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 |
范文 |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3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 篇1一、《道德经》本体论是人类本体论思想的高峰 本体论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狭义形而上学专指本体论。我概括的哲学定义:哲学是研究和阐释宇宙绝对本体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制高点,本体论是哲学的制高点,而现在世界主流哲学距离本体越来越远,这意味着基本环节或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识本身[理性思维是意识活动]。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只该用于制作指向本体的“路牌”,而那路牌应标明:实证本体须泯灭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以及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手段。 二、《道德经》本体论思想 《道德经》文句偏政治哲学,历代学者也只能将研究与注释的重点偏向政治哲学,这妨碍了对本体论思想的展开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经》卓绝的本体论思想被权术、权谋的叙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标题的“现代阐释”首先要做的是只关注其本体论思想而忽略其他。 2- 1、《道德经》明确的本体论意识 《道德经》第一章就告诉人们离开素常意识才能实证本体、哲学上最在意最希望捕获的本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体。开篇就清楚地指向本体论,同时也隐约提示出意识[语言是意识思维所依凭的符号]与本体相排斥。后句句式与前句同,义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称谓的便不是恒常本体。“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着对事物的感知、区别、把握和命名,名即人类智慧的标志。名的心理机制基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这一分离使得人类能够将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对象化,当然也是屏蔽人们认知本体之障。老子注意到本体不可言说的特质,表明由俗常对二元对象思考,改换为对“知性[知的能力]”进行考查。 2-2、本体与人和人类智慧的关系 哲学史主流意见说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表明老子的本体论是“心物同一”[至少与心无隔]的命题。《道德经》说本体除了使用“道”,还出现“一”、“玄”等字词。请读下边章节的“一”既指代本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道德经》三十九章)本体融彻一切时一切域,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的精神世界)与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体知识]。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灵”,这里老子指出人类知性本体为根据、或说来源于本体,也是《道德经》本体论的形而上领域的定位。寂静本体不仅直接吸引人类集体潜意识去求索自己的,似乎还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两个方向实现闭合。既要求自然创造力的极至作品:人类,以本体为根据的智慧,亲证本体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类有资格完成本体的闭合运动。本体与人类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内同外通”。 哲学基本问题有二,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认识论,这章看作是《道德经》认识论思想:本体是人类知性的根据和来源。知性来源是个谜,比较重要的看法是说知性来自以劳动和进化。但这看法忽略了人类对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绘、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儿童也能用树枝,刻画日月花鸟;而猴子等别的动物怎样进化甚至专门训练也做不到。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核心的区别只能在于一点:人类大脑与本体同一、同构、为相同密码系统。而本体融彻一切物象,所以人类观察任何物象,本质上应看作是本体从观察者人与被观察对象两端自映自。所以从本体意义说,人类知识为先验,本体意义先验、内核同构,非指具体门类知识先验。人无论面对面对任何物象,也无论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终能够建立对该对象的系统知识,盖因内质都被本体融彻、内质同构。 2-3、本体与原始物质的分界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界线]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为本体,二为阴阳两仪,三为原始物质[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体论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论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号系统直观描绘本题模型,并将上节说到的本体与人类知性的关系也反映在卦图当中。试将“三”实数化,因阴阳两仪不对称的最小排列组合必须是三个要素 [对等中和],共得八组三爻卦象,但因纯阴纯阳不成物,将乾坤两卦看作与两仪同而取消。