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
范文 |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5篇)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1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2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地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不失为一剂“良方”。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们培养为一代英才,就要心怀所有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3今年的目标是四书一百遍。 目前在不断攻克《孟子》这本大厚书。初次拿起来,顿觉厚重,偶感前路漫漫,何时能读够一百遍? 但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尤其是读到几十遍时就已经遍尝乐趣了。 目前读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首先是基本都懂什么意思了,也就是粗知大意。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就更好玩了。每次和儿子谈及都会嘻嘻哈哈笑成一团。 这么正经八百的文言文居然能读出喜剧效果,这就叫做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先看孟子的语言风格。 每论及治理国家之政事,必然纵横捭阖,驰骋万里,从夏说到周,从古说到今,从舆薪到秋毫,从挟泰山以超北海到为长者折枝,从鸟兽到鱼鳖,无不服膺于其囊中。简直就是一个职业辩手。 你区区皇帝的口才简直不值一提。 为什么不按照我孟子给你的建议去做个好皇帝呢?你说吧,有什么借口,有什么顾虑,有什么妨碍? 什么,你说你好勇?我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大勇。你说你好货,喜欢聚敛搜刮?我告诉你好货并没什么不好,只是跟百姓同心同德地一起扫货就行了。你说你好色?可以啊,没什么大不了啊,让百姓因为你的好色而生活幸福,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无论这些君王找什么借口,说什么理由,孟子总有长篇大论等待在嘴边。 真乃医者仁心啊。这位医者是治大病的人,是治国病的人。 每次读时,我都有点儿同情这些君主,梁惠王等人基本不能说话,因为只要一开口说话,必然招来孟子的一番宏篇阔论,听完之后必然哑口无言,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可怜不可怜?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个所谓“后丧逾前丧”的“匹夫”堵住口鼻,不得言语,真真可怜可叹。 但是他们真的可怜吗? 不。 他们不仅不可怜,反而可恨。 从《孟子》中透露出的信息,让我得出结论,很少有国君能够采纳孟子的建议。更为好笑的是鲁平公,居然因为旁人的一句话就不辨黑白地改变主意,不再去见孟子。 这些国君为什么不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很显然,他们都是缺少远见,稀有耐心的人。 孟子给出的那些建议基本上都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见效。而他们,这些目光短浅的君王,根本等不及。 想要扩张国土,通过省刑法薄税敛发政施仁,让人民富强起来,从而吸引他国人民来投奔归顺,哪有直接发动战争,强取豪夺来的痛快? 所以,他们往往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却又像孟子说的那样,往往比“缘木求鱼”的结果还要悲惨。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跟着遭殃啊。 耐心,多么重要。 耐心,是一个优秀国君的标配。 耐心,也是一个优秀家长的标配。 选择用读书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语文水平,或许比选择简单粗暴给孩子辅导语文考试题,效果来得慢。 但是却免去了比缘木求鱼更“甚已”的恶果——极端的观念: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倦怠的行为:做题做到吐再也不想看书;逆反的心理:厌学。其实厌学并不是真的厌恶学习,只是厌恶做题厌恶考试而已。 收获的是丰硕——真实学习能力的提升、文化修养的促进、学习兴趣的倍增。 但是,这需要耐心啊。 一个急于看到效果的人,是无法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书而不是做题来提升成绩的;一个随时希望立竿见影的人,是无法接受只是让孩子经典诵读就能在未来拥有竞争力的。 确实,我们都需要耐心。 而现在我们身处的却恰恰是一个最缺少耐心的世界。 耐心等待,苗而秀,秀而实吧。 请一定相信我们的苗,他们都是活的,他们的身上充满了生命的奥秘,遍布着未知的成长密码。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4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5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6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__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7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来讲解反求诸己的问题。也就是强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问题都要经常做到反躬自问。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可以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国之道、交友的标准、理想人格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仍对人们提高修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随历史而逝去,而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地积淀、凝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8孟子的理想人格体现于“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将“富贵”、“贫贱”、“威武”作为考核人格的三种标准,“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别对应仁、礼、义三种道德规范。对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人心修养,是面对外界的诱惑、权势仍然能够遵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一种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状态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舍身而取义者”:“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人的原则,不害怕死亡,不苟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无疑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随波逐流、诘曲媚俗的时代,尚且不说“舍身取义”,仅说保有“浩然之气”,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心魔,仇恨、贪念、怨念等产生、萦绕或藏匿在我们的内心,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俗话说,心是一块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于我们自己,面对心魔,面对善与恶的抉择,我们首先应该放空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诚然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的干扰、困惑和阻碍,但是最终的定力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现在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就在于我们能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大家众说纷纭,可能即便高谈遵从内心,一面又不得不顺从显示,向世俗低头。就我看来,我认为与遵从内心相比,说服内心是一个更加困难的事情。面对旁人的冷言冷语,朋友们的腰缠万贯,自己如何说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气”,坚守内心的修为。举我自己的例子,从小到大,我的梦想都是当老师,后来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转行做了金融,流连于各种社交产所,结识很多所谓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开始思考我到底应不应该走学术道路,应不应该读博士。大三我纠结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选择了随波逐流,开始咨询证券实习,学会认识更多的人,备考各种各样的证件,但是一点也不快乐,即便是实习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没有一点动力去做得更加完美。