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范文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 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新课程标准》 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 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习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习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中共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习“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习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习,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年级孩子接触到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儿歌。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课文可读性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边读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学这一块,做到教会学生按照笔顺规范写字,并且教给学生“加一加”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但是由于教师的担心以及“操办”过多,没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也就说,方法是教了,没有让学生运用起来。

  2、语文课是用一篇篇的课文教会学生说话、写话。

  所以,在学习课文这一块,我采用一些图片,让他们图文结合,直观的去理解,同时让他们看图说,看图背,让他们感觉到课文中的文字其实就是我们说出来的话,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为他们今后说话、写话打下基础。

  3、拓展训练:填句“( )是( )的家”;换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渐进,先帮孩子们提供资料让他们说,再到他们凭空想象说句子,最后把句子换个说法,这样由浅入深的做法,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孩子。

  4、在本课教学中,我的设计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养成远比 好成绩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后的总结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吗?”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这节课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对学生的引导语不够简洁不够儿童化,导致他们在接收新任务的时候总是不怎么反应得过来;再者,教师,对孩子的信任不够还会出现轻微的“操办”行为。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4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5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 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新课程标准》 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 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习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习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中共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习“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习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习,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于本课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__是__的家”的这个句式说话,并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试着写一两句。从而达到学生熟记成诵并能掌握诗歌句式的目标。

  教学本课,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课内容来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最后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总结,又是升华。我也是借助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的。

  本课结束后,我感觉到,像一年级学生学习这种应背课文时,先可以由老师适当指导理解,然后再读课文,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又能降低学生背诵课文的难度,学生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再运用形象直观的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得以很圆满的完成,重点难点也能轻松突破,效果不错。

  本课的设计较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练习说“__是__的家”时,是否应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她们积极调动头脑中的已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不断实践、研究。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7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9

  昨天上了《顶碗少年》这一节课,效果感觉还可以。一个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比较透彻,另一个是提的几个问题以及练笔安排都基本达到了目的。

  《顶碗少年》的原文,结尾是这样写的: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和我年龄相仿。我想,他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却。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全部是在讲道理,而是多了一份对回忆的梳理,多了一份对“顶碗少年”的祝福。如果自己看了原文,问题我会设计成:以后,“顶碗少年”将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我想,这样的设计更符合编者的意图。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去年上《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按照我的统计,《最后一头战象》原文与课文相比较,共删减文字约2464个字,302个标点符号。其中,删去的文字写到了这些事情:嘎羧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我与波农丁为什么要跟着嘎羧?嘎唆驻立江滩,我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到答案。因此,师生在课前或课后,读原著以及作者的其它作品,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为完成为完成小练笔、口语交际及习作提供很好地帮助。因此我建议教参能保留原文,或者把一些删节掉的原文提供给老师们参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0

  1、由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

  师常问“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不自觉的将学生框定在个人实力的展示上,而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效果似乎不明显。为使学生的超前学习落到实处,同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一超四有效模式实践初期,我们就提出“捆绑式” 的评价方法。在实践课堂上也应体现出小组交流的成果,不要只流于形式。换种说法“哪一组来谈谈看法”,从“哪个人”到“哪一组”,看似两个字的差别实际是思想的变化。换种问法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汇聚众人智慧,成就学生。

  请每组在回答问题时先加上一句“我们组的意见是……”,先从形式上要求,久而久之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如有不同看法可以互相补充说明,鼓励不同见解,提倡创意性思考,“我们组有两种/三种看法,分别请他们说明……”

  2、坚持语文教学的根本

  不论那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验都必须坚守语文的根本,即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千万莫让形式架空了语文味,听说读写,感知品悟,写作提升必不可少。老师一定要精心备课,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争取堂堂是精品,课课可而观摩。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1

  这篇课文的童话故事中蕴含大量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反复推敲。

  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学生自己找寻到的关键语句才真正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我要求学生以“令我感触最深的语句是……因为……”这样的格式自主圈划关键语句进行“赏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也允许学生选择“质疑”方式,同时又为学生们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小范围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全班交流打下基础。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畅所欲言。

  班里的郑兰兰同学找寻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这个重要的句子并且采用“比较阅读”方式,在文中找到了与之形成对比关系的语句“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的东西”,在同学们的相互补充中充分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迫使上帝放弃了对人类的控制,因为有了爱情人类才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又如黄江荣同学质疑:为什么既然童话故事说的是爱情为什么描写上帝三次人间看到景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得知,上帝描绘的是人类的温馨、美好、快乐的生活场面,而这一切都是爱情造就的,所以自以为万能上帝那么恼怒,进一步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吕昌玲同学质疑:为什么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后沉思着离开?……学生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了,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本节课的不足是:我仍感觉“品读赏析”环节中,虽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导向不清,在一位学生质疑之后致使原先准备“赏析”的同学没能及时做好赏析,就又是下个同学的质疑了。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导入的设计,我进行了三四次的设计。一是采取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学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如果让一位学生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钟,从时间上不划算,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二是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事后想到这既然是堂公开课,怎样让学生和听课老师迅速进入状态,还是让老师讲个故事好些(谭君的建议)。这样决定下来,我在一个班就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在赛课的前两天,陈君告诉我有个好故事,陈元方十一岁时也有个巧妙应答的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教师讲《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本堂课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学生主宰课堂。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通假字,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到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表演,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到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辩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回想起谭局长(玉兰)的一句话“课堂要让学生‘乱’起来”!真是无不道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齐读后,老师的掌声有点突兀的感觉;二是学生精彩的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不自然;三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个迷。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3

