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南景区导游词 |
范文 | 河南景区导游词(精选4篇) 河南景区导游词 篇1欢迎朋友们来省级风景名胜区河南十佳景区鸡冠洞观光游览。鸡冠洞洞长4600米,现已开发1800米,观赏面积23000余平方米。整个游览过程需60多分钟,鸡冠洞坐落于鸡冠山半山腰,因而得名--鸡冠洞。 鸡冠洞为石灰岩溶洞,地质学上称它为"喀斯特岩溶地貌"。该地形常发育在碳酸岩山体当中,在溶洞内常伴有地下暗河,由于碳酸岩长时间的'被雨水所侵蚀而形成了诸如石笋、石柱、石花等千姿百态的洞穴景观。 鸡冠洞发现于清朝乾隆年间,1992年9月开发,1993年月10日对外开放。目前全洞已开发8个景区,依次为"玉柱潭"、"溢彩殿"、"叠帏宫"、"洞天河"、"聚仙阁"、"瑶池宫"、"藏秀阁"、"石林坊"八大景区连缀而成,全洞大小景点188个;尤其以"众仙迎客"、"金龟渡仙翁"、"玉兔望月"、"海豚戏珠"、"叠帏宫"、"鲤鱼戏水"、"八仙拜寿"、"西天取经"、"小人王国"等80余个景点,景观姿态奇异,形象逼真而备受广大游人青睐。 北国第一洞--鸡冠洞,它为什么称为北国第一洞,因它是长江以北形成的一个最大的溶岩洞穴。洞内二厅是国内洞穴生成最早的一个大厅,时间达6亿年之久,三厅一组石笋生长奇特,被世人称为中华龙宫,鸡冠洞为此根石笋投保5000万。六厅石盾遍布,目前世界各地大大小小20__多个溶洞,共发现石盾10面,鸡冠洞内就有6面,大的石盾直径达3米,而小的石盾直径不到10厘米,其形状各具特色。另外一大特色是六厅的九龙玉柱,又称中华第一柱,由九条石龙攀附其柱身,直径达20余米,支撑着6000余平方米的游览大厅。鸡冠洞中的四大特色将给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带来惊和实实在在的收获。 玉柱潭主要行特点是:它是由高低粗细不等的石笋组成。 我们所处的位置是第一景区景观最为集中的地方,前面突出的景观叫"金龟渡仙翁"。这个景观由三块平放的石块组成,上面的石笋形象仙翁。你们看它伸着长长的脖子,仿佛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不畏艰险,乘风破浪。因金龟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进洞的方向,所以这个景观也叫"金龟指路"。 我手灯指引的方向,是一个自然通风孔;直径不大高达38米直通山顶。我国有大大小小溶洞两千多个,惟有鸡冠洞有一个自然通风口。所以洞内空气清新。红光照亮的地方,景观取名叫"玉兔望月"。 请看绿灯打亮的石龛里,站着一位小仙人,你看他头戴一顶尖尖的帽子,神情悠悠自得,在他们旁边挂着刚洗过的一件短袖衫,衣衫随风飘荡,景观取名"仙人晾衣"。 在仙人晾衣的右边,还有一种什么动物?请大家猜一下,对,它是一只雪白的山羊,两只羊角高高耸起,你们细看,就连眼睛里的黑眼珠也显得特别有神,这个景观名叫"雪羊奋蹄",展示着它们不畏艰辛,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手电照射的方向,大家看到这片三角形的壁流石,它像不像一座陡峭的山峰?整座山峰上有五个仙人分布不同位置,故名"五佛画山"。你们看最上面的一尊是观世音菩萨,正双手合拢,向今天到来的各位朋友祝福,祝各位朋友新世纪新千年里事事如意,财源连年。中间是如来佛,下面是阿弥陀佛,左边还有两尊佛。 第二景区是鸡冠洞中形成最早的一个洞穴,距今已有6亿年之久。洞顶悬挂的钟乳石,地上的石笋,星罗棋布,在现代灯光照射下尽显流光溢彩,故称为溢彩殿。请大家往洞顶上看,一只河马的马头悬在洞顶,它大张嘴巴,瞪着黑溜溜的眼睛,活脱脱一幅河马窥世图!往低谷看,谷底一组石笋组成一个十分形象的景观,你看它张嘴翘尾像一条爬上水面的鳄鱼。这个景观取名--鳄鱼拜寿。 请回过身来顺着我手电指的方向向上看,这一景观名叫"山涧层楼"。你看两山对峙,山涧流水,峡谷水中有一头海狮稳坐,它瞪着机警的眼睛,生怕有什么不祥之物惊扰他们的安宁生活。背后远处两山之间层层高楼高耸云端,雄伟壮观。大家看它像不像现代化小康村的建设风格。让我们回过头,看下屹立在路边的这根石笋。据洞穴专家考察,这根石笋是溢彩殿中形成最早的一根石笋,大约生长时间在5.4万年。现在经过顶端修饰,便妙趣横生。 