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祝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课    型:教读。

  主要教法:分析指导。

  教学设想:拟用四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具体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附板书: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第  三  教  时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第  四  教  时

  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祝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祝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祝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  三教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祝福》知困录

  在执教《祝福》一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一些地方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困惑,并通过思索,对这些困惑产生了一些想法,兹录如下。 

  一、鲁四老爷为什么偏偏要骂康有为? 

  当“我”来到鲁四老爷家后,“一见面是寒喧,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一段叙述,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伪善与反动,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未尝不可,但它可能掩盖了鲁迅先生的另一层深意。 

  《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书》)。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那么为什么鲁四老爷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这里鲁迅先生是否另含深意?特别是在“康有为”之前还加了一个“还是”,更值得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在所有能查阅到的资料中并未查到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论述。经过思考,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他骂的还是康有为”确实另有深意。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本来对辛亥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先生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当他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拿起笔来作小说,进行“呐喊”时(见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他用他力重干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其中就有《祝福》,所以《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更是如此。鲁四老爷“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深意正在于此。 

  深意一在于,鲁四老爷骂新党不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而骂康有为,说明鲁四不知道如今领导革命的是孙中山,倘若他知道是孙中山,反动透顶的鲁四肯定要骂孙中山的,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领导人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可见革命之局限性。 

  深意二在于,鲁四是鲁镇的头面人物,且是一个教书的“老监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那就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了,作为把目标定位在“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夏瑜语)的辛亥革命,普通百姓连革命的领导人是谁都不知道,革命能不失败吗? 

  深意三在于,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要革皇帝命的孙中山了,可见鲁四老爷之反动的程度。 

  二、鲁镇人的“看戏心态” 

  在鲁镇人(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她是一个“回头人”(卫老婆子语),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鲁迅语)。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又一次地落人了“又冷又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又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 

  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那么如何来描述鲁迅笔下“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呢?笔者给它一个名称——“看戏心态”。 

  “看戏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描述: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 

  这种“看戏心态”能不能用“看客心态”来替代呢?这是不能的。鲁迅先生多次描写了“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的看客心态,其特征是精神麻木、爱看热闹。这种特征与“看戏心态”的特征是大相径庭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祝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课    型:教读。

  主要教法:分析指导。

  教学设想:拟用四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具体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附板书: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第  三  教  时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第  四  教  时

  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祝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意图】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本课堂设计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

  【 问题设计】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

  【课堂准备】投影仪、视频材料

  【课堂时数】二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分组研究问题。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课文: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⒈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⒉指名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

  ⒊解读课文的叙述技巧。

  板书: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倒——  结局     突然死去                  ——————

  叙      开端     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五

  发展     被迫改嫁                  两年

  —— 高潮     再到鲁镇                  约两年  ——  年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⒉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⒊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⒋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⒌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心得,总结课文。

  【教学点拨】

  ⒈“一个日子”: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点拨: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⒉“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⒊“三样眼神”:

  简析: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⒋“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⒌“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课堂小结】(重点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去总结)

  【学习迁移】用研究的眼光在本单元的小说单元中去发现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

《祝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理解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教学

  重点 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教学

  难点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

  【教学理念】

  《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作品所述故事时空跨度大,情节转换曲折,语言内涵丰富,感情饱满深沉。许多老师都认为《祝福》不好教。如何才能让教学流程更顺畅,教学效果更令人满意呢?经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与思考,可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键动词为教学切入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钻研文本,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讨论答问,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得到应有收获。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本文的教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从设置切合文章关键的问题入手,让关乎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与探究。

  【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掌握本文情节结构,理清课文基本思路。并通过评点的方式详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一、导入新课: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

  不仅是诗歌要“炼字”,小说也是如此,鲁迅先生的小说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祝福》中动词对展现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循词探旨

  ㈠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㈡交流探讨

  ⒈拄

  形象地写出了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备受摧残的事实。祥林嫂的年纪并不大,可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于才“四十上下”年纪走路却要拄着竹竿。

  ⒉讨

  写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讨饭为生了。

  追问:文章说“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事实上她并没有来“讨”啊,她只是来问“我”一些关于“魂灵”、“地狱”的事,怎么解释你所选定的这个“讨”字?