  《丑石》是一篇新课文,备课时还是花了点时间好好读了读。作者先言丑石之丑,那是极尽渲染:一是外貌之丑,“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二是一无用处,不能垒山墙,不能压台阶,甚至想凿一方石磨人家也没看上;三是不但无用,而且孩子们在玩的时候还要当心,一不小心那坑洼不平的表面还会让人摔破膝盖。而就是这样一块丑得不能再丑的石头,却被天文学家发现,被奉为至宝,最后被“小心翼翼”地运走了。美与丑都在一块石头上,关键是看人们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

  初读课文之后,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后再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因为作者的层次清晰,解决起来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文中“天文学家”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表演,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中间。我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出现,我介绍说:“这块‘丑石’原来是天上的陨石,它曾补过天,在天上发过光,发过热,辉煌过,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光明等等。”学生的眼睛马上亮起来了,个个都很好奇。于是,我就趁机出示了作者家门前那一块巨大的“丑石”的图片,然后再把一些陨石的图片给学生看,学生很好奇,马上激发起他们那种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急着想去了解“这块‘丑石’的地位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后,村名们是怎样对待这块‘丑石’(陨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也跟着作者“对‘丑石’的丑和美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引导出本文的两个中心句“以丑为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这节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4

  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 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单一的数学计算和练习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不利于长期记忆。创设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游戏、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效率。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5

  本节课——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非常紧密,包括人类自己都属于哺乳动物。

  我认为应借助学生自身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从学生已经认识的哺乳动物出发,采用问题引导,图片观察,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明确哺乳动物的各项特征,思考总结该特征的生物学意义,最后总结升华,哺乳动物是地球上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生物。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联系生活实际少,可以拓展的地方没有拓展;一心只想少讲多练,多留时间给学生做作业,忽略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课件制作过于表面,对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关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导致该部分的情感教育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6

  学完这篇文言文,我深深感到:教学文言文,朗读是第一位首先,教师要对古文熟读成背,为学生做好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顾问的兴趣;其次,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1、放慢朗读速度;

  2、注意按意思断句;

  3、熟读的基础上达到流利背诵

  另外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叶公对真龙的恐惧,我要求学生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做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前三种看法都是对的,但后一种学生的见解也是有道理呀,但这却违背了本文的教育意义。于是我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7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本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写地球外观美丽的句子,抓住“晶莹”、“纱衣”、“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体会地球的外表的美丽可爱,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并能熟读成诵。再引导学生谈地球内在的美丽——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然而面对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怎样对待它的呢?从而谈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根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都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保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在课外补充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图片时,学生的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越发感受到人类的做法是不对的,从而认识到今后该怎么做,在聆听了迈克•杰克逊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后,学生们为地球母亲写宣传标语,“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生存,保护地球”••••••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们的焦虑、心痛、热情与决心。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8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交给学生独立解决,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顺利解决。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比较。第一次比较(除数相同),是一份数相同,让学生体会有几个一份数就是几倍,强调一份数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较(被除数相同),一份数不同,相比较的数相同,倍数关系不同,进一步强调一份数的重要性。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这样做是因为这种认识便于和除法意义中的按照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联系。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最后,摆花片的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倍”,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学生对于为什么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2.教学语言还需不断的锤炼。

  3.对学生,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9

  在上这一课时,学生对于非典很是陌生,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开始时了解并观看了有关非典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非典抗战前线。第二课时从也信这个人物入手又安排了一组许多人与叶欣的遗像告别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了“花圈如海,泪水如雨”的动人场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什么叶欣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样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第三课时安排了:面对叶欣的遗像,假如你是她的同事、孩子或她曾救治过的病人,你会对她说什么?然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牺牲的不止叶欣一位医护人员,还有许许多多,又出示了一组医护人员的照片,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牺牲的这些医护人员的肃然起敬的感觉。结束时让学生观看医护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工作的场景,又一次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更体会了他们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且更能理解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永远的白衣天使”更恰当,说明他们不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是牺牲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而且“白衣战士”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和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20

  《早发白帝城》这一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告诉学生李白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有3000首,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我开始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展示生字学习效果时,一个学生说:“人啼哭时要张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这样我不但记住了‘啼’和形,还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点。希望同学们不要出错。”……同学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