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 |
范文 |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精选6篇)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象山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洞、岛、亭、台、坪、径、文物、古迹相映成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 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 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小径通幽;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古朴凝重;游人立于山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得古老而年轻的象山魅力独具。象山公园常举办各类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见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娇媚,几疑身处仙境,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桂林市象山景区位于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山相距不过二三千米,濒临漓江,半枕陆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加之千年的开发游览,早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远近文明。 早在隋唐时期,桂林城中诸山就留下了古人寻芳览胜的足迹,吟咏赞美的诗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更是出现过车马为之堵塞的游览盛况,那满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在宋代桂林环城游览水系中,三座名山更是重要节点,古人或由此乘舟,或系舟登岸,或泊舟山岩水洞,扫叶烹茶,把酒临风,览山水之色,探岩洞之奇。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许多盛极一时的名山沉寂了,但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名山游览之胜却千年不衰。我们是否还记得,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对桂林山水的集体记忆,或者说高度概括是什么?回答是“三山两洞一条江”。与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这样的归纳或许过于直白,但它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义并主导着桂林的旅游,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三山”中的象鼻山位于桂林城南的漓江西滨,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是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为标志,也简称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亿6千万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山形孤拔陡峭,岩石古苍。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体,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千古题材,是游人至桂的必游之地。 “三山”中的伏波山位于桂林城中心东北部,孤峰突起,海拔213米,半枕陆地,半插漓江。山体高出平地63米,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临江一面,给人以壁立千仞之感。漓江流经此地,被山体阻挡,形成巨大的汇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制服波涛之意,称其为伏波山。