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
范文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精选26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快乐。 3、迁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摆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幼儿每人一份 大记录表 小卡片 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活动 “今天,杨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东西?(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装满核桃、花生豆、小米)这三样东西大小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观察后说一说。 二、自由猜想 操作验证 请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到在盘子里。 1、“刚才小朋友把杯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们都装进去呢?先来猜想一下先放什么?再放什么?最后放什么?(幼儿自由猜想,个别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做记录。 2、“到底哪种方法呢?现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来试一试,好吗?”(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一种东西放完后再放另一种东西;操作时要轻拿轻放) 3、说一说自己是按哪种顺序放的?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把全部放进去,有的已经放不进去了? 4、“___、___、___……把东西都放进去了,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放的呢?我们都来试一试吧!” (教师引导幼儿分步边操作边观察,得出结论: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这看!”(引导幼儿观看演示文稿,强化认识) 三、迁移生活 解决问题 “刚才小朋友发现放东西时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东西。那我们就把这种好方法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解决一些小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玩具、厨房里的盆) 四、巩固认识 结束活动 “小朋友快来看!这有这么多的玩具,想玩吗?”(引导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是整齐摆放的,然后进行分组活动。) “时间不早了,我们把东西收拾一下吧!”(引导幼儿将打乱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摆放。) “我们用这种好方法去整理我们教室里的玩具吧!”带幼儿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3(一)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2.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杯子、大小土豆块、勺子、筷子、盒子若干。 2.盐、味精、糖。 3.大、小记录单、勾线笔。 4.“死海”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_ 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 师:我有魔法的,我不用__说的方法,也不用__说的,我只要跟它说一声让它浮起来,它就会浮起来了,信不信? 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师:咦,真奇怪,土豆片为什么在这个杯子中会沉下去,而在另一个杯子中会浮起来呢?(幼儿猜可能是放了东西) 师: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土豆块浮起来呢? 2.小组合作,操作探索 实验一: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1):说明实验规则: 出示盐、糖、味精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4活动目标: ⒈、乐意参与实验操作,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表述自己见解。 ⒉、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比较各种纸在水中的变化,感知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 ⒊、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⒋、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⒌、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⒈、物质准备:铅画纸,手工纸,宣纸做成的纸花若干,水、盆 ⒉、经验准备:充分感知铅画纸,手工纸,宣纸的不同特性 活动过程: ㈠谈话导入活动 ⒈、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 ⒉、师:暖和的春天来了,你知道会有哪些美丽的花儿开放呢? ㈡交流讨论铅画纸,手工纸,宣纸的不同特性。 ⒈、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特别的花,你们看! ⒉、教师出示制作好的三种纸花 ⒊、师:请你看看这些花和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⒋、师:他是用什么做的?(纸)使用什么纸做的?你认识吗?请你来说一说(教师出示相应的纸) ⒌、交流讨论铅画纸,手工纸,宣纸的不同特性。 ㈢实验操作,观察纸花在水中的变化,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 ⒈、引导幼儿想想,如果我们把纸花放在水中纸花会怎么样呢? ⒉、交代操作要求: ①每个小朋友取你喜欢的纸花,花瓣朝上,把它轻轻的放在水中。 ②仔细观察纸花会有什么变化,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⒊、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⒋、集体交流: ①你拿的是什么纸做的花? ②你观察到了什么?(纸花开了) 小结:原来铅画纸、手工纸、宣纸做成的花放在水中都会开。 思考:纸花为什么开呢?(幼儿讲述)(观察纸花变湿) 小结:纸花放进了水里纸把水宝宝吸到了她的身体里面,纸变湿了,所以纸花就开了。 ③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一个秘密:纸会吸水,纸有吸水性。 ㈣观察不同纸在水中的不同变化,感知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 ⒈、猜测:刚才,我们发现用铅画纸、手工纸、宣纸做成的纸花放在水里都会开放。那如果把这三种纸花同时放在水中,你会觉得谁会第一个开?谁第二?谁第三?(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⒉、试验验证: ⑴提出操作要求: ①幼儿每人取一种纸花,三个人的纸花要不一样 ②在老师说开始时,小朋友要同时把手中的纸花放在水中。 ③仔细观察你的纸花是第几个开放的。 ⑵幼儿和做实验,教师指导。 ⒊、集体交流,教师记录实验结果。(验证和猜测的是否一样) ⒋、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宣纸做成的花开的最快? 小结:宣纸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宣纸做的纸花很快就开了。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二个秘密,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 ㈤活动延伸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纸,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5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大胆表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 活动准备 1.各异的树叶,有真的树叶,也有用色纸剪的树叶。 2.各种颜料让孩子们印树叶。 3.营造宽松、自由、有序的活动区域。 活动过程 我带领孩子们到公园里观察树木,捡拾各种树叶,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1、豆豆跑过来说,老师:我也捡到了一片树叶,看,它变成什么了? 2、我拿起这片叶子让孩子们观看。 3、孩子们说:老师,你们想不想也使你们捡到的树叶变一变呢?