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范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通用34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独立阅读知识方面掌握得不太好。一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拓展性的练习更是无从下手。

  二、复习内容

  本册八个单元28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

  三、复习总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后《生字表(一)》中的200个生字,会写《生字表(二)》中的150个生字。

  2、初步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增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4、复习掌握、积累本册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和“日积月累”中的词语,能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部分词语还能在书面语言表达中运用。

  5、了解和掌握一些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品味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复习掌握句子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修改一些常见的病句和按要求进行一些句式的变换。

  7、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8、复习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学习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9、熟读课文,特别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懂得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体会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方面的特点。

  10、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或课文片段。

  1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12、复习《回顾·拓展》中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内容,巩固语言积累,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3、复习整理课外阅读的收获,背诵课标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注意积累一些常见常用的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和名人名言。

  14、能初步把握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5、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6、复习写写实的文章和写想象的文章,复习修改习作。

  17、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复习重点、难点:

  本复习计划,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优生、中等生:

  重点:在基本掌握识字写字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阅读和作文训练。(采取小组合作,在字词句段的听写、默写基本达到优秀后分步进行,早达到早进行)

  难点:在阅读、作文训练中,贯穿各单元训练点及以前所学阅读训练要求,提高阅读能力。

  后进生:

  重点: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抓好字词句的听写、背诵、默写,(要求每次听写或默写成绩都在合格以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阅读、作文的训练,早达到早进行。

  难点:阅读中以对句段篇的理解,及学习训练点的巩固为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题的应变能力,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五、复习方法:

  一、分类性复习:分为:听写训练、基本知识、积聚运用、阅读、写作等五局部。

  1、听写训练、基本知识穿插在每节课中举行温习。

  2、积聚运用总结出题型重在平常的操练。

  3、阅读局部的分类要领许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格式上分。

  4、作文的分类可能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文来分,也可以遵命题的式样来分。

  二在举行总复习的经过中,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额外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进步合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温习中,词、句、段的明白是重点。在作文温习中,怎样把话写通畅,把事故的因由、经历、结束写明晰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格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议自己必要明白的题目,是探究学习的要害。

  2、讲练连合。在整个温习阶段,教授引导、概括以操练为主,在一堂课上门生应该有口头的操练,又有笔头的操练。

  六、具体要求:

  第一阶段:

  语基部分——全员参加——自主复习

  1、依据教材和试卷内容,对字、词语、句子方法所涉及到的项目进行归类概括。

  (1)、形近字组词

  (2)、多音字组词

  (3)、填字组词

  (4)、一字组多词

  (5)、写出有相反意思的词语等。

  第二阶段:阅读部分——练中有导、导中有练

  1、要求背诵语段人人过关。

  2、进行一些小型的突击性的比赛。

  3、根据实际,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教学中形成,复习只能是一个加强、提升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怎样审题,解题的方法上。做每一题时,应帮助学生审清题意。根据阅读兴趣出题的方式来完成。

  第三阶段:习作部分 反复修改

  由于平时对学生的作文,读中后写,课后抓得紧,及时指导、讲评到位,复习重点应放在反复修改上。

  1、一事一议(练习写事的,把过程写清楚。)

  2、一景一描(练习写景的,抓住景物特点。)

  3、一人一写(练习写人的,要让人活起来。)

  4、一感一想(练习想象的,想象事实相结合。)

  方法:自己读、评、同学评,老师导相结合,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提高习作水平,而不乏味。

  七、复习措施:

  1、以听写的方式检查字词。听写前先布置作业复习课后生字词及补充的四字词、成语。复习单元同步练习中出现的词语。听写后做评讲,将易错字、重难点字重点讲解。集中讲学习这些字词的方法。

  2、课堂抽背和默写重点语段相结合。

  3、课堂练习、课堂评讲。教答题方法。

  4、整理这学期所有的试卷和练习题。

  5、指导考试技巧、强调卷面的书写。

  6、阅读:

  ①课内语段:抓重点课文的重点语段,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行阅读的训练:(注重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

  ②课外语段:(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答题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八、帮助学困生

  1、组织“一帮一”的学习合作小组。一个优等生对应一个学困生。

  2、每次听写、默写之后,老师单独进行指导。

  3、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辅导。

  4、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在家配合。加强监督、沟通。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

  知识的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有效梳理练习,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化、更条理化。本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学生整体的水平较高,但在具体学习中,还有些欠佳的地方。我们以教学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临近期末,特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下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教方法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知识进行再认识,开展新的实践活动。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查缺补漏,让每个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形成解题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应该掌握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安排:

  (一)、注重复习内容的整体性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可提示学生参照课本中的“积累运用”和课后练习题,同时注明各题型出现在课本的哪一页);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也可以单元教师为整体复习,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二)、复习内容及具体课时安排:

  A.按单元复习 (12月21日——12月29日)

  主要板块:

  1、词语盘点

  2、日积月累

  3、句子练习

  4、课内阅读

  5、易错题

  B.归类复习 (1月3日——1月9日)

  1、汉语拼音(1月3日)

  ①巩固已学过的汉语拼音知识,能够准确、熟练的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学习普通话。

  ②熟练掌握大写字母。声母、音序、音节。

  ③会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2、 字、词(1月3日——1月4日)

  ①理解本册的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②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选择适当的词语。

  ③会在口头和书面正确运用学过的词语,并能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正确搭配。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领会其感情色彩。

  3、句子(1月5日)

  ①能找出句子中用错的字词,并改正。

  ②能修改明显的病句。

  ③能用常用的语词和关联词造句。

  ④能把句子写具体。(扩句、缩句)并且能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写句子。

  ⑤能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4、标点符号(一课时)

  巩固、学习使用书名号、顿号、引号等用法。

  5、课文与阅读(1月6日)

  ①熟悉每课内容,按要求复述,背诵有关课文,按要求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②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默写并逐句解释。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④能阅读短文,完成有关练习。

  6、作文(1月7日)

  ①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要写得有一定的条理,有具体内容,语句通顺。 ②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改写。

