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丽广西导游词 |
范文 | 美丽广西导游词(精选3篇) 美丽广西导游词 篇1叠彩山 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叠彩山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为城内的游览胜地。叠彩山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横亘市区,景色优美,又易于攀登,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山中佳景甚多,有叠彩亭、于越阁、瞿张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风洞、叠彩楼、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胜。山上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为文物的精华。若登上明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尽书眼底。“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 叠彩园门 叠彩公园园门,1990年建,为飞檐、硬脊、坡顶、绿瓦的仿古圆门建筑。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书“叠彩山”横匾悬其上,右侧为售票处,左侧饰以玻璃壁窗,古朴雅丽,嵌于锦翠相间的山石林木之前。 叠彩山门 在叠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顶、青苡的仿古建筑,高踞在登上风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级而上。门上有魏继昌书”叠彩山“隶字横额;两侧悬挂清广西布政使张祥河撰、桂林书法家伍纯道写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楹联。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的胜地。 景风阁 在叠彩山风洞南洞口右前方的平台上,唐元晦建于会昌间(841-846),历代有修茸,阁已久废,数十件珍贵诗刻同毁于抗日战争。据清画家张宝《泛槎图》,景风阁为重檐、坡顶、长方形建筑。清庆保《景风阁记》说阁”居四望、于越之间,前接广野,倚大江,廓然翕受,窈而多风。其东小阁数椽,故为游人憩望地,每盛夏熏灼,于此解烦焉“。景风阁为一时名建,历代名人有诗刻,变法维新风云人物康有为、百岁爱国老人马相伯先后居此。 叠彩亭 位于叠彩登山道上。4角、平顶、单层、红柱、绿瓦,高约5米,长7.5米,宽8.5米。面积约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悬挂著名书法家王遐举所书“叠彩山“的匾额。叠彩亭东依于越,西邻四望,北对明月,与山景和谐而不争高。东西设坐凳,北隅为观赏”彩翠相间“的最佳角度,是游憩的理想场所。亭西,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会景处“。 叠彩琼楼 在叠彩山明月峰与于越山之间,是一组以桂北侗族建筑形式为依据构筑的大型风景园林建筑群体,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叠彩琼楼以鼓楼和连廊为中轴线,将整个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庭转院接,曲径通幽;西院开阔疏朗,小桥勾连。院落以池水为中心,东为高阁,西有亭廊,南设层楼,北置水榭。主体的鼓楼为2层歇山顶楼阁,前面是小巧的卷棚敞轩,其余为1、2层坡顶,局部突起重檐、3重檐卷棚歇山顶或6角、8角攒尖顶。整组建筑,主从分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与自然环境和谐调协,具有仙山琼阁的意境。 仰仁堂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叠彩山风洞前。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原建已毁。1958年重建。堂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1米。东西开门,北壁嵌有瞿式 、张同敞画像、《洁气岭》唱和诗,以及1963年郭沫若来此凭吊所作二公像赞诗等石刻。 望江亭 在叠彩山北半山腰处,原为正德间(1506-1521)明太监傅伦作为钦差镇宋广西都知监时所建。他酷爱桂林山水,尢偏爱叠彩,有七登叠彩山诗。他的《望江亭诗》,有“山色佛云青,溪光照空碧,构亭倚风洞,超然意自适”句,绘出望江亭“佛云”“照空”的特色,亭早废,1954、1990年两次在原址重建,为红柱、绿瓦、翘角、攒尖顶的仿古方亭,高约6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4.9米,总面积约25.5平方米。亭右壁有摩崖题刻“探奇处”3个大字,站在亭内或由此攀登,都有奇景可探。 瞿张成仁处碑 在市区叠彩山山门内。碑高167厘米,宽83厘米。共28了,均为楷书。正文”常熟悉瞿 的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字经20厘米,年月日及姓氏署款,字经10厘米,清道光20年广西巡抚梁享 书并立, 临江上岩 位于叠彩山北麓。临江岩有二:南为上岩、北为下岩。上岩洞口刻有“临江上岩”4字。上岩高4.6米,宽3.5米,深8.6米,面积约30平方米。岩口临江,视野开阔,江山景色与岩景交融,登临玩赏,兴味无穷。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以到此弄吟为快。明陈于明《题木龙洞石壁》诗,“逶迤江路洞天开,奇峰排空拥翠来,水石参差当槛出,亭台高下自天栽”,如实地概括了上岩的特色。 风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对穿,中狭小,仅通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最宽9.2米,最高5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少,风不断补充。