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
范文 |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通用21篇)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荣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关项目。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课题成果的质量,特别制定本计划。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试图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视角对教育理论研究进行一番整体反思,包括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以及方法论层面等。以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为主要切入点,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提出有效解决初中阶段学生动荡分化的对策,探索操作性较强的有助于预防学习困难生出现的干预模式。同时,努力使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研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学习困难生研究领域。通过本研究,促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将研究基点更加倾向于教育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本土性、实践性;通过本研究,增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性、开放性等适应复杂性研究的一些特征;通过本研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方法论上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的'单一方法论的局面。 实践意义: 1.对邳州市初中分化现状及成因等进行抽样调查,为开展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初中阶段学业分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主要切入点,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些热心于学习困难生研究的科研教师,使初中生分化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习困难生得到及时帮助,获得健康的发展。 3.通过此项研究为徐州市及其他地区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二、本研究的子课题设计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实力,我们准备将总课题分解为如下子课题: 1.城市农村初中生分化和辍学成因的调查 2.初中生分化和辍学原因的资料分析研究 3.小学初中教与学的衔接问题研究 4.初中生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 初中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是总课题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又将将其作如下分解: (1)初中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研究 (4)初中生控流止辍策略研究 (5)初中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 1.前期准备阶段(20xx.6—20xx.9) (1)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初中生学业、学业分化及辍学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中外关于初中生学业分化的相关理论,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总课题研究方案,上报实验研究方案。 (2)成立总课题、子课题攻关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以指定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核心型、紧密型、松散型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题主持人和实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实验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实验研究阶段(20xx.9—20xx.2) 第一阶段(20xx.9—20xx.11)健全实验组织、学生摸底分类阶段 (1)公开招标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的组成人员 (2)各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 (3)语、数、外等科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4)实验学校对学生的语、数、外等科的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摸底。 (5)各校对摸底情况进行分析、划分学生层次群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各占百分之几) (6)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成绩分化现状调查阶段 (1)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2)进行问卷调查,作量的分析 (3)进行个案访谈,作质的分析 (4)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并作统计分析 (5)撰写“初中生成绩分化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学业分化的对策研究 (1)(20xx.9—20xx.2)对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课题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b.各子课题进入初期的实验研究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2)(20xx.2—20xx.8)对策的中期研究 a.子课题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实践研究 b.搜集并甄别研究过程中的资料 (3)(20xx.8—20xx.2)对策的后期研究 a.各子课题对在实验研究中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 b.形成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20xx.2—20xx.7)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1)各学科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终端测试评价 (2)各子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3)总课题组写出总体实验研究报告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5)表彰先进学校和个人 (6)鉴定、结题、准备面上推广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新课改中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专著一本 3.建立城区、农村降低初中生分化的两所示范学校 4.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的专家系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指导。 附: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具体工作安排 1、20xx年9月: ①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确定子课研究主持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对子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招标。 ②撰制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③做好课题开题的准备工作。 2、20xx年10月 ①写出总课题及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要点进行分解,确定本学期每个月的研究要点。 ③召开课题开题会,届时邀请有关专家作课题研究工作指导。 ④课题组例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工作任务,强调研究要点,并要求定期拿出研究成果。 3、20xx年1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专题档案。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全面开始课题研究,具体研究方式可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③实施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④对实验校学生基础状况调查摸底。 4、20xx年12月 ①对全体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教育理论培训。 ②各子课题小组研究札记、教学案例,图像及文本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归档。 ③子课题组撰写阶段研究总结。 5、20xx年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向主课题组上报有关材料,包括典型案例、教学实录、音像资料、学生作品、阶段研究报告等。 ②召开课题人员会议,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③主课题研究人员,根据上报来的资料及相关文献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二0XX年十月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2课题研究目标 1、摸索出艺术特色走廊环境的教育功能。 2、力争建构彰显本校艺术特色的学校走廊环境。 课题研究资料: 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一样,结合教学楼的功能,对主题走廊进行艺术性设计和装饰,可设计不一样主题资料。 一.研究步骤: 达成目标及研究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分析本校艺术教育和学校走廊文化现状,进行有关学校走廊文化建设的调查,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课题方案。 二.研究措施: 1.自身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收集有关艺术特色学校走廊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文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认识艺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动、自觉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落实走廊环境创设研究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会。 3、寻找艺术特色走廊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走廊环境的创设应让学生参与,我们应在有限的走廊环境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注重整体的艺术效果。一方面以学校《贝壳苑》校本课程为指引,使各种小贝壳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装点走廊。 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一样,能够结合学校的各项研究活动,体现各学科的特点及学科的整合,设计不一样主题的走廊、过道,如小小书画家长廊、科技长廊、海防长廊等,使其散发浓浓的艺术气息;使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审美本事。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3技术发展、全球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过程意味着可获取的信息的急速增长、“可知”世界在空间上的缩小、新型消费型社群的细分以及我们所共享的文化世界的飞速发展。这个系统可能预示着一个商品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公共服务的传统价值观正在被渐渐破坏。我们真实地生活在自身创造的世界里,不懈追求经济与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却越来越迷失于自己精神家园的取向。对社会造成最大损害的并不是那些没有学识的人,而是那些充满学识但欠缺道德的人.这就是“有学识的无知”。如今设计作为一种与生活本身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已不是一门科学也不应该是,它包含了科技、经济、文化、社会规范、及各类情感的融合.已经影响到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观察、学习这些各类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界别的专业中寻求合作和沟通,对设计伦理道德方面更提出了要求。在日益缺乏控制和反省的今天,面对物质欲望的诱惑与干扰,如何挽救设计思辨的危机?建立一种诚实守信、关爱生命的共同精神的价值体现,并予以维持,我们责无旁贷。 设计伦理是一种基于设计工作、专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之上的职业道德要求,它通过理性来调节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塑造整个社会共同遵从的设计道德观念,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优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为与精神生命凝合成一个整体,它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是人与人,人的心理现象不能被编码、量化.良心到底值多少钱?设计者的道德价值何在?关键在于修身立品.建立信任品性。论语日:“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信任品性自心中出发,是命令不来。就等于宁静:我们不该以为逃避吵闹就能得到宁静,真正的宁静是来自内心深处.由心中创造。由此发展起来的设计经济活动必须满足:为人们服务、满足人们需求、改善生活要求、提高人们文化水平。这是一种伦理职能,亦是一种社会责任。 其次是人与物,人要设计一个物件的时候,其最初出发点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刻服“痛苦”,“痛苦”是我们设计的前言,解决“痛苦”的方式就是将自身(包括身体构造、身体属性、人类感情)以各种方式投射于物件之中,即所讲的“设计”,由此建造出一个“合成”的世界,并期望它服从于人们.对人们负起责任。然而,被设计出来的人与物的关系却是双向的.我们每天与不同物件接触的经验中,物件将你心目中的东西转化出来.反映了你的内心和感觉,正如丘吉尔曾说:“当你与物件发生感情的时候,物件同时正在改变着你”。从所谓的“不朽的芯片”的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体会:科学家们致力于设计的一种电脑芯片.将它植入人的眼睛之后就能记录下人一生的活动。据这些科学家介绍,这种芯片可以提供一部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的视频13记。这一未来色彩浓厚的幻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它丝毫没有考虑到伦理道德的问题。这一技术的发展除了“娱乐”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社会”作用?科学家们所持的乐观态度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集合知识、勇气、热诚、真诚、学习和超越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愉快、成功的经验。 再者是人与自然,人类历经数千年发展创立了现代文明,依然在不断寻求突破寻找大自然运行的`法则,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完美的世界,在这个认知的过程里,我们该怎么去生活?设计师该建造怎样的世界?设计师的态度又是怎样?设计师通过融和各层次的关系.最终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创造令人愉快、满意的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素质。我们回顾历史,反省现今,放眼将来,眺望过去也是对未来的预测,人们在现在与过去的循环中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用学习的态度思考并运用生活中看似不能融合的矛盾,化危机为转机,发展出属于未来新创造的生机,这正是设计伦理所要建立的价值和态度。 设计伦理进一步完善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及其知识的完整性,使设计师们正确认识到设计伦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时空对设计、生活进行自我的反省和讨论,普遍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去分析、判断社会中存在异议的现象.学会敢于表达个人鲜明的观点和见解,并从伦理德性的角度,提出较为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图发掘新的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清晰明白到长成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努力寻求“直觉思维”仓I意的启发,亦需要谨守职业操守和德性的价值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由直觉感性到理性判断的递进.最终能够超越直觉思维到达理性思维的判断和选择,将该学的知识理论努力内化为个人修养,其伦理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自身、对专业、对业界、对社会、对自然、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辨.这种态度的转变将影响彼此的行为成为负责任的行动! 设计伦理教育一定会在设计学科建设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设计思维教育、设计方法教育、设计技能教育一样,成为设计艺术学科中的一个稳定组成部分。它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讲授,更将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生活态度。更健康地看待自己、心怀祖国、关爱地球和人类。 