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范文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通用19篇)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教材第一部分是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告诉学生可以分两个步骤,1、先要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铁片撬开铁桶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在开酒瓶盖时有的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老师要多准备些实物,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亲眼看到各类杠杆类工具的工作过程,学生就容易发现三个点,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2

  这一课我选择的是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教材上的活动方法,让学生经历不同状态下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曾经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并要求学生能画出工作图,以巩固这一方法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可以说,探究活动是成功的,但是还是有个别同学没有完全理解,分析本次课,我认为是我自己把教材复杂化了,其实在本课中并未强调重点和力点,而我在学生们没有任何基础的条件下将重点和力点强加给学生,本身对学生来说又加大了难度,所以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理解。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3

  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什么情况下,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解答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距离的比较,可如何让学生自行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和学生共同确认什么是省力?

  “当用力点是两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一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费力”

  “当用力点是一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两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省力”

  当省力与费力的标准确定后,我将几组数据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经过自行动手验证之后,很快得出判断

  此时我第一次提问,“从我们的数据表格中能够发现,杠杆在什么时候省力吗?”

  此时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并不多,但已有部分学生隐隐约约猜测到了省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可始终无法摆脱钩码数的干扰。

  为了帮组学生理解,我将表格中所有的钩码数全部从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数与验证信息。

  学生们眼前一亮,干扰他们的主要信息没有了,很快就发现距离与三种杠杆之间的密切关系。

  为了巩固学生的发现,本人再次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先判断,再动手用杠杆尺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再次体验到三种杠杆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距离之间关系。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4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发菜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本课设计中,设计的拓展练习:小鸟和小乌龟会对荷叶说什么?还有哪些小伙伴来,他们会说什么?你们会说什么?使学生积极思维,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与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

  我想,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分开放和民主的空间中自由吐纳和涵泳,使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的奔涌。引导学生在领悟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当然课堂中还存在不足,比如因为主要以表演的方式学习感悟,可能对有些不喜欢表演的而喜欢其他方式学习的同学来说,没发挥他们个人学习上的优势,而且难免会有单薄之感。还有,到台上表演的同学不够多,参与面上还有待加强。

  ——噢!躺在上面是多么舒服、多么快乐呀!——你们体会了小水珠的心情,咱们怎么样才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呢?”像这些极富启发性的语言,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5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方法运用

  在进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中运用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

  具体做法

  1.在研究分子运动规律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的出结论。

  2.用到的研究方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进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小结。

  不足之处在于,在提出分子热运动这一观点时应该是让学生多举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记忆起来会更深刻,理解的也会更好。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6

  《悯农》是唐朝诗人李绅所作, 全诗共四句,语言朴实无华,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还在禾地里锄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道出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表达作者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背诵诗歌外,还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要让孩子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让他们同情辛勤劳动的农民,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表示愤慨。

  我在教学《悯农》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运用挂图引导学生说了两次话。一开始我出示挂图(农民正在烈日下给禾苗锄草,汗水直往下滴),我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这一提问给了孩子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有话可说,既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得到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诗文做下了铺垫。

  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我说:“同学们对古诗的意思也理解了,请你们再看这张图,如果你们面对着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你们有什么想对别人或者对自己说的吗?”因为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想对自己说要爱惜粮食;我想对同学说吃饭时不要掉饭粒;我想对爸爸妈妈说,如果浪费了粮食,农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费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诗和乐一直是紧紧相伴的。古代的诗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乐也总是带有许多诗意和想象。因为古诗短小孩子们从小就听熟或背熟了,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词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同时,结合古诗句的特征、语气、语调,培养儿童对节奏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励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7

  学校课改处安排了高一各备课组准备一节课改展示课,很荣幸我能代表物理组来完成这节课改展示课,我这次讲的是《弹力》,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正式讲课,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一周的时间里组里的所有老师都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体会本课的三维目标,努力围绕三维目标来讲好这一节课。

  课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20__年奥运会上何雯娜蹦床的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在显示微小形变实验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演示“激光”实验,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走向课堂中央向同学们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瓶子实验,效果非常显著。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总结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8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与此同时,图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学生纷纷猜疑起来,如果在这里我再向学生作一下介绍就更好了。

  在这次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字词得教学中,节奏不够紧凑,花的时间过多。生字组词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先组词,学生不能组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词应该将词语板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着生字读词语,有一定的难度。

  2、课前准备没有做好,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并不是很顺畅,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孩子也是嗑嗑巴巴的,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

