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范文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精选28篇)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一句名言。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孔子关于反省的精辟论述,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都注意随时反省自己的内心,以得补失,以是克非,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常常反省。这是一个人主动地剖析、反思、总结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不足,追求人格完整和行事端正的一种自觉行为。反省是一种严以律己,是一种自知之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任何工作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天衣无缝,那么,面对问题和不足,首先就应从自己身上找差距,查原因。可有的同志不是这样,工作出了毛病,他们或者上推下卸,或者左攀右比,就是不敢拿自己“开刀”。说到此处,不由得想起谢觉哉、吴玉章两位老共产党员敢于反省的感人故事。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谢老六十岁生日,他谢绝一切亲朋好友祝寿,关起门来反省。在《六十自讼》的日记中,谢老曾写道:“‘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么行年六十,也应该设法弥补五十九年的缺点。”吴玉章老人既是我党的学界泰斗,也是严格反省的楷模。他曾写过一篇《自省座右铭》:“年过八一,寡过未解,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两位老前辈高尚的反省精神,让人钦佩,更值得效仿。一般地说,人们在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处分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反省的。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有时会昏昏然、飘飘然,要“自我反省”一番就比较难了。陈云同志曾中肯地指出:工作做出成绩时,功劳首先要记到人民的力量上,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所以,任何时候都应冷静地估计个人的作用,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随时反省。

  为什么提倡反省?是为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过错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生活中,有的同志虽然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却不肯到群众中作自我批评,担心那样会丢面子;也有的人虽然检讨了一遍又一遍,不过是为了堵别人的嘴,表示一种“高姿态”,行动上却是依然故我,还暗自庆幸“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这样的“反省”成了掩护自己“过关”的表面文章,是毫无意义的。在我党的历史上,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过错从不讳言,常常公开作自我批评,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崇高威望,没有动摇人民群众对他们的信任。恰恰相反,人民群众正是由此进而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纯洁的党性和高尚的人格。

  巴尔扎克说过:反省是一种美德。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更高明些吧!我们能不能做到一日一省,一周一省,半月或一月一省呢?其实,不管工作怎样忙,我们总应抽出点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认真地反省一番,看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以便少犯错误或不犯严重错误。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已经教完考完,感觉除法竖式计算和四则递等式运算教得比去年好些,大部分的学生已掌握,很少出现形式各异的错误,个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试商仍感觉困难,我也感到力不从心了,只能慢慢来。

  除法这一单元,由于计算都是死算,不像简便运算那么难,相关的解决问题也较为简单,只是在三年级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问题情境中把数字改为除数是两位数而已,所以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今年教除法的体会是,不再是示范,让学生模仿。而是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因充满疑惑而变得有兴趣。我在教商不变的规律竖式计算时,采取和学生比赛的形式,学生都输给我了,不服气,进而对我的方法很感兴趣。自行观察发现简便省时之处,就轻松学会了。我只需要强化下难点:如末尾有O:7800/30= 和有余数的情况:7700/300= 还有不够商要补0:7560/70= 的计算方法即可。另外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方法计算时也可用此种方法,效果不错!

  另外,充分利用好学生错误的生成资源,把错误全部暴露,让学生多做“森林小医生”找出计算毛病,集体分析纠正。这样,学生犯的错误就慢慢少了,印象也比较深刻。

  发现,计算教学的单元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他们会发现只要自己细心计算就能拿A+,这样,让中等生和中下生都找回了一些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3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朵云,然后在云底下画大小雨点,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数了起来,最后我用点代替雨点儿在黑板上快速地点点,学生数不过来时,我再引出:“雨点儿多得数都”学生很自然地接上来“数不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语。接着我又进行适当地创高,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的,效果就出来了。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生成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雨点儿,你会做什么?”,在品读课文时,我又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学生在说到如果自己是雨点儿时,有的说“我要到黄土高原去,让那里的山坡不再是黄色的,让那里变成绿色的世界”;有的说“我要到北方去,因为书上说北方经常有沙尘暴,我去了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4

