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
范文 | 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真正的教养是什么?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真正的教养:灵魂的品质与内心的健全也就是说,它是由内而外的,而非仪式化的、外在的做给人看的,符合集体期待的,能在社会关系中如鱼得水的。 只有在安全、私密、无监督与惩罚的环境里,一个人的表现,才接近他真正的品质。 当下鼓吹教养的文章铺天盖地。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说的社交技能和说话技术。少有人提到内心,提到精神内核。因此,这种宣传,在根本的方向上,就出了问题。 如果一个人变态扭曲,充满心理疾病,一味重视外在,他就会成为安嘉禾,成为《美国精神病人》中的帕特里克.贝特曼,成为《熔炉》中的校长,成为岳不群,成为《消失的爱人》中的艾米。而这,正是舍本逐末的教养宣传的坏处——无视心灵的健全,一味强调社交的繁文缛节,它必会成为罪行的掩护,恶的保护膜,伤害的绿灯。 真正的教养,不是你在公开场合如何长袖善舞,不是你在师长面前如何妙语如珠,不是你在陌生人面前如何滴水不漏。 而是你在家中,表现出什么样子。因为在外人面前,我们难免会伪装。但在家人面前,都会真相毕露。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如果想看清一个人,不会去看他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就看一条:在至亲面前,他到底怎么样。比如一个长辈就曾对我说:周冲,如果你以后嫁人,一定要记得,先去看看他如何和他父母相处。如果他对他父母恭敬温柔,他以后必会对你亲爱有加;他如果对父母呼来唤去,不懂感恩,他以后必会对你同样如此。因为,所有的爱情,最终都会变成亲情。而那时,他和父母的模式,必会转移到你身上。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而我所经历的感情与婚姻,每一场,是的,每一场,都是这句话的注脚。百试不爽,概莫能外。甚至许多友人,亦以其亲身经历,反复替它证明:说的对! 真正的教养是理性教养是个好东西。 但是,我渴望的教养,是王小波式的教养,而非岳不群式的美德。 也就是说,教养是因为我更理性而造成,不是因为他人的期待、集体的压制、舆论的袭卷而催生。 一个人,若非通过深刻的觉察,理智的思考,表面化做人做事,则会沦入装逼、虚伪、表里不一、看人说话、视场合而变化、情绪用事、好心做坏事等尴尬的处境。 一个人——姑且称为A,代号而已,不必讲究——在许多场合,都宣扬爱与和平。 言语充满情义,举止妥帖到位,极绅士,极体面,几乎令人如沐春风。 在更多人心中,他确实仁厚、慈悲、有教养。 但是,在家中,对下级,对熟人圈外的弱者,所行之事,与所言之语,却截然不同。 A会控制,会威胁,会施暴——武力的,语言的。 这种言行不一,到底缘于什么? 根据心理学来说,他的良善,只是缘于恐惧。 生存不易,危机四面埋伏,面对无法掌控的人与环境,自然谨小慎微。 但在至亲至低至弱之人面前,这种恐惧丧失,内在的愤怒就会暴露。 也就是说,他的教养,只是一种应激方式,是一种讨好,而非自我真正的需求。 也许有人要说:不,你错了。真正的教养,就是对家人和弱者和善。 这话也是政治正确的废话。 因为,这也会沦为一种教条。 所有从集体、从社会、从他人角度出发的“要”、“应该”、“必须”,都是一种外来的控制。 不由分说的控制,必会导致愤怒。 而在教养主义横行的当下,愤怒无从出口,则会导致虚伪——嘴上学佛,心中养魔——成为我们最常见的悖论与荒诞。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人,在朋友圈极尽友善,但披上马甲,就会去网络上攻击他人; 你会看到一个职员,刚刚和同事领导礼貌地分手,马上就对车上的爱人大发雷霆; 你会看到《熔炉》里的校长,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他们对聋哑儿童,做尽了丧尽天良之事。 在许多人眼中, 《熔炉》里的校长, 也是有教养的人。 但是,他们是真正的恶魔 即便不攻击他者,缺乏理性认知的教养,还会以教养之名,行愚蠢之实—— 比如,在公园里放生眼镜蛇, 在农村放生一万只老鼠, 逼迫有钱人为灾民捐款, 支持劫富济贫, 给病人喂服民间偏方, 劝被家暴的女人“好歹夫妻一场,看在孩子的份上……” 劝单身女青年“你父母生你养你不容易,不要那么挑了,差不多就行了,你要尽孝心……” 还有,对恶行沉默,对丑恶不言,对不公不反抗,对谬误不澄清,因为“我的教养不允许我充满戾气,卷入纷争”。 以上行为,皆是“善良的好人”所干的蠢事。 农夫与蛇,早已以寓言告诉我们,当善良>心智,当教养>理性,当道德>是非,恶就会慢慢苏醒,诱惑着,试探着,张开它毒森森的牙。 一个朋友说:若理性不存在,则教养无意义。 他在朋友圈发了这话后,我马上点了赞。并回复他:英雄所见略同。 是的,安·兰德也是这样认为的:人的最高教养便是理性。 在阐述自己的道德观念时,兰德说: 美德只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它的基础,不应该是任何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 她承认经由内心省察、理性分析后的教养,而非被意识形态、社会伦理、集体意识所裹挟的道德。 因为,后一种教养,是被动的,应激的,碎片的,由外而内的。 故而常常出现虚伪,心口不一,自相矛盾之现象。 前一种教养,才是真实的,笃定的,系统的,由内而外的。 故而言行合一,诚实,自在,慈悲,令自己与他人,都心生欢喜。 我朋友可二,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客观,大家可自动理解成“努力理性的人”,哈,我就算了)。 我与他相识八年。八年之中,无论在公共讨论,或者私人交往中,他的理性,都令我受益无穷。 比如,无论我和他说过多么私密的困扰,他都在事后绝对不会主动问询。是的,绝对。 我对他说,属于倾诉。 他打探我,属于过界。 他知道界限感的重要。于是,从不会因为八卦与好奇,来干涉或打扰。但是,又因为友谊,他会在我求助时,给予我妥帖的建议。 这一生,遇见过太多是是非非,大起大落。印象最深的,就是低谷时,大多数“好人”与“有教养”之人,都避之不及,马上划清界限。 只有真正能看清问题的人,依然在给予支持。 因此,如果你问我,困境给予你哪些收获,我会告诉你: 1,让你快速成长。 2,尤其在那种时刻,你就会发现,崇尚理性的人,比崇尚教养的人靠谱得多。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