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范文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通用17篇)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

  大家好!九华山,九十九朵灵秀的莲花,九十九座高空悬寺,九十九个岁月修成的正果,解不开的神奇惊叹,观不完的民俗风情,神奇灵秀的山水与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完美地结合,使九华山成为人佛共享的心灵净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也是国际重要的佛教道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这座名山自汉代就沉积了许多历史文化,被誉为“莲花佛国”,今天,我们就去看一下这个“莲花佛国”。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位置是位于芙蓉峰下海拔600米的九华街,这里是全山的接待中心,沿着街道向前走我们就来到了九华山的开山主寺_化城寺,据佛经中记载:一次释加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走了很远,小徒饥渴交加,坐在地上不起来了,这时佛祖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徒弟立马就来了精神。其实所谓化城就是佛祖点化而来的。

  还有,在进寺之前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在走进寺庙的时候要一脚跨过门槛,寺庙的门槛是佛祖的肩膀,大家一定不要踩上去,二是不要在里面大声喧哗或将红尘中的玩笑话带入庙中,三是请大家不要随意触碰僧人的法器。好,我们走进化城寺。化城寺……

  接着就到了肉身宝殿,请大家看一下扁额上的的字:月身宝殿!为什么叫月身宝殿呢?因为在以前月和肉是通假字,所以现在很多形容人身体部位器官的字都会有一个月字旁。

  肉身宝殿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这肉身即是地藏王金乔觉的肉身,唐元贞十年,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75年后99岁圆寂,3年后开缸,其遗体绵软,颜面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中所示,乃菩萨应世,遂尊为地藏王菩萨。

  走进肉身殿,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着地藏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又被称为大愿菩萨。相信有大愿菩萨的庇佑,各位今后也一定能好运常伴。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华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竹喧,令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好了,各们朋友,短暂的九华山之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希望大家心愿达成来九华山还原时,我还能为大家服务。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2

  欢迎大家来到九华山这座山,我是导游小李,很高兴我们相聚在这里,希望我们一起度过一次美好的旅游。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这座山有九十九座山峰,是佛教的圣地,所以人们为了保平安,都会来九华山这座山拜一拜佛,并游览九华山这座山的壮丽的景色。

  从九华山这座山的山脚想上看去云雾缭绕,各种奇松怪石,是不是美丽极了呢。现在我们坐车去山顶,在山顶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一棵是公树,一棵是母树。据说,这两棵古树还是“诗仙”李白栽下的呢!现在我们呢再去九华山这座山最古老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门前有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大家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呀,宝殿正门口对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峰,一位风水大师说这是凶兆,所以让小和尚们在宝殿前建了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为弓,并与旁边的石象打齐为弓箭,守卫宝殿。大家可以在宝殿内拜一番,里面的`地藏菩萨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样。

  现在我们来到了九华山这座山最有名的景点——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云雾缭绕,山径连绵起伏,像一条彩带从白云间飘落下来。大家可以看见上山的游客像一个个小白点,散落在彩带上。

  好了,现在我们准备下山了,以后有机会的可以再来,有缘的话小李再给大家当导游。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九华山,我是导游小雨,很高兴我们相聚在这里,希望我们一起度过一次美好的旅游。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有九十九座山峰,是佛教的圣地,所以人们为了保平安,都会来九华山拜一拜佛,并游览九华山的壮丽的景色。

  从九华山的山脚想上看去云雾缭绕,各种奇松怪石,是不是美丽极了呢。我们坐车去山顶,在山顶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一棵是公树,一棵是母树。听说,这两棵古树还是“诗仙”李白栽下的呢!现在我们呢再去九华山最古老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门前有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大家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呀,宝殿正门口对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峰,一位风水大师说这是凶兆,所以让小和尚们在宝殿前建了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为弓,并与旁边的石象打齐为弓箭,守卫宝殿。大家可以在宝殿内拜一番,里面的地藏菩萨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样。

  现在我们来到了九华山最有名的景点——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云雾缭绕,山径连绵起伏,像一条彩带从白云间飘落下来。大家可以看见上山的游客像一个个小白点,散落在彩带上。

  好了,现在我们准备下山了,以后有机会的可以再来,有缘的话小雨再给大家当导游。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4

  大家好!旅途劳顿一路辛苦,首先欢迎各位来到灵山佛地安徽九华山观光礼佛,我姓万,是安徽九华山太白旅行社的一名导游,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及其本人和司机向各位致以最真诚的问候,愿安徽九华山所供俸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保佑各位合家安康万事如意有求必应!

  点右睛——生意兴隆。经领导们点睛之后,几只金狮更显得栩栩如生,象征着“中东·福万家连锁超市”日后必将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安徽九华山的肉身宝殿,说到安徽九华山的肉身宝殿,不能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叫金乔觉,是一个外国人,他来自古新罗,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东南部。据史料记载,金乔觉是新罗国的一个王子,24 岁时削发为僧,并从新罗国航海来到中国。他遍游中国的名山大川,最后落脚安徽九华山,结庐修行。并遵照地藏菩萨的誓愿:“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安徽九华山修行期间,金乔觉降伏猛兽,采集药草,一边为山上百姓治病,一边传经布道,广施佛法,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金乔觉渐渐声名远播,收了不少弟子。连当地的地方官也上山来听取佛法,并把他的事迹奏明了朝廷。

