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范文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精选9篇)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1

  [石牌坊]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荆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2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开元20xx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级4A级景区“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岭景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X,今天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向导,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

  我们刚刚乘坐的是升级改造后的脱挂式观光索道,全长1228米,高差196米,空中运行时间为5分钟。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因“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等,我们景区沿途也随处可见这些竹子。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代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主题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体现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在景区开发之前,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徽州村落,也曾一度濒临衰落和消亡。由于受地形限制,篁岭交通不便且严重缺水,绝大部份农田、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在山下,使村庄逐步半空心化。这样一来,村里大部分闲置房屋都因年久失修而腐烂倒塌;独特的“晒秋”景观也逐年消失。那么,篁岭村开发的第一战是怎么打的呢?咱们刚刚在缆车内看到山脚下的公路旁有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那儿叫篁岭新村,是20__年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公司出资新建的,村里有68套新徽派风格安置房,24套老年公寓和单身公寓,住在村里的320人全部是从原篁岭古村迁出的。篁岭通过这样一种古村落旅游产权收购以及搬迁安置的方式。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并对古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进行规划、保护,为景区发展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篁岭古村依山就势而建,四周古木环抱,后龙山以青松为主,村脚水口林以红豆杉群为主,我们现在正走在村西进村的水口林中,以香枫和古樟居多,树龄大多在几百年,最长达到了千年以上。篁岭古村由曹文侃建村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80余年。所以篁岭也是曹氏聚族而居的这么一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

  民俗展览馆(祠堂)

  我们现在来到村口,此处地势较为开阔,篁岭先人在这里建了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婺源县目前正在努力构建以观光接待型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康健型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型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有一系列特色活动和特色产品,像“民间灯彩巡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婺源乡村过大年”等等,还通过“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婺源茶文化节”等节事,来展现婺源民俗、民间文化特色。

  篁岭也不例外,现在将篁岭宗祠打造成为了一个民俗展览馆,对婺源特有民俗、古徽文化通过实物进行展示,打造婺源文化艺术民俗村落。大家可以细细参观,看完后,我们从侧门出,到竹山书院。

  竹山书院

  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书院门前有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

  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突出教育功能与氛围。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是主要教学区,楼上是藏书阁。

  前堂部分有风雨廊,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现在书院里正在进行的是全国名家美术作品邀请展,主题是“写生篁岭”。

  (备询:大门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等砖雕。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书院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徽州砖雕的经典代表作。两块砖雕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天街

  徽州古村很重视村庄布局,讲究风水。篁岭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篁岭天街长388米,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的各个角落。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两边商铺林立,各种当地特色的业态在此汇聚,这里有婺源三雕之一的木雕,在现场雕刻、修复;有民间艺人制作竹编用品等。

  酒店接待中心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景区即将启用的酒店接待中心。

  篁岭景区引入安曼国际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对原有的古宅行外立面改造与修缮,内部装修成精品度假酒店,游客可以来此休闲度假,使景区的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转变,

  这种老宅保护与商业开发结合的新模式,把闲置的老宅从充分利用起来变为财富,不只是简单地把老宅作为参观景点,而是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度假活动,将其建设成为了深度体验婺源本土生活文化的基地。

  我们现在右手边这些民居的二楼就是景区已经建设好的精品酒店客房。

  竹虚厅

  刚才步入天街时,我们有欣赏到婺源木雕技艺的展示,现在我们看到的竹虚厅,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武百官图”,右上是“周文王打猎”,右下是“状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

  竹虚厅的最初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

  众屋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当地也叫厅屋,是曹氏家族聚会、议事的地方。这座众屋居于篁岭天街的中心位置。祠前场地开阔,是篁岭的“中心广场”,自然也是最热闹的地方。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现在众屋改造成了一个酒吧,是西式酒吧进驻中式厅堂的典型代表。

  绣楼

  关于绣楼,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那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抛绣球选夫君的地方。但婺源没有这样的风俗,婺源过去特别重视礼法,儿女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级森严”,不会抛绣球选夫君。

  第二种说法是,富家小姐绣花缀朵的地方。富家太太、小姐们闲来无事,就在高楼上绣着花,顺便看看楼下走过的人,还有楼外的风景,以此来排解心中的寂寞,打发无聊的时光。

  作为了解(当前婺源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40余家,主要旅游购物场所400余家。宾馆200余家。其中四星5家,三星7家,国际大酒店、婺源宾馆正在创评五星级宾馆,总床位1.7万张;全县共有农家乐3300余户,床位1.6万张,餐位11万个,解决了1.8万名农民就业,平均户经营净收入达到6万多元。)

  各位领导,现在我走在的是天街商铺最为集中的一段,两旁商铺林立,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展示了婺源丰富的物产,说到物产就要说说我们婺源的“四色”特产了,“四色”指的就是“绿、黑、红、白”。绿就是婺源绿茶,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以“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特点被誉为中国绿茶品质最优者,黑则说的是中国四大名砚中的歙砚,因婺源唐代隶属于歙州管辖,物以州名而得名歙砚。红就是大家现在看见的池塘中的中华荷包红鱼了,它是我们婺源独有的一种优良食用鱼,明万历年间由沱川人余懋学从宫廷传入婺源民间。因头小尾短,背高腹园而得名荷包红鱼,荷包红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请各位领导上台阶,继续参观,我们再来说说最后的一样特产“白”,“白”说的就是我们婺源的江湾雪梨,江湾雪梨体大肉厚,皮白核小,汁多味美,它之所以能成为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因为它对于婺源人有着特殊的含义,在古徽州,有这么一句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那么徽州的男子在十三四岁就要出外去学做生意了,在他们离家的时候,就会在自家房前种上一棵梨树,也带走一掊(pou)土,寓意着离乡不离土,另一方面,商人做生意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利可图了,种梨也寓意着“得利”,也是一种吉祥的寓意。

  晒工坊

  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米脆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我们到晒工坊里去探个究竟。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体验。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人的祖宅,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与曹希例父子。到曹永护四代都是单传,但由于他们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闻名乡里。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由于行善积德,后来,曹希例育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一直延续至今,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

