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 |
范文 |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通用3篇)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 篇1《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第一章是讨论教学中如何围绕发展学生思维的核心目标,推动思维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新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都知道一节好的课不只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新颖、多巧妙,更重要的是看这些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等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作用,即学生的思维是否“活”了起来。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通过学习这章内容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值得尝试: 一、要创新。 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把新大纲精神、新教改精神、新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再加强求异、质疑、合作的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二、要求异。 所谓求异,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学生回答问题千篇一律,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我想归纳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尤其是思维水平中下的学生,容易拘泥于简单的模仿,使得课堂上出现第一个学生的话具有定向作用的现象。 (二)教师在教学前以参考资料为依据定了“谱”,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谱”内展开固定式的思维。长此以往,当然会使学生思维呆板、僵化。要改变这种呆板、僵化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在训练学生求同思维的时候,更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应注重创设提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思考问题时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寻找出不同的答案,使思维过程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要质疑。所谓质疑,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求异思维,是读者对作者的见解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评价。学生学习应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书上写的,教师教的,并非绝对无误。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 (二)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质疑。 (三)耐心解疑,同时也鼓励学生一起解疑。 要允许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地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 篇2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学习”“语言表达”等具体要求。可见新课改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认真落实,既要把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互相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又要尊重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那么怎样处理呢?我认为: 一、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现行课标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方法。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目前,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独立思考是指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应该说,人类任何知识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独立学习,从外化于学习者而独立存在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财富,个体的习得、领悟、思考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学习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所以强调合作学习。其实,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强求一律。相反地,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应注意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对于习惯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们则应引导他们经常进行独立思考,使两类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健全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司其职,两者不可偏废 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知识、技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应该依靠个人能力解决。独立思考将永远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独立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它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十分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不能否认学会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三、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思考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和应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只让学生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给予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2、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且还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对于那些不属于探索性的内容,采用合作学习就不合适。 3、根据一节课中的不同环节,选择学习方式 从学生个体参与探索的心理视角分析,独立探索有利于全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并在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主体参与具有广泛性。合作学习有利于思维的互补,使探究解决的问题更全面。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习惯、基础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旁观者”。因此,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学生可以“跳一跳”可摘到果子时,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要求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从而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 篇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新的教学策略一旦得到关注并运用,就必然引发一场传统和创新的碰撞、思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和徘徊:强调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有没有滋生的土壤?如何看待和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的确,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是两个相对对立的名词,但它们并不矛盾。老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从这一角度看,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共同体,它们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在处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时,一些重要的行为准则应铭记于心。 一、屏蔽两种现象 (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完整的观点,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事实上,学困生在此过程中仅仅扮演了"听众"角色,他们既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后果,这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会不断地、人为地"制造"出新的学困生。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二)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1、在合作操作中思考 我们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又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2、在合作研讨中思考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为思想提供了碰撞和交融的平台,而这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样要以独立思考做基础。 三、关注两种群体 (一)关注优势群体 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 (二)关注弱势群体 1、在合作学习前要让困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下来,这样就使他们克服了"表达"上的障碍,进而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 2、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是指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人也不落下。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学习活动中某一方面不及他人或发展缓慢的同学,并不代表他们处处都比别人差。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合作探究的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但十分重要的任务交给弱势群体,使他们成为合作的"焦点"或"主角",以获得愉悦的、成功的心理体验。 总之,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教师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而要将独立融合于合作学习之中,让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