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
范文 |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精选16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改写时应该怎样想 教学难点:改写时应该怎样想,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小数除以整数 1、学生共同研究相同的对象。 (1)、出示例5:21.5乘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1.510、100、1000的商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照下面的样子板书: 21.510 =2.15 21.5100 =0.215 21.51000 =0.0215 (3)引导观察、比较:每次除得的商与被除数21.5比较,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 (4)充实感性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2-3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刚才的'发现的规律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2、指导完成练一练 第1题: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注意: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数里原有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要指导学生怎样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算法和结果。 三、 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 1、?教学例6 (1)、口答20__米=( )千米、5000米=( )千米 在这些简单的问题里体会只要除以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例6中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求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只要怎么办? (3)提问:500米=( )千米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从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要乘进率和向右移动小数点,推理出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应该除以进率和向左移动小数点。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作单位的数,可以用500除以1000;计算500除以1000时,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你是怎样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的?愿意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2.教学试一试 完成后说说你是怎样移动小数点的? 适当指导改写30米的写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5两题。 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有谁知道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月球上会轻很多呢?适当介绍相关的知识。 3,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能求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总结(略)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2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懂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总结的方法,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习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面各题。 115÷5 =( ) 128÷4=( ) 35×6= ( ) 115÷23=( ) 23×5 =( ) 186÷3=(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 出示课件:[晨练] 请你根据已知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例题精讲 1.探索讨论。 教师提问: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尝试体验,明确算理。 教师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出示课件: 提问:6前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先用4去除22.4的整数部分,商5,写在商的个位,;余数是2,把2化成2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4合并在一起,就是24个十分之一,继续除,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6要写在十分位上,所以要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对比,掌握算法。 对比整数除法与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学习P25例3。 出示问题:王鹏每周计划跑5.6千米,他每天跑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6÷7= 。 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提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个位是0? 出示课件: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学生: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 5.例3:[插入图片:王鹏和爷爷] 出示课件:[动画;王鹏和爷爷的对话]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8÷12。 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这样的小数除法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小数除以整数,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 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看看这些同学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件:[动画:几位同学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使学生明确:可以用乘法验算。 学生动笔尝试。 (四)练习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3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4一、 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当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当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槐涞男灾省焙汀靶∈?阄恢靡贫鹦∈?笮”浠?墓媛伞保?殉切∈?某?ㄗ沙钦某?ê缶陀谩俺钦男∈ā奔扑惴ㄔ蚪?屑扑恪N?舜俳?ㄒ疲?魅纷莆坏脑?恚?缮杓迫缦禄方冢?BR>(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 15, 0。5, 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3)比较例6、7与例8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4) 练习:课本P49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三)展开练习 深化认识 1. (1)不计算,把下面各式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算式。 (2)下面各式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2.根据10。44÷0。725=14。4,填空: (1)104。4÷7。25=( );(2)1044÷( )=14。4; (3)( )÷0。0725=14。4;(4)10。44÷7。25=( ); (5)1。044÷0。725=( );(6)1。044÷7。25=( )。 3. (3)选出与各组中商相等的算式。 A。4。83÷0。7 B。0。225÷0。15 483÷7 0。483÷7 48。3÷7 225÷15 2。25÷15 22。5÷15 4.口算: 1。2÷0。3=0。24÷0。08=0。15÷0。01=2。8÷4= 2。6÷0。2=4。6÷4。6=3。8÷0。19=2。5÷0。05=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法则,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四)回顾总结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讨论得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 )移动( )(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 )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看书P46--49,划出重点词语。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5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4~25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 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竖式计算:2684、2244、2526、34515。 2.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适时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整数除法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PPT课件演示。)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 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小数除法还是数学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小数除法(板书单元课题: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板书本节课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思维活动,参与小组交流,给予适当指导。) 5.教师引导,交流不同算法。 (1)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预设一:把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224,把除数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40,再来计算。(虽然变成了整数除以整数的形式,但在计算时仍然会遇到小数除法的问题,学生无法完成计算。) 预设二:把22.4 km改写成22400 m,再来计算。 (3)交流对想法二的感受:这样虽然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呢? 6.分步探讨,理解竖式算理。 (1)引导谈话:想法二虽然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过程比较麻烦;想法一虽然没有算下去,但却提示我们小数除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列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 (2)指导学生列出除法竖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计算,并适时提问:这个余下的2表示什么?(教师用小纸片遮挡住被除数的小数部分,并适时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4)引导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十分位的算理,并适时提问:这个24又表示什么呢?(教师揭去遮挡的小纸片,并适时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5)引导学生完成计算,并适时提问: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列竖式计算和将22.4 km改写成22 400m计算的结果,提问:这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什么? 7.观察对比,归纳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的位置,提问:观察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对比22.44和2244的竖式计算,提问:你发现它们在竖式计算中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教师用PPT课件呈现上面两题的竖式。) (3)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问: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①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8.及时巩固,形成计算能力。 (1)完成第24页做一做。(可以让学生任选一题计算。) (2)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例1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通过例1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要理解商的小数点如何定位。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问题,感受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在解决计算问题时,教师先放手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释竖式计算过程,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816) 3.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然后小组里相互交流。 (1)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2)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4.组织学生交流竖式计算过程,明确算理和算法。(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1)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2)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除? (3)除得的7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 (4)除得的5为什么写在百分位上?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5.67) 3.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1)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2)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4.组织学生交流竖式计算过程,明确算理和算法。(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1)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2)为什么商的个位要写0呢?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2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例3是被除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在例2、例3的教学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具体的计算方法,而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竖式计算,在尝试计算中发现它们的特殊之处,在解释每步计算的含义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强化对算理和算法的深入理解。 (四)小结和验算 1.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PPT课件演示) (1)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末尾添0再继续除; (4)整数部分不够除,在个位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2.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验算。 (1)引导:要检验小数除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 (2)学生自主验算:请同学们从三道例题中任选一题进行验算。 (3)组织学生交流验算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计算体会,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进一步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除法打下扎实的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验算,既帮助学生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强化学生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25页做一做。 可以让学生从每组中各选择一题进行计算练习。 (二)提高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1)指导学生按题组计算,在计算中比较每组的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的处理。 2.练习六第6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组织学生交流错在哪里,并改正。 (三)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根据一共花的钱分钟数=每分钟花的钱的数量关系列式。 (3)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四、课堂总结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 2.阅读课本第24、25页,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梳理,再次强化重点,并质疑解惑。 五、作业练习 (一)课堂作业 1.练习六第4题(第一行)。 2.练习六第5题。 (二)课外作业 1.练习六第2题。 2.练习六第4题(第二行)。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6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 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 C=4a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7教材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 “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35角 3 105角 3.5元 3 10.5元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6.510= 0.56100= 3.78100= 3.215100= 0.810= 4.08100= ⑵4.19= 1.23= 55.8= 0.283= 16.54= 0.7967=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说一说 4.8+4.8+4.8+4.8用加法的简便算法表示是( )( ).表示求( )是多少,求积时可看成( )( ),先得出积( ),再从右起点出( )位小数,得( )。 3.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1.大家在逛商店遇见特卖会时是不是都有点心动?小刚也遇见了特卖会,那你帮他算算他至少要带多少钱才够? 某商店牛奶搞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小刚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20÷(4+1)=4(个) 1.444=22.4(元)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0÷(4+1)4=16(盒) 1.416=22.4(元)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巧计算 根据2425=600,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025=( ) (2)2.425=( ) (3)( ) 25=0.6 思路导引 (1)24 25 = 600 (1)24 25 = 600 ↓10 ↓不变 ↓10 ↓÷10 ↓不变 ↓÷10 240 25 = (6000) 2.4 25 = ( 60 ) (3) 24 25 = 600 ↓÷1000 ↓不变 ↓÷1000 ( 0.024 ) 25 = 0.6X 小结: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3.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4题。组织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同学共同探索归纳出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4.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 组织学生列出竖式,0 334= (千米)求出结果。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先观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核对计算的结果中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小数乘整数是否有更深的了解? 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2.用竖式计算。4.66= 8.97= 15.613= 0.1815= 0.02514= 3.0636=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买四赠一” 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第三课时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 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2.4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 0.8 1.9 2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0.5 6 ……两位小数 0.5 6 0.0 4 ……两位小数→0.0 4 2 2 4 ……四位小数 0.02 24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9【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 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 1.出示: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6+x=14 36-7=29 60+23>70 8+x x+4<14 ÷18=3 3x-12 5x+2x=63 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进一步巩固理解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整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方程的特征,其实方程就隐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发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试试看!(出示) 衣:妈妈带50元钱给我买了一件T恤后,还剩下26元。 食:小强去麦当劳,买了一袋薯条和一个l0元的汉堡,一共用了l5元。 住: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个人住一个房间,多少个房间能住102人? 行: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谢家湾站时,有13人下车,18人上车,车上还剩36人。 师:你想试哪一个? 生1:我想试“衣”。