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 风洞既是风的世界,又是文物宝库,是桂林山水一个重要景点。 叠彩北牖洞 风洞之北,即后洞,椭圆形,是葫芦的后半部。洞口北向,如窗,又称“北牖”。洞高4.8米,宽9.2米,长7.5米,面积约69平方米。洞口有清人陈维湘题刻“北牖洞”三字,洞内摩崖石刻数十件,以朱 颜《访叠彩岩登越亭》、杨芳《游风洞山》、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康有为《风洞题名》和李秉绶的兰竹画刻为珍。洞中原有卧佛一尊,供抚摩祈祥,现已无存。 叠彩太极洞 位于明月峰山腰,南口在北牖洞西南隅,北口朝登山道口,呈弯管状,洞内有石柱分隔,酪似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洞门宽4.2米,洞高3米,宽3~4米,长13米,面积约50平方米。“太极洞”3字,刻在北洞口上。从洞的一端到另一端,纡回曲折,能见度低。北口大而敞,光线可透达转折处,洞景依稀可辨;南口在北牖洞内,小而隐,光源微弱,初入有伸手不见五指之感。自南口盘旋而上,出北口,从黑暗中渐见光明;从北口人,出南口,至北牖洞,凉风习习,题刻琳琅,如入仙境。乐于在不同境况中探索、感受,捕捉各异乐趣的人们,尢爱太极洞。 迎风楼 在叠彩山风洞的北牖洞口处,原为古建,久废。1972年重建,为8柱、两层、开敞的仿古建筑,总面积180平方米。柱间设坐凳,中有石桌。一层置楹联二:其一“登临爽气此间生,且喜江山多丽色;回首屐痕何处是,惟留天地一奇观”,其二“风指落花妍小径;雨清芳草翠层阶”。分别描绘迎风楼当风雨立、爽气此生的特点,以及楼前“多丽色”“一奇观”的气势和榜旁楼后”花妍草翠“、”层阶“、”小径“的景物,是给游人以启迪的绝妙导游词;二层为观景楼和登上明月峰的必由之路。 明月峰 位于叠彩山东北,海拔223米,相对高度约73米,山体总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诗有“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杨芳《风洞山诗》,“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均言峰高可揽月,故有明月峰之谓,峰顶有形如葫芦的小平台,五代马殷曾在此建台,人称马王台。宋静江知府张 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尧山漓水二坛记》,把山川作为土地资源,江河资源加以赞美,呼吁加以重视、保护,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台、坛均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 明月峰以高、险、峻、秀蓍称。高可摩天,雄踞江边,壁立木龙古渡头。峰尖如笋,山石逐层深进,渐次升高,登上顶颠,满城春色,田野奇峰,纵览无余。峰侧刻有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朱德总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龄登上明月峰所题“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名句,给名山增辉。 四望山 位于叠彩山西南,与东南之于越山相对,以山间径道相隔,山体面积3.32化顷。四望山“乱石纵横,枕籍排突”,他山稀有。登山可四面临眺,东面尧山、漓江,南有穿山、塔山、南溪、斗鸡,目之所游,群胜交集,山壁有唐元晦《四望山记》刻迹及清李少莲刻“玉叠蓬壶”4个大字,近年新刻我国著名作家芭盾等墨迹。山麓曾建普明庵,后在遗址建定粤寺。绡忧亭和定粤寺,均已早废。 仙鹤峰 位于明月峰的西北,海拔253.6米,相对高度101米,是叠彩诸峰最高的,山体面积2.1公顷。山腹有仙鹤洞,高约14米,底宽8.6米,长60米,面积516平方米。呈三角形,相传古时有二仙鹤栖息山峰上,好事者镌二鹤于洞口,供人瞻仰,因名“瞻鹤洞”。到了明代,明宗室第3代靖江王朱佐敬之曾孙朱镇山,在瞻鹤洞硕面壁修道;自号瞻鹤道人,据为别业,改名仙鹤洞。此后,峰和洞都以仙鹤为名,一直沿用。 仙鹤洞分两层。上层曾建“庆真阁”,祀真武帝,香火颇盛。明约结《古光尊师像诗》云:“傍崖间妙香,晨钟下空碧。”下层较宏旷,东西穿透,平整光滑,俨如长形拱顶大厅。东西两洞口成为借景窗口:东口面对明月、于越诸峰,层峦重叠,锦翠连山;西口面对城北,屋宇楼台,鳞次栉比。一洞之中,荟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 环碧园 在叠彩山北白鹤洞下,与仙鹤洞相通。因“满园碧翠,环顾可得“而名,是清代桂林画家李秉绶所建,也叫李园;园中遍种反栗树,亦称板栗园,园已久废,李的姻亲张维屏,有《桂游日记》可窥环碧园之盛。据载,”园以洞为尢胜“,一园之中有”林屋“、”水壶“、”瞻鹤“、”明月“、”墨云深处“5个奇洞,最高的明月洞,皓月东升时满洞清辉;园中建筑遍布,有亭、台、堂、榭、圃、廊10余处,成为一代名园。 于越亭 在叠彩山的于越山顶上,是一个8柱、3开、单檐、翘角、长方、四面开敞的亭阁。长10.6米、宽4.95米,高4.54米。面积51.47平方米。原为唐元晦所建,久废。1954年在原址上重新构筑,更名于越阁,阁名为美籍华人、美国迈阿密中国画院院长梁粲英女士所书。于越亭是游人多喜登临之处。宋人朱 颜《访叠彩岩登越亭诗》:“不到越亭久,榴花经几红。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风里,三湘夕照中。”比较客观地写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点。 康岩、素洞 在于越山麓。洞北向,高3.2米,宽1.7米,长10.5米,面积约18平方米。1894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住在叠彩山景风阁,发现于越山下两个岩洞。以自己的字号命名,东叫“康岩”,北叫“素洞”,并摩崖篆名刻。现“素洞”两个篆字和题记尚存。 叠彩岩 风洞之南,即前洞,是叠彩洞,因山得名,古称叠彩岩。高3.65米,宽5.6米,长12.5米。面积约70平方米。