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汇总 |
范文 | 《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汇总(通用5篇) 《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汇总 篇1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 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 (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 (2)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 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1.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 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 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2.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1)生活的艰辛。 (2)工作的艰难。 (3)生命的危险。 3.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4.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 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汇总 篇2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读课文,从中感受中国地质队员的拳拳爱国心和献身精神。 3. 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以及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用简洁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 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祖国,为人民勇于探索,甘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南极风光,引入课题。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神秘的南极不仅美丽,而且还蕴藏着许多矿藏资源。这些深藏的资源等待我们的科考队员去发掘它。让我们随着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到南极去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运用自己学过的批读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感受。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 “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什么样的地方?找出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重点语句生细细品读 (1)文森峰,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人称“死亡地带”。那里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为5140米。 (2)即使夏季,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因而终年被冰雪覆盖。 2 读后讨论:既然是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南极环境恶劣考察队员的工作条件艰难等衬托作用) 3思考:全文围绕哪个中心词来写?(骄傲) 4那么,谁骄傲?祖国为什么而骄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 (1)“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2)“我”在艰难环境里,以事业为重,以理想为荣。 (3)“我”克服困难发现铁矿战友们登上文森峰。 (4)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谈体会) 五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心中始终装着的是祖国,想着的是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延伸 读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可以对南极说,可以对祖国说。) 板书设计: 28 骄傲吧,祖国 环境恶劣 科考队员 科考艰苦 热爱祖国 骄傲 发现铁矿 为国争光 └ ┘ 登上山峰 《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汇总 篇3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课文,从中感受中国地质队员的拳拳爱国心和献身精神。 3、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以及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用简洁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祖国,为人民勇于探索,甘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南极风光,引入课题。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神秘的南极不仅美丽,而且还蕴藏着许多矿藏资源。这些深藏的资源等待我们的科考队员去发掘它。让我们随着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到南极去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运用自己学过的批读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感受。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 “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什么样的地方?找出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重点语句生细细品读 (1)文森峰,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人称“死亡地带”。那里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为5140米。 (2)即使夏季,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因而终年被冰雪覆盖。 2、读后讨论:既然是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南极环境恶劣考察队员的工作条件艰难等衬托作用) 3、思考:全文围绕哪个中心词来写?(骄傲) 4、那么,谁骄傲?祖国为什么而骄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 (1)“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2)“我”在艰难环境里,以事业为重,以理想为荣。 (3)“我”克服困难发现铁矿战友们登上文森峰。 (4)无私奉献的精神。 5、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谈体会) 五、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心中始终装着的是祖国,想着的是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延伸 读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可以对南极说,可以对祖国说。) 《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汇总 篇4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 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 (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 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 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 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5、生活的艰辛。 6、工作的艰难。 7、生命的危险。 8、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9、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的幸福吗?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0、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反思 《骄傲吧,祖国》讲述的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争的荣誉的事。 课文有这么一句“我们身背二三十千克重的登山装备,脚穿四千克重的登山靴,在光滑而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课前预设是通过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背着沉重装备攀爬冰坡的艰辛。但讲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那不还是好事吗,南极的风那么大,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就不会被风给吹跑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很突然,没有准备,转念一想,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有的同学对登山的艰辛理解还不深刻。课堂上需要解决。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装备重到底是好事还是困难。 通过讨论引导: 1、南极的风确实大,但会不会大到每时每刻就能把人给吹走这种地步。同学们讨论不会,假如这样的话科学家都不用去考察了,因为人一下地就会被风吹走。 2、让学生想象自己背六十斤重的背包,再穿八斤重的鞋子去春游或爬山,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都说那肯定太累,玩的也不开心。我反问,那在暴风雪中爬冰坡不是更累吗?这不正是说明科考的艰辛吗?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课后想想学生的质疑和课前预设不符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更加深学生对登山之难,科考之难的理解。 《骄傲吧,祖国》教学设计汇总 篇5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 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 (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 ★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 ★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 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 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 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5、生活的艰辛。 6、工作的艰难。 7、生命的危险。 8、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9、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 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的幸福吗?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0、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篇二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读课文,从中感受中国地质队员的拳拳爱国心和献身精神。 3. 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以及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用简洁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 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祖国,为人民勇于探索,甘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南极风光,引入课题。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神秘的南极不仅美丽,而且还蕴藏着许多矿藏资源。这些深藏的资源等待我们的科考队员去发掘它。让我们随着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到南极去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运用自己学过的批读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感受。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 “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什么样的地方?找出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重点语句生细细品读 (1)文森峰,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人称“死亡地带”。那里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为5140米。 (2)即使夏季,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因而终年被冰雪覆盖。 2 读后讨论:既然是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南极环境恶劣考察队员的工作条件艰难等衬托作用) 3思考:全文围绕哪个中心词来写?(骄傲) 4那么,谁骄傲?祖国为什么而骄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 (1)“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2)“我”在艰难环境里,以事业为重,以理想为荣。 (3)“我”克服困难发现铁矿战友们登上文森峰。 (4)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谈体会) 五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心中始终装着的是祖国,想着的是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延伸 读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可以对南极说,可以对祖国说。) 教学反思 《骄傲吧,祖国》讲述的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争的荣誉的事。 课文有这么一句“我们身背二三十千克重的登山装备,脚穿四千克重的登山靴,在光滑而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课前预设是通过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背着沉重装备攀爬冰坡的艰辛。但讲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那不还是好事吗,南极的风那么大,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就不会被风给吹跑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很突然,没有准备,转念一想,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有的同学对登山的艰辛理解还不深刻。课堂上需要解决。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装备重到底是好事还是困难。 通过讨论引导: 1,南极的风确实大,但会不会大到每时每刻就能把人给吹走这种地步。同学们讨论不会,假如这样的话科学家都不用去考察了,因为人一下地就会被风吹走。 2,让学生想象自己背六十斤重的背包,再穿八斤重的鞋子去春游或爬山,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都说那肯定太累,玩的也不开心。我反问,那在暴风雪中爬冰坡不是更累吗?这不正是说明科考的艰辛吗?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课后想想学生的质疑和课前预设不符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更加深学生对登山之难,科考之难的理解。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