  明确:祥林嫂最后还是以“讨”为生的。尽管当时她没有向“我”讨饭讨钱,但我们从“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知道这一点。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也明确地说她后来成了乞丐。因此,用“讨”来概括她人生的最后时光是恰当的。

  ⒊做

  “做工”的“做”。这一词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时候是靠为别人做工而谋生活的。

  师:“做”字的确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点。我们再仔细读课文,看还有没有比“做”更能说明祥林嫂需仰仗别人而活的词呢?

  ⒋求

  卫老婆子对鲁四老爷鲁四婶说“她来求我荐地方”。祥林嫂有力气,又勤劳,却生活无门,还要求人介绍做工,可见其命运之惨。

  师:“求”这个词确实很能说明祥林嫂的生存状态。她两次来鲁镇做工,都是“求”人引荐,“求”人收纳。她要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时还不可得,多么可悲!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看还有没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

  ⒌抓

  她婆婆带人来抓她回去的“抓”。这个词说明她没有人身自由。

  ⒍劫

  追问:“抓”字充分说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没有人身自由的。仔细读课文,看还有哪个词与“抓”字暗相照应,有同样的表现力?

  明确:“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现力,“劫”字更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

  提问:“劫”字同样说明祥林嫂对其婆婆的淫威是无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这两个词用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

  明确:“抓”这个词是从祥林嫂的婆婆对“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这个词则是鲁四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来“抓”祥林嫂,他们在鲁老四爷鲁四婶等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当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几个词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说明船中的人出来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词说明他们的行动是带有暴力性的,他们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甚至辩解,这正是“劫”。

  ⒎逃、许、嫁

  提问: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要动用武力来“抓”她、“劫”她呢?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地位?

  明确:因为她是“逃”出来的,她婆婆早已把她“许”给别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她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提问:两位同学的发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出来呢?我们能否根据课文作些推断?

  明确:得祥林嫂逃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没有人身自由。从上文的叙述可知她的婆婆很严厉,那对她也一定很刻薄。

  提问:同学们说的都有理有据,这种发言方式非常好。现在要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

  明确: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为了钱,是为了用“嫁”她的钱来给小儿子娶媳妇。

  追问: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这就足见祥林嫂在那个家是没有地位的,她在那个家不过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财产。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吗?

  ⒏闹

  她婆婆要把她嫁给贺老六,她“不依”,“闹得很出格”,这说明她对这桩婚事是不满意的。

  ⒐撞

  提问:我想问,祥林嫂“撞”在香案角上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

  ⊙生读课文后言。

  ⊙生可能的答案:她逃出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来就要把她嫁出去换钱为小儿子娶媳妇。我们从她逃到鲁镇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来。或者从“她从河边淘米回来,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个“家”,这应该是她“逃”的一个原因。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进行引导。

  引导:试体味“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和“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所表达的意义有没有什么不同?

  明确:“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说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则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提问:祥林嫂为什么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明确:因为她不想嫁给贺老六,她想以死抗争。

  提问:那是因为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吗?

  明确:从作品里看不出来。她应该是受了旧时从一而终的观念的影响。

  ⒑瞒

  提问:其实,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试试?

  明确: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不久就“瞒”着婆婆逃出“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都说明她与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会解脱得这样快。

  ⒒赶

  追问:分析得有道理。还有无其他有表现力的动词?

  明确:“赶”字也表现出祥林嫂悲惨的人生。她的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来收屋”,“赶”她,好像那个家不是她的似的。

  提问:我们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后,“逃”出婆家,“逃”到鲁镇后却被“抓”,被“劫”回去,强嫁给贺老六;而在贺家,当丈夫和儿子都失去后,她又被“赶”,流离失所。她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这说明她的“家”是依赖丈夫而存在的,没有了丈夫她就没有了“家”,这是封建的族权、夫权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权、夫权之害。

  ⒓捐、赎

  “捐”字、“赎”字也有力地说明祥林嫂的可悲。

  提问: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

  明确:这都是迷信,还有封建的贞操观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过错,她是无罪的。她捐的钱根本赎不了她的所谓的罪。

  提问: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动词来描述。

  明确:“打发”。她最后被鲁家“打发”走了。

  师:当祥林嫂失去利用的价值之后,她就成了社会的弃儿,她完全成了一个多余人。在那个寒冷而热闹的祝福的时节,她走完了短暂而悲苦的人生,告别了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不幸遭际,是无数旧时代妇女的一个缩影。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写人之时,所用语言既极其简省,又十分富有表现力。我们刚刚说到的这些动词就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透过这些冷峻的动词,我们还能深切地体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四、延伸探究

  师:其实,作者除了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展示了人物性格命运之外,他们的名字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下——

  ㈠祥林嫂

  ⑴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⑵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㈡鲁四老爷

  ⑴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⑵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㈢柳妈

  ⑴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⑵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㈣贺老六

  ⑴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⑵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㈤祥林嫂的婆婆:

  ⑴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 堂而 

  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⑵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五、作业

  1、怎样看待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怀念”?