而民间传说伏波山的得名则是因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敌,削石试剑的缘故。 “三山”中的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由三亿六千七百万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石质坚硬,岩层呈薄层、中厚层及厚层状,一层层堆叠起来,如同堆缎叠锦,唐代文学家元晦因“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因而将其命名为叠彩山。 天生丽质的桂林经过了世纪之交的城市大建设,触目皆景,一桥一路,一花一树,一江一湖,皆有可观。加之桂林旅游圈的景点开发,桂林的旅游景观更是异彩纷呈,早已不是一句话能概括,更不是“三山两洞一条江”所能涵盖。但当我们历数桂林的观光景致时,我们发现,桂林的“三山两洞一条江”仍然是桂林旅游线路的轴心。备受世人瞩目、独具桂林特色的两江四湖景区,更是将三座名山纳入了它的范围,漓江从象鼻山到叠彩山段游程更是两江四湖游览、尤其是夜游的高潮和重点。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3新会会城西北边紧靠一座小山,以其形而称“象山”,面积6公顷,是会城市民每年中秋望月的胜地,“象山秋月”成为著名的“新会八景”。象山有不少古迹,记载着新会侨乡的历史文化。 明代初期,象山之麓建有一间书院,是当时的新会知县谢景旸专为方便张撝讲学而建造的。张撝,会城濠桥街人,自幼聪明,师从新会古冈书院教师、诗人罗蒙正,很受罗蒙正器重。后因患脚病,在家专心钻研学问,知识渊博。知县谢景旸仰其学问,向他征询政事,请他出来做官。张撝以脚有病行走不便为理由推辞。谢知县无奈,便在象山麓建造一间园林式的书堂,请张撝在那里讲学,专心培育人才。谢知县为书堂题“象山书院”四字,书轩题“养拙”二字,又在书院旁建一个石池,名曰“洗砚池”。张撝深受感动,便专心在象山书院讲学,自号“象山拙叟”。前来求学的学生遍布四方,数以千计,尊称张撝为“象山先生”。那时的象山就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有碑文“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见证了当时的盛况。 1919年,冈州中学校长李淡愚倡议建“象山公园”,既为缅怀象山先生,又可供市民游览。这一倡议得到港商及邑人的响应,捐资在象山修筑了秋月台、海月奇观亭、榕台、仰湲台、养拙亭、仰山亭、延月亭、半山亭、亦台等,山脚还建有“象山公园”石牌坊。这是会城第一个公园。公园里的亭台设施,记载了会城数百年历史文化,可供后辈仔细阅读,意义重大。 近百年来,古老的象山公园经过战乱,过去的亭台设施也被破坏了,现在只留下一些残迹。但是这些残迹却引发人们许多回忆和联想。象山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公园,又记载着会城的历史文化,它的古迹是不容忽视的。近十多年来,有关部门对象山公园作了大规模的修建扩建,修山路,种树木,设石凳,装路灯,增建凉亭、登山亭和观月台,扩宽登山路,还修建了小广场、鹅卵石健身径等,为市民晨运健身提供了很好的场地。象山公园恢复了青春。 从象山南面沿着新铺设的山路上山,可见路旁一块小石碑,记载了民国廿年新会县长吴凤謦应市民要求,集资修筑象山路的经过。环山而上,迎面是一座飞檐六角凉亭,名曰“松心亭”,六条圆柱支撑伞顶,其中两石柱刻着一副对联:“苍盖擎天,三分秋色二分月;绿荫如画,一角斜阳六角亭。”松心亭后面,接近山顶的路边有仰山亭,亭下有碑文,其书法文章令人驻足。 再拾级而上,可见绿荫丛中有榕台、黎壁湲先生纪念华表、灵岩磨崖石刻、养拙亭遗址等。黎壁湲先生纪念华表是他的学生赵公漠所设。黎壁湲(1855—1920)晚清廪生,科举废后改教中学,当时的文化名人何琴礁、李香介、李卓生等均是他的学生,发动养拙亭遗址(现养拙台)后边有块石碑,刻着《养拙亭记》,碑文清晰可见:“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谢邑侯景旸筑养拙轩以居之,圮毁久矣。今秋与冯君锡蕃访洗砚池,予谓宣特建一亭以资景仰。锡蕃函告乃兄平山君。许之,逐建此亭,仍楬曰养拙。既成,得没字碑于山下,移置亭后记其事如此。 民国八年后学李春华并书”(碑文标点是编者所加,下同)养拙亭遗址右边数步有“亦台”,台后也有石碑没入山边,得以保存。其碑文是:“民国戊辰孟夏之初,仰张象山之高风,共游览于此。见夫没砚池上,养拙有亭,望池有台,余如可轩榕台于诸亭台罗列左右,诚乐地也。同人亦筑此台,以供游人憩息,故名之曰亦台,并列叙时永留纪念。”碑文正文后列出16人名参与修筑亦台。从上面两篇碑文可见,张象山先生确实是当时会城人所景仰之先贤。