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通用32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层进阅读 创意说明 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仅仅凭某一层面的训练就指望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尽量多样化,富有灵活性和层次感。应当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步骤 一、面式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板块:民族的自豪、祖国的骄傲。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 献了自己的一生的邓稼先。 二、线式阅读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人为之感怀。 三、点式阅读 1、妙点品味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亲如兄弟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引人注目知人之明热泪满眶蓬断草枯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齐,能够造成一股气势,感情充沛,朗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达: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又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品格 ;作者还运用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邓稼先在沙漠中艰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过引用诗文来展现养育了邓稼先的广阔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作者甚至用灵活多样的标点符号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邓稼先丰富的精神世界。 饱含深情的笔触: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详略的安排和内容的取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 ;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传统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篇2【课文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先生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3、课前上学生去放一次风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3、精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做风筝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打开话题: 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 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学习第2自然段: 1、读一读: 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2、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憧憬和希望)。 师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概述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 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 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 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教学内容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欣赏教学—《同伴进行曲》 二、教材分析 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是一首用管乐器(包括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及打击乐器)演奏的进行曲。作者泰克早年曾在军队中供职,在此期间创作本曲,但乐队队长并不欣赏,还加以嘲讽。后来廉价卖给出版商,演出后却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作者一举成名。乐曲的曲名系以后所加,用以表示对就是军乐队中同伴们给予他的关心和帮助的感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进行曲体裁音乐的强弱、速度、风格特点等知识。 2、聆听《同伴进行曲》,能听辨乐曲的不同乐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能边听音乐边进行列队表演和打击乐伴奏。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激发音乐欣赏的兴趣,体会同伴之间的珍贵友谊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听辨乐曲的异同乐段。 2、听音乐进行队列表演和打击乐伴奏。 五、教学准备 纸杯、钢琴、多媒体、哨子、打击乐 六、教学过程 一、杯子节奏游戏 1、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杯子的节奏游戏。请同学们仔细看桌上的六个杯子,胡老师要用击掌的方式,打出一条节奏。你们可以吗? 2、师:看!我的杯子发生了变化。(第一拍为强拍) 再来打一打,但是这次我要加大难度了,请同学们一边拍一边要观察杯子的变化,我的杯子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节奏也要发生变化。(强弱强弱强弱) 3、师:现在的这条节奏若果用强弱来表示的话就是:强弱强弱强弱 4、师:我们就用这样的节奏来为下面的乐曲打一打拍子(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5、师:咦,这段旋律熟悉吗?在什么场合听见过? 6、师: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运动员进行曲》,它的强弱规律就是强弱强弱设计意图:通过杯子节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进行曲二拍子强弱的特点 二、了解进行曲 1、师: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现一下刚才那首曲子所表现的画面,你觉得哪一幅比较合适? 2、师:对,进行曲就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曲子,通常会出现在阅兵式、运动会、开幕式等比较隆重的场合。 3、师:我要请同学们来给进行曲把一把脉,数一数进行曲每分钟的心跳。拿出你小手,轻轻地拍一拍你的大腿 4、师:进行曲每分钟的心跳是120—130下,速度怎么样,很快,但是却跳得很有节奏。所以进行曲可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播放的,它有很多的讲究。我们来回顾一下进行曲的知识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学习进行曲知识,熟悉A段旋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有利于知识地更好吸收 三、揭题 1、师:今天,胡老师要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世界上非常著名的进行曲——《同伴进行曲》。首先,请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作者 2、(教师化妆成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作品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教师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及作品,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作者与小伙伴的友情。 四、聆听乐曲 (一)聆听A段 1、师:今天,泰克先生要带同学们去军队里看一看,学一学本领。听!他的小伙伴们来了!播放A乐段 2、师:我这儿有两种图形,哪一种图形更能表现刚才所听到的音乐。(一种波浪线,一种小圆点) 3、师:小圆点,因为刚才听到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刚健有力,仿佛好像是泰克先生和小伙伴们在队列练习 4、师:我们赶紧看看他们在队列练习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师随音乐做踏步、敬礼、转头的动作,学生仔细观察。 5、师:请你学一学他们的动作。 6、学生跟随老师律动,当音乐发生变化是,仔细观察老师的手势进行队列变化表演 (二)聆听B段 1、师:哦,小伙伴们有点累了,坐下休息一下,听泰克唱支歌吧!教师用B段旋律创编歌词,演唱,学生聆听 2、师:泰克在唱什么?(仿佛在和老朋友回忆以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适合用什么线条?(波浪线,旋律优美,比较抒情,不像之前那么铿锵有力) 3、师:我们也加入吧。用“唻”模唱,注意口型 4、带歌词演唱B段 (三)聆听C段 1、师:我们来听听乐曲的最后一部分,听辨一下,这一乐段和之前我们聆听的哪一乐段相同?是完全相同吗? 2、师:和第一乐段相同,但比第一乐段少一次主题。所以这首曲子的结构是:A+B+A的三段体结构,也叫做复三段体结构 3、师:还记得我们在第一乐段时做的踏步、敬礼、转头的动作吗?我要用另外的东西来替代他们? 4、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手中的乐器,打一打,想一想,你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和屏幕上的那个图形相似?(响板:实心点串铃:波浪线) 5、师简单讲解乐器的演奏方式:用响板代替踏步,用串铃代替敬礼,用哨子代替转头 6、和着音乐演奏 设计意图:低年级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聆听的习惯还在不断培养中,教师要运动用律动、模唱、打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使其参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聆听乐曲中来 (四)完整聆听 师:让我们来一次完整的阅兵仪式吧! A段:队列演习B段:静静聆听,休息A’段:打击乐 五、情感升华 1、师: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把泰克先生的《同伴进行曲》都聆听完了。