论文关键词:设计设计伦理设计教育道德价值 论文摘要:设计伦理是一种基于设计工作、专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之上的职业道德要求,它通过理性来调节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塑造整个社会共同遵从的设计道德观念,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优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为与精神生命凝合成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尼克·史帝文森(NickStevenson).媒介的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4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背景 估算教学是世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许多国家已经把估算纳入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从原来大纲中作为“选学内容”发展到现在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意义已经得到重视。虽然老师们也在估算教学中进行着积极探索,但是由于我国的计算教学历来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致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如估算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估算结果?估算是否要有“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人提出与新课程完全相反的观点“估算似乎不大有必要成为课本中的一个内容”。由此可见,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案例分析、教师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发现造成“估算教学难”主要因为下四方面的矛盾: 1、教材提供的资源与产生估算需要之间的矛盾 要求学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适宜估算的题目。教材中的情景有关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轻、并且脱离实际,有些确实没有必要估算:因为学生的口算能力早已达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设置这样的估算内容,似乎有点牵强。学生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和必要性。 2、估算的本质特征与教师认识之间的矛盾 研究表明,教师对估算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估算策略缺乏全面了解,对估算结果的评价缺乏评判标准。这些都是对估算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引发的: 开放性。估算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得出的结论多种多样。 推理性。估算问题不仅要计算,还要用计算的结果做推理和判断。概率的判断则要求更高。这比单纯的计算题要复杂一层。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对这类问题自然会觉得困难。教师往往只注重技能训练,缺乏思维的提升。 策略性。估算问题与数的加减不同,没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需要自己选 取估算策略。导致教师不知如何教学。 3、精算形成的习惯与估算特点之间的矛盾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就在教师的影响下,对计算逐渐养成了“计算要准确、结果应唯一”的观念。而估算是允许有误差的,且结果多样。这样,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有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估算. 4、估算对学习者的要求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笔算、口算以及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基础上的。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估算时要涉及到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推断等思维活动,远比直接口算和笔算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复杂。因此,对于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学习的困难就显得较大。 基于以上四个矛盾,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以期解决估算教学难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1.估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所进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但是与此同时,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估算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曾经有一个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精确计算的机会和粗略估计的机会进行比较发现,后者多得多。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时,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解释。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与估算相关的内容也很多,如估计商的近似值、试商、用估算进行验算,等等。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2、通过估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估算因其属于非严格运算,其数学教育价值长期未被重视(或认为没有多少教育价值),在原来的教材中在教学估算的过程中,基本思路是采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如:26+12+35≈30+10+40=80;289×4≈300×4=1200或者290×4=1160。 教师在这样一种教材的支持下,其教学必然引导学生记忆、模仿用“四舍五入”法,遵循“记忆事实——运用算法——算出答案”的模式。“学会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是估算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如果将目标定位于仅仅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及学生主动建构和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是相桲的。因此,注重估算的方法灵活和策略多样,应是新课程理念下估算教学的新追求。 3、通过估算,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根据其年龄特点带有灵活性,然而又有局限性。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估算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估算(computationalestimation)是估计(estimation)的一种,最常见的估计包括:估算、估数和估测,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估算,估算也是国际上研究最多的一种估计。一般认为,估算就是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即是得到一个计算题的粗略答案的一种过程,是一种猜出合理的近似值的技能。Reys&Bestgen(1981)认为估算是心算、数概念及各种计算技巧的综合运用,即是以心算的过程快速的算出答案,而且此结果与正确的计算结果有合理性的接近。我国学者司继伟(20xx)对估算的界定为:估算就是个体未经过精确计算而只借助原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种估计形式,是心算、数概念和算术计算技巧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Reys等人(1984)认为估算是一种能力,它具有四个特征:①不借用纸笔,以内在的方式出现;②是快速的心算;③估算所呈现的答案不是精确的,而是一个概数,但其结果往往是重大决定的依据;④估算能对问题的答案做一个较粗略的演算过程。概括地说,估算就是通过心算而得到问题合理的近似答案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快速的心算为主要计算方式;②以合理的猜测代替精确的计算结果;③心算、数概念及各种计算技巧的综合运用。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5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必将由原来的应试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成创新性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课题将重点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创新性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合新课标、新大纲,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找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3、制定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对策;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 5、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6、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不回答问题”的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方面等。 2、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在分析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系统地研究“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根据这方面的教育研究成果,结合自已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析本校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从而找出规律,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课题准备(20xx.9---20xx.10) 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②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不回答问题”的的对策。 ③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书籍,并且写好读书笔记。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20xx.11.20xx.3.) ①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学生“不回答问题”对策,杜绝学生课堂“不回答问题”的现象,让学生会回答问题,并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 ②在我校推行“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写出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20xx.4-------20xx.5) ①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形式包括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本课题形式是论文。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6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依据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而提出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德、识、才、学”兼备。在后两者“才、学”的培养上,运用“多思教学”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之中,因此,小学习作教学同样要研究如何发展思维的问题。《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现存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着“高耗低效”的弊端,耗时很多,却收效不大。“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的研究就是针对现存的习作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提高习作课堂实效,促使习作素质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课题的涵义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是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最终学好习作为目标的教学。“思”即思考,以“思”来贯穿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以“思”来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以“思”来发展思维,尤其要开发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以“思”为中心线串联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诸多训练要素,以“思”为习作训练的突破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 1.研究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思维因素。本实验研究习作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法、何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思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在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以“要思、乐思、善思”来促使学生“要写、乐写、善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包括自改习作的能力)。 2.研究思维领域的理论知识。以习作教学为主要载体,研究通过实施“习作多思教学”培养学生在习作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使学生既得“鱼”,又得“渔”,掌握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受益终身。研究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来学习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3.研究多思教学模式。本课题要在研究各种教学因素和变量的基础上,对重要因素和变量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科学的习作多思教学模式。 (三)实验目标 1.研究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形成小学习作中多思教学的理论和相关的、有效的、有特点的教学方法。 2.教育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实验学生的习作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尤其在思维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具体指标如下: ⑴通过实验,转变学生“怕写作文”的观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周边事物的兴趣,带着“思”字观察事物,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重点) 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说话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⑷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由观察、积累材料后,以一定的思维能力构思计划,包括选题、选材,并做到有条理、有层次、有中心地加以表述。 ⑸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习作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并由习作教学迁移至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他学科,乃至学生的生活各方面,使其终身受用。 ⑹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习作的自改能力,培养学生习作时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使学生在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上各方面的素质更为扎实、稳固。 ⑺通过实验,不断优化习作教学,注重运用“多思”教学,使学生更善于学习,更具有创新意识,更热爱习作,乐于写作。 三、实验对象: 自然状态下,在不打乱班级编制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随机把三年级一个班级分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对习作能力进行分解,“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中的思维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项能力,在实验中,还需穿插其它各项习作能力的培养,将“多思”纳入整个习作教学的体系中,而不是单打一地进行。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突出“习作多思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其它各项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习作综合素质的提高。 2.合作性原则 实验中,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因材施教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实行优势诱导,鼓励学生冒尖,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督促,分层次、分步骤提高要求。总之,要兼顾两头,抓好全面提高。 4.实践性原则 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提高。 5.