你准备把你的树叶变成什么呢? 幼儿根据树叶添画造型: 1、把自己捡到的树叶用双面胶贴在纸上。 2、用记号笔、蜡笔大胆构造、想象。 3、可选择一片或多片树叶自由组合创造。 4.给树叶画上手,脚,让它变成一片会跳舞的叶子 师生交流分享: 1、让幼儿展示,介绍作品,对幼儿的创造意识给予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功感,体验和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响亮地介绍,语言能完整、流畅。 3、老师对幼儿的今天活动情况作适当评价。 4、共同收拾各类教玩具。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6活动目标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五、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 比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7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玩具车四辆。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若干。 3.学习资源课件。 活动重点 比较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 活动难点 感知图形与生活相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玩具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百宝箱,请小朋友到上面来摸摸。 师:小朋友在家都是怎么玩的呢?为什么它们都会向前跑呢?(都有轮子) (二)基本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其他物体也有轮子。 师:除了小汽车有轮子,你们见过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有轮子呢? 2.出示图片,结合幼儿回答,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火车、自行车、轮椅、旱冰鞋,等等。 3.轮子的形状和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这些轮子都是什么形状呢? 圆形。 4.通过比较,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师:如果我把轮子换成三角形和正方形,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呢? 我有一位动物朋友,它就想把圆形的轮子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让我们来帮帮它吧。 5.通过积木进行操作,感知圆形适合做轮子。 师:后面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小朋友现在自己动手操作下,看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三)结束部分 1.老师进行总结。 请拿各种轮子的小朋友到前面,结合课件,验证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师:为什么是圆形适合做轮子呢? 结论:因为圆形没有边和角,没有东西阻碍它向前运行,而正方形和三角形有边和角,会阻碍运行,所以圆形适合做轮子。 2.带领幼儿到操场观察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8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9活动目标: 1、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有关蚱蜢的经验与信息,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的愿望。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并进行记录。 活动重点: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活动难点:交流质疑: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活动准备:蚱蜢、投影仪、幼儿用书《认识蚱蜢》。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说说捉蚱蜢时发生的趣事。 2、探索活动: (1)、提出探索的任务,如蚱蜢怎样跳高。 (2)、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将发现的秘密记在纸上,将问题记录在有问号标记的纸上)。 3、交流质疑: (1)、每组推派代表进行介绍。 (2)、根据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提出预设问题: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4)、结合图片,小结蚱蜢的生长过程。(蚱蜢妈妈产下卵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变成幼虫,经过5——6次蜕皮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儿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探索的内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0活动名称:纸片变变变 活动目标: 1、在折折、剪剪、贴贴中,引导幼儿理解纸片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 2、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剪刀胶水手工纸纸房子模型PPT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手拿哭泣纸娃娃)今天我们大二班来了一个朋友,看看它是谁?(纸娃娃)看一看,你们觉得纸娃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它为什么会难过? 小结:纸娃娃很想像我们的小朋友一样每天开开心心的到处走来走去,看看我们美丽的幼儿园,看看我们美丽的世界。可是你看,(教师立起纸娃娃)纸娃娃根本就站不起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它吗?谁来说说看。 二第一次操作 1.现在后面有很多纸娃娃,请你们去动动脑筋,让纸娃娃站起来。希望你们每个人成功的方法都可以不一样哦。(要求:不用搬好小椅子,双面胶的胶带仍在托盘里面,你的成果放在前面的白桌子上) 2.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觉得有几个方法蛮特别的,我们来请这些朋友来介绍一下(幼儿来介绍好方法)给他们一点掌声,真聪明 3.你们帮纸娃娃想了那么多的好方法,看看,纸娃娃的表情变的怎么样啦?(开心了)你们真棒!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1活动目标: 1、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活动建议: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2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学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空脸盆(放入活鱼)若干,周围摆放盛水的脸盆若干。 2.海绵、布条、绉纸、白纸、水彩笔芯、粉笔、塑料制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观察记录表,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救小鱼 引导幼儿想办法给缺水的鱼送水,激发幼儿对材料吸水现象的兴趣。 二、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提问:你们觉得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2.幼儿分组实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说这些材料都有什么变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儿一起总结操作过程,使他们初步了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导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导幼儿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三、观看课件 播放大树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课件,幼儿观察植物吸水现象,初步了解植物是靠根和茎来吸收水分的。 四、记录、交流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打“?”