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介绍云南拉市海的导游词范文 |
范文 | 介绍云南拉市海的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介绍云南拉市海的导游词范文 篇1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原明珠拉市海,从这里渡海到对岸的观鹤山庄,估计需要90分钟的时间。我们山里人喜欢把湖泊也称作海。拉市海的海拔是2434米,现在的面积是10平方公里左右,扩容后将达18平方公里。这拉市海水质优良,盛产拉市鲫鱼和海菜花,是丽江的一个聚宝盆。跟别的湖泊有所不同的是,这拉市海在历史上还有过沧海桑田三部曲。下面就请大家一面观赏湖光山色,一面听我给大家讲一讲这拉市海的沧海桑田三部曲。 到了三十多年前,为了解决这马鞍山以东几个农业区的灌溉用水,政府开始建设通海工程。一是打穿马鞍山修建通海隧道,二是筑坝蓄水,把拉市海水引入丽江盆地。1994年,通海工程竣工,从此,拉市海结束了一年一度沧海桑田的历史,变成了常年有水的湖泊。海水通过通海隧道,以平均5.62立方米/秒的流量,源源不断地向东奔流,去灌溉万亩农田,也使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美景更加迷人。1998年,这里成为云南省第一个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成立了管理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管理力度的加大,拉市海的生态逐步改善,水鸟逐年增多。到20xx年,已记录到高原湿地植物24科36属44种,鸟类12目42科165种共约10万只,其中有水禽59种。有国家I、Ⅱ级保.护鸟类23种,如黑鹳、灰鹤、黑颈鹤、白头鹤、大天鹅、中华秋沙鸭等等,成为云南省省重要的水禽越冬地之一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之一。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四月,这拉市海就成了水鸟的乐园。水鸟们有的在水中觅食嬉戏,有的在岸边的湿地上散步休闲,有的在空中作队列训练,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一般来说,鹤类和鹳类如灰鹤、黑鹳、黑颈鹤等等,腿长,嘴长而尖,喜欢在水边湿地上活动;而秧鸡、鸳鸯、中华秋沙鸭等腿短、嘴短而平的,喜欢在水中活动;而斑头雁、赤麻鸭、大天鹅等等则是水陆两栖。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你不伤害它,它就会跟你亲近,让你就近观赏它们。大家有带相机的,也不妨作好准备,把这些难得一见的美景摄人镜头,以后打开相册,您会油然地回忆起难忘的拉市海之行。同时也请大家注意保护环境,别乱扔垃圾(随机介绍水禽及抢拍时机)。 拉市海所在的拉市盆地是一个封闭型盆地,集水区域和集水量都很大,这不是有水淹之虞吗?您不必担心,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山庄的南侧,沿山脚分布着一条数千米长的落水走廊。在这条喀斯特地貌长廊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落水洞,拉市海水就是从这些落水洞中下泄的。这样的喀斯特地貌甚至一直延伸到等一会咱们要游览的喇嘛古寺指云寺前,所以清代纳西族诗人杨竹庐有“古洞吞来千叠浪,飞云带出一声钟”的诗句。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些落水洞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跟我游览落水走廊。民间传说,这拉市盆地原来没有落水洞,经常遭水灾。有一次,住在老君山九十九龙潭的王母娘娘应观音菩萨的邀请前往普陀山做客,路过拉市时,只见海水淹没了田地,淹没了村庄,于是动了怜悯之心,她解下宝石项链往海里一丢,一颗颗宝石打穿了海底的岩石,出现了一个个落水洞,海水就从这些落水洞里落了下去,从此,人们安居乐业,再也不怕水淹了。那么,这些落水洞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拉市海水下泄后又到哪儿去了呢?为了解开这自然之谜,有关部门曾于1980年在落水洞中放人几吨的红色泡沫塑料颗粒。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到现在二十几年过去了,仍然是“泥牛人海无消息”,这自然之谜仍未解开,所以我也期待着我的客人中有人能解开这不解之谜,“能解的有奖啊”。下面咱们前往指云寺。 这指云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云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雍正五年(1720xx年),是一个叫罗僧的纳西族喇嘛募建的。关于这个寺院,还有不少的传说。