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毕业论文提纲 |
范文 | 毕业论文提纲十篇 毕业论文提纲 篇1一、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熟悉工程造价的各个环节及程序,分析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分析关于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们严谨、求实、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论文写作中应注意本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们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查阅文献、资料及手册、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拟定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针现在的工程造价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要求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任务,并参加毕业答辩。 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内容 (一)选题 1、选题原则 (1)在充分注意满足教学要求和对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尽可能结合实际选题。根据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岗位、贴近实际、贴近任务”来进行选题,保证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有效地释放个人潜能,将论文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如,论文应针对工程造价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充分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应用专业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建议或对策。 (2)题目的难易程度应适当,以使学生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独立完成为宜。 (3)选题要及时,不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学生们应在实习开始第5周,向专业主任(负责人)汇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2、选题类型 (1)实际应用的造价方面专业知识。学生们应积极选作这类题目,以便结合实践,并能应用于岗位实际。 (2)模拟题目。题目素材来源于真实的实习岗位实际,但按教学要求及毕业论文实际情况整理加工,使其在论文的难度、广度上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计划。题目难易程度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 毕业论文提纲 篇2论文题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论文摘要:对于一个职业而言,其存在的公道性在于它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众的期看。与此相适应,一套职业的行为标准实际上渊源于公众对其义务道德的公道预期,而不是任何出于减少风险或者保护其自身利益的行业考虑。同时,应当留意到,由于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作用的差异,每一社会职业的义务道德是有所区别的。 论文关键字:职业道德、法律责任、注册会计 一、引言 注册会计师是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所派生出来的公共代理性质的职业。它使公众可以利用注册会计师的技能和知识来参与活动,从而使他们从事经济决策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职业也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工的必要而产生,它可弥补社会公众精力、知识的不足,拓展其活动空间,进步其办事效率,并且极大地降低其交易本钱。 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基本原则 2. 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相关的概念 3.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成因 4. 注册会计师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 三、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1.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 2.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4.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对于自身的影响 四、浅谈注册会计师在当今社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1.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哪些道德素质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利害分析 3.对于本行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的看法 五、结束总结 以上问题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威胁和防范措施,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成因、种类和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等方面作了具体讲述。 