  各位旅客朋友们,你们好!我是007号导游,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中国第一大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总称,从自然上说三峡是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从人文上说三峡是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因为有了三峡,长江变得更加雄伟,风光变得格外秀丽。三峡因长江而存在,长江以三峡而骄傲.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旅客朋友们可以随意拍照留念,3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于是,追随金乔觉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山高林密土地少,粮食不能维持山上众僧的生计,他们不得不食用观音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当时的人们把金乔觉称为“枯槁僧” ,称其徒众为“ 枯槁众” 。但越是艰难困苦,金乔觉越是信念坚定,更加赢得众人的敬重,连新罗国僧众,也相继渡海前来跟随。金乔觉九十九岁圆寂后,尸体历经三年都没有腐烂,面容跟生前一模一样,这些超自然的现象正和佛经上记载的地藏王菩萨相似。正好金乔觉法名金地藏,于是,佛门确认他为地藏王菩萨转世,人们修建塔墓供奉,顶礼膜拜。自此,安徽九华山便声名远播,成了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现在我来为您解释一下这“肉身宝殿”所供奉的“肉身”的含义。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佛门所谓的“ 肉身” 是指高僧圆寂后, 其身体虽经久远的年代,却没有腐朽溃烂,保持着原形而栩栩如生。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肉身。肉身不同于埃及的“ 木乃伊”。在古埃及,殡葬仪式很简单,只需在沙漠上挖个浅坑掩埋,由于沙漠气候干燥,遗体接触到热沙很快脱水,细菌被杀死,自然作用形成木乃伊。后来的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后,将内脏、大脑等组织取出,然后把尸体用药物处理保存。在中国新疆等地也曾经出土过木乃伊。 而安徽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山中四季湿润,气候潮湿,不存在产生“ 木乃伊”的自然条件,肉身也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肉身宝殿内和它的文物展览室中,藏有许多珍贵文物,有的还为皇室赠品,非常难得,堪称一座佛教文物宝库。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这一天,是安徽九华山传统的庙会,全国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这里举行佛事活动,并聚集在肉身塔周围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乡居民也纷纷上山进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游客、香客成千上万,经声佛号昼夜不歇,香烟缭绕,鼓乐阵阵,呈现一派盛典景象。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5

  从九华山的山脚想上看去云雾缭绕,各种奇松怪石,是不是美丽极了呢。现在我们坐车去山顶,在山顶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一棵是公树,一棵是母树。据说,这两棵古树还是“诗仙”李白栽下的呢!现在我们呢再去九华山最古老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门前有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大家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呀,宝殿正门口对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峰,一位风水大师说这是凶兆,所以让小和尚们在宝殿前建了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为弓,并与旁边的石象打齐为弓箭,守卫宝殿。大家可以在宝殿内拜一番,里面的地藏菩萨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样。

  现在我们来到了九华山最有名的景点,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云雾缭绕,山径连绵起伏,像一条彩带从白云间飘落下来。大家可以看见上山的游客像一个个小白点,散落在彩带上。

  好了,现在我们准备下山了,以后有机会的可以再来,有缘的话我再给大家当导游。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6

  各位亲爱的游客,大家好,一下,我叫王兵。首先欢来到美丽的莲花佛国九华山风景区。有一句说得好,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今日大家能欢聚在一齐,估计大家的前世都在不停地回头。小王也很珍惜这一次难得的相遇,你们能到九华山一游,这是与佛有缘,与山有缘,也是与我有缘。很高兴成为你们的导游,愿我的真诚,能换来您满意的微笑。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风景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南朝时,所以山峰峦异状,酷似童子,其数有九,被成为九子山。唐代李白游山时,观九峰状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人们便称这座山叫九华山了。它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公元7世纪,也就是唐朝时,新罗国(也就是今日的朝鲜半岛)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在九华山驻扎下来,辛苦修行数十载,99岁圆寂,据说三年后开缸时,他是“颜面如生,肉身不腐”。被认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

  此刻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大家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门坊是端庄典雅,它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9米,大家能够看到横额上镌刻着的“九华圣境”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亲笔御书,过了门坊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迎仙桥、迎仙桥。顾名思义,过了这座桥呢,就从凡界到了仙境,在那里呢,大家就随我一齐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齐步入仙境吧。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中最大的一座。“丛林”意思是许多僧众志同道合,仿佛许多大树似的,大家同住一处,一齐修行。祇园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藏经阁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

  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明白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呀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用意也是十分的巧妙,大家再看看,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时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这又是做什么用的,是的,这也是用来镇妖避邪的。这也是祇园寺所独有的。祇园寺文物珍贵,1933年于右任手书的大雄宝殿匾额现仍悬于大殿之上。寺内厨房里面还有民国时期的7口大铜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73厘米。人称“千僧灶”。

  就让我们走进寺庙去,感受这神秘的佛教文化,那进寺庙前,小王先跟大家讲一下,这进寺庙的规矩,这进寺庙也是大有讲究的,进庙门是尽量走两边门,若走右边则先迈右脚,走左边则迈左脚,不要踩门槛,更不可站或坐门槛上,这是对佛的不敬。

  好,参观完祇园寺。我们要去化城寺看看。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据史料记载,晋朝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在此建寺,唐开元末年有僧人檀号居于此地寺额题“化城”。之后,青阳县乡老诸葛节上山,发现了在山崖石洞中苦修的金乔觉,深为感动,于是买下了檀公旧地,构筑台殿,建成庙宇,请金乔觉在此居住。之后化成额题被移至此,于是化城寺便成为了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山祖寺。此刻,那里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名是由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馆内现展示的是金乔觉的生平事迹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们看化城寺寺前有放生池,据传这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池前广场上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儿子桌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亲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亲终被感悟,留山助儿护佛,为了纪念金乔觉的母亲,后人在此建了这座娘娘塔。

  好了,大家此刻随我乘坐缆车,去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那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之后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是,今日的九华山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了,可是闵园这个名字却流传了下来。

  那里是闵园竹海。修竹丛生,遍布冈峦。走进竹海,必须会洗净城市的喧嚣,脱尽世俗的烦恼。来到闵园景区,那这棵凤凰古松,你不得不看。它已经有1400年历史了,松高7.8米。主干扁平翘首,如凤凰冠;两股支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凰尾。松尾下有一大圆石,人称“凤凰蛋”。国画大师李可染称誉此松为”天下第一松”。与黄山迎客松齐名。

  参观完闵园景区,那么我们今日的行程就结束了。今日大家要此刻九华山休息一天,明天继续游览天台和花台景区。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峰峦叠嶂,怪石嶙峋。主要景点有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寺、天台峰、十王峰等百余处,可谓移步换景,异彩纷呈。

  花台景区地处高山峻岭之中,没有尘烟污染,坚持了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由于刚刚开发有些玲珑乖巧、奇幻如梦的景物还没有恰当的美名,热忱欢给他们起名字。也感激大家今日对我工作的支持。有什么提议意见也请向小王说,我会及时改善。多谢。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7

  暑假过半,我好想去旅游。正好爸爸年休,于是决定去安徽九华山,妈妈也表示赞同。我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20__年8月3号我们出发了。带上各式各样的大包小包,踏上了前往安徽青阳的“快客”车,因为青阳离九华山最近。五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今天就在这里过夜!”我们的`权威——爸爸说。

