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
范文 |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精选18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 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第二单元“温新的一家人”,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第四单元“走向信息时代”。 四年级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 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 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 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让学生给行业分类;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2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3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4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5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6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7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习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5)通过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结合第一单元的学习让他们巩固与贵州有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搜集整理,了解到贵州的特色、民俗,进行汇报交流,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学习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身安全。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①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③浓浓乡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②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业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2课时 ②交通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③从古到今话交通2课时 ④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①通信连万家2课时 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课时 ③小窗口大世界2课时 ④从看电视说起2课时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8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9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0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应注意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1[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生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这几天当你们走进我们校园里,就会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这是什么香味呢? 2.你们对桂花有什么印象呢? 3.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以前只是被桂花的香味给吸引了,至于它长什么样子,却很少留心观察。但我第一次看到第7课《桂花雨》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就是一个“雨”字吸引了我。(板书课题)你们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令绮君难忘的桂花雨。 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简单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再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中具体落实。) 三、精读品析,感悟作者思乡情 (一)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感情→交流对话 (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以下重点句子。) 1.感受桂花的内在美 (1)出示桂花、梅花图片。 (2)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没有梅花那么有姿态,但是桂花有它内在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 2.分享“摇花乐”,感受“桂花雨”。 出示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首先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板书:摇花乐) (2)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摇花”的乐趣呢? 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要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摇花的无限乐趣,分享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练续→比赛读→配乐朗读) (3)想象:(出示课件:桂花图)如果这时候你就在树下,和绮君一样享受这样的桂花雨,你会说什么? (4)课外链接:(课件出示)绮君父亲的一首诗,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三)花是故乡香,难忘故乡情 出示句子: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1.你从“可是”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本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却说出了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同学们,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吗?请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出理由。(出示课件:杭州的桂花图,家乡的桂花图) 4.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日夜思念之情。感受到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因为母亲每年闻着桂花的香气,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欢乐,家乡的人民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院子里的这课桂花树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家乡和家乡的桂花,已成为母亲生活的全部。) 5.师:是啊,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我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摇花乐”和桂花雨,“摇花乐”和桂花雨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7.小结:我们一起走进了桂花雨,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香、摇花乐和思乡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面的一段后读这样写道:(课件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器,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听完这段话,请大家联系《桂花雨》,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令你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或难忘的画面呢? [板书设计] 摇花乐 桂花雨 香 思乡情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 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 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教 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 dù(度过) duó(猜度) 2.区别字: 秦( ) 奏( )泰(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3一、学习情况 本班共有38名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总体反映出纯朴、可爱。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是很喜欢上英语课,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作业不是很认真完成。可能原因在于英语非主非副的尴尬地位:说它是主课,可是又没有主课的课时以及特权待遇,说它是副课,可是又要统考。学生对语、数学科有一种重视感,但是对英语则不然。就造成了学习不够主动,不愿吃苦的现状。总体现状如下: 一、本班学生在渐渐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一般。 本班学生平时上课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言,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但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纪律不是很好,由于插班生的加入是班级的英语掌握能力参差不齐,使教学计划要妥善安排。 本班学生大部分上课时能够专心听讲,但个别的学生行为习惯应再加强,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善于提问。 二、学习策略 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要求学生先从行为英语做起,再到怎样学习英语,后到提高英语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年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所以在新的学年里,学习有点儿吃力。不过对生活中能用英语表达的有关“吃的、用的、玩的”物体名称也已有一定的积累,而有关“I like… ”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也早有“耳闻”,已不陌生。实践也表明,学生非常喜欢说“I like…”的话题。而且他们觉得此话题容易说、有话说。此时的学生也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把握好他们的学习情感与认知趋势,相信对他们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次,大力鼓励和奖励学生,对优良学生,鼓励他们还要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分数高,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鼓励优秀学生积极创造,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做学习上的小老师。 另外,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让教学更加完美: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设计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过中灵活运用,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2、 运用情景教学法,尽量在英语课堂上创设真实自然的情景,使学生自然习得语言。 3、 采用活动教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与家长、班主任多沟通,让其了解现有学生的学习内容状况,家校结合,一步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进行课题研究后老师采取的策略及效果 自从我们进行了“五环连动,反思成长”活动后,我们小组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针对班级情况,我们选择了“ 如何组织积极有效的英语课堂活动”这一课题。重点激发促进老师的教学能力成长,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并且能够开动他们的思维,对英语学习会有很大的好处。 于是,在课堂中,我更为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尽量做到能吸引学生,并且能够让自己的课堂有效性提高。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敢于创新了。看到学生的这些表现,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虽然还是有一些学生表现不是很令人满意,两级分化现象仍然存在,但我对班级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4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 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5一、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 二、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自己的习作 三、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 朗读法。 