毕业论文提纲 篇3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插图索引 10-11 附表索引 11-12 第1章 绪论 12-17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3 1.2 文献回顾 13-16 1.2.1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15 1.2.2 国外学者的研究 15-16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基本框架 16-17 第2章 债务危机影响出口贸易的一般理论 17-19 2.1 价格效应 17 2.2 收入效应 17-18 2.3 贸易保护主义效应 18-19 第3章 欧债危机对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的现实分析 19-24 3.1 对出口总量的影响 19-20 3.2 对出口方式的影响 20-21 3.3 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21-22 3.4 对出口产品的影响 22-24 第4章 欧债危机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24-33 4.1 模型的构建 24-25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25-26 4.3 实证检验 26-33 4.3.1 各经济变量的对数走势图 27 4.3.2 平稳性检验 27-28 4.3.3 向量自回归模型 28-30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30-31 4.3.5 脉冲响应函数 31-32 4.3.6 方差分解 32-33 第5章 政策建议 33-36 5.1 稳步有序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33-34 5.2 外贸相关企业须加强对汇率风险的预防 34 5.3 积极促进出口产业升级 34 5.4 制定合理的出口发展战略 34-36 结论 36-38 参考文献 38-41 致谢 41 毕业论文提纲 篇4摘要 2-3 ABSTRACT 3 1 绪论 7-18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7 1.2 电能质量的定义 7-8 1.3 电能质量的国家标准 8-13 1.4 电能质量评估的意义 13 1.5 选矿厂供电系统电能质量评估的意义 13 1.6 电能质量参数的评估理论及算法 13-17 1.6.1 时域分析方法 13-14 1.6.2 频域分析方法 14 1.6.3 基于数学变换分析方法 14 1.6.4 傅立叶变换 14-15 1.6.5 人工智能技术 15-17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17-18 2 选矿厂供电系统 18-27 2.1 选矿厂供电系统 18-24 2.1.1 磨浮 1 车间供电系统 18-20 2.1.2 磨浮 2 车间(万吨车间)供电系统 20-22 2.1.3 中细碎车间变电所供电 22-24 2.2 选矿厂供电系统电能质量实时监测 24-27 3 电能质量监测 27-37 3.1 磨浮车间用电电能质量监测分析 27-30 3.2 选矿厂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 30-36 3.2.1 万吨车间 1 30-34 3.2.2 万吨车间 2 34-36 3.3 本章小结 36-37 4 电能质量问题分析 37-50 4.1 电机起动引起的电压降 37-39 4.1.1 电动机起动引起的电压降的估算 37-39 4.2 电容器组引起电压升高 39-41 4.3 无功功率传输对电压水平的影响 41-42 4.4 系统中的主要谐波源 42-46 4.4.1 变压器产生的谐波 42-45 4.4.2 变频器产生的谐波 45-46 4.5 补偿装置 SVG 和 APF 的基本原理 46-49 4.5.1 SVG 基本原理 46-48 4.5.2 APF 基本原理 48-49 4.6 本章小结 49-50 5 对选矿厂系统仿真分析 50-62 5.1 仿真分析 50-57 5.1.1 电机起动引起的电压降落 50-53 5.1.2 补偿电容器引起的母线电压上升 53-55 5.1.3 SVG 投入无功功率 55-56 5.1.4 APF 对 400V 线路进行谐波补偿 56-57 5.2 补偿电容与 APF 仿真模型分析 57-61 5.2.1 补偿电容器引起的母线电压上升 57-58 5.2.2 APF 对 400V 线路进行谐波补偿 58-59 5.2.3 SVG 对无功功率的补偿 59-61 5.3 本章小结 61-62 6 选矿厂电能质量评估情况及建议 62-63 6.1、总结与建议 62-63 6.1.1、总结 62 6.1.2、建议 62-63 参考文献 63-65 致谢 65 毕业论文提纲 篇5摘要 4-5 Abstract 5 致谢 6-9 第一章 绪论 9-11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研究意义 10 1.3 小结 10-11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11-21 2.1 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 11-14 2.1.1 关于汉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12 2.1.2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 12 2.1.3 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 12-14 2.1.4 汉字书写偏误分析的研究 14 2.2 记忆法的研究现状 14-20 2.2.1 关于记忆的研究现状 14-16 2.2.2 记忆术的定义、历史及使用 16-19 2.2.2.1 记忆术的定义 16 2.2.2.2 记忆术的历史 16-17 2.2.2.3 记忆术的原理 17-19 2.2.3 以记忆术为主的汉字学习策略 19-20 2.3 小结 20-21 第三章 汉字教学实验的方法及过程 21-26 3.1 研究内容 21 3.2 研究方法 21-22 3.2.1 实验设计 21-22 3.2.2 实验对象 22 3.3 实验的步骤和过程 22-25 3.3.1 实验实施 22-23 3.3.2 实验过程 23-25 3.3.2.1 实验基础的独体字和部首 23 3.3.2.2 实验的合体字 23-24 3.3.2.3 心像描述 24-25 3.4 小结 25-26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26-28 4.1 记忆术环境下和传统条件下的汉字长期记忆效果对比分析 26-27 4.2 小结 27-28 第五章 访谈调查 28-32 5.1 访谈内容 28 5.2 访谈描写分析 28-31 5.2.1 关于对汉字的态度 29 5.2.2 对于记忆术的感受和看法 29-30 5.2.3 关于汉字书写错误 30-31 5.3 小结 31-32 第六章 结语 32-34 6.1 研究结果对对外汉字教学的启示 32-33 6.2 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之处 33-34 参考文献 34-36 附录 36-42 毕业论文提纲 篇6《科学学在中国》 科学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越来越要求对科学技术的结构、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于是,科学学就应运而生了。 