自主性原则 要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出表现自己的机会。 6.长效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长远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 五.研究的方法: 综合运用对比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思辩和实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六.研究步骤: 1、申报课题、制定课题方案,学习课题精神和内容。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实验前后的检测工作,资料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 3、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及论文,进行结题。 参考文献: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杨 琦:《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河北教育学报 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汪 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 杭州大学出版文社 1999年6月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7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情境”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谐之境.情境教育实际是为受教育者创设一个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环境。对它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视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学1977年试行的“八字”教学法;我国学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卢仲衡教授领导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总结出来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方法”。胥长辰、刘学浩提出并论证的“学导式”教学方法,还有我们提出的“讲练工程”等教学模式。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专门的课题去进行研究还不够深入,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 二、 选题意义 这里所说的问题导入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价值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设问题导入模式,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数、形两方面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各种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学生在猜中学,做中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听中学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思考,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跃,亲身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自主的、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数学的探究能力。 3、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促进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 四、 研究目标 通过创设问题导入模式,引起学生心理的认知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课堂成为锻炼学生才能,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个性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研究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且与我们息息相关《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去感受客观事物。创设各种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将思维启迪与操作相融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具体思路如下: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3)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与反馈 邀请校教研室及校评议组、校课题组、其它教研组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对课题开展情况提出批评与建议。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我们提出了创设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侧重:(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师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和技巧。(2)通过问题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全面发展。 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由于课题组每个授课老师都是带两个平行班,每人分别取一个班做实验班,一个班做对比班,再综合分析各个老师从实验中得出来的具体数据,这样可提高可信度,实验准备在本校高二年级进行。 本课题主要运用情境化、实地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在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时,则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性,运用相关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 (1)行动研究法:开设研究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课后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研究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数学教学导入的新模式。 (2)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研究课的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研究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过了解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研究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开展案例研究。。 八、技术路线 我们的研究过程将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教学导入模式的文献资料,总结同一研究领域的已有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完成课题设计方案。 ②学习与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有关的理论依据,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认识导入新课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③邀请专家为教师作讲座,提高认识,解放思想。 2、研究课题如何开题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重点进行信息化平台搭建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增强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抓住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师生交互设计、自动答疑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做好开题工作。 3.实验研究阶段 按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同一教师备课过程对本节内容共性的认识,要求共性的东西在课堂上要落实,再有个性的发挥,设计教师具有良好活动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设计的最优方法。并且围绕课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各项内容开展研究(期间进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与评估),完成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案例和音像资料等。在研究过程中 及时总结,积累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及召开阶段总结交流会。 4.总结阶段 系统分析整理资料,总结、鉴定实验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论文和案例、有关影像资料等),筹备结题。 九、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课题申报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课题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丁苹年负责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学习制作课件的软件的应用。尹玉枝负责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对“当今社会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整理调查报告。周婧负责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课题相关材料的收集。杨景艳负责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进行第一专题《信息技术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杨景艳 王彬负责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进行第二专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总结、汇报 20xx年1月-2月 进行第三专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总结、汇报 20xx年5月-6月 进行第四专题《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总结、汇报;撰写研究报告。 3、 后期综合、评估: 20xx年9月-10月 综合四个专题的研究结果与研究报告,做结题准备 20xx年11月-12月 申请结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1、 阶段成果名称 1.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由丁苹年负责; 1.2调查报告《当今社会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的调查》,由周婧负责: 1.3《信息技术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教学》,由杨景艳负责; 1.4《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研究》,由孙志新负责; 1.5《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由杨贵枚负责; 1.6研究报告《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负责。 2、最终成果名称 2.1《创设问题导入模式 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丁苹年、 周婧负责; 2.2《创设问题导入模式 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杨贵枚、杨景艳负责; 2.3《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王彬、孙志新、尹玉枝负责。 十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丁苹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 杨贵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组员 杨景艳: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孙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丁苹年: 13年教龄,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学科组长,有丰富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 杨贵枚:11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高三数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杨景艳:9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高三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高一数学教师,知识结构全面。 孙志新:9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初中数学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 周婧:5年教龄,中学二级教师。现任高二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龄,中学二级教师。现任高二文科数学教师,计算机水平高。 2课题组分工 丁苹年:主持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调配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进度,负责专题保障课题研究正常运行。 杨贵枚、杨景艳:进行教学实践,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相关课例、资源库等的建立与拓展。 王彬、孙志新:收集资料,设计并参与课题相关教学实践,相关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工作,参与撰写实验报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文件,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写总结、结题报告等文字材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文件,包括问卷调研过程等。 十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首先,课题主要参与者都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都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且分布在不同的的年级,是我校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参与者一直在研究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也都有相应的研究,能够很好的理解课程的新理念。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擅长将研究发现提炼出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精力充沛,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课题组成员思想要求进步,积极进去,敬业爱生,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迫切希望从事教科研工作。这也为课题研究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观保障。 完成课题的客观保障条件: 第一:学校有教师机房,学生机房,班里有大屏幕,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随时应用多媒体与教学想结合进行教学研究。 第二: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化,适合不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文献法有利于了解此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和指导课题的基础理论;调查法有利于研究者在课题实施中发现个案的特色,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提炼和总结打下基础。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进行和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我校领导非常支持课题研究工作,对于课题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学校都能给予帮助和满足。 我想,有这样好条件的学校,有这些支持教育科研的领导,还有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更有这些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老师团队,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8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现状以及问题。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国外对于课外阅读一直是很重视的。如美国多利斯.布朗研究发现,早期给孩子读书,能够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和参与,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及心理的健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研究认为:课外阅读为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能发展学生的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重视中小学的阅读教学实验。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当代,对课外阅读的研究理论也有增无减。