  第二天,我们精神抖擞的往九华山出发了。坐上大巴,不一会,便到了佛教胜地——“九华山”的山脚下,抬头望去,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盘山公路像一条歪歪扭扭的蛇,在云雾中飘飘悠悠,若隐若现,仿佛风一吹就要断掉似的。山坡上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树叶把树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灼人的骄阳。微风吹过,树叶轻轻摆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对我说:“快来我这儿吧,我会给你带来清凉。”

  一下车,已是半山腰,只见人山人海,人比蚂蚁多。有游客、有工作人员、有僧人、有导游……

  我们开始爬山了,首先来到了放生池。里面密密麻麻的游着可爱的小金鱼,池中间的竹筏上爬满了乌龟。周围的店家把各种各样的水生物放着卖,我就跑过去买了一只大乌龟。我小心翼翼的把大乌龟捧到池边,轻轻地放进水里,大乌龟哧溜一下钻到了水里不见了,过了很长时间,才浮上水面,向我点点头,仿佛是向我表示感谢,然后游向湖心。

  一回头,就到了“九华山佛教博物馆”,相传这是九华山最早的寺庙,也是地藏王的道场。里面存放着地藏王穿过的鞋子、戴过的帽子和吃的食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地藏王的鞋子,特别的大,像一只小船。

  终于可以坐我最喜欢的缆车了,好棒啊。这是一辆轨道车,又像火车,又像过山车,缆车开动后,两边的树林在不停的向后退,前方的树不断的“向两边分开”为我们让路。回头望,山下的建筑物都变成了火柴盒。再回头,已经到了山顶。

  一出缆车,阵阵凉风吹来,暑气全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到格外清新,让人神清气爽。环顾四周,群山像一瓣瓣莲花,包裹着峡谷中的小镇。这也许就是九华山那么美丽的原因。

  走过一条长长的山路,就到了我们九华山之旅的最后一站——“百岁宫”。刚到宫前,妈妈就抓拍到了两个和尚“练武”的照片。进宫后,香火缭绕,梵音声声。再进去一点,就是这里最著名的“肉身菩萨”。佛龛里坐着一尊小小的菩萨,身涂金粉,身披袈裟,盘腿而坐,双手交叉端放胸前。这可不是一般的佛像,它既不是泥塑的,也不是木头雕的,更不是铜铸的,而是真正的肉身,是一位僧人圆寂后肉体经年不烂,涂上金粉做成的。据说,九华山还有好几座这样的肉身,这使得九华山美名远扬。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8

  九华山化城寺是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

  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曰‘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寺额即曰“化城”;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

  化城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麻石铺成、面积1864平方米的广场,是九华山举行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现存四进殿宇、硬山顶、马头墙,砖木结构;庄严古朴,具有皖南民居式古寺建筑特征。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全寺对称严整,布局有序。四进殿宇分别坐落在3个台基上,层层递升。第一进灵官殿,殿前廊檐长20米、高6米,3扇大门,殿内进深16.5米,面阔5间。有2个天井,两侧为厢房;第二进天王殿,长20米,宽20.5米,敞厅堂有四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半廊;第三进大雄宝殿,宽20.5米,内有天花藻井3只,中间大藻井直径440厘米,深170厘米,其“九龙盘珠”图为浮雕艺术珍品;第四进为藏经楼,保持明代建筑风貌。长20米,宽14米、高1.3米。三、四进之间院墙上嵌有明、清以来的石碑8方。

  藏经楼是九华山珍贵文物荟萃之处,主要佛教文物陈列于藏经楼下厅堂。楼上藏有明万历刻板《藏经》、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手书《血经》81卷、印度贝叶经2札以及明神宗颁经圣谕、清康熙、乾隆帝的御书手迹。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9

  十月三日,阳光明媚的一天。

  我和爸爸妈妈五点就起了床,我迫不及待的问:“既然我们昨天收拾好了行李,为什么现在还不走?”“再过一会儿,我们要接奶奶。”妈妈说。“哦,只好等等了~”

  ‘嘟嘟嘟嘟’爸爸开着汽车,驶向了文一路。刚开到路口,就看到奶奶背了个双肩包,手里拿了个袋子,里面全是吃的。样子可神气了!

  带着愉快的心情,爸爸驶上了沪渝高速。一路上,我们议论着九华山的壮丽;脑子里想象着高耸的山峰;曲折的山路和山上雄伟的寺庙合成的有着美丽风景的九华山。我呢,更是兴奋,在一路上嘴巴就没停过,以至连到了安徽池州:九华山所在地都全然不知。要不是爸爸提醒我到了池州,我还沉浸在想入非非之中呢!

  这次来池州,是爸爸的朋友接待我们。因为到池州已经是中午,所以我们先享用了大餐。味道真好!

  爸爸的朋友告诉我,我可以去看一部电影的拍摄现场!这个电影的名字叫《留守少年》。我好happy!吃好饭之后便叫着嚷着要去拍摄现场,这次是《留守少年》的制片张先生带我们去。在现场,我看到演员们辛苦的一遍遍拍摄。不由得想起了拍电影的辛苦。放心吧,《留守少年》我一定顶!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快速的洗漱好,风似的跑上了车,准备去九华山。我们早早的到了九华山停车场。快快的乘上了车,上了九华山。

  我们正在天台正顶上,一会儿要到寺庙烧香。我们沿着九华庙街走,不一会儿就到了观音菩萨的庙宇;奶奶买了两柱香盒,每人拿三根,点上香,进行朝拜。拜完了之后又进庙宇跪拜。参观完了之后又到了文殊菩萨的庙宇,“这可是我的菩萨,我要好好拜拜。”我拿了五柱香,点上火,进行朝拜,拜了一次又一次,都把人转晕了!还有一个庙是地藏菩萨的,爸爸说是他的菩萨,所以爸爸拜的特别认真!我看到后院有只公鸡,挺高了脖子看东西,样子怪吓人的/(ㄒoㄒ)/~~

  听庙里的和尚说,九华山有九十九个庙,拜都拜不完!我们沿街下去,一边逛街,一边欣赏风景。我们拍了照留了影,就这样走回了天台正顶。

  我们又乘着车,回到了停车场。司机带着我们去了土菜馆吃土菜,我们点了鸡、青菜等各种好吃的菜。这一顿,真是太nice了。我足足吃了两碗米饭、两个鸡腿!

