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
范文 |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精选16篇)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课题: 12 夜晚的实验 早读课:(20分钟)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分钟)2、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试验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精神。(5分钟) 检效:小组长检查晨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目标的达成情况。建议可以进行诵读比拼。(5分钟) 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 预习目标:自读自悟:《夜晚的实验》全文,完成如下任务: 第一课时预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预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2、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自主积累: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自主感悟: 理清课文思路,能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能够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课堂 元素 导学 流程 自学质疑模块 互动探究模块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模块 矫正反馈模块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重点摘记、成果记录、 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抓住 重点 赏析 语言 领悟 主题 第一课时预习 初读课文:(10分钟) 1、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3、知道斯帕拉捷做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课时预习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0分钟) 1、斯帕拉捷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2、斯帕拉捷做了几次试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 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成功?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有什么意义呢? 4、什么事超声波?超声波加上引号你怎么理解的呢? 5、超声波给人类带来哪些恩惠呢?你能说说超声波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请按以下程序进行组内合作交流: a、两人小对子检查自研成果,并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4分钟) b、六人互助小组交流探讨,着力解决前面阶段未解决的问题。(5分钟) c、十八人共同体大组大组长抽签: 教师给出抽签顺序,明确本组展示任务。(1分钟) (总预时:10分钟) 第一课时 预演:(10分钟) 大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和板书规划。 展示单元一:(5分钟) 认读、识记生字词。理解词意。如何巧记字形并组词。 展示单元二:(10分钟) 朗读课文比赛。 展示单元三:(15分钟) 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斯帕拉捷做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总预时:40分钟) 第二课时 预演:(8分钟) 大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和板书规划。 细读鉴赏: (27分钟) 展示单元一: 1、斯帕拉捷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2、斯帕拉捷做了几次试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 展示单元二: 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成功?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有什么意义呢? 展示单元三: 4、什么事超声波?超声波加上引号,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5、超声波给人类带来哪些恩惠呢?你能说说超声波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展示单元四: 6、你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7、复述课文内容 (总预时:35分钟) 随堂笔记:(5分钟) 1、斯帕拉捷做实 验的过程: 2、实2、实验的结果是: 3、 斯帕拉捷成功的原因: 4、我搜集到的超声波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 等级评定: ★ 寄语: 创读 悟情 课外 拓展 迁移 运用 1、你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2、复述课文内容 (10分钟) 当堂 反馈 学完本课后谈谈你的收获或体会。 两人小对子用红笔批改随堂笔记并互相给出评定等级,(加油,相信你是最棒的!)(预时:5分钟)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2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习重、难点: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我的收获: 1、这篇课文我已经读了( )遍,其中容易读错的字是( ),容易写错的字是( )。 2、我能理清课文的脉络。 3、这篇课文记叙了( )通过( ),终于揭开了( )的经过。这一实验结果促进了人们对( )的研究,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4、我知道什么是超声波。 课堂交流: 1、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2、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 (2)、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3)、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班情补充: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3预习方案 1.读熟课文,学会生字:蝙蝠 障碍物 2.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方法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请回答:是什么促成斯帕拉捷做这个实验的?又是什么促成斯帕拉捷完成这个实验的? 4.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 5.很多发明、发现都跟一双敏锐的眼睛有关,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建议查阅资料) 导学过程 1.听写。 2.指名读课文。 3.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交流表格。快速浏览三次实验,他们在详略上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第一次实验是如何写的?能把写作的顺序说出来吗? 4.思考,如何作者写成实验报告式的文章,跟这篇文章再做做比较,你觉得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 5.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大家交流,要想一想,句子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的? 6.你觉得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好处? 7.很多发明、发现都跟一双敏锐的眼睛有关,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共选用了《夜晚的实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三篇课文,《夜晚的实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斯帕拉捷,是学生不熟悉的科学家;蝙蝠的飞行秘密是学生感兴趣的;超声波是什么,是学生不熟悉的,它有什么功用,也是学生不太了解的。课文内容并不复杂,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通过自读便能了解。正因为如此,更应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文后问题的思考。可抓住“常常、好奇、惊叫、奇怪、猜想”等词思考揣摩,发现斯帕拉捷成功的原因:勤于观察(关注现象)思考(发现问题),坚持实验研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要求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故事。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超声波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情调查: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板书课题: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二、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三、展示交流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2.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 四、矫正反馈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五、启发预习 1.上网了解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有哪些应用,搜集有关的资料。 