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
范文 |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通用14篇)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1我局于20xx年5月30日受理你单位提出的黑龙江海林农场污水治理工程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经审查,该申请事项符合法定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黑龙江省实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细则,决定准予你单位提出的`黑龙江海林农场污水治理工程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设置水行政许可。现就入河排污口设置提出以下要求: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地点及排放方式 入河排污口设置地点位于海林农场场区规划边界东南侧关门嘴子河北岸,具体位置坐标为东经128°5520.191",北纬44°xx57.xx6"。入河排污口的类型是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排放方式为连续排放,入河方式为管道。 二、入河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要求 海林农场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000t/d,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xx)一级A标准。COD排放限值为50mg/L,NH3-N排放限值为5(8)mg/L。入河排污口COD排放总量为18.t/a,NH3-N排放总量为1.8t/a。 三、水资源保护措施 (一)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制定并落实事故状态下的废污水处置应急预案,落实备用电源和污水应急蓄水池,最大限度减免事故发生时排放对排污控制区水体的影响。 (二)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测工作,保证入水、出水流量和水质在线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及实时上传环境主管部门,并于每月10日前向牡丹江市生态环境局报送上月水量、水质监测报表和入河排污口有关资料。 (三)在排污口下游布设监测断面,每月连续3天对该断面进行监测,监测项目至少应包括水温、pH、CODcr、BOD5、SS、NH3-N、TN和TP,并及时向牡丹江市生态环境局报送监测结果。 四、防污水泄露及防洪措施 对退水用的污水管道应采取措施加强维护和管理,避免污水泄漏;排污口口门采取护砌措施,防止水流冲刷。 五、规范排污口建设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要合理、要规范化,应做到标志牌明显、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等,入河排污口设置后,要按照相关要求实施规范化管理。 六、其它要求 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量等如发生变化,应重新办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2根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20xx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工作要点》(赣环办[20xx]8号)文件精神及上饶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信江、饶河及鄱阳湖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饶环水字[20xx]2号)工作部署,经研究,制定《婺源县开展饶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为保障此专项整治行动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工作目标 利用4月1日至7月30日的120天时间,按照“有口必查、全面整治”的原则,对我县饶河(乐安河)干流段及其主要支流各类入河排污口展开一次全面排查、溯源、整治,做到摸清底数、建立名录、完善信息,对各类入河排污口排水情况进行监测,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实行有效的溯源整改,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排查整治时间和范围 1、排查整治时间:从20xx年4月1日到7月30日。 2、排查整治范围:重点对我县“十四五”地表水监测断面(江湾镇汪口、许村镇大源、太白镇玉坦、秋口镇秋口、蚺城街道西门大桥、共产主义水库)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汇水区上游所有的'排污口和支流(或溪流),开展排查、监测、整治。 三、整治工作内容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在20xx年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行动和20xx年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总体按照“实地复核、查缺补漏、排污监测、溯源整治”的工作流程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边排查边整治”方式,由各乡(镇、街道、园区)结合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工作,对原清单中38个排污口(含已纳管)进行整改回头看,实地复核有关整改情况;重点落实新发现入河排污口坐标、特征、照片等信息,及时纳入清单进行管理。对未纳管的入河排污口同步开展监测,实时掌握其污染状况信息,为下步的整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前期整改未到位和新发现的排污口,各乡(镇、街道、园区)要依实际情况采取纳管、封堵或规范化整治等措施进行整治,对有明确排污主体的,督促其开展整治;不能明确或无排污主体的,由各乡(镇、街道、园区)承担整治责任,自行开展整治工作。通过监测结果显示水质监测超标的排污口,在立行立改的基础上,同步组织溯源分析和污染源排查(必要时可依托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排查出的固定企业污染源及时报告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四、具体要求 县生态环境局负责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牵头协调调度工作。要按照此次行动时间任务要求,根据“安全第一、全面排查、把握重点、积极整治”原则,统筹推进各项排查与整治各项工作任务。由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查处涉入河排污口的违法排污行为;县环境监测站配合各乡(镇、街道、园区)开展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 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准确把握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范围和要求,指定专人负责,选派精干力量,扎实开展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排查要点请参照20xx年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行动中《上饶市入河排污口排查行动工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执行。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3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xx年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碧水保卫战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深入打好20xx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20xx年,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国考省考断面达到年度水质目标要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重要江河源头和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等重点水库水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民生实事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详见附件1)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提升国考省考断面达标攻坚成果。 强化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统筹推进生活、工业、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干支流、上下游系统治理。对未达标及不稳定达标的断面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污水管网修复与建设、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短板,强化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农村污染控制。建立健全国考断面控制单元内劣Ⅴ类一级支流和其他重点支流监管台账,持续推进管网建设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向一级支流延伸,推动水质改善并消除劣Ⅴ类(详见附件2)。 强化汛期水环境监管及应急应对工作,结合省级汛期重点国考断面清单,开展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确定市级汛期重点关注断面。对断面突出问题实施清单管理,厘清责任区域和责任主体,持续加强整改,有效削减汛期污染物浓度峰值。市级汛期重点关注断面及突出问题清单按要求报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等参与,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各项措施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强化饮用水源保护。 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录管理,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范围和供水规划,建立分级管理名录。加强县级以上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各县(区)要扎实推进乡镇级水源地“划立治”工作,6月底前完成新划定乡镇级水源保护区批复备案,并开展规范立标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以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为重点,巩固提升农村水源水质安全保障水平,到20xx年年底,基本完成实际供水人口在1千人以上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局等参与) (三)强化良好水体保护。 加强江河源头水生态环境保护,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江河源头生态环境基础调查,梳理建立省内重要江河源头名录,探索开展江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重要供水水体保护,配合省研究出台加强饮用水源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文件,加强东江、韩江及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等重要水体入河入库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加强东江及新丰江饮用水源型水库营养状态和藻类监控,强化水华预警监测及形势研判,编制应急防控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防控工作,保障水质稳定达标。(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参与) (四)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 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持续巩固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向县域拓展,加快推进县级城市(含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按省要求完成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参与)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优先整治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高质量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确定的我市新增2个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我市7条省级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力争达到30%。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配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参与) (五)加快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双转变、双提升”。20xx年年底前完成建成区各排水单元管网排查,健全和完善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并根据排查结果,制定管网改造修复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县城管网排查。加快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缺口,开展管网建设、修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加快补齐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开展差别化精准提标试点工作,重点强化进水浓度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的污水处理厂系统整改,对现有进水BOD浓度低于100mg/L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一厂一策”编制,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开展精准整治。(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参与) (六)深入开展工业污染防治。 推动涉水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提质增效,组织做好新增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强化排污许可“一证式”执法监管。优化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推动不能稳定达标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对存在工业污染的重点流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持续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厉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参与) 抓好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工业清洁生产。继续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主导产业为电子、印染、原料药制造等园区开展工业废水综合毒性监控能力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 (七)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优化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档升级,规范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开展设施装备配套情况核查。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参与) 试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大力推进东源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科学测算化肥农药和畜禽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20xx年年底前完成优先治理区域清单。以优先治理区域为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总结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易复制、可推广治理措施和监督指导模式经验。(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严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配合研究制定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八)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定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方案,6月底前公开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或方案)。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各县区6月底前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或方案),推进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保质保量完成年度民生实事任务,年底前新增75个以上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九)强化船舶污染治理。 