  院里种植了香柿、红梅等,一个半月池蕴含了祖先对篁岭人信守“中庸、适度”的辨证观教育。(“人生忧喜一半一半,名利得失一半一半。财富聚散一半一半,修行佛魔一半一半。”)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上方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放着自鸣钟,两边摆放花瓶、方镜,一钟、一瓶、一镜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今天,篁岭来了这么多贵宾,又恰逢春节临近,篁岭人准备了过年的待客果籽,请大家品尝。)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怪屋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倒屋、隐身斗篷,体验不一样的拍摄效果。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怡心堂

  婺源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中,徽派民居保留相对完整。但是,古民居类似采光、排污、修缮、产权分散等“先天不足”始终困扰居住者,大部分古民居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加之利益驱动,屋内能拆的门片、花窗、花坊等木雕构件也被古董贩子“外卖”至全国各地,房屋也变成了空宅,婺源徽派古建资源流失非常严重。

  我们篁岭景区针对这种情况开创了“徽派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把散落在婺源乡间的,面临腐烂倒塌的,但百姓无力维修的有价值的古建,搬迁在篁岭集中保护,让这些古建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怡心堂,就是从许村搬迁到篁岭来的,其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的客馆。

  整栋房屋飞金彩绘、金碧辉煌,这种彩绘古建,在婺源仅此一栋。怡心堂大门的木雕精美,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木雕主题:上排从左至右分别是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荆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

  怡心堂分前堂后与后堂,前堂头顶有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后堂陈设了一些婺源乡村特色的家用器具,如小孩的火桶等。

  树和堂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一幢官厅,叫“树和堂”。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祭拜之用。这座官厅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府临川知县。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虽属常见的字匾门,但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徽式民居两边院墙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官厅内饰较为简单,一般都会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风,天井下摆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称无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鸿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铜锁状,寓意锁住水源,锁住财源,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有幅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让仁爱和正义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做人的标准。

  晒秋观景台

  篁岭村庄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竹簟,竹簟里晒满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形成婺源特有的篁岭“晒秋”农俗特色景观,篁岭因“晒秋”而闻名遐迩,并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乐园。有关篁岭“晒秋”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还荣获了“最美中国符号”。

  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民俗展示,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辣椒黄菊。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你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这里也是晒秋观景台,拍晒秋的好地方。

  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来命名的3A级的旅游区。目前,婺源全县共有景区景点20多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江湾),国家4A级景区10个(卧龙谷、灵岩洞、李坑、思溪延村、文公山、鸳鸯湖、汪口,五龙源、源头、篁岭)。在整体上已经形成东西北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东线“梦里老家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

  现在,我们右手边的这栋建筑,是篁岭的一个餐厅“天街食府”,可同时容纳500人用餐。现在所行路段,是天街的延伸段,目前景区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建成之后,这里将开发成为美食一条街。将婺源的传统美食集中在此,一方面展示了婺源的传统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丰富了篁岭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加快了篁岭从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业态经营品质型的转变。

  除篁岭景区外,近两年,婺源县还成功打造了五龙源漂流、源头生态度假村、丛溪庄园、九思堂度假宅院等特色旅游产品。婺源县委县政府紧随江西打造旅游强省的目标,制定了“一个最美,两个第一”的发展策略,也就是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

  婺源自古就有书乡,茶乡的美誉。自宋到清,全县中进士550多人,仕宦2665人,历代的文人学士留下了3100多部著作,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篁岭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宰相。曹氏父子宰相,协助主持朝政75年,影响了清朝大半个历史,成为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曹振镛,在嘉庆皇帝出巡期间,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民间就有了“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传唱。前方的牌坊上刻有圣旨二字,便体现了皇帝对他们的宠爱有加。

  (下一步,将突出抓好总投资5亿元的大型山水文化演艺、总投资8亿元的沱川旅游综合开发、总投资4亿元的国际会议中心、总投资15亿元的水墨上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重大旅游项目,努力使婺源成为一个四季皆旺、老少皆宜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力争在20__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

  三号观景台 远眺梯田

  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篁岭景区的三号观景台,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终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山上开辟出来的山田,从而形成了我们往对面所看见的规模较大的梯田。

  公司把这些梯田流转过来,打造农业观光园,种植梯田花海。现在田里都种上油菜,今年的3、4月份,千亩梯田油菜花盛开,眼前将是一片灿烂的花海。

  为延展婺源油菜花的主题,公司结合旅游高峰周期轮换花卉种植主题,营造梯田花海景观、大地艺术。油菜花谢后,公司将种植柳叶马鞭草、孔雀草、一串经、醉蝶等各种花卉,形成又一季花海。

  此外,在观光园还种有紫薇、三角梅、樱花、牡丹、玫瑰等各种主题花园,错开花期,使游客每次造访都有不同的景观与感受,从而发展成为婺源四季旅游产品新亮点。

  除了观赏效益,篁岭也在不断提升梯田的经济效益,在土地上,“篁岭模式”采用公司+农户形式,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将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利用梯田打造四季花谷、奇异瓜果园,与农户共同开发观光农业。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形成经营产业链条,将农户真正融入产业项目中,达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村挣钱效果。

  从观景台下行

  婺源也在继续打造四季旅游精品路线。现在,我们可以春探人间花海,去江岭梯田看油菜花美景;夏享冰凉世界,去五龙源漂流、去灵岩洞内一边避暑一边看溶洞;秋天,可寻梦里老家,不但有篁岭晒秋、还有石城、长溪的枫树林景观;冬天更是可以去鸳鸯湖游甜蜜乐园。

