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
范文 |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5篇)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七五中学也由课程改革的试点年级进入全面课程改革阶段。新的课程改革给本x学校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方向,形成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课程改刻的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不断研究和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路子,特别是在艺术、体育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引领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本课程内容 学校目前安排如下内容作为校本课程: 1、音乐:声乐的基本常识 通俗歌曲 2、体育:篮球技能训练 校园健美操 3、美术:版画 装饰画 四、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及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六、课时安排 音乐每学期6课时。 篮球每学期8课时。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2一、指导思想 立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我校科学教育教学质量,解决科技校本任课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解读校本教材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引导学生参与校本实践活动的方法,以提高他们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引领他们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建立一支科技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校本教师队伍。 二、培训目标 (一)使科技校本任课教师的科学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较大提高,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促进科技校本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指导校本教师学会自学,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四)结合校本教材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实验操作竞赛,课堂教学竞技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提升校本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 三、培训内容和途径 培训内容:坚持走多元化的路子,通过专题培训、教材研读、观摩研讨、课堂教学竞技、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促进科技校本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途径:教材研究、导师指导、自主远程教育、学术沙龙和实验操作现场指导等模式开展培训。在注重立足本校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注重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 四、培训计划 三月份:理论学习,学习科学教学相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教材研讨--提高解读校本教材的能力。 四月份:实践技能培训及竞赛 五月份:课堂教学观摩及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规划和实施意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参加培训,其成绩按学分记入本人继续教育证书,作为评先选优、职务评聘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校本培训工作。要明确培训任务,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学习制度,重视检查督促和考试考核,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培训有序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三)组建名师工作室,由专业教师引领,逐步提升校本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3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五、选课方法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x年9月第三周起--2x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x年6月)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4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对各学科提出的各个校本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全面分析了学校现有资源,讨论后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框架: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基础上,框定我校校本课程分为四大类: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评定,确定本学年的校本课程。 一、课程设置: 1、人文类: (1)时事开讲。 (2)生活中的经济学。 (3)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4)花卉与生活。 2、科学类: (1)身边的化学。 (2)航天科技。 3、艺术类: 乐器、声乐、素描、动漫、硬笔书法、立体构成、服装设计、装饰画、绢花制作、风景画。 4、体育类:篮球、排球、足球、舞蹈。 二、校本课程纲要编写要求: 1、课程名称:(包括适合年级)。 2、主持教师:(待定)。 3、课程类型:(说明是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 4、课时量:说明总课时量及课时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课程具体设计: (1)课程目标:逐点陈述目标,要全面而具体。 (2)课程内容:知识内容、活动形式等相关方案;具体的组织等。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如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4)课程评价:评价的标准。注意: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过程评价、评价角度要多元化。说明学分值计算方法。 (5)环境条件:(硬环境:需要学校提供设备、场地、资金等;软环境:工作量的计算、教学的评价等。)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5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五、选课方法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第三周起——20xx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6为了让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让所有学生的素质与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办学特色特点,进一步整合优化校本课程,不断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特草拟本方案。 