最后,泰克先生还有几句话想跟大家说。 2、泰克:同学们,今天真的很高兴认识这么多的小伙伴,你们之间配合的默契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想起了在军队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训练的美好时光。我想送大家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需要真诚去播种,友谊需要热情去灌溉,友谊需要原则去培养,友谊需要谅解去护理。 希望同学们能珍惜你生命中每一段珍贵的友谊!再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5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 由于初一新生入学 广播操《放飞理想》和《舞动青春》的教学就成了这学期的首要教学内容,广播操《放飞理想》无论从教来讲还是从学习来说都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圆满完成广播操《放飞理想》教学的前提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仅以我的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来说明我是如何进行广播操《放飞理想》教学的。 一、准备部分 在这部分里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我的课堂升温,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级进行趣味游戏,并以此达到热身的目的。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比较“稚嫩”、孩子气还很重,适当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基本部分 因为广播操《放飞理想》有硬性的教学要求,注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书面要求进行教学,所以除了尽量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外,我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完整示范—分解示范、讲解教学—完整教学的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教”,而是“教”与“学”并重。在动作传授完以后,我让同学之间分组练习、讨论,互相纠错,以此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并让动作完成好的学生进行示范领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在上课之前都已经分组,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相互攀比的心理,让他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同学做的规范,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我全程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在错误动作未成型之前就把它纠正过来。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比较简单,只是一些课堂的常规,让学生总结点评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让其在课后加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不仅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管理学生方面也不能达到完美的'要求。广播操《放飞理想》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在难度较大的教学教程中,总是有个别的学生调皮捣蛋,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我基本都采用了微笑处理,效果不是理想。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应该在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区别对待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66 35○36 61○59 □□ 3、游戏题: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 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 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材把握与目标确定】 选自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长大、懂事,却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时“我”成了优秀学生;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这何尝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结出的硕大果实呢?全文充满了“我”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育的极好材料。 从艺术上看,至少有三点值得欣赏:一是双线并行,交相辉映。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贯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线对主线进行烘托、映衬,推动情节的展开,使“我”和“爸爸”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二是题目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三是前后照应,恰当埋下伏笔。对爸爸的病危、濒死,多次运用伏笔进行暗示,把即将丧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教学目标为: 1、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 3、探究写作特色,领悟语言的含义,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时数】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从网上查找《城南旧事》或找《城南旧事》影碟进行观看。 3、搜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环节与策略】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学生谈《城南旧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交流后,师作简要概括总结。 (将《城南旧事》简介、作者简介配上相关图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 生阅读) 二、导入 1、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片段,创设情境。 三、整体感悟 1、标题初探,屏幕出示问题: 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 (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2、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 3、引导感知: 快速朗读全文,投影出示引导问题: ⑴谈谈你对文中爸爸的印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⑵文中哪些内容体现出“我”长大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相关内容作些具体分析。 提示问题的解决方法: ⑴问题⑴:先读出与爸爸有关的事,逐个分析,再归纳起来。 师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赖床不起时,爸爸打“我”。“我”上学去,爸爸给“我”送衣服、送钱。 分析: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由此示例引导,其他方面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总结出“重感情、特别爱花”。 ⑵问题⑵:先思考“爸爸”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再思考这些事与“我”的成长有哪些联系?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组合作,共同讨论完成。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作归纳总结:“我”长大了,是爸爸严厉背后的爱的结果。 4、体验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认识父亲”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通过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引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严中有爱的父亲,得到了不少的教益,这只是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这篇在写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何不来欣赏一番呢?请大家自己先谈谈对写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让大家学习学习。 二、研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问题,自由读文,进行探究: ⑴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花”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⑵既写了眼前的事,又写了过去的事,文中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 的? ⑶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讨论点拨: ⑴问题⑴: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的“花”仅仅是指花吗?