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
范文 |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通用16篇)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课文导学: “开国”,意为创建国家。“大典”,指重大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你能体会到当时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吗?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你能领悟到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吗?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这空前的盛况的? 课文题解: 这是一篇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特点的文章。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 篇章结构: 本课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场面。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2【课堂实录】 一、顺学而导,巧示课题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特殊的日子。 板书:1949年10月1日。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特殊在哪呢? 生:它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 师:老师在黑板上再写个特殊的地点。 板书:北京。 生:这是我们的首都。 (师评:说得对。北京是首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啊!) 师:最后老师要写的是“开国大典”。请大家注意“典”字。 指名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试着来说一句话,这句话中要有这3个内容。 师指板书: 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 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指名2人。) 师:再说一句话,在刚才的基础上,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 生1:1949年10月1日,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师点拨:大典就包括盛大的意思。) 生2:1949年10月1日,隆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生3:1949年10月1日,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师:带着一份隆重,一份庄严,再读课题,谁来? 指名──齐读(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二、感知整体,梳理学路 师:开国大典场面大,参加的人员多,要写好不容易。现在请同学们翻到26课,快速默读课文。 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生默读课文,指名交流,师梳理板书。 师板书: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三、读中感受,提升能力 师:轻声读读3个场面之前的内容,大典之前哪些内容必须要写?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 生1:地点和出席的人员应该要写。 生2:还有会场的布置。 师:通过读,了解了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 (师生合作读。) 师:谁能读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的心情。 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男女生交换。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读好它。 齐读:到了正午,人们…… 师: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 师生合作读的同时,师简笔画会场的示意图。 (边合作,边指导学生读好关键词“高高耸立”等……) 师: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 (生自读。) 师指名1人到黑板前看着示意图介绍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 师:人们有的焦急期盼,有的激动万分,下午3时,典礼终于开始了。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 生: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肯定会有一节映入你的眼帘,抓住这一小节,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老师叫停才停。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指名交流。 生1:交流第6小节。 师:你为什么选这一节? 生1:因为毛泽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师评:“宣布成立”是让你最有感受的。谁再来读这一节! 指名读2~3人。 师:接着毛泽东宣布──……成立了!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2遍。) 男女生读。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谁来读第7节(指名1生读) 师生合作读第7节,同时画中国版图,帮助学生了解“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等词。 女生读第1句,男生读第2句 师读毛主席的宣告,男女生背第7节。 师:激动吗?有话要说吗? 生(情绪激昂):毛主席万岁! 师:一起来!(生齐说) 观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录像。 师:这两部分的内容放到下节课去学。 四、巧设语境,总结升华 师: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哪些内容不能不写? 生1:时间地点。 生2:参加人员的心情,都是非常激动的。 生3:会场的布置。 师点拨:要抓住重点,简洁些。 师: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堂上来不及写,就来交流交流你的新闻稿题目吧! (生略做思考后交流。) 生1:新中国成立了! 生2: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生3:啊,中国! 生4: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生5:激动人心的一天! 师:此时,老师也是心潮澎湃,我也用一个题目来表达:开天辟地的一天啊! 【评析】 听完卢雷老师激qing四溢的《开国大典》,我禁不住啧啧赞叹:这才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卢雷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当得体的肢体动作,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自然而极富感染力的教态,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整堂课中他始终洋溢着激qing,传递给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沉浸到课文描绘的场景中。特别是通过齐声朗读文中充满激qing的句子,使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激发,在教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将两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使整节课师生心潮澎湃,学习热情高涨。纵观整堂课,亮点无数,只能撷取其中一、二作简单点评。 一、教学目标集中明确,三个纬度相互渗透,自然交融,重视情感渲染 卢老师既尊重学生的已知,又想方设法引领学生作深层次的体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切都依托于文本语言文字中,动态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 1、加强朗读训练,丰富学生体验: 卢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为本,丰富学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无论是轻声读,高声读,还是男女声读,引读,卢老师都有目的的为帮助学生体验文本而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体会。并且卢老师以自己充满感染力的引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把学生的感情引入高潮,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如:“工人农民赶来,直奔会场”的“直奔”,文字很平实,但感情很浓烈,卢雷老师抓住关键词语,有意识地指导点评,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普通平凡的语言所表达的内涵,表达的人的情感,读出感受,读出内涵,读出激qing。又如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卢老师调动一切手段,重现当时真实场景,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读出骄傲自豪感情。 2、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解决重难点: 整堂课,教学过程围绕语言文字有序展开,多媒体制作简单,但是课堂的时效性较强。如“会场的布置”是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而且学生很难记住,但卢老师运用传统的板书,画场景图,使学生很快记住了怎样的丁字街,怎样的五座白石桥,北边是什么,南边是什么,旗杆在哪里,尤其运用简单有力的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八面旗帜怎么迎风招展,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他把这段说明文字教活了,字印在学生脑子里了,读起来顺序清楚,说起来条理清晰。又如在讲着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传到了黑河……这时,卢老师画了一幅中国的地图的简笔画,当学生念到某个地方,他就在地图上画个标记,既让学生体会到排比句的渲染力,又使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了语言材料,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还如当毛主席在天an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卢老师运用简单而有效的声响媒体,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以读生情。 