  要回去了,我恋恋不舍的和土菜馆、九华山告别,希望有朝一日,还能再见到你。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0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雪地理坐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1.山水奇秀,风景名山

  九华山以奇丽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代李白游山时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为九华。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由于受构造、岩性及外力等影响,形成了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的雄奇秀丽的地貌景观。九华山有名峰70 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境内清溪萦绕,山西五条溪流汇于六泉口,经五溪河、九华河汇入长江;山南三溪和山东两溪分别流经三溪河、陵阳河汇入太平湖。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九华山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和,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

  2.地藏道场,佛教名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萨道场。它的开创人为新罗僧地藏。公元7世纪,在中国唐朝与朝鲜半岛频繁交往的大背景下,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圆寂后被认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金地藏。从此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唐时九华山有寺院20余座,宋代发展到40余座,至明代更有长足的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100余座,香火兴旺为“东南诸山之冠”。于是九华山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代九华山寺院达150余座,由总丛林化城寺分衍出祇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等四大丛林,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闻名于世。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后,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阳,活力再现,旧貌重辉。现有各类寺院90余座,其中国家重点寺院9座,省级重点寺院30座;僧侣600余人,各类佛像万余尊,各种佛教文物20__余件。寺院普遍得到维修,佛事活动正常开展,对外交往活动频繁,九华山佛教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泰国以及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等佛教团体友好交往不断,先后有百余名僧侣出境访问。在当今我国佛教道场中,九华山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国际性佛教道场、香火旺盛、僧俗融和受到广泛赞誉,成为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3.历史悠久,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与山水文化相融,大量的历史人文活动,使九华山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文化名山。20__多年前,九华山就有道家驻足,《福地考》称九华为“三十九福地”,至今留有道教人物活动遗迹和道观遗址20余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在九华创建茅庵,佛教开始传入九华山。唐时新罗僧创建地藏道场,“胜境巍巍,普放大光”;至明清香火极盛,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经久不衰。道教福地与佛教圣地使得九华山声名大振,吸引了无数名流骚人纷至沓来。自李白之后,许多文人学者接踵而至,他们在九华或隐居山庄,著书立说;或创立书:,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九华山有太白书堂、阳明书:、甘泉书:等20余处书:遗址。九华山又为民歌之乡,汇集有儿童歌谣、劳动歌谣、仪式歌谣达300余首,很多带有佛教色彩,生动表达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历代朝廷也垂青九华,明神宗敕谕、赐银,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先后有50多座寺院受朝廷赐额。大量历史人文的活动,遗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九华山有历史文物20__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百件。对外开放后,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着力挖掘整理佛教文化,成立”金地藏研究会”和佛教文化研究会,创办佛学院,开办文物馆,文化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里的儒释道文化、鬼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和肉身文化等,异彩纷呈,令人惊叹。九华山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

  4.环境优美,生态名山

  九华山是一座芙蓉竞秀的莲花佛国,又是一座如诗如画的生态佳园。赵朴初写词赞美:“影静心苏山色里,是何意态雍容。朝霞暮霭映群峰,神光离合处,秀出九芙蓉。”因为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涧溪纵横的奇特地貌景观。九华山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凉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九华山土质肥沃,以黄红壤、山地黄棕壤为主。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繁衍和生长。又因为九华山是千余年佛教名山,长期禁伐林木,禁杀生灵,所以九华山生态环境特别好。1998年九华山闵园村荣获”安徽百佳生态村”称号。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7400公顷,九华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5%,现有高等植物1463种,有凤凰松、迎客松、金钱树、香果、银杏、三尖杉等名树古木数百株。有两栖类动物13种、爬行类动物24种、鸟类168种、兽类48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九华山,充满了生机。对外开放后,九华山加强了生态园林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防污染、防噪音、防”三害”的防治措施,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现在的九华山,经过文明创建的洗礼和抬升,山青水绿,空气清新,山花烂漫,万木荫浓,街容整洁,民风纯朴,管理规范,服务优良。20__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九华山地处池州,池州是“千载诗人地”,1996年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池州地区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九华山是池州的窗口,是绿色池州的生态佳园。

  目前,九华山正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将管理机构逐步迁入柯村新区;以建设世界级旅游胜地和国际性佛教道场为目标,实施“二次开发”工程。柯村新区建设、大铜像建设工程、九华老街改造,闵园、花台景区开发,文化、交通、生态和市场等建设项目,正在有计划启动和全面实施,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相应的新进展。九华山将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国际旅游大舞台。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1

  大家好!旅途劳顿一路辛苦,首先欢迎各位来到灵山佛地九华山观光礼佛,我姓万,是九华山太白旅行社的一名导游,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及其本人和司机向各位致以最真诚的问候,愿九华山所供俸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保佑各位合家安康万事如意有求必应!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九华山的肉身宝殿,说到九华山的肉身宝殿,不能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叫金乔觉,是一个外国人,他来自古新罗,也就是今日的朝鲜半岛东南部。据史料记载,金乔觉是新罗国的一个王子,24岁时削发为僧,并从新罗国航海来到中国。他遍游中国的名山大川,最终落脚九华山,结庐修行。并遵照地藏菩萨的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九华山修行期间,金乔觉降伏猛兽,采集药草,一边为山上百姓治病,一边传经布道,广施佛法,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金乔觉渐渐声名远播,收了不少弟子。连当地的地方官也上山来听取佛法,并把他的事迹奏明了朝廷。于是,追随金乔觉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山高林密土地少,粮食不能维持山上众僧的生计,他们不得不食用观音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当时的人们把金乔觉称为“枯槁僧”,称其徒众为“枯槁众”。但越是艰难困苦,金乔觉越是信念坚定,更加赢得众人的敬重,连新罗国僧众,也相继渡海前来跟随。金乔觉九十九岁圆寂后,尸体历经三年都没有腐烂,面容跟生前一模一样,这些超自然的现象正和佛经上记载的地藏王菩萨相似。正好金乔觉法名金地藏,于是,佛门确认他为地藏王菩萨转世,人们修建塔墓供奉,顶礼膜拜。自此,九华山便声名远播,成了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此刻我来为您解释一下这“肉身宝殿”所供奉的“肉身”的含义。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佛门所谓的“肉身”是指高僧圆寂后,其身体虽经久远的年代,却没有腐朽溃烂,坚持着原形而栩栩如生。仅有修行到十分高深境界的僧尼,才能够构成肉身。肉身不一样于埃及的“木乃伊”。在古埃及,殡葬仪式很简单,只需在沙漠上挖个浅坑掩埋,由于沙漠气候干燥,遗体接触到热沙很快脱水,细菌被杀死,自然作用构成木乃伊。之后的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后,将内脏、大脑等组织取出,然后把尸体用药物处理保存。在中国新疆等地也以往出土过木乃伊。而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山中四季湿润,气候潮湿,不存在产生“木乃伊”的自然条件,肉身也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肉身宝殿内和它的文物展览室中,藏有许多珍贵文物,有的还为皇室赠品,十分难得,堪称一座佛教文物宝库。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这一天,是九华山传统的庙会,全国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那里举行佛事活动,并聚集在肉身塔周围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乡居民也纷纷上山进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游客、香客成千上万,经声佛号昼夜不歇,香烟缭绕,鼓乐阵阵,呈现一派盛典景象。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2