一、校本课程委员会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执行办公室主任: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 热爱生活,学会交往,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3. 培养社会精英人才。 三、校本课程类别: 1、 文化类(中国文化、红楼梦赏析、法语入门、日语入门、德语入门、英语语言文化类、……) 2、科学类 (学科竞赛、电脑类、理科学科拓展、 ……) 3、社会类 (文科学科拓展、 ……) 4、德育类 (心理、卫生、 ……) 5、艺体类 6、实践类 (烹饪、插花、编织、陶艺、汽车、……,) 7、特色类 (航空航天俱乐部、生命科学及宇宙兴趣俱乐部、科技创新俱乐部、领导力课程、……) 四、实施步骤 1、 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提供校本课程类别,学校全体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申报。要求全体老师人人参与校本课程 的开发,选题不限于本专业领域,一旦选定则不随意变动,应着力于持续、深入、丰富、完善课程,力争三年左右能形成成熟的校本课程,教师成长为所选领域的专家。原则上合作项目原则上不超过三人,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简案。(学期末) 2、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协调整合课程人员安排,审议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简案。(学期末) 3、校本开发人员开始选定或编辑教材、撰写课程计划,设计学生活动材料等,学校对部分特色课程组织人员培训。(假期) 4、审议通过后的校本课程项目将全部放到校园网,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通过校园网选课系统自由选择,每位学生限选一门,先选先得。除某些特殊课程外,原则上须有20人以上方可成班。(开学第一周) 5、校园网上公布最后成班的校本课程开设安排,包括时间、地点、学生姓名等。(开学第二周) 6、校本课程开始上课(开学第三周)。 五:管理制度: (一)教师 1、开学前准备好教材、制定好教学计划。 2、做好学生考勤,并将迟到、请假、缺席的学生名单当天反馈给年级主任,年级主任于第二天反馈给相应的班主任。 3、做好学生考核工作,在校本课程结束后把学生考勤登记册、学生成绩册、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照片交到教务处归档。 4、一学期校本课程结束后,教师应上交教材和教学小结。 (二)学生 1、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愿选择学校课程,在开学第一周登陆学校网站“校本课程选报系统”选择。 2、不得随意缺课,如无故缺席1次或因故缺席3次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 3、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参加该课程的考查合格可获得该课程所发证书,成绩按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六、评价 1、每学期校本课程结束后,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通过日常教学检查、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来对教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评选表彰奖励。(学期末) 2、学校鼓励优秀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讲义,在专家指导下形成校本教材。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7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二、工作目标: 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简单的纪律约束性德育转变为引导发展性德育;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活动;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立足目标小一点,内容实一点,距离近一点,切入深一点,方法新一点,手段活一点,开展好德育工作。 三、工作内容: 1、养成教育。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2、道德品质教育。即以明理、诚信、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的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遵纪守法教育。即从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有关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 四、德育主题操练目标: 1、低年段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课内外相结合,说教与训练相结合,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2、中年段以学会学习,诚实守信为重点,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加强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3、高年段以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磨练学生意志,正确面对各项挫折,结合关爱留守子女,教育学生不忘恩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社会,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立志成材。 五、具体措施: 1、构建关爱特殊生工作体系,成立特殊学生关爱委员会,认真做好贫困生、单亲、留守子女暨家庭教育滞后学生的关爱及疏导工作,让这些在家庭德育中不能正常受到教育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形成健全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德育中也享受公平教育,均衡发展。 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活动,培养家长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教育家长做好子女的德育示范作用,树立家长正确的育人观、人才观、学习观。举办临时监护人职责培训班,让所有临时监护人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及正确的育人方法。 3、从对教师的评价上体现德育的首要位置,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方法,把对学生德育及教师个人的师德表现纳入到业绩评价中,把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及本身言行示范作用作为常规考核及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意识深处提高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水平,从管理评价上把德育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 4、彻底改变师德考核以量化为主的作法,把职能部门量化考核,学生对教师示范作用的评价及师德督查三方面的考核作为师德月考核的主要内容。使师德评价主题及内容多元化,从教师思想深处转变观点,真正把学生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 5、针对目前社会德育的缺位,主要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及心理疏导教育。一方面利用德育基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以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及进行感恩操练;另一方面开展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历练和正确的心理疏导专项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勇对挫折的精神风貌。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8一、课程背景 “现代智力七巧板”是在传统七巧板的基础上,以物体的几何曲线为基础,巧妙地应用了现代高等数学上的几何学、拓扑学、排列组合以及线性规划原理设计而成的新型七巧板,是一种适宜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拼玩的创新教育学具。