相传罗僧喇嘛先在福国寺,后来决定自己募捐集资建一寺院,但苦于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寺址,恰逢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四宝法王前往鸡足山路过丽江,罗僧喇嘛求定寺址。他跟着四宝法王经过拉市,四宝法王指着这祥云缭绕的秣度山说:“祥云下有莲花生祖师的脚印,是一个吉祥的地方,可以建寺。”所以寺院建成后就叫指云寺,并由当时的流官知府元展成题写寺名,寺名匾就挂在山门上(匾后来遗失,现在的寺名匾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后来指云寺的规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一度成为滇西北噶举派十三大寺的主寺,这个寺的东宝活佛也成为这十三大寺中地位最高的活佛。(必要时讲解藏传佛教及其活佛转世制度)指云寺到了,大家愿意进去参观--Tn-.q.'?(进寺后随机讲解,主要讲解大殿、佛像、木雕莲花柱础及其传说)。 这指云寺可看的和可讲的都很多,如果要问这指云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寺有“三奇”:一是这指云寺来历的神奇;二是大殿的木雕莲花柱础的传奇;而第三奇便是寺旁有佛教上称为伏藏石的“天书奇石”。刚才说到寺名的来历算是有点神奇,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四宝法王确定寺址后,罗僧喇嘛募捐到的钱还是不够建寺,却有剑川膝下无子的老两口给他捐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寺院得以顺利落成。几年后,有了一些寺产,寺里也有了一点银两。罗僧喇嘛没有忘记两位施主,他赶着马帮驮上金银,前往剑川答谢。可一进人剑川坝,骡马就再也不肯往前走,赶也不走打也不走,另选一条路也不行。罗僧喇嘛好生奇怪,于是住了下来,到处打听施主的下落,却无一人得知,他只得快快而归。后来他就用这些资金广置田产,使指云寺富甲一方,香火日益旺盛。这第二奇是指云寺大殿的山柱和后檐柱下的木雕莲花柱础,它的来历也有一个传奇。指云寺建成一百多年后,大殿在战乱中被毁。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才请了九河的师徒数人重修(九河是丽江的木匠之乡)。下料期间,大师傅有急事回家,于是让二师傅继续下料。等到大师傅归来,才发现整整十棵柱子被锯短了。他急中生智,就让二师傅把锯下的木头雕成莲花柱础安了上去。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木雕莲花柱础今天却成了难得一见的景观。这第三奇就是“天书奇石”。大家看这两尊岩石上的这些纹路,可以说是活脱脱一篇藏文(也可以说是梵文)写就的经书。岩石上怎么会有天书经文呢?据说,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曾说,他的佛经,有的藏在森林里,有的藏在山洞里,有的藏在岩石中,只有太平盛世或了悟佛法的人才能见到它们。这么说来,如今恰逢太平盛世,所以我们才有缘见到这些藏在岩石中的经文。这些经文经喇嘛辨识,可读的有吉祥咒、观音大悲咒、金刚亥母咒等等。也许有人会问,纳西族地区怎么会有藏传佛教的寺院呢?这与历史文化地理诸方面都有关系,其中就跟茶马古道有关系。在过去,茶马古道是藏族文化和纳西文化最主要的交流通道,可以说藏族文化就是沿着茶马古道进入丽江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指云寺是在骡马背上驮过来的。好啦,我们已经拜了佛,读了经,可算是六根清净啦,下一步就可以进入世外桃源——我们的吉冷当生态农庄啦。大家上路吧。 在吉冷当生态农庄,可结合体验活动随机讲解:(1)农庄概述;(2)生态农业和AA级食品;(3)茶马古道(红军道);(4)体验旅游。 吉冷当是纳西语,是“横流之水”的意思。拉市海周围的其它河流基本上都是直冲拉市海,而这里的水因受地形限制,先向南流几公里后再北折流向拉市海,所以叫做吉冷当。在观鹤山庄,大家已经听过落水走廊的传说,这个传说中还说,王母娘娘丢下的宝石项链,一颗颗宝石打出了一个个落水洞,而项链则变成了这吉冷当山谷。在这吉冷当山谷中,公司所辖的范围有400亩左右。河谷中分为农田、果园、鱼塘三部分,山坡上有飞来宫、鸡舍、花果山、羊厩、格故鲁、生态餐厅等。这里松林青翠、鸟语花香、空气湿润、幽静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同时,这里又是生态农业体验旅游的好地方。因为这里的农业是生态农业,所生产的是AA级食品,如瓜、豆、洋芋、白菜、蔓菁(可随机介绍蔓菁的多种吃法、蔓菁的药用价值、蔓菁与纳西族等)、拉市鱼等等,水果类有蟠桃、中华寿桃、中华福桃、钦州蜜桃、桃王九九、圣桃短枝、安农水蜜桃等等,光凭这些,这里即可称为桃花源,何况果园里还有大果水晶梨、韩国水晶梨、早熟黄金梨、莱阳黄金梨、黑珍珠樱桃、美国布莱李、烟台苹果、晚杏等等,名目繁多、品质优良的水果。就以果园来说,就可春赏花、夏除草、秋摘果、冬整枝。在我们农庄,鱼塘里养着拉市鱼,山上有放养的鸡和羊,茶马古道和红军长征路从农庄旁经过。下榻在农庄,可以在鱼塘中垂钓、草甸上牧羊、古道上走马、上山拣蘑菇,还可以跟农庄员工一起下地干活、下厨掌勺、宰鸡烹羊等等,在这儿享受一番参与生态农业的快乐和品尝AA级食品的满足。