  作为婺源古村落的典型代表,篁岭堪称是婺源文化的缩影了,婺源历史悠久,唐开元28年,即公元740年建县,当时的县城设在了清华镇。清华,因“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得名。后公元901年迁至古镇蚺城,因城内有座蚺城山,形状起伏如蚺蛇而得名。唐咸通年间后歙州刺史卢肇命兵驻守于此,因其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形似待发之弓箭,而得名弦高镇,1946年改称紫阳镇。说到紫阳,就要说到我们婺源的一位大名人,他就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朱熹的家族是婺源的著姓,以儒传家,现在我们南门的老街上还有朱家的老宅。里面有一口井。据《婺源县志》记载,朱熹的父亲朱松出生的时候,井内气吐如虹,因此也称作“虹井”。到朱熹出生的时候,一道紫气贯井而出,人们把紫气东来看成是吉祥的预兆。因此,朱熹把紫阳当作自己的别号。到朱熹死后第九年,皇帝赐他谥号为“文公”,之后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列为国学。后来宋度宗赐朱熹的故里婺源为“文公阙里”。不错,朱熹虽然出生在福建,但是朱熹一直将婺源做为自己的祖籍地,他一生中两次专程回婺源祭扫祖墓,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传说。

  婺源因“地当婺州水之源”而得名,隶属于歙州管辖,公元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又属徽州府,与休宁,黟县,歙县,绩溪,祁门合称一府六县。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管辖。34年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把婺源划归江西管辖,但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的原因,当时在京、州、府的徽州人,联系了一些仕宦商贾,不断上书,请求回皖。这就是婺源历史上有名的“回皖运动”蒋介石迫于无奈,在47年又把婺源划回了安徽,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才正式划给了江西管辖。

  所以婺源1200多年的历史都浸透了徽州文化,和江西的赣文化是很不相同的,我们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包括我们的方言、饮食、民俗等都是浓郁的徽派风格和特色。

  现在前方就是篁岭的水口林了。水口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婺源的水口被后人称之为“中国乡村最古老的公共花园“。这是徽州人对人居环境整合保护最原始的范例。在徽州,一个完整的水口,包括有水口建筑和水林。在婺源,人们相信:“树养人丁、水养财”,早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婺源人的祖先就按照古老的规划理论,也就是风水学把村庄健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把入水口成为“天门”。出水口成为“地户”, “天门”要打得开,意表” 广纳财源”,地户要闭得紧,这样才能锁住才气。在婺源自古以来还流传这一句话,那就是“赤膊龙脉水光口,子孙代代往外走”。“龙脉”指的是村庄所依靠的这座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山上和水口的地方都没有植被,就不能留住人才,村庄的人丁就不会兴旺。所以,婺源人不光在水口林植树,而且决不允许砍伐,为此还制定了“杀猪封山”的村规民约,对偷伐、滥伐林木者,全村人声讨,除处罚金并通告外,并要从当事人家中拖出生猪当众宰杀,全村按人头送肉。在物资匮乏的那是,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惩罚了。

  岭水口林以南方红豆杉为主,共78株。红豆杉被誉为“植物大熊猫”,,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杉群,实属珍贵少见。红豆杉浑身都是宝,树皮中提取的紫杉醇更是具有抗癌的功效。它们与牌坊、拱桥、五显庙等一起彰显徽州古村落水口文化。

  在婺源的其他水口种的最多的就是樟树,樟树一年四季常青,而且枝繁叶茂。一是树木越茂盛就代表村庄的人丁就越兴旺;二是树木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谁代表财,这样一来,村庄的财气就不会流失太多,还有一方面,在村庄的去水口建水口林,也是为他人着想,就是为下游的村庄涵养水土,充分的体现了徽州人”儒雅“的思想品德。

  婺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2.6%,古树名木很多,江西挂牌保护的名贵古树游11000余棵,我们婺源就有5500余棵,占整个江西的一半多。在以红色文化,绿色山水为旅游主打的江西,我们这方的绿色山水,更显得璀璨夺目,进入21世纪以来,即使旅游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开发过程中,依然坚持保护优先,以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作为我县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对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在优势。对此,县委县政府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阔叶林”等绿化工程,优化全县生态大环境;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新的产业来培植,在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套种开花果木,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15万余株,打造“花海婺源”。二是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规划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缓解村民建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推进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三是水体保护工程。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的行为,严禁化肥、渔药养鱼,切实保护水体生态;依法规范河道采砂,做到限地段、限季节、限量开采。四是环境保护工程。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尤其是20__年不惜年减少税收近千万元,关闭了年消耗阔叶木材近10万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企业和高耗能有污染的电石企业;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坟墓4000多座进行了搬迁并绿化。五是城乡清洁工程。已建成全省首家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10000元卫生费,用于处理乡村垃圾,以此带动了群众自觉维护村容清洁。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全县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结束语

  各位领导,本次篁岭之旅就告一段落。请记住导游小,更记住篁岭!篁岭时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临。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4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岭,这个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因为,篁岭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树、晒秋文化、徽派建筑、风俗传说...这些都是婺源的精华,而篁岭全都有。

  篁岭,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它地处婺源石耳山脉之间,整个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顺着进村步道可轻松到村落水口,篁岭枕山面水,山后来龙,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排布,属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约有128栋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墙,飞檐拱门,沿坡而建,层层叠起,高低错落。它们“向上生长”,几近山顶,层次极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边山体上的树木所掩盖。古村的中间,是一条约有千米之长的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天街”。因为古村时常会被山间的浓雾所笼罩,时隐时现的街道,犹如天上的街市一样。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们祖祖辈辈修建起的山间梯田,弯曲回绕,密如斑马条纹。

  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 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传着婺女的美丽传说:尧帝时,天下洪水滔滔,婺源这样一个山区,也家家户户被水淹没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围、无处逃离的时候,远方漂来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骑在一条巨大的鳙鱼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山里人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包围。后来,水消退了,大鳙鱼干死了,化为婺源境内的大鳙山,那个美丽的女子,也飞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们眨着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话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徽州仍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心灵故园。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均极丰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墙黛瓦仍旧是徽味十足,较现在的徽州核心地带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极为直观地看出婺源人对于传统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过问题来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饶的吗?怎么会与江南徽州纠缠不清呢?这可是婺源人的一个结。

