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
范文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精选28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话语 ┐ │星星 │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 仰望星空 │礼品 │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更多,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赏析相关例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比如阅读宗璞的《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貌、气味和姿态,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气味等。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乐场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这篇文章时,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花——桂花。我喜欢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家乡的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一阵阵芳香,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无穷。我喜欢桂花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桂花很小,总是隐藏在树叶当中,从不招摇,却默默地散发出馥郁的清香。我还从作者描写丁香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假如我要写桂花,我也会写几处不同地方的桂花,如家乡的桂花、学校的桂花和马路边的桂花。它们不管是外形,还是给人的感受都会有一些差别。写桂花时,我会从花的形貌、色彩、姿态、气味等多个方面去展现桂花的魅力。 4.教师小结。『』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真是十分佩服,大家竟然有这么多独到的发现,可见大家仔细阅读了,认真思考了,积极交流了。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词句段运用(一)。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句。我先给大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预设:由刚才教师读出的例句自然过渡到对排比句的作用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听完上面两个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教师小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课件出示例句) A.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深沉和宽广。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仿写排比句。 过渡:原来排比句有这么多作用啊!如果我们能写出精彩的排比句,那么对我们写作文肯定很有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也试着写几个排比句吧!写的时候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交流了一种提升阅读水平的好方法——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还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排比句,感受到了文字与修辞的魅力。大家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展示了积极的合作意识,每个小组都归纳得很丰富、很精彩。这同时也说明大家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真正用了心,这个习惯还请大家一直保持下去,好吗?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4.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什么时候该用分号,什么时候不用分号,避免滥用。 2.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排比句,还进行了仿写。大家写的句子还在吗?请大家再拿出来读一读。我来问问大家,有人在句中使用分号了吗?(如果有学生举手,请他说一说为什么用分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组例句,会发现在第二组句子中,描述漓江的水时,使用了分号,而在其他两个句子中没有使用。它们都是排比句,为什么有的用分号,有的不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过渡:分号和顿号、逗号一样,是句内停顿符号,但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大于号来表示它们在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分号>逗号>顿号。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好顿号、逗号、分号不一样的停顿。(出示课件)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了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结: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正确,分号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是并列分句呢?简单点说,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分句。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句,在第一句话中,有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分别是由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组成的,它们就是并列分句。分析第二句话也是如此。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过渡: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出示课件) 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 (出示课件)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明确:这句话中冒号后的五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很简单,所以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可见,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4.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二、词句段运用(三)。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预设:路牌在生活中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学生交流示例: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 过渡: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地名在标注拼音时有一些特别之处,其实《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资料,然后自主交流体会。 《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地名拼写按普通话语音标调,特殊情况可不标调。(2)地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分段写的,每段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特殊情况可全部大写。(3)凡以ɑ、o、e开头的非第一音节,在ɑ、o、e前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安(Xī’ ān)。(4)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原则上专名与通名要分写。如:舟山/群岛(Zhōushān Qúndǎo),松花/江(Sōnɡhuā Jiānɡ)。(5)专名或通名中的修饰、限定成分,单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连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分写。如:西辽/河(Xīliáo Hé),潮白/新河(Cháobái Xīnhé),北雁荡/山(Běiyàndànɡ Shān)。(6)自然村镇名称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如:龙王集(Lónɡwánɡjí),南王家荡(Nánwánɡjiādànɡ)。(7)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的姓和名连写。如:张之洞/路(Zhānɡzhīdònɡ Lù)。(8)地名中的数字一般用拼音书写。如:五指山(Wǔzhǐ Shān)。(9)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718峰(1718 Fēng),二马路(2 Mǎlù)。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正式的汉语人名由姓和名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如:王芳(Wánɡ Fānɡ),欧阳文(ōuyánɡ Wén)。(2)由双姓组合(并列姓氏)作为姓氏部分,双姓中间加连接号,每个姓氏开头字母大写。如:刘杨帆(Liú?Yánɡ Fān)。(3)笔名、字(或号)、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拼写。如:鲁迅(笔名)(Lǔ Xùn),盖叫天(艺名)(Gài Jiàotiān)。(4)国际体育比赛等场合,人名可以缩写。汉语人名的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名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后面加小圆点,声调符号可以省略。如:李小龙(Lǐ Xiǎolónɡ,缩写为Li X.L.或LI X.L.)。(5)公民护照上的人名,可以把姓和名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双姓之间可以不加连接号,声调符号、隔音符号可以省略。如:刘畅(Liú Chànɡ,拼写为LIU CHANG)。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小结: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说“愁”,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画。 (1)欣赏图片。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师出示课件,讲解难理解的字。 [过]拜访。[具]准备,置办。[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轩]窗户。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课件出示思考题,师生互动)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有绿树、青山、庄稼地。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趣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预设:因为在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赏析古诗的方法,所以在讲解这首诗时可简单处理,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形式朗读。) (4)背诵古诗。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四、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的拼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关于标点符号,大家一定不要小瞧它们,在平时的写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重要,而分号又是特别容易用错的一种。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不会再用错了。这节课学习古诗,老师讲解得少,同学们交流得多,通过自己交流得来的知识一定印象更深刻。现在我们算是完成了第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掌握。