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范文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

  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 “巷单”等多种称呼。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 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2019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

  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 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 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 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飘逸的龙州山歌等尤为动听,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美、比兴美;一挥而就、出 口成章的流畅美;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很多山歌已经成为现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多、趣味浓。在我市歌圩中,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担、壮拳表演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仍保留较完整的有30多种,其中壮拳在许多地方已失传,只有龙州一带还有传人,被称为壮族一绝。仍广泛盛行的抢花炮项目堪称民族体育的经典,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全市目前有6个歌圩是逢圩必有抢花炮。赛龙舟也是我市壮族歌圩的传统项目,在扶绥县的龙头乡凤庄村、江州区的驮卢镇、龙州县的上金乡可谓年年歌圩赛龙舟。现在的壮族歌圩还增添了篮球、足球、气排球赛等体育项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态民俗活动最具民族特色。各种祭祀、祭祖仪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这些活动充满神秘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壮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径。现在的歌圩里仍有32%保存有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五是歌圩中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歌圩中,还有贺茶歌、春牛舞、师(道)公舞、麒麟舞、庆丰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歌舞、戏曲文艺节目,这些节 目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的瑰宝。比如龙州的弹天琴唱天谣,壮话称为“鼎叮”的天琴灵巧轻便,为左江流域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 老弹拨器,音色圆润明亮,尤其是伴着壮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于神秘色彩。在201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壮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谣》一炮打响后,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汉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艺术走出了国门,奔向世界艺术殿堂。

  4. 我市壮族歌圩社会功能多、价值高

  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 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文化传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 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功能。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 的反映。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五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二、 我市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来,市委、市区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市的歌圩文化,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1. 抢救性挖掘整理壮族歌圩文化。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其中的《民间歌谣集》共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系统地汇集了全市壮族山歌的各种唱法唱腔。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壮族山歌文化。

  2. 开展节庆壮族山歌赛会,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艺术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扶绥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节庆开展壮族山歌比赛活动,给节庆活动助兴,融进歌圩文化元素,将壮族山歌展现给八方来客。

  3. 举办山歌大赛。从2019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壮族山歌大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区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主题为“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400多名山歌手参赛,分为专业民歌比赛(专业组)和原生态山歌(业余组)比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

  4. 让山歌当好各种宣传和广告载体。我市充分发挥山歌强大的宣传优势,让山歌在政策法规宣传、行业宣传、企业广告宣传或多种重大活动中充当宣传载体,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我市首届壮族山歌大赛中,新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山歌50首,新农村建设山歌50首。在“花山杯”铁路护路法规宣传山歌赛中创作山歌30多首。大新县山歌大赛创作廉政建设山歌40多首。市电力、环保、水利、通讯等行业相继举办山歌宣传活动,创作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行业形象,助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

  5.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设置赛歌台,使壮族山歌更显现代气息。据了解,去年,互联网红豆社区崇左论坛山歌赛歌台,10天内点击率超过10000人次,回帖数超过3000帖,即兴创作山歌超过2500首,论坛版主还评选歌王、歌后、最快嘴、最受欢迎、最热心观众等一系列奖项。

  三、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因遭禁止,使传承出现断裂,极大影响了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壮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解放后的“四清运动”,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遭到禁止,壮族歌圩由此步入失传或销声匿迹,歌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这个民俗文化瑰宝才逐渐复兴。

  2. 因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如今歌圩 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资源,极力恢 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这些歌圩不仅有歌有圩,而且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本地壮族的传统事象,但此类歌圩目前只占少数。从以上统计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3. 观 念变化,使壮族歌圩作用逐渐缩小,面临发展尴尬。虽然“歌”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智慧,但更多地限于娱乐、消遣。现代人认为歌圩不是唯一的娱乐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数壮族人听不懂壮语山歌,因此对山歌的热情变淡了,歌圩活动的主角由年轻人变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择偶或是祈福丰收的重要方式了,那种 “唱支山歌带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记忆。

  4. 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 难以回归本色。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乡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 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 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5. 缺乏经费使歌圩文化发展步履艰难。壮族歌圩的举办方式 是民间自发组织。歌圩这种纯粹的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通过收集善款或向社会各界募捐筹集而来。由于举办盛大的节日活动开支很大,筹款不过是杯水车薪,活动费用短缺困扰着歌圩发展的步伐。

  四、 传承和发展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建议

  壮族歌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壮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保护和传承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对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我市民族文 化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会议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们要按照中 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好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瑰宝。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三个结合”,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政 府组织与群众自发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是一种群众性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是歌圩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应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建议政府成立一个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规划、住建、民族、旅游、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组织机构, 组织和领导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精神,建议用1—2年时间完成《崇左市壮族歌圩保护与开发规划》,从而建立起抢救保护为基础、传承发展为核心、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比较完备的制度。建议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以及歌圩活动的资金补助。