所余为六卦,故《道德经》本体论的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这是可验证的模型,原始物质[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种,这模型都被证伪;同时若理性及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质[基本粒子]级层实证形而上之本体,这个本体论模型也被证伪。这验证条件足够苛刻。 重复:以阴阳两仪全排列、去掉纯阴阳卦象余得六组卦象,视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既无论取一粒沙、一片叶、一根毛发或金属元素一路分解,最终得到的都是六种原始物质[基本粒子],这也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界处。 2-4、具体自然人证悟本体的路径 本体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那么人们怎样去实证本体?“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古代没有意识与潜意识理论,老子这里朦胧地指示要离开素常意识、进入特殊的超意识态去证悟本体。再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章)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使心灵成为没有瑕疵的玄镜。那“玄镜”态能映射本体与心体同一之境。我们以现代心理学提供的新知见去领会和补充老子的思想,既人类原本统一、与本体直接同一的心体在降生分裂为为意识与潜意识两截,屏蔽了本体之境,需要经过必要的训练和修行消弭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才能回归本体与心体同一的境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四十八章)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这里也理解为本体对意识及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所依凭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排斥。意思是试图以思维去琢磨本体便不可得。在探究本体的努力中不可能废弃文字和理性,但它们是用来制作“路牌”,路牌上写着:本体不在东西南北中,去意识思维归附统一心体即显现。 2-5、本体之德 老子《道德经》的修身指教,后来成为道教修身修命为要旨的依据,可惜丢大得小,敬奉老子却遮盖了他最有价值的本体论思想。这样说并非否定修行的意义,人类自身与宇宙有呼应,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诸身。所以修行有积极意义,对健康也有利,但最该体会和实践的是本体示现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应该对道与德关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经》考察道与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两者内在联系:道[本体]为宇宙根,也为德之根,但这里的“德”指人类社会伦理基本规则。老子的称为“上德”、“玄德”以区别以一般道德规范。寂静无为的本体无碍万物万象衍生,所以无为本体示现之德为生、为仁、为善。与本体直接对应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这层面的道德律。 三、结语 本体至简,没人能列举出比本体更为简单的东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叶也要比本体复杂千万倍。各主要哲学流派和宗教多承认本体的存在,只是称谓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实相、上帝、绝对理念、绝对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个东西:宇宙绝对本体。本体非物质也非精神,似混沌态、氤氲态、信息态、逻辑态、规则态的纯存在,是显示为“空”的“在”。本体质为“中和”,不对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滞碍,也不与任何元素发生化合,更象是一种“语句”或“指令”,这语句的基本含义是静极而动,其形而上心体应称“无极”,其形而下作用起点称“太极”,两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体意义同一,无条件直接重合。意识虽然屏蔽了那同一状态,但仅是屏蔽,潜意识与本体秒秒契合,这性态通过人类集体潜意识吸引人类向同一态回归,图腾、巫术、宗教、哲学、科学都包含这努力。可惜,主流哲学以理性为尺度,将宗教等统统视为迷信而排斥。人类有文字文明史仅仅几千年,人类对理性如此执著和信赖本身才是迷信,将理性树立为唯一尺度等于将盲目信赖提升为信仰堵塞了通往终极真理的唯一路径。 从《道德经》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该阐释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从使用时起就是天帝、自然的总称,而“人”的含义则是人用以感知的心体、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当代阐释即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减了命题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经》本体论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着需要做出“合”的动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题则确指两者原本一如。事实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来自庄子对老子思想的体悟,庄子:“天与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确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质的倒退。