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⑴ 句子是否通顺; ⑵ 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⑶ 有无错别字; ⑷ 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⑸ 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 五、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 【同伴互评】 唐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留心周围事物”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唐老师在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中,力求指导学生把“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落到实处。如:让学生带来水果、玩具等──观察对象实在;学生自己边观察边探索观察方法──观察过程实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指导实在;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当堂写下来──观察的结果实在。整堂课避免了空洞的编造,让学生不再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因为有了真实可感的观察对象,教师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就更轻松,也就更有收获。如:观察植物应……观察动物要注意……还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启发。这样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中对习作的要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说空话、假话、套话。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6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对话课,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学生能熟读课文,会运用句型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对话。本节课是继第二单元How much 之后的继续学习,学习Whose 开头的问句及其的回答,为第四单元的学习做铺垫。 2.核心内容是能运用Whose .... ?It’s..../They’re...进行对话问答 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英语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感知英语对话的能力,对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都能理解,同时对新知识及句型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我相信通过我的进一步讲授,学生会掌握并运用这节课的新句型。 2.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将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对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读单词 CD noise study walkman radio computer video television 2.技能目标:能熟读课文对话; 会运用下列句型介绍物品是谁的 Whose ......... It’s......../They’re.......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团队合作及竞争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熟练认读单词CD noise study walkman radio computer video television 难点:会用本课句型 Whose ......... It’s......../They’re.......介绍某物是某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唱英语歌曲,师生问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Unit 3 Whose CDs ! 2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先学、后教。 Task 1 Learning words 1.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事物或图片,体会单词意思,然后通过跟着多媒体读、集体读、分组读等形式记住他们,比一比看谁学得快、读的准。 2、教师创设情景呈现新单词 noise study walkmanradio computer video television 并引入句型 Whose ......... It’s......../They’re....... 3、师领读单词 4、运用跟着多媒体读、集体读、分组读的不同形式认读单词。 Task2 Learning the text. 1.出示自学指导二: 先跟着多媒体视听课文,然后同学们在运用跟读、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小组角色扮演比赛读等方式把课文读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们读得流利、读的准确。 2.出示课件,学生们再次视听课文。 3.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同时注意带感情的读、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 4.学生集体读、分组分角色读、自由读课文。 Task3.Practise 运用刚学的单词和句型同桌、小组互动练习。 三、当堂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讨论,然后教师补充修正。 四、当堂训练 用课件出示习题学生练习,之后,先让学生讨论互评,再教师讲解疑难。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7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 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板书: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与学生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式。谁能说说日记的格式是什么?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天气、星期几!(板书: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5.观察日记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写出特征,反映一个中心。我们来看看观察日记的格式。老师认为,学生写日记,根据写作目的不同可以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写在日记本上,给自己看的,一种是写在作文本上给老师看的。写在日记本上的就像刚才的同学所说,第一行写出写日记的时间和天气;写在作文本上的就是一篇文章,最好要有一个题目,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写的观察日记中心是什么,第一行再出现写日记的时间。 6.师: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4页,再读一读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想一想,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7.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二7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7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 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调动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功能,对所找到的材料进行感觉、品评和分辨,然后有的放矢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运用日记的形式当堂写下来】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1)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C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1g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出示课件3) (2g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地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出示课件4) 板书:观察植物 (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3)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板书: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请大家再读第44页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比如,看:眼睛看到什么? 听:耳朵听到什么?触:手可以摸到什么?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舌头是否可以尝到什么?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 什么? 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己的心情怎样?(板书:有感受,记下来) 4. 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观”,更要有“察”,就是还要有观察后的感受。同时,别忘了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哟!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1.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 2.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3.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 【通过具体的范文指导,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写作,从而进行修改,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师总结:有人说过,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人说过: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领悟生活。爱默生更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由此可见,能够做到细致入微,并能从多方面对观察对象加以感知,记录下来,再辅以自己的体会,就可以形成一篇优秀的观察日记了。愿大家多观察,爱聆听,善思考,勤描写,做个有心人,写出更多、更精彩的观察日记吧!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有感受,记下来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在回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观察的事物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过程,用词比较准确、恰当。 尽管设计的很好,但是本次习作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习作中的语言不够丰富,虽然学生把观察对象描写得很真实,但总感觉叙述平平淡淡,关键是没有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所致。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 篇18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我认识到培优辅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培优辅差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发展智力,陶冶品德,真正使教师动起来,使学生活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不能不学,量性而学这一目标,特制订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培优对象: 寇伟、毛柯评、杨怡、麻慧新、刘宇超彭波原张晨佳、石精杰。 辅差对象: 刘毅、彭驰杰、彭相凡、彭涛、张梦松、彭鼎喆。 辅导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常常利用课余的休息时间给学困生辅导,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辅导、少责怪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课多提问、多鼓励,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主要措施: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辅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在培优辅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6、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