(生读题) 师:能用方程来表示吗?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未知数代表的是什么? 生2:x+26=50 生3:50-x=26 师:这是方程。 生4:X代表T恤的价钱。 生5:我想试“食”。 我是这样写的X+10=15,X代表的是一袋薯条的价钱。 生6:我想试试“行”。 师:你能直接口答吗? 生7:X-13+18=36,X代表的是车上原有的人数。 生7:我想说最后一个“住”。102÷3=X,X代表的是房间数。 师:习惯上都把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左边。也可以这样表示3X=102 师:刚才我们用方程表达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也可以用日常生活来描述方程。 2.(出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方程。 ①+19=54 ②X-14=36 ③Z-13十15=37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说。 生1:我想说第2个,我有一些钱,买学习用品花了14元,还剩36元。 师: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生2:我想说第1个,我有一些零花钱,妈妈又给了我19元,一共有54元。 师:要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 生3:我想说第3个,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百货大楼站时,有10人下车,12人上车,车上还剩30人。 师:先下后上,文明乘车。 ……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认为大家确实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学习了,很好! 设计意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在教学中要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三)巩固新知: 1.出示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 小丽背80首古诗,小芳背x首古诗,小芳说:你比我少背5首 学生能够列出:小芳背古诗首数-5=小丽背古诗首数 或:小芳背古诗首数-小丽背古诗首数=5 即:x-5=80 或:x-80=5 学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订正。 2.出示自主练习3。 这是一个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意义的题目。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达标反馈 1.下列各式那些是等式? ①45+32=77 ②5÷X=12 ③3X-4=22 ④221=42 ⑤a+b=90 ⑥÷6 2.按要求写一写。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3 3 2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 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0.1 4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4. 2 0 . 1 8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 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 1.2 =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 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 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 页8题,P9 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 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2教学目标: 1、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体会在一条直线上植树三种基本情况的联系。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阐述不同情况下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习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点与间隔数 同学们已经四年级了,在学校里上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老师要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 师: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相邻两位同学之间间隔1米。 师:排得不错。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师讲解:这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做队伍的全长(总长);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做间隔(板书:间隔、强调间的读音是四声);现在3名同学站队有几个间隔;(2个)这三名同学也可以当成三个点(板书:点)。 老师把这几个同学排队的情况抽象成平面图(师板书平面图),你能看懂吗?这几个点表示什么?点与点之间的是间隔。 师:间隔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再数一数在平面图上有几个点?几个间隔呢?想象一下,四个同学排成一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试着像老师这样用线段图来表示。(生试画、展示) 师:如果是5名同学、6名同学以至于更多的同学站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小棒来演示验证一下,摆的越多越好。(老师叫停) 师:数一数,5个同学是几个点,几个间隔?6个呢…… 师:在刚才同学的站队及你的整个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排队人数比间隔多1,间隔比人数少1) 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整理一下。 师: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这样点与间隔的现象存在,请同学们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 生1:四个桌子间有4个点,3个间隔。 生2:三个窗户间有3个点,2个间隔。 生3:棚上有两盏灯,所以就有2个点,1个间隔。 师:大家都抬头来仔细观察、并且认真数一下,两盏灯之间到底有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1个间隔) 师:你认为什么是间隔?(灯与灯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 师:间隔就是距离,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灯与灯之间有距离吗?(有)这就是间隔。灯与墙之间有距离吗?(有)那也是间隔。现在请同学们再数一数现在你看到的是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3个间隔) 二、引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站队这样与点和间隔有关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三、植树问题与同学站队建立联系,找出两端都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1)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0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师:请同学们默读两遍,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说信息) 师:这里说的种树和刚才的排队活动有什么联系?(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讲解) 教师讲解:这条小路的长100米相当于排队的队伍的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20米相当于相邻两名同学之间的距离;种树的棵数相当于排队的人数。想一想,在这一题中,什么相当于点?什么相当于间隔? 师: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小棒摆一摆,看100米的小路上到底可以栽多少棵树苗?