  2、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你怎样的感触?

  3、小说以“祝福”为题,又反复写“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结,你觉得有何深意?

《祝福》教学设计 篇10

  课题 祝福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刘永清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1、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 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二、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     福   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             内容                 时间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例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没有       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春天       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祝福》教学设计 篇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阅读上:学会如何欣赏中国现代小说(步骤、方法、技巧等)

  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置疑、点拨、讨论为主并辅之以适当的课堂和课外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并用之理清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教学方法:精讲方法并通过置疑让学生自行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教学步骤 :1、随堂调查对小说的兴趣和欣赏的方法。

  2、精讲方法:五注意:四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

  小说发表的社会背景

  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

  三研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找出)线索、结构(抓住场面)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再留心:人物活动的舞台-----典型环境,并从中寻求环境与人物的因果联系或人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结果。

  三认识:小说的认识、教育、美感三作用

  3、导学:1,阅读课文,解读作品及人物

  弄明:作品写于何时?(1924.2)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  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大改变  大骂其新党  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麽大改变

  年终大典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主要人物是谁?(祥林嫂)

  她的身份是什麽?(寡妇、女佣、再嫁寡妇、女佣-----社会下层劳动妇女)

  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丧夫,独子惨遭狼吃,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死前景况:(四十上下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悲哀仿佛木刻,提着空破碗,拄着破竹竿-----纯乎是一个乞丐)

  2. 写出:其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夫小十岁,初婚不幸。丧夫受虐,勇逃魔掌。

  初做女佣,勤劳能干。被卖再嫁,出格反抗。

  亡夫丧子,连遭不幸。再做女佣,备受歧视。

  沦为乞丐,饱尝炎凉。惨死雪夜,仍被咒骂。)

  3.分析: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劳动妇女的特质?(手脚都壮大、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然而反满足-----安分耐劳勤快能干)

  (“变成奴隶“还万分喜欢”--------最后“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一般劳动妇女所不具备的特质?

  (并不逆来顺受,敢于奋起反抗:逃出婆家,反虐待;出格地闹

  反迫害;求捐门槛,反命运;询问魂灵的有无,怀疑神权统治。

  屡遭不幸打击,仍然坚韧坚强:在丧夫丧子又被赶“真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要寻求自食其力的活路

  面对鲁镇人们“又冷又尖”的嘲笑“总是瞪者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4.讨论:这样一个勤劳、坚韧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为何命运如此悲惨?(试深入分析一下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点拨:两次丧夫和失去爱子均属不可避免的天灾;

  婆婆的虐待迫使她逃出,过上“满足”的生活;

  婆婆的强卖反使她“交了好运”有夫有儿;

  两次在鲁家做女佣均没有受肉体的打骂虐待和工资的克扣

  5.自行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哪麽,真正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是什麽?是从什麽开始的?

  课堂小结(略)

  布置课后作业 :以“试析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

  6:课后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鲁迅本文揭示的“礼教吃人”的主题;明白一个人不能盲目的反抗命运

  教学方法:师点拨,置疑,生讨论发言

  教学步骤 :1:检查作业 (抽查)

  2: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先看祥林嫂反抗精神的表现:

  逃出婆家却到讲理学歧视寡妇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

  反抗被卖是为了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却不知贺老六是个可以依托的好人;

  想自食其力坚强地活下去却又来到被封建礼教统治着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家

  想摆脱被歧视的境遇却采用并不被人们认可的捐门槛的方式

  所以说,主观上,祥林嫂虽有反抗精神,但受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但她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并不自觉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我们不能苛求她。

  再来看她先后两次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

  第一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 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人们:都说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第二次: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

  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笑影 又冷又尖

  女人们带着“鄙薄的神气”

  大家对她“烦厌和唾弃”

  他们的笑容和声调“是在嘲笑她”

  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变化?谁的话揭破了谜底?