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花?细细思考一下它们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探究结果:标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语带双关。“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问题②:共同读出眼前的事和回忆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示例引导: 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内容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明确(投影出示具体内容)。 ⑶问题③提示:运用伏笔的方法进行暗示。 2、语句品析。 ⑴细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联系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⑵读末尾“我”默念的话,说说它的含义。 ⑶回顾课前疑问的领悟情况,讨论解决尚未明白的问题。 3、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谈谈体会,把自己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课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总结。 四、延伸拓展 以“我成长中的师长”为话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9一、 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分类玩字词卡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而师生交流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如:猜字谜、编字歌、讲故事、形声字识字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游戏中巩固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学习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是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也是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环节。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应注意左小右大。组词: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学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写字能力。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后,以一首优美的《对子歌》收尾,给整节课画上句号,同时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今 圆――方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晨――暮 雪――霜 和风――细雨 朝霞――夕阳 桃――李 柳――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 《古对今》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 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语文天地第一至三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语文天地内容(板书:语文天地) 二、练习第一题:学写字。 指导写字 出示投影:奶、候、常 (1)指名认读。(学困生) 这几个字应该怎么写?指名书空。(中等生) (2)老师在田字格小黑板上书写这个字,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这几个字最后一笔分别是什么?(优等生) (3)想一想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组交流) 小结: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学生描一描,写一写。 三、练习第二题:给下面的音节补上声母。 1、复习声母 b、p、m、f、d、t、n、l、g、k、h、j、q、x、z、c、s、zh、ch、sh、r、y、w 2、认读下列字出示投影 办法高兴喂牛野果事情 (1)学生自读生字 (2)自己练习给生字补上声母。 (3)小组交流。(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 3、全班交流。 4、指名学生拼读生字(中等生回答) 5、全班集体朗读。 四、练习第三题: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卡片,让学生回忆这些偏旁。(全班进行) 2、以“ィ”为例,进行教学。 将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流,我们学过的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让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3、你能试着给写出带有其他偏旁的字吗?(全班进行) 4、补充练习: 教师说一个偏旁,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让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提出没有学过的字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并给予表扬与鼓励。 五、作业 你还学过或认识哪些偏旁,你知道哪些字带有这样的偏旁吗?把它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四、五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二、三题。 二、练习第四题: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词语投影 时候伙伴打扰 事情重要抚摸 2、读课文《我长大了一岁》、《马莎长大了》。(中等生、学困生) 3、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看看它们用在哪里。(全班进行) 4、学生自己找词语。 5、你能不能也像课文那样,自己再说一句话用上这个词语吗?(小组交流,指名发言) (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对精彩的语句大力表扬。) 6、你能不能把自己说的这个句子记录下来。 五、练习第五题:小组讨论:我们长大了。 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朗读学生说出的话,你认为从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长大了吗?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互相讨论一下。(小组交流) 3、指名朗读。(优等生) 4、反复朗读。(全班进行) 5、你认为会做哪些事情说明你长大了?你们长大了吗?所以你会自己做哪些事情了呢?(中等生、优等生) 六、作业: 必作题: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的节日》。 选作题:你能不能把自己认为《我们长大了》应该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六、七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你一定和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好东西,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吗?当你喜欢时是不是也回家向爸爸妈妈要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出示投影一只漂亮的手表。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想要吗?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中等生回答) 2、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中的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指名学生朗读文章。(优等生回答) 4、学生自己朗读文章,并说一说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要这个漂亮的手表了?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 7、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准备怎么做?(让全班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意识不到或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8、能够考虑到爸爸、妈妈的难处或他们工作的辛苦,这也是长大了的表现。这说明我们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长大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仅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喜好,更能够考虑到别人的难处,处处替别人着想。 三、练习第八题:读一读。 1、说一说哪天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 2、我们节日这天,我们都做些什么? 3、指名读一读《我们的节日》。 4、全班学生分组进行朗读。 5、齐读。 四、练习第八题:自查。 1、看书,指名读自检的要求。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我们已经知道复习的重要性了,下面你们自己把前几个单元看一看,你觉得自己在:认字、读书、造句、组词、拼音、背诗这几个方面能够的几朵小红花。如果这几个方面你做的都很好,请你奖给自己六朵小红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数量词的归类识字课。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互教互学中学会本课的生字,发展语言想象等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我会认”的14个生字,会写本课“我会写”的六个生字。 2、根据教材提供的数量词的用法,把身边的事物用数量词表达出来。 