解传统文化,我想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们是把文本当作终极目的呢还是把文本当桥梁?我是倾向于把这首曲当作我的目的地。另外,我也不太清楚由这首曲能联系到哪些传统文化?即使此曲与传统文化能拉上关系,我是宁愿用传统文化来了解这首曲。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9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10文敏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 ①:导入 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 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天净沙秋思>>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 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⑧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⑨作业 设计(积累诗句): (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例如关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关于小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板书设计 】: 选择两幅画作为板书背景,一幅与<<钱塘湖春行>>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 《钱塘湖春行》………赏析方法………《天净沙·秋思》 春行……………………… 抓诗眼-………………………秋思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 枯藤、老树、昏鸦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 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 (1分钟) 作者邮箱: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 篇11常州市北环中学 蒋丽华 教学目标 :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 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 导入 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 一、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 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 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 过渡语、指导语 2、 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 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朗读 2、 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 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