  ③并能给作文写评语。

  ④学会修改作文。

  7、综合练习和评讲习题。(1月8日——1月9日)

  三、复习措施:

  1、以听写的方式检查字词。听写前先布置作业复习课后生字词及补充的四字词、成语。复习单元同步练习中出现的词语。听写后做评讲,将易错字、重难点字重点讲解。集中讲学习这些字词的方法。

  2、 课堂抽背和默写重点语段相结合。

  3、 课堂练习、课堂评讲。教答题方法。

  4、 整理这学期所有的试卷和练习题。

  5、指导考试技巧、强调卷面的书写。

  6、阅读:

  ①课内语段:抓重点课文的重点语段,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行阅读的训练:注重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

  ②课外语段:(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答题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四、帮助学困生。

  1、 组织“一帮一”的学习合作小组。一个优等生对应一个学困生。

  2、 每次听写、默写之后,老师单独进行指导。

  3、 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辅导。

  4、 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在家配合。加强监督、沟通。

  五、六上期末复习归类安排:

  字:

  1、 看拼音写词语(1-8单元)

  2、 选择多音字或难读字(后鼻音、翘舌音等)

  3、 同音异形字组词

  4、 查字典(三种)

  5、 找出句子里错别字并改正

  词:

  1、 形近字组词

  2、 填空四字词或成语,选一两个造句或归类

  3、 照样子,写词语(一对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成语、AABC、ABCC、ABAC)

  4、 一字组多词,再填空或选择近义词填空

  5、 选择填写关联词

  句:

  1、 改病句(缺主语、矛盾、重复、搭配不当、关联词错误、顺序混乱)

  2、 扩句、缩句

  3、 改反问句、陈述句

  4、 第三人称转述

  5、 补充句子

  6、 仿写句子

  7、 改写成修辞句子(比喻、拟人、夸张或排比)

  8、 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段:

  1、 排序

  2、 按课文填空

  3、 日积月累填空

  4、 资料袋和文学常识填空

  篇:

  1、 课内阅读(重点段落)

  2、 课外阅读(写反近义词、根据意思写词语、词语解释、概括段义或主要

  内容、回答问题、划中心句或过渡句、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的字或词、根据语境补充句子)

  3、 口语交际( 2 )

  作文:

  1、 暑假生活

  2、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3、 写一件互相关爱的事

  4、 环保作文或写一封建议书

  5、 通过一二件事介绍小伙伴

  6、 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7、 写学习某门艺术的故事和感受,或者是写一件喜爱的艺术品、参观一次艺术展览。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语文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使学生语文能力再提高的过程。而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的是一个由浅入深,认识逐步深化,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进行语文总复习时,《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及评价建议,并以此作为总复习的指南、目标,不拔高或降低要求;同时紧紧扣住课本这一重要学习资源,坚持以“本”为“本”,适度超越;再有,必须深入了解学情(学生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突出复习重点,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着眼于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重视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做到有的放矢的复习。为了系统、条理地进行复习,可将复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听说、作文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特制定期末复习计划如下:

  二、复习重点

  1、正确书写、听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

  3、按要求改写各种句式的练习及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三、复习难点:

  1、正确使用标点、读懂标点,感受标点的表达作用。(重点省略号),根据省略号前面的内容概括或合理想象补充内容。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包括关联词语)。

  2、正确修改病句或病段。

  四、复习方法

  准备进行三轮复习。采用归类和分单元以及综合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轮:深入教材,以教材为主,按单元复习,(重点是12册教材,附带着11册,让学生准备好教材,11册教材只是辅助作用。这一轮不作为重点,------遇到同类的、易混的基础知识,或是阅读习作中用到的材料-------)每个单元按字、词、句、段、篇这样一个层面进行复习,注重知识的广度、知识的联系与类推,该让学生会的都得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更多的渗透阅读与习作方法,让学生吃透教材,因为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编排课文的,即使有的单元中的几篇课文体材不同,但他们反映的主题都一样,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类似这样的阅读、作文怎样读,怎样写,教材是例子,要很好利用这个例子,要达到学以致用,(前几天我班做了一篇阅读,这篇文章的写法、反应的主题思想与《军需处长》这篇文章很相似,从基础知识到加题目到概括内容、谈感受等多数同学做得很好,这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每个单元要有跟踪测试卷。

  第二轮:进行归类复习。也就是综合复习,分字词句、段篇、习作三部分,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重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类,内容相近的放在一起复习,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内容易混的安排在一起复习,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加强记忆。内容易错的可反复练习,使正确得以巩固。可适当补充上册教材内容。再根据综合测试卷进行查缺补漏。段篇的复习要加强运用,这部分内容是总复习的重点,也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搞好这部分复习对弥补平日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较大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段篇的复习中总结阅读方法,寻找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特别要注意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习作可贯穿在这一轮复习的每一个部分中,根据实际可随时做作文鼓励学生多积累、多思考,安排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整体提高。这一轮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就是完成综合测试卷。测试卷的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重在积累。

  第三轮:再次回归教材,这一轮把上下册教材放到同等地位,注重课后的积累、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章段落等必须会背会写,及时抽考。这时的综合测试卷更要跟上。

  三轮复习下来,我想,学生的收获会很大,为了让期末复习收到更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易错、易混、易忘以及每次卷面上出现的错题不再重演,我建议让学生做笔记,把这些知识记下来,作为备忘录,课后督促学生常看看。因为老师不能把这些知识天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学生不习惯,老师可以做备忘录。这个笔记可随堂跟踪记。(我班学生现在已经有这个习惯了,只要上语文课-------数学课也是这样,同时告诉孩子如何记录,逐渐让孩子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到了初、高中每一科都要记笔记,尤其是英语)

  五、复习目标与措施

  1、更加重视差生。特别是懒学生,要想方设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基础抓起,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全面牢固地掌握。

  2、培养优生。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广泛阅读课外资料,教师要给予拔高要求,提高平均分。

