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精选17篇)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

  一、积累与运用

  1.依原文内容填空。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____________雪花。____________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____________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____________的消息,是____________皮肤。

  2.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磬______口 奁______ 朔______方 灼灼_______ 凛冽_________ 霁______ 眷______念 消释_____ 荷戟______ 彷徨_______ 褪尽__________ 胭脂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根基。人在大地上生活着,人类的喜怒哀乐均是大地给予的。不管是严寒的冬季,还是 的夏日,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大地千姿百态的美丽,一幅幅风景秀丽的图画——寒冷严肃的冬雪图, 的迎春图,随意洒脱的夏绿图, 的秋收图——更是点缀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

  ①在a、b、c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②请从下列各句中选一句填入d处横线中,使文意连贯自然。

  a.岁月被变得多情多趣,有滋有味。

  b.多情多趣,有滋有味的岁月形成了。

  c.使岁月变得多情多趣,有滋有味。

  d.岁月成了多情多趣,有滋有味的了。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7.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8.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②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三、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二十世纪初,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终于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意外推动使他破产了,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要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说:“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是有责任的。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他和家人三十九年的艰苦生活。他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却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亲爱的同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陈外),题目自拟。文中不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2

  

  儋州市职业中专学校黎秀妩

  一、教学目标 :

  1、掌握《野草》的有关知识。

  2、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潜心体会两副雪景图的美致。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4、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方式: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通过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细致灵动的描绘,以此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及无私无畏的伟大的不懈斗争精神。

  在教学过程 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诗中的思想感情,所以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提高朗读的质量。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与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过程 :

  一、           导语 设计

  (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能分外动人,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是冬天的精灵,那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采美文的源泉。1924年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的文字,18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出示课题)

  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生谈鲁迅)

  1、(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2、熟知生字词

  褪尽     凛冽    脂粉奁    朔方      磬口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

  (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后的感受。再请同学们寻找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读,读出感情。

  读后交流,生自由读书。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三、研读、赏析

  1、指名生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两个比喻,写出了即使在冬天里也有生机与活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江南的雪是色彩斑谰,明艳秀丽的。还有着雪中人的活泼与可爱。

  (3)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江南的雪是柔美的。面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朔方的雪,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最为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6)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课文的主旨句是:

  “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惟有死掉才能以升华,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可选其二)

  |、阅读有关雪的文章,拓展知识面。

  在文学史上,也曾有许多的文人被雪所吸引,所陶醉,让我们走进更为广大的雪的世界。阅读有关雪的一些诗篇。

  《沁园春·雪》

  《江雪》

  生可齐读或自由读或自由谈。

  2、我们通过了这篇文章学习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段“雨”的文章。写后交流。

  3、说出你的心声:选择:假如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芳草凄凄,落叶满地,应是很少有人要走的路,它必定通过一个未知的境地。如让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一条路往前走。

  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有理则可)

  (那一条有意外的怦然心动,有探索的乐趣,有创新的自豪。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的国家许许多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都选择了这一条艰辛的路,正是他们的艰辛与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今,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国家也正需要这些为将来开创美好道路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相信同学们也必能做一位勇于开创的人,去开创一片更美好的春天。想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诗:“当你爬上那一座座的山峰,人们啊,请相信,在山的那边,就是海啊,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愿幸福与希望永远陪伴着每一位。)

  五、小结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  褪尽  脂粉奁  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  胡蝶——蝴蝶  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并抽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以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是怎样的一种雪啊!)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

  建议:讨论后,每组重点就一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并相互补充。

  3、读4—6段,思考:

  1)作者怎样是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

  (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也可以这样分析,“南方的雪”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我们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来理解。)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1、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想象,以“雪”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3、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的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的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

  (2、3题可根据学生实际选作)

  点评:本教案设计内容简洁,思路明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体现,同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朗读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整体感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既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又受到高尚品德的启迪。(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家尧)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          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          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继续文本探究和研读

  1、

  1、          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较难)

  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正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返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2、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3、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关键语句的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五、对比阅读

  《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雪       鲁  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无雪

  我居住的江南小城,一年里四季分明。立春过后,一场如酥的细雨刚下过,冬眠的小草开始露出碧绿的媚眼;夏天,赤日炎炎,有高大的梧桐树撑起遮阳的绿阴;立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那梧桐叶先是泛黄,再成古铜色,然后一片一片地飘落,冬天很快就要到了。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

