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范文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精选17篇)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 ——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 “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2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3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4

  九日山是位美丽的历史老人,浑身刻满了历史篇章。

  山不高,海拔只有几十米高,东、西、北三峰相连,好像硕大的沙发椅。东峰因唐德宗宰相姜公辅受贬后来此隐居,又名姜相峰;西峰因中唐诗人秦系隐居,又名高士峰;北峰有块八戒石,惟妙惟肖,不知为什么没叫它八戒峰?

  金溪江水从九日山身前滚滚东去,流向泉州,汇入大海。

  从山麓拾级而上,一路尽是摩崖石刻,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九日山无石不刻字,让你应接不暇。最引人注目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宋代海交祈风石刻共十三方,反映了宋代祈风盛事,是我国海交贸易史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现存物证。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来参观、考察,对这些石刻感到十分惊讶,当即决定留下刻石文字,以资记念。从此,九日山增添了一道“象征友谊与对话”的新景点。

  摩崖石刻是“史”,也是诗,每一块石头都有一段历史。南宋泉州太守、诗人王十朋《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用诗写史:

  雨初欲乞下饿沛,风不待祈来已熏。

  瑞气遥看腾紫帽,丰年行见割黄云。

  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被八垠。

  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

  这位将要主持祈风盛典的太守,兴奋 得半路上吟唱,可见这一典礼的重要性。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蘘太守写道:“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拨,彼苍何故罪斯民。”抒发了作者的一片爱民心情。

  九日山的树木繁多,郁郁葱葱,奇数要数”石榕“。飞鸟把榕树的种子撒在石缝里,种子生根、发芽,年复一年,根渐渐爬满石头,把巨石包裹;根叶长在石上,气根下垂,活像老仙翁。还有一种树,人们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就叫它“无名木”。

  走近九日山,读史读诗还读画,三者融为一体,让你步步赏幽,流连忘返。“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的气候特点。它有溪流荡漾,峰峦晴浓,奥衍明秀,陷为一区的迷人景色;它依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屹立于繁荣昌盛的侨乡,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游人到此,禁不住诗兴大作,吟诗作赋,以期留住那如春的醉人风光。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5

  孔庙是我国四A级风景区,它位于我国山东曲阜,孔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孔子出生和居住的地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就建起了雄伟壮观的孔庙。

  坐车先来到孔庙的大门口,进入第一道大名,迎面是一个牌坊,第一坊是“金声玉振”,它刻有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上面蹲着一尊怪兽,威风凛凛的。进入第二道大门后是“太和元气坊”,这个石坊据说是以前一位山东的巡抚题写的。在它的旁边有一潭水,水虽然不多,但十分清澈,坐在附近的石凳上让人觉得非常舒服。第三道门后是“至圣庙坊”,据说是以前一位皇上亲自题写的呢。

  再往后走就是著名的杏坛了,杏坛是孔子给他的学生们讲学的地方,杏坛的大门上有49个门钉,横7竖7,要知道皇宫的大门是81个门钉,横9竖9,可见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孔庙里有十几根擎檐柱,都是深浮雕,有5、6米高呢,这些雕塑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都是按“钩心斗角”设计的。

  最让我难忘的是孔庙中的那棵千年古树了,据说它已有一千八百岁了,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大树,但至今却仍然枝繁叶茂的。

  这就是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孔庙,还是我国四A级风景区,大家如果感兴趣,有机会一定要去游览游览呀!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6

  自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以来,两岸之间的往来越发便捷,特别是现如今到泉州旅游、探亲的台湾同胞也越来越多了。如果你是初来泉州的客人,那么今天就让我当回小导游,带你一起去探寻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网罗这里的美食美景吧!