这些残留下来的胜迹,也铭刻着当年的华侨、港澳同胞深深的爱乡情怀,更使人想起侨乡新会的会城确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再往上登上山脊,就是新建在西端的一座半圆形的观月台。观月台曲径回廊,林木深深,中间一块绿荫小广场,总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数百人观景。台旁有一块“秋月台”残碑,记述建筑“秋月台”的经过和过去赏月的胜迹。 站在观月台上,凭栏观景,凉风阵阵,鸟语花香。这情景令人想起明代诗人许炯的《象山秋月》诗:“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丘。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从观月台往北走,是一个建在树荫下的长方形小广场,地面铺设红色广场砖,邻近是鹅卵石健身径。小广场中竖有“吴铁梅夫子纪念”华表,是李淡愚为纪念他的老师而设。这里是市民晨运的好地方,每天早晨或傍晚,广场上音乐四起,练剑的妇女,练拳的男士,做各种健身操的退休老人,吸着新鲜的空气翩翩起舞,全情投入,一片热闹景象。广场北边并排放着两门黑沉沉的古炮,山边隐隐约约露出明代古城墙的砖石。这使人想起这里原是防卫会城的要塞。 再往北行,走下山坡,越过一段宽阔的水泥路,就到矗立在象山北角的仲仪楼。这座楼是香港同胞杨仲仪捐资兴建的,占地数百平方,高两层。登上仲仪楼可眺望会城新貌,绿树琼楼,田园秀色尽收眼底。楼两侧有宽阔平坦的水泥场地,可供晨运健身。这里空气极之清新,居高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每天早晚,有不少市民到此健身或游览。 近年,有关部门又在象山西南麓新建一座三层高的登山亭,一道银色瀑布从二层亭边飞泻而下,颇具气势。下面是半月池,装有射灯和喷水管。亭边的石壁上,刻着明代诗人许炯的《象山秋月》诗。登山亭后新辟了登山路,可到达观月台。 会城人登象山望秋月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宁宗年间(1195—1200年)署新会知事方信儒已于象山建海月奇观亭,以观云山海月之胜景。每逢中秋节,登象山望秋月的市民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热闹非常。这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4放假了,我和爸爸妈妈去桂林象山公园玩。 走进象山公园,远远看去象鼻山就像一头大象,它的鼻子在水里吸水,背上背着一座宝塔,眼睛正瞪着我们,好像在说:“欢迎你们的到来!” 我们来到第一观景台,那里有一只展翅高飞的金凤和一只张牙舞爪的金龙,边上还有它们的九个儿子,有的腾云驾雾,有的吐出美丽的水花。真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 我们来到江边的沙滩上,那里有七只顽皮的小象,我觉得很稀奇,摸摸大象的头、鼻子、耳朵,冰冰凉凉真好玩。这些调皮的大象,有的站着,有的趴着,还有的躺着,真是千姿百态。 最后我们来到第二观景台,从这里看象鼻山不像大象,像一只正在向前爬的大刺猬,大自然真神奇啊! 我爱桂林,我更爱桂林的象鼻山,象鼻山我会回来看你的!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5新会会城西北边紧靠一座小山,以其形而称“象山”,面积6公顷,是会城市民每年中秋望月的胜地,“象山秋月”成为著名的“新会八景”。象山有不少古迹,记载着新会侨乡的历史文化。 明代初期,象山之麓建有一间书院,是当时的新会知县谢景旸专为方便张撝讲学而建造的。张撝,会城濠桥街人,自幼聪明,师从新会古冈书院教师、诗人罗蒙正,很受罗蒙正器重。后因患脚病,在家专心钻研学问,知识渊博。知县谢景旸仰其学问,向他征询政事,请他出来做官。张撝以脚有病行走不便为理由推辞。谢知县无奈,便在象山麓建造一间园林式的书堂,请张撝在那里讲学,专心培育人才。谢知县为书堂题“象山书院”四字,书轩题“养拙”二字,又在书院旁建一个石池,名曰“洗砚池”。张撝深受感动,便专心在象山书院讲学,自号“象山拙叟”。前来求学的学生遍布四方,数以千计,尊称张撝为“象山先生”。那时的象山就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有碑文“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见证了当时的盛况。 ,冈州中学校长李淡愚倡议建“象山公园”,既为缅怀象山先生,又可供市民游览。这一倡议得到港商及邑人的响应,捐资在象山修筑了秋月台、海月奇观亭、榕台、仰湲台、养拙亭、仰山亭、延月亭、半山亭、亦台等,山脚还建有“象山公园”石牌坊。这是会城第一个公园。公园里的亭台设施,记载了会城数百年历史文化,可供后辈仔细阅读,意义重大。 近百年来,古老的象山公园经过战乱,过去的亭台设施也被破坏了,现在只留下一些残迹。