  冬至一过,凛冽的北风一日紧似一日。向晚,暮色越来越重了,街上除了少数几家摊店尚在营业以外,平常人家都早早关上了房门。肆虐的寒风被我关在门外,却从日晒雨淋的祖居老屋开裂后的木板缝隙里钻进来,依然呼呼作响寒气袭人。这时父亲就会买回几张白色的道林纸,裁成一条一条,调好了浆糊,让我帮忙着一起把能够封死的缝隙都粘上了纸条,准备过冬了。可是,家里没有酒,没有烧着木炭跳动着温暖光焰的火盆,当然也没有一种闲情而围炉夜话———那简直是冬日里的一种奢侈。

  有时,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摄氏)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那雪,果如所料,说下就下了。不一会儿,先是“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像音乐家灵巧的两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动听!上初中时读过一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能背诵,说是“冬宜密雪,有碎玉声”,拟物状态,觉得妥帖。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现在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如果真的下雪了,“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只能眼见而听不见声音的。所以那时的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因为雪地雪景总是孩子欢乐的天堂。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是我无法以藏在黑夜阁楼的心情而全部地领受的。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和在我耳边的哝哝絮语———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在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即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在那洁白的棉被底下,却隐藏着春天的消息,隐藏着农家的喜悦,也记录着我和伙伴们在那上边打滚的昨天……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淡漠到了生活中没有雪的日子也没有往心里想过。可是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当然也向往“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鲁迅《雪》)还要用皂珠或龙眼核给他做眼珠,还要从母亲的化装奁中偷来唇膏涂在他的嘴上……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曾经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江南凝云而且灰暗的天空下,已经多年没有雪。如果,“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雪,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经历。后来,孩子又问:“爸爸,冬天怎么不下雪了?”

  “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那年冬天,我去四季如春的昆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竟纷纷扬扬下起大雪了,冻得毫无准备的我们只好躲在宾馆的空调房里,站在玻璃窗前欣赏“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雪景。本该有雪的地方没雪了,不该有雪的地方却下雪了,你说,老天怪不?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大气污染?森林减少?冰山融化?地球趋暖?四季不再分明?“厄尔尼诺”现象?—我回答不上。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也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如果还有兴致,明早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什么时候,我们还能见到飘雪的日子?—不是在回忆中,不是在梦中,而是凌晨推门,眼前一亮:银世界,玉乾坤,天与地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4

  也从课题出发:

  1、“归”......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什么叫“饮归客”?

  什么叫“归客”?

  点拨......

  “客”从何来?“归”往何方?

  这个归处,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长安的方向,对于客来说是一种归,

  那么对于诗人呢,是否也是心之所归)

  不归之人,对于归客会有怎样的托付?

  (点点滴滴,从上下文找到依据;

  比如“愁、惨”的“凝”而不散;

  比如“八月飞雪”的生机的短暂;

  比如“不得控”、“冷难着”的呆不住;

  比如文末几句话。似乎都意味着什么)

  2、“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什么叫作“送君去”?(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为何称“君”?这是种怎样的关系?

  怎样送“君”?再读诗歌最后两句。

  (酒送、乐送、诗送、目送、雪送,都是人送)

  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分别的情景。

  这是一次“目送”......

  雪满天山路,彼此不能分辨,背影也渐渐依稀模糊;

  但我尚能看见。可是,当你走远、山路回转的时候,

  我却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

  上路上、雪地里,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印迹。

  “空”留马行处......

  什么叫“空”?(不止“只”那么简单)

  “空”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空闹闹)

  点拨......

  吊诡的一段文字,一些词语两次出现:

  君君......去去......雪雪......山山......路路

  (反复读;连词成话;体会情思)

  小结:

  对友的不舍,对家的惦念,对于朝廷的殷切期待,

  以及身居边塞的孤寂之感,都让诗的内涵超越了送别本身。

  3、“白雪”......

  八月的飞雪是什么,

  仅仅是自然风光么?

  (再读全诗感受)

  小结:

  是边塞的风光,

  是送别的背景,

  更是始终相伴的复杂心绪。

  这些心绪......