这是不是已经有一点世外桃源的意境了呢!如果要重走长征路(1936年4月25日,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就是沿着农庄旁的茶马古道前往石鼓渡口的),那又是另一种体验旅游。走在这长征路上,既能重温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实地接受一回革命传统教育,还能观赏到沿途的绮丽风光。 各位朋友,蒙古哨到了。大家听了“蒙古”这个名字,可别以为它跟蒙古有啥关系,“蒙古”是一句纳西语,是坡头的意思。这里视野开阔,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台,曾有人把这里看到的风景称作是一幅巨型的山水画,称作是梦中的香格里拉。所以请大家先观赏一下风景,再由我把这蒙古哨的妙处慢慢道来。 我们面前的山谷就是香格里拉山谷,滚滚东来的是长江,再往西是被人们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镇。石鼓镇西边那独立的山峰叫望江山,也叫禹王峰。再往西,那莽莽群山便是老君山喽,那可是三江并流这个世界自然遗产中最美的景区之一。北边这两座雪山,左边是哈巴,海拔5396米,右边是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因为它们离我们有30多公里,所以在视觉上,两山似乎已经连为一体,实际上,它们之间还隔着著名的虎跳峡。生活在这富饶而壮丽的山川之中的纳西族是一个富于想象、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民间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就有有关禹王峰、老君山、三江并流、雪山和虎跳峡等等壮丽山川的众多动人的传说。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据说古时候金沙江没有出口,我们脚下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经过勘察论证,决定打通玉龙山和哈巴山泄水,他的指挥船就停泊在禹王峰上。大禹派了一位将军去执行打通水道的任务,可是这位将军因过度劳累,竞在半路上睡着了。大禹等了好久也不见江水下泄,于是一路找来,才发现将军沉睡未醒。大禹喊醒了他,并要把他斩首,以示惩罚。将军知罪认罚,但请求用自己的头颅打通水道,大禹准其所请,挥泪举剑。只见寒光一闪,将军的头颅顿时变成了一个火球,沿着水面向玉龙和哈巴滚去。但见火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最后撞在了雪山上。只听见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将军的头颅硬是把雪山撞开了一个口子,江水就从这个口子哗哗哗地流了出去,这个口子就是虎跳峡,但因为江水下泄得太快,大禹的船就永远地留在了望江山上。这望江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石槽,据说就是大禹的指挥船变成的,所以人们也把这望江山称作禹王峰。现在请大家回望,近处是平缓起伏的松林,往东是九初村,一个伴随茶马古道而形成的小山村。据说这儿原来没有人家,但因为有好几条茶马大道在这儿交汇,于是就有三家人落脚在这儿接待过往的马帮客商。这样,既方便了马帮客商,主人也能有一点副业收人,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初村。从地貌上来看,这里也是喀斯特地貌区,有不少的溶洞和漏斗,九初村旁就有一个口子直径达百来米而又相当规则的大漏斗。大家看,这里的高原面是不是还保存得比较完整?波状起伏的缓坡上是一片片的松林和牧场。我觉得,如果说拔地而起、直插云天的玉龙山给人的是一种巍峨壮观的气势的话,那么,眼前的松林、牧场和小山村则给人一种安宁祥和、世外桃源般的感觉,也许这就是香格里拉的感觉。请大家再往东看,那是拉市海,再远处是马鞍山和文笔峰,这就是当年让金岳霖教授高兴得发“疯”的三山一湖之胜。马鞍山的那一面便是,fltfl的出发地——茶马重镇丽江古城。马鞍山下茶马道、茶马道上茶马城,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请大家转过身来看看我们面前的山谷,这就是著名的香格里拉山谷。大家知道,“香格里拉”是一句英语:shangri—la,译成汉语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外桃源的意思。香格里拉是虚构的,但是在今天,香格里拉却已成为世人的一种向往、一种象征、一种境界。但有的人还不知道,香格里拉的生活原型就在丽江,就在我们的脚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来话长。从清朝中期到上个世纪中期,这里就属于香格里。里是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在当时,如果有人跟这里的乡民问这是什么地方,乡民就会用纳西话明明白白地告诉他“香格里拉”。“香格里”是地名,“拉”是“是”、“是的”的意思,把两句话连起来,便是“这里是香格里”的意思。