科学学是以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交里融合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科学学作为一门“元科学”、“软科学”,在推进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协调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关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30年来的科学学在中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录 科学学在中国(代序) 第1章 科学学在中国前史 1.1 提出中国科学发展途径的代表人物 1.2 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 1.3 建国前中国学者对科学论的研究 1.4 建国初至文革前的科学论研究 第2章 我国科学学的学科建设 2.1 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工程指向 2.2 国外科学学信息资源的输入与开发:经典著作和情报作品 2.3 我国科学学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综合性著作、教材和工具书 2.4 我国科学学基础理论和历史研究:理论性专著 2.5 我国科学学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应用性专著 第3章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创建与发展 3.1 研究会创建的背景与条件 3.2 全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与研究会的组织;隹备 3.3 九华山会议与研究会的创建与巩固 3.4 世纪之交研究会的更新与发展 3.5 当前研究会的活动态势 3.6 研究会发展的经验、启示和前景展望 第4章 科学学期刊在中国 4.1 前史期刊:他山之石 4.2 先行期刊:借巢引凤 4.3 研究会刊:学术家园 4.4 同类期刊:共同繁荣 第5章 科学学在大学 5.1 科学学在中国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5.2 大学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5.3 大学科学学研究机构与合作网络 第6章 科学计量学在中国 6.1 科学计量学在中国的历程 6.2 中国科学计量学主要成就 6.3 中国利学计量学的国际交流 第7章 科学学的国际交流 7.1 访苏见闻:新两伯利亚“利学城” 7.2 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从世界看中国 7.3 从普赖斯到鲁索:影响中国科学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国际交往纪事 7.4 我同三位欧洲科学学家的交往 7.5 国际科技园区的管窥 7.6 IASP第17届科技园世界大会 附录A 国内科学学研究机构介绍 附录B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大事记 附录C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历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提纲 篇7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6 表目录 6-7 图目录 7-8 1 导论 8-14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8-10 1.2 研究方法 10-11 1.3 文章结构 11-13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14 2 可转换债券相关理论假说和文献综述 14-23 2.1 上市公司再融资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相关理论假说和理论模型 14-18 2.2 文献综述 18-22 2.3 本章小结 22-23 3 可转换债券融资分析 23-31 3.1 可转换债券相关概念及市场发展 23-26 3.2 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和融资效应分析 26-29 3.3 我国可转换债券发展存在的问题 29-30 3.4 本章小结 30-31 4 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分析 31-42 4.1 样本选择 31-33 4.2 事件研究法 33-35 4.3 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实证 35-40 4.4 实证结果和原因解释 40-41 4.5 本章小结 41-42 5 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42-55 5.1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其假设 42-46 5.2 数据统计性描述和相关性分析 46-48 5.3 模型建立 48-49 5.4 实证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49-54 5.5 本章小结 54-55 6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不足 55-59 6.1 研究结论 55-56 6.2 建议 56-58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58-59 参考文献 59-64 附录 64-67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67-68 致谢 68 毕业论文提纲 篇8摘要 8-9 ABSTRACT 9 第一章 绪论 10-16 1.1 课题背景 10-11 1.2 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发展、应用现状 11-15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16 第二章 在线分析基础数据 16-31 2.1 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 16-17 2.2 在线数据的构成与构建过程 17-19 2.3 状态估计 19-24 2.3.1 状态估计功能 19-20 2.3.2 网络拓扑分析 