  东晋隆安五年(420xx年), 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 “化城”源出於《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释迎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为振奋。所谓城实乃佛祖点化而成。因化城寺地处高山平地,四面环山如城,故名之。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坐落在芙蓉山下。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

  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日“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寺额即日“化城”;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大师圆寂.,被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地藏道场。[1]

  为当年地藏放生池。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初建于公元757年的原化城寺,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十六世纪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十九世纪重建。

  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今住持僧常明。

  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广场文物博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址,正中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该寺面积35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寺院。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3

  化城寺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四进院落式民居建筑,属全国重点寺院。

  相传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生前修行的地方,也是九华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九华山四大丛林的总丛林,它的四进殿宇分别部署在三个台基上,层层升高,序落有致。第一进天王殿,进深16.5米,面阔5间,有两个小天井,两侧为厢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第二进宽20米,进深20.5米,敞厅堂,有四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半廊。台基比第一进高出1.5米。第三进是大雄宝殿,进深20.5米,有藻井3只,中间为浮雕“九龙戏珠”,为全国罕见!最后一进为3层藏经楼,高20米,进深14米,其台基比大殿高出2.7米。三、四两进之间夹有长方形院落,种植牡丹、桂花等花木,院墙嵌有明、清以来的石碑八方。全寺对称严整,硬山顶、马头墙、砖木结构。寺背倚虎形山,前有放生池和石板广场。化城寺历经兴废,前三进殿宇为清末修建,第四进藏经楼仍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建筑面积1705平方米。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4

  大家好!旅途劳顿一路辛苦,首先欢迎各位来到灵山佛地九华山观光礼佛,我叫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导,是安徽旅行社的一名导游,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及其本人和司机向各位致以最真诚的问候,愿九华山所供俸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保佑各位合家安康万事如意有求必应!我小王能够在茫茫十多亿人海中与各位相逢这是一种缘份,以九华山的说法这是佛缘,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段缘份,会尽心尽力的为各位服务,如果各位有什么问题尽管向我提出来,我将在我的权利范围之内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各位解决,让各位在九华山玩的开心,游的放心,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预祝我们有一次安全、顺利、满意、愉快的九华之旅。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以佛教文化和绮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是首批国家级重点名胜区之一。在20xx年时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旅游示范点。它与清凉佛国五台山、光明佛国峨眉山、海天佛国普陀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的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望黄山、东靠太平湖、西接池洲市,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山上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峰气势雄伟,宋王安石赞誉“楚越千万山,雄越此山兼”,九华山古名陵阳山,唐朝以前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蛮异状,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736-756年),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华,先后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和《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两诗中,写出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名句,在诗中他把九子山的九太主峰,比作盛开的莲华。因古汉语中“花”通“华”。于是在天宝十三年(752年),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山名一直沿用至今。

  九华山灵秀的自然景观瑰丽,境内奇峰峭石、飞瀑流泉、竹海松涛,清幽秀丽,漂渺奇异,春日,满山芬芳、百鸟合鸣;夏日,佳木繁荫,谷风清凉;秋日,风霜高洁,别有情趣;冬日,琼楼玉宇,超然空灵,给人以“四时之景,而了亦无穷”的感觉。

  九华山不仅以奇峰峭石、飞瀑流泉清幽秀丽的自然美景而闻名。更是以“地藏菩萨道场”而著称于世,然而最早在九华山进行的宗教活动并不是佛教,而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早在西汉元时五年(前11-前120xx年)九华山就有道场建立,并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里的“三十九福地”。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国(今印度)僧人杯渡锡九华初建茅庐,到了唐开元年间(720xx年)新罗国[今韩国]僧人金乔觉,于24岁渡海来唐,他云游了许多名山大川,到过南京的宝华山、贵池齐山等,最后他来到九华山,见九华山秀丽、清幽便决定留在山中求法修道。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了75年,于唐贞元十年[794年]农历7月30圆寂,寿止99岁,佛弟子依照浮屠之法将金乔觉盖缸三年,三年后开缸发现他遗体绵软,脸面如生,骨节转动有如金锁般响声。各种迹象与佛经上所说的地藏菩萨极为吻合,众僧认为金乔觉就是地藏菩萨的转世,因金乔觉俗家姓金,佛教徒们便尊他为“金地藏”,其肉身在九华山神光岭上的肉身宝殿里供奉,后经历代君工的推崇香火逐渐兴旺起来,到了明、清两代更是鼎盛,当时全山有寺院达300多座,僧尼达5000余人,香火之盛甲天下,素有“东南第一山”“莲华佛国”等美誉。

  在期间由于政局动乱,在极左思想总冲击下,有的寺院被拆毁,有的年久失修倒塌,有的被占用,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浪潮中,不少僧尼被迫还俗和外流,自1984年后,中央落实宗教政策之后,祗园寺恢复了丛林,提倡信仰自由,僧人当家作主,调动僧尼“自己管自己”的积极性,推动弘法利生事业。目前九华山现存寺院99座,其中96座寺院为全国重点寺院,分别是:化城寺、祗园寺、甘露寺、百岁宫、肉身殿、上禅堂、旗檀林、天台寺、慧居寺,僧尼达到千余人。九华山寺院建筑风格独特,九华山属花岗岩山地地貌,地形的复杂,建筑用地狭窄,因受地理气候环境因素的制约,山上寺院的建筑改变了传统的形式,因地制宜,布局灵活,以悬崖峭壁,巨岩山洞或自然起伏的台地山坡为基础,巧妙地运用不同规则的地形,精心构筑富于空间变化,层次分明,外观峻险古朴,内部则曲折迷离,多数寺院于民居相连,游人很难分辨,体现了僧俗共修,古人曾赞道“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