,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来丽江采集植物种子,后来被丽江的壮丽山川和民族文化所吸引,转而研究纳西文化,直到1949年才离开,在丽江一呆就是20xx年。从到1935年期间,他还应约给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撰稿,把深藏在中国西南的丽江这个“古纳西王国”介绍给了西方,后来他还在这些介绍文章的基础上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他在介绍文章中写道:“南山里以北就是香格里。以此名称命名的有两个里——东香格里和西香格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读了洛克在《国家地理》上发表的文章后激发了创作灵感,于1933年写成了《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书中描写了云南省西北部一个深藏在高山峡谷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田园式村镇——香格里拉。他在书中暗示,“香格里拉就躺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一座座庭院让人陶醉,山谷两边是看似寂静而又令人忧伤的小山,但它的最高处却是世界上最美丽可爱的山峰。”1937年,美籍意大利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把《消失的地平线》改编成了电影,电影中的歌曲《这美好的香格里拉》被人到处传唱。由于小说和电影的宣传作用,在西方逐渐形成了一股寻觅香格里拉的热潮。说来也真是无独有偶,有一个叫顾彼得的俄国人,1941年路过丽江,也是被丽江的奇山丽水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于是就留下来开办工业合作社,也是1949年才离开丽江,后来也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被遗忘的王国》,书中就已直截了当地说丽江就是他心目中的香格里拉。他在书中写道:我很早就梦想找到并生活在一个被大山与世隔绝的美丽的地方,也就是若干年后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想象的“香格里拉”。小说的主人公偶然发现了他的“香格里拉”,而我在丽江,凭着我执着的追求寻觅,也找到了我的“香格里拉”。几年前,有人在我们西南方向的那个雄古村里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香各里雄古”的字样,那块石碑现在保存在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里,我们面前的这块石碑就是仿照它制成的。 现在我又回过头来说说这蒙古哨。这蒙古哨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哨卡,据说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过去曾有专人看守。这蒙古哨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官方传递信息,二是为过往马帮保驾护航。大家知道,丽江古城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城墙。千百年来,特别是木氏土司统治时期,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为什么没有太多的战火呢!有时就是靠着这些哨卡起了作用。丽江四周山川雄壮,像这样的天然屏障和关隘哨卡很多,如果有外敌人侵啦,这些哨卡利用视野开阔的优势,远远地看到敌人来了,这个哨卡一点燃狼烟,下一哨卡也跟着点燃狼烟,这样,敌人入侵的消息就迅速地传递到丽江古城,木氏土司于是派出土兵,来一个“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就保住了丽江古城。那么,这哨卡又是怎样给过往马帮保驾护航的呢?我们这个哨卡的两边是两条进入藏区的茶马古道。南边一条是通向石鼓的,从石鼓沿金沙江一直北上就进入藏区,也可以沿金沙江北上到巨甸或塔城后,往西翻山到达澜沧江,再沿着澜沧江北上进入藏区。北边一条是等一会儿咱们要走的铺石古道,它在山谷中盘旋而下,直达金沙江边,过江后进入藏区。在古代,这茶马古道可以说是一条险象环生的道路。且不说路途的遥远和艰险,光是土匪强盗的拦路抢劫就让人防不胜防。于是,这哨卡成了向过往马帮通报匪情的情报站,起到了为马帮保驾护航的作用。正因为这哨卡十分重要,所以官府才安排专门的哨民看守,有的哨民后来干脆就在哨卡附近定居了下来,逐渐形成村落,据说东北边的这个蒙古村就是这样形成的。 赏够了蒙古哨的美景,我们就该走上铺石古道了。要留影的请抓紧时间。 在铺石古道一线,随机讲解:(1)《茶马古道与丽江》(见第一章第五节);(2)从沿途海拔、气候、植被等的垂直变化讲解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介绍客人感兴趣的植物(如报春、龙胆、马先蒿、杜鹃等)和动物(雉、野兔、麂子、穿山甲等);(3)铺石古道:上起海拔2750米的蒙古哨,下至海拔1900米的江人民的福气和运气,应倍加爱护。