或“×”)记录操作结果,并与同伴、教师交流,进一步巩固相关经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31、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游戏快乐。 活动难点: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投影仪、音乐《雨中旋律》、幼儿具备"影子"相关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寻找影子视频)、人站在太阳下影子图片一张、教师幼儿具备做各种手影的经验、画有每位幼儿影子造型的长轴纸卷一个、蜡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音乐律动)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认真听,比比是谁第一个猜出谜底。我的谜面是: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是一种现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基本部分:嗯,小朋友们很棒,都猜对啦!我们的影子这么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这有一段小朋友们寻找影子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那我们要带着几个任务去看,第一个: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么情况下找到的)第二个: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为什么?(幼儿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幼儿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回答得真棒,我们表扬下自己。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张图片更进一步的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懂得在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当光线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就变黑了,这就是影子)(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来玩影子游戏好不好?第一个游戏:手影游戏(老师先做出几个造型示范,幼儿猜并模仿,再请7--8名幼儿分别在投影仪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边做造型边学小动物叫声,其他小朋友来猜并模仿)第二个游戏:给影子涂色(教师将每位幼儿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画在长轴纸上,请每位幼儿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给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 结束部分: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欣赏影子作品并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4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杯各一个,字卡一套;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杯子每人两个;糖每人两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把它请。) 二、认识水的特性 1、看 教师出示装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师:你们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请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字卡“无色”。 2、尝 3、观察 师在水杯、牛奶杯中分别放入一颗糖,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例:你能看见吗?为什么? 幼:水中的糖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结:水是透明的,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4、动一动 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无形、可流动性。 (1)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并让幼儿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来吗?怎样才能将水盛起来?并看看盛起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说说水有没有形状? 总结: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2)提供塑料小篮、杯子等,请小朋友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么样?总结:水是流到盆里的,并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三、总结水的特征 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四、结束活动:水的用处 提问:水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水,会怎样?我们怎样保护水资源?总结:水对我们用处很大,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 活动反思: 在教学形式上,我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使学生听觉和视觉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想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放手给孩子。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5活动目标: 1、观察秋天水果,比较水果果核特征。 2、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实物。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秋天水果果核的特征。 活动难点: 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 小结:好多水果都是我们喜欢吃的,秋天有好多水果多成熟了。 二、幼儿观察,讨论 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出示PPT1) 小结:原来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都是秋天成熟的。 这些水果里有果核吗? (幼儿根据经验讲述) 三、果核配对 看一看!(出示PPT2) 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果核是哪一种? 水果果核连线,出示食物进行验证。 小结: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再找找还有哪些是秋天的水果?看看果核是怎样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6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认知目标: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 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___的方法,也不用___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7【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 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 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6、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8【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9教学目标: 1、倾听故事,萌发爱护鸟类的情感。 2、能围绕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知道啄木鸟、猫头鹰、喜鹊的特殊本领,了解其它鸟的特殊本领。 教学准备: 1、《小苹果树找医生》课件。大苹果树婆婆和小苹果树图 2、小苹果树、老苹果树、喜鹊、猫头鹰、啄木鸟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看一看它是什么?画中画了些什么?