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范文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通用30篇)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

  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主要是为了巩固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它对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这个实验,这将为今后进行电学分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实验所需器材比较简单,取材也容易为了增加学生的视听效果,结果,学生操作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一、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要求学生课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预习:

  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

  2、为了防止接错,自己先拟订一个接线顺序,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关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

  二、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点学实验习惯,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把实验桌上的器材与所做实验的电路图中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2、搞清使用的电源是什么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弄清如何接线。

  3、想一想,灯座、开关应如何连接?把导线接到接线柱上,导线应沿什么方向缠绕,旋紧螺帽时导线才不致被挤出来?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接好电路后,在闭合开关前,要对照电路图认真检查,闭合开关后,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强调独立思考,又要强调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习惯的重要过程。本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一堂课完整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把导线接到接线柱上,导线应沿什么方向缠绕,旋紧螺帽时导线草不至于被挤出来,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部分学生操作没能按要求去操作,导致电路接触不良,影响了实验效果。

  2、分学生连接好电路后,急于观察实验现象,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就闭合了开关导致有短路现象的发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的操作会更完美更美好,同时,我也会应课改的要求,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种单项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有要着重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这样,教学过程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基础,学生在电学部分的第一次探究,为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通过情景设问、讨论、解疑,循序渐进,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一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一定程度地放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简单实际电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学习成就感。把这节普通的实验课改为探究课,既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又丰富了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决定了探究内容选取角度,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征,通过问题引导,程序的调整,降低了探究内容的难度系数,能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贯穿着以科学探究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活动中尽力营造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调节探究的节奏,用实验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上,达到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 ,又懂得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好地实践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信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自己教学主导者的地位,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我还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场景(如家里、教室及串联和并联彩灯的实验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了引导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特点探究的教学。

  二、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条件

  每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取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因此,本节教学中我注意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我既面向全体,也注意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实现有差异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如:在连接并联电路时,及时对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也能通过亲自实验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探究,学习积极性甚高,思维活跃,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他们从中尝到了学习的无穷乐趣。既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三、学中动,动中学,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如:以生活中的灯的熄灭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生活走进课堂。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的视野和素质得到拓展和提高。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认知,在认知中去归纳,在归纳中去提升。同学们在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基础上,使获得的知识真正得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经验。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4

  在几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就拿教材来说吧,教师不要把教材当本本,当我一成不变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灌输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认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和有选择性地利用和处理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教程。但其指导思想不能变,那就是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最大程度地使教学的设计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总之,教学不要把物理教育单纯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照本宣科,抱残守缺,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进行了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就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一种。这种方式,可适用于定理、性质和一些物理规律的学习。当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物理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以及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人们一生中长期受用的。

  《串联和并联》这节课的学习,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创造情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画图判断,找规律,然后由学生想、画,做做看,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着成功后带来的乐趣。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物理信心和勇气。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态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既能自主探究,师生以能合作互动的场所,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出学生主体性。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5

  几年前教科所饶晚霞老师中肯地警告过我:“你对课堂的时间分布概念不强,入课慢。”没想到几年之后,我又再次犯了同样的毛病。第一板块,学生基本能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但该板块教学,我足足耗去了十五分钟,占去了后面板块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整个教学的失败。

  感受瀑布变化前的雄奇部分,学生抓住开课时朗读的四字词语以及具体的数字,谈瀑布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品读比较到位,朗读还算勉强为之。但是,因第一板块耗去了太多时间,品读变化后的句子时,已经临近下课,我只得匆匆带过。

  第三板块的补白练习,如果成功,应该是课的一个亮点,但因时间关系,也只有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了。

  2、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因学校条件受震,一直没有重修,无法使用多媒体,也是本文教学一大遗憾。诚然,语文教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但像这类课文如果采用多媒体,通过强烈的画面对比,引发强烈的冲突,激荡思维,让人深深震撼,进而为教学的成功做一定的铺垫。而今天的教学仅仅靠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以及教师的情境创设,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瀑布变化前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后的形容枯槁。没有强烈视觉冲突,学生感受自然不太深刻。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6

  上周我们学校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我受益匪浅。我选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三课《大雁湖》,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导入部分,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我给学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着带领学生学习蒙古族几个简单的舞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歌曲前,我让学生一起来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了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么样的,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同学都积极的参与,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好的为后面学习歌曲作铺垫。