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本次教学设计就着重教学生习惯交流、爱上交流,通过分组学习、共同探讨的方式,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以及分号的作用,关于排比句和分号,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对其基础知识不再细讲,而重在结合例句,通过朗读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学习了用拼音拼写地名和人名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实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积月累”中,由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比较长,所以当堂背诵的效果不太好,以后我应在引导背诵上多花点气力。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4教学目标: 1、相机教学“咆哮、狞笑、揪、瞪”等重点词语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直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师板书: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 二、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 提个醒,你可以抓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评: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反馈2-3人,(评:概括能力不错,概括得很准确)师随机板书: 老汉 村民 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板书: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板书:人物) 3.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板书:环境) 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读句子,正音,适机引导朗读。(评:找得真准) 第1句:这雨下得很大呀,声音响点,读的“这雨很大很大的样子出来。”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么?(人暴怒喊叫。)这里什么在咆哮,洪水好像受惊的野马在咆哮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的——(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学生读这句,分析后再让他读。“你再来读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多个学生读句子。 第3句: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洪水)这舞给你的感觉-----(可怕)这是什么写作方法。(拟人)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读出感觉来。 第4句: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凶恶地笑),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你在来读读。大家注意他的表情。 第5句这水舔到腰了,舔得你——毛骨悚然。 (2)齐读句子。 (3)师: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洪水,你会用什么字?(凶猛、狂、可怕等)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选择一、两句。多几位学生读 (3)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评价:能读出丰富的画面,也是一种读书本领。想象力真丰富) (4)这么丰富的画面,作者写作时仅用一个词就能表现出来。请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这样的句子,一个词也是一句,我们叫他短句,这就是短句独特魅力,短而有力,短而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特殊的魅力。 读好短句要注意停顿。齐读句子。 (5)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句子的独特魅力。(放音乐齐读句子。) 师:这哪是洪水啊!这分明就是——(死神、像魔鬼) 师:你看,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烘托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感人的故事,请你细细读课文,文中的哪些地方深深感动了你? 四、品味言行,感悟丰满人物形象 1、默读7-23小节,划出让你心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等会儿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以下句子: 预设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生读 并说 (你真会学习) 师点拨:把老汉比作山给你的感觉是——冷静、镇定。不说话就能镇住大家,多有威信,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同学们来评评,是否读出感觉来了。 预设二: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读书要会看标点, 谁能读出3个感叹号。指名多生读(评价:读得有力些、坚定些) 老汉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是传来的声音却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 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句子: 再次朗读,老汉沙哑地喊—— 老汉坚定地喊—— (一处神情、一处语言 ,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老汉的形象。小说描写 一定离不开动作的描写。) 预设三:抓住“揪、推”来教学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师:请看屏幕读读这句话。生读(评价读书,够凶的支书,或不够凶,有点留情面,此时,他一点都没有留情面啊,谁读得更凶。)多生读。 2、师:被揪出的小伙子,将站在什么位置?(最后) 师:这意味着什么?揪出的小伙子可是他——儿子,他犹豫过吗? 揪得那么果断。(突然冲上去) 3、师:此时,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私无畏、舍己为人) 4、师:让我们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一个铁面无私、无私无畏的老汉。女支书先读,(温柔了,再读。或好凶的女支书)(男支书读得要胜过女支书哦,有信心吗?拭目以待) 师:文中与“揪”相反的动作,请同学们找找。 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这一推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 2、师:这一推推出了——父子情深,多么感人的场面啊! 3、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互相推让。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4、同学们来,我们来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一下这对父子之间深深的爱。 女同学读老汉的话,男同学读小伙子的话,老师读旁白。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作者善于抓住一揪一抓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魅力。 五、小说结尾的描写别出心裁。 ①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看,谁来读一读这个结局 ②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听老师读读。 ③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惊讶吗?为什么? 师: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简短的文字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就是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是否发现这篇文章的布局与平时看到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好几个地方一个句子就是一段,这叫“独句成段”板书:独句成段 六、总结提升 1.学了课文,现在你明白这篇小小说为什么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的原因吗?(情节有悬念,人物形象感人,环境描写,短句描写独特等)课外同学们去朗读优秀的小小说。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5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 九曲(qǔ)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 ◆着重辨形: ?“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 尧字歌 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 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2.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板书:浪淘沙。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出示资料卡)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字梦得,他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被称为“诗豪”。他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贞元九年参加科举考试,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也一起登博学鸿词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因家中长辈去世回家守丧。贞元十六年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那里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而我们颇为熟悉的大文豪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即位后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以两人希望改革弊政。刘禹锡和王叔文的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由于严重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失败了。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等参与变法的人都遭到贬谪。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71岁。 刘禹锡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这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 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 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等(藏语中,称“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蜿蜒。 万里沙:这是说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既写出了黄河泥沙多的特点,也写出了黄河之长。这里的“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 过渡:大家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出示图片。)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预设二:“浪淘风簸” 明确:“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动摇荡。这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 预设三:“自天涯” 思考:“自”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自”的几种释义:①自己;②自然,当然;③从;由。第三种释义说得通,“自天涯”是说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预设四:“牵牛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牵牛和织女是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一次。 2.学生简要概括诗意。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字义,那么谁能说出诗意呢?(指名学生回答。) 示例: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浪滚滚好像来自天边。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味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品读第一、二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的雄伟壮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朗读提示:读出黄河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 (2)品读第三、四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①品评“上”字。