全面落实《广东省深化治理港口船舶水污染物工作方案》,推进400总吨以上不满足排放要求的船舶强制配备符合排放标准的水污染物储存或处理设施,400总吨以下不满足排放要求的内河船舶按省要求时间完成改造。(河源海事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参与) 在新建或扩建港口码头时,要配套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结合实际需求新建或扩建船舶含油污水处理设施,满足到港船舶含油污水的处理需求。内河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能力达100%。(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河源海事局参与) (十)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认真谋划做好全市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谋划部署,制定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下重点水体排污口排查,逐步实施溯源整治。动态更新重点监管排污口名录,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逐步完善“一口一档”信息。优先整治存在违法违规情形和突出影响水质的问题排污口,推进列入拟整治清单的101个问题排污口整治,20xx年年底前完成整治71个问题排口,力争整治完成率达70%。(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等参与) (十一)强化水资源调度管控。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落实东江、韩江、北江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方案,进一步配合做好国考断面所在河流生态流量目标管控。积极稳妥推进小水电清退整改,促进小水电绿色发展,力争年底前全面落实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核定、泄放调度以及监测管控工作,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市水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参与) (十二)稳步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优化水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动态更新“三线一单”成果,配合省印发实施全省水功能区划方案,根据要求同步调整我市水功能区划方案。开展东江干流、浰江、新丰江、秋香江、琴江、鹤市河、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等重点江河湖库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7月底前完成第一轮水生态环境调查监测工作,10月底前将调查评估分析结果报省生态环境厅。努力建成一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十三)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将流域综合治理的重大科技需求纳入重点研发计划,鼓励开展典型流域及河口区氮磷及溶解氧浓度控制研究。加强重点河流主要污染物通量监测及水质污染溯源监测,开展重点攻坚断面干支流加密监测,并逐步延伸至二级支流。健全预警通报和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加强国考断面水质分析研判,提升水质异常分析和应对能力。(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科技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十四)健全预警督办机制。 建立完善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实施水生态环境问题闭环管理。坚决抓好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涉水问题整改工作的统筹调度。对水质严重恶化或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严重滞后的县区,要通过提醒约谈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和措施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河源海事局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强化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将本工作方案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逐一分解,层层压实责任。市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工,加强对各县区工作的业务指导,协调推动解决问题。市生态环境局要发挥牵头作用,优化督导服务机制,强化技术帮扶。各县(区)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强水质分析研判,实施科学精准治污。 (二)强化信息调度。各县(区)要围绕水质达标和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方案,7月xx日前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市直牵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全年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分别于6月30日前及次年1月5日前函送市生态环境局。 (三)强化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做好水污染防治资金保障工作,积极组织谋划项目申请入库,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以及专项债项目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模式,鼓励并规范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攻坚。鼓励国有企业发挥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参与建设运营,履行社会责任。 (四)强化公众参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生态环境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结合环境宣传月以及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创建等,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宣传力度。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4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强和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进一步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__〕61号)要求,结合绵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水陆统筹、以水定岸、明晰责任、严格监督、统一要求、差别管理、突出重点、统筹实施”八项工作原则,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工作规范体系,推动解决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逐步建立“权责清晰、管理规范、监管到位”的入河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受纳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为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20__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启动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 20__年底前,基本完成所有入河排污口整治,形成管理体系比较完备、技术体系较为科学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及监督管理体系。 20__年底前,完成所有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完成省级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录入工作。 二、开展排查溯源 (一)制定年度实施方案 按照市级牵头抓推进、县级具体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市生态环境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指导,统筹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承担组织实施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主体责任,组织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分工、经费保障等,分解落实责任,为本行政区域排查整治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全面推进排查整治工作。20__年度具体实施方案应明确无人机航测、现场排查、监测、溯源、整改方案制定等具体内容和完成时限,在20__年8月31日前印发实施。20__年和2020__年度实施方案须于当年1月31日前印发实施。年度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后要及时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由市生态环境局统一向市政府报告工作情况。 (二)组织排污口排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应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通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和人工实地勘察等手段,对排查范围所有“口子”进行全方位调查,摸清掌握各类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排查范围分为重点区域、一般区域和其他区域。重点区域为绵阳市行政区域内,涪江干流江油至三台段以两侧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一侧延伸2公里,涪江干流平武段、安昌河、芙蓉溪、凯江、梓江、魏城河、通口河、平通河、秀水河、干河子、青竹江干流以两侧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一侧延伸1公里,包括所有人工岸线(城镇岸线、渔业岸线、临江工业岸线、河堤岸线、特殊用途岸线等),自然岸线(滩涂、湿地等)和河心岛。上述流域沿河2公里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以岸线向陆域一侧延伸覆盖整个园区。重点区域排查具体范围可根据产业布局、排污特征等实际情况适当扩大。一般区域为除重点区域外,绵阳市行政区域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经人口集中、工业集聚、排污问题相对突出、环境风险高、生态敏感脆弱区域的河流干流以两侧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一侧延伸500米,包括所有人工岸线(城镇岸线、渔业岸线、临江工业岸线、河堤岸线、特殊用途岸线等),自然岸线(滩涂、湿地等)和河心岛。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以外的为其他区域。 (三)确定排污口责任主体 各地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则,逐一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对于难以分清责任主体的入河排污口,市生态环境局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溯源分析,查清入河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确定责任主体;经溯源后仍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作为责任主体,或由其指定责任主体。责任主体负责源头治理以及入河排污口监测整治、规范化建设、维护管理等。 (四)同步监测研判排污状况 按照“边查边测”原则,与排查阶段的人工现场核查、疑难点攻坚排查同步开展。监测工作分为现场快速检测和异常点位人工重点监测,通过监测,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的水质、水量、污染物种类。市生态环境局结合排污许可相关要求,按照“谁排污、谁监测”原则,督促指导排污单位对本单位废水开展自行监测,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对入河排污口开展自行监测,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监督监测。入河排污口监测必测指标为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其他特征污染物监测指标根据需要增加。有监督性监测或者在线监测数据等有效数据的入河排污口,可直接使用其监测数据。重点和一般区域既上岸查污染源和排污口,又同步开展相关河段水质监测,准确掌握流域水环境突出问题及成因,推动实现精准治污。 三、实施分类整治 (一)明确入河排污口分类 根据《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HJ1235—20xx),将入河排污口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等四种类型。医疗机构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参照工业排污口中工矿企业排污口管理。 (二)明确整治要求 按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整治总则》规范和“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按照“一口一策”原则制定全市整治方案,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开展整治。整治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稳妥有序推进。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排污口的整治,应做好统筹,避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整治工作安全有序;对确有困难、短期内难以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的企事业单位,可合理设置过渡期,指导帮助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通过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取缔、合并、规范,最终形成需要保留的入河排污口清单。取缔、合并的入河排污口可能影响防洪排涝、堤防安全的,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排查出的城镇雨洪排口、农田退水口、沟渠、河港(涌)、排干等,结合黑臭水体整治、消除劣Ⅴ类水体、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统筹开展整治。 (三)依法取缔一批 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内设置的入河排污口,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或市级相关部门依法采取责令拆除、关闭等措施予以取缔。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避免“一刀切”,合理制定整治措施,确保相关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和供水安全。 (四)清理合并一批 对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原则上予以清理合并,污水依法规范接入污水收集管网。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各类开发区内企业现有入河排污口应清理合并,污水通过截污纳管由园区或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或各类开发区外的工矿企业,原则上一个企业只保留一个工矿企业排污口,对于厂区较大或有多个厂区的,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清理合并后确有必要保留两个及以上工矿企业排污口的,应经市生态环境局审核同意。对于集中分布、连片聚集的中小型水产养殖散排口,鼓励各地统一收集处理养殖尾水,设置统一的入河排污口。 (五)规范整治一批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要按照有利于明晰责任、维护管理、加强监督的要求,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存在借道排污等情况的入河排污口,要组织清理违规接入排污管线的支管、支线,推动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用一个入河排污口的,要督促各排污单位分清各自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对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入河排污口和排污管线,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入河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新维护设施、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措施进行整治。入河排污口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明显位置树标立牌,便于现场监测和监督检查。 