  我想,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让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愉悦地上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9

  《丑小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丑小鸭因“丑”而到处受人欺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终因由丑变美而获得了新生的故事,在教学中,为了教出祖国语音文字的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片浓厚美的氛围,我重视学生的感知性活动,让感知性活动发挥以下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 “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课文中的很多词语课后我也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这样会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0

  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我想通过对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渲染,让学生进入到课文中,然后根据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想进一步的靠近我校的校本教研课题。但是我怕孩子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去研究课文,那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有点泛泛,所以我就化解成四个小问题,结果这么一弄却显得教学生硬,在备课时我更想到了这个问题。因为一开始设计我就想往学校的课题上套,如果不从问题入手就会把我事先想好的切入文本的设计给打乱了,如果直接从问题入手把进入文本的四个小问题取消,课堂教学怕是会出现散、没有主线的局面,怕精讲的时候不顺手,这样一来在这两个方面就出现了矛盾,这两个我都先要怎么办,我自己也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我只能怀着一颗试一试的心进行教学,结果这还是最大的问题。此外,在省略号的讲解中我有一个疏漏,竟注意挖掘他省略了什么,忘记了在后边稍稍的总结一下省略号的作用,这样人文性和工具性都能体现出来。关于这堂课我感觉除了这两点之外,其他方面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课堂气氛上把学生充分的带了起来,我自己也真的投入了文本,师生理解课文的这份情感融合在了一起,才有了后面学完课文之后当问到:“此时学完课文你想说什么?”孩子们才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我班张瑶同学现场发挥引用了冰心说的话,并且加以自己的理解而抒发自己此时此刻的感情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得到升华。

  这节课所体现的是人文性,在教学中我的宗旨是从文本的理解中渗透文章的工具性,我本着一个路子就是从文章的里边往外走,意思就是先理解文章的感情尤其是向这样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以人文性为主,讲到哪理解到哪的时候适时点拨他的知识点。

  把我事先想好的切入文本的设计给打乱了,如果直接从问题入手把进入文本的四个小问题取消,课堂教学怕是会出现散、没有主线的局面,怕精讲的时候不顺手,这样一来在这两个方面就出现了矛盾,这两个我都先要怎么办,我自己也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我只能怀着一颗试一试的心进行教学,结果这还是最大的问题。此外,在省略号的讲解中我有一个疏漏,竟注意挖掘他省略了什么,忘记了在后边稍稍的总结一下省略号的作用,这样人文性和工具性都能体现出来。关于这堂课我感觉除了这两点之外,其他方面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课堂气氛上把学生充分的带了起来,我自己也真的投入了文本,师生理解课文的这份情感融合在了一起,才有了后面学完课文之后当问到:“此时学完课文你想说什么?”孩子们才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我班张瑶同学现场发挥引用了冰心说的话,并且加以自己的理解而抒发自己此时此刻的感情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得到升华。

  这节课所体现的是人文性,在教学中我的宗旨是从文本的理解中渗透文章的工具性,我本着一个路子就是从文章的里边往外走,意思就是先理解文章的感情尤其是向这样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以人文性为主,讲到哪理解到哪的时候适时点拨他的知识点。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2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通过这节课和孩子们的相处,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始终是高涨和积极地。我觉得我的上的这节课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尝试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也就是让学生带着自信走进课堂。我准备的问题是:“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问题虽然简单,但是目的是在简单的问题当中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态。而且在孩子们的这种心态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们从未接触过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来导入新课的。当这样的新生事物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无疑就是增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使我又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无意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直白地堆学生说:“我们已经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注意听讲”相比较,那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利用远教资源营造学习气氛,搭建朗读平台

  我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而传统的教学总是很难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出现,则改变了一切,它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教学中所用到的声音,图片等不仅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改善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两种动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课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而且我觉得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语文朗读教学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看着课件投影出来的课文内容,总比让学生看着书,或者看着黑板去读的效果好得多。比如《狼和小羊》朗读教学就收到了让我满意的效果的。《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是靠这个外壳来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领会寓意就越明确。而朗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以上的学习寓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试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读待讲,以读促学去帮助学生领会寓意。本篇课文的中点式狼和小羊的次对话。我紧紧抓住了“找碴儿”这个词引导学生展开朗读训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的话,小羊极力申辩的话。狼的话以粗而低沉的语调来读,一字一句充满杀机,小羊的话用尖细柔和的语气来读,这样把课文内容角色化地读书,一方面完全适应孩子的童心,谈化学生为读书而读书的被动意识,激起了学生“我要读”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体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对话的朗读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引发一种情境激发学生大脑,活跃学生思维。通过这次教学我更明白了“读”的力量和必要性。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3