  婺源从唐宋以来就一直隶属于徽州,历时已千余年。翻开清代的地图,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徽州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记载:“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休宁祁门婺源角,绩溪府北黟西守。”这是用诗歌的形式,对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这就是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中,歙县是首县,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县则恰恰处于整个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说自己是徽州人这点没错,不过意思是指古徽州这一府六县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这个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运动中,他们强调,婺源从文化、军事、经济及民生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徽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并标语要求:重回徽国 ,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还有“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宁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我勒个去,可见民间对于徽州的认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婺源划归江西的呢?这要说到民国时期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纷争,婺源两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蒋介石出于所谓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划归江西省管辖。这引起了徽州人强烈的不满,婺源县紫阳书院以及旅京、旅沪、旅(无)锡、旅休(宁)等处婺源同乡会疾声力呼,纷纷请求免于改隶。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绩溪人胡适的参与下,婺源终于划回安徽。据说,原先该县买食江西盐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变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兴高采烈,认为还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赣东北等地区由解放军“二野”解放,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地区由“三野”部队接管。在两支部队军管会分割的体制下,婺源县于同年 5月再次脱离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强制划入江西,隶属浮梁专区。

  呵呵,就这样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变成了热情的江西老表。

  篁岭的故事

  篁岭的老祖宗是来自中原的曹姓人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战乱时往往引发了大量的北人南迁,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篁岭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黄巢起义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南迁的。曹氏一脉相传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脉,他们先在歙县停留六代,后辗转反复二百余年才最终在这片幽篁之地——篁岭驻足。

  不仅是篁岭,整个婺源,甚至整个徽州府都是北人为避战乱南迁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许是这儿的如画山水、也许是这儿的温润气候,颠沛流离几个世纪的心灵累了,他们停下来、静下来去欣赏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这儿也许是最像他们老家的地方。

  曹氏传人曹文侃是篁岭古村的先祖,创始人。传说,一日他在篁岭的山脚下耕田欲返家时,耕牛却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说:明早吾归,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孙后世生生不息。这个传说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孙繁衍,成为篁岭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时,篁岭成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俩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权利,呵呵,民间至今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谚。

  说到篁岭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缩影。所谓“水口”,风水书籍这么说:“水口者,水既过堂,与龙虎案山内诸水相会合流而出之处也”。形象地说,水口的很多作用与今天的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岭水口不仅指水源所从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当于村口,更在于对风水的诉求,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也寄托着群落、宗族美好希望。为了达到自然环境与风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调整,如溪流架桥“关锁”作用;辅亭阁、牌坊、水碓以镇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风聚气”。篁岭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猫”红豆杉,这仅靠“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约束是不够的。

  “山居人家”篁岭,共有“三桥六井(塘)九巷与天街”,构造村庄的主体。“三桥”,即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六井·塘”,有五色鱼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九巷”,即大丰巷、担水巷、添丁巷、厅屋巷、团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们在以天街为“主轴”的基础上纵横交织,曲折延伸,通达于村庄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已有百年历史的天街历来是古村落原住民商业交往、聚集议事、庙会采风交流场所。

  篁岭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厅”和“五桂堂”最为有名。

  “官厅”,顾名思义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的地方。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嘉庆年间官厅双层构造,顶带轩棚,气势较大,显示了主人的身份。规避战火、择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时期活跃在士界商界,他们“商而兼士,贾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促使其一有积蓄便携资奉亲归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兴土木修园林、建广厦颐养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体系的辉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从一张封条说起。在篁岭村落的历史里,家家户户每逢嫁女,都会在嫁妆上贴上封条,上面书写“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为何在几百年的历史里,一个南方村落嫁女会写一个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实前面的字不重要,重点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处宅院之名,但更深远地讲,它是曹氏族人的荣光。记不清过了多少代,篁岭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员,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宫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个篁岭曹氏族人的荣誉,也成了他们身处于大山之地,不废耕读、勤于奋进的写照。从此篁岭一脉的曹氏,就用一张封条——“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为自己的出身还有名望做了名片。

  晒秋文化

  春秋季节的篁岭似打翻的颜料桶,漫山遍野大红、大黄、深绿、浅白。人们将一年劳作成果用竹筛匾晾晒,才有了闻名遐迩、世界独一无二的“篁岭晒秋”,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在古时,劳动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获的粮食农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燥,以便可以长时间保存。

  然而篁岭因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几乎没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晒,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本世纪初,有写生的画家来到这个山村,立马被村民晾晒的场景所折服,这也是“篁岭晒秋”最早的版本了。发展到现在,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篁岭晒秋已经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化符号”地方。晒秋,使人真切听到了大地万物同太阳之间亘古的呼唤和应答。

  山居人家,对晒秋有着深厚的情感,篁岭晒秋代表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岭也被外界称为“晒秋人家”。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5

  [石牌坊]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文革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荊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丟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6

  [游客接待中心·欢迎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岭景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X,今天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向导,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缆车。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缆车]

  我们刚刚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条载人观光索道,全长960米,高差195米,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各位在缆车上就已经小小领略了多彩的梯田风光,但“好戏还在后头”,下面将一幕幕呈现给大家。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因“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等,我们景区沿途也随处可见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而今全都搬迁到由我们公司出资兴建的岭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们游客中心对面的那些整齐的新房子。

  [二十四节气长廊]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该篇章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春和楼: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建五凤楼构造,“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广泛用于祠堂门楼,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此楼沾沾灵气吧。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节,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两次回乡省亲选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开始便进入辛勤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些都是婺源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对春季劳作场景的介绍,为了烘托氛围,景区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种的是油菜花、萝卜花、二月兰等,夏天种的是醉蝶花、紫罗兰、紫薇等,秋天种的是金光菊、万寿菊等,冬天种的三角梅等。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盗”哦!