这个字用得好吗?可否改为“到、过、去”? 预设:诗的语言精练,其中的每个字都要经过推敲,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炼字”。这里引导学生品读“上”,就是让他们体会诗歌用字的精练。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其他字填到诗中读一读,看效果有何不同。“上”能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联想,因为要逆着汹涌的河水而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其他字则不会有这种联想。 ②假设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到了牵牛织女的家,想象一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如: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朗读提示:最后一句要由豪迈转为轻柔,读出牛郎织女家的宁静美好。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欣赏诗中哪一句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 生1:我喜欢“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读到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黄河自西向东绵延,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上的情形。 生2:我喜欢第二句。读到这一句,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咆哮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浊浪滔天的情形,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读这一句诗时我还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3:我喜欢最后两句。读这两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撑着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逆流而上,毫不畏惧。经历了一番拼搏之后,他终于到达银河,银河是那么宁静,那么美好。 2.拓展阅读。朗读《浪淘沙》组诗中的其他几首,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过渡:诗人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啊!但是诗歌的妙处就在于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真的只是描述了自然界中奇伟的景观和诗人神奇的想象吗?我们对此不做过深的理解,但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几首诗来思考一下。《浪淘沙》一共有九首,我们挑出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大家读一读,再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诗想一想,说不定会有新的体会。 (出示课件) 浪淘沙•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译文]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预设:关于课文中这首《浪淘沙》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以淘金女的口吻讲述了淘金的艰辛,表达了她们对“牛郎织女”那样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的说银河在这里指朝廷,“浪淘风簸”指诗人为官生涯中无数次的坎坷动荡,但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不屈服,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了他的豪迈情怀。对学生来说,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本诗中奇特的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即可。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探索更深层的含义。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举行配乐朗读比赛。 预设:可以指名朗读,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渲染出恰当的气氛。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学完全诗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读诗,还可进行小评比,看哪位学生读得最好。 2.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3.延伸拓展,丰富积累。 (1)课外搜集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名诗,读一读,背一背。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6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关注场面描写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 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精神面貌。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 读句子,注意红色画线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A.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 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以及词语反复的妙处。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7【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A、读古诗。(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B、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C、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D、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E、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A、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B、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C、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D、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E、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F、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美美地将诗读几遍,做到会背,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8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 (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课件) 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 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 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课件) 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 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课件) a、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b、81岁高龄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在这沙漠地带创造了一片绿洲,让我们带着惊叹,钦佩,赞美的语气一起再读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课件)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a、根据同学交流,课件出示“知识链接”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冻、沙尘暴。 b、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C、理解“肆虐”“盘踞之地”的意思。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了这片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呢?(想象老人战胜恶劣环境困难种树的一个场景) (3)师引入:“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老人创造的奇迹,来感受老人的不容易。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 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的句子吗? 2、课件出示。 3、“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4、老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5、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6、出示资料,介绍老人。 7、写话练习。 四、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五、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 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辛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9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准备 文章《蟋蟀的住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板书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0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 6.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1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4.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 预设: 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中的老汉。他像一座山,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么大公无私,不准自己的儿子破坏规则。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教师可板书:老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生2:《穷人》中的桑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她那种从犹豫、担忧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我觉得文中对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可板书:桑娜——心理描写。) 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这几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穷人》里的西蒙。她在临死前仍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可是她却有着这么悲惨的命运,真是可怜极了。她的故事让我非常难过。文中直接描写西蒙的语句不多,但通过对她的孩子的描写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死得那么凄惨,孩子们却睡得那么香甜:“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教师可板书:西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 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课中的老兵。这篇小说的篇幅很短,情节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对老兵的描写不多,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体会到了老兵的痛苦、坚定。