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经典好书籍排行榜

最新的经典好书籍排行榜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看看,多学习一些知识。你是喜欢看书的人吗?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就来为大家推荐的最新励志书籍排行榜,欢迎参阅!

最新的经典好书籍排行榜

  1.《山之巅》

  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1月版

  小说聚焦在中国雪域北疆的龙盏镇,从一桩轰动全镇的杀人案事件,书写了龙盏镇在这两三年间所发生的事件,通过龙盏镇上三个家族的变迁史,展现出八十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时势更迭以及东北开发建设的历史,表现时代大潮冲击下的众生相。迟子建以她精湛的文学艺术,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和史诗般壮阔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发掘民间小人物的人性之光,这也是尤其值得读者掩卷沉思的思想内涵之所在。

  2.《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加】卜正民著,潘敏译

  商务印书馆20xx年10月版

  本书选取中国江南的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五个城市作为蓝本,从生活史的角度,重建抗战初期这些城市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试图从底层社会的运作实况考察日军在沦陷区重建秩序的历史。作者探究了抗战研究中两个不常为人关注的主题——“秩序”和“小人物”,使我们能够走进抗日战争史的灰色地带与灰色人群。卜正民先生长期发掘并研究中日双方高质量的档案资料与回忆录,在进行案例剖析时论证严密,展现出深邃的洞察力,值得展卷阅读。

  3.《晚明大变局》

  樊树志著

  中华书局20xx年8月版

  樊先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攻明清史等方面,本书是他五十余年研究成果累积的结晶,他以全球化的宏阔视野解读晚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强调变革的外源性,别具启发意义,本书提出的许多创见,不仅推进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而且澄清了学界和大众对历史的一些误解。樊先生主张历史著作应该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读史明智的需求。该书用通畅浅近的语言书写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谓雅俗共赏。

  4.《抗日战争》

  王树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这部恢宏著作分为三卷,将八年抗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秉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视角,以重大战役为纵贯,以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经纬,全景式地记叙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艰辛历程。作为一名长期创作战争题材作品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先生“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带着弘扬前辈精神的责任,尽可能地靠近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对于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全面地认知这段历史,认清战争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启发意义。

经典好书籍

  1.《悲伤与理智》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4月版

  这本书中收录了21篇散文,有回忆录、游记、演说讲稿、诗文细读、公开信、悼文等多样化的体裁,内中审视了作者早年在苏俄以及后来流亡美国的经历,探讨了诗歌艺术的奥妙、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解读和评价了他所心仪的诗人诗作……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也是一位跨越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本书是他去世前写成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引导读者走进他的诗歌观、美学观,乃至伦理观和世界观的钥匙。

  2.《岛上书店》

  【美】加布瑞埃拉·泽文著

  孙仲旭、李玉瑶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xx年5月版

  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失意的男人,遭遇爱妻去世、书店危机等一系列人生挫折,陷入僵局的他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勉强维持一家书店,内心沦为荒岛。但一个小女孩的出现,意外成为他和几个生命之间紧紧相依的纽带,从此他的生活逐渐有了转机。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是颇有灵气的美国青年作家,毕业于哈佛英美文学专业,《岛上书店》是她的第八本小说。美国媒体评论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救赎以及第二次机会的小说。《图书馆日报》评价:“有趣、温柔、感动人心,不时提醒着我们阅读与爱的理由。”

热门好书籍

  1.《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潘富俊著

  商务印书馆20xx年3月版

  推开中国古典文学之门,那里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本书是“植物迷”与“文学迷”潘富俊多年来在田野中实地探访那些出现在古典文学中的植物的成果。书中的植物照片,多数是作者亲赴各地拍摄,而且对各类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植物品种、数量都以图表进行了细致的统计,体现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除此之外,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从植物的角度对文学史上的一些疑案提出了崭新的思考,例如对《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作者的分析,可谓为植物学与文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陈嘉映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5月版

  “该怎样生活”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的问题。该书作者陈嘉映认为,“这个命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本书围绕“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核心命题,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展开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