3、感悟情境,展开想象,在叙述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4、用喜欢的方法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对识字方法能归纳和总结。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语言能力并能对识字方法予以总结。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几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玩儿,你们愿意吗?我们今天究竟要到哪些地方玩儿呢?秘密就藏在咱们语文书《识字6》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把课文读会?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问同学,问老师,拼拼音)让我们打开书轻轻地读一遍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多读两遍,咱们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初读。 指名一人读一节,其他学生听。听是否读准了音。 3、师生共同评议,对读错的生字进行纠正。 三、创设情境,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节的6个生字。(海鸥滩军舰帆) A、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B、学生说想象的画面。 C、课件展示海边景色图。一边描述海边景色,相机展示带音节的词语。 D、读带音节的词语。(自读小老师教读齐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读小组赛读) F、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2、学习第二节的生字。(秧稻塘) A、自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画面,画出不懂的`词语。 B、学生汇报不理解的词语,相机展示课件理解“一畦一方”的意思,同时拓展一畦畦一方方的意思。 C、课件展示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D、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抢读} E.总结学习第一二节的学习方法。读课文——想画面——认生字 3、根据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节。(学习生字“竿溪”) A、小组自学。 B、指名读第三小节,并说想到的画面。 C、根据学生的想象相机出示本节情境图。 D、课件展示带拼音的生字“竿溪”。(指名读抢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生字。(齐读) F、用“小溪”说一句话。 4、用学习第三小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四小节。 四、巩固识字。 A、小组内学生用生字卡互考生字。 B、小老师用生字卡考读全班学生。 C、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从字的结构从识字方法等方面总结) 五、再读课文,感悟数量词。 A、指读课文。 B、全班分组对读,一组读一句。 C、师生对读。 D、全班拍手读。 像同学们刚才读的“一只”、“一片”这样的词语,我们把它叫作“数量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量词,比如,“我是一位老师”中的“一位”,“这是一支粉笔”中的“一支”。请小朋友快快观察我们的教师,也可以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请你给它配上恰当的数量词.。同学们同桌为一组,我们也用数量词编一段课文。 六、指导书写。 A、教师范写“海竹”两个字,学生观察书空。 B、学生对写这两个字的建议。 C、学生练写。 D、同桌互相评议书写。 七、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⑶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u) 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⑵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⑴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⑵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⑷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14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5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 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它们在什么情况下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 3、板书课题:《说声对不起》(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挨 超 陆 铅 措 窘 陈 眶 彼 歉 秒 凑 谅 束 (4)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挨打 超越 大陆 铅笔 不知所措 窘迫 陈列 眼眶 彼此 道歉 一分一秒 凑到 原谅 结束 支支吾吾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语,在小组中讨论。 (2)提出还不懂的词语,大家解决。 (3)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4)在小组中学习: a自由读课文。 b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c选择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d讨论: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又上什么样的? 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e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我的心情。 f指名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4、朗读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讲文明 说声对不起 懂礼貌 教学设计方案 篇15【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冲破一切阻碍,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冲破阻碍,好好学习,勇于进取。 题目点出了题材范围,即写一颗笋芽儿这个主要人物(植物人格化)。全文以笋芽儿生长过程为线索,讲了四层意思,讲了笋芽儿出土之前和出土以后的两个阶段: 出土之前,笋芽儿只是央求,而后是不顾一切阻拦:一个劲儿向上钻,表现了她有一种向上的精神。 出土以后,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排除阻碍,在阳光下,春雨的帮助下,勇于进取,终于茁壮成长为高大的竹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属于讲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去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春天的脚印,去探索笋芽儿长成竹子的奥秘,去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像什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与积累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 (生答) 大熊猫最爱吃什么? (生答) 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答) 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 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 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⑴ 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出示各个生长阶段的笋芽儿图片(课件),再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生动景象。景象分别再现: 沉睡在黑糊糊的土里──一个劲往上钻──终于钻出了地面。 师生交流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试着画画简笔画。 ⑵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行动和结果。让学生在理清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同时,体会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 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 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鼓励小组试演,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 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 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16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植物之美。 难点: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倒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夹竹桃,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 五、精读课文能,领悟夹竹桃的“妙处”。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夹竹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夹竹桃是怎样的? 3.读了课文,你也喜欢夹竹桃吗?