  3、对中等生既要鼓励又要关注。

  4、加大测评的力度,多考多评。充分发挥各组组长及优等生的作用。

  六、复习内容

  字:1、课后积累里的作为重点。

  2、多音字组词,能正确区分所学的形近字、同音字。

  3、能进一步巩固平常学习中的易错字、难记忆的字。尤其是会认字必须读准。

  4、每个单元的听写要过关。

  词:

  1、所有生词,书本里的,都要会写,会运用。

  2、所有四字词语,成语牢记,听写,并会填空。

  3、按照词的'类型分类复习,掌握所学的词语,认读并听写这些词语。

  4、复习课文中出现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5、根据句意填出适当的词语。

  句:

  1、所有课后积累里的句子、段、文以及教材中的古诗词部会背会默写,及时抽考。

  2、单元测试卷、综合测试卷注重句型之间的转换训练,能按要求完成或改写各种句式:比喻句、拟人句、陈述句、被字句、把字句、缩句、扩句。

  3、会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能掌握基本的病句特点。尤其是改病段。

  4、会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初步了解一些复句之间的关系。

  阅读

  1、抓住每次测试卷上的篇章练习为主,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在总结测评时,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及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将书上所有精读课文内容都过一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课文。掌握要点。

  3、正确使用标点。(标点符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往往在阅读中呈现的这样的题目几乎没有全对的。

  4、能正确背诵、默写两册古诗,理解诗意,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及相关内容;以及与两册古诗有关的课外古诗。

  习作:

  能按要求完成各类习作,叙事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习作可随时写,每周不少于一篇,写过的作文最好不写,可结合教材每个单元中的某篇课文中的重点拟定题目或根据单元测试卷、综合测试卷中的阅读拟定题目进行习作,尽可能在校写,在时间、字迹、字数上等等都要严控,使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总之,语文学科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阅读、习作,我要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标点符号、关联词语填空、改病句(尤其是改病段)、阅读中发散性问题的答法(这类问题学生的答案不全面、缺少联系实际、甚至偏离中心。原因就是学生读不懂,读前忘后,抓不住重点的词句段,读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只盯在一处去想,作者的写作目的挖掘不出来等等)以及习作的训练。基础知识多数是固定答案------阅读、习作的伸缩性较强,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理解能力,掌握更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 ,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6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__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有关。虽然这些发现不足以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对未来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务而言,这些发现无疑是个好兆头。

  资料二:20__年7月25日晚间,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日前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刊登在《科学》期刊上。这个湖约20公里宽,在一个巨大的极地冰川下,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5公里处。根据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湖的温度非常低,预计在零下90华氏度,远低于水的冰点,并且水体充满了盐和其他矿物质混合物。研究人员做出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冰下湖,一个含水层,或一层被水浸没的沉积物。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从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茫茫宇宙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人类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许多同学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能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

  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简要复述这几个场面。

  2.能背诵课文第7、8节。

  3.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课文第7、8节。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一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中一些道具的来历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这一国粹的喜爱之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知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许多,誉满中外的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和中医。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于享有如此盛誉的京剧,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谁能唱出一段京剧选段?(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京剧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京剧的机会也不多,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京剧的知识,让京剧重返我们的生活。

  2.理解课题。

  过渡: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京剧趣谈。)大家会注意到课题中的哪个字?(生回答:趣。)对!“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关于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20__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些特点。

  4.教师出示字词,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驰骋 尴尬 彻底 鲜明 虚拟 唯恐 制服 高妙 凸显 无穷无尽 约定俗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风雨不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趣谈“马鞭”。

  (1)学生快速默读《马鞭》一文,圈画不懂的地方。

  (2)结合阅读提示,思考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3)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京剧选段,学生欣赏后再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补充文字资料。

  趟马 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摔叉、掏翎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趟马的形式多样,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

  ②播放视频资料。

  ?京剧《追韩信》中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片段。

  ?《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员喝完豆汁后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阅读思考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思考卡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5)汇报交流阅读思考卡上的问题,品析课文。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回答。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马鞭的产生、马鞭的作用和舞台效果都介绍得非常清楚。阅读时要留心,找出对应的句子回答即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所以马鞭便产生了,这是一种虚拟的道具。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所体现的程度之深。“彻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彻底解决”和“无比漂亮”都包含着一种赞叹,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佩服的感情,这也说明“马鞭”是一种凝聚着智慧的表现手法。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预设:学生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预设:学生应该已掌握找过渡句的方法:过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文中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所以文中除了讲马鞭外,还讲了针线、饭菜等虚拟道具,这些虚拟道具是和鞋底、酒壶酒杯这样的实体道具配合使用的。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预设:课题是《京剧趣谈》,“趣”是一个关键字。所以此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些地方有趣,这样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趣谈“亮相”。

  过渡: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资料:亮相。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预设难点一: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

  明确: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预设难点二: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课文中讲了两种亮相——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静态的亮相是在紧张而激烈的情节当中突然停下来,一切都像是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作用是以静显示武艺的高强,显示必胜的信心。动态的亮相是双方正在交战时,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枪。这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作用是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预设难点三: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既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4)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3.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中一些有趣的知识,我们也观赏了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现在让我们也来演一演,亲自体味一下京剧的魅力吧!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骑马快奔 绱鞋底 主客 饮酒 静态 亮相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

  (教师若能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假兵器等。)

  四、质疑交流,拓展阅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除了马鞭和亮相,有关京剧的有趣的知识还有许多。比如京剧的脸谱与人物分类、京剧的音乐、京剧的服饰等。京剧虽然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我们一提到京剧,首先想到的京剧爱好者是老人,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却不多。有些人还说京剧是“老人的艺术”“过时的艺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京剧为什么不能普及呢?