  今天我们游览的第一站就是泉州的母亲山——清源山,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天下游客。

  这里的奇石林间立、清泉石上流,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到此登游留题。特别是位于清源山南麓那高大的老君岩,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他雕于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只见他慈眉善眼,炳焕生光,堪称石雕艺术的瑰宝。知道吗?以前听老人们常说:“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哈哈,于是常有人攀爬到石像上,触摸老君鼻。当然,现如今已没有游客肆意攀爬了,因为保护老君岩这样的文物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呀,已经是中午了。走了这么久,你的肚子也一定饿瘪了吧!来,我带你去泉州西街的老字号——老记面线糊,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吧。走入小店内,玻璃柜台上放着一小格一小格的配料,就像一个美食大家庭般,让我们目不暇接。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醋肉、卤大肠、海蛎、猪腰、鸭胗等,加好后在碗中加入面线糊(主角哦),然后撒上胡椒粉、葱末以及几滴白酒和卤汁,如果再配上一根香脆的油条,那便是一餐美味了。说到这,你是不是已经口水流下“三千尺”了呢?那就开始大快朵颐吧!那一口口的面线糊在嘴里“荡漾”着,散发出阵阵怡人的香味。当你舀起一匙,你就会发现,面线糊晶莹剔透,糊里的面线如同针线般细小,却又清晰可见。想想,它们是不是很像是连着我们海峡两岸故乡情谊的丝线呢?

  肚子填饱之后,我带您去泉州的西湖走走看看吧。

  你看,湖面波光潋滟,公园里花团锦簇,一眼望去浮光荡漾的美景与湖后面宏伟的闽台缘博物馆、以及清源山那翠绿的山色相得益彰。来吧,我带您去乘坐这里特有的古船泛舟畅游吧!迎着习习和畅的惠风,在优雅的轻音乐声中,古船徐徐缓行,划过波澜不兴的水面,绕过湖央两座突兀的孤屿。时而还能看见几只野鸭在水面上嬉戏,更有甚是:一群群灵俪的白鹭时不时会蜻蜓点水般伴在你船舷左右掠过,这时,你可以张开双臂,放眼公园内的是石桥和亭台楼阁,来一个深呼吸,你一定会心情舒畅许多!是不是也能让你想起中国台湾的日月潭了呢?是呀!泉州西湖和中国台湾的日月潭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她们不都是镶嵌在我们中国大地上的两颗夜明珠吗?

  大概已是黄昏了。这时,你的肚子是不是又开始“抗议”了呢?别急,我们一起去东街的钟楼肉粽店,到那儿去吃色、香、味俱全的肉粽和肉燕汤。

  第一个上场的是肉粽,当你打开粽叶,一阵久违的“浓乡”扑面而来!你已经顾不得细细品察肉粽里是“神马”配料了!因为的确太好吃了!原来,肉粽里有虾仁、香菇、卤过的五花肉、干贝、卤蛋。这可是泉州名不虚传的美食啊!粽子香醇松软,你吃一口就不会忘记,每一粒糯米粒都弹性十足,嚼过之后在嘴里留下一点甜味,一口口顺着喉咙,滑到胃里,嘴里还能余香沁人心脾!哦,中国台湾也有一款美食和泉州的肉粽有渊源呢!对了,就是中国台湾卤肉饭哦,那也是人间美味,假如有一天我能去海那面的中国台湾旅游,我一定要亲口品尝一下你们的卤肉饭呦!这时你还需要喝上一碗肉燕汤,所以第二个出场的是肉燕汤,我吃肉燕一般加很多葱和醋。因为葱可以把汤和肉燕弄得很清香,醋渗到肉燕里,那味道呀,真的可以把玉皇大帝都吸引过来呢!

  观赏过泉州的美景,品味了泉州的美食,您应该也对泉州感兴趣了吧!我想:在中国台湾应该也有很多美景美食吧!我真希望中国台湾能早点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如果有一天,科技足够发达了,我要在两岸间搭建一座“彩虹桥”,让两岸沟通自如,让我们了解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小朋友也能更方便地来泉州旅游观光,也让他们能更了解泉州,并爱上这片故土!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7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 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 “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8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 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 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 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的延福寺,乃 泉州最早 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 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 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 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 蕃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 蕃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 泉州郡守和 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 昭惠庙,在 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 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 泉州已设 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 祈风石刻群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九日山现为 国家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9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文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文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泉州府文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1120xx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20xx年)建棂星门。总占地一百多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中国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中国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是研究泉州文庙与中国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设在文庙东庑,陈列自晋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带来中原文化,家塾兴起,宋代泉州除府学外,各县均建有县学,书院林立,如雨后春笋,时有“十室之间,必有书舍”,称誉为“海滨邹鲁”。该馆陈列展出图文并茂,以大量翔实照片反映教育历史的遗迹和遗存,还有碑刻、课本、科举试卷、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展现当时社会教育的缩影。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0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这变化,我就说一说家乡的景点吧!