现代智力七巧板与传统的七巧板相比,外观迥异,却都具有极为相似而又严谨的数学规律,改变了传统七巧板“图案量少、形象单调、没有弧线”的缺点。“现代智力七巧板”看似简单,拼搭起来则奥妙无穷,妙趣横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课程的实施对象是我校中段学生。对中段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智力七巧板”既是他们的玩具又是他们的学具,通过拼拼、搭搭、想想,让学生尽情地玩,愉快地学,能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我们选择了“智力七巧板”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开发了《七巧智趣园》校本课程,希望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动手动脑,启迪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把《七巧智趣园》课程的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拼搭和画智力七巧板图形,使学生在“玩”中拼摆,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创造,掌握拼摆智力七巧板的一些原则、基本方法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拼摆现代智力七巧板的无穷奥秘,领悟智力七巧板的无穷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学生通过分类拼摆智力七巧板图形,深化拼摆智力七巧板的一些原则、基本方法和规律的掌握,并通过创造一些七巧板图形,学习一些创造的知识和方法,锻炼他们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拼摆现代智力七巧板的无穷奥秘,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3.学生通过多副智力七巧板的主题创造,锻炼他们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审美观。 三、课程内容 围绕课程目标,结合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内容上做了这样安排: 准备课:七巧板的来源与发展史 通过讲解“智力七巧板”的来源与发展历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优秀的民间玩具对儿童的娱乐、教育及智力开发所起的积极作用。 第一板块:基础篇 通过拆装七巧板,了解七块板的名称,熟悉各拼板之间的几何关系,七块板之间的拼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拼组技巧和拼图的基本规则(平放不重叠,七块少不得),让学生通过模仿、拼摆,初步感受七巧板千变万化的拼图乐趣。 第二板块:提高篇 通过专题设计,如飞机专题、交通专题、人物专题、动物专题、奥运专题、文字专题等。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七巧板的拼摆技巧,初步了解各种物体的结构,为以后的多副创造活动打好基础。 第三板块:发展篇 通过多副组合技能课的练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为他们“创造力的自我发现”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让他们“天生”具有的创作能力得到尽情发挥。 第四板块:创造篇 通过观察创造(单副)、主题创作(多副)、广告设计与创意技能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课程实施 智力七巧板学习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课程管理。“智力七巧板”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智力七巧板”不同于其他学科,较高程度地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智力七巧板”重在要求学生用有限的七块板创新出无穷的图形,因此,紧靠模仿范例是不够的,范例在“智力七巧板”的学习中只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还是靠学生自己的创新。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 五、课程评价 七巧板活动中评价应具多元性。 1.评价应是“自我参照”而非与其他同学相比。要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杜绝用象与不象、好与不好这些单一的标准答案的方式。 2.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发现自我,学会反思,自我改进,并有利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不仅仅是看结果,更重要是学生在过程中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充分体现七巧板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师生发展。 六、课程开发成效 1.学生通过模仿与想象,把物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和新情景。借助图案游戏与竞赛,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手、眼、脑的运作和协作,在强烈的感观互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潜能。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9一、指导思想 1、为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我校将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我们将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要求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体验运动激情,感受足球魅力,培养体格健魄、充满自信的文明小学生,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我校校本课程以“我自信,我能行,我成功”为基本理念,开设“快乐足球”这门必修课程,每周1节“快乐足球”由体育老师和专业教练在体育与健康课时中抽出课时引导学生探讨足球文化、传授足球技艺。 二、资源及需求分析 1、学生资源分析 (1)我校是“青岛市少儿足球训练基地学校”。足球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从1999年起就一直拥有自己的“学校足球代表队”,专业水平不断上升,他们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了市、区重要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把“快乐足球”设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既能巩固多年来取得的体育教育成果,利国利民,又能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2)我校由20xx年重建,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具备使用现代技术施教的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并有一个专业的人工草皮足球运动场。 (3)学校有一支思想观念新、敬业精神强、师德高尚的年轻教师队伍。专职体育教师3名。 2、社会资源 “青岛市、区小学生足球赛”每年定期举行,为我校校本课程“快乐足球”的课程开发、发展、交流及成果展示搭建了一个平台,打开了一个窗口。既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提供更多有利于课程开发的资源,也给学校一个展示特色、检阅成果的机会,便于学校形成具有该课程特色的开发,实施、评价和拓展的管理机制。 