  夏耘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路人饮用。这也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之处。夏季是火热的,篁岭的海拔虽不是很高,但夏季温差很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意境。文化墙上是夏季劳作场景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认真观赏下。

  秋实亭:眼前的这座亭子是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左手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颜料桶,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人们将一年的收成用竹筛匾晒晒,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而花卉则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边上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我们当地叫“柽籽”。这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橄槛油”。

  冬蕴坊(篁岭牌坊):冬蕴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季是婺源的“休闲季”,人们过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萝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欢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人们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篁岭村的水口。所谓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密密地种上树木,这样才能达到“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藏风聚气”。篁岭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缩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杉群,实属罕见。印象中竹都是圆的,方竹,见过么?除了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还有难得一见的方竹等等名贵树木和竹子,在我们篁岭水口这儿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赤膊龙脉光水口,子孙代代往外走”的古训,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这些,是我们水口林保存这么完整的原因。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给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猪,可见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在女孩出生时,会为其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出嫁时,再把那樟树砍了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五显庙]左手边是一座五显庙,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显神。在婺源老县志中,记载了唐代光启年间,居住在婺源县城紫阳镇王瑜家有五位神人从天而降的传奇。王瑜动员城中百姓倾力建庙,塑像供奉,虔诚祈祷,无不应验。南宋时五显神期跨越海峡传到中国台湾,现在中国台湾还有200多万的信众。宋元明三代,五显被历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为“显”,故称为五显神。

  [步蟾桥]“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乡民对子孙的祈望。让我们步蟾桥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头。

  [如来佛柱]这是如来佛柱,如来佛柱的正式名称是“佛家八面多宝台”。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棵树是枫香,因为他们长到一块了,我们当地人又称为“夫妻树”。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概就这意思吧。

  [雷击红豆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红豆杉是被雷击过的,现在只剩下半边树干。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树争一层皮。”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因此它依然还存活着,真是“树坚强”啊。

  [农业观光园]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终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层一层重叠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还要繁密。

  看到远处那座烟云缭绕的高山了吗?它叫石耳山,山脚下就是上晓鳙村,而篁岭则是从上晓鳙分迁出来的。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个江南山脉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则是婺源的东部屏障。翻过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在没有公路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出行,要么靠两条腿走,要么坐船,而对婺源人来说,往往都是靠着双脚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号观景台]

  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的1号观景台,这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塘,当地人称为“篁岭的酒窝”。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最强音符。请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说不定你的倩影,也会融入别人的镜头,成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卧云悬索桥]

  现在我们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魄的考量。前方就是卧云悬索桥,全长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悬索桥。桥很牢固,承载量达20吨,大家尽管放心迈步。你也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上桥,不过请不要在桥面上跑动,也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区还有溜索和高空热气球等娱乐项目,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鱼塘]

  现在我们回到了古村落,开始探寻篁岭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边的这个不规则圆形水塘,叫五色鱼塘。传说这方鱼塘是篁岭进士曹升开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经历,离职退休时,从杭州带回五色鱼放养在这个鱼塘里。但为什么修在这里呢?按五行说法,南方属火,篁岭山高缺水,又朝着火向,早年的篁岭经常发生火灾。曹升精通风水术,在此修口水塘,让篁岭村的建筑倒映在鱼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从此篁岭村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右边的这棵红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称“团圆树”,因为它是由无数细根簇拥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戏台]

  一个偏远的山野村落,居然还有古戏台,想不到吧?

  过去,篁岭因交通不便,非常闭塞,民众的文化娱乐很少。但篁岭人好热闹,热情好客,于是每逢婚丧嫁娶,生日寿诞,村里的大户人家,就会出资聘请邻近省份的戏班来这戏台上演戏庆贺。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戏,一家有喜,全村快乐。以后景区也会有民俗表演,如徽剧、傩舞、茶艺等。

  [培德堂]

  这栋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鸣鹤。他是篁岭进士曹鸣远的族兄,在篁岭村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培德堂整个占地约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内有鱼池、假山,院墙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为三间两厢二层楼结构,大门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较少见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题,人物众多,形态逼真。一楼有房间4个:进门两边有2个小耳房,堂前两边为2个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对朝堂”格局。二楼在天井两边还有2个小姐绣楼,边上的“美人靠”为小姐绣楼增添秀色。关于美人靠,婺源历来就有这样的俗语,说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别是美女们,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观]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你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这里也是景区的观景台,整个篁岭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为来龙去脉,以水口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条玉带将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简直是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

  [摄影吧]

  如果朋友们觉得站在天街拍摄还不过瘾,还想拍到更好的画面,喏,边上的这栋房子就是“摄影吧”。那是我们景区专为摄影爱好者打造的摄影交流创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视摄影创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视作品展示、业内互动交流等服务。

  摄影吧共三层,一层为摄影辅助器材配件销售出租;二层为休闲展厅,可以休闲娱乐,展示摄影作品,摄影经验交流;三层为创作观景台,是村落晒秋景观最佳拍摄点之一。

  [树和堂]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一幢官厅,叫“树和堂”。官厅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之地,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官厅建于清嘉庆年间,它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府临川知县。

  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这个院落里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虽属常见的字匾门,但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徽式民居两边院墙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树和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进门有一块石雕,是以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代表福临门,大福大贵之意。官厅内饰较为简单,一般都会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风,天井下摆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称无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鸿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铜锁状,寓意锁住水源,锁住财源,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有幅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让仁爱和正义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做人的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堂的摆设,堂名为“树和堂”,意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这样的堂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没有名堂的来历,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名字的堂。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为曾国藩题写,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为文正,后人称之为“曾文正”或“文正公”。

  边上挂的是唐伯虎的一幅书法《吴门避暑》,这首诗,描绘的是他刚进入避暑的“密遮竹叶凉冰檐”佳境时,忽遭“风雨”的喜出望外心情与美妙场景,可谓活灵活现。字画下长条案桌,中间摆放了自鸣钟,两边摆花瓶和屏风镜,意为终身平静,一生平安;自鸣钟也叫长鸣钟,寓意为长寿之意。

  院子里的这墙上嵌有一个焚纸炉,以前写过字的纸或用过的纸都必须烧掉,不能乱扔,乱扔是对文化的不敬重。

  [许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从许村镇搬移到篁岭来的文化站老屋。这是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该种模式,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啊。

  [香榧树]

  这株古树叫香榧树,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食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其果实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润肺、消痔、驱蛔虫等药用功效。这里是篁岭村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俯看篁岭村的全貌,当然也是最佳的拍摄点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是大户人家。堂名取自院内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树,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内屋外都充盈着清雅的桂花香气。