洞口有陈毅名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题刻,以及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叠彩山”3个大字。洞壁有佛像90余尊,为唐宋物,故又名福庭洞。 拿云亭 在叠彩山明月峰顶,又名齐云、倚云、取其高之意。始建于唐,久废。1955年重建,1988年遭雷劈,再建,高约5米,面积19.36平方米。为红柱、单檐、攒尖顶、青苡、四面开敞之圆亭,柱间设坐凳,亭基三级,意谓上升九宵。香港书画家赵少昂为之书额。登亭眺瞰,目极无遗。 销忧亭 在叠彩山的四望山上。唐会昌年间(841~846)建。元晦《四望山记》载:“山名四望,故亭为销忧。亭之前后,绵络山腹,皆溪梁危磴。由南而北,复东上叠彩右崖,至福庭石门,约三十余步。”亭久废。 木龙洞 在叠彩山东麓,高4米,宽2~3米,长10米,面积40平方米,南北穿透。西邻明月峰仅数十米,南去伏波山约1公里,是龙珠路与驿前街必由之路。相传洞口原有盘曲的古树,洪水突涨时化龙入海,这个洞被叫作木龙洞。明天启间(1621~1627),督学曹学 做了两条木龙,悬于洞顶,早废。叠彩山有通往木龙洞的路,明周进隆《再题叠彩山》诗,“重峦叠峰瞰江流,空明一径通人游”,道出了木龙洞的特点,木龙洞踞山临江,洞北约20米处,在一块巨大的蛤蟆石上,建有一座喇嘛古塔。宋谭舜臣《木龙洞游览题名》:“嘉祜癸卯(1063)寒食旬休,谭舜臣携累累石门,下临江岩,参唐代佛塔,览风帆、沙鸟、江山之胜,此为最焉,遂舟过虞山。”据此,塔为唐代所建,是广西最古的石塔之一。 宝积山 旧名卧龙山,在叠彩区政府西北。与叠彩的四望山隔中山北路相对峙,海拔208米,相对高度58米,长350米,宽120米。山体面积7.75公顷,呈蟠龙状。北宋前,城池北门建在宝积与四望山间,山上筑有城墙,“城壁峻悄,皆斩崖火之”,有“铁封云锁“之誉。元代在山上建武侯祠,通称孔明台,宝积山也被称作孔明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移至南麓,清康熙间又重建于山顶。后毁于抗日战争烽火。山北有宝积岩、华景洞、华景塘。华景洞附近曾建有岩光亭、铁佛寺。洞深5、6丈,平坦敞朗,曲折深幽,可达孔明台。登台远望,前后左右为华景塘、桂湖、漓江、八角塘所拱,四周则观音、鹦鹉、叠彩、独秀、骝马、老人诸山环绕,北面峰峦常为岚气凝集,雨后初雾,紫雾笼山,景色独丽,有“桂岭晴岚”之称。唐宋时已成游赏胜地,壁间有宋明以来石刻10余件。1979年5月,在宝积岩内发现距今约3万年前人牙化石两枚、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等。宝积山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文物荟萃之地。 宝积岩洞穴遗址 位于市区中山北路宝积山山腹。洞口呈三角形,为单斜岩层构成,向南距地面7-8米。岩洞面积968平方米。主洞之外,有支洞数个。本世纪70年代开始,洞内就不断发现原始文化遗迹和遗物。经过1979年发掘,推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三万年。 华景洞 在宝积山北扉,高5米,宽17米,深50米,面积约850平方米。《广西通志》:云“(在)华景山下,岩诽东向,空明轩豁,有穴直通山后。由石径循雉堞南行,竟达武侯祠。”清查礼在游记中写道:“洞口高约十五六尺,广五十尺,洞中平坦轩豁,后有二个窦,一窦右折,黑暗不可下;一窦左旋通光,渐上渐高,长百五十尺,出洞有飞云台,台广三十尺,外为石栏,凭栏则城西诸山,历历在目。”唐元晦在洞前建岩光亭交题诗,“石静如开镜,山高若耸莲:笋竿抽玉管,花蔓缀金钿”。明清时建铁佛寺,毁于火,光绪间重修,并铸大铁佛一尊。洞壁诗刻多件。现封闭以培植食用菌。 华景塘 在宝积山下华景洞前,宽120米,长60米,水面面积约7200平方米。明《桂胜》载:“横塘深广,晨飘霞绮,夕丽金波,得水而观益增。故唐元常侍晦建亭一,曰‘岩光’,以岩指水而写光也。”说明自唐以来得到名士、游人的青睐。塘畔遍植榴花,水光花色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美丽广西导游词 篇2遇龙河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的一条河,是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树工农桥段,长约16公里,宽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质清澈,水流缓缓。遇龙河两岸山峰清秀迤逦,连绵起伏,形态万千,江岸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树木繁荫。遇龙河的水如同绿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鱼儿闲游,水筏飘摇,一一可见。微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静静的,轻轻的。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没有任何一点都市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实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人们也称"小漓江。 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璞归真的自由天地。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没有任何一点都市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实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 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朴归真的自由天地。 广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都在遇龙河景区;而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就在遇龙河畔;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顿生怀古忆旧之情。不过,最刺激、浪漫、潇洒的还是漂游遇龙河,竹排过坝,惊险刺激;荡舟平湖,轻松愉悦,被人们视为挡不住的诱惑,酷煞人的时尚。