四、严格监督管理 (一)加强规划引领 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规划区划,要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入河排污口布局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入河排污口设置的规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将入河排污口设置规定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严格审核把关,从源头防止无序设置。 (二)严格规范审批 工矿企业、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依法依规实行审核制。对未达到水质目标的水功能区,除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外,应当严格控制新设、改设或者扩大入河排污口。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和河势稳定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应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入河排污口审批信息要及时依法向社会公开。 (三)强化监督管理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要根据排污口类型、责任主体及部门职责等,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原则,统筹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协作,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责任。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入河排污口设置、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水利部门负责根据河道及岸线管理保护要求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城市垃圾填埋场排污口排查整治;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指导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排污口排查整治;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农田退水口、大中型灌区排口、水产养殖排污口、畜禽养殖排污口排查整治;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等措施,依法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要求。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对工矿企业、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开展监测,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方应适当加大监测频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将排查出的农业排口、城镇雨洪排口及其他排口纳入管理,研究符合种植业、养殖业特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探索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开展城镇雨洪排口旱天污水直排的溯源治理,加大对借道排污等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严禁合并、封堵城镇雨洪排口,防止影响汛期排水防涝安全。 (四)严格环境执法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大入河排污口环境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设置入河排污口或不按规定排污的,依法予以处罚;对私设暗管接入他人排污口等逃避监督管理借道排污的,溯源确定责任主体,依法予以严厉查处。要督促指导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定期巡查维护排污管道,发现他人借道排污等情况的,应立即向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并留存证据。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要配合建设全省统一的入河排污口信息平台,适时启动全市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录入工作,管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设置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等信息,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加强与“三线一单”、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建立排污单位、排污通道、入河排污口、受纳水体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加强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市级牵头抓推进、县级具体抓落实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市总河长制办公室要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责任,及时跟进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紧盯目标任务,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衔接,健全长效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日常监督管理,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落实整治责任,确保排查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问责 建立激励问责机制,将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核内容,对在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等行为的,依纪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地方、部门和人员责任。 (三)加强公众监督 引导公众投身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加大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公众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意识。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应通过标识牌、显示屏、网络媒体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入河排污口相关信息。市生态环境局要通过政务新媒体等平台,依法公开并定期更新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公众举报身边的违法排污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5一、出台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一)目标任务。 20xx年底前,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形成入河排污口问题清单,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 20xx年底前,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形成权责清晰、监管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 20xx年底前,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纳入省级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统一管理。 (二)排查溯源。 《方案》指出通过三个不走开展排查溯源。 一是组织排污口排查。盐源生态环境局统筹对全县行政区域内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溯源工作,组织开展排查整治工作及日常监督管理。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全面开展排查,摸清各类入河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入河排污口名录,形成入河排污口问题清单。排查范围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重点区域以境内雅砻江流域干流、重要支流和泸沽湖岸线为主,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向陆地延伸,形成网状排查全覆盖。除重点区域以外的为一般区域,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工业聚集、排污问题相对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风险高、生态敏感脆弱区域。 二是确定排污口责任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兜底的原则,逐一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对难以分清责任主体的入河排污口,要开展溯源分析,查清入河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明确责任主体;经溯源后仍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作为责任主体,或由其指定责任主体。责任主体负责入河排污口监测整治、规范化建设和维护管理。 三是同步监测研判排污状况。盐源生态环境局要按照“边查边测”原则,结合排污许可相关要求,督促指导各排污单位对本单位废水开展自行监测,指导各责任主体对入河排污口开展自行监测,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的水质、水量、污染物种类。监测必测指标为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其他特征污染物监测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有污染源普查监测、监督性监测或在线监测数据等有效监测数据的入河排污口,可直接使用其监测数据。重点区域既上岸查污染源和排污口,又同步开展相关河(湖)段水质监测,切实掌握流域水环境突出问题及成因,推动实现精准治污。 (三)实施分类整治 一是明确入河排污口分类。根据《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HJ1235-20xx),将入河排污口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等四种类型。此前按《长江、黄河和渤海入海(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分类规则(试行)》分类、命名的入河排污口应重新命名、编码。医疗机构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参照工业排污口中工矿企业排污口管理。 二是明确整治要求。根据“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问题排污口由各责任主体按照“一口一策”原则制定整治方案,以截污治污为重点,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开展整治工作。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排污口的整治,做好统筹,避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整治工作安全有序。对确有困难、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治的责任主体,可合理设置过渡期,指导帮助整治。盐源生态环境局牵头建立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通过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取缔、合并、规范,最终形成需保留的入河排污口清单。取缔、合并的入河排口可能影响防洪排涝、堤防安全的,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已按《长江、黄河和渤海入海(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分类规则(试行)》排查出的城镇雨洪排口、农田退水口、沟渠、河港(涌)、排干等,纳入其他排口予以保留。 三是要依法取缔一批。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设置的入河排污口,由保护区主管部门依法采取责令限期拆除、关闭等措施予以取缔。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避免“一刀切”,合理制定整治措施,确保相关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和供水安全。 四是要清理合并一批。对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原则上予以清理合并,污水依法依规接入污水收集管网。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内企业现有入河排污口应清理合并,污水通过截污纳管由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外的工矿企业,原则上一个企业只保留一个工矿企业排污口,对于厂区较大或有多个厂区的,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清理合并后确有必要保留两个及以上工矿企业排污口的,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报盐源生态环境局核准。对于集中分布、连片聚集的中小型水产养殖散排口,原则上统一收集处理养殖尾水,设置统一的入河排污口。 五是要规范整治一批。盐源生态环境局要按照有利于明晰责任、维护管理、加强监督的要求,组织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存在借道排污等情况的入河排污口,要组织清理违规接入排污管线的支管、支线,推动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用一个入河排污口的,要督促各排污单位分清各自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对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入河排污口和排污管线,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入河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新维护设施、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措施进行整治。入河排污口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明显位置树标立牌,便于现场监测和监督检查。 (四)严格监督管理。 《方案》指出要严格监督管理,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二是规范设置审批,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原则,各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协作,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责任。盐源生态环境局:负责全县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以及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县水利局:负责根据河道及岸线管理保护要求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县城管局:负责督促指导城市垃圾填埋场等排污口排查整治,负责督促指导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及雨水排口的整治。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督促指导公路、码头排污口排查整治。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督促指导农田退水口、大中型灌区排口、水产养殖排污口、畜禽养殖排污口排查整治。县卫健局:负责督促指导医疗机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盐源生态环境局应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等措施,依法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要求。各责任主体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对工矿企业、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开展监测,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方应适当加大监测频次。开展城镇雨洪排口旱天污水直排的溯源治理,加大对借道排污等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严禁合并、封堵城镇雨洪排口,防止影响汛期排水防涝安全。 四是严格环境执法。盐源生态环境局要加大入河排污口环境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设置入河非污口或不按规定排污的,依法予以处罚;对私设暗管接入他人排污口等逃避监督管理借道排污的,溯源确定责任主休,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五是按时验收销号。盐源生态环境局要根据已制定的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组织对已完成整治的入河排污口开展现场核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及时予以销号,并将相关材料报送州生态环境局和其他州级行业主管部门备案;验收不合格的,要责令排污单位重新整治,坚决杜绝虚假整改、敷衍整改。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政府统筹、部门抓落实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机制。