然后将你摆的抽象成平面图在练习本上画出来。(生试摆、试画)(找一生上黑板画线段图,生说是如何想的,可能出现的答案:我是这样表示的。先画一条长的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再画出第一个间隔,标出这个间隔的长是20米。) 师:我们可以直接算出什么?列式 100÷20=5 师: 这个5表示什么呢?(有5个间隔,这条小路可以分成20米长的5段)所以5的单位是什么?(个) 完成这道题了吗?(没有)为什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过程。 师:通过摆一摆和画线段图,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吗?(生答: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能用一个公式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呢?(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两端都不植树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得出在两端都植树的情况下。(板书:两端都植树) 过渡小结:刚才,同学们把植树和排队活动联系起来,发现了当两端植树时 棵数=间隔数+1。是不是说只有植树才是植树问题呢?(不是的)对,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也有植树问题,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植树问题。(生说现象) 四、如果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动物园里也存在植树问题,请看: 例2:大象馆与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植树,间隔的距离是12米。请问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汇报。(60÷12+1=6) 有不同看法吗? 师:公园里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师贴图(先贴大象馆和猩猩馆,再从大象馆开始每隔12米贴一棵树) 师:是不是有上当的感觉?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不再上这样的当呢?怎样把题目改严谨呢?讨论改题。 生重新做题。讨论一下此时棵数与间隔有什么关系。(板书:棵数=间隔数-1)什么情况下?(两端都不植树) 师:植树问题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外,还有另外一种,就像这样。看老师把它们抽象出来,(老师板书画线段图),同桌讨论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在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五、解决实际问题 你能运用刚才的发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试一试吧。 1、口答 (1)如果一排树两头都种,有5个间隔,能种( )棵树。 (2)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间隔数是( )。 2、在一条30米的小路一侧摆花盆(两端都不摆),间隔长度是3米,需要多少盆花? 3、彩旗队插旗,每隔6米插一面,共插36面,从第一面到最后一面的距离有多远? 六、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3【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它属于课标中“概率与统计”这部分内容。关于“可能性”,小学全套教材分为两次进行编排,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一次就是本册。三年级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而在本册中,要求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一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本质上就是各参与者获胜的机会是否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以“游戏活动”为教学内容展开,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主轴,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熟知的“游戏活动”这一内容,我们在设计时采用情境创设、探究发现、拓展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自主建构新知。 设计理念: 1、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利用课本情境和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把知识教好教活。 2、依据“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生活经验,创设活动情境 教学从“游戏活动要讲求公平、公正”这一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个个游戏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2、丰富操作感受,提升数学思考 教学中设计了抛硬币、掷骰子、设计转盘等各种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受,提升数学思考,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积极的活动参与中丰富学生对等可能性的体验,渗透概率的统计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同时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乒乓球、学生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最喜欢怎样的老师?” 生:我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师:(面带笑容很自信地)看老师的样子还算是和蔼可亲的吧! 生1:我喜欢有学问、有知识、对学生比较严格的老师。 生2:我比较喜欢幽默的老师。 师:我也比较喜欢幽默的老师。俗话说“幽默是智慧的化身”嘛!就让我们一起在幽默的交谈中愉悦地度过40分钟,好吗? 师:“猜猜看,老师最喜欢怎样的学生?” 生1: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 生2: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师:那你们能做到吗? 众生:(声音响亮)能!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阿凡提的故事 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讲《聪明的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在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眼看到了年底,阿凡提找巴依老爷去讨要工钱。巴依老爷可不想付给阿凡提工资。于是,眼珠子一转,对阿凡提说:“恩,糟糕的阿凡提,我这里有两张纸条,一张写着“付工资”,另一张写着“不付工资”,你抽到哪一张就按哪一张上的办,你可是有一半的机会哟!大家想一想,如果阿凡提抽纸条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描述出: (可能抽到付工资的这张,也可能抽到不付工资的那张) 2、复习“一定”“可能” ★★★出示装有3个白色乒乓球的纸盒,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用哪种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往纸盒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用哪种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摸出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3、揭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个个都是聪明的小神童,老师为你们竖起两根大拇指。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看谁摸的多。游戏规则是,男、女同学各上来一名代表,同时摸十次球,看谁摸到的黄球多。(聪聪智慧宝盒中装10个白球,明明智慧宝盒中装10个黄球)。此游戏结果故意让女同学赢,若男同学不服,可再次上来比试。让同学们感知游戏的不公平。 生:老师,您的游戏规则不公平。 