  在营帐里润湿,

  在乐音里温热,

  在铠衣下冷却,

  在天空中凝结,

  在荒漠里纵横,

  在烈风中狂舞,

  在山路上弥散。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5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比较南方雪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教学方法:

  速读、美读、细读、精读、深读、研读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由各小组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等,畅谈对雪的感受。

  简介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立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三、检测预习:字词

  四、学习研讨:

  (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

  师引导生分层,了解内容与结构:

  按照“南方的雪”、“北方的雪”两大对比内容,可以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

  第二部分(4-6)如粉如沙的北方的雪。

  (二)美读课文,揣摩感情

  阅读指导:

  江南的雪,要读出柔和的美,表达欣赏、喜悦的情感;北方的雪要读出壮丽的美,体现的是赞美、敬佩的情感。

  (三)细读课文,分析比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

  1、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的雪的?

  2、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朔方的雪的?

  3、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作者更喜欢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为什么?

  (四)精读课文,探究疑难

  教师引导探究:

  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蓄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五)深读课文,提炼主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的追求,蕴蓄了他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六)研读课文,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

  (一)运用象征手法,在自然景象的描写中浸透了幻想的、隐喻的意象,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意境。

  (二)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三)语言风格独特。

  五、拓展延伸:再读课文,模仿创作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打雪仗、堆雪人、推雪车、踹雪树·····

  六、布置作业: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怎样改为好?

  2、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地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

  3、阅读《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6

  儋州市职业中专学校黎秀妩

  :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放松放松心情。

  (播放〈塞北的雪〉)

  :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

  :洁白的,就像鹅毛,像棉花,像飞絮

  :纯洁的,像少女,像小孩

  :活泼的,可以推雪人,打雪仗,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小孩子们还可以到雪地里捕鸟,非常的有趣。读了之后,我好想看看真正的雪花。

  :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形容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出示课题《雪》)

  :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不少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可以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我们今天所学习的《雪》就是先自散文集《野草》。

  :他的名言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一生都是以这一句诗句为写照,为着救国救民目标而努力,与腐朽、黑暗的现实做着英勇而顽强的斗争,他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众生拍掌)

  :同学们的了解非常详细全面。有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有他的精神写照。现在,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鲁迅先生的《雪》,在老师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也有任务的哦!

  第一,注意朗读感情处理,确定感情基调。二、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师范读,生听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同学们有何感想呢?

  :老师读得真好,我都好像是身处于雪地当中了。

  :谢谢,你的想像力也很好。

  :我觉得读这篇文章是以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读:首先是江南的雪的部分:我们都知道江南的水世界,所以江南的景色应是如水般温柔,而江南的雪也一样,是滋润美艳的,所以应读得柔婉,温和。而北国而就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所以读北国的雪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能结合地域特色说明,非常有道理,有说服力。你能选一段给我们示范读一遍吗?

  (生朗读一段江南的雪,语调柔和,舒缓,众生鼓掌)

  :文章写得很美,你读得更美,能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能读得这么美的吗?

  (有些不好意思):平时多读,边读边想像文中的景色与感情,还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等等。总之就是多读多练多想。

  :好,多读多练多想,这也是学习所有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谢谢这位同学教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大家也能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两处雪景的,他为何能描写得如此的美呢!

  (生自由阅读书几分钟)

  :首先是抓住特点写: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还用了两个比喻句:是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与活力。而北国的雪则是如粉如沙,绝不粘连的。

  :是的,直接点明特点。

  :不仅抓住了特点,还加以了辅写:写江南的雪之外还写了江南的雪景中显露的缤纷色彩:如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陷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还有冷绿的杂草。更有趣的是还能在这片雪地里塑雪罗汉,不仅小孩子来了,还吸引了大人,可见这一片雪世界是富有生机的,是色彩斑谰的,是非常富有生活情趣的。

  :北国的雪则是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的,在日光下灿灿地生光,弥漫太空,非常大气,富有气势。

  :还间接进行描写两处雪景的美

  :江南的雪是柔美的,如水般的柔。而北国的雪则是壮美的。

  :两处不同的美,概括简洁得当。我们经常说文章写景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借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那本文借写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两处雪景的不同应是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又是黑暗的,所以身处此种环境,写美艳的江南雪景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写江南的雪地里的塑雪罗汉,作者的家乡也地处江南,小时候出玩过这些活动,但现在人到中年,远离家乡,对这些活动与乐趣只能留在回忆里,所以写江南的雪景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在雪地里塑罗汉是非常值得回忆的,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可以说是美的,但这种生活的美却是易逝的,在晴天之下,雪罗汉却易于消融了,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美的事物虽美但却又容易消失的一种惋惜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对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但景虽美,情虽深,但美好的事物却又总是不长久的,使人难免心生惋惜之情怀。

