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
范文 |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精选1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1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随着新教材的相继使用,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重新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要求。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工作思路特拟定以下教学工作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绝大多数上进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上学期成绩有所提高。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古诗,在阅读、书写、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 写的能力。多数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但也有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书写习惯不够正确,有待改进。也有极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掌握知识不扎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 “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长征》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四、教学目标 1、会写180个生字,了解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能正确书写,会认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会一定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注重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愿意独立解决学习语文时遇到的问题,注重文化积累,情感积累。 6、贴近儿童生活实际,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使语文学习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负担。 7、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探究学习策略的意识,能够比较正确地作评价。 8、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9、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10、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1、会写简单的活动总结,学习作者将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断。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六、教学难点 1、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七、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识字写字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汉字,加强对学生钢笔字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阅读教学方面: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词句训练,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指导学生精心阅读,领会方法,并向课外扩展延伸。 4、口语交际教学:要明确要求,注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把口语交际训练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5、习作教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八、培优辅差 l、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辅导。 2、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 3、充分了解后进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后进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方法来影响后进生。 5、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及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2一、班况分析: 本班学生40人,男生19人。语文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有:秦瑞雪、柯余婷、付莹莹、等,后20%的学生有:蒋玲玉、王杰、袁海敏等。大部分学生需继续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全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整册教材的重、难点: 1、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切实培养学生写文尤其是写记叙文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3一、班况分析: 本班学生29人,男生16人。有几个学生语文能力比较突出,但是后20%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阅读理解能力差,习作能力差。大部分学生都自觉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因此要在广泛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三、全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整册教材的重、难点: 1、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切实培养学生写文尤其是写记叙文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4一、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由八个主体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主体单元”内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单元大致有五篇课文,前三篇要求精读,后两篇是拓展性阅读。 二、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词语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词语, 2、重视初读的指导和训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读。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安排 1、精读课文24篇约50课时; 2、拓展性阅读课文16篇约20课时; 3、习作八次约25课时; 4、综合活动8个约18课时; 5、单元小结8个约10课时; 6、机动、复习、检测约20课时。 四、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5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6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简要复述这几个场面。 2.能背诵课文第7、8节。 3.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课文第7、8节。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一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7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夏日里的虫鸣声;大自然的图片;摘抄卡等。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2)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3)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1)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2)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③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1)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2)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五 板书设计 坚硬黑甲的小虫 花色斑斓的圆虫 奇异的游历——草虫的村落紫红色的果实陶醉于自然 行色匆匆的小虫忘情于自然 红斑鸠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8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识记并掌握“静谧、亲戚、寒暄、熙熙攘攘、俏丽、烘烤、勤勉、庞然大物、音韵、僻静、亲吻、大街小巷”等词语。 2.感受草虫村落的生活情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进行联想去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爱恋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2.字词检查。 (1)读准字音。幻灯片出示:(齐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2)理解词义。 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四、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交流反馈: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2.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老师相机出示句子: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明确: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村民”,如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1)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追随”一词点出了行文的线索是“我的目光”。) (2)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次奇异的游历。 4.作者发现了草虫的村落之后心情如何?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知道了在森林边缘的小山丘上,在那细密的草丛中,有一个奇异的草虫的村落,并且还发现了那里是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熟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2.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那么,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奇异”的?村落里有什么奇特的景色,村民们都在干些什么?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3~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1)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游侠,是大侠,像蜘蛛侠、蝙蝠侠那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勇敢。) (2)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它是怎么个勇敢法儿?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傲然,是一种什么样的样子呢?谁来给大家表演表演! 傲然就是藐视一切而坚强不屈的样子。请大家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这是一只勇敢坚强的黑甲游侠,虽然迷了路,丝毫不害怕,可是他找到回家的路了吗?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 它找到回家的路了吗?(找到了)它云游四方,回到了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这位游侠的呢?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品读“意味深长”“对视良久”,让学生体会家人担心、牵挂的感情。