师:那么,你认为怎样设置才公平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提升数学思考 1、探究“抛硬币是否公平”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平时都玩什么游戏啊? 生:(打沙包、踢毽子、老鹰抓小鸡、滚铁环……) 师:那你们平时都是怎样决定玩游戏的先后顺序呢? 生:(石头剪刀布、手心手背等) 师:嗯、槟榔小学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游戏,让我们一起去 看看吧! 播放课件(课间活动场面) 师:奥,小朋友们都争着、抢着要先玩,这样可不行。同学们,在很多的比赛中,比赛时都应讲求公平、公正,所以常常采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先后顺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可爱的小裁判是怎么说的吧。播放flash视频资料。 出示问题: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抛一枚硬币,一般只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排除竖起来的特殊情况):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很公平。 (4)量化“可能性”: 你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吗?反面朝上呢? 引导明确:可能性相同,都是 。 板书:正面 方面 2、操作验证 “ ” “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 ”是我们分析得出的理论值,实际操作结果是不是如此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小组合作验证:由小组长负责,还要有小小记录员,每组共抛50次硬币,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结果。(提醒学生要控制好音量) (2)展示分析各组结果:初步体验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在 左右。 (3)汇总各组的试验情况即全班的结果,再进行分析,进一步发现当数据增大时,这个结果更加接近 。 (4)CAI介绍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 试验者 抛硬币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蒲丰 4040 2048 1992 费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2012 11988 罗曼诺夫斯基 80460 39699 40941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当试验次数越来越大时,结果会越来越接近 。 【设计意图】 “抛硬币决定谁开球是否公平”,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探究“硬币正、反两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在学生得出“可能性相同,所以公平”这一答案的基础上进行“量化”,“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吗?反面朝上呢?”再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二分之一”这个理论值。 操作验证采用3个层次:组内验证、全班验证、数学家的试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试验的次数越大,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而且如果继续试验下去,可能性会越来越逼近 。这样处理,不仅渗透了概率的统计定义思想和极限的有关知识,也再次证明了赛场上用抛硬币决定谁开球是公平的。 (三)思维拓展,强化数学概念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很快就发现了等可能性的奥秘,已经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智慧宝盒,里面是乒乓球,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如果我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1: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2 生2:我认为不对,他们的个数不一定? 师:那么你们还能否确定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 生:不能 师: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你想知道什么条件? 生:我想知道黄乒乓球有几个?白乒乓球有几个?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数量。 (出示1个白乒乓球,6个黄乒乓球) 师:现在你认为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7。 师:为什么? 师:那摸出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摸到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6/7。 师:那么要使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变成1/9,这应该怎么办? 可让学生自行说出分数,自行演示。 (三)应用拓展,发挥主体创造性(采撷生活的浪花)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件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刚才我们摸乒乓球,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6来表示,那么这些知识在数学上都叫做概率。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比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航天发射等等都应用了概率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采撷生活的浪花。 第一关:智力大比拼 1、三色转盘 (1)创设情境:有三位同学正在玩飞行棋游戏。谁先走呢? 还能用抛硬币来决定吗?(体会有三个人参加,而抛硬币只能 出现两种可能性,不符要求) (2)出示三色转盘:每人选一种颜色,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上谁就先走。 小红选红色,这样公平吗? (体会三种颜色的范围不一样大,可能性不相等,所以不公平) (3)出现红色的可能性有多大?蓝色呢?黄色呢? (4)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呢? (引导从等可能性的角度设计,将转盘平均分成三部分) (5)课件演示新设计的平均分成三部分的转盘。 2、四色转盘 刚刚帮他们解决了问难题,这时又来了一名同学也想加入游戏! 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转盘。 (1)(课件显示四色转盘)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2)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指针大约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呢? 第二关:挑战智慧屋 3、掷正方体骰子 他们终于决定了先后顺序,开始玩游戏了。飞行棋规定, 骰子掷出几就走几步。观察骰子,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着1——6,掷出各个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第三关:采撷生活的浪花 4、长方体骰子 玩着玩着,小明使劲一投,骰子滚不见了。没办法,大家只好想办法找东西代替。小强找来一块长方体橡皮,在各面分别写上1、2、3、4、5、6,说:就用它来代替骰子吧!你觉得呢?这块橡皮和正方体骰子一样公平吗?(悬念) (引导学生体会:虽然橡皮的材料均匀,但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公平的) 【设计意图】 练习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情境贯穿”和“层层递进”的特点,由“玩游戏”的故事贯穿始终。先出示三人游戏的情境,出现了不公平的3色转盘,并让学生动手设计公平的转盘,体现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由于又增加了一名同学,出现四色转盘,通过提问“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指针大约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呢?”