短短的四十分钟课,令我对卢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佩服不已,同时也带给我许多启示。我想,要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上好每一堂课,而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同时,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少不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师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一个好老师。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3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4一、看拼音写词语。 yún yá nuǎn qiān lǐ xuě ( ) ( ) tiě suǒ hán dà dù qiáo ( ) ( ) 二、辨字组词。 征( ) 闲( ) 透( ) 证( ) 闭( ) 秀( ) 迤( ) 磅( ) 索( ) 施( ) 镑( ) 锁( ) 三、找反义词。 难( ) 远( ) 细( ) 闲( ) 大( ) 暖( ) 喜( ) 横( ) 四、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 b.全部用出 c.全;所以的 1.尽开颜( ) 2.用尽力气( ) 3.尽力( ) 开:a.打通;开辟 b.舒展 c.举行 d.发动或操纵 4.开动脑筋( ) 5.开运动会( ) 6.开路先锋( ) 7.尽开颜( ) 等:a.等同 b.等级 c.等待;等候 8.等车( ) 9.只等闲( ) 10.一等奖( ) 五、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依次如下: 一、云崖暖 千里雪 铁索寒 大渡桥 二、长征 闲置 透明 逶迤 磅礴索道 证明 关闭 清秀 施展 英镑 铁锁 三、易 近 粗 忙 小 冷 厌 竖 四、1.c 2.a 3.b 4.d 5.c 6.a 7.b 8.c 9.a 10.b 五、1.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2.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5【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an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3、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4、天an门的布置。画出天an门的示意图。 5、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an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6、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⑴ 写天an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⑵ 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⑶ 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 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八、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到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这庄严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6【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7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建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马上亿万大众欣喜若狂、冲动自大的动人局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建立是我国汗青上开天辟地的巨大时候,中国人民今后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通,条理明白,局面形貌与抒发情感相联合。 本文借刻画得绘声绘色的会场部署、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国大典的喜庆、端庄、热烈的氛围。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位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位中的摆设,本课教学目的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 (2)、根据本课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部署课外作业:要是你是一名建国大典拍照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笔墨阐明。以此到达知识迁徙的目标。 (4)、升华情绪: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竣事本课。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8之五 佚名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 教学过程 :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庄重。 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部分描写群众场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现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难点 :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场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场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地点注释,以此表明庄严的宣告传遍全中国。体会有关的四句排比句。 徐徐、瞻仰——词义注释,以此表明大典的隆重和人民的恭敬之情。 54门大炮、28响——特殊含义注释,以表明庄严隆重的气氛和非同寻常的庆典。 2.借助注释,加深理解课文。 注释①中写到开国大典是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意思的? (1)下午三点正,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排山倒海”能否改成“嘹亮”? (2)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奋斗”能否改为“出生”? (3)30万人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肃立”能否改为“站立”,“瞻仰”能否改为“望着”?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齐读以上三句,加深体会。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组织学生朗读典礼议程部分及写群众情绪的部分。得出结论:写群众情绪是为了突出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巨大的盛况。(紧扣注释①) 4.课堂练习: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两分钟),要求学生合上书后画出天安门广场的简明的平面图。在检查学生所画的平面图时,可以发现画错往往是因为读得不仔细,理解不正确而造成的,评讲订正时要紧密地结合阅读。 四、总结 1.课文内容的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从单元教学要求角度去总结: (1)注释的分类:解题、生字注音释义、专用名称术语解、人名地名解、组织机构解等。 (2)运用注释阅读的好处: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9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然后介绍了广场的布置情况;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再接着写了阅兵式;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节课都无法完成。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由课题导入,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因此开国大典“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其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请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按照几部分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第三步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第四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句子,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出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的激动、自豪的句子,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同学之间交流时可以相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本课教学,我还注意了细节,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开国大典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突出了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可以加深对此段内容地了解。 课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用一二百字写出开国大典的梗概”。学生没有学习过写故事梗概,我就将概括梗概融入到讲课时。每讲完一部分,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课文学完了,梗概也就说出来了,同学们写时就顺利多了。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0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欣赏课文插图(《开国大典》油画)。 