如万云英在其《注意培养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中指出,小学各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与其平时课外阅读书籍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舒华的“课外大量阅读对儿童伴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述;伍腾提出的为享受乐趣而读书的理论等。新课改以来,许多儿童文学理论家也对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做了大量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儿童课外阅读的研究理论的确不少,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收效还不太令人满意。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教师还比较少。另外,中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在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未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因此,在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必将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这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势在必行。 二是我校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我校学生全部来自农村,自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不足,理解偏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口头表示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使其个性健康发展。自我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来,部分家长、学生的课外阅读观念有了一定改变,85%以上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愿意投资为孩子购买几本课外读物。可是,她们印象中的.“课外读物”仅仅限于“教辅资料”、“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籍,她们认为这些读物能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对孩子有益的。也有的家长认为,为孩子买两三本课外书就行了,甚至这几本书至少能够管到孩子小学毕业。部分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试考得好就能够了,缺乏从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与此同时,由于她们的工作原因,不可能也没有时间给予自己的孩子较多的指导与引导,许多家庭没有书柜,也没有阅读的意识与习惯,在家长的直接影响下,许多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较差。 (2)书源较少,好书难觅。一方面,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她们没有条件接触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没有条件接受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仅仅局限于手里一本《优秀作文选》,或是几本几年没有更新的课外书;另一方面,文档仅供参考由于许多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也不可能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图书,再加上平时工作较忙,周末也往往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光顾新华书店去挑选合适的图书。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不可能读到比较多的优秀图书;第三,我校图书室中的图书资源也不够丰富,里面的大部分图书还是“普九”时期上级为了达标统一配置的,虽然图书的总量不少,但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其实也并不多。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面自然不可能有较大范围的突破,学生的阅读质量自然也不可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形式,走马观花。大部分孩子手里有一、两本课外读物,但这些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买书时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给孩子购买的,书的内容孩子并不一定喜欢,加之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换,孩子的阅读兴趣极不浓厚。因此,阅读时,只是走马观花,对书的内容不求甚解,更谈不上能对提高自身素质有所帮助了。甚至,有的孩子只在每周二早读全校统一的课外阅读时间,拿本课外书做做样子。 (4)兴趣不浓,自觉性差。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甚至能够说是很淡,有一小部分同学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虽然已是小学中年级或者高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课外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众所周知,兴趣是做好许多事情的老师,只有对这件事情有了兴趣,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做,去认真探索,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只要有了兴趣,才不需要教师和家长去督促。根据分析,发现许多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电脑网络游戏上面,有多位家长向我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网吧打电脑游戏,平时每天晚上则沉迷于电视动画片,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有些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阅读一些书籍,也是流于形式,效果很差。 (5)、缺乏指导,收效甚微。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懂得如何去读精、读透一本书,虽然语文老师难得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指导得特别仔细、到位。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一方面没有这个意识,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看到学生捧着书,怎么去读,是不是读出效果来则往往不被她们所关心。而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还有可能读得认真一些,不太感兴趣的,或者尚未入门的图书则一般不容易受到她们的喜欢,她们也没有自制力会强制自己去认真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是认真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文档仅供参考囫囵吞枣,收效甚微。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研究的课题方案。 二、研究目标。 1、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经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示、书面表示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3、经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2、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研讨。 3、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4、研究如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5、研究如何优化阅读的评价。 四、研究范围。 阅读的概念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指导农村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策略,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课外阅读。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深入家庭,学校班级,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科学客观地记载、分析,找准问题所在。 2、行动研究法: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在研究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研究对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5、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有关课外阅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六、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经过动员学习,使课题研究实验人员明确文档仅供参考此研究的重大意义,并深入学习,转变观念,建立机构,制定措施,保障实施计划按步骤顺利进行。 2、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问卷调查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2.收集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建议。 3.更新、充实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班级图书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1)营造晨读、午读氛围。(2)每周的阅读课正常上起来。(3)开放阅读览室,指导阅读。(4)班级设立“读书快乐吧”组织。(5)开展与家长与教师的共读活动。(6)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读书征文活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1)学校“经典诵读社团”,开展正常的社团活动。(2)每月开展读书系列活动。(3)组织学生参与“诵读经典”活动等。(4)举行读书报告会、我的阅读故事评比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七、研究人员分工 陶月侠: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罗永华:组织与协调工作,教学理论指导,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 张学军:负责具体研究工作;撰写阶段小结。 陶斯亮负责开展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撰写中期报告。 宋丽梅:整理典型案例、收集各类资料分类归档。 郑爱芳:负责研究过程中声像、图片资料的拍摄、记录等。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成员由自治区级、吴忠市级骨干及青铜峡市级骨干培养对象组成。她们都曾经参与过市级、中心级、校级的课题研究。 陶月侠:红星中心小学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陶斯亮,红星中心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吴忠市级骨干教师,语文综合能力强,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 罗永华:红星中心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善于从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撰写论文,多篇论文获奖。 张学军、宋丽梅、郑爱芳:小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把电教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具有一定教研能力。 九、保障措施。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每天下午第六节课(学校成立的《经典阅读》社团)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3、指导落实。首先应选好读物,能够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能够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能够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经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立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十、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题成果的预期: 通过开展此项课题研究,解决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对课外阅读价值认识不足,自觉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教师课外阅读指导不够的问题。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2、呈现方式: (1)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附问卷调查表)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农村小学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的相关论文。 (3)撰写《农村小学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阶段性成果总结。 (5)学生阅读积累分类汇编成册。 (6)学生优秀阅读评比展示。 (7)完成《农村小学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9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九、研究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赵凤兰 组员:高年组所有成员 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过好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0(一)课题提出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1.课题提出背景或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应和“返朴归真”的呼声,为了避免课堂走上“重分析轻感悟”的老路子,于是,“琅琅书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唱起了主角。于琅琅书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由师生共同演绎的`激情飞扬。每一次聆听中,也总期待着心潮与之共同起伏的时刻,然而,又有几次真能让自己尽兴而归呢!。基于以上情况,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是当务之急,根据本人所任教年级和区教科室对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提出的相关建议,特确立此课题。 2.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朗读,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收获,如何让朗读读得有意义,这都是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于“琅琅书声”中我们共同期待着:“读”占鳌头的阅读教学中,真能“读”当一面!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 1.研究目标: (1)进一步研究小学四年级此年龄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2)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切合学生并利于培养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地相关练习片断; (3)通过研究,形成小学四年级朗读能力训练的相关方法及系列性集子。 2.研究内容: (1)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及相应的训练要点; (2)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和特点; (3)立足课堂,设计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反复实践,证明其有效性。 3.研究措施 (1)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的内容和训练要点排出并进行整合; (2)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和特点设计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3)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朗读训练是否有效,并归纳整理。 (三)研究时间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时间: 2.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或报告; (2)《立足课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1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的目标要求。在二级目标中,读的要求有: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小短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可培养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还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重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和写技能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视,广大教师对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其研究表明: 从学习语言的规律看:成功的学好一门语言要进行大量地吸收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充分阅读,用心感悟,不断积累、运用,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地道英语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看: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维,富有情节的故事、童话学生更感兴趣;贴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短文、对话更能吸引他们。