今人应通过对《道德经》的现代阐释,由“天人合一”朦胧本体观到“心物同一”本体论模型的回归。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 篇2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道德经》又过了一遍,确切地说是完整背诵了一遍。 如果说第一遍阅读是俯视,是粗略了解概貌,那么第二遍算是深入丛林,开始身临其境地去体味《道德经》里的奥妙。《道德经》既然称之为“经”,以我之鲁钝就算诵读很多遍,也只能是高山仰止,并不敢说掌握了其中几成的智慧,但还是可以斗胆写写读后收获。 都说《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其中有大量朴素辩证法思辨哲学观点。老子的那些话语如果放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想必都是大白话。没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但句句都富含哲理。 也许他本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超脱,他的大多数的观点都是说给当时的诸侯王们听的。比如如何无为而治,比如如何爱民治国,比如如何治军打仗,等等。苦口婆心,用心良苦,还是希望当时的君王们为天下着想,为苍生着想。在他仙风道骨的外表下还是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心。只是不同于孔孟的“仁”“义”,老子希望侯王将相从根本入手,从“道”和“德”入手。他是不屑于提“仁”和“义”的,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是说“道”和“德”之后的“仁”、“义”、“礼”每况愈下,老子是不会去提倡的。他只规劝侯王将相做“好”的事,并告诉他们什么是“好”,至于具体用什么样的程序去做到“好”他并不管,实际上他也是讨厌规则的,他认为只要深刻地认识了“道”和“德”并按其内涵行事就行了,并不需要一定的规式。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里讲“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什么意思呢?小国寡民,自福自足,用不着买卖,就算有计量器具也用不着;大家都看重死亡,都不想远行,就算有车有马,也没有人原意去乘之远行;就算有军队,也没地方去打仗,用不着了;人们也用不着有知识,回归到结绳记事的状态。他认为这就是理想社会的样子。 所以,老子尊“道”贵“德”,并不提倡“仁义礼智”。但后来的孔子却是从“仁礼”处入手,他希望侯王将相要“仁”,并以“礼”制来约束、规化人民。他们两者所占的高度不一样。 比较老子和孔子本意是给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找一个坐标。老子及他提倡的“道”或以他为宗师的道教在哲学体系里的坐标在《厚黑学》中李宗吾有过精彩的论述。按李宗吾的观点,我可以画一个坐标,老子的思想处在“0”的位置,如果按人生来比喻,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婴儿刚出生的时间。老子特别崇尚如如婴儿般的无为,他认为婴儿“骨弱筋柔”却能“握固”,“终日号而不嗄”,整天号哭但嗓子不哑,“未知牝牡之和而全作”,不知男女之事却能全博。所以他认为婴儿的状态是人生中最好的状态,所以他提倡的修行也是让人致虚守静,复归于婴儿。 老子的思想也不全是让人退回到婴儿状态,他还教大家入世,教大家如何爱民治国,如何用兵打仗。他的思想进可入世,退可出世。也就是说在那个坐标上,“道”可往后,是正数,是入世;“道”可从“0”点往前是负数,是出世。佛教的“释”道则是一味地教人们如何出世,让人们坐地成佛,追求虚无的极乐世界,也就是教人们一门心思研究坐标那个“0”点之前的世界。“儒”教的思想则是将如何入世、入仕,讲的都是“0”之后的正数世界里的事。道教思想刚好处在中间,进可至正数世界,退可去负数世界。 《道德经》也许还该有别的坐标,比如从哲学体系及中华文化的出发点,它与《易经》同样处于中华哲学体系乃至文化体系的金字塔尖,但二者内在逻辑结构不同,《道德经》同于《论语》,都是先哲语录合集,富含哲理、富含智慧,但前后文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只是《道德经》比《论语》视角更高远,更注重哲学思辨而已。而《易经》集合了无数代先哲的智慧,前后卦或每一卦六爻之间都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先天八卦成于伏羲,后天八卦成于周文王,再经周公及后来的孔子完善卦辞卦爻,才呈现出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的面貌,俨然是一部结构精巧、逻辑严密的科学巨著。《易经》中也包含丰富的哲学智慧,不同于《道德经》的笼统辩证哲学观点,《易经》不但讲道理,还告诉你怎么去做,《易经》里的道理是可以推算的,可以量化的。 《道德经》是由一至三十七章的“道”篇和由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的“德”篇构成,《易经》也是由上部两部组成,上部自“乾”卦至“离”卦共三十卦讲天道,下部自“咸”卦至“未济”卦共三十四卦讲人道。前后卦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比如自“咸”卦至“既济”卦的人道部分,俨然就是人一生起起伏伏的过程。 言归正传,还是说《道德经》吧,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叫“道”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就像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源自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的宇宙很小,无限小,就是一个质子,一个中子,比这还要小,某一时刻这个无限小的东西大爆炸,然后无限扩张,才形成了宇宙,今天的宇宙还在无线膨胀中,是大爆炸的延续。那么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呢?爱因斯坦说不研究,因为他的相对论只适合于宇宙产生之后的时空。