3、需求分析 (1)增加学生体质,积极投身“全民健身运动”,是国家的需要,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足球,是现代开展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世界级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从中世纪以前的“哈巴斯托姆”游戏到1904年“国际足球协会联合会(fifa)”在法国的成立,从我国汉朝“蹴鞠”、“蹋鞠”到1951年我国第一届足球比赛的举行,足球在全世界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足球运动的对抗性强、技术多样、战术丰富,不仅有效发展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器官的机能,而且有助于发展运动员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敢的心理品质和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培植自信的精神,故全世界人民都喜爱它,并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类产业,成为一个国家强盛、文明的标志。学校拟把“快乐足球”开发成“足球文化”,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更是结合学校实际――培养“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健康向上”重庆中路第一小学全体学生的需要。 (2)锻炼学生身体,磨炼学生意志,塑造学生人格,是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三、课程开发及实施目标 ㈠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体验运动激情,分享足球快乐,感悟足球文化,从而培植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出身心健康、充满自信的重中一学生。 (1)通过足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让学生走进足球文化领域,涉猎足球与历史、足球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融合,感受其丰富文化内涵;让学生走向足球场地,掌握运动技能,体验运动激情,体验挫折,走向成功。 (2)开发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的特长,保护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力争每个人都拥有一技之长,都有才艺展示,或当“体育名星” 。 (3)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勤于实践,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㈡具体目标 1、“快乐足球”系列目标 (1)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目标 a、知识与技能:认识足球,了解足球的起源、发展及作用;走进足球场,了解最基本的足球动作;会观看足球,具有积累足球信息的初步意识,从而关心足球运动。 b、方法与过程:做场外文明观众,观察、感知足球(赛),会画足球;初步体验身体对足球的控制。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校内足球明星和代表队,了解他们的战绩,增强荣誉感,培养自信心。 (2)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目标 a、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了解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初步学会搜集足球信息的方法,从中体会学习足球知识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足球的运球、控球等技能的培养。 b、方法与过程:场内外知识的讲解,以及简单的比赛模仿,锻炼学生各身体部位的协调能力,通过录相、上网等重要赛事的观看,让他们更加全面了解国内外足球现状,更加关注、热爱足球。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团结守纪、协作一致的精神,磨炼坚韧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自信心。 (3)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目标 a、知识与技能:全面了解国内外足球发展历程及现状,基本熟悉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自觉收集足球信息、自我体会足球知识乐趣,全面掌握运球、控球、传球、停球等各方面技术,基本能上场比赛。 b、方法与过程:自主收集国内外足球信息,自觉投身足球运动,集体探究足球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关系。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心理品质养成守纪守时、团结互助的作风,培植自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师生为主体,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在校本课程中去实践、去感悟、去体验,从而能自觉地接受教育。 2、实践性原则: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做到课堂知识传授与师生共同实践相得益彰。 3、灵活性原则:课题开发、学年(期)计划、单元划分、课时教案都要视学生的实际及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可开发度来决定,要着眼于学生在小学六年中以及一生中的可持续发展而灵活取材,开放时空。 4、综合性原则: 内容的综合性——每一个版块不能过于单一,版块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并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要求的综合性——内容的综合直接达到目标的综合,不能顾此失彼。 教育功能的综合——以培养学生“自信、成功”为教育理念。 五、课程开发策略 1、学校以“快乐足球”为突破口,打开足球与知识、技能、身体、身心、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沟通大门,由体育教师组织开发适合全校学生、不同的内容,实现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开发的有机融合。 3、让学生多才多艺,内练素质、外树礼仪形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 4、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社区、家庭、学校教育协作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之中。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0活动简介: 跳绳运动早在一千年前就在我国开展,是一种简单易行以跳跃为主的运动,经常从事这项活动,提高人体的弹跳能力、协调能力、灵活性及耐久性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尤其对促进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极适合青少年儿童来参与。作为一项阳光项目,我省体卫艺司明确将其作为学校体育健身推广的项目,并将其确定为大学生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现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跳绳,推广此项运动,同时选拔优秀的运动员,特举办福建工程学院第一届跳绳大赛。 活动主题: “魅力绳结”——阳光体育,魅力校园 参加对象: 学院大一、大二学生。 赛事宗旨:促进学院的跳绳普及与推广;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选拔学院大运会跳绳参赛队员。 主办单位: 福建工程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 承办单位: 福建工程学院体育教研部 策划书: 福建工程学院体育教研部 举办时间 xx年4月7日 举办地点: 福建工程学院大学城南区篮球场 【赛事规程】 一、 竞赛分组:男子组、女子组。 二、 竞赛项目组:计时计数赛、极速挑战赛 1、计时计数赛: 男子组:30秒速度单摇跳、30秒间隔交叉单摇跳、30秒速度单双摇跳、3分钟速度耐力单摇跳 女子组: 30秒速度单摇跳、30秒间隔交叉单摇跳、30秒速度单双摇跳、3分钟速度耐力单摇跳 2、极速挑战赛:30秒持绳速跳、3分钟持绳速跳 三、 参赛办法: 1、由各系组织报名。系体育部、系团委协助报名、组织工作。 2、 计时计数赛:30秒速度单摇跳、30秒间隔交叉单摇跳、30秒速度单双摇跳每个院系每个项目限报5人参加。 