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作者在表现夹竹桃的时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7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天空。 客人一走进大门,的是一阵幽香,的是似的叶子和或似的花朵。 3.造句: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植物,用自己话描绘它。 板书: 总起:留恋和回忆 夹竹桃花色:红白相映,奇妙有趣 花期及幻想:一年三季,一声不响,月光之下 总结:爱上夹竹桃 教学设计方案 篇17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水》,作家马朝虎在《水》一文中,以回忆的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特殊的图画,一群特殊的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出示: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指名两位读) 2、是啊,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水就是马朝虎的童年梦,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引说“缺水的地方”,水成了——。请我喝水,不如——,所以童年的我有个最大的期盼,谁知道?(雨天洗澡、)在炎炎的夏天希望——(勺水纳凉) 二、体悟水的珍贵 1、为什么下雨天和纳凉让我们如此期盼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去品读这段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中的画面。(生自由读书) 2、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请你有文中的词语来说,你会选择什么词?(欣喜、欢乐、痛快) 3、一场雨,让哪些人如此的痛快呢?雨中的人们是如何的兴奋和痛快?如果你再次走进这段文字,仔子细细地朗读,你会对雨中的这种兴奋和痛快感受得更深刻。(学生再次大声的读)(出示) 交流: (1)“脱得光溜溜的”: 师:全身光溜溜的,这时,孩子们眼中只有……(生:水)心里面也只有……(水) (2)“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读(示范)生读 师: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从文字中看到画面,还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雨中的孩子在叫什么?喊什么?(真痛快,下雨天终于来了,我终于洗到澡啦……) 提示:把你高兴的劲儿说出来。大声喊。 (3)我们一起把高兴的劲儿读出来(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4)你还从她朗读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痛快和兴奋?(生谈) 师:作者说“我们在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什么叫“尽情的享受”?(想怎样就怎样) 师:全身“脱的光溜溜的”叫……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就叫做……“仰起头大口地吃着来自空中的水”也叫做…… (5)引读:一场雨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引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6)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说"终于下雨了") 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脸上积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拢一拢秀发;我看到了一位小伙子,他光着上身,举着双臂,大声呼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你还看到了什么?(我还看到了树,正在咕咕地喝着水.我还看到牛羊们都跑出来,仰着头喝水) (7)同学们,这不就是雨中的一场狂欢吗?干裂的土地,黝黑的身体,想啊,盼啊,什么时候能下场雨啊,你听,哗啦啦,下雨啦,让我们一起投入这欢快的雨中吧。(配乐朗读) 4、如果没有这样一天天的期盼,没有这样一日日的渴望,也就没有下雨天如此的痛快,这样的日子就象我们过节一样,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那么在炎炎的烈日中我们又期盼什么呢?(用一勺水冲凉) (1)母亲的一勺水,到底给我们四兄弟带来什么不一样特殊的感受呢?读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听好要求,读出自己,想象文中人物的体会,第二争取读出问题就更好了,第三,做好批注。写在旁边。 (出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做好批注) (2)这勺水到底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奇妙的感受呢?谁先来。(交流) 哪些同学对他这句话也有感受的?(每一寸皮肤都在渴望着水……) 这是何等的满足?还有,吗? 师:凉凉的风加上凉凉的水,感觉好极了。 生:……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的水,母亲很节约水资源。 师:你感受到水的气息了吗?(感受到干渴)全身的毛孔都充满了对水的渴望。 生:母亲……“饿坏了。我感觉到我们对水的渴望不仅是渴,而且是饿。 师:(引读) 师:“饿“了,真的”饿“了,真的”饿“坏了。同学们,你们看,因为饿坏了,。才有了着期盼的眼神,因为饿坏了,才有了排队取水的耐心,才因为饿坏了,有了这一路挑水的艰辛,更有了雨天洗澡,勺水纳凉的舒心。水就象可爱的小精灵在逗弄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再让我们轻轻读读这种饿坏的感觉!(配乐朗读) 师:其实这段话也打动了老师,瞧,老师把它改成了一首诗,想听听吗?(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觉?(水太珍贵了) (3)一勺水令我们有了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虽然缺水,但他们却充满快乐、幸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再来读读冰心的小诗。你一定更有感悟。(配乐齐读) (4)水是珍贵的,这与水有关的童年也是(引说)——珍贵的。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珍惜水,从我做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18【活动设计】 本节绘本内容很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情节也非常的清晰易懂,让幼儿在听的同时,就能很快地掌握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中班幼儿对乘坐交通工具时应该遵守的规则还不是非常地清楚,知道一些,不过在真正乘坐时,就会因为兴奋而忘记乘车规则,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所以我设计了这一节绘本课,希望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能讲述故事的大致情节,根据小动物的特点,理解并记忆相关的乘车约定。 2、让幼儿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公交汽车情景模拟、相关PPT。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快看,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开来了一辆公交汽车。这是汽车的前门,我要从这里上车;这是我司机的位子;这些是小乘客的位子;这个是后门,要从这里下车。滴——滴——,按按小喇叭,我要出发去玩了,有谁愿意搭我的车一起去啊?”(幼儿举手)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搭我的车啊!可是我的车子太小、座位不够,该怎么办呢?这样吧,如果谁能记住我说的乘车规则,我就邀请他来一起搭车,你们同意吗?”(幼:同意)“那你们的小耳朵要听清楚喽!” (小小规则要记牢,交通安全最重要。前门上后门下,排好队儿不着急。首先寄好安全带,然后小手抓抓好。莫在车里乱走动,莫把脸儿往外瞧。如果你能都做到,你就是个乖宝宝!) 二、幼儿乘坐公共汽车,老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另一老师抓拍幼儿乘坐时的不安全举动。 三、音乐停止,游戏结束。 师:“滴——滴——,小乘客们,我们已经到达终点站了,请解下安全带、排好队有秩序地从后门下车。” 四、观看PPT,讲述故事前半段。 师:“王老师的汽车游戏好玩吧。(好玩)今天啊,森林里的狮子爷爷也开来了一辆公共汽车,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的故事先讲到这里。原来啊,狮子爷爷的公共汽车一路上也载了很多的小乘客。而且我们的狮子爷爷也跟王老师一样,对它们提出了一些乘车的规则。那谁现在动动小脑筋,告诉王老师,你刚刚在故事里都听到狮子爷爷跟谁提出了什么样的乘车规则?首先是谁想要搭车?狮子爷爷跟她说了什么要求?”(幼儿举手回答)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听他说的对不对?听听我们的小乘客是怎样回答你的?”(边播放PPT边回答问题) 五、观看PPT,讲述故事后半段。 师:“看来啊,我们的狮子爷爷跟每一个小乘客都说了一个乘车规则,那我们的小乘客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呢?让我们继续往下听故事。” 师:“我的故事讲完了。为什么故事最后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呢?小乘客们有没有听狮子爷爷的话?原来啊,小乘客们后来因为太兴奋了,忘记了狮子爷爷的乘车规则,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这说明啊,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安全,一些不安全的动作,我们是不可以做的,而且一定要遵守乘车规则。那我们小朋友自己在乘车的时候都要注意些什么,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谁来说一说?”(幼儿回答) 六、翻看现场拍的照片,让幼儿初步懂得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不错。可是刚刚有些小乘客在坐王老师车的时候啊,因为兴奋贪玩,忘记了我们之前说好的乘车规则,做出了一些不太安全的动作,这样可不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找一找哪些动作是不安全的。” 师:“刚刚的那些小乘客们,你们都记住了吗?不仅仅要记住乘车规则,还要学会自我保护。那我们待会回班上去再玩一次汽车游戏,比比看,谁才是真正的文明小乘客,好吗?”