沿途还可介绍:急弯处防止马帮走岔的拦马石;半道上老松横陈与 “见木低头”、茶马古道上土匪的拦路抢劫;“嘎呢咕”与纳西民俗;山棉与东巴纸。等等。 在大胜庄,可随机讲解:(1)大胜庄的得名;(2)柳林;(3)阳春白雪美景;(4)三股水。 大胜庄:明嘉靖年间,木公土司派儿子木高对藏区多次用兵,木高得胜归来后,除了在石鼓立了石鼓碑,刻上《破虏歌》、《大功大胜克捷记》等诗词以纪其功外,据说木公土司还把我们眼前的这片田庄赏给了木高,还给田庄取名为大胜庄。大胜庄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要津。 阳春白雪:这里可西望从长江第一湾滚滚东来的江水,北眺白雪晶莹的玉龙哈巴。到了三四月份,这里江水碧、柳林翠、麦苗青、菜花黄,一派江南春色,远处却是白雪皑皑的玉龙哈巴,形成一幅阳春白雪的美景。如果说罗平的万亩油菜花潮给人的是一种整齐划一、波澜壮阔的美的话,那么,这里的田园风光则给人一种阳春和白雪这两种大反差合二为一的美,是一幅大自然的绝美画卷。 柳林:丽江三大柳林之一(另两个是巨甸柳林和石鼓柳林),是大胜庄人民用了20xx年的时间(1969年~1989年)建设起来的一条绿色长龙。他们先在沙滩上用石头砌筑了1200米长、4米宽、3.5米高的拦洪大堤,然后在堤内的淤泥地上栽种了13万棵柳树,现已形成1200米长、50米宽的柳林带,柳林带内是400多亩良田。这柳林是长江上游著名的防护林之一,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此,这个村的植树模范和自宽老人在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三股水:山谷中,在不到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多股泉水奔涌而出,总流量达1.85立方米/秒,它们有的清有的浑,有人说它们来自拉市海,有人说它们来自文海,也有人说都不是,成为又一不解之谜;三股水的流量和落差,现已用来发电,装机容量达800千瓦 介绍云南拉市海的导游词范文 篇2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纬24度23分至26度22分,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线),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千米。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景观:西依西山之畔,是游览观光的理想之地。昆明周围,东有二碑,千佛塔,阿庐古洞,彩色沙林,南有抚仙湖,星云湖,九龙池,通海秀山;西有安宁温泉,禄丰古生物化石遗址;北有武定狮子山,禄劝彝文摩岩石刻。可为景点多矣,其中滇池和路南石林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行政区划】 昆明市下辖6区、4县、3自治县、1市:【主城区: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副城区:富民县、嵩明县、宜良县、安宁市、晋宁县】、【远郊区县:东川区、寻甸县、石林县、禄劝县】。(数据:20xx年) ①主城区 五华区,总面积397.86k㎡,总人口855521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华山街道。 盘龙区,总面积345.83k㎡,总人口809881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拓东街道。 官渡区,总面积634.96k㎡,总人口853371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关上街道办事处。 西山区,总面积791.14k㎡,总人口753813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西苑街道。 呈贡区,总面积461.00k㎡,总人口310813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 以上五个市辖区为昆明市的主城区,即市内五区。 以下是四个行政辖区范围: 五华区辖北门、虹山、西站、华山、武成、西坝、大观、崇仁、莲华、新村、长春、小南、南强、黑林铺14个街道办事处和厂口乡、沙朗白族乡。 盘龙区辖环城、珠玑、东华、董家湾、拓东、联盟、茨坝、龙泉8个街道办事处和小河、双龙、双哨3个乡。 官渡区辖关上、金马、东站、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小哨、矣六、六甲3个乡和阿拉彝族乡。 西山区辖棕树营、马街、金碧、土桥、永昌、福海、前卫7个街道办事处,碧鸡、海口2个镇,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 ②副城区 富民县,总面积993k㎡,总人口145554人。