人们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漫游遇龙河的感觉:那就是:“爽”!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 整个遇龙河景区是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各景点没有人工雕琢痕迹、都市喧嚣,保持着原始、自然、古朴与纯净。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 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游览该景区可领略到可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地方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主要有广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遇龙河畔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使人顿生怀古忆旧之情的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宅民居等。 桂林山水是“大家闺秀”,遇龙河是“小家碧玉。这里更平静,更舒适。漓江,江宽山高让人赞叹,这里水小山小两岸尽是田间树影更轻柔些。 富里桥:位于遇龙河上游,石结构单拱,长30米,宽5米,高10米,筑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约500余年历史,造型美观,水中倒影恰似一满月。桥头各有古树一株,立桥头观田野,青山环抱,绿水绕庄,河坝浪花滚滚、溪水潺潺,田畴井然,阡陌如织,令人陶醉留连,是观赏田园风光的最佳处。 古城遗址:遇龙河畔,仙桂桥上游约100米,有一四方泥垒城墙为归义古城遗址。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阳朔县分置归义县设县址于此,贞观元年(公元620_年)废。遗址占地39余亩,现存有城墙。遗址对岸有一川岩,登岩凭眺,水天一碧,达10余公里,岩内气候冬暖百夏凉,不燥不湿,是天然读书静养之地,清咸丰年间桂林进士唐墨香曾在此讲学;遗址东边山有一东晖岩,岩内一溪流出,水质清莹,经冬不涸。 八仙岩:隐藏在遇龙河畔遇龙村前的山峰中,明代有人题“怀安境”于石壁上,上有石洞坦平如室,宽约丈余,层岩重叠如楼。洞内有形如圆月的扁石门;下又有七个小洞,深不可测。可谓洞中有洞,天外有天。 美丽广西导游词 篇3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介于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3′-23°32′之间,。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琼、西接印度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是华南沿海和西南腹地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以及东南亚经济圈的连接点,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市区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别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分别为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南宁市对广西沿海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对华南、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 南宁市名称来源: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20xx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 “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20xx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广西境内由“邕”改为“南宁”,南宁由此而得名。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设南宁为自治区首府;至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南宁市行政区划为7区5县:青秀区、兴宁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西乡塘区、武鸣区,其中下辖高新经济开发区、东盟经济开发区、五象新区、横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共84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22个街道。 兴宁区:总面积751平方千米。总人口29.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壮族人口18.14万人。辖2个街道、3个镇:民生街道、朝阳街道、三塘镇、五塘镇、昆仑镇。共有38个社区、37个行政村,330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厢竹大道。 青秀区:总面积872平方千米。总人口58.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5万人;壮族人口15.56万人。辖5个街道、4个镇: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津头街道、刘圩镇、南阳镇、伶俐镇、长塘镇。共有58个社区、46个行政村,276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东葛路。 