(好) 七、结束。 【效果分析与反思】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配合很好。开始环节的游戏,孩子们都被成功的吸引住了,很踊跃。不过我预想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班上的孩子们太守规则了,没有做出很危险的动作,也或许是我做的安全带太紧了,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不过后来还好,下车时,有的小朋友忘记了应该走后门,被我抓住了把柄。为后面给他们看自己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埋下了铺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9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不同的景象以及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目标教学,激学引欲 当看到这个课题时,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你们曾遇到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通过下面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可以提出来吗? 二、自主学习,导疑凝思 导疑凝思。(教师巡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 2.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为何而闻名,后来又怎样了?说明什么? 3.巴西总统在主持葬礼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4.如果你当时就在葬礼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现在问题与要求都提出来了,大家说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三、合作探究,难点分析 1.引欲。同学们刚才所提的问题都不错,说明大家在自主学习时都很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以上这几个问题来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2.组合。(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位组长,争取小组成员都能参与讨论。) 3.释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疑惑之处给予指点,释疑。) 四、组际交流,反馈互补 1.交流。(每组派1~2名代表报告本组成员已知和未知的问题) 2.反馈。 (1)巴西总统之所以要为这闻名于世的大瀑布举行葬礼,是为这个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遗憾。 (2)为什么说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瀑布雄伟壮观。(板书:壮观)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壮观的有关词句。 ②瀑布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要求找出描写旅游情境的有关词句。 (3)后来的大瀑布又怎样了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衰败 (4)衰败之后的大瀑布又是怎样了呢?(板书:葬送)葬送的原因是: ①上游建起了水电站; ②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③破坏森林,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反复诵读。) 3.引探。 正因为这种种原因,瀑布不见了,人们是慕名而来,失望而去,直至哀悼。而哀悼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号召人们都要重视和保护生态平衡,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板书:保护? 为了拯救大自然,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举行了葬礼。在葬礼的现场,人们的心情一定是沉重的,心里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出来。现在就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进入角色准备演一演、说一说吧!?生分角色扮演? 4.师结: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所面临的大事,但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有许多不重视环保的实例,为此,小记者们!你们愿不愿意为拯救大自然而尽一份力?愿不愿意拿起笔来呼吁社会、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五、多元练习,差异发展(大屏幕出示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如倡议书、读后感、书信、诗歌等都行。 (2)形式不限,可两人合作写,也可多人合作写。 (3)要求能说能演的,也可露一手。 六、师结全文,激励再学 好!今天这一节课,由于同学们都认真自学,大胆质疑,从自学到质疑、议疑,到理解汇报,无不说明同学们都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来对待学习,希望下节课同学们会发挥得更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20【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教学设计方案 篇21教学目标 :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 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b. 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 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d. 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 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e. 小结: 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 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五.巩固拓展 1.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2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3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训练学生,使学生了解掌握购物讲价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真实的购物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如何购物讲价。 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商品,商店标牌等。 学生:文具、玩具、日用品、食品,果蔬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改变身份,引生入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不光来上课,还要向大家推荐我们学校校办工厂的一种书包,美观大方,使用方便,原价50元,今天第一次跟同学见面,优惠价40元,怎么样,想买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激发学生购买,引导学生还价!) (点评:通过教师改变身份,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明白购物讲价的重要性。学生当时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2、因势利导,引出课题。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买的价格不同,问: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有的同学买的要便宜得多呢?(讨价还价)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本领。师板书课题,生打开课本。 二、联系生活,获取经验。 1、联系生活。师:刚才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还价的重要性。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买东西还价的机会非常多。同学们,你们跟家里人一起或自己买过东西吗?想一想怎样还价的? (也可让学生看课本或从刚才的情景中领悟方法,可先同桌互说。) (点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讨价还价经验,运用于课堂之中。) 2、学生发言,介绍经验,教师概括提炼。 3、师:老师把大家介绍的方法总结成了还价宝典,请看大屏幕,指名朗读。 4、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进行实战演习。 三、自由结合,摸拟训练。 1、师:在练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练习的注意事项,指名朗读。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把教室当成申泰大市场,把你的课桌当柜台,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别扮演卖家和买家,看谁最会卖,看谁最会买。等一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谁演得最好,老师的书包就做为奖品送给他。 (点评:教师再次创设购物情景,使学生进行购物实践来训练刚才学到的还价方法。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卖家叫卖,使出看家本领,买家使出浑身解数讨价还价,有买有卖,气氛热烈。)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身份、讲价方法。教师也可让学生把同类商品合到一块儿,分成几个小商店) 四、边演边评,锻炼能力。 1、师:有句俗话叫“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看看到底是卖家精还是买方精。请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表演的同学哪儿演得好,用了什么方法还价。 