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13篇)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1

  一、三维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3、进一步锻炼学生读说写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重、难点分析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无,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小说《祝福》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她每况愈下的悲惨遭。这种成功的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挞和控诉。

  3、小说《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作者多处运用精细的笔法描写,其中包括陈腐、压抑的年节气氛的描写,包括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特别是对于祭祀习俗和祥林嫂周围的世态人情的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透露出主人公性格发展和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第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直接探讨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非常枯燥,也难以操作。我通过反复研究课文发现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大都发生在“春天”,所以就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设计了教学思路:春天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祥林嫂在新社会获得了“春天”,集听说读写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物象、意象相统一。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提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在什么时间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

  正音,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2)倒叙的作用

  (三)

  1、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2、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3、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1、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2、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3、“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五)环境描写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1、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以“祝福”为题: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作业布置

  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七、教后反思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2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

  点拨:倒叙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顺序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

  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1)读下面三段选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分角色朗读。(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

  沉郁的语言特色

  个性化人物语言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归纳小结】

  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当堂检测】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左右。

  2、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年左右。

  第三、四课时(展示)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分组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学习反思】

  你这节课心情怎样?

  你有哪些收获?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3

  一、导入新课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支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这就是祥林嫂——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祝福》里的一个悲惨的下层劳动女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起来了结祥林嫂。

  二、整体感知:请学生根据祥林嫂年谱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明确: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 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三、鉴赏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形象

  1、提问: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现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的人物,那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祥林嫂的?

  明确:主要通过眼神的变化、人物的肖像和她的语言等方面来展现。

  2、提问: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作者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着墨于她的眼睛的变化。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着重通过分析祥林嫂眼睛的变化来探讨其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按照先后顺序找一找课文中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是怎样进行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请一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节),然后提问: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只是“顺着眼”──这两次描写强调表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特点?

  明确:祥林嫂的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统的农村妇女,性格内向,安分守己,身体健康;又是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年轻寡妇,因家境贫困及难言之隐而外出打工糊口,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改变她眼前的命运。

  提示1:此处的肖像描写写出了她的勤劳、善良、正统。

  提示2:“顺着眼”表明祥林嫂是什么身份?(佣人,低下,预示要被别人欺压。)

  2、(请一位学生阅读第四部分第一和第三两节),提问: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后与初来时相比,眼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是“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的眼睛”,说明了此刻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这是祥林嫂在经历了被迫改嫁、丧子再丧夫、大伯收屋等一系列残酷生活变故的打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特别是丧子之痛,更使她难以承受,表明了她的极度悲伤。不过,她此时能够再来鲁镇,说明她并没有绝望,还是想在不幸当中强自振作,一个人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去独自谋生、独立支持。

  追问:带着丧子之痛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从文中我看到她变得“没有以前灵活了”,“急性也坏多了”,“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脸”,她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向人家哭诉自己的幼儿被狼吞吃的惨事。为什么呢?

  明确:一个是周围人的、人世间的近于残酷的冷漠,导致了祥林嫂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向别人哭诉、想要人们同情和接受她的心理趋向。有道是,情抑于中,自然是要发之于外的。丧子之痛,给她带来极度的痛苦,正是这样,寂寞悲伤的祥林嫂希望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以期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追问:极度痛苦、寂寞的祥林嫂希望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是周围的人是怎么对待她的呢?周围人的表现表明了什么?

  明确:鲁四老爷子自是不用说他了。单说跟祥林嫂社会地位差不多的、也是处于底层的那些人呢?他们的反应里更多的是歧视和冷漠,他们的眼神里丝毫没有悲悯。他们在开始时,或许是出于满足自己猎奇和窥探的心理罢,似乎也像是做出了一些叹息和同情之类的表示;甚至有人还主动凑上来问这问那。而祥林嫂呢,也一遍一遍地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喋喋不休地copy着她心里面的无数份同样的惨事和话语。直到众人皆知了,人们都听烦了、听腻了。但是这些周围的人们没有谁是真心实意去帮助她、或者哪怕是设身处地地同情和体谅过祥林嫂的感受,也没有谁真心实意地要替她排解心中纠结的哀怨,进一步表明了世人的冷漠和事态的炎凉。

  追问:周围的人对祥林嫂冷漠不关心还不算,甚至连“祝福”都不让她参加。请比较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的反应有什么不相同(解释“讪讪”和“炮烙”)?为什么?(提示: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讪讪的缩了手……只得疑惑的走开”;第二次“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讪讪”是难为情地表现,而“炮烙”更说明这话对她的打击之深。她本以为捐了门槛就能“赎罪”了,但是在地主富人眼里,即使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仍然只是

  “谬种”一个,仍然不能称为“人”,对她来说第二次的打击比第一次更厉害!“

  3、提问:被拒绝之后她的眼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一学生阅读P122、P110)?说明祥林嫂此时的状态如何?