  20xx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那时登大坪山要绕得很远,上山走的是长长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登上大坪山,人烟稀少,一座高大的郑成功骑马铜像最为显眼。只见铜像造型为郑成功骑马举手侧望,眺望中国台湾海峡。那时的我还比较小,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催着大人们赶快下山、回家。

  20xx年,我又一次登上大坪山,发现这已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小山包了,而是一座以郑成功铜像为主题的公园。我们从小区出发,穿过另一个小区,就来到了大坪山天桥。走过天桥,迎面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广场,一座高大的石质牌坊矗立在眼前,右上方则有一座堡垒式的碉楼。穿过碉楼,一条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浮现在眼前。小路两旁有许多路灯,小路由木板铺制而成,栏杆则由形似木头的石头做成。沿着小路往上走,只见半山腰有三颗老榕树,他们形态各异。继续往上走,没一会儿就到了山顶。只见郑成功铜像四周中满了植物,铜像下面的基座上坐着许多游客,他们有的在极目远眺,有的在嬉戏打闹,还有的在拍照留念…… 作文

  听妈妈说,西湖公园原来是一片沼泽地,自古以来被作为平衡生态的滞洪区,绝非游乐休闲场所。 作文

  可如今的西湖公园,烟波浩渺,小岛点缀,白鹭云集。初春,各种花朵竞相开放,蝴蝶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忽隐忽现,不时会有几只燕子在空中翱翔;酷夏,水面荡漾起层层波纹,夕阳西下时,泛起的波澜像是片片鱼鳞,正微微地动着;金秋,枯枝败叶飘飘扬扬地落下,远远望去,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正在树梢之间上下翻飞;寒冬,别的树木早已树叶发黄,惟有高大的松树依然立在路旁,仿佛是一个个坚强的士兵。因为有了如诗如画的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建筑也随即建了起来,成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

  位于南门外的晋江,以前除了一个第九码头,还有许多采沙船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江上只有顺济桥和泉州大桥,一下大雨晋江就发大水。

  如今的晋江两岸已是今非昔比。江上兴建起了刺桐大桥、高速公路大桥、沉洲特大桥等形状各异、雄伟壮观的新桥,立交桥更是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两岸建起了许多江滨公园,人们在里面休闲娱乐;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人们在里面生活、办公……晋江南岸呈现出繁荣富饶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泉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把泉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1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 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 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 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的延福寺,乃 泉州最早 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 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 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 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 蕃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 蕃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 泉州郡守和 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 昭惠庙,在 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 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 泉州已设 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 祈风石刻群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九日山现为 国家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2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 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 “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3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是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堪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泉州在古时海上交通就很发达,人们为了求得行船顺风,常要举行“祈风仪式”,并刻石留记。

  九日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坐落于晋江北岸。远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移居闽地的中原移民每逢重阳节就要登上此山遥望中原,由于重阳节为九月初九,因此这座山就被命名为九日山。

  历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九日山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

  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4

  九日山是有无石不刻字之美誉。它以溪流荡漾, 峰峦晴浓,奥衍明秀,陷为一区的迷人景色,被授予 国家风景名胜区。

  在去九日山的路上,我心里“砰砰”直跳,只想 快点看到九日山。一会儿,就到了九日山了。我一进 山门,就看到一座很大的寺庙,那就是延福寺。我们 走了进去,啊!真壮观,寺前面是三座宏伟的金色佛 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它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看 得我眼花缭乱。

  出了延福寺,再走上去,就是菩萨泉。以前,泉 里的水清清的,可现在却被有的游人弄得脏乎乎的 了,看着真不好受。

  我们又继续向前走,走了走,不知不觉就到了一 眺石边,我们站在一眺石上,向远眺,丰州的景色大 半收在眼底,真美!看够了,我们再向右边走,走到 了石佛岩。传说丰州以前经常发生火灾,就请一些工 匠来雕一个就山上的一块大岩石雕一座佛像,这个佛 像是用来振灾的。

