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博物馆的导游词 |
范文 | 博物馆的导游词十篇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1这座欧式砖瓦结构的二层建筑,就是溥仪的办公楼——勤民楼。它建于1914年,占地面积1206平方米,是溥仪处理政务、召见日伪高官、接见外国使节和重要来宾及举行典礼的场所。时值青春鼎盛的溥仪雄心勃勃,依照祖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此楼命名。勤民楼的正门叫“承光门”,每当接见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或其他重要人物和团体后,溥仪都要在这个半圆形的台阶上与他们合拍一张“协和影”,登在当时的各大报刊上,因此,这座门也就成了伪满时期家喻户晓的“名门”。 由承光门而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方形天井。伪满时期,这里时常举行击剑、摔跤等表演活动供溥仪观赏。 勤民楼的一楼,设有四个不同等级的候见室。除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可以直接面见溥仪外,其余被召见的人,都要按官衔大小分别在此等候。伪满初期,一楼还设有近侍处、夫役室和“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的办公室等。“帝室御用挂”为日语,是“内廷行走”或“皇室秘书”之意。吉冈安直为日本人,他身兼关东军高级参谋和“帝室御用挂”两职,是日本关东军派驻溥仪身边的高级特务。溥仪行幸、巡守、训示臣民、举杯祝酒,以至点头微笑,都要听从吉冈的指挥、安排。他的办公室安置于此,其用意不言而喻。吉冈安直曾毫不客气地对溥仪说:“日本天皇就是你的父亲,关东军是代表天皇的,你要听他们的话,像听父亲的话一样。”这是在赤裸裸地告诉溥仪:你是一个“儿皇帝”。 沿承光门内的狭窄楼梯而上,我们来到勤民楼的二楼。 二楼的东南部为勤民殿,是溥仪接待重要来宾和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1934年3月1日,溥仪第三次登基做伪满洲国的傀儡荒地,其典礼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登基当天,溥仪一改往日迟眠晏起的习惯,早早起床。他穿上特意派人丛天津取来得光绪皇帝曾穿过的龙袍,来到长春南郊杏花村的顺天广场(今长春市文化广场),把那里临时搭起的一个小土台,权且作为“天坛”,行了“告天即位”的古礼。祭天时,突然狂风大作,将溥仪的皇冠吹起,溥仪却在臣子们的阿谀中,认为是上天示意自己能够力挽狂澜,日后必将复兴清室,再做大清皇帝。然而,这却是日本人决不允许的,日本人只同意他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祭天回来后,溥仪立刻言听计从地换上了日本人为他早就准备好的“陆军大元帅服征装”,并在勤民殿举行了正式的登基典礼。勤民殿的地面铺着大红的地毯,在北墙的正中,用丝帷幕装设成的一个金黄色的神龛下,放着印有伪满皇室专用的兰花御纹章的高背沙发椅。这便是他的“御座”了。御座两侧各有一帽台,前方还置有红木国玺台,这使勤民殿看起来有些不中不洋,不伦不类。溥仪就是在这里接受百官的朝贺。溥仪登基之前,这里还发生过一件大事:1932年9月15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后不久,为了换取日本人的欢心,谋求复辟清王朝,指令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郑孝胥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伪满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在这里签订了可耻的卖国条约《日满议定书》,把我国东北的主权全部出卖给了日本帝国主义。此殿也是溥仪卖国求荣的历史见证!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2各位游客: 大家好!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是国家是AAAA级旅游景点,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3大家好!很高兴能够成为你们的导游,我的服务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方便,带来快乐!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这个景点已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十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州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最大的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避暑山庄与北京紫荆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去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山清水秀,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传,是避暑山中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游了一天的承德避暑山庄,希望这次旅游能留下深刻印象!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4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主体—大成殿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庙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孟轲、颜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一堂。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它是整个祭孔活动的中心。在天津按照旧时的规定,对于孔子,每年农历春秋各举行一次祭典。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这时所有的学校都要放假,要集体向孔子行礼,还要吃一顿捞面,聊表纪念“孔诞”之意。另外,东、西两侧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后殿—崇圣祠 崇圣祠就是后殿,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东门内的两座过街牌楼也是文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楼为二柱三楼式,木结构,造型奇特。横额上有鎏金雕龙华板,精巧的斗拱支撑三座“五脊六兽”的四阿瓦顶,加之华士奎书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宝点缀,使牌楼既气势雄伟,又玲珑秀丽。这也是对孔子的颂扬之词。 文庙作为天津的名胜已保存500余年。在津门,孔子作为圣人也被祭祀已数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拨巨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维修。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葺并重建县庙影壁、泮池和棂星门。1987年成立了文庙博物馆并与同年十月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府庙大成殿复原陈列》和《孔子生平展》,馆内现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礼、乐器。比较重要的有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以及铜爵、竹篚、竹笾等等,这些藏品表现了中华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馆内还不定期举办“祭孔古乐演奏”。