  :而北国的雪景则一改描写江南雪景的情调,变得大气,豪雄,慷慨激昂。请大家听听:永远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它是孤独的,但却又是雄健的。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灿灿的生光,旋转而且生腾。这就让我们想到人在碰到困难时的坚强不屈的精神。联系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借描写北国的雪,表达他反抗黑暗现实,顽强斗争的精神。

  :不同地域不有形式的雪花,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那么作者的感情更加倾向于哪一方的雪景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则写作背景,联系写作背景,同学们交流讨论一番作者的感情倾向。

  (出示写作背景:〈雪〉创作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中国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式正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面,北方却还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指导之下面对雪景他即兴创作了这一篇文章。)

  (生交流讨论)

  :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北国的雪。因为北国的雪象征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通过对北国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像征了一种不妥协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与南方的柔美相比,更值得称颂的应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虽然孤独但仍不妥协,这是那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在一个黑暗的腐朽的社会当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欣赏美寻找美,更需要的是去怎样创造美。鲁迅先生写两处不同的雪景,就是为了写出如江南雪景般的美,我们应去追求,但如何实现这种美,则需要在现实生活当中去与黑暗做斗争,鲁迅的一生就是追求美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

  :读着朔方的雪,我就好像在读着鲁迅先生的精神一样,有朔方冰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他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名真正的勇士。

  :千言万语浓缩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是的,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雪是死掉的雨的精魂,惟有死掉才得以升腾为纯洁的雪,可见作者愿将他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这是最大无畏的精神。

  :先生有一首《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愿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冲破这浓重的黑暗,追寻一片美好的天地。在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请同学们再一次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读这一篇《雪》

  (生满怀感情朗读课文)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前,鲁迅先生选择了不屈斗争,这是最伟大的精神。如果给同学们一个选择,问问你的心灵最深处,你会选择什么:假如你的脚下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路却芳草萋萋,落叶满地。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往前走去,希望同学们说出你们的心底话,做出慎重的选择。

  (生讨论后):

  :我选择第二条路,因为很明显,第二条路很少有人走过,前方说不定会有什么“圣地”,如果我找得到,呵呵,那我可就成了发现另一块新大陆的人了。

  (众生笑)

  :我选择第二条,因为没有人走过,所以我才选择,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会充满着探险的乐趣与发现新事物的惊喜。

  :第二条路更能煅炼人的意志力,我愿意接受挑战,把自己煅炼成为坚强的人,富有开创力的人。

  :我和他们不同,我愿意选择第一条路,现在已是一个和平的年代,阳光灿烂,春风正好,我们何不在这一条大道上纵横驰骋,去开创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我喜爱欣赏美景,所以我选择第一条,生活本是美好的,正如这一条开满鲜花的路,如果一生都能够走着这样的路,平凡的过生活,让我周围的人也都生活在开满鲜花的生活里,那是多么好的一种向往啊。

  :第一条虽然有美丽的景色,但我更倾向于第二条,因为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是走出来的,没有前人的探索,何来今天开满鲜花的路呢,所以我愿做那开拓新路的第一人,为后人铺就平坦的道路。

  (生鼓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正是有着不同的选择,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要勇于去开创,勇于去探索,前面的路就一定会更加地开阔。我们国家有许多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但正是他们的选择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今,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国家也正需要为将来开创美好道路而勇于探索创新的人。想念同学们也必能做一位勇于开创的人。去开创一片属于大家的更美好的春天。想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诗:“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愿希望与幸福永远陪伴着每一位。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7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课件3—课件4]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是“大风吹雪盈空际”的景象,作者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

  江南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总让人难以忘怀。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环境很严酷。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固然让人眷恋,但作为战士,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雪》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课文分析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课件5]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   褪尽   脂粉奁   磬口   粘连   朔方

  (二)、听课文朗读,整体感受课文。[课件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课件7——课件9]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北方雪景图。)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谈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阅读分析(1-3小节) (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0——课件11]