  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 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5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编者会选择李 白的这首诗为学生学习的版本呢?之后,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 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 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 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

  学生对 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 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 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 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平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

  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平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6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树立长大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理想,是幼儿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由于幼儿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祖国”这一概念不宜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美好情感,课前我制作了一个该主题的课件,课件中加入了中国国旗、首都北京的图片。希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孩子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大物博,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培养孩子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首都北京,知道了祖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共,知道我们国家有许多好玩的旅游景色,有不同的少数民族,积累了一些关于中国的“经验”。

  通过本次活动我也发现有部分小朋友对于中国的全称记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后面“共和国”三个字,有部分幼儿发音不准确。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以后不断的练习。从教师自身这一方面,我也发现,老师的阅历其实也非常的重要,前面的几个环节,介绍中国地图、认识海洋、山川等,由于之前上网学习了一些,对幼儿讲述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但是在后面介绍祖国的美丽河山的环节,熟悉的地方可以讲得比较生动,但是像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桂林象鼻山等这些地方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经验还有待学习,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继续努力的。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7

  如何做到放手教学,我想:应尽量设计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又能正确、巧妙引导,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在用零散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老师感觉累的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略读文章本就是一种拓展、补充,是精读课文中所学方法的一种运用,如果能在略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拓展一篇类似文章,那对学生来说,旧知识就得到了强化,新知识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何乐而不为呢?

  这堂课是我初次尝试略读课,我也深刻体会到略读课对于教师的要求甚至高于精读课,因为略读课要把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所以更考验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几位老师的指导,我也基本明确了略读课该怎样设计,怎样教授,但还是应该多去研究和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8

  这是一篇以说明为表达方式的说明文,也可以成为常识性课文。这类课文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使学生形成和提高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因为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

  课文最后强调了“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课后练习时,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和阅读有关海洋的资料,写一篇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提提小建议:对保护海洋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你的想法,提供具体措施。鼓励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海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激发大家的环保意识。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篇3

  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我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人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教学中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感悟海洋。

  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人们为什么热爱又敬畏海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的写出了人们热爱又警卫海洋的原因?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促进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大量的四字词语。比如,文中的“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喜怒无常”、“望洋兴叹”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的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细细品味其中的“矗立”、“驶向”、“潜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课文的语言。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9

  本节课安排的是本单元关于写字的六个词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渗透。如:要反复强调学生的指读,让学生逐步养成指读的习惯;注意听别人读等。利用多种活动激发学生想学写字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什么是笔画和笔顺。这六个词语简单易懂,小学生记忆力又很强,他们很能熟读。简单认识文具“铅笔、橡皮、田格本后,通过看图理解“写字、用心、很认真”。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初步掌握识字方法的渗透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语文天地的内容。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0

  1、“修辞方法的渗透,文章结构的教学”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之三。

  整首诗多处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我适时点拨,加以灌输。诗歌的结构是总分总,我在板书中充分体现,将学文与习作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

  2、“激发想象力”是我本节课的亮点之四。

  在课中我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

  3、“板书设计”是我这节课的又一亮点。

  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挖掘教材,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使人一目了然,重点处我用红色粉笔标出,既醒目又突出。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1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狼和鹿),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读懂。生字词也不难,容易掌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大概知道这是生物链的故事,但是,让学生去说清生物之间的关系却很难。因此,教学设计时,我和白老师紧扣两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并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文后再来说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间的关系。课文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1、精读比较,引发思考森林前后变化的原因

  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二十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伴乐朗读。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二十年间森林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再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的距离,如果单是老师的讲解,学生较难理解凯巴伯森林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景象。通过媒体课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二十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和赞美,还有对二十多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读课文,深入探研森林发生变化的原因。

  进行第一组对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段话,此时此刻,你们最想问的是什么?”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森林前后的图文对照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学生对寻求着森林改变的根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适时的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使森林发生变化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鹿群的大量繁殖。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对比朗读、引读。“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杀狼前,鹿的总数与杀狼后鹿的数量进行对比,计算鹿在二十多年中繁殖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引发思考:鹿的大量繁殖会给森林带来怎样的严重灾难?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会给森林带来怎样的严重灾难?