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5欢迎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我是你们的导游夏羽嫣,请叫我夏导吧。在游览前先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文明出行,保护环境。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建设于康熙至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避暑山庄共有九座宫门,我们进入的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这是乾隆36景第一景。中门上镌“丽正门”匾额,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镌刻,汉字为乾隆御题。它象征着我们祖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子,以显示皇帝的威严。 进入丽正门,迎面又是一道宫门,叫做内午门,又名阅射门。门厅面南悬“避暑山庄”镏金铜匾。 再向前是澹泊敬诚殿,这是正宫主殿,于康熙50年修建,乾隆11年用金丝楠木改建,俗称楠木殿。澹泊意思是恬静寡欲。 接下来我们来到四知书屋。康熙为此题名“依清旷”,乾隆根据《易经》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增题“四知书屋”。 离开避暑山庄博物馆,我们来到了湖区的芝径云堤。芝径云堤是康熙36景第二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而建,夹水为堤,形似芝字。它连接着如意州、环碧、月色江声三岛。凭高远眺,这一堤三岛酷似一株灵芝草,又如相互连缀的'云朵,故名芝径云堤。 从芝径云堤乘船游湖,先来到金山。金山,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金山岛上完全是人工堆砌的石山,假山之上起殿阁。西麓设码头,供龙船登岸。岛上有镜水银岑、天宇咸畅、芳洲亭、上帝阁等景观。 继而来到烟雨楼。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烟雨楼而建。建筑布局紧凑,内容丰富,山水亭榭错落有致。梅雨季节,云雾蒸腾,楼台烟雨,飘渺虚无。 湖区游览的最后一站是热河泉。热河的名气远比它的水流要大,热河只有短短的300米,是山庄湖区主要水源之一。热河泉属深层高压温泉。冬季水温8度,附近荷花早开迟谢,寒露之后仍与秋菊媲美。热河省因此而得名。 避暑山庄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尽,游也游不完,其余的景点就由你们自己去细细观赏吧!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6昨天,我父母带我去了厦门历史博物馆。上帝给了我们一个阳光明媚的旅行天气。天空湛蓝,海风习习。 走进博物馆,这座建筑真的很美。在这里,我看到了20世纪的厦门,21世纪的厦门。哦,我的上帝!才一个世纪,厦门就变了这么多!狭窄的沙路变成了宽阔干净的柏油路。低矮的瓦房变成了高层建筑... 在原始时代,人类懂得“转木为火”、“击石为火”。后来人类把陶土做成瓷器。原来的瓷器表面比较粗糙,但是经过几个朝代,瓷器越来越好,慢慢的,表面变得越来越光滑,就像我们现在的瓷盘和瓷碗一样!这次厦门历史博物馆之行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历史在前进,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厦门也会越来越美!”看来这次旅行真是不虚此行!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7制作三彩的矿土,要经过挑选、舂捣、淘洗、过滤、沉淀、浸润、陈腐、揉搓、捏练方可使用。这样精选加工把一切杂质排除干净,才能保证胎色洁白,使制品有良好的稳定性。否则,器物的表面就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会起泡或使胎体爆裂。入窑焙烧是一道关键工序。炉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直烟窑,其结构有火道、窑箪、炉堂,窑顶有烟道,烟火直接从窑顶喷出。二是倒烟窑,这种窑烟火流动的路径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经过火道、炉堂、烟道,最后从烟囱中喷出。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成型坯胎晾干后,入窑用氧化火焰经过1100℃或接近1100℃的高温素烧,即成白色胎体。冷却后,挂上配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窑作第二次焙烧,烧至900℃,使彩釉熔融开化,胎体表面就会呈现出各种鲜艳的光泽。从出土的唐三彩观察,唐代焙烧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适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窑内火焰辐射均衡,坯体破裂现象很少。在挂釉焙烧过程中,由于火候控制得当,釉汁与胎体地膨胀系数均衡,冷却时收缩一致,釉质与胎体密合非常贴切,很少有脱釉剥落现象。这充分证明了唐代工匠们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烧制技术。唐三彩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釉色的独到风格。经过化验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为硅酸铅。唐代工匠,经过千百次地实践,成功地配制出白色、浅黄、棕红、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赭黑等色彩,而且还配出一种罕见的银白色釉,烧制后器物表面仿佛镶上一层锃亮的银片。熟练的工艺技巧和化学知识的增长,使工匠们掌握了矿物、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机理。他们认识到褐红为铁、浅黄为铁或锑、赭黄为铁、各种青绿色为铜或铬、蓝色为铜和钴、紫黑为锰等。釉药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铅粉及各种金属氧化物,用以辅助釉质的熔解和增加色泽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呈色的特别效果,就将各种釉料及色剂的比例灵活增减、适度调配,这样把各种釉汁同时交错施于胎体表面,入窑焙烧,使之溶解流化,产生混合或化合“窑变”现象,就会出现变幻无穷的色彩。这里需要说明,“窑变”原来是釉色在窑内加热偶然产生的一种自然色变,但三彩工匠们加以总结、摸索出规律,能动地控制和利用了“窑变”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三彩工匠们的杰出贡献。釉质的色变与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增强塑造人物形象的质感,还要增加一道对人俑的“开相”工艺。三彩人物的头部不施釉,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颊上加朱红,在眼眸、眉睫、髭须和巾帽等处都用墨描画;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样用墨涂画,以示为黑色皮靴。这样增强了写实效果,但并不使人感到有特别的与釉色失调的做作。三彩器物的装饰,主要采用雕塑与釉色相结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贴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宝相花、蔓草纹、荷叶、莲花、杏叶、灵芝、流苏、鱼子、铺首、人物、动物等装饰;而用釉汁点描、斑描、涂绘、泼洒、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种生动活泼的动物、禽鸟及织锦、珍珠地、斑点纹、条带纹、木纹等,这种用釉药和色剂混合绘制焙烧而成的图案花纹,称为釉花。