  正屋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屋内的木雕相当大气而精致。可是,人们至于还没能解读出那些木雕图案所表现的主题,博学多才的朋友们不妨试试。

  此屋原主人曹廷启,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显贵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以报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为生身父亲兴建了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则捐资兴建了篁岭的竹山书院,就在曹氏宗祠边,等会儿我们会经过那儿,再为朋友们细说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鸣远父亲、被朝廷有司旌表为“孝友”的曹孜学的宅第。慎德堂总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馆、正堂和书房4个主要部分,另有鱼池3口,整体结构小巧雅致,功能多样,是篁岭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门上“淮兴里”就是说不管你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正房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八卦”是道教的象征,两块地袱石分别雕刻了丹凤朝阳和鱼化龙。进门同样是四水归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两边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绛阙清都想盛容”为晚清重臣左宗棠题写。

  后进院落有幽静书房和观鱼池。我们再来客馆参观,客馆正中横匾为“绣窗入静”,两边对联为“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书法家吴清望所写。客馆的边厢墙壁上还挂有“吴门四杰”之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写过几首同题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张床。不错,它确实是一张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叫“绣榻”,周围刻满了绣花纹,是过去大户人家老爷、太太睡觉用的床。床上这个像茶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台”。它本来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觉之前,得先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踏台上。

  客馆门面是晚清时期的“全雕扇”样式,雕工精细,修饰华丽,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较为罕见。内屋回字围嵌入八仙的“法器”,称为“暗八仙”。屋外上门檐与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岭村空间布局别致:一条长388米的天街横贯南北、三座桥岗通往村内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顺、九条巷道蜿蜒曲折。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巷,是篁岭最重要最平坦最宽阔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我们已经来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当地老百姓闲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称之为“新闻发布中心”。

  [众屋·绣楼]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也就相当于村委会,是长辈,族群开会议事之地。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大门为牌楼门,徽居比较注重风水,一般朝南朝东,如受限制会在门口加小院落或改变朝向,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将会进驻中式厅堂。众屋隔壁是绣楼,以前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只能呆在楼上,有护栏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抛绣球选夫婿之地。门楼下“奕挹”二字,就告诫了绣楼小姐自己要举止端庄、知书达理,选择的夫婿要门当户对、恪守礼教。

  [茶禅一味·京卫府]

  这栋房子名叫京卫府,现在改造成一个品茶、赏茶、购茶的场所,所以挂了“茶禅一味”的牌匾。

  京卫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庆年间,担任京城军事总机构“都指挥使司”的六品衔“京卫经历”,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局长。主人任职满期后退休回家乡,修建了这座京卫府,作为接见官员、会客聚友的场所。

  京卫府临街及外沿的两面都做成木门窗,木雕线条简洁大方,与京卫府的庄重相协调,也体现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门上方的4个圆“门头”,是等级的象征,说某人“有来头”,来源就出在这里。

  [竹虚厅]

  竹虚厅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竹虚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为三间结构,但一楼没有厢房,这与它作为读书、教育的场所有关。竹虚厅最显著的特色,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访贤”,右上是“周文王打猎”,右下是“状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整个竹虚厅,简直就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啊!

  中堂画《喜上眉梢图》是“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画的,配的诗是:“尔性何灵异,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报与主翁知。报与主翁知,双双集凤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时。”

  竹虚厅的屋外有木楼梯通到二楼,二楼的外侧有一个大晒台,也是观景台,站在楼上眺望远山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楼内还有2间相通的房间,作为住宿之用。

  [客馆]

  对面这幢房子是客馆,也就是现在的宾馆、饭店,上檐板雕刻的是“双龙戏珠”,挑檐枋则雕刻了“八仙过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钓鱼”。四根托柱则雕了四个象头,代表吉祥吉利之意。两边还雕有雌雄狮子,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代表好运连连之意。

  [结束语]

  朋友们,本次篁岭之旅就告一段落。请记住导游小,更记住篁岭!篁岭时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临,再续今缘,共同谱写我们新的“篁岭故事”。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7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岭景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X,今天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向导,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缆车。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缆车]

  我们刚刚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条载人观光索道,全长960米,高差195米,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各位在缆车上就已经小小领略了多彩的梯田风光,但“好戏还在后头”,下面将一幕幕呈现给大家。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因“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等,我们景区沿途也随处可见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而今全都搬迁到由我们公司出资兴建的岭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们游客中心对面的那些整齐的新房子。

  [二十四节气长廊]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该篇章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春和楼: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建五凤楼构造,“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广泛用于祠堂门楼,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此楼沾沾灵气吧。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节,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两次回乡省亲选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开始便进入辛勤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些都是婺源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对春季劳作场景的介绍,为了烘托氛围,景区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种的是油菜花、萝卜花、二月兰等,夏天种的是醉蝶花、紫罗兰、紫薇等,秋天种的是金光菊、万寿菊等,冬天种的三角梅等。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盗”哦!

  夏耘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路人饮用。这也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之处。夏季是火热的,篁岭的海拔虽不是很高,但夏季温差很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意境。文化墙上是夏季劳作场景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认真观赏下。

  秋实亭:眼前的这座亭子是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左手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颜料桶,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人们将一年的收成用竹筛匾晒晒,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而花卉则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边上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我们当地叫“柽籽”。这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橄槛油”。

  冬蕴坊(篁岭牌坊):冬蕴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季是婺源的“休闲季”,人们过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萝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欢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人们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篁岭村的水口。所谓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密密地种上树木,这样才能达到“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藏风聚气”。篁岭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缩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杉群,实属罕见。印象中竹都是圆的,方竹,见过么?除了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还有难得一见的方竹等等名贵树木和竹子,在我们篁岭水口这儿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赤膊龙脉光水口,子孙代代往外走”的古训,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这些,是我们水口林保存这么完整的原因。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给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猪,可见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在女孩出生时,会为其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出嫁时,再把那樟树砍了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五显庙〕左手边是一座五显庙,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显神。在婺源老县志中,记载了唐代光启年间,居住在婺源县城紫阳镇王瑜家有五位神人从天而降的传奇。王瑜动员城中百姓倾力建庙,塑像供奉,虔诚祈祷,无不应验。南宋时五显神期跨越海峡传到中国台湾,现在中国台湾还有200多万的信众。宋元明三代,五显被历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为“显”,故称为五显神。