但是这些残迹却引发人们许多回忆和联想。象山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公园,又记载着会城的历史文化,它的古迹是不容忽视的。近十多年来,有关部门对象山公园作了大规模的修建扩建,修山路,种树木,设石凳,装路灯,增建凉亭、登山亭和观月台,扩宽登山路,还修建了小广场、鹅卵石健身径等,为市民晨运健身提供了很好的场地。象山公园恢复了青春。 从象山南面沿着新铺设的山路上山,可见路旁一块小石碑,记载了民国廿年新会县长吴凤謦应市民要求,集资修筑象山路的经过。环山而上,迎面是一座飞檐六角凉亭,名曰“松心亭”,六条圆柱支撑伞顶,其中两石柱刻着一副对联:“苍盖擎天,三分秋色二分月;绿荫如画,一角斜阳六角亭。”松心亭后面,接近山顶的路边有仰山亭,亭下有碑文,其书法文章令人驻足。 再拾级而上,可见绿荫丛中有榕台、黎壁湲先生纪念华表、灵岩磨崖石刻、养拙亭遗址等。黎壁湲先生纪念华表是他的学生赵公漠所设。黎壁湲(1855-1920)晚清廪生,科举废后改教中学,当时的文化名人何琴礁、李香介、李卓生等均是他的学生,发动养拙亭遗址(现养拙台)后边有块石碑,刻着《养拙亭记》,碑文清晰可见:“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谢邑侯景旸筑养拙轩以居之,圮毁久矣。今秋与冯君锡蕃访洗砚池,予谓宣特建一亭以资景仰。锡蕃函告乃兄平山君。许之,逐建此亭,仍楬曰养拙。既成,得没字碑于山下,移置亭后记其事如此。 民国八年后学李春华并书”(碑文标点是编者所加,下同)养拙亭遗址右边数步有“亦台”,台后也有石碑没入山边,得以保存。其碑文是:“民国戊辰孟夏之初,仰张象山之高风,共游览于此。见夫没砚池上,养拙有亭,望池有台,余如可轩榕台于诸亭台罗列左右,诚乐地也。同人亦筑此台,以供游人憩息,故名之曰亦台,并列叙时永留纪念。”碑文正文后列出16人名参与修筑亦台。从上面两篇碑文可见,张象山先生确实是当时会城人所景仰之先贤。这些残留下来的胜迹,也铭刻着当年的华侨、港澳同胞深深的爱乡情怀,更使人想起侨乡新会的会城确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再往上登上山脊,就是新建在西端的一座半圆形的观月台。观月台曲径回廊,林木深深,中间一块绿荫小广场,总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数百人观景。台旁有一块“秋月台”残碑,记述建筑“秋月台”的经过和过去赏月的胜迹。 站在观月台上,凭栏观景,凉风阵阵,鸟语花香。这情景令人想起明代诗人许炯的《象山秋月》诗:“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丘。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从观月台往北走,是一个建在树荫下的长方形小广场,地面铺设红色广场砖,邻近是鹅卵石健身径。小广场中竖有“吴铁梅夫子纪念”华表,是李淡愚为纪念他的老师而设。这里是市民晨运的好地方,每天早晨或傍晚,广场上音乐四起,练剑的妇女,练拳的男士,做各种健身操的退休老人,吸着新鲜的空气翩翩起舞,全情投入,一片热闹景象。广场北边并排放着两门黑沉沉的古炮,山边隐隐约约露出明代古城墙的砖石。这使人想起这里原是防卫会城的要塞。 再往北行,走下山坡,越过一段宽阔的水泥路,就到矗立在象山北角的仲仪楼。这座楼是香港同胞杨仲仪捐资兴建的,占地数百平方,高两层。登上仲仪楼可眺望会城新貌,绿树琼楼,田园秀色尽收眼底。楼两侧有宽阔平坦的水泥场地,可供晨运健身。这里空气极之清新,居高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每天早晚,有不少市民到此健身或游览。 近年,有关部门又在象山西南麓新建一座三层高的登山亭,一道银色瀑布从二层亭边飞泻而下,颇具气势。下面是半月池,装有射灯和喷水管。亭边的石壁上,刻着明代诗人许炯的《象山秋月》诗。登山亭后新辟了登山路,可到达观月台。 会城人登象山望秋月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0xx年)署新会知事方信儒已于象山建海月奇观亭,以观云山海月之胜景。每逢中秋节,登象山望秋月的市民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热闹非常。这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有关广西象山公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6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 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