进入研究生的头两个月我继续着这样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应该继续坚持我自己的梦想,做学术,当老师。选择正确与否就在于自己回想的时候会不会后悔,我想继续深造,想要出国见识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后开一家面馆,这就是我内心永远不变的定力。认清自己之后,我便退掉了兼职等,跟着老师好好做研究,我想说这两个月我过得很快乐,这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来,或许我们不必要将孟子的“浩然之气”看得过于宏大,过于具有道德感,而可以从切合实际的认识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认清自己是保持内心修养的基础;静坐、冥想、内观、内醒,养浩然之气。在我们真正沉淀下来之后,“富贵”、“贫贱”、“威武”不足以改变、扭曲我们的心性。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9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10在教授《孟子》的过程中,跟学生一起体会到了跟学习《论语》时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相信学生们收获到许多自信与知识,而我也收获到了许多现实的快乐与精神的富足。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人能创造出诸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现代科技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这一规则是基于对经济活动方式的摸索与路径依赖,对人性善恶交织的深刻认知,对社群整体价值观的认同维护,并有效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规则统统被称为——制度,在东方古老的华夏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上,它被称为周礼,或叫“礼乐制度”。承载着我们中华先人这一政治与立世思想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始,在孟子这里,因其灼灼其华、雄辩滔滔的'精彩华章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到后面的《大学》《中庸》,是哲人反复论证这一治世处世理想在思辨上留下的余韵。所以,《孟子》承前启后,在备课时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有时为了查证一些思想的缘起,会重新学习整理西方文明发展史的资料。 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作为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管男生女生,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要做的功课。认识我们所处社会的形态、本质、架构它的思想基础,是每个东方学院的小学员从现在就开始已经在做的功课。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儒家思想最迷人之处——对自我、他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意识,从“已”和“人”的关系角度,儒家强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警醒的社会意识,并且要积极地维护这种关系。那么在《孟子》的学习中,除了继续认识和熏陶礼乐治国这一传统文明的基石,我们又接触了同时代农家“与民并耕”、墨家“爱无差等”、杨朱“为我”之说、于陵仲子“清高于世”等先秦诸子的社会人性意识,同时还能获取另外一种平时生活中不太会有、但也极为难得的视角——帝王家的视角,帝王之家观念意识形态如何,为何出言必“言利”,孟子如何漂亮地反驳引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上种种,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极大的冲击力,不仅仅使其认识到先哲思想领域的丰富性,还能从对比中去感知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去思考个人的价值观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11《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12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幼儿变得畏缩犹疑。作为教师,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们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从而对他们加以表扬。“你刚刚学画时,连笔都拿不住的,现在已经会画手绢了。”“你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励后,学习热情和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会很高。有意识的表扬,对与幼儿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在活动课上,还有在幼儿园里的一些简单劳动、游戏或其他活动,教师要鼓励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观察、多思考,如外出参观、游玩,目的是让幼儿与外界多接触,从而放松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这样教师就要对认真、能积极思考的幼儿多表扬,这既激发了这样的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对其他幼儿也起了一个正向引导的作用。在劳动中,有的幼儿不怕脏、不怕累,而有的幼儿则拈轻怕重,有躲避劳动的倾向。 教师就要讲明劳动的意义,大力表扬前者,对后者既不批评又不纵容,而是诸如此说:“__平常非常热爱劳动,今天的劳动热情还没全发挥出来,希望__成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这么一说,大家肯定都干得热火朝天,结果是既美化了环境,又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对孩子的鼓励,不一定必须用语言表现出来。老师满意信任的目光,亲切喜悦的笑脸,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他们从老师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对了,“啊,我进步了老师多高兴呀。”于是孩子在盘算着,怎样让老师更高兴,不用你唠唠叨叨的数落孩子,他们自己会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在鼓励声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13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 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对比国家当时的不仁政。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20__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正是来自这样的担心,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14孟子,名轲。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仁政”的创立者和倡导者,有“亚圣”之称。 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孟子一文。 读后被孟子的母亲所感动。 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学堂附近,从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强的孟轲开始喜爱读书学习了。 人们常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 这话一点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走上了求学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内涵。 作为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太多了。 他们整日整年的四处奔波,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下钱来给我们用,把好的衣服让给我们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们吃。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呢? 读到这里,我也为孟子的懂事而感动。 孟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亲的不易。 担心母亲孤独,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不再找别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亲的身边。 他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学的道路上,小孟轲刻苦好学,不厌其烦地练字,读书。 只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学习,学习他对母亲的孝顺,学习他在学习上的刻苦。 孟子读书心得范文 篇15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