3、 3分钟速度耐力单摇跳每个院系每个项目限报3人参加; 4、30秒持绳速跳(徒手):在30秒速度单摇跳、30秒间隔交叉单摇跳、30秒速度单双摇跳比赛中各项目的前10名者可参加此项比赛。(无需报名) 5、3分钟持绳速跳:3分钟速度耐力单摇跳前10名者可参加此项比赛。(无需报名) 5、 参赛者必须是本校在籍学生,且身体健康能从事此项体育运动。特别申明:3分钟速度耐力单摇跳参赛运动员必须身体健康,无心脑血管疾病。 四、竞赛办法: 1、比赛按《中国跳绳竞赛规则》(试行)执行。 2、裁判员由体育教研部选派。 3、比赛跳绳使用:绳具可选用赛会提供的绳具或自备{自备跳绳不得使用金属材料制作的绳具(手柄除外)}。 4、极速挑战赛持绳需成直线与地面水平。 裁判与职员: 1,每一比赛场地,设主裁判,记录员,计时员各一人。 2,比赛场地设会场管理一人,比赛前检录队员并维持场内秩序 五、录取名次及奖励办法: 1、所有项目均录取前八名,颁发证书。并按9、7、6、5、4、3、2、1得分加入团体总分中。 2、团体总分名次:取前八名,颁发奖杯。(按各项得分累计,分数高者列前,如得分相同,按第一名多者列前,以此类推。) 3、本次比赛成绩作为福建省大学生比赛运动员选拔的依据。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1为切实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校经济、文化等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置以乒乓球为中心的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资源状况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自主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普及,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练志,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好乒乓球特色,打造柳堡镇柳堡学校品牌。 二、调查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注重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色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家长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经多次与教师、家长总结生活与教学的经验、智慧等,了解和掌握教师与部分家长的个性特长;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需求、兴趣、爱好、目前学习的基础及今后的发展走向;调查学校附近的社区现状等因素。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以乒乓球为中心,辐射到田径、书法、绘画、仪表等校本课程开设,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发挥与培养;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三、背景分析 1、良好的历史论证。我校自1998年以来,一直参加县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且每年都取得前几名的成绩,我校乒乓球运动有多年的历史,乒乓球运动氛围和训练基础全面形成,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硬件基础设施齐全。有专门的训练室,室内乒乓球台共4付,基本适应学校训练。 3、教练队伍合理。建设低、中、高年级三阶段训练梯队,建立专职和兼职教练机制,建设合理的陪练队伍。 4、社会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了社会乒乓球力量的吸收。 5、家长认可。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乒乓球训练对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从经济上、训练上都给予足够理解和支持。 四、总体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这是我校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乐于参与,多给学生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灵活开放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促使儿童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灵活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课程资源为主,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目标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广域性和可变性。 3、整体优化性原则。 拓宽知识领域,将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纵向、横向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最佳课程结构,发挥校本课程的最大功能。 4、活动、实践、探究性原则。 体现在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勇于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大胆探究的意识和实验摸索的精神,着眼于养成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5、整合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通过实践取得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 6、特色性原则。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应扬长避短,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中心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切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同时注意学校当地社区的特点,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获取课程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而办出特色学校,彰显学校特色。 六、基本结构 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几大部分。 1、基本知识:乒乓球发展简史,乒乓球基本常识。 2、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动作训练(攻球、推挡、搓球、拉球等)。 3、技战术训练:推侧扑,逢斜变直、逢直变斜,调左压右、调右压左等等。 七、组织实施 1、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邢恩锋(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刘玉东(副校长),负责起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指导乒乓球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成员:马云征(副校长),主管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和校本课题问题的具体研究。汪立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组织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 组长:(副校长) 副组长:(教科室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成员:(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并主抓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及教师培训) 3、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乒乓球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乒乓球教学向课处延伸,组建校级、班级乒乓球队,定期开展活动。