  在学习歌曲中,从朗读歌词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畅,在最后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表现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创设表演环节。通过上本节课,我觉得在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得不够好,有些学生唱得不准,如果能带学生一起画拍子来唱几遍,应该会更好。整节课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学生不够积极主动,也许是 缺乏勇气和兴趣,我想以后要多想点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胆量。还有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不明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7

  总体效果不如预期,甚至可以用“艰难”一词来形容:学生情绪始终未能完全调动起来;举手发言不够积极,发言面不广;整节课节奏较慢,课堂显得比较“冷”.分析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通过品味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学期七、八单元的要求,但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含蓄隽永,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学中开始训练学生较深入地品词品句。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此类文章,缺乏理解的技巧,在品味感悟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有待于教师今后在课堂上进一步训练。

  二、班中一些平时发言比较积极,质量也较高的学生课上有些紧张,不敢举手发言。表现欲不强,可能和孩子们没参加过公开课有关,有一些怯场。教学效果打折扣,这还是需要教师多鼓励引导,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三、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还是较平时拘谨了一些,可能也因此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在课前钻研教材时,我曾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读这篇文章,读到感人处,真的热泪盈眶。但这节课上积累在心中的感情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上完后只觉得有些压抑和沮丧。回顾自己整堂课的表现,不如人意。

  针对本堂课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品味词句的训练。课前多花时间看看课标,了解本年段的阅读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文本细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预设,尝试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课后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总结出切合学情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课堂上要调整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注意评价语言的使用,不但要公正、准确,还要富有激励性,多鼓励孩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向来习惯于“撑顺风船”,不善“逆水行舟”,即一堂课如果上得比较顺畅,便会越上越起劲,越上越好。一旦出现了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又没有处理好,便会情绪低落,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致使课越上越不顺。这就体现出个人驾驭课堂的功力还不够。今后课前要深入分析学情,对困难做充分估计和准备;课堂上不能情绪化,要多关注学生,想方设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还有在这堂课上,开始让学生自由读文时,孩子们齐读了,我没有及时纠正。再有孩子回答问题时语句不完整,也没有及时指出。其实,如果在课上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当之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很有好处的。这是我以后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发现错误马上纠正。

  最后还是用句老话来自勉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遗憾”便是一种反思。我觉得我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以待改进:资源生成,我却没有及时捕捉、梳理和反馈,因此学生很难明白学生和老师的回答是什么关系,致使课堂的精彩点不能呈现。由这节课的教学我渐渐明白: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教学过程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资源并及时梳理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8

  《窗前的气球》是二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二篇课文。第六组的专题是“真情关爱”,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同学间真挚友情的故事。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一个人在病房里非常孤单,感到真没意思。小伙伴用线拴住了红气球,并画上逗人的笑脸,放飞到科利亚病房的窗前。科利亚看见了,高兴地笑了。窗前的气球是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份关爱,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他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扎实开展字词教学,时时关注词语积累。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不论什么课型,认读生字、积累运用词语都是不可丢失的。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与学习伙伴自主学习生字。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我们班学生已经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了。比如读课文的时候,会采取齐读、接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学习生字的时候,采用字词检测、分析字形、交流识字办法、组词、扩词等方法。在全班检测这一环节,我借用红气球巧妙出示词语,随机检查认读情况。重点提示了多音字“着”的读音,轻声词“窗户”的读法。关注了文中很有特色的词语“叽叽喳喳”,让学生也来说说几个表示声音的AABB的词语。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多次寻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词的?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积累词语。同时重点指导了新偏旁“病”的写法,并当堂让学生练习反馈。

  二、抓关键词感悟课文,以读代讲理解文意。

  这节课,以一个“病”字为全文的切入口,由字到词再到句,一个“病”字牵出了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智慧,在多次朗读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比如研读“他得了传染病……”一句,我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说说科利亚不能干什么?学生说到了科利亚不能与小朋友做游戏,不能与家人出去郊游,不能做开心的事了……学生在回答中不知不觉转换角色体会到了科里亚的孤单无奈、真没意思。读“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句,抓住“静静地”、“呆呆地”两个有特点的词语,让学生反复读,感受科利亚孤零零、可怜无助的心情。

  在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多层次、多角度朗读训练,对重点句进行了“三读”的处理:一读:创设情境。读“可爱的”一句,让学生仰起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感受科利亚的开心,相信他们的内心也是快乐的。二读,个性化朗读。同一句话,鼓励学生悟出了不同的读法,把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中,三读:指导长句读。这里第三句话比较难读,我索性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一遍又一遍,渐渐地读通了,读顺了,也读好了,胜过千言万语,胜过技巧指导。在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时时刻共同感受着科利亚的孤独,分享着科利亚的快乐。