  预设:其实不仅仅是京剧,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受众小、被人淡忘的尴尬处境。听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和学习。教师要强调,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多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体会它的无穷魅力。

  2.补充资料,出示一些关于京剧的关键词,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京剧的魅力。

  京剧的四大基本功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

  京剧的四大行当 人们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京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剧的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一般来说,红色脸谱代表忠义;紫色脸谱象征刚正;蓝色脸谱代表勇猛;黑色脸谱代表耿直;绿色脸谱表示侠骨义胆;白色脸谱表示奸诈、狠毒;金、银二色脸谱则多见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

  京剧界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投票选举产生的,前四名依次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具特色。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欣赏相关表演。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去看一场京剧表演。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认识皖、郝两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构思

  先指导自学。通过速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出不懂之处。在自学的基础上抓重点理解,理清课文条理。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的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灯光,会是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

  3、许多革命先烈,从未见过灯光,但为了让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生活,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便围绕着灯光回忆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三、交流自学体会。

  1、小组交流:可先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中前后出现了几次灯光?火光?

  (2)作者为什么要用灯光作题?

  (3)战斗前夕,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看那本书?

  (4)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可能在想什么?

  (5)郝副营长能否既照亮了道路,又不暴露自己?根据提出的问题,再读书,尝试自己解决,并在组内互相说说想法。

  2、指导学生填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体会。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出现三次)讨论: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第一次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千万盏灯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国的建设发展得真快啊!

  第二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如果大家能够国上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该多好啊!

  第三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战争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四、再次自学,讨论写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

  (2)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2、找出文章的想象部分。

  3、小结想象部分的作用。

  (展示美好愿望,表现内心世界,使主题升华。)

  五、你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你想对革命前辈们说些什么?怎样才能不忘前辈呢?

  六、写一写感想,指名读一读。

  七、教师小结: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年仅22岁的郝副营长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当我们安享灯光的温暖与明亮时,请不要忘记那些没来得及见到灯光的革命先烈。

  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2、查找有关革命先烈事迹的资料,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3灯光

  引起回忆

  灯光 对往事的回忆

  回到眼前(现实)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

  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2、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 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五、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灯光

  --王愿坚

  看到:千万盏灯

  一、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看书、憧憬未来关心

  下一代

  灯光

  二、回忆往事点燃书本

  三、怀念战友献出宝贵生命无私奉献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4、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忐忑不安”,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穷人》。

  2、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这样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真如作家所说吗?(在课题上加?)让我们走进《穷人》来感受一下吧!

  3、出示预习纸,在预习纸上,老师发现“魁梧”的“魁”字,有些同学写的不漂亮,怎样把它写好?

  4、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展示学生写的字)

  5、通过预习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6、出示 “抱怨、寡妇、熬”(纠正读音)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环境的词语。生再读)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人心理活动的词语。生再读)

  7、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2、指名说。(生说的啰嗦,教师点拨,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可以按照六要素来总结,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什么样的夜晚?用上刚才读的词语,寒风呼啸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邻居西蒙死了。经过是什么?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结果呢?渔夫和桑娜不约而同收养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指名说)

  4、师总结,孩子们,虽然课文很长,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总结课文是不是更简单?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1、切入课文,同学们,通过预习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说,对渔夫和桑娜……

  (我对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为她虽然心里很矛盾,但还是抱回了邻居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2、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3、指名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4、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5、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6、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7、指名说,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8、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10、指名有感情读“忐忑不安”。

  11、请你再默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并用不同标记画出来?

  12、指名说(桑娜脸色苍白……是他来了,不,没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3、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14、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预设:仔细看文中的标点)

  15、省略号。为什么?(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16、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17、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18、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2、课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4、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生活更加艰难了。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5、谁来读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贫困?(指导有感情朗读)

  6、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家里还能勉强度日。将会冻死。桑娜会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7、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宁可( ),也要( )。(引导学生说话)

  8、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9、善良、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10、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11、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三、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把它划出来。(一个学生读)

  2、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熬)

  3、能给“熬”换个词吗?(挺——坚持——挨——撑)

  4、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善良和伟大。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5、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6、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他搔搔后脑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7、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配乐朗读评议)

  8、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齐读描写渔夫的句子)

  9、这就是将善良深深印近灵魂的桑娜和渔夫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

  2、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3、穷人不穷,一起读课题“穷人”。

  4、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标点的巧妙运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5、(课件出示)课下再读一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写穷人的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1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47个学生,因为男生人数多,难管理。本班部分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扎实,但是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总体不很理想。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和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7、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8、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9、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二)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把握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4、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6、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7、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此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

  六、后进生转化和优秀生提高措施

  (一)后进生转化措施

  1、取得任课教师的协助,学生家长的配合(经常上门家访)。

  2、感情投资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2)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3)对他们所犯错误和缺点及时指出和批评。

  (4)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思想波动较大,各方面表现反反复复,这样教师必须经常不间断进行转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有一份爱心和耐心后进生一定能迎头赶上。

  (二)优秀生提高措施

  1、加强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

  优秀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学生的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本学期加大对优秀生的理想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对优秀生的培养和教育。

  2、要适当评价,正确引导。

  教师对优秀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对优秀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适当,不能好到极处,也不能不予理睬,要具体公正。对优秀生其他方面的成绩要多注意留心,并指出哪点好,为什么好。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和优秀生谈心、沟通,传输一些观念,让他们知道教师赞扬什么推崇什么。如,奉献爱心、关心同学、帮助后进、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志存高远都是老师推崇和向往的。

  3、培养优秀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优秀生应作为班级体中的普通一员,不能越出界外,要树立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完成的项目和活动,感受到集体意识和成功的喜悦,让优秀生与他人一道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感受伙伴的友谊和真情,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使优秀生愿意与同学交往,取长补短。

  七、教学进度

  第1、2周……第一单元

  第3、4周……第二单元

  第5、6、7周……第三单元

  第8、9周……第四单元

  第10、11周……期中复习、考试

  第11、12周……第五单元

  第13、14周……第六单元

  第15、16周……第七单元

  第17、18周……第八单元

  第19、20周……期末复习、考试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难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核心问题

  1、师导入:同学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果请你用“夏天是一个

  的季节”说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夏天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2、师质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一个季节?