课程实施分三个层次: (1)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开展乒乓球教学,低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乒乓球课,加强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研究。 (2)建立班级乒乓球队。各班开展乒乓球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乒乓球。每学期开展班级乒乓球比赛。 (3)建立校级乒乓球队。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训练提高,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训练,提高技战术水平,提高竞技能力。 4、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需要的教师立足于学校内部,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对教师进行乒乓球技能训练,形成实施课程的基本能力。 5、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负责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写出校本课程教案,交给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初审。教案要有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及活动安排、教学效果等。 6、具体训练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校长亲自抓,各部门齐抓共管,体育教研组具体落实训练计划。同时,加强教练队伍培训,优化师资队伍,聘请兼职教练、陪练,形成协调配置的教练队伍,提高训练的水平。 (2)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成较大规模的乒乓球训练馆,功能齐全,设备优良,为打造品牌奠定硬件基础。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抓好普及。学校开设乒乓球课,编写乒乓球校本课程,把乒乓球课程作为特色课程来开发,发挥课堂基地作用,进行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 (4)科学选苗,夯实基础,建好乒乓球梯队,成立校中心队。队员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梯队。班级成立班级乒乓球队,每年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乒乓球文化周”的比赛活动。 (5)乒乓球文化建设,陶冶性情。创办“我爱乒乓球”为主题的乒乓球报,激励学生们关注、热爱乒乓球。编练乒乓球操,把乒乓球基本动作、韵律操动作融为一体。编唱乒乓球歌,讲述乒乓球名家故事,读乒乓球世界冠军故事,营造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校园文化氛围。 (6)突破校本的训练模式,拓宽训练视野。一是请专家到我校指导训练,二是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选送基础好的苗子队员到专业训练基地培训,形成动态的训练机制。 (7)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竞技水平。参加每年的市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并积极参加县组织的乒乓球比赛。 八、评价方法 1、对教师的评价 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主要是通过四看:看学生选择训练的人数;看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发展程度;看领导、教师、家长对训练的反响;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1)教师做到“四有”: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对学生的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该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要求,完成周期内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校本课程规定的课时数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有资料意识,整理学生学习档案、妥善保管学生训练成果资料袋。 (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三看:看学生训练的学时总量;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态度等;看学生的训练成果。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法,但要做好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探究的态度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采用“优秀、良好、继续努力”的正面评价形式。 (3)学生成果可通过队内交流、学校比赛等多种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九、保障措施 1、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社会人士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社会上有专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 2、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 3、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教育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十、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的成果 学校乒乓球队自1998年建队以来,共获得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的八项男女团体和单打冠军,一次获市校长杯第六名。目前,我校正对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建设进行认真总结与调整,以乒乓球运动为突破口,努力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学校办学品牌。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2一、课程目的: 1、构建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课程原则 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2、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三、课程内容 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体育运动素养类、艺术修养类四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育运动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 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1、课程设置: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确定负责人及成员,组织校本课程材料。 2、学生选题: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课程相结合。 3、班级组成:先由教务处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经教师推荐,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班级容量。 4、组织教学: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5、时间安排:周三的错时放学时间。 