英语教学已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封闭、单调、划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与主要内容: l研究的预期目标: 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的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纪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汇编出四套系统的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阅读课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其任务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句子中的词义,帮助他们把音、形、义结合起来。因此,使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帮助。 3、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总体英语发展水平的关系。 四、研究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l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注意英语牛津教材与阅读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l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内存”,抓住他们的“愤”、“悱”之处展开教学。教师要真诚地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不仅允许他们赞同、接受,而且允许他们否定乃至拒绝;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讨论,让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充满整个课堂。同时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2、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由读去感知语言、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更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时间和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逐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为今后的主动发展打下根基。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进程 1、基本进程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的构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写和论证。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 A、课题的实施、研究; B、中期论证; C、课题的发展、完善。 (3)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果的总结,经验的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组长: 成员: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教师论文、案例分析等。 3、CAI课件、研究课教案等。 4、学生作品,包括作业、学习体会等。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2、课题组成员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课题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证。 3、本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本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会得到有力保障。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2活动目标: 1、受藏族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习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弹簧步。甩袖等) 3、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感受多民族服装的特点。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日常活动中了解藏族舞蹈及服装的特点,观看过民族大联欢的录像带,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2)、磁带、录音机。 (3)、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4)、安门图片、装饰画、藏族服装、蜡笔。 活动过程: Ⅰ、组织问好。 (1)、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2)、练声:《我是小小茶壶》、《山谷回音真好听》 (3)律动:《手碗转动》、《喜洋洋》 Ⅱ、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民族娃娃来,你们想看看她吗?想和他做好朋友吗?”(出示藏族娃娃)“看,她漂亮吗?”(漂亮)“小朋友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民族)“那知道有那些少数民族吗?”(藏族,朝鲜族,汗族,蒙古族,等等……)“那你们知道老师手上这个民族娃娃是哪个民族的吗?”(知道)“她是哪个民族的呀?”(藏族)“!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她是藏族来的小朋友?”(她穿的衣服袖子很长。腰上还有五彩腰带)“哦,原来是从她的衣服上看出来的,藏族小朋友的衣服很漂亮,小朋友想和她做好朋友吗?”(想)“那我们就先来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的歌,看看藏族的.舞蹈,下面小朋友先听听藏族的歌…… Ⅲ、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1)、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2)、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3)、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4)、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藏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北京的金山上),“这首很好听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学习基本工作。 (1)、“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弹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师来学习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脚按拍子点地,双手一上一下翻动 ②双手捧哈达,从身体前方慢慢托起至头顶上方,右脚做弹簧步,当手升到头顶的时候双手左右摇摆。 ③踏点步,双手一切甩袖。 ④双手从下往上翻,做弹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脚前后点地。 ⑥“巴扎嗨”是双手在身体的右前方做献哈达壮,弯腰屈膝,右脚跟前侧点地,“嗨”时双手合拳拍击一次原地上跳。 Ⅴ、学习舞蹈。 (1)、幼儿完整学习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遍藏族舞蹈,好吗?”(好) (2)、幼儿随着音乐跟老师表演舞蹈。 Ⅵ、小结舞蹈 今天我们班小朋友学了什么舞蹈呀?舞蹈的名字是什么呀,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北京的金山上。藏族舞蹈) Ⅶ、总结: (1)、除了藏族以外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那些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想叫我们大(1)帮的小朋友帮他们画几件漂亮的衣服,你们愿意吗?(愿意)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来装饰各民族服装。 Ⅶ、评价幼儿作品。 来,举起你们给那些兄弟姐妹画的衣服来看看,画得真漂亮呀。我们把你们给民族娃娃画的衣服,送到天安门去给他们,好吗?(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习。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3一、研究背景 有设立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源至20xx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学的省送培到市的学习活动 上。一位讲课老师说在现在的教学条件见中都有现代化的音响伴奏条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乐形象更丰富,因此,作为钢琴伴奏可少采用,或许是与会老师误听为可不采用,引起哗然!由此引发本人生出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随衬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调一致, 其间还可以有多种装饰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单纯的节奏。 伴奏的任务还必须演奏过门等纯乐器的部分以联接唱句。 伴奏对歌唱的意义:伴奏有对乐曲内涵的提示及对歌者情绪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实延展了表演的氛围。 歌唱教学的伴奏方式:钢伴 音响伴奏 自己敲击节奏伴奏 学生合着伴奏寻找韵律 效能:这一词语有多种解释,最基本的解释为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或系统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那么,在歌唱教学中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载体,调动学生歌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学习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保证音乐将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的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那么,歌唱教学的效能就取决于学生对歌曲的喜爱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乐基础知识、对歌曲类型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过程中师生所能进行的互动可能性; 上课老师只是一个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师所能发挥的能动力及能动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过程中学生所能进行的参与可能性;因为伴奏方式有产生的主动性及被动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实际参与性上有差别。 3. 老师对伴奏方式的可驾驭性;这牵涉到伴奏方式的复杂程度及学生在音乐感知上的实际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对学生课堂积极的调动;因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以及兴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参与的积极性上收到影响。 5. 不同伴奏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烘托以及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引领效果。因各种伴奏方式的优点差别而出现不同效能性。 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综合运用伴奏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投入的全面认识所学内容,在对音乐的整体形象得以把握后能够把外部听觉和自身机体动作结合运用,从而能够形成听、击节奏、唱三者统一的协调运作,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音乐感知力,这才实现歌唱教学的终极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运,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运用与学生歌唱学习所产生的能动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种认识或是一定的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课中的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并希望能够得出一个完善的研究内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现由想法、认识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下册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乡》《无锡景》《丹顶鹤的故事》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定群体 -------- 选择七年级3班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研究法 -------- 实行班内比较,比较不同歌曲类型出现的差别效果。 观察法 -------- 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所能实现的效果。 体验法 --------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歌唱学习中来实际的感受音乐及再创 作。 问卷调查法 ---------- 设计问题答卷调查学生对各个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与认识。 六、课题研究读书目: 《中学音乐教学法》 作者:邵祖亮 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小学唱歌教学法》 作 者:鲁美丽主编 陈登颐译 出 版 社:音乐出版社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 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乐美学》 主编:王次炤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课题研究读书目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读完《中学音乐教学法》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读完《中小学唱歌教学法》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20日读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完成读书笔记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4月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读完《中学音乐教学法》完成读书笔记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读完《中小学唱歌教学法》完成读书笔记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10日读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完 成读书笔记 20xx年3月11日至20xx年3月20日读完《音乐美学》 完成读书笔记 八完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时间: 第一阶段:20xx年2月 该阶段主要确立课题研究的主题、重点,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确定研究使用的教学内容、研究对象;进行人员分工;上报课题材料。 第二阶段: 20xx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xx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xx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乡》 20xx年4月15日,案例分析:《无锡景》 20xx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顶鹤的故事》 该阶段主要反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阶段性认识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阶段: 20xx年6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4《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荣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关项目。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课题成果的质量,特别制定本计划。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试图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视角对教育理论研究进行一番整体反思,包括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以及方法论层面等。以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为主要切入点,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提出有效解决初中阶段学生动荡分化的对策,探索操作性较强的有助于预防学习困难生出现的干预模式。同时,努力使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研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学习困难生研究领域。