这种釉花的出现,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却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躯。釉花中的蓝彩,又是后来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现青釉瓷以来,直至隋朝,其间数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组成纹样,唯唐代开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饰于模印制成的器型。而贴花多饰于轮制的圆形器物上,因为采用印花就会被快轮的削刀刮掉。贴花是先将纹样雕塑成型,然后贴在器壁的适当部位,有的是泥胎未干前贴上的,有的是在釉烧以后才贴上,再上釉重新焙烧的。划花多与釉色相结合,并多饰于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线条划出动植物的轮廓,然后用各种色釉分色平涂后烧制。所以要施在器物的平面上,是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画面模糊。绞胎釉,是一层胎泥,一层釉色,迭次相压,卷成圆柱,然后取其断面,制成器型焙烧而成的,呈现出树木年轮似的纹样,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种为贴面绞胎。这两种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层铅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烧成。斑点纹除用釉汁斑描而外,还可以在坯体内嵌进晶体矿石,烧成后器壁上就呈现出晶莹的白斑。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们独辟蹊径的创造。工艺美术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陈设品两大类。唐三彩的品种之多,内容的丰富程度却是当时任何一种工艺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种形状的壶、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饮食用具有盘、豆、碗、盂、钵、盆、杯等;化妆用具有装油或盛药膏的各种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砚滴;寝室用具有唾盂、香炉、油灯、枕头等;各种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仓库、假山、水池。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视,因它既实用,又可供观赏。它与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色彩绚烂,花纹美观。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8今天,我乘公共汽车去上海博物馆,参观了夏商时期的青铜器。 刚到里面,环顾四周,“哇!这里有这么多青铜器!估计有几百块。”走着走着,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些青铜器,它们是用来喝酒、做饭、煮肉、洗手和制作武器的。 印象最深的是《达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这个丁原来是一个厨师的,他的名字叫柯。这个三脚架高931 cm,重201.5 kg。里面有290个字。真的很壮观!这么大的三脚架,厨师恐怕搬不动。接下来,我们还听到了最完整的侧钟敲出美妙的音乐,看到了动物图案和鸟类图案的立体雕刻工艺。 青铜时代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被当时人类的智慧所惊叹!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9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的博物馆无疑是一流的。陕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陕西的博物馆在品牌效应、馆藏文物、博物馆类型等方面排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前面。陕西的旅游以文物古迹为依托,世界八大奇迹的地位使秦俑博物馆世界闻名。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的书法艺术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从1983年开始筹建的,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各有特色,史前文明、书法艺术、汉唐文化等中华民族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顶级瑰宝,都能在陕西的博物馆中领略。 在西安市的陕西省博物馆内,于北宋(1090年)为保存唐石经而兴建的。现有6个陈列室,7个游廊,1个碑亭,收藏着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共2300余件,是我国历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国现今最大的石质书库。由于碑石如林,故称“碑林”。 碑亭里存放着由4块石板合成的呈方形的一道石碑,碑身刻写着《石台孝经》的经文,其主要内容是讲“孝”、“梯”,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对孔子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之辞。此碑上有浮雕石纹,下有线刻纹饰,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作序、并以隶书所写的。 碑亭后面为第一陈列室,陈列着唐石经共114方两面刻文的石碑,计65万余字,因刻于唐开成二年(837年)所以也就称为《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古代儒家学说经典著作。 第二陈列室至第六陈列室,置放着汉至清各代书法名家的精品之作。篆书、隶书、真书、草书,无论从章法,结构,乃至点划,都充分显示出各名家独特的艺术风采。其功底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笔笔见功效。尤以李斯、李阳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李隆基、以及米芾、蔡京、赵佶、苏轼、董其昌、林则徐等人的作品更为引人注目。 西安碑林所收藏的珍贵碑石,不仅是作为文化艺术欣赏以及学习书法的模本,更重要的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宗教等方面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10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是国家级现代大型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位于小寨东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处,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1.44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万件,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陕西出土的历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现出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镶金玉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 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 