如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时,老兵没有说什么,此时的老兵是坚忍的;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时候,老兵平静地告诉了她们事实的真相。谜底揭开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兵一家在战争中遭受的无比深重的苦难。(教师可板书:情节的展开;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6.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课件出示小资料。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 (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 (2)指名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表达出人物的特点来,是如何做到的? 预设:之前的习作课因时间限制,选取的例文有限,此处将习作片段的读、评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作文,同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词句段运用(1) 1.学生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1)疏通难字和字音:酾(shī,斟酒) 斟(zhēn) 鸾(luán) 云长(chánɡ) 华(huà)雄 (2)简单了解文字的出处及相关情节。 “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3)教师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留意重读、停顿及朗读的情感、气势。 2.小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的。 (1)结合“交流平台”中掌握的知识,初步感知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形象,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分条列举式汇报。 ?语言描写:“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其语言斩钉截铁,显出其自信满满。 ?动作描写:“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动作干净利落,显出其神勇无比。 ?侧面描写:“众皆失惊。”通过写他人的反应衬托出关云长本领高强,超出众人意料之外。 ?场面描写:“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场面之热烈,烘托出关云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擒贼首的英勇无敌。 3.学生再读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播放《三国演义》此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关公的神勇。 4.拓展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红楼梦》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注:这其中描写的人物是王熙凤,她在贾府中极有地位和权利。 (2)学生自读自学,再自由发言,结合文本中的语句说说其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来思考,参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赏读方法。 示例: 生1:我通过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可以感知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因为其他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人还没见人就闻其声,十分“放诞无礼”,可见她地位不一般。这里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黛玉的想法是侧面描写,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这是外貌描写,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但在珠光宝气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气。 生3:文中还对人物进行了神态描写,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感觉到她虽然外表很美很亲切,却有厉害、威严的一面,而且给我一种“笑面虎”的感觉。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读完一篇小说,总有些人物令我们难忘,如果再想想难忘的具体是什么,大都是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他们经历的种.种事件。比如大家在这堂课上交流了本单元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大家描述的也大都是上面提及的这些。但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形象,那就是要关注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今天的交流中,对这一点大家少有提及。我们还欣赏了四大名著中的两个经典片段,同学们读得很仔细,交流得也不错。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关云长的神勇和王熙凤的身份之特殊。中国古典名著语言精练,能通过非常短小的篇幅塑造出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这些类似的经典片段,感受我国传统名著的魅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再找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经典片段,读一读,互相交流。 (2)在以后的写作中要灵活运用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2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相关资料: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3教学目标: 1.会写“轴、曝”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4.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5.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础,读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2.导入新课。 过渡:《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明确:“书”在这里表示“书写、记录”。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画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有一种说法是,《书戴嵩画牛》原为苏轼所做的一则跋(bá)。题跋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上面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书戴嵩画牛”则可理解为写在画家戴嵩的画作《斗牛图》上的一则文字。总之,这篇文章与戴嵩所做的画《斗牛图》有关。 预设:本课的课题要着重讲解,否则很容易读错、理解错。“画牛”不是一个动词加名词的结构,而是指画作《斗牛图》。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过渡:(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这几个字词大家能读对吗? 蜀 锦 囊 轴 拊 搐 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处(chǔ)士 好(hào)书画 所宝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斗(dòu)牛 3.教师范读全文。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课文,我来读课文中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我们再交换朗读内容。 预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好”“数”的意思。) 交流:“好”在这里读四声,是“喜爱”的意思;“数”在这里是“计数”的意思,“以百数”是说“要用百来计算”,即上百件宝贝。 预设二: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交流:“尤所爱”表示“尤其珍爱”;“锦囊玉轴”要结合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用语与当今现代汉语的用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指“以锦为囊,以玉为轴”;“常以自随”,“自随”指随身携带。 预设三:曝书画 交流:“曝”是“在太阳下晒”的意思。 预设四: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称。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间劳作是他们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务,纺织是她们的工作,所以这里是说“耕田应当问男奴,纺织应当问女奴”,也就是说术业有专攻。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预设: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义,也再次检查了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画轴,用锦缎做画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斗牛图》这幅画,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而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角斗,错了。”杜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男奴,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说说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思考问题:①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②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后指名学生发言。 ①牧童的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②杜处士的反应:处士笑而然之。 点评: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2.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预设: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生2:我的收获是,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生3:我感受到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要想画好画,就得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就像我们写作,有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会编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写的东西违背了常识就不行了。 生4:我觉得杜处士虚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画作中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牧童只是个小孩子,但他却不因他说的话而恼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见他的修养。 3.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下注释。 