20-21 2.3.3 量测系统分析 21 2.3.4 量测预校验 21-22 2.3.5 状态估计计算 22-23 2.3.6 不良数据检测及辨识 23-24 2.3.7 参数估计 24 2.4 在线数据整合 24-31 2.4.1 整合目标 25 2.4.2 整合难点 25-26 2.4.3 方案建立 26-27 2.4.4 基本技术 27 2.4.5 在线数据整合方案 27-31 第三章 在线安全稳定分析技术 31-53 3.1 在线静态安全分析 31-34 3.1.1 基本概念 31 3.1.2 关键参数 31 3.1.3 核心算法 31-33 3.1.4 核心指标 33-34 3.2 在线静态稳定分析 34-35 3.2.1 基本概念 34 3.2.2 关键参数 34 3.2.3 核心算法 34-35 3.2.4 核心指标 35 3.3 在线短路电流分析 35-39 3.3.1 基本概念 35 3.3.2 关键参数 35 3.3.3 核心算法 35-39 3.3.4 核心指标 39 3.4 在线小干扰分析 39-43 3.4.1 基本概念 39-40 3.4.2 关键参数 40 3.4.3 核心算法 40-42 3.4.4 核心指标 42-43 3.5 在线电压稳定分析 43-46 3.5.1 基本概念 43 3.5.2 关键参数 43-44 3.5.3 核心算法 44-45 3.5.4 核心指标 45-46 3.6 在线暂态稳定分析 46-50 3.6.1 基本概念 46 3.6.2 关键参数 46-47 3.6.3 核心算法 47-50 3.6.4 核心指标 50 3.7 在线稳定裕度评估 50-53 3.7.1 基本概念 50-51 3.7.2 关键参数 51 3.7.3 核心算法 51-52 3.7.4 核心指标 52-53 第四章 在线安全稳定分析系统 53-60 4.1 系统总体情况及架构 53-55 4.2 模块功能 55-60 4.2.1 数据整合 55 4.2.2 静态安全分析 55-56 4.2.3 暂态稳定分析 56 4.2.4 电压稳定分析 56-57 4.2.5 小扰动稳定分析 57-58 4.2.6 短路电流分析 58 4.2.7 稳定裕度评估 58-60 第五章 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应用实例 60-69 5.1 同塔双回线路掉闸应用实例 60-64 5.1.1 事故前运行方式 60-61 5.1.2 事故发生及事故处理过程 61 5.1.3 事故后分析计算及结论 61-64 5.2 500kV主变掉闸应用实例 64-69 5.2.1 事故前运行方式 64-65 5.2.2 事故发生及事故处理过程 65 5.2.3 事故后分析计算及结论 65-69 第六章 总结 69-71 6.1 总结 69-70 6.2 应用效益 70-71 参考文献 71-75 致谢 75-76 附表 76 毕业论文提纲 篇9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8-13 1.1 微电网研究背景及意义 8-9 1.2 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1.2.1 容量配置 9-10 1.2.2 控制策略 10-11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1-12 1.4 论文章节安排 12-13 第二章 风/光/储微电网电源和储能系统模型 13-19 2.1 风力发电系统 13-14 2.1.1 功率输出模型 13-14 2.1.2 仿真模型 14 2.2 光伏发电系统 14-16 2.2.1 功率输出模型 15 2.2.2 仿真模型 15-16 2.3 储能系统 16-18 2.3.1 功率输出模型 16-17 2.3.2 仿真模型 17-18 2.4 本章小结 18-19 第三章 风/光/储微电网电源容量优化配置 19-28 3.1 容量配置流程 19 3.2 容量优化配置模型 19-22 3.2.1 微电网与主网购电策略 19-21 3.2.2 可靠性模型 21 3.2.3 经济性模型 21-22 3.2.4 双目标优化模型 22 3.3 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 22-23 3.4 算例 23-26 3.4.1 基本数据 23-24 3.4.2 结果分析 24-26 3.5 本章小结 26-28 第四章 微电源逆变器控制系统模型 28-38 4.1 逆变器工作原理 28-30 4.2 逆变器控制方法 30-36 4.2.1 PQ 控制系统模型 31-33 4.2.2 VF 控制系统模型 33-35 4.2.3 分布式储能控制器模型 35-36 4.3 参数计算 36-37 4.3.1 PI 参数 36 4.3.2 LC 参数 36-37 4.4 本章小结 37-38 第五章 风/光/储微电网控制策略 38-55 5.1 DS 系统的应用 38-44 5.1.1 DS 系统控制策略 39-40 5.1.2 算例 40-44 5.2 基于 DS 和 CS 混合储能的微电网控制策略 44-47 5.2.1 微电源逆变器的 PQ 控制策略 45-46 5.2.2 CS 系统逆变器的 PQ/VF 控制策略 46-47 5.3 算例 47-54 5.3.1 参数设定 47-48 5.3.2 孤岛运行和切负荷 48-50 5.3.3 孤岛运行时电源投切 50-52 5.3.4 离网/并网运行模式转换 52 5.3.5 微电网向主网输出功率 52-54 5.4 本章小结 54-55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5-57 6.1 结论 55-56 6.2 展望 56-57 参考文献 57-62 致谢 62-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3-64 毕业论文提纲 篇10摘要 4-6 Abstract 6-7 致谢 8-11 第1章 绪论 11-17 1.1 研究的缘起 11 1.2 文献综述 11-16 1.2.1 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现状 12 1.2.2 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现状 12-14 1.2.3 图式理论研究现状 14-16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7 第2章 《教程》的理论分析 17-28 2.1 《教程》基本情况 17-18 2.2 基于图式理论的《教程》分析 18-28 2.2.1 内容图式 19-22 2.2.2 形式图式 22-25 2.2.3 语言图式 25-28 第3章 《教程》的应用分析 28-43 3.1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调查 28-30 3.2 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调查 30-31 3.3 对《教程》的修改建议 31-36 3.3.1 激活原有图式 31 3.3.2 建构新的图式 31-36 3.4 《教程》的教案设计 36-43 第4章 结语 43-44 参考文献 44-47 附录 47-58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