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县人民政府驻永定街道。 嵩明县,总面积1357.29k㎡,总人口287095人。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嵩阳街道。 宜良县,总面积1873k㎡,总人口419400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2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匡远街道。 安宁市,总面积1313k㎡,总人口341341人,20xx年GDP120.62亿元。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连然街道。 晋宁县,总面积1236.37k㎡,总人口283784人。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2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昆阳街道。 ③远郊区县 东川区,总面积1858.79k㎡,总人口271917人。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1个乡,区人民政府驻铜都街道。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3598k㎡,总人口457068人。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仁德街道。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4234.78k㎡,总人口39万人。下辖1个街道,9个镇,6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屏山街道。 石林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725k㎡,总人口24万6220人。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鹿阜街道。 ④托管区域 下列区域不由所属行政区域直接管理,而直接由市政府派出机构管理,级别与区县同级,并建有公安局,环保局等行政机构。 国家级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1992年8月成立,管理呈贡新区马金铺街道办事处75%的区域及五华区人民西路以北,昌源路以东,海屯路以南,二环快速以西的八个社区。 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5月成立,管理官渡区小板桥街道经济园社区、阿拉街道办事处及呈贡新区洛羊街道办事处。 国家级滇池旅游度假区,1992年10月成立,管理西山区盘龙江以西,广福路以南,船房河以东前卫街道办事处的4个社区,福海街道办事处的4个社区的部分区域,以及呈贡新区的大渔街道办事处。 空港经济区,20xx年成立,管理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 倘甸产业园区轿子雪山开发区,20xx年成立,管理东川区红土地镇、舍块乡,禄劝县的转龙镇、雪山乡、乌蒙乡,以及寻甸县的倘甸镇、凤合镇、联合乡、金源乡等共9个乡镇地区,辖下94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837.54k㎡,人口约22.3万人。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xx年7月成立,管理阳宗海周边的呈贡区七甸街道、宜良县汤池街道、澄江县阳宗镇共38个村委会(社区),总面积546k㎡,人口9.5万人。 海口新区,20xx年2月28日成立,管理西山区海口街道。 泛亚科技新区,20xx年4月15日成立,管理五华区黑林铺街道、普吉街道。市行政中心驻呈贡区吴家营街道。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昆明(kūn míng),括号中为汉语拼音;昆明(ㄎㄨㄣˉㄇㄧㄥˊ),括号中为注音符号或注音字母。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佑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 “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历史文化】 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20xx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公元前120xx年,西汉设益州郡,将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公元765 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1276年,昆明设中庆城,首次成为省会。