思考: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教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毕竟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斗牛的图片、视频去仔细观察,得出确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时刻记住这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大家只凭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斗时绝对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的结论的话,这也是不仔细思考、不细心观察呀! (3)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4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2课《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接着介绍作者苏轼,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师出示课件展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八、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也(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精炼,把课文的关键人物,重点词语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5文本分析: 本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教学本课,教师可以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嗓、党”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慌、拥戴、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学生们或许能联想到: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 嗓子 党员 流淌 沙哑 揪出 呻吟 废话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翘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边是“孝”,不是“考”。 (2)词语分类学习。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课文把它们分成三类。 咆哮 惊慌 清瘦 放肆 狂奔 势不可当 拥戴 狞笑 沙哑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揪出 你拥我挤 明确:①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放肆狂奔势不可当狞笑 ②描写村民的词语: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你拥我挤 ③描写老汉的词语:清瘦拥戴沙哑揪出 预设: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因此把本课中描写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词语按照“集中学习——再归类整理——回归课文理解”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改变了孤立教学词语的方法。同时,通过把词语分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张和老汉的镇定。 (3)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叙述的主要情节。 学法引导: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课文讲述了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老支书组织一百多人撤离,最后桥塌了,老支书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师生合作,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内容,教师朗读描写村民的内容。 2.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体会洪水之可怕。 ①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学生交流谈感受。 预设:可从修辞角度、语言角度、形势的轻重缓急程度等方面来说。 交流后明确: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为下文做了铺垫。 ③这几句话都写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严峻。 (2)质疑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明确: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句子不能颠倒,它们显示出雨水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凶猛,暗示着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3.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文段,观察、想象、体验。 过渡: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正一步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你拥我挤,想找出一条生路,却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此时,你能想象出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吗?请大家再读一读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村民们心中的恐惧。 (1)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质疑思考: ①此时的木桥是一座什么桥?(救命桥、生命桥。) ②如果一百多号人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掌握了重点生字,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几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小说语言的精练。在作者简洁的描绘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村民们的慌乱、恐惧我们也感同身受。作者不过用几小段文字,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危急、可怕的场景,而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书出场的背景。在本课的学习中,大家朗读得都很认真,但一定要结合文字描述的情景读出紧张、危急的感觉,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做出了怎么样的抉择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读出了洪水之猛、形势之危急和人们的慌乱。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会,它会变成(生补充)。还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板书:老汉)。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表格) (2)出示课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填一填。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预设难句:()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示例:我一定不能慌乱,要让大家有序地过桥;雨啊,你快点停吧,洪水啊,你来得慢一点吧,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全过桥吧!)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思考:①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什么? (“桥窄!”是说实际情况,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将会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②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出示课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誓词。) (作为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党员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会跟从,大家就能有序地过桥。) ③这三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一个感叹句都很简短。老汉的话坚定、有力、明确,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显示出了老汉的镇定、果断。) 过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提示写法: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是用简短有力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节。 (1)学生默读第14—23自然段,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蹿、舔、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过渡: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都按秩序过桥了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意外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指名读一读,一个读描写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一个读描写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前后对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思考:①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间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老汉没有一丝犹豫,从“突然冲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来。) ②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你们能读懂吗? (老汉毫不犹豫地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后来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推”与“揪”相反,老汉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开始“瞪了老汉一眼”,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但后来又“推了老汉一把”,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老汉。) 3.理清关系,明白悬念。 (1)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结尾的特点。 朗读提示:语速慢,语调低沉,满怀哀思和崇敬。 思考: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父子关系。课文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叫设置悬念。课文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揪”一“推”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老汉爱群众胜过爱儿子,才会把他“揪”出队伍;老汉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木桥。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汉哪!) 小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爱子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所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三、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写话训练,表达哀思。 过渡: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你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太太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1)学生写作小片段。 (2)指名朗读自己写的片段,互相交流。 预设:这里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进一步内化情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2.理解课题,深化主题。 过渡:老支书走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如果获救的乡亲们重建了这座桥,该如何为这座桥起个名字呢?说说你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桥、父子桥、英雄桥、老汉桥、爱心桥……) (2)教师结合“桥”的含义,进行评价和小结。 小结:老汉以自己的威信、高风亮节以及果断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拓展“桥”的广度,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特殊的“桥”。 ?山洪里,他们用臂膀营救了一个个围困的群众,他们是希望之桥!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照亮了一个个黑暗的村庄,他们是光明之桥! ?