  1、课文第1小节至第3小节,描写了江南柔雪,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出声读读,仔细品品,然后和同学探讨一下:这幅雪景图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想像——胡蝶确乎没有;蜜蜂嗡嗡闹着;塑雪罗汉的孩子)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遗憾? [课件12——课件12]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对塑雪罗汉的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以及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雪罗汉最终的消逝,隐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这种美未经磨练,经不住考验,不能持久,所以说是一个遗憾。

  (四)、阅读分析(4——6小节) (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4——课件15]

  1、课文第4小节至第6小节,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和朔方飞雪的精神。充满激情的读读这部分,然后探讨: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个性?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的?

  特点: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追求自由、孤独奋斗、有献身精神

  具体描绘的句子:如粉如沙不粘连;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风里蓬勃奋飞;日光里灿灿发

  光;天宇下旋转升腾等。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课件16]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

  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精魂——有坚强内核的灵

  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赞美!)

  (五)、你对本文是否还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课件17]

  (本文含义深刻,学生一定会出现一些独特的理解,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多元思维)

  (六)、归纳总结:[课件18]

  江南的雪固然滋润美艳,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保持长久。作者

  更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是“雨的精魂”。它保持了追求自由、孤独奋斗的献身精神。

  在作者笔下,朔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在孤独而顽强地战斗,在战斗中他的灵魂得到升华。

  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精神的赞颂之情,也表达了作

  者愿意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斗争精神。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三、练习: [课件19 ——课件22]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

  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参考:“冰冷”“坚硬”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参考:“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

  的雪吗?)

  参考:这描写的不只是自然界的雪。作者用粗犷的笔调赋予了北方的雪强烈的个性色彩。这雪,实质上是鲁迅自身勇猛奋斗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4、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参考: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牺牲精神。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参考: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的地方嵌入一个 “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延伸训练:[课件23]

  1.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能背诵几句并简单讲解一

  下吗?

  参考:《湖心亭看雪》、《沁园春.雪》、《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引导学生简单谈谈借景抒情的好处)

  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短文。

  郑州八中   张喜乐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9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

  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 第一小组: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②第二小组: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

  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③第三小组: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④第四小组: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 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体会?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点评:

  该教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别人的经验来赏析诗歌,重在感悟和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透过凝炼的、跳跃的、模糊的诗歌语言去把握其深刻的含义。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0

  师:刚才我们小伙伴之间再次朗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的游戏,请你根据课文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师生:“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现在开始:

  生:我想提个问题: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飞到天上变成了白云。

  生:水怎么会飞到天上呢?

  生:我妈妈说过:太阳出来,水会变成水蒸气就飞到天上去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真是个“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CAI课件:

  雪融化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慢慢蒸发──水蒸气空中会聚集成云。

  师:那你们觉得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生:还会回来。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

  生:不对,过几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了。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看──CAI课件:云变成雪的过程。

  师:只要云能变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个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继续提问:

  生:雪孩子家着火了,他为什么不知道?

  生: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太累了。

  生:因为雪孩子睡得很香,睡得很沉,发生的事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生: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

  生:因为雪孩子很喜欢小白兔,他不想让火把小白兔烧死。

  生:因为是免妈妈做的雪孩子,小白兔是他的小主人。所以他要救小白兔。

  生:雪孩子很爱帮助别人。

  生:雪孩子是一个雪人儿,就像我们冬天堆的雪人一样,他怎么还会走路,还会跑呢?

  生:──(无言以对)这是假的。

  师:你连这样的问题都能提出来,了不起!(奖励“小博士”)其实呀!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的动物、植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走路还会思考呢!小朋友们在课外可以读一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有人认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连话都说不清楚,就更谈不上什么质疑能力啦!但是,我觉得质疑要从小抓起,质疑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缺乏,起初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孩子们的质疑能力作个了解。但是,上述片断向我们证实:孩子们不仅有提出问题的潜能,而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令我完全出乎意料的是,经过短期的训练,孩子们竞能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真是让我感到既惊奇又惊喜呀!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巧于评价,善于引导,孩子们就会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质疑潜能。