  柳妈的话:“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什麽大罪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夫妻有别“别”在何处?

  男人可以借七种借口遗弃妻子并可拥有三妻四妾

  女人只能必须遵从“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且“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他们注定妇女必须过那掩藏的生活,而使妇女的再醮(再嫁)成为犯罪行为。崇拜贞节-----这是理学家在妇女界中竭力鼓吹的---变成心理上的固定的理想,妇女因此须付社会道德上的责任,而男子则对此享着免杀的特权。妇女更须负责以保全名誉而提高品格。这一点,男人家也常热烈予以赞美,盖至此其主眼已从寻常家庭妇德转移于女性的英雄主义与节烈的牺牲精神。”

  --------林语堂《吾国吾民.第五章.妇女生活》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鲁迅《我之节烈观》

  小结:全镇人都将学和礼教奉为金科玉律,她一个下层妇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一妇两嫁怎不会被视为“败坏风俗的”败类受到歧视、鄙薄、嘲笑、厌弃呢?所以即使做了乞丐,人们也不给她施舍,并对她的死十分冷淡,甚至她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卖命服务过的主家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这样说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思想的驱使,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角色。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其实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礼教吃掉的又何止一个祥林嫂?看看古徽州和全国各地遗存的贞节牌坊,哪一座牌坊下不埋葬着一个被礼教吃掉的无辜妇女的冤魂?难怪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因此,鲁迅大声疾呼要掀翻这吃人的筵席,“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三,再研讨

  1,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

  ----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

  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麽?(倒叙)

  3, 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先写她的惨死,就为全文定下的悲剧的基调,也制造出悬念,引人入胜。)

  4, 首尾两段可否删掉?(不可。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与祥林嫂命运有重要关系的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没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和鲁镇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有祥林嫂这样的人生悲剧。

  尾段:呼应全文,也烘托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否则首尾不完整。

  小结:(略)

  布置作业 :1,作者运用了什麽方法又抓住什麽来描写祥林嫂的?

  2,作者在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

  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请你写出脱落的上联。(品德详明德性坚定----朱熹《四书集注》)

  3.思考一下:此处这样的描写有无深意?

  (与鲁四老爷其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为他卖命服务过的祥林嫂惨死雪夜,他不但不同情,还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哪里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样?由此对其进行反讽,表现了他为人的虚伪。)

  四:布置作业 :将本课对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分析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评论。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训练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习题训练

  教学步骤 :一。1,检查作业 (抽查)

  请一位同学填写上联。

  2.有何用意?(略)

  二.研讨:1。对祥林嫂的描写中最突出也最成功的是什麽方法?(外貌描写)

  (共有四次:第一次在鲁家出现时:春上刚死了丈夫“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第二次:经历了丧夫丧子的不幸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第四次:临死前: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一句该怎样理解?这是一个表认知行为的单句,宾语是一个复句结构形式。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还是”,仍然是,竟然是。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该怎样理解? 

  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4.对“我独坐在”到“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一段话该怎样理解?(略)

  5.在祥林嫂被劫后,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麽?

  (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三.请再完成以下习题

  1.紧接下文的一句是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4)

  A、不多久,这推想便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便被证实了。 

  D、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2.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1 踌躇   监生   朱拓   不更事   形骸

  2.折罪   正月   恐吓   炮烙

  3.分外  歆享  牲醴  陈抟

  4.间或   瘦削  忌讳   踱步

  4.不含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

  1.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麽大。

  2. 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3. 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

  4.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5. 5.标点有误的一项(1)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6,.选词填空(4)

  1.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   )在书房里。

  2.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麽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   )成一团糟。

  3.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  )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4.她于是(  )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1.留   搅   盯   流

  2.呆   乱  瞅   淌

  3.待   和  看   滴

  4.剩  乱   钉   淌

  7.关联词语填空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 )眼睛窈陷下去,(  连 )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  )很胆怯,(不独 )怕暗夜,怕黑影,( 即使 )看见人,(虽 )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四.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的学习,观察课本扉页上的插图,以“面对祥林嫂的诉说”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

《祝福》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学设计 篇14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 反聩及校正

  八、教后记

《祝福》教学设计 篇15

  陈志平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又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故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又不知道该用什么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她是怎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从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原载1999年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祝福》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