2.搜集一些介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从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事例。 第二课时 一、学情调查。 1、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老师也是一样。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总是觉得科学实验是一个特别悬乎的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有了一些改变呢? 2、我想我们这节课应该至少解决两个问题:(出示) 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 二、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 2.指名读。 3.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 4.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 (一)阅读2-6自然段,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 提出合作要求: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小组合作尝试着填表。 实验顺序 实验设想 实验想象 实验结果 实验后反思 实验次数实验做法实验结果 三、展示交流: 各组分工汇报。(结合汇报,抓住重点句,换位思考,体会斯帕拉捷的科学精神并相机指导朗读) (1)第一次实验哪一组来汇报?(蒙眼轻盈敏捷飞翔)当看到蝙蝠仍能轻盈敏捷飞翔,此时此刻,你会怎样呢?出示句子:“……很奇怪……”斯帕拉捷为什么会觉得奇怪?指名读出奇怪之情。 (2)第二次实验哪一组来汇报?(堵鼻飞得敏捷轻松)这一次又引起了他什么猜想呢?指名回答齐读 (3)第三次实验哪一组来汇报?(油漆涂满全身没有影响)斯帕拉捷的三次探索都失败了,换了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斯帕拉捷的第四次实验呢?(堵耳东碰西撞跌落)四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得出了什么结论?出示句子:“啊!……”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5)此时此刻,斯帕拉捷的心情十分激s动,如果你是斯帕拉捷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矫正反馈: 明确要求,指导创造性复述 斯帕拉捷的这个实验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邀请斯帕拉捷去讲学,斯帕拉捷分身无术,他决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将他的实验公布于众。现在你就是斯帕拉捷,来给大家讲讲。为使你的发布会成功,你们可以再精心准备准备,建议你再读读课文或看着实验记载表说,还可以加上自己做实验时的想法。个人准备 (1)指名复述 (斯帕拉捷讲的时候,你们仔细听,有什么问题或想法可以向他提问。) 各国记者提问、板书总结: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同学们,听了斯帕拉捷精彩的报告和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你们有什么收获或启发呢? 五、启发预习: 斯帕拉捷凭着自己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大胆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他的实验对后人有什么意义呢? (超声波对人类有巨大的作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学情调查: 斯帕拉捷凭着自己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大胆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他的实验对后人有什么意义呢? 二、合作探究: 学习第7、8、9自然段 1.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2.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 3.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三、展示交流 1.从斯帕拉捷的结论中你能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吗?能不能按照上节课所填写的图表说一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 (小结:必须要有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我们将来才有可能成功。 2.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奇妙的大自然,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值得大家去探究,你们头脑中也问过许多为什么,让我们听听你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脑海中都有什么问号 3.小组合作,练说。 四、矫正反馈 1.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五、启发预习 海洋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海洋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人们都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请大家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了解海洋与我们人类社会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5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22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 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 板书课题:7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谁做实验果如何?)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试渎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敏锐: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薄膜:像膜的薄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领域:区域、范围。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可通过换词理解)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 蝙蝠 斯帕拉捷) 4.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捌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间屯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 (起因,即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 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二、精读指导 1.理解第一段: (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产生好奇:一一———一 (2)交流。(板书:凭什么……) (3)朗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①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琶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②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4)指导朗读。 突出句中重点词语,渎好疑问的涪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来写? 2.理解第二段 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 斯帕拉捷共做厂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 ①蒙上眼睛 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 ②堵住鼻子 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③全身涂满油漆 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屯行 ④堵住耳朵 很快就跌落到地,亡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 (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交流,相机点拨。(指名读有关语句并概括) ①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 (板书: 做法 结果 思考 ) ②提问:“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 交流。(先概括,再读有关语句) ①第4自然段紧承上文简洁地叙述斯帕拉捷两次实验的做法、结果及第二次实验后的猜想。 ②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 提问: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 (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 ③第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发现, (板书: 发现 原来是……) (6)指导朗读。 注意通过停顿体现出实验过程的层次。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琶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7)小结 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8)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勤于思考,大月巳实验,刁;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指导复述实验过程 1.