鼓励学生能利用“可能性”做出恰当的估测,发展估计能力;开始游戏后,探究正方体骰子各面的可能性,事件的可能结果由原来的2种、3种拓展成6种;最后出现极其有趣的一幕:骰子滚不见了,于是找个长方体橡皮代替,辨析它是否和正方体骰子一样公平?这样设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四)小结延伸 首尾呼应: 这节课开始讲到,巴依老爷让阿凡提抽签,他说一张上面是“付工资”,另一张上面是“不付工资”。其实啊,狡猾的巴依老爷根本就不想付给阿凡提工资。所以,他的两张纸条上面都写的是“不付工资”。聪明的阿凡提早就识破了巴依老爷的诡计,于是对巴依老爷说:我尊敬的巴依老爷,按照您说的,您先抽一张,剩下的就是我的! 巴依老爷气的胡子翘的老高老高,最后,还付给阿凡提了工资。 师:同学们,阿凡提聪明吗?恩,愿我们班的同学都像阿凡提一样聪明!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既呼应了课始,又深化了思维,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等可能性”的含义,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使课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4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简单的描述。教材重视学生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可能性、简单概率和概率计算的基础。教材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含义。再通过玩转盘、装球等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且较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堂上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再者孩子们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发生有确定与不确定之分,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和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欧洲的某国,一个大臣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大臣处死,大臣被关进了死牢。按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条,分别写着生和死。如果摸到“生”就生,如果摸到“死”就死。你们认为这个大臣摸纸条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师:对大家用了一个词:可能。就是可能摸到生,也有可能摸到死,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可是这个昏庸国王一心要让这个大臣死死,于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写有“生”的纸条换成了“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大臣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师:看来大家都替他担心了,两张纸条上都写着“死”,任意摸一张,必定是“死”字,看来这个大臣一定会死,不可能生了。 这时有个好心人的知情人把这个情况偷偷地告诉了大臣。这个大臣整整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好办法。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大臣抽的时候,大臣拿起一张纸条,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你们说说,大臣的命运又会怎样? 是的大家说得很好,因为他吞了一张纸条,剩下的是死,那么法官就判断他吞下的是“生”字。 故事里的大臣经过了从“可能生,也可能死”到“一定死”,最后再到“不可能死”的过程,是他用智慧赢得了生命。 引入课题:生活中的事情就像故事中的一样,有些我们不能确定定它的结果,有些则可以确定他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内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同学们,上周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为了庆祝我校运动会的圆满结束,有些班级举行了联欢会,瞧,这个班级正在举行联欢会,(课件出示主题图),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活动:课件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 (1)小丽 、小雪、小明三位同学首先抽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时小明抽,他会抽到什么节目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对抽签结果进行猜测:他可能抽到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3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老师这也有这3张卡片,我请同学来抽一抽,看是不是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抽到。 请一生进行抽节目签活动,每次抽出来后再放回去打乱顺序再抽。活动完后,生汇报交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可能。 (2)师课件显示:跳舞:小明抽到的是什么节目? 生:跳舞 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明要表演跳舞,但是,在没有抽签之前,你能肯定他会表演跳舞吗? (3)还剩下两张签,接下来该小丽抽了,她可能会抽到什么呢? 唱歌和朗诵都有可能。 也可能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到底是唱歌还是朗诵,能确定吗?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她还会抽到跳舞吗?(板书不可能) 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丽抽了什么?(课件翻开:朗诵) (4)现在只剩最后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呢? 生:唱歌 能确定吗?为什么?(师板书:一定) 那如果小雪先抽的话,她一定能抽到唱歌吗,为什么现在就一定能抽到唱歌, 3.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说一说指针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蓝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3.说一说:同学们,你们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选一选,填一填。 一定 可能 不可能 (1)三天后( )会下雨。 (2)鱼儿( )生活在水里。 (3)我一生下来( )会跑。 (4)太阳( )从东方升起。 (5)抛一元硬币,正面( )向上。 4、逆向练习,动笔涂色。 请你当设计师,设计设计盒子中的球。 (1) 摸出的一定是绿球。 (2) 摸出的可能是绿球。 (3) 摸出的不可能是绿球。 哪些同学都是为(1)设计的,哪些同学为(3)设计的剩还有些作品各不相同,但都是为(2)设计的,他们肯定有相同之处,是什么? 师:同学们,我这里也有一幅作品,看看是为几号设计的?(老师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示) 可能是几号,不可能是几号,如果是(2)号,后面会怎样,如果是3号,后面会怎样? 你们不愧是优秀的设计师,不仅会设计,还会思考,能把可能、一定、不可能用得非常准确。