2、学生分组上台表演,教师相机点拔。(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还价方法,交易情况) 3、学生点评优点及不足,教师应提醒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对点评的学生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点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训练,是师生互动过程,它包括听与说两个环节,在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听力,注意倾听别人发言,还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注重多元评价,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评价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五、总结评价,归纳方法。 1、同学们,你们认为刚才哪一位同学演得更好?(生不评师评,若有分歧可让学生举手表决。) 2、刚才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呢?你还知道其它方法吗? 3、小结:我们在学习中不光要学到文化知识,还要学会生存的本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花最少的钱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购物讲价和学生学会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育观。) 教学设计方案 篇24一、教材分析: 函数有三种表达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函数解析式法。熟练解决这一问题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完全突破。 1.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例题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在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接触的是已知解析式,再研究函数。而如果没有给解析式,能不能求出解析式呢,这节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用待定系数法可以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而对于一次函数,只需要确定两个系数就能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的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基本的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尚可,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认为函数的学习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形结合一直反复疑惑,并且对于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主要是因为系数的个数所以决定了需要的条件个数。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进而推广利用给定的信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并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25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搜集有关鲸、白鲸的图片、文字资料,选取几段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鲸、白鲸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录像入手,引导自读自悟。 (1)出示课件,看白鲸洄游录像,引导学生交流所见所感。 (2)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引导读批注,学批注。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写法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五、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12 白鲸 夏季旅行家(洄游)总 声音变化多端 口技专家 嬉耍游玩 优雅聪明 擦身蜕皮 极爱干净分 (抓特点表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26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2.认识并理解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挺机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词。 3.写两个字,是,朵。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有词语卡片的信封玻璃瓶尼龙纸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你能说说这荷花怎么样?(用上荷叶说话)。板书荷叶圆圆。 2.初读全文 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伙伴,听听都有些谁。 听范读。 根据学生发言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小动物。 师:可爱吗?我们一起来招呼招呼他们吧?指名,齐读。 师:自个儿大声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还知道些什么? 3.读通课文,学习词语 指名试读。每一段2至4人,相机贴出词卡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师:我们能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相机板贴。 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摇篮停机坪歌台凉台 师:我们来认认黑板上这些词好吗? 小朋友齐声轻声读,男女生分开读,开火车读。 师:我让这些词回到课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们会读了吗? 学生自个儿轻声读。 师: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开火车读。 根据学生回答在词语卡片打上问号。 师:小朋友这么多疑问,哪些小朋友们已经弄明白了。 重点理解:透明,停机坪,蹲,摇篮,笑嘻嘻 师把学生已经理解的词拿下,师:还有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师:信封里是这节课学的词,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你的同桌不会,就教他。 4.写字: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范写。 学生写字。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三个特色: 1.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一块美玉,阅读时最忌零打碎打,整体感知全文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整体感知也是为仔细分析,品位部分重点词句段,做下铺垫。 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体现在:看图说话,读书质疑,读中解疑。 2.从以读为本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充分,读得有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能以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不是纯理性机械的分析。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能看图说说荷花的样子吗?读了课文,你有不懂的地方吗?会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我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把握不准确,课堂生成没有充分发挥水平。以至学生的质疑只是为了质疑,使这一环节走过场了,没有为课堂提供方向。 在安排学生读时,齐读过多,个别读太少,没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特色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7活动名称: 健康活动 活动内容: 踩气球 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四散追捉跑,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活动准备: 1、每个人四个气球 2、磁带、录音机 3、垃圾袋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与气球一起舞蹈,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以小鸟飞的动作入场。 师:“今天我们和气球一起作游戏,小朋友们高兴么?”“你们准备好了么?那我们出发吧!”随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小鸟飞——转手——转身——点步——抬腿) 2、踩气球游戏。 (1)、幼儿做准备,教师示范动作。 师:“我们要和气球作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气球从手腕上取下来套到脚上,看看老师怎么做的!”教师师范 (2)、幼儿练习四散跑,教师从旁指导。 师:“听!谁的声音?原来气球说想与小朋友一起跑一跑,动一动。”“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看是谁?” “你们好,今天我也和你们一起参与活动,请你们听一听我的指令,响一声,表示小朋友可以开始活动,四散跑开,在跑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与小朋友相撞,如果听到铃鼓一起在响,就要求小朋友要全部来到老师的身边!” (3)、练习踩的动作 师:“今天我们要玩个游戏,叫做踩气球,我们先来练习练习,用脚踩气球,小朋友们先四散跑开,老师把气球扔出去,请小朋友用脚把落在地上的气球用力踩破,好吗?” (4)、教师示范游戏。 师:“我们练习了踩气球,也带气球跑了跑,现在我们就要开始踩气球的游戏了!