  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的确注重了激励性、全面性。课堂上,“你真棒”“行”“可以”“对”“不错”等鼓励性的语言随处可听,“你说”“请他说”“你读”“他读”等客串性的语言随处可闻。但我们细想一下,这些评价语言能真正地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产生兴趣吗?没有深入引导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效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引之得当”“引之有法”“引之得益”,学生才会有所建构,有所发展。善引导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才是长效的,内在的。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1

  《雪》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进动力。

  《雪》虽然是《野草》中色调相对明朗,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但学生在解读上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该如何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近鲁迅的生命,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

  教学之后,在“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上有以下几点思考:

  1、个性解读铺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有学者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八年级上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孤独与战斗精神”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战斗精神。

  2、巧设问题走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 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3、适时点拨排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学生游离文本”、“学生死钻牛角,不能自拔”以及“学生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

  ⑴ 句子“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中“闹”字的理解;

  ⑵ 句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孤独”的理解;

  ⑶ 在学生提及“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此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学生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学生从“雪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

  就这样,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又重读课文,回归到了文本,走进了雪,也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在学习“朔方雪的特征”时提到了雪的外形特征──如粉,如沙和雪的内在气质特征──蓬勃奋飞,旋转升腾,我并没有就此点出“雪的内在气质特征即雪的精神特征”,也没有以此作为学习“雪的战斗精神和鲁迅精神”的切入口,造成了教学环节的脱节现象。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太依靠原先的教学设计,不能很好的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行程,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应该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

  2、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语言浸润和资料帮助解读,显得略微生硬。因为要从一篇文章中读出鲁迅的精神,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有点难度,必须要援引一些资料加以引导,帮助理解和解读。虽然,我也援引了背景资料、专家学者的解读以及鲁迅的故事,但由于在课堂上没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衔接上处理不当,导致多数学生一下子难以从雪的精魂到鲁迅的精魂,最多只能体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腾奋飞,很难想象到鲁迅在困境下孤独的情境,以及鲁迅在孤独中不沉沦,依然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必须要加以克服的瓶颈。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2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          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          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继续文本探究和研读

  1、

  1、          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较难)

  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正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返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2、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3、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关键语句的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五、对比阅读

  《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鲁  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无雪

  我居住的江南小城,一年里四季分明。立春过后,一场如酥的细雨刚下过,冬眠的小草开始露出碧绿的媚眼;夏天,赤日炎炎,有高大的梧桐树撑起遮阳的绿阴;立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那梧桐叶先是泛黄,再成古铜色,然后一片一片地飘落,冬天很快就要到了。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

  冬至一过,凛冽的北风一日紧似一日。向晚,暮色越来越重了,街上除了少数几家摊店尚在营业以外,平常人家都早早关上了房门。肆虐的寒风被我关在门外,却从日晒雨淋的祖居老屋开裂后的木板缝隙里钻进来,依然呼呼作响寒气袭人。这时父亲就会买回几张白色的道林纸,裁成一条一条,调好了浆糊,让我帮忙着一起把能够封死的缝隙都粘上了纸条,准备过冬了。可是,家里没有酒,没有烧着木炭跳动着温暖光焰的火盆,当然也没有一种闲情而围炉夜话———那简直是冬日里的一种奢侈。

  有时,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摄氏)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那雪,果如所料,说下就下了。不一会儿,先是“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像音乐家灵巧的两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动听!上初中时读过一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能背诵,说是“冬宜密雪,有碎玉声”,拟物状态,觉得妥帖。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现在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如果真的下雪了,“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只能眼见而听不见声音的。所以那时的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因为雪地雪景总是孩子欢乐的天堂。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是我无法以藏在黑夜阁楼的心情而全部地领受的。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和在我耳边的哝哝絮语———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在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即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在那洁白的棉被底下,却隐藏着春天的消息,隐藏着农家的喜悦,也记录着我和伙伴们在那上边打滚的昨天……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淡漠到了生活中没有雪的日子也没有往心里想过。可是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当然也向往“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鲁迅《雪》)还要用皂珠或龙眼核给他做眼珠,还要从母亲的化装奁中偷来唇膏涂在他的嘴上……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曾经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江南凝云而且灰暗的天空下,已经多年没有雪。如果,“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雪,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经历。后来,孩子又问:“爸爸,冬天怎么不下雪了?”