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日常监管,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落实整治责任,确保排查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问效。盐源生态环境局要会同县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加强政策协调、工作衔接,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形成工作合力。对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等行为的,将依纪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强公众监督。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普及,引导公众投身河(湖)保护和建设,增强公众对污染排放的监督意识。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要通过标识标牌、显示屏、网络媒体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盐源生态环境局要通过政府的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依法公开并定期更新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信息。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6近日,涪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涪城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xx年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就《方案》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方案》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对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关规定,以及《四川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绵阳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工作要求,结合涪城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方案》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20xx年底前,完成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并启动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二)工作进度及工作要求 1.无人机航测(20xx年8月-20xx年9月)。按照无人机航测技术要求,结合绵阳南郊机场空域管制规定,制定无人机航测技术方案,在手续齐备的前提下完成无人机航测和疑似排污口影像解译工作。20xx年9月20日前形成无人机航测排查成果资料。 2.现场排查及溯源分析(20xx年7月—20xx年10月)。开展人工徒步现场排查、疑难点攻坚排查,核实确定入河排污口信息,建立本辖区入河排污口名录。按照“边排查、边监测”要求,同步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在排查和监测基础上,开展入河排污溯源分析,基本查清污水来源,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完成排污口溯源认定,确定纳入整治的入河排污口名单。20xx年10月底前完成人工徒步现场排查、疑难点攻坚排查及溯源分析成果。 3.分类整治(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在排查、监测、溯源基础上,编制“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整治规范一批”的`原则,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20xx年12月底前,编制完成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方案并启动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7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__〕17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字〔20__〕130号)精神,加强和规范入河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监督管理,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明确总体要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水陆统筹、以水定岸,坚持明晰责任、严格监督,坚持统一要求、差别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有效管控入河入湖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20__年底前,以子牙河水系、黑龙港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马颊河水系等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为重点,全面完成全市所有流域、湖泊排污口排查。 20__年底前,以子牙河水系、黑龙港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马颊河水系等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为重点,全面完成全市所有流域、湖泊排污口整治。 20__年底前,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排污口监督管理体系,实现排污口分类监管全覆盖。 二、认真开展排查 (一)制定实施方案。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组织实施本辖区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不缺不漏”要求,结合当地实际,于20__年12月底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规范排查、溯源、整治程序,细化路线图、时间表,压实有关部门责任,加强组织调度和部门联动,扎实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全面摸清底数。各县(市、区)要根据《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HJ1232—20xx)工作要求,按照三级排查模式,综合采用人工徒步排查及现代科技手段,对辖区内所有排污口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全面摸清排污口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对排查出的排污口,依据《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HJ1235—20xx)规范编码命名,填报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信息表(见附件2),全面建立排污口台账。各县(市、区)于20__年每季度末,将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信息表报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三、系统推进溯源 (一)确定责任主体。根据排污口排查结果,通过资料溯源、调查溯源等方式,查清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及政府兜底的原则,逐一确定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责任主体清单。原则上,排污口设置申请单位为责任主体,无明确设置申请单位的,由实际使用该排污口的排污单位为责任主体。经溯源后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属地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作为责任主体,或由其指定责任主体。责任主体负责源头治理以及排污口整治、规范化建设、维护管理等工作。(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二)同步监测研判。为全面掌握入河入湖水质、水量、污染物种类,按照“边查边测”的原则,在人工现场排查阶段应对疑难复杂点位开展监测工作。重点排污口既要上岸查污染源,又要同步开展河流水质监测,用数据溯源污染段和污染点,准确掌握流域水环境突出问题及成因,推动实现精准治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四、分类实施整治 (一)明确排污口分类。根据排污口责任主体所属行业及排放特征,将排污口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等四种类型。其中,工业排污口包括工矿企业排污口和雨洪排口、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和雨洪排口等;农业排口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规模化水产养殖排污口等;其他排口包括大中型灌区排口、规模以下水产养殖排污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农村生活污水散排口等。污水混合排放的排污口,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根据污水种类、排放量等实际确定排污口分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二)明确整治要求。各县(市、区)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整治总则》和“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20__年底前,填报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清单(见附件3),制定整治方案,根据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信息,细化明确每个排污口具体整治责任、整治措施、整治时限,实施分类整治。整治工作坚持系统治理,以截污治污为重点,与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配套及改造、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统筹安排,有效解决污水管网混接、错接、漏接、管网空白等难点、痛点问题。建立整治销号制度,合理设置整治期限,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进整治工作,通过对排污口取缔、合并、规范,最终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单,实现排污口数量压减、布局优化、设置规范。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做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排污口的整治工作,确保安全有序,避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合理设置过渡期,指导帮助确有困难、短期内难以完成排污口整治的企事业单位推进整治。取缔、合并的入河排污口可能影响防洪排涝、堤防安全的,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三)依法取缔一批。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内设置的排污口,应当依法予以取缔。未经审核同意设置且达不到规范整治要求的排污口,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置。合理制定整治措施,确保相关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和供水安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四)清理合并一批。有序推进排污口清理合并工作,积极推动将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接入污水收集管网,生活污水散排口予以清理合并。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或各类开发区内企业现有多个排污口的要予以清理合并,污水通过截污纳管由园区或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园区或开发区外的工矿企业,原则上一个企业只保留一个工矿企业排污口,对于厂区较大或有多个厂区的,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清理合并后确有必要保留两个及以上工矿企业排污口的,应将保留理由、排污口位置和污染物排放量、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基本信息报市生态环境局。对于集中分布、连片聚集的中小型水产养殖散排口,鼓励各县(市、区)统一收集处理养殖尾水,设置统一的排污口。(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五)规范整治一批。各县(市、区)按照有利于明晰责任、维护管理、加强监督的要求,从设置合法性、建设规范性和排污合理性等方面明确需要整改的问题,分类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存在借道排污等情况的排污口,组织清理违规接入排污管线的支管、支线,原则上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确需共用排污口的,应明确各排污单位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采取调整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新维护设施、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针对性措施,对存在建设不规范、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排污口和排污管线进行整治。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明显位置树标立牌,设置专门的入河排污口监测采样点,便于现场监测和监督检查。将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情况纳入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清单,逐一整改销号。(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等市有关部门) 五、推进长效监管 (一)加强规划引领。各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河湖水功能区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规划区划,要充分考虑排污口布局和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排污口设置的规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将排污口设置规定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严格审核把关,从源头防止无序设置。(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行政审批局) (二)严格规范审核。排污口设置审核部门(国家和省负责设置审核的除外)应统筹水环境容量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管理要求,按照分级审核权限,从严开展排污口设置审核工作,对未达到水质目标的水功能区,除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外,严格控制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对可能影响防洪、排涝、堤防安全和河势稳定的排污口设置审核,应征求有管理权限的流域管理机构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防洪评价审批手续。排污口审核信息要及时依法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三)强化监督管理。各县(市、区)要根据排污口类型、责任主体及部门职责等,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责任。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排污口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水利部门负责提供水系矢量图、岸线矢量图等相关资料,根据河湖及岸线管理保护要求指导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指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城市垃圾填埋场排污口、雨洪排口排查整治;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农业排口、水产养殖排污口、畜禽养殖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加强对工矿企业、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监测,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方要适当加大监测频次。行政审批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等措施,督促排污口责任主体开展自行监测,公开相关信息。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辖区水环境质量改善需要,将排查出的农业排口、城镇雨洪排口及其他排口纳入管理。