(板书:亲情) (小结、过渡: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这是一个充满了亲情的村落,村落里还有其他的景致、其他的感情吗?接下来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你们读到了哪几种小动物啊?(小圆虫、黑甲虫、蜥蜴) (2)哪种动物是村落的主人,哪种是客人呢?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这一段中有两个问号:“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甲虫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即使是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甲虫们还是勤勉地奔忙着,同时,它们也是快乐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我们的父母,挣钱来不但要养自己,还要养我们,养这个家。因为有爱,对家庭和对生活的爱,所以一直勤劳地工作着、奔忙着。) 甲虫们在这片快乐的天地中,勤劳并快乐地劳动着、生活着,这么勤劳的甲虫,真值得我们尊敬啊!(板书勤劳) 大家请看第八自然段,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它们的村落里有专门的气候工作者、工程师……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村落虽小,却体现出了虫子们的大智慧。 (板书:智慧) 这虽然是一个草虫的村落,但是却充满了亲情、友情、艺术、勤劳和智慧。 四、总结全文,领会升华 同学们,多么可爱的草虫啊!它们不仅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有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生活,还会创造生活。这是作者看到的、品味到的。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想象,游历了这快乐的小天地。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想象,走出课堂,融入自然,放飞心灵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着引领学生走进“草虫的村落”,让孩子们领略在草虫世界里的宁静:其中有英勇的游侠,有俏丽的少女,有它们的远房亲戚,有音乐演奏者,有智慧的建筑设计,更有一群群勤劳的“村民们”……引领学生感受草虫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品读感悟文章中,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反复地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加深印象。 1.在读中落实目标。比如,对“傲然”“左冲右撞”“寒暄”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对“寒暄”一词处理,通过师生间的“打招呼”来体会含义,通过课件演示来解释词义并关注字形。“寒暄”的“暄”在本课不是生字,可“暄”字是“日”字旁,这是成人都容易写错的。老师说,同学们,“寒暄”的“寒”,表示天气冷;“寒暄”的“暄”表示天气暖,所以它是“日”字旁。学生对“寒暄”一词将终生难忘。 2.在读中凸显形象。比如,通过体会“傲然”“左冲右撞”等词语,来凸显“英勇的游侠”的形象,通过猜测这只娇小的甲虫和游侠之间会是什么关系,来凸显“娇小的甲虫”的形象。 3.在读中建构情节。老师说,这只游侠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究竟是为了干什么呢?老师问,谁能告诉我,这只游侠急急忙忙回村子是要干什么呀?原来,是家中有一只娇小的甲虫在深情地迎归。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9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实词的意思,默写本诗。 2、反复诵读,体会含义,理解主题,品味诗的意境。 3、学会与朋友相处。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整体感知 1、“过”,访,探望。“故人”,老朋友。意思是拜访老朋友居住的村庄。 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3、孟浩然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家乡隐居和到各地漫游,他的诗就是这种生活的反映。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了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首联写老朋友邀请“我”去做客。表现了朴实真挚的友情,“具鸡黍”可谓盛情,又有着田家风味,“邀我”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语言平实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绵长。 2、颔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为近,“青山”为远,一远一近把小村青山远映、绿树环绕的景象表现得生动逼真,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正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宾主心情才能如此畅快。 3、颈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打开窗子,对着窗外的谷场和菜园子喝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端着酒杯款款叙谈农事,说庄稼收成如何,表达了关切之意。此联对仗工整,融为一景,勾画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 4、尾联写诗人和故人相约再来。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盘桓一日,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以相约分别,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来赏菊花,再来喝酒。尾联收束,却又开出了新意,更觉老朋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自然,不事雕琢,平白如话,全是叙事写景,但很有韵味。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生活和平、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过故人庄 具鸡黍、邀——真挚;树合、山斜——清幽; 面场圃、话桑麻——陶醉; 待、还来——情深。 ————田园风光、情深意厚。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10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拓展阅读:课文分析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 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 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 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幻灯片2中增加文字:词中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是辛弃疾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精神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1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12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 )相见 ( )款待 ( )联欢 (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13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14一、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的课文。本组课文主要是描大自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领略大自然的丰姿。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投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它在表达上颇有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12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静谧 亲戚 寒暄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 (二)情感目标 感受草虫村落的生活情景,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三)方法目标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进行联想去表达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教学构思: 经过深入地思考,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草虫的奇妙世界,如果不能先对作者的写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所吸引,能力的迁移是无法提及的。因此,我的目标就简单明了了,前四十分钟仅以感悟文本培养情感为主;通过整合,有详有略、简约教学内容;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品读课文、深入探究,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草虫的村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字词检查。 a.读准字音。幻灯片出示:(齐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b.理解词义: 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老师相继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知道了在森林边缘的小山丘上,在那细密的草丛中,有一个奇异的草虫的村落,并且还发现了那里是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熟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那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村落里有什么奇特的景色,村民们都在干些什么?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3—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板书快乐的天地)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谁可以告诉大家你在村落里看见了什么?” (预设)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游侠,是大侠,像蜘蛛侠、蝙蝠侠那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勇敢。)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它是怎么个勇敢法儿?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傲然,是一种什么样的样子呢?谁来给大家表演表演! ……嗯,我看见你藐视一切的神情。……不错,我感受到了你的坚强不屈。 傲然就是藐视一切而坚强不屈的样子。请大家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这是一只勇敢坚强的黑甲游侠,虽然迷了路,丝毫不害怕,可是他找到回家的路了吗?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 它找到回家的路了吗?(找到了)它云游四方,回到了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这位游侠的呢?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他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品读“娇小的”、“意味深长”,让学生体会家人担心、牵挂的感情。(板书亲情) (小结、过渡: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这是一个充满了亲情的村落,村落里还有其他的景致、其他的感情吗?接下来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A 你们读到了哪几种小动物啊?(小圆虫、黑甲虫、蜥蜴) B 哪种动物是村落里的主人,哪种是客人呢?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哦,从这些句子看出来小圆虫和蜥蜴不是村落里的村民。他们是异类,但是黑甲虫还是与他们友好地交流着。没有任何敌意!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友好”的?)预设: “驻足痴望”:多么美丽的小圆虫啊!这是一种欣赏。还有吗? “好奇的目光”:对,是好奇的目光,没有任何坏意哦。 “攀谈得很投机”:像是好朋友一样。 “背着几个小黑甲虫”:蜥蜴比黑甲虫大好几倍呢,但是黑甲虫并不害怕,还让它背着。