2、看图说话: 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3、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4、根据画面,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比较引疑: 画家用他的画笔留下了历史的光辉瞬间,那么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自由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整体感知大典主体部分: 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重点体会: 板块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⑴ 引导学生抓住欢呼、欢跃等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⑵ 提问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朗读、理解。) 板块b: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⑴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⑵ 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释疑。 板块c: ⑴ 抓住某一处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语句。 ⑵ 引导找出另外的语句。 ⑶ 以读促悟。 4、观看宣布成立电影视频,随机采访学生观后心情。 5、激qing朗读重点语段。 6、质疑。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单回顾,典礼主体部分场面描写的方法及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兵式或群众游行),交代学习任务。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a:阅兵式: ⑴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⑵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 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 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 感情朗读。 板块b:群众游行: ⑴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⑵ 角色体验。 ⑶ 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⑷ 感情朗读。 三、课堂延伸 简单交流开国大典历史资料。 四、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课外作业 课外收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图片及其他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 ⑴ 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⑵ 会场布置的语句: ① 简笔画感知。 ② 抓住重点词体会。 ③ 感情朗读。 ④ 重点句理解: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b、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三、回顾全文 四、片断练习 1、交流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资料。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录像。 3、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 4、交流、评价。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2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3《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上课伊始,我用简短的语言把上节课的内容交代了一下后就直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接着进行第二个环节品读文本,解决问题。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这也正是”三步”的体现。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我搜集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材料,如,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阅兵式,让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所感受,真正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接着我顺学而导进行第四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运用本课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场面。最后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搜集毛主席的资料,向学生推荐两个网站。 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在给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时,时间稍微短了些。此外,在最后总结场面描写方法时,显得有些着急了,学生练笔时间也不够充分。板书也不够精炼。我想,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继续努力钻研,让问题引导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放射出更美的光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齐、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再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错了两个字),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夏俊彦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应该说,这条纵线,让学生摸出来并不难。而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 学校里没有开国大典的录象资料,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呢? 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 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最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 是“建立”还是“举行”──《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实验小学 贾传琼 一次,在做语文课堂练习时,同学们正在埋头写作业。我像往常一样,在学生中来回巡视。突然,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我走到他身边,问他有什么事。他指着练习本上的一道题问我:“‘开国大典’一词中的‘开’字到底应该选取五种解释(打开、解冻、举行、开始、建立)中的‘举行’还是‘建立’?” 我正想引导他把这道题弄清楚。坐在他旁边的一个同学插嘴说:“这还不简单。它是‘举行’的意思。”一些同学也随之附和起来:“就是‘举行’的意思,‘开国大典’就是‘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 这时,又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表相反的意见:“‘开’只能与‘国’联系起来理解,而不能根据‘开国大典’的意思来选择‘开’的意思。”几个和他想法一致的同学也大声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对方连忙反驳:“题目就要求按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词的意思。” 眼看思路正确的一方反而显得理由不充分。 错误者在则越辩越“理直气壮”。我想,如果此时表明我的观点,只能强迫辩论停止,并不能让认识有错误的同学心悦诚服。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开会”一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开”字的意思。孩子们马上明白这里的“开”是“举行”的意思。接着,我又写出“开大典”“开国大典”“开国元勋”这三个词让大家讨论其中的“开”分别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马上得出结论:“开大典”中的“开”是“举行”的意思;“开国元勋”中的“开”是“建立”的意思;“开国大典”中的 “开”和“开国元勋”中的“开”意思一样,也应该是“建立”的意思。这样,一场激烈的争论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迅速停止了。 事后,我想,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因为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因素,他们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想法。对此,我们也应像治理水患一样宜疏不宜堵。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5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简要复述这几个场面。 2.能背诵课文第7、8节。 3.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课文第7、8节。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一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开国大典》教材相关 篇16今天我上的《开国大典》一课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在教学伊始我引入了三词语的教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通过这三个词的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顺势引入课文教学。接着我让同学们整体浏览课文,并找出文中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以此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面我将按照典礼前、典礼、阅兵式、游行的顺序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计划的教学内容是典礼前和典礼两部分内容。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读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