加强城镇雨洪排口旱天污水直排的溯源治理,加大对借道排污等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排污口信息化、智慧化监管,将排污口排查整治、设置审核、日常监督管理等信息纳入排污口信息平台,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按照省有关工作部署,加强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排污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行政审批局)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邯郸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和市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具体名单见附件1),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市级牵头抓推进、县级具体抓落实的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各县(市、区)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切实做好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日常监督管理,将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落实整治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市生态环境局要会同市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统筹制定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加强协调和工作衔接,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组织调度,督促各县(市、区)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责任,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进行通报。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全市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二)严格考核问责。将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监督管理情况纳入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强化督导检查,对在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被动应付、不求实效、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进展迟缓等突出问题的,按照情形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严格环境执法。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以严厉打击涉水环境问题为重点,倒逼陆域污染源治理,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排污口环境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设置排污口或不按规定排污的,依法予以处罚;对私设暗管接入他人排污口等逃避监管借道排污的,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四)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加强遥感监测、水面航测、水下探测、热成像、管线排查等各类实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使用,为排污口排查整治提供技术保障。组织开展排污口管理基础性研究,分析排污口空间分布及排放规律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推动构建“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为科学、精准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公众监督。加大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强化公众水污染监督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排污口责任主体应通过标识牌、显示屏、网络媒体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排污口相关信息,增强排污单位自律意识。各县(市、区)要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和渠道,鼓励公众举报违法排污行为,生态环境等部门要依法公开并定期更新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信息,营造全社会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8根据区委办《20xx年城厢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六大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莆城委办【20xx】19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工作,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水环境为目标,依法整治主要河道沿线排污口,不断强化污染源防治措施,逐步提升水环境监察监测能力,确保我街道主要河道排污口得到全面整治。 二、基本做法 1.全面排查。在前期排查的排污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排摸,为全面完成整治工作打下基础,我街道辖区内共排查出14个入河排污口,并一一建档立册。 2.分类推进。加强排污口成因的排查,对私设的排污口、暗管,一律封堵限期整治,做好雨污分流的限期整治。 3.统筹推进。结合“河长制”工作,全面排查入河排污口情况,彻底整治排污口。 三、整治目标 全面清理封堵排查发现的非法设置、设置不合理、经整治后仍无法达标排放的排污口。 四、实施步骤 1.统筹部署阶段。制定龙桥街道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统筹部署相关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 2.排查阶段。龙桥街道共发现14处入河排污口,下磨溪9个,龙桥溪3个,延寿溪1个,洋西溪1个。 3.集中整治阶段。对排查出的排污口进行整治,全面实行排污口封堵、雨污分流纳管等方法,现已完成逸夫幼儿园、北磨桥头、筱塘北街、逸夫小学、石室路桥头、市总工会、白天鹅酒店、儿童乐园共8处排污口的污水收集;并对市府办集资楼、凤办集资楼2处排污口进行封堵;龙桥派出所桥下第二自来水厂自来水厂反冲洗水,区住建局和区水务局已发函给市水务集团令其整改;龙桥溪3处排污口由区住建局牵头已进行雨污分流处理。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入河排污口整治是“河长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时间紧、任务重,街道河长办及成员单位、社区要精心组织实施,细化要求、落实责任,确保排污口整治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2.完善工作体制。要进一步健全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体制,定期会议、信息报送、进度通报制度,及时沟通交流排污口整治相关情况,确保整治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3.营造整治氛围。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的舆论宣传和公众监督,加大排污口整治专项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整治工作。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9围绕建设“六新河池”目标任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__〕1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20__—20__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__〕36号)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各类入河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排污口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范围和时间截点 (一)排查范围。 以珠江流域的红水河、龙江、刁江、大环江等为重点,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 (二)时间截点。 20__年底前,完成市内珠江流域的重点干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同时完成已查明排污口总数30%的整治。 20__年底前,完成已查明排污口总数70%的整治。 20__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辖区内所有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所在河流范围内所有排污口排查。 20__年12月底前,完成已查明排污口整治;建成技术体系科学、管理体系高效的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三、工作任务和要求 (一)排查溯源。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组织辖区内的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执法、林业、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20__—20__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__〕36号)的工作要求,完成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工作,摸清排污口底数,开展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掌握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情况,填报广西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管理系统,形成排查工作成果。 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原则,查清污水来源,建立排污口责任主体清单。对难以明确责任主体的排污口,由属地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溯源分析,按照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确定责任主体;经溯源分析仍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属地县(区)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或由其指定责任主体。责任主体负责排污口源头污染治理以及排污口整治、规范化建设、设施更新维护等。 工作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制定辖区内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实施方案,及时开展排查溯源与整治工作,并于20__年9月23日前将本县(区)的实施方案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 (二)分类整治。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制定排污口整治方案,明确整治责任、整治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 1.对于问题简单、可立行立改的排污口,可在排查或溯源阶段直接按照相关技术要点开展整治;对公共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排污口,应在统筹协调、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开展整治;对确有困难、短期内难以完成排污口整治的企事业单位,合理设置过渡期,指导帮助整治;对取缔、合并后可能影响行洪排涝、堤防安全的排污口,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2.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内设置的排污口,由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对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排污口,应避免“一刀切”做法,在确保相关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制定整治措施。 3.对具备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纳条件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原则上予以清理合并,污水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对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或开发区内企业的排污口,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污水由园区或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集中处理。对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或开发区外的排污单位,原则上一个排污单位只保留一个排污口,对厂区较大或有多个厂区的,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清理合并后确有必要保留两个及以上排污口的,应将保留理由、排污口位置和污染物排放量等基本信息报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登记备案。对集中分布、连片聚集的中小型水产养殖散排口,鼓励统一收集处理养殖尾水,设置统一的排污口。 4.对存在借道排污等情况的排污口,要组织清理违规接入排污管线的支管、支线,推动每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用一个排污口的,要督促各排污单位分清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对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破损老化、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排污口及排污管线,应采取合理调整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新维护设施等措施进行分类整治,并根据日常检修需要设置必要的检查井。排污口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按规定树标立牌,便于现场监测和监督检查。 工作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制定本辖区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实施分类整治。每年1月3日前、7月3日前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生态环境局。 四、责任分工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是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有关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市级有关部门。 1.市生态环境局是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牵头部门,对专项行动实施统一调度,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组织开展现场督导检查,统筹推进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长效机制和本市入河排污口管理台账。 2.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提供排查范围内工业企业清单,包括地理位置、行业类别等,配合督导检查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集聚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3.市水利局负责提供排查范围内取水单位信息(包括名称、位置、取水许可证及其附件)、水系矢量图、岸线矢量图等相关资料,配合督促指导相关单位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4.市财政局负责保障市本级财政事权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经费。 5.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畜禽养殖排污口、水产养殖排污口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6.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提供排查范围内垃圾中转站、填埋场排污口、市政污水管网图、市政雨水管网图、箱涵、溢流口等相关资料,督促指导完成工作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7.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排查范围内港口、码头、港口企业等污水排放信息,督促指导完成本行业相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8.市林业局配合开展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中排污口的排查、溯源、整治工作,提供有关基础资料,督促指导完成工作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人民政府统筹、各县(区)人民政府抓落实的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城市管理执法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衔接,共同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落实排污口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做好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日常监督管理,对照年度目标及任务,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强规划引领。