  “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那年冬天,我去四季如春的昆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竟纷纷扬扬下起大雪了,冻得毫无准备的我们只好躲在宾馆的空调房里,站在玻璃窗前欣赏“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雪景。本该有雪的地方没雪了,不该有雪的地方却下雪了,你说,老天怪不?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大气污染?森林减少?冰山融化?地球趋暖?四季不再分明?“厄尔尼诺”现象?—我回答不上。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也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如果还有兴致,明早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什么时候,我们还能见到飘雪的日子?—不是在回忆中,不是在梦中,而是凌晨推门,眼前一亮:银世界,玉乾坤,天与地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动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一幅古诗的画面,古诗字卡。

  教学过程:

  1、猜拼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出示古诗的大纸)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5、幼儿操作:桌子上的小篮子里也有这首古诗的字宝宝,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诗的顺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给后面的老师检查,你排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五角星。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4

  雪(2)

  重庆市江北中学     何青松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

  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 第一小组: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②第二小组: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

  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③第三小组: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④第四小组: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 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体会?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点评:

  该教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别人的经验来赏析诗歌,重在感悟和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透过凝炼的、跳跃的、模糊的诗歌语言去把握其深刻的含义。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5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1、 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

  2、 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投影显示:

  1、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

  四、 教师判断正误,引出:

  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滋润美艳   绚丽有趣     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五、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显示:

  1、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六、 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七、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一篇随笔:

  投影显示:

  《雨中庐山》图           播放钢琴曲

  八、 教师点评学生的现场作文。

  板书设计 :

  《雪》      鲁    迅

  南方雪景图                  北方雪景图

  对      比

  奋斗的激情

  课后记:本文的中心思想表达较为含蓄,另外,学生也没有在苦难环境下艰难生活的经历,因此,理解本文中心是一个较大的难点。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6

  教学内容:  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能力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索表达的独立张扬的个性,体会作品中闪现的理想光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通过文中的两幅图景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写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演唱的歌曲《塞北的雪》。  

  除了歌曲以外,也有许多描写雪的诗句,让学生起来说说:  

  如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对雪情有独钟,不知惯于以文字作匕首的鲁迅笔下会有怎样的雪?  

  二、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学生介绍后,老师补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渐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文章有:《风筝》(选自《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和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此三篇选自《朝花夕拾》)  

  3、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和《华盖集》。  

  4、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5、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往往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象征、比喻是其经常运用的手法。  

  三、写作背景: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  

  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四、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重点字音。  

  磬(qìng)口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朔(shuò)方  

  凛 (lǐn) 冽( liè)    粘(zhān)结       胭 (yān) 脂       旋 (xuán) 转   

  多音字:  

  模:模(mú)样            模(mó)型             褪:褪(tuì)色:指颜色或痕迹变淡或消失。     褪(tùn)下一只袖:指用力使穿或套着的东西脱落。  

  2、课后词语。(最后补充了4个)  

  博识:见识广博。   美艳:漂亮艳丽。      消释:消溶,溶化。  

  褪尽:脱落完。     凛冽:刺骨的寒冷。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脂粉奁:脂粉盒。   天宇:这里指天空。    精魂:精灵,灵魂。  

  目光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形容闪闪发亮的样子。  

  五、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全文结构。  

  文章描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南方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  

  它们分别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课文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写朔方的雪。  

  六:作业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翻书,完成课文内容填空。  

  1、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2、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气齐读课文引入:  

  二、认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以异常热切而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南国一幅(冬日雪野)图,展现了(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  

  2、作者写这段的思路是:先写(),次写(),进而写(),最后写(蜜蜂),这种写作顺序是(先静后动)。  

  3、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冷绿的杂草”以及蜜蜂等,作用是什么?  

  起烘托作用,为了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4、江面的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冷绿的杂草以及忙碌的蜜蜂,由此可以联想到英国诗人雪莱的一句名句是: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5、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作“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课后第二大题1小题)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6、际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课后第二大题2小题)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面的雪蕴育着生命。  

  三、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自然段的大意。  

  江南的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2、找出作者描写江南的雪的一些词语,并体会作者对江南的雪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南方的雪很美,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南方的雪给作者留下什么遗憾没有呢?  

  有。因为它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

  师小结:江南的雪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它有一种温润的美,一种丰富多彩的美。江南的雪,透露着盎然的生机,蕴育着蓬勃的生命。雪中的景,雪中的人,都融入了作者对南方冬天美好的回忆。但是它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小小的遗憾。  

  对北方的雪,作者又怀着一种什么感情呢?  