明代,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重九起义” ,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昆明自辟为商埠及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昆明爆发“护国首义” ,全国响应。,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改设昆明市政公所。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 【建制沿革】 远古: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20xx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公元620xx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20xx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材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50年2月24日,云南和平解放。 昆明市气候概况 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 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区气温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故秋旱较少见; 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 5.干、湿季分明。全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 介绍云南拉市海的导游词范文 篇3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是人们对玉水山寨的形容。到过玉水山寨的人也都会这样觉得。玉水寨景区位于玉龙雪山南麓、丽江城北十余公里,是丽江坝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整个景区东、西、北三面,是常年郁郁葱葱的青松山林,南面朝丽江坝子倾斜,景区北端一道山崖下,两株被列入云南古树名录的千年古树,枝叶繁茂,双树成林。古树下一股流量为每秒0.5立方米的清泉喷涌而出,带着水花向南流,注满一个又一个玉水潭,形成三叠水瀑布群。玉水潭内饲养着贵族鱼——虹鳟鱼和金鳟鱼,既能观赏鱼水欢谐的情景,也能供游客品垂钓之乐并一饱口福。 美丽的玉水山寨就在那县城北面的玉龙雪山麓。宽敞的柏油大道,一伸出市区,尘嚣和烦喧便远离人而去了。美丽的雪山就离人越来越近,只有咫尺之遥了。玉水寨的南面,雄峻的山岭如同贴上一幅绿色的山水画,叠翠泼绿,都是常绿针叶林,向北面望去,云遮雾绕的地方现出了晶亮的白雪,在阳光底下熠熠闪耀。低头向潭中望,是团团飘动的美丽白云,也见到了鸟翼振翅的影子。 向不远处的坎下鸟瞰,在苍茫的氤氲之中,一条如线般的柏油路穿过坝子中心,蚂蚁般的车子在路上疾驶,除了风声,听不到任何声音,万籁自然和谐,一切皆在图画中。让游人驻足依恋的还有那稀有名贵的红鳟鱼,到了这里,红鳟鱼的稀有名贵亦不算什么了,这种贵族鱼,成群结对,麇集在潭边自由自在地游弋,游人伸手去捞,鱼到手上,立刻重重一摆就跃入水中,溅得人一身水花。这些鱼黑背红腹,颇通人性,人到潭边,它们一摇一摆,憨态可掬地游到人的身边,面对黑压压的数千数万条的鱼儿,端详它们的姿态,水中尤物的性情能尽情领略。人们还可以垂钓,钓上一条八九斤重的大鱼就在当地的餐馆里烹饪,名贵美味就让人有下次还要来的心理了。 玉水寨是丽江纳西文化,东巴文化的传承基地,是为纳西文化集粹之地,两位70多岁的老东巴为教师领头,在玉水寨景区,以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的100卷东巴古籍文献作为为基本教材,招收一批热爱东巴文化的年轻人,培养新一代东巴。为了搞好东巴文化的传承,在硬件上建设了展示东巴生活的民居,建设了开展祭仪的东巴什罗殿、祭天、祭署(自然神)、祭风等场所。对广大游客而言,文化传承活动本身就是展演,就是“看点”。玉水寨景区还建成一个东巴文物展览厅,正在布置把多年搜集起来的东巴文物展览出来,供游客参观。展示古老造纸法的东巴纸造纸坊;有展示古老酿酒法的东巴酒酿酒坊;有展示古老织布法的织布机;有大量传统生产生活用品展示,古代纳西族生产生活展示。古老酿酒法的酿酒罐等等展示。 玉水寨景区有30人的纳西传统歌舞展演队,以保留纳西族原汁原味的代表性传统歌舞为指导思想,搜集、整理、排练出三十多个歌舞节目,为游客演出。包含了纳西古乐《北石细哩》(《白沙细乐》)、原始歌舞《仁美蹉》、《喂蒙达》、《谷器》、《呀哈里》等代表性歌舞节目。玉水寨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看遗产到古城,看风景到玉龙雪山,看纳西文化到玉水寨”,已成为丽江旅游对外宣传的指导思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