  九华山以他独有的佛教文化著称于世,除其供奉的地藏菩萨确有其人外,不腐肉身更使九华山名声大振,从唐至今,先后共出现了十五尊真身,不幸时被毁九尊,现今保存6尊无瑕、大兴、慈明、仁义、明净等真身,有僧有尼,数量之多实为罕见,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气候温和土地湿润,为什么这此僧人圆寂后遗体不腐呢?目前尚无科学诊断有待于后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九华山物华天宝,特产丰富,有香菇、木耳、石鸡、九华毛峰、黄精,其中九华毛峰又名“地藏茶”,属高山云雾茶,细如雀后,形如佛手,汤色黄绿清亮,香气持久,相传由金乔觉当年从家乡新罗(今韩国)携来茶种,种在神光岭上,长年云雾滋润,茶叶殊佳,是九华山最古老的佛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今九华山茶厂采制的各种名优绿茶,因其价廉物美而供不应求。“黄精”是一种中草药,吸取黄土之精华,一年长一节,十年一尺,实为罕见,据《本草纲目》记载,黄精又名鸡头参,太阳草,主要有补血补肾、治高血压及排毒养颜,据考证九华山的真身菩萨生前常以采黄精充饥,苦心修行,唐代杜甫诗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融。”可谓是“北有长北山人参,南有九华黄精”,是赠送亲友之佳品。

  各位!快到九华街之前,我把一些注意事项对大家说一下,由于九华山地处皖南山区,各方面条件有限,宾馆的硬件设施还未达到标准(如冬天冻水,夏天停水,旺季房间紧张等),但是酒店的服务卫生请大家放心,多数酒店都依山势而建,山上长年云雾笼罩,一年之中有一百八十天是雨水天气,房间内相对来说潮气比较大,请各位多多谅解了。请在旅途中牢记,1、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安全第一;2、进入猴群区不要逗玩猴子,以免被猴子袭击。进寺院时请注意:1、寺院的门槛不能踩,也不能坐在上面;2、法器和佛像不能随意摸,殿内禁止摄影拍照和大声喧哗;在敬香时,随时留意香火,注意防火;如果您在我们安排的行程外自由活动的话,请您记好下榻酒店的名称和方位,贵重物品保管好。好啦!现在我们已到了下榻的酒店了,请各位拿好自己的行李物品进房,半小时后在大厅集合,午餐后正式开始我们的九华之旅,最后预祝各位九华之行圆满开心!!!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5

  各位亲爱的游客,大家好,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兵。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莲花佛国九华山风景区。有一句说得好,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今日大家能欢聚在一齐,估计大家的前世都在不停地回头。小王也很珍惜这一次难得的相遇,你们能到九华山一游,这是与佛有缘,与山有缘,也是与我有缘。很高兴成为你们的导游,愿我的真诚,能换来您满意的微笑。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风景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南朝时,所以山峰峦异状,酷似童子,其数有九,被成为九子山。唐代李白游山时,观九峰状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人们便称这座山叫九华山了。它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公元7世纪,也就是唐朝时,新罗国(也就是今日的朝鲜半岛)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在九华山驻扎下来,辛苦修行数十载,99岁圆寂,据说三年后开缸时,他是“颜面如生,肉身不腐”。被认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

  此刻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大家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门坊是端庄典雅,它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9米,大家能够看到横额上镌刻着的“九华圣境”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亲笔御书,过了门坊呢,下头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迎仙桥、迎仙桥。顾名思义,过了这座桥呢,咱们就从凡界到了仙境,在那里呢,大家就随我一齐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齐步入仙境吧。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中最大的一座。“丛林”意思是许多僧众志同道合,仿佛许多大树似的,大家同住一处,一齐修行。祇园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藏经阁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

  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明白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呀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用意也是十分的巧妙,大家再看看,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时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这又是做什么用的,是的,这也是用来镇妖避邪的。这也是祇园寺所独有的。祇园寺文物珍贵,1933年于右任手书的大雄宝殿匾额现仍悬于大殿之上。寺内厨房里面还有民国时期的7口大铜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73厘米。人称“千僧灶”。

  下头就让我们走进寺庙去,感受这神秘的佛教文化,那进寺庙前,小王先跟大家讲一下,这进寺庙的规矩,这进寺庙也是大有讲究的,进庙门是尽量走两边门,若走右边则先迈右脚,走左边则迈左脚,不要踩门槛,更不可站或坐门槛上,这是对佛的不敬。

  好,参观完祇园寺。下头我们要去化城寺看看。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据史料记载,晋朝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在此建寺,唐开元末年有僧人檀号居于此地寺额题“化城”。之后,青阳县乡老诸葛节上山,发现了在山崖石洞中苦修的金乔觉,深为感动,于是买下了檀公旧地,构筑台殿,建成庙宇,请金乔觉在此居住。之后化成额题被移至此,于是化城寺便成为了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山祖寺。此刻,那里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名是由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馆内现展示的是金乔觉的生平事迹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们看化城寺寺前有放生池,据传这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池前广场上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儿子桌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亲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亲终被感悟,留山助儿护佛,为了纪念金乔觉的母亲,后人在此建了这座娘娘塔。

  好了,大家此刻随我乘坐缆车,去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那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之后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是,今日的九华山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了,可是闵园这个名字却流传了下来。

  那里是闵园竹海。修竹丛生,遍布冈峦。走进竹海,必须会洗净城市的喧嚣,脱尽世俗的烦恼。来到闵园景区,那这棵凤凰古松,你不得不看。它已经有1400年历史了,松高7.8米。主干扁平翘首,如凤凰冠;两股支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凰尾。松尾下有一大圆石,人称“凤凰蛋”。国画大师李可染称誉此松为”天下第一松”。与黄山迎客松齐名。

  参观完闵园景区,那么我们今日的行程就结束了。今日大家要此刻九华山休息一天,明天继续游览天台和花台景区。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峰峦叠嶂,怪石嶙峋。主要景点有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寺、天台峰、十王峰等百余处,可谓移步换景,异彩纷呈。