通过本研究,促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将研究基点更加倾向于教育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本土性、实践性;通过本研究,增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性、开放性等适应复杂性研究的一些特征;通过本研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方法论上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的单一方法论的局面。 实践意义: 1.对邳州市初中分化现状及成因等进行抽样调查,为开展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初中阶段学业分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主要切入点,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些热心于学习困难生研究的科研教师,使初中生分化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习困难生得到及时帮助,获得健康的发展。 3.通过此项研究为徐州市及其他地区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二、本研究的子课题设计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实力,我们准备将总课题分解为如下子课题: 1.城市农村初中生分化和辍学成因的调查 2.初中生分化和辍学原因的资料分析研究 3.小学初中教与学的衔接问题研究 4.初中生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 初中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是总课题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又将将其作如下分解: (1)初中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研究 (4)初中生控流止辍策略研究 (5)初中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 1.前期准备阶段(20xx.6—20xx.9) (1)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初中生学业、学业分化及辍学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中外关于初中生学业分化的相关理论,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总课题研究方案,上报实验研究方案。 (2)成立总课题、子课题攻关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以指定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核心型、紧密型、松散型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题主持人和实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实验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实验研究阶段(20xx.9—20xx.2) 第一阶段(20xx.9—20xx.11)健全实验组织、学生摸底分类阶段 (1)公开招标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的组成人员 (2)各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 (3)语、数、外等科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4)实验学校对学生的语、数、外等科的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摸底。 (5)各校对摸底情况进行分析、划分学生层次群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各占百分之几) (6)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成绩分化现状调查阶段 (1)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2)进行问卷调查,作量的分析 (3)进行个案访谈,作质的分析 (4)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并作统计分析 (5)撰写“初中生成绩分化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学业分化的对策研究 (1)(20xx.9—20xx.2)对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课题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b.各子课题进入初期的实验研究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2)(20xx.2—20xx.8)对策的中期研究 a.子课题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实践研究 b.搜集并甄别研究过程中的资料 (3)(20xx.8—20xx.2)对策的后期研究 a.各子课题对在实验研究中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 b.形成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20xx.2—20xx.7)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1)各学科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终端测试评价 (2)各子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3)总课题组写出总体实验研究报告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5)表彰先进学校和个人 (6)鉴定、结题、准备面上推广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新课改中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专著一本 3.建立城区、农村降低初中生分化的两所示范学校 4.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的专家系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指导。 附: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具体工作安排 1、20xx年9月: ①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确定子课研究主持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对子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招标。 ②撰制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③做好课题开题的准备工作。 2、20xx年10月 ①写出总课题及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要点进行分解,确定本学期每个月的研究要点。 ③召开课题开题会,届时邀请有关专家作课题研究工作指导。 ④课题组例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工作任务,强调研究要点,并要求定期拿出研究成果。 3、20xx年1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专题档案。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全面开始课题研究,具体研究方式可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③实施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④对实验校学生基础状况调查摸底。 4、20xx年12月 ①对全体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教育理论培训。 ②各子课题小组研究札记、教学案例,图像及文本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归档。 ③子课题组撰写阶段研究总结。 5、20xx年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向主课题组上报有关材料,包括典型案例、教学实录、音像资料、学生作品、阶段研究报告等。 ②召开课题人员会议,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③主课题研究人员,根据上报来的资料及相关文献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二0xx年十月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5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三、理论基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四、研究目标: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五、主要内容: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责任人:洪越)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课堂教学以教给方法为主,将多出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课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讨,学会与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责任人:吴萍)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3、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责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按现有的规模,先以7-9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1-6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洪越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卜延中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洪亮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洪越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子课题一“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萍负责子课题二“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 5、毛文生负责子课题三“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xx年4月——20xx年8月) A、筹建课题组,制定主课题,构建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的负责人。 B、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本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C、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D、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初中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三年的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与高中的衔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汇报(20xx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四)成果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A、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B、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D、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E、请市、区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6研究课题的题目:小学语言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 1、课题的来源和期望目标 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我国教育界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在课外阅读这个层面上,到底是一种什么状况?我对本班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第一兴趣的百分比分别为:文艺娱乐活动28%、体育活动26%、美术活动18%、科技制作10%、阅读活动10%、数学活动8%。由此看来,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音乐,直观、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而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时很多选择了漫画书,只有个别学生说自己爱看童话等名著。造成学生不爱读书、阅读面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阅读兴趣;2、缺少正面引导。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选择适当的内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这样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3、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 学生对课外读物的解读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这种解读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二、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式 1、阅读方法不只是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阅读材料选择确定朗读、默读、诵读以及精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学会使用学用的工具书;对所读内容及时时行圈、点、批、注,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教给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2、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摘抄型笔记是从阅读的内容中分类摘抄好词佳句,至理名言,以及优美的片断。提纲型笔记则是对所读的材料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书中的内容。感想型笔记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随时记录下来,走近作者,和作者的心产生共鸣。评价型笔记是对书刊某些方面进行评价,为他人阅读提供借鉴。以为无论何种方法都对提高阅读效果十分有益。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读书笔记,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四(2)班全体学生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中提高。 初步拟定的研究过程 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20xx年9月,制定研究方案 20xx年10月-20xx年1月:形成较完善的课外阅读制度,并在班级实施 20xx年2月-20xx年5月:改进课外阅读教育实验,提高课外阅读教育效益。 20xx年6月: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 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的设想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仅靠课内阅读,更多靠课外阅读。新大纳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又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新大纲强调了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对积累语言材料和提高读写能力的促进作用。课外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情感的发展。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学生智力背景的有效手段。通过这次研究,使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达到课内教学指导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补充课内教学这种相辅相成的状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7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求知欲强,既具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正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时期。因此,把写话教学提前到低年级是科学和必要的。但是,现实存在的困难是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技能,大量会讲的字词不会写、不会用,会写的字又不能满足完整表达的需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日记是最自由的书面表达形式,绘画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表达的形式。我发现,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帮助孩子开始写话,不仅充分尊重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又能降低写话书写表达的难度,更快地促使他们口头和书面语言发展。 图文日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写话兴趣,降低了日记的写作难度,建立了学生写话的信心和恒心。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叙事或抒情、议论等方式在日记中表达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通过写日记探索出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路径,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日记的界定:小学生日记,即指小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图文日记:以画面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初级“写话”形式,孩子用这种形式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记下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用图文日记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的方法。 