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范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通用15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1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能够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 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就应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此刻,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务必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到达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务必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简单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此刻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理解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透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就应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就应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就应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留意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能够说,国学知识里应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务必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简单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以此为傲,也期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完美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2

  20xx年的12月7日有幸参加府谷镇的德、慧、智的学习。通过国学会的张会长的指引,我感触于五千年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就了众多伟人,“修身”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审视历史过往和当今案例,其如因果逻辑,不可或缺。万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从边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一方面是内修心。所谓修心就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炼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记得张会长在会上讲“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还应该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华,如学习国学”,我认为要学好国学,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四书中《大学》是成功学、《中庸》则是反映中国式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如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五经中《周易》是哲学思维通过简易变化彰显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二者紧密相连。不会做人,就没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时成功,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么,做人做事有哪些道呢?

  1、做人人品比才华重要

  人品不能直接当饭吃,但毫无疑问的是人品是立身之本,对人生成败、事业兴衰影响非常大。品行不佳,不仅害人,也会使人在社会上丧失很多机会。人生道路,只有牢记“最重要的是人品”这句名言,才是做人的基础。

  2、做人从良心开始

  做事必先做人,做人从良心开始,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被很多成功认识证明了的。真正的感动人心、成就大事的往往是心灵最深处的力量。没有歪门邪道,没有勾心斗角,没没有大讲排场,一切都是自然天成,这就是凭良心做人的力量。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说:“天道好还。”所以凡事从良心先行才是处事之上策。因为一切背离良心的谎言终会被拆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们所说的“现时报”来得快;若一时未被拆穿,日后还得处处陪着小心,一切谨言慎行,用越来越多的谎言去堵住原来的谎言漏洞,把自己弄得个身心疲惫不说,还免不了最终的“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做人只有做到让别人对你事事放心,别人才会愿意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你。只有生活在这种人人互助、真诚关爱的环境之中,我们才能谈事业、谈成功。

  3、做人要讲究诚信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更通俗的话说诚信就是实在,不虚假。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这就是要求说话一定要算数,说道做到。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不应办的事情或办不到的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兑现。否则,就像老子所说:“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是否守信用对事业成败也有巨大影响,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信誉是一个人最响亮的名片,是金字招牌。在做人办事时,一定要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真诚待人、克己为人的人,也许偶尔会被欺诈,但他们会真正实施受人欢迎。对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为个人利益放弃诚实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

  但我们有些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有时候通知开会,有的人来不了也不请假;有时候单位有急事临时电话通知有的人到单位来处理,有的人不来也不说明原因,等等,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一个人的诚信问题,下次谁还敢相信你呢。

  4、做人要懂得谦逊

  做一个谦逊的人首要的是不能骄、矜。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不忍危害很大。作为领导骄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就会失去人才,失失去人心。作为普通工作人员,自以为是也难以成事。只有谦虚、听劝、忍耐骄矜之情的增长,谦和对人,才能无往而不胜。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固执自己的见解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清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谦受益,骄至败,几千年来都是这个道理。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完美,也未必都是很快乐,但他们有项特质是常人所没有的,就是专心致志,就是勤奋。勤奋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阶梯。在日常工作上,它需要用诚实的品格来支撑,需要用精明的技巧来激励,需要用美好的理想来引导,需要从做小事、做好小事开始。而且,在你看来也许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有心人而言就是难得的机遇,也就是说,即使是机遇,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见、抓得住的,这是需要平时积累的一种高素质。

  以上就是我听了德、慧、智后的几点心得体会,谈了这么多,归纳到一点总结为就是: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体现,人不管身份高低,要做个好人。不论大事小事,要做点实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我们必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做人,以踏踏实实的态度做事,只有这样方可成事。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3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__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4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5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6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xx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7

  我参加了庆阳电大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的在线学习,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

  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8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9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10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11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12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学习《国学》,让我懂得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选。

  “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13

  常言道:要育儿,先育己。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可是作为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xx年接触到国学经典,才明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诵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的接受他的教诲、吸取他的智慧。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终身受益。

  借助中心校“让孩子们海量阅读”的活动,我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到目前为至,我和孩子们已经读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和儿子兵兵读完了《易经》、《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儿童诗词启蒙》,现在正在读《孟子》、《黄帝内经》、《诗经》。

  在诵读中孩子变得有爱心了。每当我在家里蹲下摘菜的时候,兵兵就会边搬来一个板凳边说:“妈妈,你辛苦了,请坐。”每当我在教室扫地时,总有孩子说:“老师辛苦了,我们会自己扫。”每当我声音沙哑时,总会有孩子给我倒杯水。

  在诵读中孩子们变得讲礼仪。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没答应,边上的同学们都说他不爱说话。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下午,在校门口又见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马上站好,说:“老师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诵读中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过来,看着土豆就说:“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听到兵兵读诗,心里很惊讶,从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诗》真是太棒了。我就问他:“你看到土豆,是怎么想到《七步诗》的?”他说土豆,煮豆,都有一个豆字。看到大风他会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节前一天,我问同学们明天是什么节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清明节,一说清明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背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看到孩子们能由节日想到古诗,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看来诵读对孩子们的影响挺大的。