江南区: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总人口44.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9万人;壮族人口21.83万人。辖4个街道、4个镇:福建园街道、江南街道、沙井街道、那洪街道、吴圩镇、苏圩镇、延安镇、江西镇。共有28个社区、68个行政村,780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壮锦大道19号。其中,那洪街道由南宁经济开发区托管。 西乡塘区:总面积1298平方千米。总人口77.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1万人;壮族人口28.89万人。辖10个街道、3个镇:衡阳街道、北湖街道、西乡塘街道、安吉街道、华强街道、新阳街道、上尧街道、安宁街道、石埠街道、心圩街道、金陵镇、双定镇、坛洛镇。共有76个社区、69个行政村,372个自然村(坡、屯)。区政府驻衡阳西路11号。其中,心圩街道由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 良庆区:总面积1379平方千米。总人口23.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3万人;壮族人口20.97万人。辖1个街道、5个镇:大沙田街道、良庆镇、那马镇、那陈镇、大塘镇、南晓镇。共有12个社区、57个行政村,436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德政路。 邕宁区总面积1255平方千米。总人口33.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0万人;壮族人口30.66万人。辖3个镇、2个乡:蒲庙镇、那楼镇、新江镇、百济乡、中和乡。共有9个社区、65个行政村,455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蒲庙镇红星路18号。 武鸣区:总面积3378.36平方千米。总人口68.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4万人;壮族人口59.46万人。辖13个镇:城厢镇、太平镇、双桥镇、宁武镇、锣圩镇、仙湖镇、府城镇、陆斡镇、两江镇、罗波镇、灵马镇、甘圩镇、马头镇。共有20个社区、198个行政村,1796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城厢镇。 隆安县:总面积2277平方千米。总人口39.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6万人;壮族人口37.95万人。辖6个镇、4个乡:城厢镇、南圩镇、雁江镇、那桐镇、乔建镇、丁当镇、古潭乡、都结乡、布泉乡、屏山乡。共有13个社区、118个行政村,1240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城厢镇。 马山县:总面积2345平方千米。总人口5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17万人;壮族人口40.02万人。辖7个镇、4个乡(其中2个瑶族乡):白山镇、百龙滩镇、林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永州镇、乔利乡、加方乡、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共有6个社区、145个行政村,3001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白山镇。 上林县:总面积1869.64平方千米。总人口48.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01万人;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5%。辖7个镇、4个乡(其中1个瑶族乡):大丰镇、明亮镇、巷贤镇、白圩镇、三里镇、乔贤镇、西燕镇、澄泰乡、木山乡、塘红乡、镇圩瑶族乡。共有16个社区、131个行政村,1355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大丰镇。 宾阳县:总面积2308平方千米。总人口103.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28万人;壮族人口20.12万人。辖15个镇、1个乡:宾州镇、黎塘镇、甘棠镇、思陇镇、新桥镇、新圩镇、邹圩镇、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古辣镇、露圩镇、王灵镇、和吉镇、洋桥镇、陈平乡。共有40个社区、193个行政村,1892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宾州镇(20xx年10月13日芦圩镇更名为宾州镇)。 横县:总面积3464平方千米。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22万人;壮族人口44.07万人。辖14个镇、3个乡:横州镇、百合镇、那阳镇、南乡镇、新福镇、莲塘镇、平马镇、峦城镇、六景镇、石塘镇、陶圩镇、校椅镇、云表镇、马岭镇、马山乡、平朗乡、镇龙乡。共有26个社区、276个行政村,1404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横州镇。 【历史沿革】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 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前116)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前111)属郁林郡领方县地。 三国时,属吴国辖地,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地,一直延续到西晋。 东晋大兴元年(318),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隶属广州,治所晋兴县,晋兴县成为南宁的第一个地名。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晋兴县为宣化县,治所宣化城(今南宁市区)。 