他们这么快就混熟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黑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看来,草虫的村落里不但有亲情,还有——友情(友好的感情)。(板书友情) 来,请一位同学带着友好的感情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其他的同学带着友好的感情来欣赏。有请友好的某某同学! 太美了!请坐!我们仿佛来到了草虫的村落,看到村民们在说笑、在游戏,他们还有音乐会呢!大家发动脑筋,想象一下,甲虫们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某某同学,你可以告诉大家你想象中的音乐会吗?……嗯,让我们看看作者在草虫的村落所看见音乐会是怎样的,请大家齐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是描写甲虫的音乐会的,读过之后,哪一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预设:A 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你看到了吃的,果实吊在树梢上,阳光把它烘烤得熟透了,像是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砸到正在树下开演唱会的甲虫们。)还有吗? B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音韵怎么会像灵泉呢?……像泉水一样流出来,叮叮咚咚的,多么动人多么好听啊!) C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为什么说它们的音乐是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因为啊,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是天然的、自然的。 a) 联系实际,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给大家描述一下。(风、泉水……) b) 他们都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艺术才华让作者佩服。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读好这句话。读出欣赏、读出赞美!(板书艺术) 小虫们的艺术生活丰富有趣,他们的劳动生活肯定也很有意思。请某某同学来朗读第七自然段。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这一段中有两个问号:“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甲虫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搬回了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你读懂了吗?有一下自己的观点?(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爱的力量) 对,为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家庭的美好,即使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即使是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甲虫们还是勤勉地奔忙着,同时,他们也是快乐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我们的父母,挣钱来不但要养自己,还要养我们,养这个家。因为有爱,对家庭和对生活的爱,所以一直勤劳地工作着、奔忙着) 甲虫们在这片快乐的天地中,勤劳并快乐地劳动着、生活着,这么勤劳的甲虫,值不值得我们尊敬啊。(板书勤劳) 大家请看第八自然段,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他们的村落里有专门的气候工作者、工程师……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村落虽小,却体现出了虫子们的大智慧。(板书智慧) 这虽然是一个草虫的村落,但是却充满了亲情、友情、艺术、勤劳和智慧。 三、总结全文领会升华 同学们,多么可爱的草虫啊!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有高雅的艺术追求。他们不但会生活,还会创造生活。这是作者看到的,品味到的。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想象,游历了这快乐的小天地。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想象,走出课堂,融入自然,放飞心灵吧!下课 板书: 草虫的村落 亲情 友情 艺术 勤劳 智慧 快乐的天地 【教学总结】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谆谆教诲我们,“把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小组的交流合作”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我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有迷茫,有感悟,现在我结合《草虫的村落》的教学谈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草虫的村落》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如果老师不想放手,无论你自己准备的多么充分,你也只能陶醉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 课堂上我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然后由小组汇报小组的学习体会的方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喜悦。事半功倍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更加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在大家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而我也在“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喜悦中收获着。 六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推荐 篇15【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 “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分配】 本课需要2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相关植物的照片。 2.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此环节的设计边观看图片边听老师的叙述,吸引读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1.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2.这几位同学读得多流利呀,而且老师发现大家听得也非常认真。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大屏幕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大家齐读这句话。(板书) 3.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谁愿意说说。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一)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主要写了哪几样生物?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他们都有什么变化?你可以用笔在文中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强调交流) 1.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么谁愿意说一说. 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2.这些生物在夏天里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3.大屏幕出示:“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 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么样呢?(快 很快 迅速) 4.因此,在朗读 “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谁愿意来试试。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二)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长大,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山水:山 地 河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2.大屏幕出示: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因为秧苗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因为铁轨长,所以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是一天一天的高起来。)(解释:物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路面高起来。) 3.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桌听)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三)同学们看(指板书),有生命的植物、 动物(相机板书有生命)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 铁轨 甚至马路(相机板书无生命的)在夏天里都在长大,(指板书)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的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指读第四自然段)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1.(指生答)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学 中学——大学 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谚语 (大屏幕出示谚语)指生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查找这两条谚语的意思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师小结: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2.在这一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指生答。) 3.(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在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3)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4)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5)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6)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7)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8)齐读第四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一下人要成长的道理。 (此环节的设计吸引读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查阅资料能力。)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指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才会吸引读者。)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举例子说说,这样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a) 那么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分别指生读一句) b) 拓展写诗。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此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师小结 总结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这样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六、作业: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板书设计】 绿蔓 竹林 高粱 苞蕾 苔藓 有生命 夏天是万物 山 地 河 珍惜时间 抓住机会 长大的时期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人 赶时候 赶热天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