  3、请学生齐读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师提问: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关键?针对这些关键词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

  二、品读语言,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1、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圈划关键句子,同桌之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散读课文,圈划语句和词语,做好交流准备。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预设交流:

  品读第2段:A.学生交流: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拔节、植物开花结果、白石头长苔藓、黄泥土长草长菜、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教师边板书

  B.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

  的长......)

  关注朗读中的停顿和跳跃起伏的节奏感。

  C.

  师质疑:在朗读中,我们除了能读出生物生长的过程中的生机勃勃之外,还能

  读出什么来呢?——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D.

  请学生带着对生命热爱的感情再读课文,并请学生仿写句子。

  品读第3段:A.学生交流:草长—树木长——山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高起;太阳威力增

  —温度增加—铁路、柏油路生长)

  B.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草

  ——(所以)山

  C.师质疑:铁路、柏油路都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说它们也在生长?

  D.师提问:第3段作者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的迅速生长,从字里

  行间你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品读第4段:A.学生交流:人的生长和成长

  B.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4段,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地长,有些是看不见地长。

  C.

  教师质疑:就第4段,你还有哪些没有看懂的地方?

  D.

  教师总结:是啊,如果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收成的希望,所以,农民都会在植物生长的最近时期,让植物茁壮成长,这样秋天的时候才会有好的收成。其实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这也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三、梳理文本: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

  1、师提问:文章第2段、第3段、第4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再写到人,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表达了在美好的自然和生活面前,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赶时候,尽量地用力量地成长,由此可见作者选择这些材料来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服务的)

  2、师进一步质疑:文章的第1段说“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我们能否把标题改为“夏天里的生长”?

  四、感悟主旨,交流拓展

  师提问:文章的结尾说“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学完课文后,你对这句话又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与夏天有关的谚语进行分享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4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法提示: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学习准备:

  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

  兮峨

  (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

  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善哉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在文中标注出节奏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来盘点一下:

  (1)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2)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是这样记住它的

  (3)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地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D.先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

  理解。

  课中

  三、合作探究

  1.链接资料,边读边思。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打柴的樵夫

  2.小组合作,细读质疑。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针对学案中的资料卡片分组进行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资料,展开交流和学习,其中组内1号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3.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1)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用在文中画出来,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A.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①擅长②表示赞叹。

  B.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C.朗读汇报,读中体会。(伙伴互读、小组互读、师生互读)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

  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潇潇竹叶、潺潺流水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我来创作——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竹叶。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4)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也不管他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子期总能知道,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教师引读)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教师引说)

  4.知音相遇,心灵相通。

  (1)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身边一定有许多赞美之声。当他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伯牙,写写此时你的心情!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播放“知音”音乐)

  5.痛失知音,深悟“绝弦”。

  (1)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用画出相关的句子,带上你的感受多读几遍!

  (2)读到这,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6.链接短歌,升华情感。

  (1)伫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满怀悲痛地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老师引读,学生跟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3)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7.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背诵指导: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鼓琴。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自由练背。

  (3)背诵展示。

  四、拓展延伸

  1.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2.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

  (2)理解句义我能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课后

  五、交流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薄弱的学习环节有哪些?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法?对学习方法有哪些感悟?……

  六、资料链接

  1.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伯牙学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

  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念俞伯牙破

  知音

  得钟子期绝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两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简介课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课后揭示或作为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总结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优美的词语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字词学习效果。

  采用问答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字词大意,教师最后出示课件归纳字词正解。

  字:毯、陈、裳、虹、蹄、腐、羞、涩、微。(字形、字音、注意点)

  词: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奇丽:奇特而美丽。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环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其他优美词语或特别词语可由学生补充,教师帮助解释。(例如:奶豆腐、陈巴尔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师提问:作者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预测: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设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作者是按什么为线索来写作的。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课文内容,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风光美、蒙汉一家亲的场面。

  (预设板书:草原美景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四、精读品析,草原美景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美景的,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自主品读,找出优美词句。

  3、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按课文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

  出示优美例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析:一个“可爱”就足以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心情,给人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感觉,“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作者感到满心的愉快,以至于想高歌一曲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作者这里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时的惊喜和愉悦,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这句话形容草原一片碧绿,十分辽阔。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是却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结合图片课件展示这种渲染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这种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样的境界。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让作者感到非常惊叹;而草原的辽阔,小丘额柔美和羊群的点缀犹如一幅中国画令人感到非常舒服。“愿久立四望”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赞叹与喜悦。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句式:既。。。又。。。(并列关系)会用该句式造句。

  4、教师总结: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于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和对草原风光的赞叹之情,字里行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由衷的赞美。

  板书:草原美景 ——风光美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把这一幅如画的美景记到心里吧。

  五、深读感悟,人情之美

  师:既然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独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请同学们自读二到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你的感受。

  1、走进草原,热情迎接

  出示优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问:“洒脱”是什么意思?(潇洒、自由)

  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分析:在广袤的草原上,可以自由的开车,不用顾忌有任何阻碍,而且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都变得宽广和洒脱了,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问:这句话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热情好客)

  你都是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分析:“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迎接远客的急切表现,他们都是盛装打扮,挥动马鞭疾驰的像我们本来,体现了他们对于远客的重视和热情。

  该句为比喻句,作者把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绚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调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你在朗读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试着朗读这句话。

  分析: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令人动容,让人感动,读起来也是充满了激动之情。

  板书:热情迎接

  2、蒙古包外,亲切相见

  师:作者一行跟随这骏马一路到达了蒙古包,那么主人与客人们在蒙古包外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的情形,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朗读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见的激动之情。

  (2)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分析:语言不通却并不妨碍大家相见时表达彼此的激动兴奋之情。

  师:该段描写了主人和客人们在蒙古包外亲切相见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双方都非常激动的心情。

  板书:亲切相见

  3、蒙古包内,盛情款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客人们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里面看看吧。看看主人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说明主人早有准备,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干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为客人唱民歌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重视。而客人们回敬酒,跟着唱歌,这种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宾至如归的场景也正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相亲相爱的深厚情谊。

  板书:盛情款待

  4、面对离去,依依惜别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看看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你又是怎样感受到的?