全市各级各类规划、区划要充分考虑排污口布局和管控要求,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排污口监督管理的规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将排污口设置要求作为重要内容,从源头上防止排污口无序设置。 (三)严格考核问责。强化督查督导,将排污口整治和监督管理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查、污染防治攻坚战、河湖长制等相关工作考核。对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进度严重滞后以及在排污口监督管理中存在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等行为,采取通报、约谈等措施,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各部门在排查工作中要严格落实相关基础资料的保密责任制。 (四)加强公众监督。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将排污口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纳入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科普教育,强化公众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意识,督促责任主体主动向社会公开排污口相关信息,强化企业自律意识。生态环境等部门要通过政务新媒体等平台,依法公开排污口信息,及时发布排污口监督管理政策,健全公众监督机制和参与制度。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和渠道,鼓励曝光违法排污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10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强和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进一步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府办发〔20xx〕61号)和《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绵府办发〔20xx〕40号)要求,结合梓潼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水陆统筹、以水定岸、明晰责任、严格监督、统一要求、差别管理、突出重点、统筹实施”八项工作原则,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工作规范体系,推动解决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20xx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启动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 二、开展排查溯源 (一)组织排污口排查。 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通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和人工实地勘察等手段,对排查范围内所有“口子”进行全方位调查,摸清掌握各类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排查范围分为重点区域、一般区域和其他区域。重点区域为梓潼县行政区域内,梓江干流以两侧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一侧延伸1公里,包括所有人工岸线(城镇岸线、临江工业岸线、河堤岸线、特殊用途岸线等),自然岸线(滩涂、湿地等)和河心岛。上述流域沿河2公里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以岸线向陆域一侧延伸覆盖整个园区。重点区域排查具体范围可根据产业布局、排污特征等实际情况适当扩大。一般区域为除重点区域外,梓潼县行政区域内双板河、石鸡河、马鸣河、金天河、宝石河、大新河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经人口集中、工业集聚、排污问题相对突出、环境风险高、生态敏感脆弱区域的河流干流以两侧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一侧延伸500米,包括所有人工岸线(城镇岸线、临江工业岸线、河堤岸线、特殊用途岸线等),自然岸线(滩涂、湿地等)和河心岛。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以外的为其他区域。 (二)确定排污口责任主体。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则,逐一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对于难以分清责任主体的入河排污口,梓潼生态环境局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溯源分析,查清入河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确定责任主体;经溯源后仍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县人民政府指定责任主体。责任主体负责源头治理以及入河排污口监测整治、规范化建设、维护管理等。梓潼生态环境局负责统筹推进全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经开区管委会、各镇(乡)人民政府承担组织实施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主体责任。 (三)同步监测研判排污状况。 按照“边查边测”原则,与排查阶段的人工现场核查、疑难点攻坚排查同步开展。监测工作分为现场快速检测和异常点位人工重点监测,通过监测,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的水质、水量、污染物种类。梓潼生态环境局结合排污许可相关要求,按照“谁排污、谁监测”原则,督促指导排污单位对本单位废水开展自行监测,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对入河排污口开展自行监测,梓潼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监督监测。入河排污口监测必测指标为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其他特征污染物监测指标根据需要增加。有监督性监测或者在线监测数据等有效数据的.入河排污口,可直接使用其监测数据。重点和一般区域既上岸查污染源和排污口,又同步开展相关河段水质监测,准确掌握流域水环境突出问题及成因,推动实现精准治污。 三、实施分类整治 (一)明确入河排污口分类。 根据《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HJ1235—20xx),将入河排污口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等四种类型。医疗机构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参照工业排污口中工矿企业排污口管理。 (二)明确整治要求。 按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整治总则》规范和“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按照“一口一策”原则制定全县整治方案,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开展整治。整治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稳妥有序推进。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排污口的整治,应做好统筹,避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整治工作安全有序;对确有困难、短期内难以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的企事业单位,可合理设置过渡期,指导帮助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通过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取缔、合并、规范,最终形成需要保留的入河排污口清单。取缔、合并的入河排污口可能影响防洪排涝、堤防安全的,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排查出的城镇雨洪排口、农田退水口、沟渠、河港(涌)、排水干渠等,结合黑臭水体整治、消除劣Ⅴ类水体、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统筹开展整治。 (三)依法取缔一批。 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内设置的入河排污口,相关部门要依法采取责令拆除、关闭等措施予以取缔。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避免“一刀切”,合理制定整治措施,确保相关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和供水安全。 (四)清理合并一批。对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原则上予以清理合并,污水依法规范接入污水收集管网。工业园区内企业现有入河排污口应清理合并,污水通过截污纳管由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工业园区外的工矿企业,原则上一个企业只保留一个工矿企业排污口,对于厂区较大或有多个厂区的,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清理合并后确有必要保留两个及以上工矿企业排污口的,应经市生态环境局审核同意。对于集中分布、连片聚集的中小型水产养殖散排口,鼓励统一收集处理养殖尾水,设置统一的入河排污口。 (五)规范整治一批。 按照有利于明晰责任、维护管理、加强监督的要求,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存在借道排污等情况的入河排污口,要组织清理违规接入排污管线的支管、支线,推动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用一个入河排污口的,要督促各排污单位分清各自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对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入河排污口和排污管线,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入河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新维护设施、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措施进行整治。入河排污口设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明显位置树标立牌,便于现场监测和监督检查。 四、工作进度安排 (一)无人机航测(20xx年6月20日-20xx年7月10日)。 按照无人机航测技术要求,制定无人机航测技术方案,完成无人机航测和解译工作。20xx年7月10日前形成无人机航测排查成果(已完成)。 (二)现场排查(20xx年7月11日—20xx年9月10日)。 开展人工徒步现场排查、疑难点攻坚排查,核实确定入河排污口信息,建立本行政区入河排污口名录。按照“边排查、边监测”要求,同步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20xx年9月10日前形成人工徒步现场排查、疑难点攻坚排查成果。 (三)溯源分析(20xx年9月11日—20xx年9月30日)。 在排查和监测基础上,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分析,基本查清污水来源,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完成排污口溯源认定,确定纳入整治的入河排污口名单。20xx年9月30日前形成溯源分析成果。 (四)分类整治(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31日)。 在排查、监测、溯源基础上,编制“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分类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20xx年10月31日前,制定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方案。20xx年底前完成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五、严格监督管理 (一)加强规划引领。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规划区划,要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入河排污口布局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入河排污口设置的规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将入河排污口设置规定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严格审核把关,从源头防止无序设置。 (二)严格规范审批。 工矿企业、工业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依法依规实行审核制。对未达到水质目标的水功能区,除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外,应当严格控制新设、改设或者扩大入河排污口。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和河势稳定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应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入河排污口审批信息要及时依法向社会公开。 (三)强化监督管理。 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原则,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协作,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责任。梓潼生态环境局统一行使入河排污口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等措施,依法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要求;水利局负责根据河道及岸线管理保护要求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住建局负责指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排污口排查整治;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公路排污口排查整治;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农田退水口、大中型灌区排污口、水产养殖排污口、畜禽养殖排污口排查整治;卫健局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对工矿企业、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开展监测。在条件允许时,将排查出的农业排口、城镇雨洪排口及其他排口纳入管理,研究符合种植业、养殖业特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探索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开展城镇雨洪排口旱天污水直排的溯源治理,加大对借道排污等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严禁合并、封堵城镇雨洪排口,防止影响汛期排水防涝安全。 (四)严格环境执法。 梓潼生态环境局要加大入河排污口环境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设置入河排污口或不按规定排污的,依法予以处罚;对私设暗管接入他人排污口等逃避监督管理借道排污的,溯源确定责任主体,依法予以严厉查处。要督促指导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定期巡查维护排污管道。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梓潼生态环境局要配合建设全省统一的入河排污口信息平台,适时启动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录入工作,管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日常监督管理等信息,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加强与“三线一单”、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建立排污单位、排污通道、入河排污口、受纳水体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总河长制办公室要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梓潼生态环境局会同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等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责任,及时跟进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紧盯目标任务,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衔接,健全长效机制。经开区管委会、各镇(乡)人民政府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日常监督管理,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落实整治责任,确保排查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问责。 建立激励问责机制,将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核内容,对在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等行为的,依纪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地方、部门和人员责任。 (三)加强公众监督。 