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是生命之桥!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桥,铭记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2)以诗结课,再次触发对老汉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后阅读类似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总结 这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播放洪水视频) 赏析:课文中对洪水的描写非常精彩,这里的教学便是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既体会修辞的生动,也感受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渲染、推动作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有点到为止的提示,也有恰到好处的鼓励。通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品读一番,学生对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6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板书设计: 15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7【学习目标】 1.选择材料一、三、四阅读,计划一日游,画好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材料一、二阅读,通过提取、整合、概括等阅读策略组稿作讲解; 3.联读“和”字解说、《午门廷杖》、《御花园的奇石古树》等相关材料,了解故宫的文化内涵,激发对故宫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谈话】 ▲故宫视频欣赏5分钟,聊一聊故宫。 学习活动一:了解文体,选择材料,明确任务 1.引: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故宫博物院》,做一次心灵的旅游。(出示故宫景区票) 2.预习时,你发现我们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像这样有文字、多媒体、图片等多渠道信息的文本组合,我们叫它“非连续性文本”。) 3.初读:非连续性文本有这么的内容,到底讲了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每一份材料都介绍了故宫的什么内容。 4.学生反馈: 材料一:故宫的建筑特点 材料二:太和殿重修的故事 材料三:故宫浏览注意事项 材料四:故宫全貌平面图 5.(出示课文导语内容)你会怎么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呢? ①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材料一:明确行踪、方位;材料三:明确进出口;材料四:平面图作画) ②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材料一:建筑特点;材料二:历史故事) 学习活动二:计划一日游,画参观路线图 1.选择课文材料一、三、四进行阅读,圈画词语,提取信息,计划故宫一日游,用箭头画在《课堂作业本》上。 2.学生圈划词语,完成《课堂作业本》路线图,交流反馈。 ①路线一:时间允许,直线到底,从午门进,神武门出。 ②路线二:时间不允许(或对后宫景点不感兴趣),从午门进,游玩三大殿后,折回,从东华门出。 3.观察路线,发现建筑特点:这些景点都排列得非常整理,对称的,都在——中轴线(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的明清皇宫,既是北京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阎崇年《大故宫》) 4.观察名字,引出文化内涵:在这中轴线上,有三个殿命名很像——(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他们都有一个——“和”字。和是什么内涵呢? ①出示字典解释选择(①相安、协调) ②引读:这些“和”,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和悦,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阎崇年《大故宫》 5.小结:选择三个材料,通过圈画词语和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策略,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也了解了景点命名也是有其文化内涵的。 学习活动三:选择景点,整合概括,组稿讲解 1.我们继续去看第二个任务。在做这个任务之前,我们要看看课文对哪个景点做了特别详细地介绍?(太和殿) 2.分别介绍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A.外观(材料一第5段) B.内饰(材料一第6段) C.位置和功用(材料一第7、8段) D.重建故事(材料二) 3.这么多材料如何来进行导游讲解呢?(出示教师配音范例,发现特点。) ①内容:建筑特点+历史故事 ②方法:提取信息、整合材料、概括内容 4.默读联读材料(①午门廷杖 ②御花园的奇石古树),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组稿介绍。 出示:浏览联读材料《午门廷杖》和《御花园里的奇石古树》,选择(午门、御花园、太和殿)其中一景,通过提取、整合、概括等方法将课文与联读材料圈划成稿,试着讲解。 5.学生自由练习。 6.指名学生讲解,师生互评。(看看谁是“五星级导游”) ★选材得当:建筑特点和故事。 ★口齿清楚:通俗易懂口语化。 ★表达流畅:表情自然带微笑。 ★姿态得体:动作大方不拘谨。 ★文明礼貌:开头结尾都问好。 7.课堂小结,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进行阅读;并且通过提取信息、整合材料、概括内容等方法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故宫导游展。但是,故宫还有许多神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想要了解更多,请登录——故宫博物院(官网、官方公众号)和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所写的《大故宫》。 板书设计: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8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 “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2、3】 文段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面)。 (板书:点面结合) 3.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点”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4.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画。 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课件4】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板书:相同句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处的都比不上。 3.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二)“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句子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教师总结:如果对话都用“说”来表示,那就显得单调、枯燥。这几个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还有的时候,先把语言写出来,然后再交代说话者。还可以直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也能表示。 (板书:“说”的表达方式) 4.写几个人物说话的句子,分别用上四种不同的对话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优秀作品欣赏。出示 【课件5】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3.学生评价,说一说从作品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右下) 4.教师温馨提示: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5.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唐诗。可以先在草纸上练习几遍,然后在书法纸上书写。 6.班内作品展示。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课件6-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积累爱国名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突出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感。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 李纲列传上》,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把李纲提拔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再来读一读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1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诗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提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诗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上;翠柳——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僧;宿——敲;池边树——月下门。) 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 (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教师: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 思考: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汇报交流。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指名学生朗读。)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小结: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 (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教师出示几首写景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王安石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三、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0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二介绍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后又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材料虽然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材料,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不管是去过的同学,还是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故宫看一看。 2.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本文整体篇幅较长,阅读材料比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因课程时间有限,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此处只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对重点字词、语段进行圈画,交流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教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数)。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明确这一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若学生感兴趣,教师可简要讲解,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它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人们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又如鹤,也被看成长寿的象征,神话中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可见,故宫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探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太和殿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 )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了( )年。 ?梁九主持修复太和殿的工作,历时( )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宫被定为 。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名录。 ?明明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从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并选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你想为家人或自己做个游览计划,学习本课对你一定非常有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写人记事文章虽说已不陌生,但是要把人物特点写鲜明,把人物形象写具体并不容易。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亲人们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关爱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但他们却很少细心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去关爱他人。在这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2.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欲望,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地狱和天堂的长勺子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感受。 师小结: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咱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板书:关爱)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习作要求: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2、学生读一读,想想这次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生读) 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 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要点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的关键是什么? 生:写人与人之间关爱的事。 师: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 第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写起来才有话可说,也更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第三,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习作 〈一〉选择好事例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大脑中的有关记忆。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内容并交流。 师小结:真情无处不在,关爱充满人间。最自己感动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有了题材,怎样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的形象呢? 〈二〉用上描写人物的方法,叙述好细节 1、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一些描写方法,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以此来抒发真情实感。 (出示本组课文相关片段)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些片断,交流: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 2、出示《穷人》第一自然段,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 师:这一片断中对环境一冷一暖的对比,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桑娜的勤劳。 3、课件出示图片及范文 (1)原文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她们看见一位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子太多,老奶奶吓得不敢过马路了。小丽和小欣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说:“是的,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接着,她俩扶着老奶奶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老奶奶就回家了,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2)对比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此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期,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有的自行车,摩托车还在七拐八拐地玩起“绝技”,引得汽笛喇叭声此起彼伏。道路更加拥挤了。这时,一位老奶奶站在路边,几次想走过去,但刺耳的喇叭声吓得她又退了回来。小丽拉拉身旁的小欣说:“看,前面的这位老奶奶肯定是想到马路对面去,我们去帮她吧。”小欣立即说好。两人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点点头,流露出焦急地神色,叹气说:“是的,我要到对面去买菜。可现在车太多了。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腿脚又不方便,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 她俩搀着老奶奶,一左一右,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说:“老奶奶,这儿是人行横道线,我们从这里走!”说着,她们小心翼翼地扶老人,瞧准这边车道没车过来的空档,紧挨着老人把她搀扶着走到中线上,等对面的车流行驶过去了,又瞧准一个空档,才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今天多亏你们了呀。”她们说:“不用谢,老奶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老奶奶说:“再见!”小丽和小欣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3)学生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妙处。 〈三〉拟定一个点睛的题目 题目一定要紧扣中心,简洁新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2教材解读: 《书戴嵩画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课文有两个自然段,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课文配有两幅精美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通读——知文意 1.出示几幅斗牛图,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请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预设:强调“数”的读音和意思。 齐读第一句,注意读准三个多音字。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正音。 预设:强调“曝”的读音和意思。 5.齐读课文。 6.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要求: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 预设:共同探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和“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两句的意思。 7.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趣读——入情境 1.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自由读课文,要求:用“——”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写牧童的句子,再圈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 2.指名说描写杜处士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说说他是怎样对待《斗牛图》的。指导读出“尤所爱”的感觉。 3.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哪?想象他可能什么时候带着? 尝试表演读出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 师范读,生齐读。 4.指名说描写牧童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说说他的表现。 5.指导读好牧童说的话。 6.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先自由练讲,再指名尝试。 7.师生配合读。 8.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说一说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9.同样是笑,牧童是“拊掌大笑”,处士是“笑而然之”,这两处“笑”能不能换一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关注文章内容。 预设2:关注人物身份。 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的精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朗读与教师范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朗读停顿,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语感。】 三、想象——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讲故事要求: (1)故事内容符合原文意思,不要遗漏情节。 (2)每个人都用讲故事的语气和声调,先自己练讲,再流利完整地讲一遍给同桌听。 (3)如果你能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加入合理的想象,相信你的故事一定更加精彩! 2.指名讲故事,交流评价。 3.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齐读后试补充填空: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画牛当问( )。 ( )当问( )。 4.小结并再读全文。 【设计意图:讲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表现。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四、课后拓展 转换角色,分别以牧童、杜处士和苏轼的口吻说说“我”的故事。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曝 笑 杜处 《牛》 牧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3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汉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汉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老汉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来习第12课《桥》 2、这是一篇小说,我们读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3、首先,我们来感受这篇小说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环境”) 二、领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1、品读描写雨的句子。 师:文章开头就有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这个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师:这个句子用两个字的短句进行排列来突出雨的猛、急。在朗读时,该怎样进行语速,语气的处理。在下面试着读一读。 (2)、生品读、汇报,师评议,引导。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小结:在处理句子的朗读时,我们要根据句子的特点和表达的意思来调整好语速、语气以及轻重音的变化。 2、品读描写洪水的句子 (1)课文里边还有很多环境描写是关于山洪的。请用“——”标出描写山洪的句子,体会体会读法。 (2)学生默读划记,师巡视。 (3)小组讨论交流,选出一个你们组最想朗读的句子,汇报时,先集体读一读,再由一名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组汇报,教师评议、引导。 