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一幅画,两棵树,大小不同,苹果多少不同、表情不同)再看看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猜一猜为什么树婆婆不高兴 2、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好不好 二、完整欣赏故事一遍,初步熟悉故事的内容。 1、播放录音,要求幼儿认真聆听。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老苹果树为什么不高兴?小苹果怎么办的?小苹果树请了哪些朋友为老苹果树看病? 3、小苹果树到底请了哪些朋友了来给老苹果树看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分段欣赏故事,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的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故事第一段后,教师提问:树婆婆生病了,身体里长虫子了,小苹果树帮它请的第一位医生是谁?出示喜鹊的图片。他给树婆婆治病了吗?为什么? 2、第二段:夜里,小苹果树为树婆婆请的医生是谁?出示猫头鹰的图片。他给树婆婆治病了吗?为什么? 3、第三段:到底是谁给树婆婆看的病?边出示啄木鸟的图片。怎么看的? 4、最后:树婆婆的病被啄木鸟治好了吗? 四、了解故事里鸟和其它鸟的特殊本领。 1、提问:故事中的喜鹊、猫头鹰、啄木鸟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大自然的鸟类多着了呢,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都是益鸟,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鸟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教师出示ppt,引导幼儿了解其它鸟的本领。 3、教师总结:喜鹊的本领是捉树叶上的害虫,猫头鹰的本领是捉老鼠和蛇,啄木鸟的本领是捉树干里的虫子。每种鸟都有不同特殊的本领。 2、提问:哪些鸟也有自己特别的本领?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真棒,今天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些小鸟的图片,拿来向老师和小朋友们说一说,讲一讲,他们都有些什么本领?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3 活动目标: 1、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有关蚱蜢的经验与信息,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的愿望。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并进行记录。 活动重点: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活动难点:交流质疑: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活动准备:蚱蜢、投影仪、幼儿用书《认识蚱蜢》。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说说捉蚱蜢时发生的趣事。 2、探索活动: (1)、提出探索的任务,如蚱蜢怎样跳高。 (2)、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将发现的秘密记在纸上,将问题记录在有问号标记的纸上)。 3、交流质疑: (1)、每组推派代表进行介绍。 (2)、根据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提出预设问题: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4)、结合图片,小结蚱蜢的生长过程。(蚱蜢妈妈产下卵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变成幼虫,经过5——6次蜕皮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儿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探索的内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0活动目标: 1、理解加号、减号、等号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 活动准备: 1、5以内加法题卡,加号、减号、等好卡片,动物卡片等。 2、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活动过程: 介绍新朋友: 1、教师出示"+"、"-"、"="符号。 "+"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 教师示意:两个幼儿分别站在教师左右两边,"+"表示两个幼儿分从教师的左右两边走到一起并拥抱。 "-"表示原来的总数中去掉一个数。 教师示意:拥抱在一起的两个幼儿,走掉一位。 "="表示它两边的数量相等。 教师示意:教师的左右手分别挽着两个幼儿。 2、学习加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题。 --"河里本来有2只小鸭,这时游来了1只小鸭,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教师演示算式。 --"原来的2只小鸭用数字2表示;游来了1只小鸭用数字1表示;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在数字2和数字1之间用'+',表示着两个数字合起来,2+1=3。""等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以此类推,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游戏"奇妙的口袋": 3、教师在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请幼儿参加游戏,看教师出示的符号,立即做出反应。 --"看到'+'号你们赶快从外边站到圆圈里去;看到'-'号从圈里出来;看到'='表示圈内圈外的人数一样多。"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1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而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一、提问应服务于活动目标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己原先的各种猜测,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二、提问应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同”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积极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三、提问应做到层层递进 提问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可以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2活动目标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及水的温度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透明的杯子、塑料瓶、小勺、筷子、记录表、笔若干。 2.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做过的溶解实验,引出新的探究问题。 教师出示一盆水,请幼儿说说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 2.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1)出示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请幼儿观察其不同点,猜猜哪种溶解的速度会快一些。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 请幼儿分为三人一组,用小勺取一平勺白糖和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中开始搅拌,看看谁杯子中的糖溶化完。 (3)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 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它的颗粒大小有关。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解得越快。 3.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水温的关系。 把全班幼儿分两组,一组拿冷水杯,一组拿温水杯。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同时放进方糖,并一起轻轻地搅拌,看哪一杯水中的方糖溶解的速度快。 小结:水温越高,物体溶解的速度越快。 