  三、借助文本留白训练学生想象说话

  低年级说话训练也是教学重点,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抓住“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引导学生训练说话。我请学生想一想几个同学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地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在放红气球,希望通过这个办法让科利亚开心;有的学生说,他们在指挥着怎么放气球,让气球一上一下地动起来好让科利亚发现;还有的学生说,气球上的笑脸一动一动的就像是小朋友的笑脸在向科利亚问好呢。于是文中没有写出来,书上也没有画出来的几个孩子放气球的画面在学生的精彩回答中渐渐清晰、慢慢显现出来,孩子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不足。

  整节课我力求教师少讲些,学生多读些,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以读生情。但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读得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学困生没有关注到。下课超时三分钟,还有一个“放气球送祝福”的环节没有进行,学生情到此处却不能释放,不免留有遗憾。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9

  教学本课,我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和精神统一观

  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教师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穷人》的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让学生自读,比赛读,评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读,使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四、组织调控不到位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 “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1

  《王二小》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叫王二小的儿童团员,从发现敌人到将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胜利的经过,虽然故事叙述简洁,没有很多激情的句子,言语质朴简单。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导入课文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先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精讲课文,理解内容。

  由于课文中战争时期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间隔距离太过久远,学生对于“八路军、敌人、扫荡、放哨、埋伏圈……”等等的词语理解不了,如果从加强朗读上也不能让他们有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课文里的内容,于是我先从网上搜集一些有关与战争年代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了解一下,加深他们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好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讲读课文时,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让学生看图:

  “王二小在干什么?敌人在干什么?王二小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回答完了以后,再细读课文,对照理解课文,练习说话。并思考: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呢?”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课文有多个知识点是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话的,我就设计了仿说句子的练习,让学生练习说话,利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2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教学重点为透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述,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由于在第七单元中类似课文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本文语言生动,贴近儿童实际,资料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透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下:精讲环节中,在总结学法的时候我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细节之处没有讲得更清楚,导至小组合讨论走形式,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有些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学习时,人员分配不够合理,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还需加强。透过国培学习我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要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3

  教参中的《教师随笔》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何不取其精华,也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与父母的平等和关爱!于是,课前我让学生带来他们与妈妈的合影,上课时,在读完第一小节后,我通过投影展示照片,并按一定顺序出示:“看!庞海朋的妈妈紧紧搂着他,妈妈对他多好!”“苑若蝉依偎在妈妈怀里,她可真幸福!”……我适时的问学生:“妈妈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应该怎样报答他们呢?咱们看,马哲用一个甜甜的吻回报妈妈!”(出示照片)“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呢?张瑞新的妈妈抱着她,她还吃着棒棒糖。”(出示照片)这时,孩子们放声大笑,我抓住这个稍瞬即逝的时机,问:“你们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照顾你的?你和父母是好朋友吗?”这时,他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说出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讲到父母如何辅导他们学习;自己耍小脾气父母怎样教育……接着,伴随优美的钢琴曲再读课文时,孩子的感情是那么投入,表情是那么专注。仿佛每读一句都是对父母由衷的倾诉!

  为了和孩子一同分享和妈妈在一起时的快乐和温暖,我让学生欣赏了一首小诗《妈妈和我》。让学生将课堂上的情感真正延伸到了生活中。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令孩子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感受生活的幸福,从心灵深处释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感受人与人的平等,感受生命的光彩!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4

  这是我进入金塘中学以来第一次上的公开课,在上课之前的心情就很紧张,七上八下的。这一次的公开课令到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和上课的过程中,以及最后上完课之后,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深刻的。我将铭记这一次公开课,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学生的总体表现还是相当不错,能积极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但是互相的讨论没有能够很好的展开,这与在课室里上课有着差别,平时在课室里面上课,都能放得开,积极讨论。这是我们初一6班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公开课,孩子们心理上有一点不过关,心理发楞,有一点害怕,发挥也没有那么好。

  另外,学生在听从指令方面不明确,这方面我要作自我检讨。比如在《王几何》教学中,我问“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王几何的哪些性格特点”。这个问题里包含了两个大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带着这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常常“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经验不足,不够细心。