  学生反复的读课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惨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与狼的关系,学生难于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联系课外常识,说说人们大量捕杀狼后,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间接的保护鹿群。

  4、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罪魁祸首”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结合板书,讲清楚生物链之间的关系。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伴乐朗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学生通过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思维,构建知识,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而又体验深刻的活动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尽管如此,在这一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引导理解鹿为什么是“祸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祸首时,引得过度,使学生情感发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责人。狼吃鹿是一种生活习性。这并不是功臣,只不过,它制约了鹿的大量繁殖,间接地保护了森林。而鹿吃树木是为了生存,本身并没错。而人在狼时并不知道会带来这样的后果。所以要客观去分析他们之间的生物链关系。警示后人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另外,上课时总是担心时间不足,很多学生举手,我却没有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没有做到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我对学生不了解,没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反馈学习情况。叫到的学生对事物之间的生物链之间的关系说得很清楚,那么较差的学生会怎样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2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编者会选择李 白的这首诗为学生学习的版本呢?之后,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 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 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 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

  学生对 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 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 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 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平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

  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平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3

  集体备课,对我们这些来自一线的教师来说当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事情了,作为学校常规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学科组根据学校行事历安排,每周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活动,或布置学科教学任务,或研讨某一课题,或展示公开课,或进行观课评教等等,我们理解的集体备课活动大体如此。外出学习的机会,也曾就这个问题和同行们交流过,大家感觉彼此彼此,形式大于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结论。集体备课活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呈现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内容?就我的了解,基层的学校与学科组,不是不想做好这项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照,长期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所谓集体备课活动,渐渐对一线老师失去了吸引力,仅仅作为签名点到期终绩效考核的依据而已。

  有幸参加华师大“国培计划(20__)——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项目”,看到培训手册中罗列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那种期待和向往,用当涂湖阳初中祖老师的话说“一新”“二爽”。第一次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是在三楼的微格教室进行的。全班50人调配分成5各小组,每小组配备一名博士做指导老师,全程录像。还是有些紧张,当复印的文章发到每个组员手里的时候,“我们先读文本,随后讨论,形成讨论后的副产品——

  教案(教学设计),下午各组共同研讨。个人记下个人读文本的文本关节点,留待讨论。5分钟时间,开始。”随着我们梦飞翔组指导教师步博士的一声“开始”,我初步感受到“集体备课”原来是如此真的“去避”——抛弃一切的文本诠释解读,完全是自我读文本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参,或者下载个说明应景啊,重要的是,下午还有5各组同备一课的集体研究讨论。组内的发言是激烈的,细节、人物、形象、语言、主题情节、伏笔照应等等等等,每一个人的发言总会有人呼应反驳,每一次反驳总会带来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驳,直到达成共识;要命的是,每一个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发现了文本关键点,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还是强加在学生头上的自说自话,你觉得这些能成为教学终点吗?”,讨论、反驳、补充,直到获得每个成员认可,达成共识,形成共同备课的副产品——教学设计。8:30到11:30,我们竟然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转,走出教室,已经是12:10。是的,虽然很累,但我们都觉得很爽,因为我们终于知道集体备课的初步形式,我个人概括为:细读文本—成员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研学情、定起点—研体式、定终点,外加几个梯度活动台阶。我们期待着下午的“同课异备”的研究讨论。