  顺着弯弯曲曲的石道走了几分钟,我看到有一块 石碑,石碑上写着八戒石从哪边走。物们按石碑上指 的,去看八戒石。因为要去八戒石必须要走很远的 路,但我还是决定去看看。在路上,我走得口都干 了,脚也酸了,可我还是坚持向前走。过了一会儿, 我果然找到了八戒石——一块大大的石头,那模样还 真有点像猪八戒呢。

  看完了八戒厂,我们接着游览了“天下第一 福”、“文东夫人的庙”……

  要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走出延福寺,心想:九 日山真不愧是我们丰州引以为豪的风景名胜区!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5

  久闻泉州 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 起点、 “世界宗教 博览城”,还是国家首批颁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趁着春节长假,我们一家乘动车前往游览。

  一下动车,我们就直奔清源山 。清源山是道教 圣地,老君造像 可谓是这座山的最大看点,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端坐在我们的面前,背后和左右两边的一大片绿油油的斜坡是他的座椅;面部带着慈祥的微笑,让人觉得倍感亲切;眼睛里虽然不见瞳孔,但也隐藏着一种深邃的智慧;长而密的胡须自然地垂在胸前,嘴唇微微开起,像是有千言万语想向我们一一道来……“好一尊老君造像!”我默默赞叹道。

  开元寺 ,是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开元寺是建于唐朝年间的寺庙。寺中古桑莲树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寺中还矗立着唐朝东、西两座石塔。我站在塔下,满塔的深棕色像是为石塔穿上了粗糙的布衣,却也衬托出塔蕴藏着的古典韵味;环绕石塔四周,塔边的一组组精致雕刻不禁让我耳目一新,赞叹连连。

  听说泉州也有西湖公园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缓缓步入园内,一片微波粼粼的湖水顿时明亮了我的双眼,一阵阵悦耳的欢笑刺激着我的心。站在刺桐阁上眺望,公园美景尽收眼底。湖面上碧波粼粼,游船在湖上漂泊,缕缕清风拂过脸颊,一座碧绿的无心岛就像是白银盘中的一颗青螺。五颜六色装点着这个美丽的大公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继续扩大视野,闽台缘博物馆 和泉州博物馆 的身影在远处若隐若现,几幢崭新的大楼顿时让我感到焕然一新。

  最后一站就是关帝庙,这个寺庙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这儿的香火很旺。关帝庙地处泉州老街——涂门街,这里的房子都是传统的闽南建筑,古老之中也透着一股浓浓的淳朴之风。不远处还完好地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这也印正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一天的旅程就这样结束了。当我们即将踏上返回厦门的动车,我有些恋恋不舍。这一天,我们都在与历史打交道。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这已经让我对历史有了粗浅的认识,并成为了我又一次难忘的旅程。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6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

  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篇17

  一进门,我就看见一些模型,模型上有许多房子,这些房子只有一两层,而且房子边上有许多花草树木和小河。我想:“这些模型大概就是孔子的家的模型吧!”

  走进孔庙,我看见里面有两扇门。里面有一个小花园,小花园里有一棵五层楼高的银杏树,边上有一些房子。我走进一间房子,房子里有许多雕像,它们都是孔子的后代。我从这些雕像,知道了衢州孔庙是孔子的第四十八代子孙孔端友造的。

  然后,我们又去了一些地方,其中,最有趣的是一间有许多凳子的房子了。

  这间房子里有许多摆得整整齐齐的凳子,前面还有两张凳子和一张桌子。我想:“这里大概就是讲学的地方吧!”于是,我让爸爸拍照,自己和妈妈坐在凳子上,假装拿着《论语》,“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着“读”着,我眼前出现了一位老先生坐在前面,下面有一大群学生拿着竹简,摇头晃脑地读着《论语》。这时,爸爸问我:“你还要不要走啦?前面还有很多东西呢!”爸爸的这句话,把我拉回到二十一世纪。

  最后,我们又到了一个大花园,大花园里有树、有花、有河、有鸟,还有孔雀呢!

  孔庙真好啊!可是,我有个疑问还不明白:为什么直到孔子的第四十八代子孙孔端友才想到在衢州造孔庙呢?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