  学生朗读,学生小组内总结,分析情感。教师引导总结。

  分析:饭后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纷纷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客人们也跟着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体现了蒙汉两族依依不舍的美好情感。

  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例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引导分析:在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蒙族同胞的热情款待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们在这种深情厚谊和欢声笑语中怎么忍心离别呢。面对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阳下两族人民互相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

  该句问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从主人热情迎客款待到联欢话别处处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两族人民团结友爱难舍难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书:人情美

  六、课堂总结,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一起来回味整篇课文,作者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该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美丽风光,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和洒脱,后来到蒙古同胞的热情相迎、盛情款待和联欢话别依依不舍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到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各个民族的大团结的美好祝愿。

  文中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板书设计:草原美景 ——风光美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人情美

  依依惜别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2、根据自己去草原的经历,或者从文中所感受到的,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小诗或者散文等,来描述下你眼里的草原风光。

  3、完成课后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支、撒、拉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弶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                  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九、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精选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8

  一、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由八个主体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主体单元”内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单元大致有五篇课文,前三篇要求精读,后两篇是拓展性阅读。

  二、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词语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词语,

  2、重视初读的指导和训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读。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安排

  1、精读课文24篇约50课时;

  2、拓展性阅读课文16篇约20课时;

  3、习作八次约25课时;

  4、综合活动8个约18课时;

  5、单元小结8个约10课时;

  6、机动、复习、检测约20课时。

  四、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0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 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 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 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俞伯牙 善鼓琴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去世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2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3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五、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4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6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7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谜语】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 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 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 “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 “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 “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 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 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 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8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通过比较,感受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

  3.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三要素

  1.认真阅读课文,圈划批注小说三要素

  2.故事发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3.故事有哪些人物?

  4.概括故事情节

  二、听读课文,圈划批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主旨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圈划批注: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

  3.由此,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三、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表现手法

  1.

  将原小说与改后的内容进行比较,体会小说层层设疑、设置悬念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品析题目,知道“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回顾课堂,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比较文中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①当我告诉你们她就是我的妻子时……

  ②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③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二)、提高题:

  1.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外阅读《丰碑》,在有疑惑处设疑并解疑,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说一说以“丰碑”为题的好处。

  我们都爱读小说,通常读小说你会关注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柏林》,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小说了,我们知道,读这一类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可以从人物入手。

  请同学打开书本71页,认真阅读课文,落实小说三要素,在文本中进行圈划批注。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初读情况。

  故事发生在哪(如回答柏林,进一步追问,能在具体点吗: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车厢内)

  这是故事发生的小环境,能够从文本中推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吗(战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核心问题。

  小说的人物有哪些?(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老头)主要人物是前三者。

  故事情节概括

  上课一开始老师说了,读小说,我们要思考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物入手。接下来,我请两位同学来的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人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边听朗读,边拿笔在文本中圈划。我再给大家2分钟的思考时间。

  我们先来看老兵,这是怎样的老兵,你关注到他的哪些表现?

  老兵:

  “头发灰白”,这一处肖像描写表明老兵年纪已大,

  战时后备役,意思是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年纪已大却还要服兵役,可见战争的残酷,如果联系前面这列车厢上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这些男子都去哪里,再结合老兵的那番话,这些年轻人都上前线了,而且很多不幸阵亡,战争还在进行,人手不够了,因此即使年迈也不得不上前线。

  “挺了挺身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老兵的这段话是再一次揭开痛苦的伤疤,这需要勇气,这需要力量来支撑,所以老兵说话前要挺一挺身板。

  “总得”这个词语意思是一定要、必须要,表明无可奈何

  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有时候,分别即是永别,生命在战火中不堪一击、如此脆弱,无数生命在战争中消亡。

  老妇人

  老妇人的表现或者说举动文中用了“奇特”表示,奇特在于反复数着“一、二、三”,而且身体虚弱且多病的她声音却盖过了车轮声。从老兵的话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子,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数一、二、三,除了进一步表明老妇人的神志不清,老妇人的疯,除此之外,我们来还原一下老妇人在神志不清之前她陆续接到噩耗时的心理变化:悲痛——悲痛欲绝——精神崩溃。发现了吗,一、二、三,老妇人的悲痛、恐惧在成倍增加,她的希望在不断减少,最后悲痛恐惧彻底击垮了老妇人,她疯了,在她奔溃之前,在她的头脑里存留的记忆是一、二、三三个儿子的到来,一、二、三,三个儿子的死去。

  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给活着的人带来精神的苦难与摧残。这种精神的创伤所带来的无穷尽的痛苦甚至超过肉体的消亡。

  小姑娘

  “指手画脚”意思是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让人感觉这两个小姑娘非常没礼貌,没教养

  “不假思索”意思是不花时间思索、考虑,可见他们是无知、不谙世事的

  嗤笑,态度轻蔑,不尊重人

  她们没有同情心、她们无知无礼、她们的笑无疑是把刀子插在了老兵的心中。从作者形容小姑娘的用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于这两个小姑娘,作者是持否定态度。

  小结:作者并非要批判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因为她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战争,她们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她们的内心自然不健康。

  车厢其他乘客

  听了老兵的一番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老兵的一番话不仅激起大家对老兵一家遭遇的深切同情,更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老兵一家的遭遇是整个车厢每个人过去、正在、将要遭遇的。

  小结: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就像这列不知去向的列车,不知出路。他们悲痛、他们迷惘。他们无奈,因此整节车厢里笼罩着如此压抑的可怕的寂静。

  把这些人的表现,表现背后的原因联系起来思考,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预设:战争是残酷的,带给人无尽的伤害,

  战争给人肉体带来伤害,给人们的心灵也带来了伤害

  战争的残酷就在于不仅毁灭了死去的人,更毁灭了还活着的人

  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老师换一种方式讲这个故事,大家比较一下,和原文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哪一种更吸引你?

  原文作者在一开头为我们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因为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读者读了开头还想继续往下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设置悬念,作者有意隐藏这些信息就好像有意蒙住读者的眼睛,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最后,我们试着再将思维往更深处推,故事发生在一节车厢里,一节驶出柏林的车厢,为什么小说的题目却是在柏林?