  花台景区地处高山峻岭之中,没有尘烟污染,坚持了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由于刚刚开发有些玲珑乖巧、奇幻如梦的景物还没有恰当的美名,热忱欢迎大家给他们起名字。也感激大家今日对我工作的支持。有什么提议意见也请向小王说,我会及时改善。多谢。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6

  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游览了天台景区后,可以沿着天台正顶往西北的石板道,或从吊桥上方往西北的石板道去花台景区观赏它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峰石奇观。花台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峻岭之中,没有尘烟污染,故保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境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龙虬松,山花烂漫,烟云蓬勃,无不争奇斗异,气象万千。自古灵仙往复、僧家驻足、文人播咏,使这里的峰石都涂上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整个景区就是一座天然巨佛的殿堂、怪石的海洋、山花的世界、探奇的乐园。昔日山高路险,今天已建成天台至花台、花台至老虎洞的石级道,开通了九华山旅游二环线,即从天台正顶出发,经罗汉墩、小花台到文殊洞、下闵园,过龙溪铁索桥至老虎洞经乌龟石抵达九华街。现在我将途经罗汉墩、莲台峰、天门峰、大小花台、文殊洞等处的景点向大家逐个介绍一下。首先要向朋友们说明:花台是正在开发的景区,有些玲珑乖巧、奇幻如梦的景物还没有恰当的美名,热忱欢积极参与新景点的命名活动。

  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前人描述”罗汉峰状若趺僧,阴冥则慈云法雨,若人鬼鸟兽之起于旁也”。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传说五百罗汉曾在此聚会,故名罗汉墩。相传金地藏卓锡九华后,常居此为沙门僧众讲经说法,留有圣迹。南宋末陈岩写诗赞道:“阅尽人间万劫尘,平生结习一无存。居山更向山头坐,兀兀真成不动尊。”罗汉墩周围有地藏井、地藏岩、钻山神鼠、古佛洞、大悲院、无底洞等胜景。

  地藏井位于罗汉墩西。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地禅修,苦于没有饮用水,就在山上寻找水源,见一地表湿润,便挖出一口不为人知的活泉,故名地藏井。古人誉为“佛水”、“仙水”,可以治病消灾,延年益寿。当然这是善良的愿望。不过这口井水的确清洌甘甜,经化验检测,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矿泉水。大家可以尝尝鲜。

  倚栏石刻位于罗汉墩东南岩壁。这是一方摩崖石刻。文为“春来莫忘重到此,倚栏侧目听松风。”款识:庐阳(今合肥)人。隶书,笔力遒劲,是一帧品味较高的石刻作品。我们身置云涌松涛之中,体会“听松风”3字,当别有一番韵味。

  地藏岩位于罗汉墩北。这是一大片平旷的岩面。传说当年金地藏在此坐禅,久而久之,便磨陷出一个窝槽,恰好能容纳一人坐入其中,可仰面倚靠,人称”地藏靠”。十分神奇,我们可亲身体验一下”内不觉已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的境界,愿地藏菩萨给您带来灵气、福气、运气和财气。在地藏岩向西眺望,耸立的插霄峰、百岁宫、东崖禅寺、回香阁尽收眼底;在地藏岩的下方是葛仙炼丹台。葛洪,东晋人,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传说他曾在此处炼制仙丹,台地旁边的石头形似仙鹤,是他的坐骑所化。

  钻山神鼠位于罗汉墩北”百步云梯”上方。尖头、小眼睛、头顶长着一溜绒毛(青草),体态憨厚、稳健,正在朝拜西方如来佛。也许这只钻山大老鼠,原来十分凶残,为害天下,后来经地藏菩萨教化开悟,改恶从善而有了佛性呢!

  大悲院位于罗汉墩南,沿石板道下行约1公里即至。此地高台平旷,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代有僧人在此建扑云庵、观音堂茅蓬、一棵松茅蓬、大悲院等寺庙,曾是香火兴旺的道场。后毁,尚留有多座庙基。在大悲院下方0.5公里处台地存有猿座2米高的古僧墓塔林。近年有辽宁僧人明仁在古寺遗址重建大悲院,一幢呈苑”字形的六开间民居式殿宇和数间寮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香烟缭绕。明仁和尚又在大悲院东北0.5公里处台地建有远座已故僧人塔林,用花岗石雕琢而成,每座塔的造型都别具一格。因该地僧人属密宗一系,故称”密宗塔林”。塔林苍松环卫、阳气充足,远眺青山历历,视”开阔,是风水佳境。

  无底洞位于大悲院西,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丫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纵横,一片阴森。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神秘的水凼从“迎宾磴道”南下至古佛洞,沿途有一排排密匝的松树伸出长长的枝条,似在列队向游人招手的”迎客松”;巨岩石壁上刻的”善哉”两个大字与青松辉映,又是一番境界。在大岩下有一神秘的水凼,长年屯集一泓清水,从未干涸。有人说它是女娲泉,传说女娲和泥造人时用的就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因为这里的水是雨雾所化,纤尘不染,凝聚了阴阳灵气;又说是女娲沐浴池,因为女娲是蛇身人面,蜷曲在里面洗澡十分舒适而又隐蔽。其实这口水凼是经过数千万年的雨水滴穿形成的,大自然的造化真是不可思议!水凼下方有石峡,从巨岩的裂缝中穿过,长约3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身体发福的游客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挤过去,被人戏称为”胖见愁”。从裂缝仰望天空,恰似一条线,就叫”一线天”吧。请朋友们给这些景点起个恰切的名字。

  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石级旁。两洞相连一大一小。总面积约38平方米。古有苦行僧居此。洞前有石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修行。清光绪年间,高丽贡使赵玉坡游览九华山,特意来到古佛洞凭吊金地藏修行的踪迹,并作诗一首:“东藩修贡草茅臣,到处看山耳目新。圣世万年屏翰固,中华一脉本原亲。诗名远重鸡林价,游迹先开鹿苑春。笑被江南人创见,乌纱错认戏场人。”诗中的”鹿苑”,是佛教俗语”鹿”苑”的简称。佛经说,上古有金仙修道的石室,有母鹿生鹿女极美,金仙养之,因名鹿苑,是佛成道的地方。这里代指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成道的处所,即”古佛洞”。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洞里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修行场所。更奇妙的是峰顶莲台巨石,周围环绕着”九瓣莲花”,从石壁抠着古人所凿的手槽、脚磴可攀援而上,直达莲台。登台东望,太平湖烟波浩渺;西南眺望,小灵龟、佛掌、佛指诸峰令人起敬。莲台峰下有”梦幻石谷”,这里是奇石的天然展览厅。

  天心石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石板道东侧,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有人称”浑圆石”。有的叫”天心石”。如果命名”天眼石”却非常贴切,因为它正巧是天然大睡佛额头上的一颗”天眼”。该石背好像是一堵屏风,游客在这里用手撑着留个影,一定很”酷”、挺帅!