2、研究图文日记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的方法。 3、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写话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自学讨论,认真学习作文教学的学术论文,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验后的检测,掌握具有说服力的数据,用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验班前后的比较,从中归纳出实验所取得的优势。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探索图文日记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所读书目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等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语文》江伟英着新世纪出版社 (二)、阅读设想 从即日起至20xx年6月,工作日利用午休时间读1小时书,暑假期间利用每天下午时间读书。 (三)、具体时间安排 20xx年6月——20xx年7月完成《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阅读。 20xx年8月——20xx年9月完成《图解语文》的阅读。 20xx年10月——20xx年1月完成相关篇目的阅读。(根据课题研究的所需选择更多书籍)。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一)、完成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1.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20xx年6月 2.《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20xx年6月——20xx年7月 3.《图解语文》20xx年8月——20xx年9月 4.每天读书1小时,每月写两篇读书笔记。 (二)、完成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7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现状调查及分析) 2、20xx年9月完成教学案例分析 3、20xx年5月完成教学案例 五、申请结题 **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研究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表现。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8一、 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新的世纪是一个人文价值逐步走向趋同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确立尊严,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个性自由、个体自律的世纪。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规范(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同学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3、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同学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同学语文学习的特点。小同学活泼好动,语文学习的资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发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同学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2)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同学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发明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发明、发明和发现。" 2、苏霍姆林斯基的`"胜利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胜利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同学都体验到胜利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溢兴趣。 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沛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它是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诱发同学自主探究、主动求知。 4、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同学必需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同学必需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干真正理解。同学必需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考虑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同学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天性力不强的现状。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为同学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引领同学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胜利”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引领同学“积极的发现、建构、发明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发明”。 (二)主要框架子课题一: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施彩萍 2、主要合作者:苏咏梅 龚秋燕 3、研究内容:寻找识字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同学通过多种渠道体会汉字的构成方法,体验学习汉字的乐趣,提高识字能力。子课题二: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俞云芳 杨闻艳 3、研究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同学进入文本情境,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同学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子课题三: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毛华芬 2、主要合作者:高叶芳 瞿燕 3、研究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同学联系生活,深入体验,把自身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口头、文字表达,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使同学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子课题四: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1、 负责人:王晓君 2、主要合作者:仲怡新 金虹霞针对小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同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加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一(5)班、一(6)班、一(7)班、二(3)班、三(1)~(5)班、四(1)班、五(1)班、六(3)班。(二)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8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同学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和其能力培养方法。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时总结研究效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中国-]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xx年1月到20xx年11月 2、具体步骤: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第一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 (1)完成 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拟定若干研究子课题。 (4)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同学体验性学习的战略。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获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和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同学体验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4)20xx年上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和子课题优秀论文等形式展示效果。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2月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优秀论文,汇编优秀论文集。 (4)观摩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 课题优秀论文集 (2) 课题优秀课堂实录 (3) 同学体验性学习效果展示 (4)课题汇报资料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19为了推进“低重心,大面积,专题式”的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群众性草根式教育教学研究,使教育科研有效地发挥改进教育教学、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作用,同时帮助教师积累专业生活经验、丰富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使教育科研真正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经研究决定,我校开展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师小课题研究。 一、基本涵义及定位 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植根课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科研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和参与研究。 二、选题要求 选题本着“小、活、实、短、平、快”的原则进行,一线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小,即研究的范围、问题规模小,内容具体,但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意义,能由点及面,实现推而广之,可以围绕问题持续深入滚动研究;活,即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简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实,即问题是本学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有效上,凸显实效性;短,即周期短;平,即符合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快,即见效快。选题范围主要是研究班级教育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教学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三、研究周期 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至五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拟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育观察(课堂观察)、调查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组成 一般为1—3人,不超过3人,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课题。 六、操作流程 小课题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问题场景(课堂)———发现问题和困惑(提出小课题)——分析、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研讨对策)——合作实施或个体实践——总结提升”的操作程序。 1.学校沙龙会于每学期期初由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的科研沙龙活动,指导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小课题,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选题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标准。 2.教师收集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思考和规划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行动,筹策并制定出行动的计划。 3.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实践,及时记录和收集研究过程的`原始真实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写教育教学笔记。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行动反思,调整行动计划。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为,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总结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及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4.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材料,准备参加学校或区级的鉴定和评审活动,沙龙会要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5.学校沙龙会要及时帮助教师及时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开展校内、校际或区级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审、成果推广活动,校内、校际活动由学校沙龙会安排。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向学校或区教科室申请结题。结题时主持人须提交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叙事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表》、《研究成果申报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结题研究课教案或主题教育方案)。 6.学校采取丰富多样的成果推广形式,搭建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如开展课堂研讨、科研沙龙、小课题成果交流会、小课题论文评比等活动;汇编《小课题研究课题通讯》、《小课题结题报告集》、《教师小课题感言集》、《教师小课题论文集》、《教师反思、评课集》等文本资料。 七、成果表达方式 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多样有效的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教学)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报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学的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个案报告等方式,经典或优秀的活动方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学生作品等也可作为成果表达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学校层面的小课题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实施,区级小课题的申报和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对上报课题进行指导,并择优(小、实、新)上报区教科室。 2.区级小课题申报时间和区级科研课题申报时间一致,研究方案字数在1000字左右,研究报告字数在20xx左右,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课题研究报告表样式见附件。 3.建立小课题管理制度。 小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与实施,学校教科室须依据制度来规范执行,让制度在具体推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保证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效性。探索制定《小课题管理办法》、《小课题结题鉴定评审制度》等制度,从把握到实施,从面上展开到点上突破,有效地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把小课题研究与对学校的考核、督评及对教师的考评挂起钩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此保证小课题研究健康、有序、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20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民间游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创新的结晶,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它给许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并且游戏的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来源于生活,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创造机会和创造空间。 