五、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实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8、定期汇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应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有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查阅教师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校本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3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利用我校国家级课题《学校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成果,全面推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真正突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切实改变目前师生存在的一些言行不文明、仪表不端正的不良行为习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提升华杰双语学校师生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现制定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二、活动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文明礼仪教育以满足学校需要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作用,遵从德育教育从认知、自觉规范到行为自律的教育过陈,积极开展德育实践,对于学校文明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在我校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相处”,教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我们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整个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学习礼仪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学我校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二)实践礼仪 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各班级开展系列活动,促进礼仪学习,评选文明礼仪标兵. (三)展示礼仪 通过开展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评选班级各项“礼仪之星”活动,展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四)宣传礼仪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社会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手拉手、共创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 四、活动安排: 以校园礼仪为重要内容,以校本课程为线索,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主动问好;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方面的礼仪行为.我校要依托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策划、养成、固化学校文明礼仪,使学生逐步养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文明礼仪规范. 第一阶段(10月份):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团会,进行大讨论,有计划开好校本课程. 2、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网上或书报杂志等收集相关资料,各班整理并编写出校本课程学习体会. 3、年级组织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表彰. 4、举行“校园不文明行为图片展” 5、举行“中华传统美德”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从文明的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根本性的渗透. 6、全校各班举行“文明承诺一句话”活动,全校师生针对文明行为的某个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诺,写下来在全班公布,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监督. 第二阶段(11月份):体验礼仪内涵 1、举行一次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2、进行一次“文明礼仪手抄报”大汇展.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礼仪内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践行活动. ①、从最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我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 ④、从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上健康网入手开展“文明上网伴我行”活动; ⑤、从日常生活中各种习惯的养成入手开展“文明习惯伴我行”活动. 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践行礼仪开始,然后扩大到社交礼仪,在此过程中做到躬行、内省,全面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第三阶段(12月份):收获礼仪习惯 1、组织各年级分主题讨论校本课程学习体会.七、八、九年级讨论主题分别为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交礼仪. 2、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年度的“礼仪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礼仪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3、开展“礼仪之星”表彰、联欢会.表彰在本次活动中获奖的班级及个人,并收集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筛选编排成节目,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演出. 五、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组长:柏萍 副组长:杨国诗 成员:单进清、杨泗亮、杜军方、赵峰、刘洪、谢佃春、刘保、张家成、李跃文、杨绪兵 2、充分发挥校文明督导岗的监督作用,各班坚持文明礼仪日查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资源,编撰出《华杰双语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初稿),并在总结礼仪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指导师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六、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站、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礼仪教育要长抓不懈,寓礼仪教育于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寓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礼仪训练,落实校本课程的开设,让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习惯. 3、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学会“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4、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班情,拟定出自己班级实施的具体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样,凸现特色.