  下午的研讨活动更叫激烈!按照分组顺序,次第上场。每组7分钟时间发言时间来说明教学设计,一人主发言,一人补充说明,还要美女加野兽!哈哈!组内其他成员等待别人提问,直到你被人问的哑口无言,或者,你的回答让人心悦口服,多难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莲花,又是欢歌笑语,既有滔滔不绝,又有佶屈聱牙;五组还没有进行完,两个半小时的讨论时间就被使用殆尽,哈哈,你说岂一个“爽”字了得,你还得加上一个“新”字!理越变越明,设计越改越完整;备课越充分,上课越从容!这个研讨活动才叫真研究,这个备课才叫真备课!主持活动的博士不得不叫暂停,压缩时间,强求完整。

  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基于学情,明确终点,充分挖掘文本的每一个密码;真实备课,真实讨论,真正落实文本教学内容;这,就是集体备课留给“新”、“爽”。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4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习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试题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在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到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同时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通过人物对话模仿,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时刻想着为写作打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也就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

  有其优点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5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6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7

  《绿叶的梦》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揭示了大自然的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欢欣。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从题目到内容都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去身边的一个广场,那里有一片树林,首先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大自然的美。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情入境,再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

  趣味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 当年老师在山中捕知了,挖野菜,摘草莓,采松果等等趣事,做引路之石,让学生想想自己在春游时,和大家在树林里捡树叶,捉迷藏,爬土山等事,说说自己的开心,怀念一下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再来学文,跟随作者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学文时,我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去和自己的生活做一比较,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谈到: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 我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课后我让学生再去广场的树林去搜集树叶,去感受作者的乐趣,没想到他们竟然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树叶,有些细心的孩子还能详细的介绍自己采集的叶子。这就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8

  一、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二、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

  古诗凝练含蓄。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在这儿,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无疑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二次整合时,让学生以“ 总是春”练习说话,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19

  《大自然你好》是张海迪给小朋友的一封信,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个用爱支撑的生命,深深感受到了“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飞翔。”所蕴涵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回信从“我”年历到“佳洛特”和小狗在院中玩耍谈起,我同院的小朋友逗着他可爱的小黄狗。例如: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有一双能够跳的腿,说不定比他玩得带劲儿,对普通人来说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感受一下,对海迪姐姐这样的残疾人有个被禁锢的身躯,对自由的渴望。通过诵读、品读等多种方式。

  从课文中写海迪姐姐听说小鸥去不了舅舅家深感同情,这将孩子与大自然阻隔了。父母给小鸥的关爱犹如病魔给海迪的羁绊。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体会张海迪姐姐翅膀断了,但她的心是高高地飞翔,一双渴望自由的眼睛在黑夜里透过玻璃注视着高远的天空,闪烁的星星,在与他们对话、交流。是作者内心的表白,是大自然给了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是大自然给了她带来生活的希望我们应该真诚地向大自然高喊一声:“我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课文讲完了,感觉好了很多,自己的状态有了改善,孩子们也精神了很多,看来问题真的是在自己身上呀!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0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一、是引导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涟漪”一词,我引导学生从字形看,这个词语一定与什么有关?孩子们马上说出是水,因为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一个孩子说是“波浪”,我一边用手比画大波浪,一边问:这样的波浪能叫“涟漪”吗?孩子们意识到“涟漪”是细小的波纹。

  二、是重视了品词析句,提高学生语言的欣赏能力。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总起—分述的结构描写了鹅走路时慢条斯理的样子,语言形象具体,值得细细品读。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重点词语、想象情景、比较体会等方法欣赏课文语言。如“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导学生先说说“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称称重量――反复思考应该怎么做,结果会怎样)再想想鹅在掂量什么?(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样放下去好)体会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三、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

  四、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白鹅》一课中,我教写作方法。是先让学生找,但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只有个别学生说了出来。经过这节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就会着急,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今后还应注意耐心引导,有效地引导。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1

  昨天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世说新语>两则》这篇课文时,在不同的班级里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级三班上的这节课,和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我对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讲文言文的课堂上,我往往还是以教师为主。有时也会就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解决,但是都是些不紧要的词句。这节课,我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熟读后,我采取重点字词帮他们解决,一块来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课堂上边讲边巡视,发现多数学生笔记还是做的很认真的。讲完之后,让他们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后找了几个学生就课后习题中的字词解释,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个同学,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做的比较好,其余几个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词意不恰当。更令人生气的是:《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几个词各自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错了,气得我差点吐血!