  车厢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遭受残酷战争的不只是老兵一家,而是整个柏林,整个德国,乃至整个被卷入一战的所有国家,千万个家庭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通过一节小小的车厢来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本文创作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

  回顾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29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体悟课文的表达秘妙,感受演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尝试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悟表达秘妙,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疑定标,锁定演说秘妙

  1.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略)

  2.听写词语:每次听写3个词,只读1遍,听完再写。请把它们工工整整地写入相应的空格,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听写内容:嗡嗡,潺潺,松脂;骏马,雄鹰,圣洁;善待,滋养,眷恋)

  (出示:西雅图告诫人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每一声______的鸣叫,每一道______的流水,每一缕______的幽香,每一头奔跑的麋鹿,每一匹驰骋的______,每一只翱翔的______,都是______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______滋润我们心田的河水,照管好______我们生命的空气,照顾好动物兄弟,把对家园的______化为行动,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因为: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校对评讲。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创境听写,既巩固生字新词,回顾课文梗概,又强化积累运用,培养倾听能力与写字能力,一举多得。】

  3.激疑定标。作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本课最应该学什么?(如何运用语言打动听众,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学语文就该学最有价值的东西。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那动人心弦的演说中隐藏的表达秘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目标设定源于学生,直指语用,使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顺势引发探究期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二、含英咀华,研习表达,探究演说秘妙

  (一)循“神圣”,识反复,探究谋篇技巧。

  1.明确演说主旨。本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了解反复手法。

  (1)引导质疑。(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中3次出现这句话,分别强调要善待河水、空气和动物。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2)梳理问题。(反复出现有何好处?为何不多重复几次?每次强调的方式有何不同?)

  (3)自主探究。默读第四至八自然段,思考有关问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条要求,仔细研读,把心得体会批注在旁边。

  (4)汇报交流。预设点拨策略、小结思路:

  ①运用反复可以深化主题,强化情感,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

  ②如果你是西雅图,还会提些什么要求?这些要求西雅图一个也想不到吗?那他为何不多提几个?(运用反复手段要适度)

  ③运用反复时略加变化,效果会更好。(如:文中“善待河水”和“善待空气”为正面论述,“善待动物”乃反面警示。)

  ⑸指导朗读:西雅图的呼吁字字是泪句句是情!各位西雅图,用你们义正辞严、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诫那些贪婪成性、恃强凌弱的白人吧!齐读第四至八自然段。

  3.把握演说框架。

  (1)思考:西雅图把该说的都说了,课文的其余部分是否多余?

  (2)小结。本文属“总——分——总”结构,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我们撰写演说辞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设计意图:锁定文本表达秘妙点,凭借语言实例,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内化“反复”手法,进而穿越“意”的丛林,探究“言”的秘妙,获得“法”的启迪,建构语文知识,提升言语智慧和语感品质。】

  (二)循“圣洁”,品语言,发现表达秘妙。

  1.过渡导学。读演说辞,只关注总体框架是不够的,只有沉下心去触摸、品味语言,才能发现更多秘妙。仔细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画出表达特色的词句,细细品味,再与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2.互动研读。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师巡导。

  3.汇报交流。

  预设1:“圣洁的家园”(出示第二自然段)

  A.感受语言魅力。这段话有何表达特色?(排比、句式齐整、量词变化)演说时注意这些有何好处?男女生合作读。将全段按现代诗格式排列,配乐齐读(背景纯音乐:腾格尔《天堂》)。将“每一……”全都改为“所有的”,比较一下,有何发现。按照句式仿说几句。

  B.启发移情想象。(括号内为学生个答预设)是的,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铭记着我们的成长足迹;一草一木,都珍藏着我们的圣洁记忆;一鸟一虫,都诉说着我们的快乐体验!瞧,就在这片沙滩上,我们(一起凝视太阳,让热情奔放的太阳舞带我们快乐飞翔);但是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金黄柔软的沙滩了);就在这块田地里,我们(一起举行冬节盛会,尽享丰收的喜悦),但是从此(再也享用不到这片田地上的粮食了);就在这座山中,我们(一起在丛林深处沉思冥想,完成了成年礼),但是从此(我们再也无法聆听到这幽静山谷中清脆的鸟鸣声了);……从此,这一切的快乐都将遥不可及,这一切的记忆都将失去凭借!印第安兄弟姐妹们,在永别家园的最后时刻,最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通过朗读传递出来(齐读全段)。

  C.创境引诵语段。(出示并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家园如此圣洁,土地如此神圣,印第安人对脚下的大地如此眷恋!然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优美而圣洁的文字吧!(配乐引诵全段,教师提示所有的“每一”)

  预设2:“圣洁的情感”(出示第三自然段)

  A.理解内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B.探究秘妙。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类与大地的关系?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种息息相关的关系?(比喻、拟人)

  C.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锁定“每一”这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语感富矿”,通过摩挲语词、移情想象、创境引诵,还原生活画面,复活文字的感性生命。同时,聚焦语用,通过置换比较、拓展仿说,引导学生品读、领悟、积累、运用精妙语言范式,徜徉在语言之途,使之感受言语之美,体悟表达之巧,形成言语之能。】

  三、聚焦语用,创境练笔,内化演说秘妙

  1.创设情境。西雅图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白人。他们决心善待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之继续保持神圣。假如你是白人首领,你会向西雅图的族人作出怎样的承诺?(出示: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现在起,我们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2.合作练笔。4人一组,每人从一个角度写几句话,然后再合并组成一篇运用“反复”手法的演说辞。(生练笔,师巡导)

  3.反馈小结。

  【设计意图:创设情、辞同构共生的练笔情境,构筑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激活缄默的表达秘妙和言语范式知识,使新学的言语表达知识技能化,并及时融入到已有的语感图式中去,实现“得言、得意又得法”。】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复现演说秘妙