要作好记录,每阶段有一份主题活动设计及活动后的感想.要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加强日常文明礼仪行为的监督.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4一、背景与目的 “校本课程”的思想,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已经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它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校的跳绳活动,一直在宝应处于优先地位,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及教科研能力较强的体育教师队伍。上述优势为开设绳毽校本课程提供了资源、人力保障,同时营造了课程开发得天独厚的氛围。因此,我们萌发了开发校本课程的设想,试图通过绳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创办学校办学特色,推进素质教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20xx年6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2、学生的需要。由于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课程的开设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是考虑学生的需要,使绳毽校本课程成为对学生发展“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3、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A、人力资源。(如学校现有技术水平较高的教练员队伍,有较多掌握跳绳技术的家长及文化课教师)。 B、先进的现代化设施,(设施宽敞的室外场地)。 (二)、课程目标: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我校实际,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绳毽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我校跳绳在宝应乃至扬州市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跳绳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通过研究和实践,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和运动能力。 (三)、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跳绳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跳绳”校本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跳绳”校本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开发过程 1、启动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编写校本教材。 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①、第一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跳绳教学入手,逐步向课外体育活动、跳绳比赛延伸。 ②、第二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③、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跳绳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三、实施途径、内容、方法 (一)、跳绳教学——抓好普及。 我校在跳绳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体质、掌握跳绳技术技能为目标;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提出“参与热爱享受”的口号。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做到人手一绳,注重知识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行为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较强的体育意识和习惯。 (二)、课程超市——发展特长。 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好地落实区局课程超市的实施意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为体现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趣味性、科学性、实效性,结合“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体育活动,以竞赛促活动,以普及促提高,发展学生的'特长。 1、活动对象:七至八年级全体学生。 2、活动时间: (1)、校内活动: (2)、校外活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星期天)放学后 3、活动办法: (1)、活动内容 (一) 1、入门练习 2、基本跳法:单摇等 (二)、1、单人单摇 2、单人双 3、双人的入门练习 4、基本跳法:一带一单摇等 5、花样 6、游戏 (2)、活动形式: 1、集中辅导 2、分散练习 3、优生表演 4、教师讲评 (3)、具体操作办法: 1、学校统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负责技术指导。 3、班主任负责组织管理。 4、学生自己利用时间进行活动。 (三)、跳绳比赛——促进提高。 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跳绳比赛 校本课程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施以科学的跳绳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校本课程还可培养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能力,并让他们认识到跳绳校本课程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在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5一、活动目的 为了促进“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和“六个一”活动的开展,丰富同学们的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的一项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我校开展“快乐小学生”跳绳活动。 二、活动口号 跳出健康、跳出快乐。 三、领导机构 组长:程孝平校长 副组长:尤文昌 柯常省 王丁茂 吴健 成员:中心小学各中层干部,完(村)小校长 四、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12月5日—12月18日,各班发动学生训练。 第二阶段:12月19日—12月26日,跳绳评比展示。 五、评比内容及方法 1、单人跳项目。三十秒跳绳(一、二年级),一分钟跳绳(三至六年级),可以是双脚跳或单脚跳。要求姿势正确并熟练掌握跳绳技能。 2、由各班主任挑选20%的学生参加单人跳项目评比,男女生各一半,取平均跳绳次数为成绩。得分标准见附表。 3、多人跳项目。可以是双人跳或多人跳,要体现趣味性。班级大部分同学能掌握此项技能。(此项内容下学期评比) 六、组织方法与要求 1、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体育老师组织训练,由中心小学组织人员评比。 2、充分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体育课和放学后训练,严禁课间在教学楼内或走廊内进行跳绳训练。 3、中心小学 “国歌·队歌”比赛同一天评比,完(村)小评比时间另行通知。 4、各班主任请在课余时间指导、督促学生练习,以真正体现“阳光体育”活动快乐的过程。 5、要求每个班级全员参与。 6、跳绳器材学生自备。 7、学校把本次活动定为班主任考核内容,纳入方案第三条考核,满分5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