  一年一度的“成长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已经落下帷幕了。仔细回想自己上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那些前辈们对自己的教诲,我至今还深受启发。以后我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特点。我上的《国宝大熊猫》一课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有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特点、 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把握的。可是文章很长,如果我们想在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都交给学生,那是 根本不可能的。这个时候我就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教学,把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作为认知目标,把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为技能 目标,把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情感目标,这样进行课文的处理就不会面面俱到,同时较好地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4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为我们展现了京郊初春的迷人景色。课文学完了,同学们都被其优美的景致陶醉了,总觉得余味未尽。我想,如果能换个方式展现或宣传此美景,启不是既能巩固课文知识有能锻炼学生潜力的一举两得之美事?

  冥思苦想之后,广告给了我灵感。对,给满井设计一则广告----“假如你是满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广告设计师,请你为满井设计一则广告,招揽更多的游客。”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如海报,有书有画;电视广告,有情景或对白;曲艺形式,有说有唱……

  同学们兴趣大增,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

  效果甚佳,其中不乏佳作,现录几则,以飨大家----

  电视广告:

  1.一位大学生第二十四次被女友抛弃后,大哭

  2.他决定上吊,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喘不上气

  3.他决定跳楼,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高

  4.他决定吃安眠药,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苦

  5.他决定用刀刺进自我的胸膛,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痛

  6.他决定触电,但此时却停电了

  7.……

  8.他决定投满井,但他又放弃了,因为他被满井的美丽景色吸引了

  9.他又开始了第二十五次恋爱

  10.他把女友带到了满井,徜徉其间……

  怎样样,满井的魅力够大吧!

  另外还有像“今生不到满井游,枉在世上走一遭”之短小精悍之作,也有倾情的诉说“朋友,到满井来吧!那里的水镜子般清澈,令你神倾;那里的山少女般秀美,令你陶醉;那里的柳柔梢披风,令你遐想;那里的麦田浅鬣寸许,令你充满希望”,还有“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满井景色优美景色甚佳……”

  透过这次作业,我深刻认识到指导作业需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开放的作业观。教师凭借开放的作业设计,辨证的传授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动态的呈现知识;学生凭借开放的作业的完成,动态的理解知识,灵活的应用知识,融汇的深化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创新的实践空间中,得到语言实践的充分参与,语言思维的充分训练,语言营养的充分吸收,使语言知识内化为他们的语言库存,转化为他们的语言潜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5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 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

  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者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其实,课文朗读也要注意到重难点,比如:美文诵读应教会学生抒情的语气朗读;诗歌诵读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对话朗读更应该教会学生读出不同身份、不同语气的那种感觉。学生只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这好比戏剧中跑龙套、走过场一样,印象不深,浅读辄止,而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否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们陈校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

  是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也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尽管课文不同,课型不一样,但伴随每天课文的朗读重点训练,必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呈阶升梯进之势。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6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教后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是突出了常态下如何扎实有效的组织学生学好这一节课的内容,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情况来看,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结构上,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效果不错。但是学生的动脑方面还不够。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课前学生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课上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也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8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时精心安排,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要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在谈到中西绘画的区别时,学生通过合作,自己总结很很多方面的区别,甚至提出了我备课时忽略的细节,效果出乎意料的得到,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为了主体,而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得到让人惊喜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真正作到师生想融。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高质高效教学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要认真反思一下,以便掌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9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五、实践运用,探究文本外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让学生在读书中探究文本内涵以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适当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实践,在运用和实践中扩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格言,以及让学生课后用心灵去完成一次作业,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很多学生谈到“过年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穿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如何抓能表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的语句,通过朗读和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保罗和兄弟俩相互的给予和关爱之后,再一次回到“快乐”一词上,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呢?很多学生谈到了“帮助别人,别人快乐我也快乐”“帮助妈妈做家务也很快乐”“别人伤心时去关心安慰他人,为别人分解忧愁自己快乐”……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对快乐已经由简单的“得到是快乐的”上升到“给予他人也是一种快乐”上,感情升成自然,达到心灵的共鸣。

  当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因此,对阅读课上教的深与浅我把握得还是不够,整堂课下来,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于细碎,没有完全体现出阅读课教学“放”的特点,这是今后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由此,我想到,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