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贵州古迹导游词 |
范文 | 贵州古迹导游词(通用3篇) 贵州古迹导游词 篇1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织金县。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 织金古建筑多为倚崖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大部建于“改土归流”之后,仅从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屡有修建,形成现在的“四庵”、“四阁”、“四祠”、“八大庙”。 华桥位于城关镇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顺治十八年(1661)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三孔石拱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10米。 东山寺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东向西。依山就势而建,由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xx平方米。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前殿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阔2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7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顶。前带廊,深2.1米,置斜靠背栏杆。正殿又名梵帝宫。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面阔16.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8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正殿前左厢为钟楼,右厢为鼓楼。 回龙庵位于城关镇清泉路东段南侧。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十三年(1887)扩建、维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得月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4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1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青瓦顶。殿内设须弥座神龛。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得月楼面阔三间,通面阔8.36米,进深五间,通进深6.24米,带周围廊,深约1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炎帝庙位于城关镇城南路中段东北侧。建于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戏楼组成。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米许,通进深19.5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9米。戏楼二层,通面阔9.12米,通进深7.1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 太平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年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8米许,宽13米许,西侧主孔净跨23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8米许。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日升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因与下游月华桥共取“日月升华”之义,故名“日升桥”。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连接东西桥头,为贯城河上5座桥梁之首,人称“上水关”。光绪十三年(1887)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0米许,宽5米许,净跨14米许,矢高5米许。 童生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因位于城关镇北永安门东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桥”。相传所拨银两恐不够支出,全州童生捐资助建,名“童生桥”。俗称“下水关”。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次年(1749)告竣。1962年扩建后更名“重兴桥”。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5米许,宽7米许,净跨19米许,矢高12米许。 斗姥阁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南侧。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坐东向西。原由阁、左右凉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0,三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青筒瓦顶。一层长方形,面阔11.75米,进深8.15米。二层四边形,长9.5米,宽6.3米。三层六边形。撑拱、隔扇门窗、风窗等木雕精湛。 小街龙王庙位于城关镇城南小街四方井。始建于清初。坐西向东。由山门、大殿、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通面阔9.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双步廊,前廊深1.82米,后廊深1米许。隔扇门窗。观音阁,面阔三间,通面阔7.7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6.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隔扇门窗。 仲机桥位于三甲白族苗族乡三甲村东。建于雍正元年(1723)。南北向,跨纳弓河。单孔石拱桥,长4米余,宽2.5米,净跨4米许,矢高2.5米。 财神庙位于城关镇城北路南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坐北朝南。由山门、两厢、正殿组成。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0.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5米,通高13.96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四层四重檐歇山青瓦顶。东、南、西三面带廊。隔扇门窗。 南门塔位于城关镇南3公里。始建于乾隆年间。局部毁于1966年。1997年修复。圆锥体白绵石塔,底径6米许,通高14米许。 南塔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存上慧下参和惺老和尚之塔”,为其徒弟性宗、性慈、性忠及徒孙海成、海棠、海兴与重孙寂等建。一级镌刻和惺和尚法兄石静和尚题诗:“屡次修持莫远求,内藏纳子一比丘。弥陀宝塔三千界,永垂东土万古流。” 贵州古迹导游词 篇2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织金县。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 织金古建筑多为倚崖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大部建于“改土归流”之后,仅从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屡有修建,形成现在的“四庵”、“四阁”、“四祠”、“八大庙”。 华桥位于城关镇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顺治十八年(1661)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三孔石拱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10米。 东山寺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东向西。依山就势而建,由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xx平方米。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前殿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阔2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7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顶。前带廊,深2.1米,置斜靠背栏杆。正殿又名梵帝宫。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面阔16.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8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正殿前左厢为钟楼,右厢为鼓楼。 回龙庵位于城关镇清泉路东段南侧。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十三年(1887)扩建、维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得月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4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1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青瓦顶。殿内设须弥座神龛。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得月楼面阔三间,通面阔8.36米,进深五间,通进深6.24米,带周围廊,深约1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炎帝庙位于城关镇城南路中段东北侧。建于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戏楼组成。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米许,通进深19.5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9米。戏楼二层,通面阔9.12米,通进深7.1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 太平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年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8米许,宽13米许,西侧主孔净跨23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8米许。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贵州古迹导游词 篇3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进行抢修,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东、西、中三部分完整开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占地面积520xx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同时和苏州留园、北京颐和园、热河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与苏州留园、苏州网师园、苏州环秀山庄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20xx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 “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濠濮间趣。” 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 东部景区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等田园风光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扇花窗,使东部和中部隔而不断。池岛假山取胜,这是全园的精华部分,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西部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留听阁、倒影楼等。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