  大象石位于天心石西侧百米山坡林地,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一方巨石高耸,它长有大眼睛、长鼻子、浑圆的身段,似正欲出林的大象,非常可爱。传说它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当年金地藏在花台崇山峻岭中修行时,普贤菩萨曾到这里看望过金地藏。

  仙菇石位于莲台峰北面,两石高叠,上石扁圆似伞盖,下石直立粗壮若伞柄,酷似撑开的伞状蘑菇。看来这朵”仙菇”,我们凡人是可望而不可摘!

  马头石位于大象石西边,岗岭上横卧一巨石,形似低垂马首,它的眼睛上边长有睫毛,张开的嘴掉了下马颌。

  天门峰位于会仙峰(小花台)西南。海拔947米,峰拔如削,与南面的悬崖夹峙,高阜如门,故名。每当风起云涌,云雾从天门中奔腾而出,气势磅礴,惊涛拍岩,确实是一处勾人魂魄的景致。在天门峰东有清凉台,台高千仞,南北狭窄,长200米,绝壁直耸,三面孤悬,下临深渊。今清凉台有石栏杆围护。夏秋雨季谷风习习,凉爽宜人,小伫憩息,是难得的享受。清凉台北端险立一株中国台湾松,树龄已有200多年了。它的伞盖平铺,好像僧人拜佛打坐的蒲团,故名“蒲团松”。

  大花台原名中峰,位于天台峰东北、会仙峰(小花台)北侧,海拔1291米。众峰环峙,独踞其中,故名。中峰与会仙峰之间有大片杜鹃坞,花开季节,幽兰香飘,映山红遍,故名两峰为大、小花台。相传中峰古有僧居。唐人费冠卿《中峰》诗云:“中峰高挂硋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晴景猎人曾望见,青蓝色里一僧禅。”登峰环顾,会仙、抚子、天门、石笋、沙弥、大古、天柱等十余峰各呈殊态,美不胜收。正如古人诗中所描述的:“一峰天半明朱霞,一峰晦黯抬云车。一峰晴明一峰雨,一峰崛立一峰舞。如笏如斧如覆钟,如矛如刀如戟丛。突如塔顶摩苍穹,削者如圭锐者笔。”可以说大花台是游人高山揽胜的最佳点。

  小花台原名会仙峰,位于中峰南、莲台峰北,海拔1006米。峰顶石柱、”石人”罗立,参差有致,犹如众仙相约而来,在此欢聚,故名。相传唐代道士赵知微曾率徒登峰中秋赏月,宴请群仙。南宋末诗人陈岩诗云:“仙袂飘飘拂翠巅,知微来此晏群仙。人间风雨山间月,始信仙家别有天。”从小花台沿石板道南行至下闵园,一路可观赏众多峰石奇景。

  石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的石板道中段西侧,有一山崖伸出一块岩石,他长有大眼睛、高鼻头,突出的下巴和圆润的额头,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天成佛像。天然”佛”字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中段西侧,巨大花岗岩石壁上,有约2平方米的行书”佛”字,清晰可辨,这是大自然能工巧匠借助风雨剥蚀之力而刻画的杰作。

  龙头峰位于天然”石佛”下方。这座山峰酷似龙头,它张开大嘴,口中含着一颗浑圆的宝珠。传说东海龙王前来九华山为地藏护法,并献宝珠。地藏十分感激,但拒绝接受宝物。龙王为表诚意,就地化出一座龙头峰,并镶着宝珠,留在了九华山。

  定海神针位于蜗牛石西侧,此石高7米,顶尖削,一柱擎天,独立无依,下临深渊。其石半露于云海之中,故名”定海神针”。地藏靴位于宝塔峰南侧,有一石形似长筒靴倒置在悬崖顶上,俗称”仙人晒靴石”,传说是地藏穿过的一只僧靴所化,故名。另一只在聚玉峰东侧,东西相对,正好一双。

  文殊洞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下段北侧,距下闵园0.5公里处,书箱峰西麓。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大洞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主洞内供文殊菩萨像。洞崖石刻门联:“洞中恒沙佛,天天见如来。”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扑朔迷离。洞南有一口清泉,其味甘美。相传文殊菩萨曾来此地探访金地藏,故名”文殊洞”。明、清时,此洞辟为道场,来此苦修的僧人至今不断。

九华山经典导游词 篇17

  Hello,欢迎大家来到九华山,我是今天的导游牛牛,古代诗人李白曾说过‘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大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著名诗篇。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好好感受一下九华山的独特美

  前两天一场大雨刚过,唤起了九华山的漫山云雾,所以呢,我们可以穿云踏雾走上山径。可以看到山路两旁杉竹成林,泉水淙淙,远远望去,天台峰高穿云间,如一把穿天银剑耸立在云雾之中。仰望天台,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

  我们现在还在半山腰,我看很多游客似乎都已经很累了呀,那我们停下了休息一会吧,大家可以拍拍照,现在这里也是很美的,有没有一种神山住的地方那种感觉,休息够了我们就继续,因为九华山的全景启示是更美的,但是你要看到九华山全景就必须登上山峰,所以为了不虚此行,走吧,咱们一起上,一起加油。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峰顶,大家深呼吸一下是不是觉得空气特别清新呢,而且在这里耳听松涛流泉,环顾四周,但见莽莽苍苍,九华山群峰犹如朵朵莲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极目远眺,大江如练,是不是好美啊!

  大家站在这里,还是不是有一种神仙般的感觉,难得有这么新鲜的空气,大家可一定要到深呼吸几下,我们现在就慢慢欣赏九华山的美吧。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