课件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描写山洪的句子。 描写山洪的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的舔着的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汇报时,教师指导朗读。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指导语速加快,读出山洪的咄咄逼人)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他跳的是什么舞——死亡之舞。 读出那种死亡逼近的恐怖感。)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注意引导出逼近的语速、语调的处理。在逼近前稍停,逼近延长读,更能读出那种危急、恐怖。)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的舔着的人们的腰。 (句子的语速加快突出蹿的速度,“舔着”加重语气,突出水的恐怖)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放慢语速,把“爬”轻声读,突出了对老汉的担忧和关心。) 三、体会人物形象 1、过渡: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问号,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雨呀、水呀、桥呀,是为了什么?(生:这些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出老汉的形象)。 2、课文不仅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形象,还用了什么方法烘托人物的形象? (通过刻画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来突出他的形象)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老汉的形象?(对比,老汉和群众的对比) (板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 对比) 3、来看看3——10段的描写。课件出示文字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4、在3至10段中画出描写群众和描写老汉在汹涌的洪水面前动作、神态的关键词。 (1)生划记。汇报,师点红点蓝相关词语。 (2)师出示关键词 群众 老汉 你拥我挤往南跑 站着 疯了似的折回来 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跌跌撞撞 拥去 不说话 乱哄哄 盯着 停住脚 望着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3)师:这就是刚才你们找到的老汉与群众在洪水来临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语。 (4)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 男生读老汉,女生读群众。再来一次读出老汉与群众的对比。 (5)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些段落。 课件出示: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课件出示字幕: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他像什么——生:一座山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6、师引导读 师:此刻,滚滚洪水中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一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慌乱的人群中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二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灾难突然来临,人民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时,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三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7、通过对老汉在洪魔以及群众惊慌时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的描写,我们想到哪些词送给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有威信、果断)(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8、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师:而这两处对老汉细致的动作描写,神态、语言描写又体现出老汉什么品质呢?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男女分句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2)师:这一段主要是用动作、语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这里边有两个动作撞击着我们的内心。(揪——推)(课件变色)开始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后来又用力把他推上桥。这一揪一推,对待的是同一个人,这,合理不合理?(生回答) (3)师:是呀,在一揪一推间,在他内心流淌着坚守原则的坚持和浓浓的爱的吼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师板书:(大公无私 先人后己) 师:让我们带着对老汉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9、创设情境练写 想象各种情况 师:一百多号人,一座木桥,情况如此危急,难免不会有特殊情况发生。或许是——生想象回答。(预设:不听指挥的党员闹意见;老弱病残人员摔倒了;他亲人担心他的安慰催他快走······) 想象练笔 师:下面,拿出你的笔,将你想到的内容中老汉会出现的反应进行细腻地描写,突出老汉的特点。 课件出示: 一位 他 一个 他 指名汇报,师评议。 四、体会文章的题目 1、师:他看着所有群众都过了桥,可他和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走过木桥,(大屏幕出示字和背景图。)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出示音乐) 2、师:浪头吞没了小伙子也吞没了他。他像一座山,在危难关头,震住了阵脚,指引了方向。而其实,他更像什么?(生——桥)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 师:是呀,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座永不会垮的桥。 五,体会小说结尾的艺术 1、师:这是短篇小说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2、小说在这个时候才还原这个小伙子的身份,这样的结尾,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让人意想不到,内心一揪,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更好地撞击着读者的内心,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 3、这样一种结尾方式,因为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经常用,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作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一生中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出名的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我们课后可以好好读读。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4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52人,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广泛了,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学习方法改变了.针对现状,我将孩子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品学兼优的孩子,如黄武宝、李选平、丁洁祎、何声怡等这些孩子学习品质很好,有很好的自制力,能主动学习,应该说具有冲击重点中学的实力,第二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努力学习,但基于多种原因,如: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正确,青春期思想波动等,造成成绩不拔尖,但他们也有冲击重点的希望,这些学生就是所谓的可上可下的学生,发展好了,是重点,稍有松懈就将与重点擦肩而过,如颜菁、陈俊宏、陈孝泽、陈康等。第三类学生,是老师最心疼的孩子,如王君艺、伍杰等这些孩子一直努力学习,渴望有一份理想的成绩,他们善良懂事,但成绩始终不理想,以致自己信心都大打折扣,面对这些学生,我倾注了更大的热情,耐心的辅导,生怕伤到他们敏感的自尊。第四类学生是我平时关注最多的孩子,如陈学忠、黎昌瑚、许泽康、钟显湘等活泼好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也因此常常违反纪律,表现在上课搞小动作,甚至课堂上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也普遍不好。面对这些孩子我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针对上学期本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人在本学期对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些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作出总结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字形掌握不够,错别字很多。因此我充分利用写字课和早读课抓学生的字形。字义的理解对文章的感悟很重要,而现在收入的课文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在家庭作业中有些孩子的词语解释就是一味的抄参考资料或字典,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课堂上如果一个一个要学生解释,显得枯燥,有些学生就是照着参考资料念出来,没有什么实效,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费时多,我们略读课文一般是一课时,讲读课文一般是二到三课时,时间也不允许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只能讲解重点词句,其它词语的疏通理解还是要在预习时完成。老师已教给孩子方法,具体实行还有待于个人,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自觉完成,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严格抓紧每天下午的练字时间。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的书写有了进步。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奥运火炬传递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则始终在整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语文极需帮助的差生有七名,就是杨文钰、姚传壮、陈裕、王书香、许泽康、陈学忠,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5、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5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6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漫画,能从漫画中找出其特点,含义。 2.掌握漫画的特点,能把漫画的含义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漫画的特点,能把漫画的含义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同步作文 保护环境 我的家乡在运城,美丽的盐湖湖畔。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变得很自私,光想着自己的生活方便,把许多垃圾都倒入了盐湖,把环境破坏了。 有许多人还乱砍树木。甚至有些人还把一些有毒的东西埋到土里,使花草树木无法生长。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多植树造林,减少工厂废气和污水的排放,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要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保护盐湖,人人有责,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7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优质 篇28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②“静”,通“净”。 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 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