  1.总结全文。(播放西雅图风光视频,画面定格于西雅图酋长纪念碑)这就是演说中的那片土地。时隔150多年,她依旧那样神圣,那样迷人!她有一个圣洁的名字——(生:西雅图)它的神圣,归功于一个伟大的民族——(生:印第安)一个大写的人——(生:西雅图)一次成功的演说——(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的,西雅图的土地是神圣的。其实,我们面对脚下这片土地,也应该永远铭记这样一句忠告——(生: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因为——(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布置作业。

  (1)在课堂小练笔的基础上,运用“反复”手法续写几句话,其中“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至少要出现3次,写完说给同桌听。

  (2)课外阅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旨在深化学生对于演说辞这一体裁及相关秘妙的认识;续写练笔,既复现、巩固“反复”手法,将语用实践延伸至课外,又引导学生置换角色,将自己对于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认识诉诸文字,进而获得心灵的荡涤与澄澈。】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媒体:

  1、 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2、 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板书: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3、大家的知识很丰富,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准确,语句读通顺。思考: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看屏幕,对照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同桌互相说一说,抽生说。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让我们把括号里的词语牢牢地记在你的小脑袋里,齐读。

  3、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板书:可爱;易碎

  4、请同学们快迅浏览课文,用“——“划出表现地球“可爱”的语句.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地球可爱”

  过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1、学习第一段(课件)

  (1)“薄”字读音。形容厚度小读“bao”和浅在一起时读“bo”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美丽)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知道纱衣指什么吗?(大气层)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也叫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3)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来把这段话,再美美地读一读。

  (4)齐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5)小结:看,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更多的是对地球的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课件:地球无私地向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1)板书:无私 慷慨。

  (2)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个词。

  (3)用“慷慨”造句

  (4)地球无私的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同学们都知道那些矿产资源?象这些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远消失的资源,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除了这些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这些资源的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资源。可见在这段话中提到的矿产资源只是地球的各种资源中的一种,你知道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吗?(板书:举例子)

  3、总结:地球赋予万物生命,哺育人类成长,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齐读(课件: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听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美,我也被深深地感动,老师想写一首小诗来赞赞我们的地球,大家愿意和我合作吗?课件。地球妈妈:你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是你明亮的眼睛,——是你浓密的秀发,——是你宠爱的精灵,——是你呼出的气息……

  (二)研读“地球容易破碎

  过渡: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它又太容易破碎了!”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诉我们,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是什么态度?(不加节制的开采)怎样的开采叫不加节制,说说你的理解。这让老师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据科学家推算,依照现在的速度,煤再有100年左右将会完全枯竭。(板书:资源枯竭)你知道“枯竭”意味着什么吗?

  (2)作者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他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着急、告诫……)

  (3)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2、第4自然段。

  (1)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抽生读。

  (2)“本来”是什么意思?换成“原先”再读一遍。

  (3)现在呢?为什么?

  (4)“本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板书:不能再生。作者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5)你知道人类的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吗?生交流。

  (6)老师也收集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出示课件)

  (7)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

  (8)是啊,地球妈妈因为人类没有好好地保护你,你原来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而现在却面容憔悴,伤痕累累。谁来接着说。(把诗补充完整。)

  (9)把我们现在的心情融入到这段文字中,自己练习读一读。

  (10)抽生读。评价

  四、上牵下连,引出第5——7自然段的内容

  1、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地球那么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资源又是那么有限,我们就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吧!可不可以呢?

  2、 “至少”什么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40万亿千米之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3、那么40万亿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课前,我做了一个计算,就拿飞机以每小时一千公里左右速度计算。你们知道飞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猜猜看。600万年!能到达吗?人类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4、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真的是别无去处。因为我们只有——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 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1、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2、让我们一起来向全世界呼吁,端起课本齐读。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可以自主开展六个一的环保活动: 发一则环保信息;收集一条环保小常识;提一个环保金点子;参加一次社会环保活动;写一篇环保征文(故事,日记,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编一份环保小报

  2、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具体行动,共同捍卫我们的地球妈妈!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太可爱: 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1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实词的意思,默写本诗。

  2、反复诵读,体会含义,理解主题,品味诗的意境。

  3、学会与朋友相处。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整体感知

  1、“过”,访,探望。“故人”,老朋友。意思是拜访老朋友居住的村庄。

  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3、孟浩然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家乡隐居和到各地漫游,他的诗就是这种生活的反映。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了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首联写老朋友邀请“我”去做客。表现了朴实真挚的友情,“具鸡黍”可谓盛情,又有着田家风味,“邀我”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语言平实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绵长。

  2、颔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为近,“青山”为远,一远一近把小村青山远映、绿树环绕的景象表现得生动逼真,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正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宾主心情才能如此畅快。

  3、颈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打开窗子,对着窗外的谷场和菜园子喝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端着酒杯款款叙谈农事,说庄稼收成如何,表达了关切之意。此联对仗工整,融为一景,勾画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

  4、尾联写诗人和故人相约再来。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盘桓一日,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以相约分别,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来赏菊花,再来喝酒。尾联收束,却又开出了新意,更觉老朋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自然,不事雕琢,平白如话,全是叙事写景,但很有韵味。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生活和平、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过故人庄

  具鸡黍、邀——真挚;树合、山斜——清幽;

  面场圃、话桑麻——陶醉;

  待、还来——情深。

  ————田园风光、情深意厚。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3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说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

  二)、研读课文

  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

  “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

  “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读课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现,体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写得这样的一波三折,同时人物的内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实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书:

  直接描写人物内心

  欣喜

  兴奋

  喜悦

  描写人物外在表现

  着急

  失望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七)作业

  我们也会盼望着很多事情的发生,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个小片段,我此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补写50字,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晚饭时可以看电视。我自然“见机行事”,分秒必争地打开电视。我把视线从电视上收了回来,才发现碗已经空了。

  母亲:“吃完了就去做功课吧。”

  ……

  正是关键时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还没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缓兵之计。

  “我还没吃饱呢!”为了大饱眼福,我急忙嚷到“再来一碗!”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篇34

  文本分析: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