  〔步蟾桥〕“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乡民对子孙的祈望。让我们步蟾桥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头。

  〔如来佛柱〕这是如来佛柱,如来佛柱的正式名称是“佛家八面多宝台”。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棵树是枫香,因为他们长到一块了,我们当地人又称为“夫妻树”。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概就这意思吧。

  〔雷击红豆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红豆杉是被雷击过的,现在只剩下半边树干。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树争一层皮。”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因此它依然还存活着,真是“树坚强”啊。

  [农业观光园]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终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层一层重叠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还要繁密。

  看到远处那座烟云缭绕的高山了吗?它叫石耳山,山脚下就是上晓鳙村,而篁岭则是从上晓鳙分迁出来的。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个江南山脉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则是婺源的东部屏障。翻过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在没有公路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出行,要么靠两条腿走,要么坐船,而对婺源人来说,往往都是靠着双脚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号观景台]

  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的1号观景台,这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塘,当地人称为“篁岭的酒窝”。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最强音符。请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说不定你的倩影,也会融入别人的镜头,成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卧云悬索桥]

  现在我们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魄的考量。前方就是卧云悬索桥,全长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悬索桥。桥很牢固,承载量达20吨,大家尽管放心迈步。你也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上桥,不过请不要在桥面上跑动,也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区还有溜索和高空热气球等娱乐项目,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鱼塘]

  现在我们回到了古村落,开始探寻篁岭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边的这个不规则圆形水塘,叫五色鱼塘。传说这方鱼塘是篁岭进士曹升开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经历,离职退休时,从杭州带回五色鱼放养在这个鱼塘里。但为什么修在这里呢?按五行说法,南方属火,篁岭山高缺水,又朝着火向,早年的篁岭经常发生火灾。曹升精通风水术,在此修口水塘,让篁岭村的建筑倒映在鱼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从此篁岭村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右边的这棵红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称“团圆树”,因为它是由无数细根簇拥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戏台]

  一个偏远的山野村落,居然还有古戏台,想不到吧?

  过去,篁岭因交通不便,非常闭塞,民众的文化娱乐很少。但篁岭人好热闹,热情好客,于是每逢婚丧嫁娶,生日寿诞,村里的大户人家,就会出资聘请邻近省份的戏班来这戏台上演戏庆贺。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戏,一家有喜,全村快乐。以后景区也会有民俗表演,如徽剧、傩舞、茶艺等。

  [培德堂]

  这栋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鸣鹤。他是篁岭进士曹鸣远的族兄,在篁岭村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培德堂整个占地约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内有鱼池、假山,院墙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为三间两厢二层楼结构,大门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较少见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题,人物众多,形态逼真。一楼有房间4个:进门两边有2个小耳房,堂前两边为2个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对朝堂”格局。二楼在天井两边还有2个小姐绣楼,边上的“美人靠”为小姐绣楼增添秀色。关于美人靠,婺源历来就有这样的俗语,说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别是美女们,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观]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你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这里也是景区的观景台,整个篁岭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为来龙去脉,以水口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条玉带将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简直是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

  [摄影吧]

  如果朋友们觉得站在天街拍摄还不过瘾,还想拍到更好的画面,喏,边上的这栋房子就是“摄影吧”。那是我们景区专为摄影爱好者打造的摄影交流创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视摄影创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视作品展示、业内互动交流等服务。

  摄影吧共三层,一层为摄影辅助器材配件销售出租;二层为休闲展厅,可以休闲娱乐,展示摄影作品,摄影经验交流;三层为创作观景台,是村落晒秋景观最佳拍摄点之一。

  [树和堂]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一幢官厅,叫“树和堂”。官厅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之地,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官厅建于清嘉庆年间,它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府临川知县。

  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这个院落里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虽属常见的字匾门,但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徽式民居两边院墙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树和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进门有一块石雕,是以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代表福临门,大福大贵之意。官厅内饰较为简单,一般都会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风,天井下摆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称无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鸿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铜锁状,寓意锁住水源,锁住财源,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有幅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让仁爱和正义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做人的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堂的摆设,堂名为“树和堂”,意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这样的堂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没有名堂的来历,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名字的堂。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为曾国藩题写,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为文正,后人称之为“曾文正”或“文正公”。

  边上挂的是唐伯虎的一幅书法《吴门避暑》,这首诗,描绘的是他刚进入避暑的“密遮竹叶凉冰檐”佳境时,忽遭“风雨”的喜出望外心情与美妙场景,可谓活灵活现。字画下长条案桌,中间摆放了自鸣钟,两边摆花瓶和屏风镜,意为终身平静,一生平安;自鸣钟也叫长鸣钟,寓意为长寿之意。

  院子里的这墙上嵌有一个焚纸炉,以前写过字的纸或用过的纸都必须烧掉,不能乱扔,乱扔是对文化的不敬重。

  [许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从许村镇搬移到篁岭来的文化站老屋。这是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该种模式,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啊。

  [香榧树]

  这株古树叫香榧树,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食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其果实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润肺、消痔、驱蛔虫等药用功效。这里是篁岭村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俯看篁岭村的全貌,当然也是最佳的拍摄点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是大户人家。堂名取自院内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树,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内屋外都充盈着清雅的桂花香气。

  正屋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屋内的木雕相当大气而精致。可是,人们至于还没能解读出那些木雕图案所表现的主题,博学多才的朋友们不妨试试。

  此屋原主人曹廷启,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显贵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以报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为生身父亲兴建了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则捐资兴建了篁岭的竹山书院,就在曹氏宗祠边,等会儿我们会经过那儿,再为朋友们细说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鸣远父亲、被朝廷有司旌表为“孝友”的曹孜学的宅第。慎德堂总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馆、正堂和书房4个主要部分,另有鱼池3口,整体结构小巧雅致,功能多样,是篁岭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门上“淮兴里”就是说不管你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正房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八卦”是道教的象征,两块地袱石分别雕刻了丹凤朝阳和鱼化龙。进门同样是四水归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两边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绛阙清都想盛容”为晚清重臣左宗棠题写。

