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介绍内蒙古概况的导游词 |
范文 | 介绍内蒙古概况的导游词(精选3篇) 介绍内蒙古概况的导游词 篇1说起举世闻名的巴丹吉林沙漠,大家可能都知道,它座落在我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可说起它与众不同的特点你知道吗?别急,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吧。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此起彼伏的沙浪,远远看去就像金色的海洋,特别雄伟。它有五大特点:古庙、鸣沙、奇峰、湖泊、神泉。 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一座庙,它是阿右旗最早建造的。因为当时没有车,所以庙里的石头、砖头、木头都是人工搬进去的。坐在高高的沙山上往下滑,会发出一种轰隆隆的响声,这种响声既像飞机从头顶飞过,又像是天上打雷一样。沙漠里有许多沙山,其中最高的被称为沙漠珠穆朗玛峰。沙漠里虽然干旱,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滴水,沙漠深处有许多湖泊,而且还有神泉呢!不管冬天还是夏天,神泉里的水都会日夜不停地流着,据说喝了神泉里的水能够强身健体、益寿延年。那里还有苁蓉、锁阳、甘草等特产呢! 现在沙漠里还修建了世界地质公园,里面有五彩缤纷的灯,有红的、黄的、蓝的……像星星一样闪烁着,漂亮极了。里面还有一张透明的桌子,上面堆着许多沙子,小朋友们可以在沙子上自由地画画,有趣极了。 我爱巴丹吉林沙漠! 介绍内蒙古概况的导游词 篇2在阿拉善高原 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脉,山上黑石嶙峋,岩脉蜿蜒,周围巨大的岩石皆成圆形,酷似陨石分布,一条崎岖小路不见尽头,这便是曼德拉山。蒙语曼德拉是汉语“升起来”的意思。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 时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曼德拉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境内,距离苏木所在地西南14公里。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在这里具有山势高峻之意。曼德拉最著名的是岩画。东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发现了4234幅岩画。这些岩画以其历史久远、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古朴粗犷的特点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岩画6000多幅,面积约18平方公里,属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岩画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 曼德拉山岩画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西南14公里境内的曼德拉山中,距旗府所在地210公里。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黑石嶙峋、岩石遍布的曼德拉山,在山中18平方公里内,分布有4000多幅数千年前的古代岩画。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由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 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岩画形象曼德拉山岩画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中国著名岩画研究专家盖山林曾赞赏曼德拉山岩画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曼德拉山岩画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洗礼保存至今,为了解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依据,可古人雕琢岩画的时间还一直不能确定。有关专家认为岩画的创作时间为远古到明清的各个历史期,跨度约有6020_年左右。 不过受利益的驱动,这里的岩画已被盗毁近半。 介绍内蒙古概况的导游词 篇3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 西汉时,前120_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0_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光绪年问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后,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