  本来准备了课件,但由于考虑到语文教学中运用课件常常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没有用课件。但是因为没有课件,无法更好地向同学们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上课的进程和速度。现代教学中,课件和电脑的使用是经常性的运用教学手段,但是有时候的意外是很难遇见的,关键是如何及时正确敏捷的解决问题的出现,让教学过程流畅,这个是下一步要努力学习的。

  第一次公开课已经上完,但这只代表一个阶段的开始,在总结这一个阶段之后,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和一个新的提高。我会继续努力的。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5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新课程中,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例如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放纸船的经历,谈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进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内容上,学生的认识角度很独特,也很深刻。这些是教参书所没有提到的,更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来特”的开放性鉴赏,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把读诗和写诗结合在一起,放飞他们的思绪。从学生写诗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较高的水平,但那的确是他们通过学习得来的成果。当学生们拿着自己写的诗都抢着让我帮修改时,我被学生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面对那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合作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充分展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6

  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前,根据课文内容,我还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但决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课上成一堂生物课。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紧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留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正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作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把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兴奋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已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7

  今天上课,课前的感觉就有着莫名的不同,很没谱的样子。

  很匆匆地上完,几位老师走过来与我分享听课后的感受。

  首先,学课文不只是学习课文本身,还是通过课本学习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怎么教?就靠老师平时教学时的渗透。

  这节课感觉很匆忙,为什么呢?教师讲的太多。一节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呢?老师完全没必要自己花那么大力气来一次一次地讲找碴儿。老师有时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总认为还小,总是要包办一切。其实根据我们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这节课是按照我预先想的流程走下来了,但是感觉上下来,没有亮点,为什么呢?就是全是老师在引导,在讲。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没给他们机会,他们没时间来讨论,来自己表演。老师让孩子根据提示语来读,反复读,各种形式读,但是读来读去,都是孩子跟着老师的感觉来走。都是老师的理解。要孩子更加进入角色,必须让孩子自己来想,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角色。

  其次,教师在该放开来讲的地方没有展开讲。说实话,我是很想展开的,但是课堂不允许。1、反问句。这个地方,我处理得很失败。我让学生读了47页课后练习上的两句话,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陈述句。我只说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问句。然后我就问,这两句是一个意思吗?(太恐怖了!)学生说意思不一样。

  课后老师与我交流,学生就这么一接触,当然说不一样了,因为他没有了解到这两句说的是什么。课文里的原话,老师要让孩子反复读,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会弄脏还是不会弄脏。

  然后再看课后练习,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别匆忙,是为讲生字而讲生字。我听教研员说过一句话,上课满头大汗,就是准备不充分的表现。我到哪一天可以从容一点呢?

  3、最后的延伸部分。其实这里是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到底应该如何做,如何保护自己。还有一个是关于省略号后的思考。这两个路我该选择哪一条呢?如果全部讲,是不是内容太多了?

  最后,我有个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周再找个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8

  《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按照本单元要求: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我决定以本课为例,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在自由读课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内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同学都是基本上把课文读一遍,没有详略没有概括,这是很让我头疼的问题,于是,我在课件上打出课文的提纲,引导学生按照顺序将内容说完整。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先……后……最后……终于成了……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指名说,同桌互说,用多种方式让孩子说,并一再强调这是按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概括的主要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好好地使用这种方法。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段的孩子来说,概括文章大意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等到五六年级就会遇到更到的困难,所以,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19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积极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并且,扣读导悟。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朗读训练中,我非常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我力求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这样,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甚至于还做到了“有感情”。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0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

  通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必须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1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利用对动物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2、虽然在初一就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类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性地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地提探究出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穿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注意到创设情景,从而启发、引导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本节整个课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4、在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知识时,设计了两个方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作出选择,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个别教学中,忽视了某些学生,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

  2、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清况,很多同学观察不到,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说明。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2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

  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这一遍朗读,和初步感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

  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处理。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简练自己的评语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3

  《欢庆》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本课要求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我在这篇诗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把识字教学和激发爱国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我设计了开火车认读、去拼音识字、抢读词语、随文识字等环节,并且在识字过程中充分关注后进生,提供机会让后进生读生字、词语。感觉前半节课识字过程流畅,学生倾听很认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识字检测的效果也较好。

  在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依托教材,创设情境,借助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节日的喜庆,通过在课堂上引进国庆节的有关资料和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象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后15分钟在理解诗文时,我首先范读,再让孩子自己读后听同学读,设计这个环节让孩子学会静心阅读,学会自己理解课文。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4