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引导公众投身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加大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公众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意识。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应通过标识牌、显示屏、网络媒体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入河排污口相关信息。梓潼生态环境局要通过政府的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依法公开并定期更新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公众举报身边的违法排污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11为扎实推进我州长江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交办长江入河排污口清单的函》(环办执法函〔20xx〕708号)、《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参考要求、“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及台账模板的通知》(鄂环办〔20xx〕91号)要求,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确保水安全”,在排查、监测、溯源基础上,经过2—3年的努力,基本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整治成效,查漏补缺,到20__年底前建立起权责清晰、监管到位、管理规范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整治目标 对生态环境部交办我州78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中尚未整治到位的573个排污口,各有关县市和部门按照前期监测分类、已经明确的责任主体和主管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逐个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全力持续推进整治。通过实施排污口整治,有效控制入河排污量,防治水污染,促进水质持续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恩施州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清单由州生态环境局另行下发,并实行动态管理。 (一)取缔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1个,城镇雨洪排口1个,沟渠、河港(涌)、排干等2个。 (二)工程整治76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74个,工业排污口1个,其他排口1个。 (三)长效监管493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1个,城镇雨洪排口214个,港口码头排污口5个,工业排污口3个,沟渠、河港(涌)、排干等165个,其他排口11个,待核定非排口94个。 三、主要措施 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分类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 (一)依法取缔一批。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设置的排污口,依法责令拆除、关闭或者恢复原状。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对上述区域划定前已经存在于区域内、暂时难以拆除且对环境影响不大的排污口,制定序时推进整治措施,确保相关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经整治已无污水排出且不具备泄洪等功能的管道,及时拆除或封堵。 (二)清理合并一批。加快推进污水、雨水管网和必要的调蓄处理设施建设,对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存在的各类排污口,其排放的污水能够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效处理的,原则上均予以清理合并,污水通过截污纳管由集中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暂不具备纳管条件的应采取有效措施收集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工业企业尽量布局在工业园区,园区内企业现有排污口原则上清理合并,通过截污纳管由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收集处理,暂不具备入园条件的工业企业原则上只保留一个排污口,对于厂区较大或有多个厂区确有必要设置两个及以上排污口的,报州生态环境局审批。 (三)规范整治一批。对保留的排污口按照有利于明晰责任、维护管理、环境监督的要求开展规范化整治。对存在私搭乱接、借道排污等问题的排污口,应全面清理排污管线违规接入的支管、支线,确保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多个排污单位确需共用一个排污口的,各排污单位应在排水汇入排污管线前安装监测计量设施,分清各自责任,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对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排污口,重新合理设置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并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有关县市政府是辖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优化工作专班,细化职责分工,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强化调度和全流程管控,建立整改销号制度,实行完成一个、公示一个、销号一个。 (二)多措并举整治。一是标本兼治、稳扎稳打,对涉及群众日常生活或确有困难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治的排污口,采取审慎包容措施,防止一堵了之等行为;二是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把排污口整治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和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多方共赢;三是严格质量、务求实效,把排污问题有没有解决、环境质量会不会改善、人民群众是不是满意作为衡量整治工作的标准,确保整治取得扎实成效。 (三)明确部门分工。州生态环境局统筹全州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负责指导和督办工业排污口和其他排口整治工作;州住建局负责指导和督办全州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和城镇雨洪排口整治工作;州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和督办全州港口码头排污口整治工作;州水利湖泊局负责指导和督办全州沟渠、河港(涌)、排干等的整治工作;州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和督办全州农业农村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各县市对口部门比照履行本辖区各自职责。 (四)严格责任落实。各有关县市要积极构建政府统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人员、资金等方面投入,将整治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州生态环境局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督导,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履职不力、进展迟缓、弄虚作假等问题突出的,采取通报批评、公开约谈等措施;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五)强化信息公开。州、县两级要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对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进行宣传,并在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及时公开整治进展情况。各有关县市要加大排污口管理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公众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意识。各排污单位应通过标志牌、显示屏、网络媒体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排污口相关信息。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12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总体部署要求,根据省、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核查整改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我县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改和落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二、整治目标 对县境内河道、湖泊、水库和渠道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摸底、排查,对手续齐全的且排放达标的排污口保留,违规设置或排放不达标的排污口进行整改、关闭。最终使县境内水源的水质稳定达标,河道水质普遍改善,提升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提供足够的环境容量。 三、整治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县水务局牵头,县环保局、住建委、农委和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8月25日前,按照《池州市入河排污口信息表》中提供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对全县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基本情况及入河排污口监测情况的调查,完成辖区内入河排污口的摸排、复核、登记和补录上报工作,同时对每个排污口设置单位填写检查记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整改措施。按照梳理出的入河排污口存在问题,制定东至县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表,要求一个入河排污口一个整治对策,并明确存在问题、整改方式、整治内容、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二)集中整改阶段 县水务局牵头,环保局、住建委、经信委、农委和各乡镇人民政府,20xx年9月前完成立标牌和建档,20xx年12月25日前,完成入河排污口调查、清理、登记等工作,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台帐资料,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及相关规划布局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拆除、关闭工作;对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及相关规划布局的入河排污口,及时完成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和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强制执行阶段 20xx年12月31日前,对于不符合有关法规规定及相关规划布局的入河排污口,且在限期内未能有效拆除、关停的,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水务、环保、住建等部门,成立整治执法队伍,调用专用设备,对排污口实施强制拆除工作,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款追究法律责任。 (四)总结报送阶段 县水务局按照该方案整改步骤和时间节点按时将各阶段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完成情况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池州市人民政府和池州市水务局,并提出下一阶段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任务。 四、明确职责分工 (一)县水务局 牵头组织全县入河排污口的核查、登记、建档和整改工作,负责完善入河排污口审批手续;指导全县乡(镇)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指导开展水质监测、立标立牌、执法监管等工作,组织水务、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汇总相关部门入河排污口整治信息的.上报工作。 (二)县环保局 组织核查登记全县入河排污企业名录、污水处理厂名录并对设置单位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方式、环评审批与监测等信息整理、核查、报送;配合水务部门完成入河排污口建档工作;负责把好入河排污口环评审批关,务必将水务部门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登记和核实工业排污口整改;负责落实建设单位按入河排污口设置要求办理审批手续,对拒不配合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改工作的工业企业,县环保局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予以严厉查处。 (三)县建委 负责提供全县生活污水排污口和雨污合流排水口名录及相关信息整理与核查,并负责填写相关基本信息调查表、设置单位基本调查表,提供项目设计、审批等材料复印件,并完成入河排污口现场核查、登记建档工作,提出需要整治的生活污水口和雨污合流排水口整治方案,负责落实建设单位按入河排污口设置要求办理审批手续。 (四)县经信委 配合环保局及水务局核查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单位基本资料,负责落实规模以上企业按入河排污口设置要求办理审批手续。 (五)县农委 负责核查全县向河湖排污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名录及其设置单位、排放方式等信息整理和核查,提出需要整治的畜禽养殖入河排污口的整治方案,牵头依法取缔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养殖排污口,负责落实建设单位按入河排污口设置要求办理审批手续。 (六)各乡镇 落实辖区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要按照整治的时间节点及任务要求进行专项整治,并对提供的数据负责。 五、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 通过本次的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活动,积累经验,巩固成果,完善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落实监管主体、流程及责任,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设置入河排污口的行为。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13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__年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碧水保卫战五年行动计划(20__-20__年)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深入打好20__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20__年,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国考省考断面达到年度水质目标要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重要江河源头和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等重点水库水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民生实事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详见附件1)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提升国考省考断面达标攻坚成果。 强化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统筹推进生活、工业、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干支流、上下游系统治理。对未达标及不稳定达标的断面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污水管网修复与建设、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短板,强化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农村污染控制。建立健全国考断面控制单元内劣Ⅴ类一级支流和其他重点支流监管台账,持续推进管网建设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向一级支流延伸,推动水质改善并消除劣Ⅴ类(详见附件2)。 强化汛期水环境监管及应急应对工作,结合省级汛期重点国考断面清单,开展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确定市级汛期重点关注断面。对断面突出问题实施清单管理,厘清责任区域和责任主体,持续加强整改,有效削减汛期污染物浓度峰值。市级汛期重点关注断面及突出问题清单按要求报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等参与,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各项措施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强化饮用水源保护。 