  第二节课我又到了七年级七班(我带这两个班的语文)上这篇课文,在临上课时,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前两天在听我校丁老师的课,人家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也很强吗?于是,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一个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说,我可要问你了。”话音一落石玉环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学完内容后,我找学生上黑板做题,天哪,竟然全对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刘谈起这个问题时,她也感叹:有时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在下面还是各干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以任务,以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2

  学完这篇文言文,我深深感到:教学文言文,朗读是第一位首先,教师要对古文熟读成背,为学生做好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顾问的兴趣;其次,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1、放慢朗读速度;

  2、注意按意思断句;

  3、熟读的基础上达到流利背诵

  另外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叶公对真龙的恐惧,我要求学生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做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前三种看法都是对的,但后一种学生的见解也是有道理呀,但这却违背了本文的教育意义。于是我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3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遗忘,而本课的学习是建立了上册比的基础知识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复习了比的知识。什么叫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而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所以求比值 就变得非常重要,我就让学生练习了几题求比值的习题,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4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课 文,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提升孩子们的爱国 情感及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20__年7月13日,北京申奥胜出后,历史的瞬间成了欢乐的永恒,中国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作家肖复兴也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及激动,写了这篇《向往奥运》,全文表达作者申奥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也表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这篇文章语言晓畅,情感真挚,耐人寻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操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所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想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但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感觉到,我这堂课的设计存在和多问题,总感觉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本没有进入文本中。课下我也进行了反思,通过老师们的评课,我知道了问题所在,首先我把这节课阅读教学的目标拔得太高,所以设计了很多问题,试图把学生引导我的思路上来,没有给学生留够自主学习和体会阅读的时间,使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目标没有达到。这次的研讨课,每节课都订了研讨的主题,我的这节课主要是研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但是可得一开始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生字的复习上,致使后面的教学时间有些不够。我们现在的教学提倡课堂的高效性,我的这节课有些环节出现了无效,所以我觉得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生高效、快乐的学习。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为了打造好这个平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2.“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努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们谈到了刚闭幕不久的雅典奥运会,课后我又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5

  年组“聚焦课堂”我讲了《山行》一课。通过讲这一课,关于小学诗歌教学我有了新的理解。

  小学生学诗歌不必讲诗歌背景,不需要详细分析诗歌内涵。把时间大多用在讲述作者也是浪费。最重要的是读。初读诗文,带着生字读,感受节奏韵律,大致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诵,背。这样讲才会条理清晰,步步明确。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虽然存在问题。但较上学期比,我的教态更自然了,课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长大了。20xx年9月我播种下“一盆小鱼”,一年后我收获了53条滑不溜丢的“小泥鳅”。谁知道再过一年还会发生什么呢?不怕有错误,就怕发现不了。不论怎样,我爱我班,我爱我的职业,我会努力,会越来越好!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6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

  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7

  通过分析课文的行文结构,初步了解并掌握“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内容:先概括介绍狄仁杰是一位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接着用三个具体的事例,详细地讲述了狄仁杰是如何刚正护法的;最后讲狄仁杰辅国安邦,深为武则天所倚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不难看出,课文是运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随后,我让学生仔细地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开头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下来,分别描写了桂林的山美和水美,最后总结全文,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既呼应了文章的开头,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两篇课文的对比学习,我点出了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采用这种方式来安排材料,不但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且可以使文章的内容紧凑,首尾呼应,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我详细地讲解了如何运用这种行文结构:先总的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的中心,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提炼出主要内容),然后再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根据事物或人物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描写或介绍),最后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篇28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新《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在本次教学的尾声部分,我教育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件事情。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让课堂扩展到家庭生活中,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共享群体的智慧,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了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他们在自主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了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充满了童趣,具有时代气息,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