  四、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描写朔方的雪的句子(或者说突出写了朔方的雪的什么特征)?(提示:抓住形态、动作描写)   从拟人的角度来分析,朔方的雪具有人的哪些性格?

  句子有:                                                       性格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个性独立  

  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个性张扬。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顽强不屈   (板书:个性独立、个性张扬、顽强不屈)  

  2作者借朔方的雪赞扬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赞扬的是一种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3北方的雪以孤独寂寞却从不妥协的姿态,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像一个斗士,像一个不屈的挑战者。你能体会作者的用意吗?  

  托物言志。北方的雪这种独立、张扬、顽强不屈的精神与作者是何等的相似。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作者就是一个永不言败的斗士,永不屈服的挑战者。  

  4、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课后第二大题第3小题)  

  北方的雪的一个特点是孤独,它又是死掉的雨,是雨死掉后的一种脱胎换骨,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它凝聚雨的灵魂。  

  5、作者为什么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  

  因为她不甘于像暖国的雨那样单调、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样屈从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称朔方的雪,是对朔方的雪顽强追求理想、尽显独立和张扬个性精神的极力赞美。  

  五、概括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寄寓了作者为了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决心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胸怀和理想。  

  六、作业设计:  

  1、综合全文,下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d)  

  a、作者描写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体现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在孤单的境遇中独立抗争的北方的雪更值得赞美。  

  b、作者借对生机盎然的江南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c、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蓬勃奋飞,两幅图画各具情态,别有特色。  

  d、作者借对旋转飞腾、弥漫太空的朔方的雪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满以及憎恶孤独、冰冷、严酷的冬天的思想感情。  

  (提示d:作者是借雪来表达自己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至少写四个与雪雪相关的成语,并任选一个解释。  

  附:与雪相关的一些成语。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粤犬吠雪 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雪泥鸿爪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雪窖冰天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雪上加霜 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孙康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挑雪填井 比喻劳而无功。

  如汤沃雪 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飞鸿印雪 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风雪交加 暴风雪一齐袭来。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洪炉点雪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风花雪月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  

  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

  鹅毛大雪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沉冤莫雪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案

  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冰天雪窖 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冰肌雪肠 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 冰魂雪魄 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担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程门立雪 比喻尊师。

  报仇雪耻 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抱怨雪耻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白雪皑皑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报仇雪恨 报冤仇,除仇恨。雪,洗刷掉。

  傲雪欺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  

  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

  傲雪凌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  

  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

  傲霜斗雪 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雪》 篇17

  活动目标

  1、知道冬天保暖的方法与物品,如口罩、帽子、围巾等。

  2、引导幼儿粘贴冬天的景象(雪人),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利用材料制作娃娃,感受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制作出不同的`娃娃。

  活动准备

  图画纸 大小各一原形纸 三角形纸 水彩笔 胶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2、冬天到了,北风呼呼的吹,吹得我们很冷,怎么办?

  3、想什么办法,能使我们暖和起来?(要穿厚厚的衣服,外出时要外套,戴帽子、手套、围巾;还可以用取暖器、考火、开空调等;还要多运动,多锻炼身体)

  4、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小动物过冬的方法有几种:冬眠过冬、换上厚厚的毛过冬、贮食过冬,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刺猬;换上了厚厚的毛过冬的有兔子、松鼠;贮食过冬的有蚂蚁、狗熊是冬眠过冬,大雁和候鸟是南飞过冬的等)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5、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都吃什么了?

  6、“冬天到了,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礼物,你们知道是什么礼物吗?”(出示图片雪花)

  7、冬天天气十分寒冷,还会下雪,看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雪花。雪花是什么颜色的?

  二、手工制作‘雪娃娃’

  1、看到了这么漂亮的小雪花,你想到了什么?

  2、你们和我想到的一样,可惜啊我们现在这没有下雪,不能到户外去堆雪人!那咱们来一起动手制作一下!

  3、教师演示

  4、幼儿动手制作:雪娃娃

  5、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将作品贴在展示栏中!

  三、总结:

  小朋友做的都很漂亮,老师非常的喜欢这些雪娃娃,

  活动延伸:“等下雪时我们再堆雪人、打雪仗好不好”?自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