河南景区导游词 篇2八里沟风景名胜区 八里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深山区,距新乡市50公里,辉县市25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景区内剑峰千仞,沟壑奇幽,飞瀑鸣涧,清泉潺流,林木葱茏,花草馥郁,猕猴嬉戏,群鹿呦呦。她是太行山水精粹所聚之地,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九寨、青城之幽,黄山、峨眉之秀,人称“太行之魂”。 八里沟风景名胜区特色是美在原始,贵在天然。主要景区有桃花渡、山神庙、羊洲地、红石河等,步移景异,各有所奇。其中八里沟大瀑布落差180米,一挂飞瀑,凌虚而下,咆哮奔腾,山鸣谷应,飞珠溅玉,异彩纷呈,磅礴多姿,气势恢弘,被誉为“华北第一瀑”。红石河源自山西,海拔1500米,故又称“太行天河”,河床为红石沙岩,光洁平莹,碧水横溢,红绿相映,色彩斑斓,明丽如画,淙淙悦耳,如梦似幻。此二处为景区精中之华,故景区形象口号为“天河奇瀑,太行之魂”。还可登太行主峰玉皇峰,东观日出,西望云海,南眺黄河九曲,北览千峰竞秀。万山偃伏此峰高,举目四观天下小。 八里沟风景名胜区年平均气温14度,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三伏炎热人难熬,清凉到此乐陶陶”,极宜消夏避暑。景区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山泉甘甜,环境清幽,是一处"天然氧吧",山水精品画廊。“常来八里沟,能活九十九”。她是您观赏原始山水的理想胜地,休闲度假的温馨家园,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八里沟人将以饱满的热情,优质的服务,诚邀四海嘉宾至,笑迎五洲游客来。 河南景区导游词 篇3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河南景区导游词 篇4灵山寺 灵山寺始建于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清两代几经重修,大悲阁.大雄宝殿梁柱仍为金代建筑。灵山寺原名报恩寺,传说凤凰山为周灵王逝安之处,因而得名灵山。寺又因山得名灵山寺。 灵山寺又名“凤凰寺”、“报忠寺”、“报恩寺”,位于河南宜阳县城西8公里凤凰山北麓,前临临洛河,依山建寺。山溪萦绕寺前,潺潺东流,风景幽美。 灵山寺始建于宋真宗年是(约998-1020年间),距今约有千年。始建者为憨体老祖,据《宜阳县志》中“报恩寺图”所示,寺内主体建筑有山门、前殿、毗庐殿、大雄殿、藏经后楼,以及左右配殿六座。毗庐殿和大雄宝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拱等保留有金朝遗构。后遭天灾人祸,寺院毁坏,民国八年,心空法师募资重修灵山寺。现存建筑有山门阁、中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祖师楼等。 灵山寺最独特的建筑为山门阁楼,此阁楼坐南朝北,下部为一砖筑平台,风格独特。灵山寺大雄殿内有明朝佛像三尊,即“三世佛”,栩栩如生,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泥塑作品,被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灵山寺镇寺之宝为七级四面石砖塔,为明成化十七年所建造。寺门有千年银杏树,苍老挺拔。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印度国有舅甥二人,前来中国寻访名山胜地。行至东周国都洛阳西南、洛河南岸,但见一山,林幽泉清,景山绝佳,为一路之上所罕见。便筑庐山间,虔诚修行。多年之后,舅舅因年迈体弱过世,甥儿却修成正果,以后在山上弘法传教,香火旺盛,后世弟子皆尊称他“释迦牟尼”,那座山就是灵山,灵山寺即当年释迦牟尼筑庐虔修之处。有关资料还说:1948年,杨成武将军挥师南进,途经宜阳,为保护灵山寺,曾亲题“保护古迹,人人有责”红旗一面,高插灵山山头。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