民间游戏源远流长,一般难确定其某一个游戏形成的确切年代,也无从考证其作者。由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无论什么年代,儿童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我们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临安市教研室赵素杰《幼儿园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实践研究》主课题下,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与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进行合作研究,成立由园长挂帅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及创新,使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虽然有不少幼儿园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基本理论有过实践和研究,但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挖掘、搜集与开发还处在较低水平,幼儿园也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供参考使用。因此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创新的课题研究。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民间游戏的开发弘扬了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民间游戏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永恒的味道。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其次,民间游戏的开发符合《纲要》的精神。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对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游戏在不断挖掘、整理、实施的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改变对民间游戏原有的看法和态度,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的共同参与、改编、创新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 (二)、农村幼儿园开发民间游戏的条件与优势 民间游戏发源于农村,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受长辈们的影响孩子们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如《打大麦》、《跳格子》、《老鹰捉小鸡》等。就拿我们幼儿园来说,我园地处农村,园内活动场地较大、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适合开展各类活动和游戏。 (三)、开发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幼儿民间游戏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幼儿民间游戏中,一般都要与若干名幼儿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游戏《金锁银锁》、《炒黄豆》、《荷花荷花几月开》等。通过与同伴的相互模仿、相互协调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民间游戏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随意性和娱乐性,它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还能促进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4、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民间游戏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游戏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材料进行任意加工和改造,激发幼儿的创造。 (2)、民间游戏内容和玩法的多变性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有时一种游戏就有多种玩法,幼儿在学会了一些游戏的方法之后,还会与小伙伴一起改变游戏玩法,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新设计场地布置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 许多民间游戏还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幼儿在游戏中边吟边玩,始终处于欢乐之中。幼儿对有些儿歌内容已熟记,他们就尝试改编儿歌的内容,教师就则引导他们把时代的信息编到儿歌里去,根据儿歌内容的改动,游戏玩法也随之改变,赋予老游戏新玩法,使游戏更加符合现代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加了民间游戏的魅力,激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创造,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四)、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的管理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勤俭办园”。目前,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勤俭办园”仍然是十分需要的,由于民间游戏灵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简便,如几颗木珠或废旧的钮扣串起来就可以玩跳格格游戏。开发和开展民间游戏可以为全园节约一大批经费。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许多环节,在安排一日活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一是活动内容需要动静交替。二是环节过度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丰富,有运动量较大的《猫捉老鼠》、也有比较安静的《拍大麦》等,可供教师选择。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发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向家长请教、征集民间游戏,使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新《纲要》的精神。 幼儿园新《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和文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和优秀文化,而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首要资源。因此,本课程正是依据《纲要》精神,旨在让幼儿了解本民族的风俗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会注意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而部分相加的总和又不等于整体本身,因为整体本身具有特定的质,即“格式塔”,一幅画总是一个格式塔,一支曲子,一首歌也是一个格式塔,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这就使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使知觉的表象具有了创造性,心与物之间产生了“异质同构”,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这种“异质同构”的能力。 本课题,正是依据上述理论,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并促使幼儿在这氛围中自觉运用异质同构的能力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同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与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开发和实施民间游戏。 创新之处:本课题是以民间游戏为主线,在继承当地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创新民间游戏,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内容。从而使幼儿在民间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表达与表现的能力,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在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科研的高度出发,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园实际的民间游戏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等具体内容。 2、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幼儿了解民间游戏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不断丰富、发展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经过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建立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教学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不同种类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包括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的关系、与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的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与不同性别幼儿的关系等。 2、在不断丰富、开发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一日活动和主题活动中怎样科学、合理地选用组织开展民间游戏。 4、在不同的年龄班如何组织开展民间游戏,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又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5、研究如何评价各年龄段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及标准。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1、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学习。 (2)收集各类民间游戏 (3)收集准备开展各类民间游戏的材料。 (4)对游戏进行分类选择。 (5)确定好游戏实施研究的主要方法。 (6)对幼儿进行实验前的观察记录和调查。 2、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设计家长问卷调查表,并汇总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2)研究不同种类、特点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身体素质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等。 (3)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各类民间游戏。 (4)将各类游戏在不同的年龄班组织实施。 (5)课题期中汇报。 2、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5月——6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研究情况。 (2)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本园幼儿游戏活动的现状以及收集适在各年龄合中班幼儿开展的民间游戏资料。 2、访问法:走村串户,向村里年长者收集他们幼时玩过的游戏,并认真做好记录。 3、文献资料研究法:由课题组成员收集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研究动态,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4、实验研究法:开展适合各年龄段的民间游戏,研究游戏在幼儿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5、观察法:主要是随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教师更好地知道幼儿或对游戏进行改进。 6、实践反思法: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不断反馈,及时调节游戏的方法,内容,途径,使开展的游戏活动符合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实验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课题组的人员分工 昌化镇中心幼儿园和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带领下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 吕艳芬(园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临安市学科带头人、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坛新秀,在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 徐群(园长,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全面实施。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活动实施的组织保障 园长室(含教科研室):适度调空,支持指导。 教研组:协调互动,反馈沟通。 班级:设计执行。 (2)师资队伍的保障 ①我们地处农村有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课题组成员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有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制作教玩具的实践经验和时间机会。 ②我们科研氛围浓厚,整体研究能力强,幼儿园近三年在杭州市和临安市的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中获奖论文有50余篇,临安市级立项课题有十多个。幼儿园研究课题组长为我们园长,具有幼教高级职称,曾多次主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一等奖,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易于对我们人力、物力进行合理调配。 ③有一支年轻、肯钻研、实干的中层教科研队伍。课题组成员具有很高科研热情,且具有相当研究能力。 (3)本地区民间游戏众多。 九、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l、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活动案例形式发表。 2、课题实施的整体推进和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形式呈示。 3、将课题研究的论文及收集的民间游戏汇编成册。 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临安市第18届学科论文评审中,《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尝试和应用》被评为二等奖。 课题研究方案集合 篇21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学生的参与,使版画文化得到传承和交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相信课题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研究计划 1、选题(20xx年2月3月) 版画作为绘画的一个种类,最早源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版画线条清晰,肌理性强,色调明快,黑白对比强烈。尤其是儿童画教育教学比较强的日本,把其作为小学美术的必修课。而吹塑纸版画,因其纸质绵软,形象要求概括、简洁,但却不能制作精细的内容,但这一缺憾 也便于儿童掌握,是当前美术教学、创作活动开展的有利形势。 2、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0xx年4月5月) 徐州睢宁鱼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儿童画之乡”,睢宁儿童画迅速推向世界70多个国家、地区,以成为徐州睢宁的一项特色产业文化,而它的主要特色是“墨彩”的形式,如果将吹塑纸版画运用到儿童画创作,加之合理的研究方法(美术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教学,案例分析,调查研究,论文总结等),融入徐州的汉文化,汉画像石,进行临摹、写生,再创作等,一定能够更深层的创作出别具风味的艺术佳品。 3、课题设计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6月20xx年3月) A、准备阶段(20xx年6月9月)读书学习计划 收集资料并学习做随笔《蒙台梭利的教育》《徐州乡土美术教学研究》《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儿童版画》 B、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如何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 ①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 ②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等写生活动。 ③徐州两汉文化的研究、资料的搜选、确定。 ④研究活动小结。 在自己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积累成果资料。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阶段性的总结,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让学生感兴趣,让孩子到生活中汲取灵感并运用到吹塑纸版画的创作中。 C、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①整理资料。 ②撰写评价案例。 ③展示优秀论文、活动资料、作品展板、研究成果等。 ④完成结题报告。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