分部分复述; 借助板书,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 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2.完整复述。 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等) 3.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二、精读指导(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 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 (视线能穿透黑夜,看到黑暗中的物体:通常耳朵只会听到声音,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同时可画图或动作演示) (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板书:超声波)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 说说读懂了什么。(实验造福了人类) (板书:巨大恩惠) 又交流:读了这一部分,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科学家前仆后继地进行科学研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我们也 应该努力学习,勤于钻研,立志造福人类。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6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板书课题: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百度搜索】 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 2、指名读。 3、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 4、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 四、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要求边读边思考。 2、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 3、我们发现有的可以内容可以通过读书直接填写出来,有的不能光看就清楚的。先说第一次吧。这一次书上写的比较详细。 4、指名回答。 5、我们是概括的回答,课文中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验猜想,一个是实验后反思。 6、请一个同学把实验猜想部分再来读一读。他读完了,我再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7、请同学把实验的过程读一读(即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个词了—— “轻盈敏捷” ?能不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它们是如何“轻盈敏捷”的? 8、斯帕拉捷不由得——惊叫起来。谁来读一读斯帕拉捷的反思。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来表达?(只要学生说的有理则行) 9、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作者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面面俱到。认真地读四到五自然段,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部分通过自己的想象填写出来。大家可以先看看第一次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对你写有帮助。 10、指名说,只要说得有理就可以了。 11、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有没有发现这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说说看,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12、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这几个部分能不能调换次序? 13、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五、学习七-九自然段。 1、 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2、 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 【百度搜索】 3、 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百度搜索】detail&word=%e5%85%b3%e4%ba%8e%e5%a3%b0%e7%ba%b3%e7%9a%84%e7%a4%ba%e6%84%8f%e5%9b%be&ie=utf-8&in=31087&cl=2&lm=-1&st=&pn=4&rn=1&di=192479507600&ln=1338&fr=ala1&fm=ala1&fmq=1362372205375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4&-1&di192479507600&objurlhttp%3a%2 六、拓展资料: 语文主题学习4《巴斯德的探索》,读一读,看看跟《夜晚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他从蝙蝠飞行的启示中发现了超声波,并进而造福人类的故事。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在寻找文本的切入点时,我注意到了课文的几个问句。这几句问句与几次实验息息相关,与全文中心有着极大的关系,它们反映出了斯帕拉捷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路,现象引发了他的分析思考,思考产生了疑问,疑问又推动了下一次实验,并最终使斯帕拉捷揭开了真相。 在教学中,我不光引导了学生学习体会课文表述斯帕拉捷思考过程的精彩,还引导学生领悟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正是其思维的过程,藉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有感情地熟读这几个问句的基础上,思路得以清晰,使复述课文变得流畅而简单,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青州市云门山街道云峡河回民小学 姓名: 李彩玲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电话:628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青州市云门山街道云峡河回民小学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7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 (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一)回顾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一读二想三并 (二)请七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大家议论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四)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分段结果: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五)归纳段落大意。 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 (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第2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六、个人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七、全班交流 (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九、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自然段。 大家思考: (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 (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 (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七)单人读第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议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六、请三名同学读全文 七、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学习任务: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要求能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运用。 二、温习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接力朗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一)学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课后词语。 (二)用生字词的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四、学生个人分析和记忆字形,懂得意思 (一)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扩词,丰富词汇。 五、集体学习 (一)要强调字音的生字有: “即”是第二声“j0”,不要读成第四声“j@”。 “塞”是平舌音,要读准。 “竖、钟、超、障”是翘舌音,要读清楚。 (二)要强调字形的生字有: “即”字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荧”字下边是“火”,不要写成“虫”或“玉”。 “配”的左半部不要少写一横。 教学步骤: (三)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音易读错,然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找一找哪些字形易写错,怎么记住它们。 (四)区别形近字,组词练习。 坚荧配摹塞竖萤醒幕赛 (五)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义或词义,大家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议论解答。 如: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障碍——阻挡、限制。本课指超声波遇到影响、限制的东西就反射回来。 六、造句指导 (一)弄懂“反复、证明”的意思 “反复”在本课中是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的意思。 “证明”在本课当作动词用。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二)教师造范句进行引导。 反复——经过反复练习,小红终于把《小青蛙》这支曲子弹会了。 证明——看见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天上飘来一片乌云,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的是对的。 (三)学生练习造句。 注意用这两个词造句时,要把事讲清楚,不能太笼统、太含糊。 七、练笔 (一)带领学生做一个《吹球》的小实验。 (二)说说实验过程。 (三)按照课文中介绍试验的方法,把这个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八、作业 (一)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8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夜晚的实验》,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本文写的是著名科学家————为了解开————所做的——————。 二、民主导学 1、那帕拉捷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实验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抓一下两点指导 a. “常常看到”,“引起了他的好奇”这些语句你读出了什么? (观察细致,对常见事物敏感。) b. 自由读读,读出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 c.指名读,其余评价。 再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为了揭开疑问,斯帕拉捷进行了几次试验?分别怎样做的?结果如何?默读2----6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填好表格 实验次数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结论 2.交流 (1)那么他第一次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呢?谁来读课文的2、3自然段,他是怎么做的? ①*如生读句子“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 a.你从“匆匆”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急切地心情,潜心研究)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心情吗? b.是什么使斯帕拉杰惊叫起来的呢?学生交流。 c.(谁来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d.“瞎子”加上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这样的瞎子却能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谁能读出他的惊讶,不可思议。 e.齐读 ②斯帕拉杰原来是怎么想的? a.出示句子“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地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它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 b.这段话中,出现了许多关联词:每当……总……假如……就……从这些关联词中,你感受了些什么?(第一组:留心观察,刚开始他的想法和常人一样。第二组:敢于假设、进行推测,正是进行了这样的推测,才有了他的第一次实验) c.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他当时的猜想。蝙蝠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的吗?(出示)他带着这个猜想进行了实验,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结果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被蒙上眼睛的蝙蝠在黑暗中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是呀,第一次实验,斯帕拉杰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第一次实验。 (2)“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接着他又进行了哪些实验呢?自由读读第4、5自然段, 第二次实验他是怎么做的?(鼻子堵住),从他的做法中,你觉得他是怎样进行猜想的?可结果呢?由此,他得出结论—— (3)那第三次实验呢?谁根据表格来说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填写表格。 (4)那第四次呢?(生讲到猜想后)你能像第三次那样用上难道……不仅……而且……来说说吗?难道( )不仅( ),而且( )?于是他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得出什么结论,谁来继续交流? (5)在这次实验中,斯帕拉杰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出示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轻声地多读读这句话,这个“啊”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指名答:体会到这样的结果真是出乎意料。 (6)、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读出千辛万苦,读出恍然大悟,读出出乎意料。(齐读句子) (7),斯帕拉杰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斯帕拉捷哪些可贵的精神? (勤于思考 大胆实验 不怕失败 不断探索…) 实验次数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结论 一次 蒙上眼睛 轻盈敏捷 不是靠眼睛 二次 堵住鼻子 敏捷、轻松 不是靠鼻子 三次 涂满油漆 没有影响 不是靠翅膀 四次 堵住耳朵 东碰西撞 是靠听觉 (8)对比几次实验过程的叙述,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总结:是啊,正是由于他这样的善于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潜心研究,才使得实验取得了成功。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相机板书)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孩子们,在斯帕拉捷揭开了蝙蝠的飞行秘密以后,人们又是怎么做得呢?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段。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你从“进一步”“继续研究”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科学家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3谁能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到的“超声波”……食物。 4超声波上加引号你怎么理解? (板书:超声波) 加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专有名词) 5那么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学生抓住“现在,人们利用……”“广泛地应用于……”“……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感悟到斯帕拉捷实验的重大意义。 6让我们一齐读读7、8、9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斯帕拉捷是一位科学家,他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勤于动脑思考,勇于探索科学奥秘,进行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读了他的事迹,你又不禁想起了谁?说说你的理由。 检测导结: 1、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医疗上的( )、航海中的( )、汽车上的( )等都应用了超声波技术。同时我们也认识了( )的科学家斯帕拉捷。 2、打开书看课后2题 板书: 夜晚的实验 斯帕拉捷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大胆实验 不怕失败 坚持不懈 勇于探索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小品。本文主要写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经过多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点明了蝙蝠依靠听觉接收“超声波”并作出判断的奥秘,并指出了“超声波”在近代多种领域广泛应用的前景。文章融科学知识于故事之中,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 本设计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循着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纵向思维,以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猜想——实验”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斯帕拉捷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在读中感受科学家的孜孜以求的精神。领悟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正是其思维过程,藉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斯帕拉捷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受科学家的孜孜以求的精神。