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这节课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我们不仅知道了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括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可能 可能性 不可能 不确 定 一定 确定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5一、本册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3、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知道公倍数和公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让学生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形式,并能根据所给定的条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程度;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二、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从四个方面编排: 一、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第三单元“分数”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三、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四、综合应用的内容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内容分散编排。 三、学生知识现状简析: 五年级同学步入小学高年级学习,随着知识难度、知识量的加大,加之学生比较好动,欠仔细认真,两极分化较严重,尤其是计算基础较差,熟练程度不够。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加强教研活动,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与邻近学校同年级数学教师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优质 篇16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及团结协作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渗透猜测、实验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具准备: 有关课件,抽奖的盒子及彩球,奖品,水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我特别激动!孩子们你们知道我的哪些信息?你确定吗?看到你们灿烂的小脸,老师突然感觉自己似乎老了。孩子们猜猜看我有多大年龄。 生猜想,言语中带上“可能”,初步领会这件事的不确定性。 老师告诉你一个信息:我去年四十岁,现在你们能确定我的年龄吗? 一、初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抽过奖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抽奖的盒子,还有奖品哦:只要摸到红、黄、绿这三种颜色中的任何一种彩球,你就可以得到奖品了。 (二)学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1、老师现场在抽奖的盒子里放入蓝色的彩球。谁想试一试? 师:为什么没人愿意上来抽奖?你们有话说吗? 生:不管谁上来都不可能摸到红、黄、绿色,因为里面没有这三种颜色,我们不可能得奖。 师:不仅没有而且这里全是蓝色。那么继续让你们摸,会出现什么情况?(一定是蓝色。) (板书:一定)而不可能摸出什么颜色?(不可能是红、绿、黄色。) 师:仅此而已?(从中不可能摸出除了蓝色以外的任何颜色。)(板书:不可能) 师:那你们就不可能得到奖品。你们都觉得不公平吧?(为了让你们能中奖)该怎么办呢? 2.放进去这三种颜色。谁想摸?(教师放进这三种颜色,摇一摇盒子。) 请一个学生上来,在摸出来之前问:“猜猜看,他从中摸出一个会出现什么情况?” (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 师:为什么?(因为盒里有红、蓝、黄、绿这四种颜色。) 师:对,盒里有红、蓝、黄、绿这四种颜色,红、黄、蓝、绿色都有可能被摸出,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板书:可能) 3、师从盒子里取出蓝色彩票,此时盒子里剩下红、黄、绿三中颜色的彩球。 师:如果现在让他们去摸,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一定能得奖 生:可能是......也可能是...... 4、三个孩子轮流摸奖。进一步感受可能、不可能、一定。(适时板书课题:可能性)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从大家极感兴趣的抽奖活动引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致。从“抽奖”过程中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自然引出描述确定和不确定现象的“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数学用语。这一层次的设计我注意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再次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一)准备1号、2号两个盒子及6个黄球,2个红球、2个绿球、2个蓝球 出示小组讨论的内容:每次在抽奖盒中放入6个彩球,要求分别符合以下条件,该怎样放?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 (2)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 (3)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黄球; (4)任意摸一个球,红、黄、蓝、绿四种彩球都有可能摸到,但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很大。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你们的猜测和实验结果一样吗? (二)练一练: 1、连一连: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书第47页第3题) 2、用不同的颜色给盒中的物体涂色,使以下条件成立。(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 (1)摸出的一定是红色正方体。(图略) (2)摸出的不可能是绿色圆形。(图略) (3)摸出的可能是黄色三棱锥。(图略)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第一题:五个正方体全部涂成红色。 第二题:出示学生涂的几种方案,师:就这几种方案吗?(不是)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可能性,该怎样说? 第三题:出示学生中的几种方案,(每种方案至少要有一个三棱锥涂成黄色。) 师:五个全部涂成黄色,可以吗?为什么? 三、判断、描述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事情发生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存在这三种情况。 (一)用手势来判断画面中的现象,是“一定”就用手势“√”,是“不可能”就用手势,是“可能”就用手势“ ”。 课件:(依次出现下列图文) (1)地球是旋转的。 (2)今年我11岁,明年我10岁。 (3)明年的今天下雨。 (4)地球上太阳从西边升起。 (5)花是香的。 (6)摸到的是绿棋子。 注意:教师要让学生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3)、(5)、(6)要问为什么是可能(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 (二)学生举生活中确定或不确定事件的实例并描述 1.你能用“一定”“不可能”或“可能”描述你们身边的一些现象吗? 2.师:请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告诉小组内同学,让他们给你评价。 (教师注意了解小组描述的情况,并规范语言。请一些学生举例,其他同学评价。) 3、出示儿歌,帮助理解 一般事物可能性,大家快来记分明。 全部都是用一定,不能确定用可能。 如果一点都没有,那就要用不可能。 【这一层次让学生找身边的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此,我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让学生做小老师对同学的描述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兴趣,还规范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四、拓展提高: (出示)口袋里装有6只黑色袜子,4只白色袜子,2只红色袜子,从中任意拿出7只袜子,一定有什么颜色的袜子? 思考后把你的想法和组内同学交流一下。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 这节课,可能你的表现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只要你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动脑,勤思考,你就 不可能没有进步。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不可能: 一定: 可以确定 可能:不能确定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