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 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 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 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 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 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 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 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 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珍藏: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文物精品37万件,游客可欣赏到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文物。 结构:展室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大部分,其中陕西古代史陈列、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佣精华展和唐墓壁画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巨幅照片向人们展现出奔腾咆哮的黄 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这是孕育诞生陕西历史文化的地理环 境。陕西的历史是黄土地文明的历史。昂首屹立在大厅中央的巨 狮是这种文明的标志。它造型雄伟,气势澎湃,石刻之精美,气 魄之弘大,堪称“东方第一狮”。这头石狮来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顺陵。中国古代的狮子及狮子雕刻艺术 由阿富汗传入,中亚的浪漫奇特与东亚的深沉浑厚在这里如此完 美地融合为一体,集中体现了陕西历史文化的基调。 近1500米的展线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陕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从距今约115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头骨化石是目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有3个:一是出现磨制石器;二是发明陶器;三是开始定居并出现了原始农业。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处于仰韶文化社会的半坡人生产力已大大提高。从半坡出土的陶埙,是我过迄今发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引起了国际音乐界极大兴趣。 这里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从公元前21世纪在陕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国、西周王朝3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来占卜,事后在卜骨记录下结果。这些占卜记录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国青铜时代繁荣兴盛的顶峰。青铜器也是是奴婢社会的礼制,即权力与等级的象征。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用来煮肉类。铜鼎是由原始社会的陶鼎演变而来的。在夏、商、周三代,铜鼎作为礼器,在奴婢主贵族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时使用。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所以,以后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铜器纹饰是研究青铜器艺术的重要内容。青铜器纹饰有两大类:动物纹和几何纹。二者均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制作的本意是用这些青铜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构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这些出土的大量的铁农具,是在秦朝农业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农业为主,这说明铁器当时已经取代了青铜器被广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秦始皇继位后,在20xx年先后吞并6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促进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秦始皇兵马俑发现的兵器、马俑铜车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所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在这时正式形成。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它比当时西方的古罗马城还大两倍。汉代非常重视农业,发达的农业也是汉代强盛的物质基础。汉代在冶铁、纺织、造纸等手工业的规模和技巧上都超过了前代。这是1957年在西安霸桥一座汉墓中出土的西汉纸。霸桥纸的发现将我国造纸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220xx年。汉代丝织品种繁多,这些是从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丝绸残片,而求良马正是汗王朝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目标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是匈奴大夏政权在今陕北靖边县建立的都城统万城的照片。统万城坚固无比,雄伟壮观,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长安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东古罗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我国瓷器起源很早,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时的一种以黄、褐、绿3种颜色为主色釉的陶瓷工艺品。三彩器流行的时间较短,烧制的区别较少,因此遗物不多,非常珍贵。 这些是在陕西发现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占西安,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就是从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这里陈列的壶、罐、茶座、等器物工艺高超,造型古朴,使人留连往返。 汉•四神瓦当(朱雀)直径15.8厘米,边轮宽2厘米,陕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朱雀口卸宝珠,昂首翘尾,更显得威严势猛,神圣异常。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给大家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在此参观,一个小时后我会在门口等大家集合。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