领悟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正是其思维过程,藉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9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 《夜晚的实验》科学发明故事四则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得助于孩子的启发 16XX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它是怎样发明的呢? 有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李波尔赛的商店门口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突然,好像发现什么似的,兴高采烈。李波尔赛赶忙跑了过去,他也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高兴地跑回店中,把两片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后来,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直接导致了“日心说”的伟大发现。 “小人国”的发现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显微镜的发明者。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真正开始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个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看门人。他利用看门之余,磨制了许多镜片。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透镜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许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他用这种镜片观看自己的牙垢,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他惊讶地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国”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多!”一个看门老头儿发明了显微镜,成了微生物学的开门鼻祖。 有人对他十分羡慕,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什么话也没说,仅向问话者伸出他的双手 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放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作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0一、说教材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并利用这个科学成果造 福人类的事实。这篇课文是本册第四单元“探索与发现”的典型例文,课文条理清晰,语 言通俗易懂。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 、 “穿透” 、 “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 号的用法。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激发学 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 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在突破认知目标时,我采用自学检测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些学困生适时点 拨,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及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生字回忆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来 比较学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 学法: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和《精读 和略读》 ,初步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通过读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 者、探索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突破能力目标时,采用合作探索法,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分自然段轮流读读自己喜欢的 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提问题,小组内探讨,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分项读书收获。 对 于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就采用自读自悟法及互动式教学法,全 班同学交流讨论后,由教师布置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 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话说科学,诱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你们知道科学的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2、师: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另外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二)、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词,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准生字词,相机正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3.通读课文,找出本篇文章的关键词。 (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超声波等) 能不能根据这几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轻声读课文,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四)、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起因,即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2、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默读课文第一段口头回答:斯帕拉捷看到 产生的好奇 3.蝙蝠在夜间的飞行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来形容? (引领学生理解“自由自在”这个词语的意思) 4.找出蝙蝠飞行这个特点的句子来。 很多蝙蝠灵活的在夜空中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5. 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怎么就单单引起了他的好奇呢? (因为他平时注意观察,凡事爱动脑筋,善于思考) 6.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 (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7.指导朗读——突出句中重点词语,读好疑问的语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个大致的了解,那么蝙蝠为什么能够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讨。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 夜晚的实验 蝙蝠 斯帕拉捷 超声波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1《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3)抓住“敏捷”、“敏锐”、“灵巧”、“灵活”来体会蝙蝠不是依靠眼睛来探路的。 (4)小结: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飞行,证明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4-6节,完成表格。 4、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多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二)“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节,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节,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三)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节。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再读课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办一期手抄小报。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2一、说课本 《夜晚的实行》报告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征象上发明了超声波,并使用这个科学结果造福人类的究竟。这篇课文是本册第四单位“探索与发明”的典范例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普通易懂。 二、说教学目的 本领目的: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结合语言情况,明白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认知目的:学会3个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情绪目的: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觉并学习科学家仔细视察,大胆实行,不停使用科学技能造福人类的科学精力。 