但按我们的认知去理解,既然宇宙来自于一个无限小的质子或中子或更小的什么子,但总归是“有”,那么这个无限小的子从何而来呢?难道突然间从“无”中产生了吗? 我认为老子说的这个“道”就是那次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混混沌沌,什么也没有。至于是不是什么也没有,我们也不去探究,也无法探究,反正知道它是一切宇宙万物的来源。这个“道”有两部分组成,大爆炸前的我们不知道的那部分叫“无”,大爆炸之后,开始有实物之后的部分叫“有”,是可以描述的那部分“道”。但这种我们可以看见、可以摸着、可以闻到的“道”已经不是大爆炸之前的那个“道”,但它还是那个“道”,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总的来说,大爆炸之前的“无”和大爆炸之后的“有”都是老子认为的“道”,只是“同出而异名”罢了。 这就引出了老子思想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两翼“有”和“无”,老子的很多哲学观点都是从“有”和“无”相辅相成的角度在阐释朴素的道理。 比如我最喜欢的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陶泥做成了一个器具,围成了一个空的或“无”的区域,正因为有中空的“无”,我们才可以把它拿来当器具使用。 简直就是醍醐灌顶啊,对我们有用的不是陶泥本身,而是由它围成那块空的空间。所以做什么事不能太满,所以不能把一天中所有的零碎时间全用来刷头条,所以不能让组织总是绷紧神经,一定要留白,只有留白的自我、组织才是“有用”的。 陶泥没用吗?其实也有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陶泥是“有”,是我们已经得到的利益,是为我们提供便利的东西,但我们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得到这部分便利,而是以这份“便利”为抓手,由其围成或引申出的那部分空的东西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学习知识只是得到了有型的便利,由知识孵出的智慧才是我们根本上去追求的东西。 第五章“天地不仁”中老子以风箱作比喻,“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之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他说天地就像分箱,不动的时候是虚无的,蕴含着无穷能量但不会溢出,只有动起来时其中的能量才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但是动得快了也不行,太快了反而没风了,保持一个适中的速度最好。在这句话中的意涵很能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纵观全书,老子在很多方面都在追求“虚而不淈,动之愈出”的境界。 换个角度来看,构成风箱的木头箱子以及箱内的风板是“有”,是组成风箱必不可少的实物部分,但这个木箱围成的中空部分,也就是那部分“无”的部分才是对我们有用的。以木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个风箱到底好不好用,取决于做成它的木板的质量,取决于内部风板与母板间的密封性,取决于里面的风板上扎的是鸡毛还是鸭毛或其他什么毛,只有恰到好处的木板和风板及鸡毛构成的风箱才会给人提供最便利的器,越便利的器具才能形成最好的“无”,所以“实”和“虚”是相辅相成的,“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人法地,地法天,我们当然应该效法风箱所蕴含的哲理,以辅自身之修为。 老子认为我们要像圣人一样去自修。圣人是什么样的?圣人就像小孩手里的彩泥,一团混沌,没有形状,自我收缩。只有需要时才变成各种器物。以经为证:“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站在实用的角度,管理一个团队或公司该如何管呢?老子的答案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的理解,最好的管理是不管,最好的说教是不说。但老子的话当然要按他的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去理解,不能只看表面文字的意思。什么是最好的管理?当然是“不主动”的管和教,那就是要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优良的企业文化,先把这部分有的部分做好,才能让制度去按无形的方式去管,让文化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样才能管教于无形。 一个企业或一个人,在现实中免不了竞争。那怎样的竞争才是最好的竞争呢?老子以水为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虽然不会去争,但是它会去占位,常处众人之所恶。因为处众人之所恶,所以没人跟它争。它原意处在别人所厌恶“下”,所以不用去争一溪一江,却能汇聚百川,成为百谷王。 所以企业或个人的竞争,也要像水一样,避开竞争,另辟蹊径,以无为的方式胜敌于无形,才是最好的竞争,这就是所说的差异化竞争。 那么我们平时为人处事该遵循怎样的哲学呢?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一句话,就是正事反做,欲擒故纵。 如何增长自己的修为呢?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他的宽度、厚度。积淀足够厚重,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不出户而知天下,这点暗合我发明的“⊥”这个符号,底部的一横代表了支撑面,是基础,是眼界,是阅历;而那一竖就是我们的专业技能,是我们纵向钻研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前进的路途。只有底部的一横足够宽广,才能那一竖上走得更远。反之,则事倍而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以上算是这轮学习《道德经》的一点感悟,记录以自省。《道德经》包罗万象,岂是我一篇短文能说全面的,且行且学,且学且悟。 道德经心得体会3000字 篇3《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