  后进院落有幽静书房和观鱼池。我们再来客馆参观,客馆正中横匾为“绣窗入静”,两边对联为“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书法家吴清望所写。客馆的边厢墙壁上还挂有“吴门四杰”之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写过几首同题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张床。不错,它确实是一张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叫“绣榻”,周围刻满了绣花纹,是过去大户人家老爷、太太睡觉用的床。床上这个像茶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台”。它本来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觉之前,得先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踏台上。

  客馆门面是晚清时期的“全雕扇”样式,雕工精细,修饰华丽,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较为罕见。内屋回字围嵌入八仙的“法器”,称为“暗八仙”。屋外上门檐与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岭村空间布局别致:一条长388米的天街横贯南北、三座桥岗通往村内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顺、九条巷道蜿蜒曲折。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巷,是篁岭最重要最平坦最宽阔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我们已经来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当地老百姓闲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称之为“新闻发布中心”。

  [众屋·绣楼]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也就相当于村委会,是长辈,族群开会议事之地。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大门为牌楼门,徽居比较注重风水,一般朝南朝东,如受限制会在门口加小院落或改变朝向,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将会进驻中式厅堂。众屋隔壁是绣楼,以前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只能呆在楼上,有护栏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抛绣球选夫婿之地。门楼下“奕挹”二字,就告诫了绣楼小姐自己要举止端庄、知书达理,选择的夫婿要门当户对、恪守礼教。

  [茶禅一味·京卫府]

  这栋房子名叫京卫府,现在改造成一个品茶、赏茶、购茶的场所,所以挂了“茶禅一味”的牌匾。

  京卫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庆年间,担任京城军事总机构“都指挥使司”的六品衔“京卫经历”,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局长。主人任职满期后退休回家乡,修建了这座京卫府,作为接见官员、会客聚友的场所。

  京卫府临街及外沿的两面都做成木门窗,木雕线条简洁大方,与京卫府的庄重相协调,也体现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门上方的4个圆“门头”,是等级的象征,说某人“有来头”,来源就出在这里。

  [竹虚厅]

  竹虚厅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竹虚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为三间结构,但一楼没有厢房,这与它作为读书、教育的场所有关。竹虚厅最显著的特色,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访贤”,右上是“周文王打猎”,右下是“状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整个竹虚厅,简直就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啊!

  中堂画《喜上眉梢图》是“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画的,配的诗是:“尔性何灵异,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报与主翁知。报与主翁知,双双集凤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时。”

  竹虚厅的屋外有木楼梯通到二楼,二楼的外侧有一个大晒台,也是观景台,站在楼上眺望远山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楼内还有2间相通的房间,作为住宿之用。

  [客馆]

  对面这幢房子是客馆,也就是现在的宾馆、饭店,上檐板雕刻的是“双龙戏珠”,挑檐枋则雕刻了“八仙过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钓鱼”。四根托柱则雕了四个象头,代表吉祥吉利之意。两边还雕有雌雄狮子,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代表好运连连之意。

  [结束语]

  朋友们,本次篁岭之旅就告一段落。请记住导游小,更记住篁岭!篁岭时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临,再续今缘,共同谱写我们新的“篁岭故事”。

关于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 篇9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的故乡——婺源旅游观光!由我来担任大家的向导,希望通过畅游览胜,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为了使大家对婺源有个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绍一下婺源县的情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部接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全县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和15个乡,人口33万。县城就设在紫阳镇。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0xx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20xx年的历史。县名婺源,则是因为“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县境内有一条河流称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头”。县境内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小县。

  说到婺源就一定介绍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产,这四大特产特别用四种颜色来代表的,分别是“红、绿、黑、白”:红指的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鱼,它肉嫩鲜美是我国淡水鱼的良种,被选入国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都品尝过婺源的荷包红鱼。我们各位团友的口福也不浅,在你们今天用餐的时候就可以品尝到这道味道鲜美的地方特色菜;绿指的是“婺源绿茶”,它在唐朝时就已经被记入《茶经》,宋朝时被称为“绝品”,明清时期曾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点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黑则是“砚国明珠”——龙尾砚,早在唐朝就以“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 名扬天下,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是江湾雪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属于果中上品。

  婺源古时属于“吴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县以后,文分风昌盛,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清代经学家江永、近代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等一代名流。从宋到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

  那么我们今天去婺源参观游览的主要是当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筑,说到这里我们各位团友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用安徽的“徽”字来命名呢?这是因为在唐朝建县的时候婺源本属江西所有,但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曾被划到安徽,不过近代又重新划回了江西。地方虽然是划回来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还是外省的游客还是习惯性的把这些建筑和生活习惯称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我们要参观的这些徽派建筑的特点非常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个基本的风格“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白色的墙,黑色的瓦,两边是高高的封火墙,又称为“马头墙”。而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当官的”,徽州自古读书人多,地方穷就必须读书。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后多数为官者会在家乡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种就是商人。因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岁很多会外出谋生、经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礼,自古多名人。他们从小接受着文化、道德的熏陶,在外经商非常讲究诚信,兢兢业业,很多人都发家致富了。他们发财以后,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梦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设当中。但在古时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话说“人分三教九流”,商人连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们的房屋就是建得豪华气派,与当官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大门口就可以让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这些我们都留到景点里再一一讲解。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各位团友了。前面说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谁做的官最大呢?这个人是我们各位团友非常非常熟悉,经常从电视中看到的人——我国第三代领导人——。你们一定会很奇怪得想:不是江苏扬州人吗?这个话题还得从爷爷的爷爷说起。当时他的这位祖先考取功名后,到扬州走马上任就一直留在扬州没有回来了。但在20xx年5月29日,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婺源,视察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并且去了江湾,看望了许多江氏本家亲戚。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 6: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