三、说重、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斯帕拉捷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课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从小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说考点、易混点 考点:斯帕拉捷的4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以及结果是什么。 易混点:区别“灵巧”与“轻巧”、“敏锐”与“敏捷” 五、说学法 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和《精读和略读》,初步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通过读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法 在突破认知目标时,我采用自学检测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些学困生适时点拨,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及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生字回忆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来比较学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标时,采用合作探索法,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分自然段轮流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提问题,小组内探讨,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分项读书收获。 对于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就采用自读自悟法及互动式教学法,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后,由教师布置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 七、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片有关实验的文章,但作者在叙述中语言组织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想象空间,这样的描述,这样的跳跃,却给学生的质疑、思考、探究、创新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于是我对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话说科学,诱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为什么?你们知道科学的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2、师:课文《夜晚的实验》讲的就是一个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一块去经历一下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时探究一下课文在表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看见了一个什么现象? ②这位科学家一共做了哪几次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从哪儿开始的? 注:学生交流时,可让学生把“人物、时间、现象、疑问、实验”的有关内容写在黑板上。 2、师:你能把这些疑问处都找出来吗? 三、读中诱疑,转换创新。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1次实验和第1个疑问之间的关系好吗? 谁愿把第2自然段读一下?(指名数人读) 2、师:再请同学把第1个疑问句读一下。(可找两三人) 3、师:你们觉得科学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吗? 注1:如果学生听不懂,可换个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这个现象,产生这个疑问,会马上就去做这个蒙眼睛的实验? 注1: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是”,一种是“不是”。可让学生说说理由,展开矛盾,让同学们仔细听辨,哪部分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4、师:可是,作者写了斯帕拉捷的这个疑问后,却紧接着就写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个实验。这样写,你们觉得合适吗? 注:不管是说合适还是不合适,都要说出理由,这样就有可能自然地说到第3自然段的有关内容上。 5、师: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有没有说清,如果认为说清了,能说说作者说清了什么吗? 注:学生可能会说作者在这里说清了第1次实验的理由或假设,教师可在原有板书中添加“假设”。 6、师:假如我们要改变一下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可以怎样改? 注1:学生会把假设的内容放在第1句疑问后说。当学生在尝试语言转换再创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听,思考怎样把表达清楚意思、恰当使用句式。 四、读中质询,感悟再创。 1、师:请同学们读读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的描述,你觉得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说得更清楚点,读过以后和同桌交流、商讨一下,行吗? 2、学生集体交流。 注1:学生继上学习后,一般能发现第2次和第4次实验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说。交流时可让学生说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注2:当学生在语言重组和再创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添加有关假说的句式,要多样化,尽可能不与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师: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 注:这一步着重是让学生再梳理一下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体味科学研究就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从疑问开始,进而提出假说,不断实验,逐步逼近实质的过程。 五、再读感悟,发现意义。 1、师:作为一个科学实验,是不是仅仅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7—9小节,想想科学家为什么对蝙蝠飞行的秘密还要继续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学生可能会马上说到“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个目的上去,教师可引发学生再读第8自然段,想想继续研究的目的,首先应是什么。 2、师:能说说科学家对其它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从中发现了什么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事例吗? 六、回顾小结,诱发再探。 1、师:读了这个故事,研究了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特点,你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注:这里的回顾、小结,不应仅仅指向教材内容所呈现的科学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所持的态度和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对课文表达的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和启发,以让学生建构一种批判、反思、深究、再创的学习品质。 2、师: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⑴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但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中辨别、区分、选择。同时还可有机引导学生搜寻相关资料,证明个人见解。 七、展示图片,启发联想 1.人类从动物身上揭开了很多奥妙的征象,并受到开导发明白很多对人类有效的工具。如人们从鱼的身上受到开导,发明白潜水艇,像如许的例子另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几多呢?请写下来。(可以通过阅读册本、报纸大概上彀查找,大概问问爸爸、妈妈去更多地相识) 2.平常在天然课上,同学们肯定看过大概到场过一些实行,你能把此中的一个实行的历程生动地写下来吗?(细致顺序序、步调来写,写明白每一步做了什么,让人一看就明白)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31.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 ) (2)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 (3)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意大利科学家( )在街口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这次实验的起因是( ),这次实验分为四步:一是( ),二是( ),三是( )四是( )。实验结论是( )。 3.根据文中的语言描述,试画出超声波的示意图。 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作出判断,灵巧地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精妙之处。 (1)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 赏析: (2)他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 赏析: (3)假如它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 赏析: (4)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赏析: 5.你认为促使斯帕拉捷实验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用四字词语概括。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2、能力目标: (1)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2)熟悉四次实验的经过和结果以及实验的结论,并学习作者各有侧重、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写实验的过程部分。 3、情感目标: (1)从本课的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斯帕拉捷的观察细致、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等优秀品质以及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2)从故事中懂得,成功来自于日常的发现;来自于探索过程中的一次次的失败;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悟语言材料,紧紧抓住文中的几个疑问语句和感叹句,拓展教学。读中悟情,步步深入,指导学生读出平白的文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胆实验、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认识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的生动场景,潜移默化受到科学精神的感召呢,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读中悟情,用心品味,积极探究,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情感效应。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事物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图表,有关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2、课前预习时重点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蝙蝠信息知识,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点拨式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l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2、(出示投影片)现实中超声波的应用图片。图中都有些什么?(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上课之前,已经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 二、背景介绍: 根据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教师引入“夜晚的实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读流利。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3、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4、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5、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试验?为什么一次一次地进行试验?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一)带读生字词,并提示易错的地方。 蝙蝠 墙壁 喧腾热闹 敏捷 辨别 辩论 辫子 蝙蝠 恩惠 墙壁 敏捷 瞎子 障碍物 领域 翅膀 薄bó膜 油漆 矿藏 (2)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出示带有重点词语的句子,重点检查词语的理解。(投影,从理解词语入手,加深对句的理解,培养语境解词的能力) (2)指名试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敏锐: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薄膜:像膜的薄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领域:区域、范围。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可通过换词理解) (二)思考课文的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1.理清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们分段不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稍做提示,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得最有趣,最具体,重点是抓住特点。这样就找准了重点段,再看开头和结尾,段落就可以分清了。 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 2.学生默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段意。 提示:用抓重点句的方法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段:写斯帕拉捷引起了科学家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三)细读感悟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实验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可《夜晚的实验》一课却把实验的过程写得引人入胜。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找找原因。 课文精彩片段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自由自在地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它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填空: 斯帕拉捷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时,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 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的现象,产生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 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要读出强烈质疑的语气。 【欣赏】 这两段并没有具体写实验是如何一步步进行的,而是把猜测运用什么方法实验的结果作为重点写,突出实验的成功与否,这样就避免把实验的过程写成实验报告,增强它的可读性,很吸引人。 此外,在记叙的过程中,抓住人物在实验中的神情进行描写,也使课文在平淡中增加了几份起伏。 2、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 观察细致,对常见想象敏感,好奇心强。 (1)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2)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这句话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 (1)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序号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1靠眼睛?蒙住眼睛轻盈敏捷不是靠眼睛 2靠鼻子堵住鼻子敏捷轻松不是靠鼻子 3靠翅膀涂满油漆没有影响不是靠翅膀 4靠耳朵堵住耳朵东碰西撞原来是靠听觉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 (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交流,随机点拨。(指名读有关语句并概括) ①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 (板书: 做法 结果 思考 ) ②提问: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5《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再次研读,发现本课的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揣摩表达上,而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体会可以放在课堂集中的一个环节处理。因此,针对这样的思考,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一的结果也令世界震惊。如果你是当时某报社的记者,写一篇关于斯帕拉捷的事迹报道,在这篇文章里你会写些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对人物精神品质的集中赞扬。集中安排在这里而不分散在前面每个环节中体会,是因为区别于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不干扰课文第二版块的学习,让教学的重点、亮点呈现得更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主动回顾全文的基础上,相互补充观点,对人物形象作出较为丰满立体的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解决课后练习作好了铺垫。 教学后记: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夜间自由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按照备课思路,我们很有条理地学完了课文,但作为高年级的孩子,我认为更应该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实验的方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倒叙手法,设疑激趣。