4.请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物体的溶解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3活动目标: 1.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处,初步学会利用时钟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2.尝试自己制作时钟,进一步认识钟面的构成。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示范用的时钟,纸制钟面4个,时间牌4张,关于幼儿园生活内容的字卡。 2.手表每人一块,幼儿已初步认识过整点、半点。 3.幼儿制作用的卡纸大钟面、小钟面多个,时间牌多张,1-12数字贴纸、长针短针、小花瓣若干,剪刀、胶水等。 4.墙面上已布置好花茎和花叶。 活动过程: 一、认识钟面 1.教师出示时钟,引导幼儿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1~12的数字。 2.教师反复拨动时钟的时针、分针,让幼儿观察发现时针与分针“行走”路程的不同,并引导幼儿理解、表达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 二、根据要求配时间 1.出示钟面与时间牌,引导幼儿将钟面上的时是和时间牌配对。 2.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这是几点?这个时候我们一般在做什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吗? 3|.教师做吃饭、睡觉、刷牙等日常生活动作,幼儿在手表上拨出适宜的时间,也可由个别幼儿上来做动作。 三、自制时钟 1.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2.介绍制作材料和方法。 A组:我们的一天——制作花形时钟 出示活动时间表和花形时钟。请你用灵巧的小手做个花形时钟来告诉我们一天中的活动安排。 B组:我的一天——制作时间表 请你自己来设计、制作一张时间表,先安排活动内容,再排出时间,每个人的时间表可以不一样。 3.引导幼儿按意愿选择组别进行制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 4.与幼儿讨论做好的花形时钟:哪个钟面有问题,什么问题?怎么修改? 四、布置墙面 1.将幼儿做好的花形时钟和时间表张帖在墙面上(高度与幼儿的视线平行)。 2.启发幼儿互相欣赏、指认。 活动反思 1.与幼儿一日常生活紧密相联 对于在幼儿园生活的孩子来说,一日活动既丰富又有规律, 孩子们对一些固定的活动时间已比较熟悉。从他们的一日生活入手,设计组织活动,既激发和保持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又通过感知特定时间与相应活动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幼儿对时间的连续性、可测量性的认识。 2.巧妙利用幼儿的手表 过去我在和孩子一起认识时间时往往使用自制的手拨钟面,由 此出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孩子对于分针的走动很敏感,但容易忽略时针的变化,如在拨半点时,他们常常把分针指在数字6上,而时针依然指在整点数字上。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这次活动中采用了孩子们的手表,它的时针和分针是连动的。在拨拨玩玩中,孩子们知道了拨动的方法,又弄清了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真是一举两得。 3.鼓励幼儿运用生活经验 这次活动,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制作内容,供他们选择。其中“我的一天”是自己制定作息时间,孩子们可以自己设计、安排一日生活,合理制定时间。有的说“我要8;00起床”,有的说“我10:00要去学钢琴”,有的说“我下午3:30去超市买东西”。孩子们制作的时间表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4.提供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间 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从而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有利于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为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间,孩子们的作品既可布置在墙面上,也可悬挂在空中。这些作品成了环境布置的一部分,孩子们不时地议论、指认,主动积极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4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入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5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学习看整点与半点,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自制表、连线练习图,幼儿经验准备:认识数字1——12 活动过程: 一、倾听表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声音,吸引幼儿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二、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直观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1、了解表与钟的不同。 师:你们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见过表? 小结:大的厚的叫钟,(挂钟,座钟)小的,薄的叫表(怀表,手表) 2、认识时钟,分清时针与分针。 (1)播放课件,认识时钟。 师;钟与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数字1-12,都有表针,都有表盘,它能告诉人们时间。 (2)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观察、比较及语音的提示,分清时针与分针】 师:这两个表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3)幼儿操作,理解顺时针转。【难点的突破】 师:时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它现在在数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诉我它在哪里吗? 师:时针想旅游去,它的路线是从1依次到12,你能拨出它走过的路线吗?分针同上。 小结:时针与分针都是从1-12的顺序旋转的,我们叫顺时针转。【通过操作游戏理解顺时针的方向】 三、认识整点与半点 1、认识整点【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三幅图的相同点。 师:第一幅图的分针指着数字几?时针指着数字几?(依次类推第二幅第三幅)。 师:它们的时间不一样,但分针指着同一个数字,那是几?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2)幼儿操作练习。【幼儿动手实践】 2、认识半点,同上。 四、幼儿操作,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巩固对整点与半点的掌握。【动手实践、验证、表达的机会】 师:几点吃早饭?几点第一节活动?几点做操?几点吃中午饭?几点入睡?几点下午的户外活动,几点妈妈来接? 小结:小朋友都知道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了,也都会看表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五、发连线练习图,幼儿连线。【验证学习过程】。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6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筛子 活动过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 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述。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丹顶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 逐个讲述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 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鸳鸯谁倒挂着睡?蝙蝠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1)出示游戏棋教师:今天,黄老师还带来了一副关于《动物睡觉的秘密》游戏棋,你们想不想玩?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