  在诵读中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兴趣提高了。一次课堂上,我让同学们预习《阳光》,同学们一下就读出来了: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像,金,野这几个字都还没学,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老师,看看《格林童话》,就认识了。”“是在读书的时候认识的,我还认识好多字呢!”我故作惊讶的感叹道:原来读书有认识生字的好处呀!这是孩子们又接上了:读书还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认识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游玩没去过的地方呢!我趁热打铁,既然书有这么神奇的力量,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的孩子们真的迷上了读书,每天午饭、晚饭后总能看到他们痴迷在书中的身影。

  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孩子不仅变得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性格也开朗了,在学习上奋发向上、在做事中互帮互学,为以后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从中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好习惯。我发现经常读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结合自己诵读国学经典的亲身体验,想给在座的各位说和孩子们一起读国学经典吧,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在诵读经典中,不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暂,唐朝的繁荣,宋元文化的灿烂,明清文化的鲜明特点,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点滴,成长的快乐。

  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多学国学,多读经典,了解历史。在中心校倡导的海量阅读中,和孩子们一同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让经典一代代传承下去,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爱上经典,与孩子们一同行走在诵读经典的路上,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14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经典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学习《论语》的收获是有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涵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神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勤学,具有丰硕的实践经验,注重道德涵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表率。

  《论语》中良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涵养的相关阐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迪。

  1、立志有恒,加强涵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涵养中的主要感化。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只要本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高尚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勤恳的标的目标。

  2、自省自克,悔改迁善。

  孔子从意遇事要长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涵养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人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觉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感化。孔子认为,道德准绳和规范是公共好处的表现,对个人起束缚感化,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涵养的标识表记标帜。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具有不犯错的圣人,环节是看待错误的立场。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本人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觉,是本人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本人的社会职责,应注重本身的学习涵养,节制博识的知识,具有高贵的道德,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身先士卒来传染打动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实说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简直,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出发生潜移默化的感化。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怀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需具备的前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怀学生道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糊口与健康环境,他和学生有深厚的交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激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学生跨越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概念。

  7、不竭学习,勤恳立异。

  国学经典培训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需本人经常复习故业,畅通领悟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觉,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只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篇15

  面对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既聪明又成熟。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上网聊天、交友、出走、短信、早恋,打架,对生命的漠视,心灵的扭曲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可能发生,与以前相比,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己教育和自己完善意识都增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围着老师的指挥棒去转,势必会压抑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当好一个新时期的教师,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人所共知。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也是自上而下,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切实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使我们培养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时下,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学校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更具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国学教育。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为此,玉田三中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寄宿制的特点,考察了省内外的先进做法,提出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德育教育新理念。它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全新载体,创建三中特色德育教育。

  一国学教育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现代人争来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文明换来的,这一点,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称赞,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国人正在败坏这一称号,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是低素质,没教养!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见义勇为少了,看热闹的多了。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人为地罩起了一道心灵阻隔的“安全屏障”。

  现在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父母不惯着,也往往自己惯自己,再加上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几乎个个都以自己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要求于人甚多,要求于己甚少;无宽容心,不饶恕人;精神空虚,没有支柱;行为随意,任意妄为;不讲公德,满身痞子气等等。这些方面,几乎每位老师都有感触,常常摇头叹息,牢骚满腹。这样的学生,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加强国学教育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形式。

  在德育方面,我校引入了传统国学教育,以期尽最大可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我校前阶段组织学生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都是讲述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要得体、要讲信用等方面的内容。平时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光讲尊重父母、热爱人民,他(她)不会有明确的概念。但你告诉他(她),父母叫你时要赶快回应,出门时要给家人打招呼,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等到有一定理解力了,他(她)会知道,这就是尊重父母。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之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与入学前有了很大区别,比以前更懂事。以前,在做了错事,受到父母批评时,很多孩子总有打断父母说话,大声为自己辩解的习惯,而现在他们学会了先听父母说完,再发表不同的看法。

  所以,国学传统教育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孝父母、尊师长、爱朋友、知礼仪、懂孝道、有爱心”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

  二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催其奋发。

  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

  三国学教育能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经过观察和了解,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一些小学、初中陆陆续续地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直接参加文化经典诵读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而且也召开了三次全球性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据报道,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地方,有的重新开起了体现古典精髓的《弟子规》、《新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我们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结晶——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构建。近年来,我校都在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利用班会、级会、讲座、印发书面内容等形式进行,一些班级在每天的早读都安排十分钟读国学内容。这既能活跃校园气氛,又能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四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手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形式多样,但国学教育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很多都是重才轻德,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做人的思想言行却得不到认同,为什么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成为了每所学校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发现《弟子规》当中的道德规范与学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有很多方面都不谋而合,而且三字一句,易于记忆,贴近生活,对德育工作很多枯燥的说教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国学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渐养成;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己完善、自己发展。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