唐武德四年(621),以宣化县地设南晋州,领宣化一县;五年,宣化县分出宣化、武缘(今武鸣县)、朗宁、晋兴、横山5个县,隶属南晋州; 贞观六年(632),南晋州改称邕州,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成为桂西南地区行政中心的开始,也是南宁简称“邕”之始(“邕”字来自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记述); 天宝元年(742)改邕州为朗宁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邕州,撤销朗宁郡建制,由州领县; 咸通三年(862),邕州属岭南西道,治所宣化县,这是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治所开始。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泰定元年(1324)九月,为庆南疆绥服,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宣化县隶属南宁路,南宁得名始于此; 至正二十三年(1363),湖广行中书省分置广西行中书省,南宁路隶属广西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废南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南宁城。 清朝承袭明朝建置,清朝初年,南宁府隶属广西,宣化县隶属南宁府,府、县治均在今南宁市。 民国元年(1912)7月,废宣化县并南宁府,同年10月,广西军政府从桂林迁至南宁,南宁成为广西省会。 民国2年6月,废府留县,南宁府改为南宁县,同时置邕南道,领邕宁、武鸣、扶南(今属扶绥县)、那马(今属马山县)、上思、横、宾阳、永淳(今属横县)、上林、隆安10个县,归德(今属柳江县)、果化(今属平果县)、土忠(今属扶绥县)3个土州,都阳(今属都安县)、安定(今属都安县)、白山(今属马山县)、古零(今属马山县)、兴隆(今属东兰县)、旧城(今属平果县)、定罗(今属马山县)、迁隆峒(今属宁明县)8个土司,治所均在今南宁市。 民国3年6月,为避云南省的南宁县同名而改名邕宁县。同年置南宁道,领邕宁、永淳、横、宾阳、上林、武鸣、隆山(今属马山县)、那马、都安、果德(今属平果县)、隆安、扶南、绥渌(今属扶绥县)、上思14个县和定罗土司。 民国20xx年废道,由省直接领县。 民国20xx年7月设南宁市政府,与邕宁县合署办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 民国20xx年置南宁民团区。 民国20xx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 民国20xx年置第九区,均领邕宁、宾阳、横、永淳、扶南、绥渌、同正(今属扶绥县)、隆安、上思9个县。 民国20xx年10月,广西省会从南宁迁至桂林。 民国20xx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又叫第九区)。 民国31年4月,将第八区(武鸣)、第九区合并称第四行政区,治所南宁,领邕宁、永淳、横、宾阳、上林、武鸣、隆山、都安、那马、平治(治今平果县)、果德、隆安、同正、扶南、绥渌、上思16个县; 民国38年10月,广西省会再次从桂林迁至南宁。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 1950年1月,南宁建市。同年2月8日,广西人民政府成立,确定南宁市为省会。 1952年12月,南宁亦为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驻地。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为首府。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1965年国务院决定改憧族为壮族。 1958年-20xx年,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和南宁(专区)地区并存。 20xx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辖原南宁地区南部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龙州等县。原南宁地区北部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划归南宁市。 20xx年2月16日,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 南宁市气候概况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座落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暖,夏长冬短。 南宁的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在22℃左右,冬季中的1月温度最低,平均温度近13℃,平均最低温度也有10℃左右,因而并不感到冷;夏季中的7、8月最热,平均温度在29℃左右,平均最高气温33℃左右,也不算太高。特点是高温的时间比较长,从2月到10月均有极端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记录。南宁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达1300毫米以上,平均相对湿度为79%,因而常使人感到炎热潮湿。相对而言,一般是夏季潮湿,而冬季稍显干燥,干湿季节分明。夏天比冬天长得多。春秋两季气候温和,集中的降雨是在夏天。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南宁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华似锦,物产更是丰富。如此,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说也是名符其实,从而获得"青城"之美誉。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