  2. 政 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拓展歌圩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间参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建议政府积极探索建立富有活力、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歌圩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变歌圩文化资源为资本,调动文化单位、专业人员、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民间 投资,共同参与我市歌圩文化产业的开发。

  3. 歌圩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 合,做强做大我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把歌圩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研制、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变歌圩文化为旅游产品,形成良性的互促互动局面。充分利用“中国最美的瀑布—德天、”“中国天琴之乡—龙州”、“古骆越文明之都—宁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祥”、“恐龙故乡—扶绥”等旅游品牌,作为 推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载体,融入壮族文化元素,提升歌圩文化的魅力。

  (二)实施“三大思路”,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1. 以大思路打造壮族传统精品歌圩。把全市各地零散歌圩点整合起来,做大传统歌圩规模。每个县(市、区)集中力量重点打造2—3个 传统歌圩节,形成自己的品牌传统歌圩。扶绥县可打造渠黎新安“三姐”歌坡节、渠旧壮族歌节;大新县可打造下雷霜降歌圩、宝圩观音诞;天等可打造向都霜降歌 圩、福新壮族歌圩;宁明可打造纳利花炮节、峙浪桥公母歌坡;龙州可打造金龙侬侗节、龙州伏波诞;凭祥可打造武圣功庙会、中越歌圩节;江州区可打造左州金山节、太平壶关歌圩等经典歌圩。各乡镇、村传统的歌圩节,政府要加以引导,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延伸和增强歌圩节的生命力。

  2. 以 大手笔将现有节庆活动打造成新兴壮族歌圩。对现有的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国—东盟指天椒节、崇左(宁明)花山文化艺术节、龙州天琴艺术节、扶绥 文化旅游美食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包装,融进民俗文化元素,提高壮民族文化在节庆活动中的含量,打造成为新兴的壮族歌圩,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3. 以高水准打造专业壮族歌会。建议山歌大赛活动升格为市区政府主办,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赛活动,做强做大歌会规模,以更高水准和更大层面包装打造专业壮族山歌大赛,推动壮族歌圩文化上新水平,创出歌会大品牌。

  (三)采取“四个一”办法,营造我市歌圩文化发展的大环境

  1. 在 大新、凭祥、宁明、江州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在建设规模中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品位,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要当作壮族文化艺术的精品来设计。街上的各种工农业产品和旅游的工艺品讲求壮族文化含量,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街内要开展壮族歌圩及民间民俗活动,体现浓郁的原生态的壮味,让游 客有一种“想看壮族歌圩,请到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来”的感觉。

  2. 组织一个壮族 歌圩专题论坛。建议市委、市区政府组织举办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论坛,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运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理论,从定位、策划、包装、传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视,深入研究、探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3. 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及各种社会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左江日报、崇左新闻网分别开设“崇左壮族歌圩”专题栏目,崇左电台开办“唱山歌”节目,崇左电视台每周播放一曲壮族山歌。

  4. 利用一个平台,推介我市歌圩文化。我市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边民习俗相近,两国边民开展的文体活动比较活跃。我们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这个平台,把我市壮族歌圩文化推介出去,使壮族歌圩从山里走向全国,走向东盟,提高我市歌圩文化的影响力。

  (四)抓好“五个环节”,培养歌圩文化人才

  1. 坚持办好山歌手培训班。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举办2期山歌手培训班,重点培养骨干歌手,尤其要注重培养年青歌手。不仅培养他们会唱山歌,还要培养他们会编山歌、收集整理山歌。文化、民族等部门要把山歌手的培训工作作为主要业务来抓,确定工作目标任务,确保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经费到位,有实际效果。

  2. 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山歌队。队员中老中青都各占一定比例,以老带新。山歌队作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经常组织开展山歌演唱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优秀的壮族山歌传承人,是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宝贵财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壮族歌圩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作用。

  3. 组织山歌手到区内壮族歌圩文化较繁荣的地区学习,开展联谊活动。也可请外地的山歌手到我市进行联欢,互相交流山歌文化艺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我市的山歌手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4. 成立崇左市壮族山歌协会。对我市壮民族歌圩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及研究,策划和组织开展各种歌圩活动,同时抓好歌圩文化人才的培养。

  5. 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可通过政府协调、高校运作的方式,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设立壮族民俗文化专业,聘任高水平的教师,进行左江流域各种壮族文化、民族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不仅为我市培养急需的歌圩文化人才,同时也可以为我市提供壮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