小朋友四散跑开,老师来追小朋友,被老师追到的要站住,老师把气球踩破。你们准备好了么?” (5)、请幼儿踩气球。 师:“这次老师请小朋友来踩气球,看看谁最勇敢?” (6)、互相踩气球。 师:“刚才小朋友真勇敢,现在请小朋友互相踩气球,小朋友要保护好自己的气球,再去踩别人的气球。” (7)、请客人老师游戏。 师:“客人老师看的太高兴了,我们请他们一起来玩!” 3、放松活动 师:“我们玩的太开心了。一起来放松放松。” 4、收拾场地。 师:“请小朋友把气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课后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活动准备充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环境,选择内容新颖,幼儿更为感兴趣,组织活动层次清晰衔接紧凑,教案思路完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与幼儿溶为一体,氛围较好,充分与幼儿进行互动,环节设计也较好,为幼儿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目标的制定也较为准确,充分体现了活动内容,让幼儿自己捡气球,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与客人老师一起游戏一起进行游戏,从而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但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活动中我低估了幼儿的能力,这也因为在试教时幼儿反应反差较大,这就让我重新考虑教学内容及难度,从而降低了要求:也因前一因素,导致了幼儿在练习四散跑时,感到了场地的不足,没能充分发挥:在一环节结束的时,我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下一环节前提醒幼儿注意活动安全;在教授游戏时,虽有示范动作但力度不够,面对小班幼儿还应单独示范,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准备活动过程中,幼儿注意力容易被气球吸引,应考虑气球的发放时间。 同时,还应该再考虑场地的选择;在这次活动中还有不足之处,我认为我应该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我觉得还要继续参与此类活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却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28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29【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数。 2、对点数活动产生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动物园门票每人一张。 2、幼儿人手一份10以内的操作材料及排序板。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去“动物园”游玩的形式,带领幼儿进教室。 点数9个小朋友。 师:我们要到动物园去玩了,请小朋友排队入场。请男孩子排在一起,女孩子排在一起,记住要从小红旗那开始,看谁动作快。 ①幼儿自主排队。 ②男女小朋友相互点数人数。 师:现在请男孩子来数一数女孩子有几个?记住要从小红旗开始。(男孩子数女孩子)再请女孩子数数有几个男孩子,要求一致。 二、延续情境:练习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数。 (1)示范数10的数。 师:瞧,这是谁呀?让我们看看有几只?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动物园里这么动物,要请小朋友把它一个一个在排序板上排好队,排一个要大声数一个,看看你一共数到几个动物?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并对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指导或帮助。 (4)评价——请几名幼儿点数自己的操作材料。 师:你的是什么动物?请你从小红旗开始用手指一边点一边大声的数给我们看一看有几个?数完后追问:你数到了几个? (5)挑战:点数15以内的数。 动物园又来了许多动物,可是这么多数也数不清,谁愿意上来帮我数一数? 三、结束情境。 师:时间不早了,动物园要关门了,请小朋友把动物放回笼子,来排队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30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附板书设计: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1教学目的 1、读背积累。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介绍少儿节目。 4、写写自己的小发明。 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读背背。 2、独立阅读。 教学步骤 一、学习读读背背部分 1、简介作者,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词人,他的小令尤佳,格调韵远。 2、自由读,把这首词读熟。 3、理解词意。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山海关外。 4、再读,想象词描绘的画面。 5、学习欣赏这首词。 (1)介绍: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关外,这首词可能是此行途中所作。 (2)找找哪些地方分别写所经,所见,所闻,所想? (3)作者挥毫写词的时候,在千帐灯火,风雪交加的深夜。所以起笔先写白天登山涉水,夜来设帐宿营的行踪,后写风雪聒耳,欲梦不成、思乡情切的心理活动、写景抒情巧妙融为一体,表达了思乡之情。 (4)词的大概内容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时唯见千百帐蓬点点灯火。 风雪交加,长夜难熬,风雪之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6、指导朗读,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不懂的词句划上记号,想想读懂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 (1)读懂了内容 (2)弄不懂的词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弄懂文中的词句。鼓励学生、辞典。 3、引导学生弄懂短文第2题 (1)自由读并思考 (2)讨论交流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渺小的,但人生应该更加一丝不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人留下些令人珍惜值得玩味的有价值的东西。 (3)引导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这句话中,固执是说当一个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时,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矢志不渝,这是固执的含义。简单是说真正的人生其实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生。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5、小结:人生应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该给他人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这是作者在观察一枚贝壳时所感悟的。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2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 请一们学生介绍自己对多媒体的认识。 2、认真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圈点点。 (2)讨论文章内容,你明白了什么内容? (3)将各自然段的内容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4)请同学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主体发挥,选读课文。 (1)哪几段是写计算机的?哪几段是写多媒体的?哪几段是写多媒体和计算机的?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内容? (3)讨论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a.文章是怎样评价电子计算机的?将重点词说出来。 b.还介绍了什么?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作电脑? c.谈有何感想。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功能展开讨论。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谁能说说电子计算机的作用。 2、讨论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学习这一段的同学齐读这一段。 (2)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3)媒人与多媒体有什么关系?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 (4)请学生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媒体? (5)“十八般武艺”是指什么?什么叫多媒体设备? 3、讨论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思考: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三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2)现在的多媒体电脑有什么功能?请学生举例说明。 (3)解释“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内在含义。 4、讨论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计算机会“神”到什么情况?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计算机的未来。 5、假如妈妈要给你买电脑,你能向妈妈介绍多媒体电脑的特点吗? 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天之骄子 重要角色(电脑)↘ 多媒体电脑(越来越神) 文字、语言、声像、图片(多媒体)↗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