因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更应重视篇章的训练,要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共选用了《夜晚的实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三篇课文,《夜晚的实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的结果促使了人们对超声波的认识与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夜晚的实验》注重对科学家个体的描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更侧重于站在整个人类探索的角度上来阐述,而《学会合作》更进一步阐明: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我们还更需要合作精神。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坚持不懈造福人类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又有一定科学性,学生一读就懂,作者在记叙中非常详细地记叙了第一次实验的经过。至于另外三个实验,作者较为简略地进行了介绍,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 一、自主与合作结合进行批注 本课的课堂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主。在让学生了解实验经过的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学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的填写。这其实也是一种批注,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会填写表格语言要简洁明了。也为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结尾部分的教学,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说出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并在书上画一画,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对斯帕拉捷的崇敬之情,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文中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还要学习如何将第一次实验写具体,作者在写第一次实验时,还是从结果写起,最后写引起的思考,应该也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让学生思考这同平时常规的写实验的方法比起来又有什么优点呢?这样一来,学生也开始进行思考,并从中学习作者的写法,自己写实验时就有方法的引领了。 二、围绕关键处进行批注 在要求学生“联系课文说出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一问题时,学生谈到了很多的精神,如: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有好奇心、坚持不懈等,虽然都说出来了,但显得较为杂乱,其实,仔细思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最主要的是三种精神: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接着就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找寻依据。 “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一节中“习惯”、“常常”这两个词进行批注,这两个词说明斯帕拉捷每天都是这样做的,他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上。”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斯帕拉捷却没有放过,他从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引起了他的“好奇”,促使他进一步观察、思考,并想一探究竟,于是才有了下面的四次实验。 “善于思考”。 表现斯帕拉捷善于思考的句子,我让学生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三个关键词,画一画有关的句子,学生在文中找到这样几句: “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 这三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斯帕拉捷的善于思考的品质。找到句子后,就让学生读一读,体会斯帕拉捷的善于思考。 “坚持不懈”。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斯帕拉捷共做了四次实验,前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四次才获得成功了。每一次的失败都引起了他的思考,但第三次将油漆涂满全身还是失败后,文中没写出斯帕拉捷的困惑,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次批注:斯帕拉捷这时又会怎样想呢?此处给学生的思考、探究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为前面对文本的解读比较到位,学生在批注时就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理。有学生写道:“斯帕拉捷疑惑不解:‘蝙蝠既不是靠眼睛,也不是靠鼻子和翅膀来辨别方向,那难不成是耳朵吗?’”还有的写:“斯帕拉捷感到很诧异: ‘蝙蝠到底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呢?’”……这样的批注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对斯帕拉捷精神的感悟。后来,我还让学生进行假设,如果第四次实验也失败了,接下来斯帕拉捷是不是还会继续做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呢?回答是肯定的。 最后,课堂上又补充了一些名言,比如:“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可贵品质”“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大胆实验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顶峰。”让学生抄抄读读背背,进行积累,深化了对课文的解读。 《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篇16【片段】 师:斯帕拉捷为什么要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生:因为蝙蝠夜间灵活的飞行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师:大家能把他的好奇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练,交流。) 师:那么,斯帕拉捷如何通过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呢? 生:他先后做了四次实验,解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生:不,课文中写了四次,其实,也许他做的实验远不止四次。 师(颔首,示意学生继续发言。) 生:斯帕拉捷首先蒙上蝙蝠的眼睛,把它们放回天空,没有想到它们依然“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他不禁惊叫起来。 师:他为什么惊讶? 生:因为他原先以为,蝙蝠和我们人一样,是靠眼睛行动的,只不过它们的眼睛更加敏锐罢了。当发现,“瞎子”蝙蝠还是那么灵巧时,自然惊讶。 师:你们惊讶吗? 生:惊讶。 师:请同学们练读课文,把惊讶的感情读出来。 (生练,交流。) 师:“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斯帕拉捷很奇怪。他接着又怎么做的? 生: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上,让它们在天空中飞,结果,它们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师:这下,斯帕拉捷怕没辙了吧? 生:不。他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于是,他又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但是,依然没有影响它们的飞行。 师:斯帕拉捷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提出新的猜想。你们能读出他进行假设、猜想时的特定的语气来吗? (生练,交流。) 师:既然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鼻子和翅膀,那是依靠什么呢? 生:靠耳朵。 生:“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师:斯帕拉捷是如何发现的? 生:他堵住蝙蝠的耳朵,把它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它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师:斯帕拉捷终于找出了他想知道的秘密。他高兴吗?请读出他的兴奋劲儿。 (生练,交流。) 师:斯帕拉捷的实验结束了,人们对蝙蝠的探究结束了吗?那么,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继续研究的呢?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从斯帕拉捷开始,科学家们的研究有意义吗? (师生继续交流。略。) 【反思】 感悟的方式有多种,感情朗读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基本的一种。本文比较浅显,所以没有也无须采用更多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课文。不过,朗读尤其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尤其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之上。教者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理解,相机点拔,把学生导引向前。为感情寻找“着陆点”,再用感情浸染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用适当的感情表达课文内容。科学家在科学实验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变化,是本文的一条隐线,也是学生情感与认识实现升华的前提。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