  首先,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奏来感受音的时间长短,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感知后,然后再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知道长短音的基本概念。再是做到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因为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们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同时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5

  本周我进行了《巴塘连北京》这首歌的教学。这是一首藏族歌曲,同学们对藏族比较熟悉,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藏族的生活以及藏族的风土人情,同时播放歌曲作为背景,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对本课的歌曲旋律有了一次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唱唱自己会唱的藏族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等,在学习当中找找并体会藏族歌曲的音调风格。同时播放了一段藏族舞蹈,还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跳藏族舞蹈,从而加深印象。

  在聆听歌曲的范唱、歌曲学习、歌曲处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音乐实践活动时,我都时时贯穿着音乐。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始终在音乐的氛围中歌唱、舞蹈、欣赏以及表演,不让每一个环节脱离音乐。

  不足之处:五年级的学生在表演和表现方面有些害羞心理,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敢于表现自己,因此在组织学生表演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后要采取更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欲望。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6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通过数形结合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高中数学教材的新增知识点,在近两年高考中属于必考知识。

  线性规划问题,高考主要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常考两种类型:一类是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或取值范围),另一类是考查可行域的作法。下面我们结合教材和各地高考及模拟题举例说明。

  第一大类: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解答此类题型时,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再数形结合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而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由其解析式确定的,常见的目标函数有三类。

  1、截距式(目标函数为二元一次型),即,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是与直线的纵截距有关。

  2、距离式(目标函数为二元二次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与距离有关。

  3、斜率式(目标函数为分式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与直线的斜率有关。

  反思该节线性规划的教学,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线性规划应用题条件,数据较多,如何梳理已知数据至关重要(以线定界,以点定面)

  2.学生作图时太慢,没有使用尺规作图,找最优解时不会通过斜率比较分析。(用尺作图直观)

  3.借用线性规划思想解题能力不强,某些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理解不透。(三组形式)

  4.高考中对线性规划的考查常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因此,对常见题型要重点训练。

  总之,对于线性规划问题,应坚持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作出可行域和看出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解题关键。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7

  《晚上的太阳》一课上完以后,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具体表现在:

  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体验探究性。

  首先是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例如,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时,有学生皱起了眉头,我及时抓住这一细节,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了眉头?”让学生说出了各自的情感体验,一种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思考。

  其次,让学生在明白爱迪生的好方法之后,抛出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假如是你,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妈妈手术的照明灯呢?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各抒己见。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再如:在课的结束部分并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又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号走出课堂,到课外继续探究。让学生继续探索爱迪生的其它发明故事,阅读《世界名人传记》,《科学家的故事》等等,充分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求知的欲望从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学习探索。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8

  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 ,“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是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29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各个环节注重了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注意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的分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举例中,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2、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一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得到分数后,创设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手中的事物进行平均分,从中得到分数。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了猜测、试验、推理、证明等环节,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对于数学知识的最终结论,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具体的试验中,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的直接体验中。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值得改进,自己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显得前松后紧。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替为代之。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讲究教学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篇30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它以三件小事为框架构建出文章的大体面目,揭示出“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写作意图。

  在教学时,我先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问题设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组讨论,在文中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按文章的叙事线索来品读课文。在阅读作者“小时候与父亲在罗马的一座教堂塔顶上看底下的道路”这件事时,先让学生想象“登高望远”的情景与感受,再联系课文中父亲的教导谈认识,再结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听到的一些现象发表看法。

  这样,学生对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课文中写作者长大后的两件遭遇挫折,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通过事实进一步证实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道理。当作者另劈蹊径取得订货商的信赖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加工时装的任务。她突然发现“那幸福的云消失了”,这时作者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出她具有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最终她渴望成为时装设计师的梦想得以实现。

  后来,因为另家时装店老板的挑拨,作者又遭遇了工人集体跳槽的沉重打击,由于她积极面对困境,最后终于举办标新立异的不是成衣的时装布样展。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现在的这种豁达乐观心态与父亲在她小时侯对她的教育熏陶有没有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品味,感悟出:人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就可以不断战胜困难。

  为了加深并且拓展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有意让学生想象:如果,你长大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对失败?如果你长大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你的好朋友却遭遇了失败,你如何劝慰他?通过对这这一问题的广泛讨论,学生对“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一道理有了直观的理解。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