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录管理,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范围和供水规划,建立分级管理名录。加强县级以上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各县(区)要扎实推进乡镇级水源地“划立治”工作,6月底前完成新划定乡镇级水源保护区批复备案,并开展规范立标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以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为重点,巩固提升农村水源水质安全保障水平,到2020__年底,基本完成实际供水人口在1千人以上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局等参与) (三)强化良好水体保护。 加强江河源头水生态环境保护,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江河源头生态环境基础调查,梳理建立省内重要江河源头名录,探索开展江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重要供水水体保护,配合省研究出台加强饮用水源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文件,加强东江、韩江及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等重要水体入河入库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加强东江及新丰江饮用水源型水库营养状态和藻类监控,强化水华预警监测及形势研判,编制应急防控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防控工作,保障水质稳定达标。(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参与) (四)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 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持续巩固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向县域拓展,加快推进县级城市(含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按省要求完成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参与)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优先整治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高质量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确定的我市新增2个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我市7条省级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力争达到30%。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配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参与) (五)加快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双转变、双提升”。2020__年底前完成建成区各排水单元管网排查,健全和完善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并根据排查结果,制定管网改造修复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县城管网排查。加快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缺口,开展管网建设、修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加快补齐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开展差别化精准提标试点工作,重点强化进水浓度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的污水处理厂系统整改,对现有进水BOD浓度低于100mg/L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一厂一策”编制,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开展精准整治。(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参与) (六)深入开展工业污染防治。 推动涉水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提质增效,组织做好新增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强化排污许可“一证式”执法监管。优化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推动不能稳定达标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对存在工业污染的重点流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持续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厉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参与) 抓好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工业清洁生产。继续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主导产业为电子、印染、原料药制造等园区开展工业废水综合毒性监控能力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 (七)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优化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档升级,规范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开展设施装备配套情况核查。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参与) 试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大力推进东源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科学测算化肥农药和畜禽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2020__年底前完成优先治理区域清单。以优先治理区域为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总结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易复制、可推广治理措施和监督指导模式经验。(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严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配合研究制定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八)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定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方案,6月底前公开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或方案)。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各县区6月底前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或方案),推进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保质保量完成年度民生实事任务,年底前新增75个以上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九)强化船舶污染治理。 全面落实《广东省深化治理港口船舶水污染物工作方案》,推进400总吨以上不满足排放要求的船舶强制配备符合排放标准的水污染物储存或处理设施,400总吨以下不满足排放要求的内河船舶按省要求时间完成改造。(河源海事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参与) 在新建或扩建港口码头时,要配套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结合实际需求新建或扩建船舶含油污水处理设施,满足到港船舶含油污水的处理需求。内河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能力达100%。(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河源海事局参与) (十)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认真谋划做好全市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谋划部署,制定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下重点水体排污口排查,逐步实施溯源整治。动态更新重点监管排污口名录,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逐步完善“一口一档”信息。优先整治存在违法违规情形和突出影响水质的问题排污口,推进列入拟整治清单的101个问题排污口整治,2020__年底前完成整治71个问题排口,力争整治完成率达70%。(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等参与) (十一)强化水资源调度管控。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落实东江、韩江、北江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方案,进一步配合做好国考断面所在河流生态流量目标管控。积极稳妥推进小水电清退整改,促进小水电绿色发展,力争年底前全面落实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核定、泄放调度以及监测管控工作,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市水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参与) (十二)稳步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优化水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动态更新“三线一单”成果,配合省印发实施全省水功能区划方案,根据要求同步调整我市水功能区划方案。开展东江干流、浰江、新丰江、秋香江、琴江、鹤市河、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等重点江河湖库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7月底前完成第一轮水生态环境调查监测工作,10月底前将调查评估分析结果报省生态环境厅。努力建成一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十三)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将流域综合治理的重大科技需求纳入重点研发计划,鼓励开展典型流域及河口区氮磷及溶解氧浓度控制研究。加强重点河流主要污染物通量监测及水质污染溯源监测,开展重点攻坚断面干支流加密监测,并逐步延伸至二级支流。健全预警通报和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加强国考断面水质分析研判,提升水质异常分析和应对能力。(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科技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参与) (十四)健全预警督办机制。 建立完善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实施水生态环境问题闭环管理。坚决抓好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涉水问题整改工作的统筹调度。对水质严重恶化或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严重滞后的县区,要通过提醒约谈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和措施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河源海事局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强化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将本工作方案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逐一分解,层层压实责任。市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工,加强对各县区工作的业务指导,协调推动解决问题。市生态环境局要发挥牵头作用,优化督导服务机制,强化技术帮扶。各县(区)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强水质分析研判,实施科学精准治污。 (二)强化信息调度。各县(区)要围绕水质达标和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方案,7月25日前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市直牵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全年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分别于6月30日前及次年1月5日前函送市生态环境局。 (三)强化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做好水污染防治资金保障工作,积极组织谋划项目申请入库,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以及专项债项目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模式,鼓励并规范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攻坚。鼓励国有企业发挥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参与建设运营,履行社会责任。 (四)强化公众参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生态环境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结合环境宣传月以及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创建等,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宣传力度。 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 篇14为进一步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问题排查整治,根据《马鞍山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市级暗访工作制度(试行)》《马鞍山市河湖长制问题交办分办督办制度(试行)》等文件要求,现决定开展20xx年马鞍山市河湖长制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排查范围 聚焦全市河流湖泊,以设立市级河长湖长的长江干流马鞍山段、裕溪河马鞍山段、牛屯河马鞍山段、水阳江马鞍山段、滁河马鞍山段、采石河、慈湖河、得胜河、石臼湖马鞍山片、雨山湖(河)等10条(个)主要河湖为排查重点。 二、排查方式 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行排查,由市水利局抽调人员组成6个排查工作组分组开展,可结合汛期检查等日常工作或开展专项督查,原则上每季度不少于1次全覆盖所查县区(园区)。具体分组安排如下: 1、花山区、慈湖高新区 带队领导:张定程 参加科室(单位):水政水资源管理科 2、含山县 带队领导:汪学伟 参加科室(单位):市水利工程运行调度中心 3、和县、郑蒲港新区 带队领导:郑李龙 参加科室(单位):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4、雨山区、市经开区(示范园区) 带队领导:周拥军 参加科室(单位):河长制工作科、市河湖管理服务中心 5、当涂县 带队领导:伍先平 参加科室(单位):规划建设科 6、博望区 带队领导:吴先林 参加科室(单位):水旱灾害防御科 三、排查内容 1、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涉及的河湖问题整治情况; 2、河湖管理范围内是否存在“四乱”问题:非法围垦、非法侵占水域滩地等“乱占”问题,河湖非法采砂、取土等“乱采”问题,乱扔乱堆垃圾,倾倒、填埋、贮存、堆放固体废物等“乱堆”问题,修建阻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乱建”问题; 3、在禁捕区域是否存在非法捕捞行为,如设置拦河渔具、电毒打鱼、炸鱼等; 4、河湖水体是否存在异常,如浑浊、黑臭、有异味,有飘浮垃圾,有大面积水葫芦、水花生等; 5、长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情况,是否存在偷排、漏排、超排污水废水等情况; 6、各级河长湖长公示牌是否存在倾斜、破埙、变形,内容是否存在未及时更新的情况; 7、是否存在其他影响河湖水环境、水生态的情况。 四、工作要求 1、各排查工作组要对照排查内容,认真开展问题排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拍照留存,建议使用时间相机、今日水印等标注经纬度、地点、时间的APP。排查结束后及时填写《20xx年马鞍山市河湖长制专项排查整治问题清单》(见附表),连同现场照片一并报送至局河长制工作科。 2、河长制工作科负责汇总整理问题清单,按照《马鞍山市河湖长制问题交办分办督办制度(试行)》的要求,及时交办给有关河长湖长或责任单位,对于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可实行专项督办。要将本次专项排查整治情况纳入市河湖长制工作年度考核。 3、各县区水利局、开发园区水利职能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整治标准,认真抓好整改,确保取得实效,整改进度要及时报送至河长制工作科。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