  明确:“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间或一轮”写出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她的性格和精神已经完全丧失了活力,巨大的痛苦和悲哀已经使她变得麻木了,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让她对生活已经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

  追问:为什么在前后两次被拒绝后祥林嫂的表现反差如此之大?在第二次被拒绝之前,她在捐过门槛之后不是“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吗?

  明确:祥林嫂之所以会去“捐门槛赎罪”是受了迷信思想的愚弄。在这之前她只是一个没有地位的人,但是柳妈的无知却又给祥林嫂带来了更大的精神痛苦。她去捐门槛可以说是对不幸命运的一种反抗,争取恢复一个能够参加“祝福”的普通女佣的地位,她的眼神的“分外有神”说明她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歧视了,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时的社会并不能如她所愿,在要求参加“祝福”被拒绝后,她的“赎罪”的愿望随之破灭,这样的拒绝对她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进一步促使她精神崩溃,从而走向死亡埋下了伏笔。

  4、教师明确:“眼睛”的描绘,是《祝福》人物描写特点中最有深度最传神的特点。文中多达13次的眼睛描写构成了《祝福》的一条细节线索。而祥林嫂眼睛地变化揭示了祥林嫂性格和精神地巨大而深刻地变化。通过她的眼睛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悲剧的发展,祥林嫂所受得打击越来越严重,性格和精神的变化越来越大而深刻,鲁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把祥林嫂震憾人心的悲惨命运一步步地推到了高潮,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四、探究学习

  在新年的毕毕剥剥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悲惨的死在了街头,究竟是谁害死了她?祥林嫂惨死的根源就是什么?

  1、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包括鲁四老爷、四婶、柳妈……

  提示:如果在我们今天社会里也有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丧夫失子,生活困苦的女人,她的结局会像祥林嫂一样吗?为什么?

  2、自身的心理上的失常。从她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去土地庙捐了门槛。自以为这样做了,就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被社会所容纳而存活下来。捐了门槛后,她还高兴地对鲁四婶说了这件事情来看,在祥林嫂的深层意识里,她实际上也是认同了鲁四老爷对她人生的“孽种”定性;她实际上也难以避免国人身上的一些深根蒂固的鬼神崇拜和和陈腐的道德界定的局限的。惟其如此,她才会不断地做出向人家哭诉、去土地庙捐门槛,以及问“我”人世有无灵魂等等的一系列的自我救赎的行为。(提示:假如祥林嫂在如此多的不幸和痛楚下,能够擦干眼泪、停止哭诉;坚强地走到外面去做事、做人;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勇气抗争人世的冷漠和命运的暴戾。而不是“捐门槛赎罪”和深陷于灵魂的有无上,那么她还会不会是这样呢?

  教师归纳:祥林嫂惨死的根源就是存在于当时国人意识深层里的那些深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和思维定势,加之祥林嫂自身的一些偏执与局限,是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

  五、总结全文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女性,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朴实顽强。她两度丧夫,两进鲁家大院,虽几经挣扎却依然不容于这冷酷的人世和社会、最后在过年时节的风雪严寒和人们声声祝福的喜庆场面里,怆然地停止了呼吸。她就是这么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女性;一个命运多舛的、受人鄙弃、即使屡屡挣扎,也终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见容的悲惨的人生。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4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注音

  谬种 浸渍 陈抟 俨然 瘦削 形骸 荸荠

  草窠 桌帷 讪讪 蹙缩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烟霭 瓦楞 尘芥 朱拓 监生 炮烙

  咀嚼 执拗 间或一轮

  四、研习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先速读课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几个阶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凄然死去]在祝福声中,离开人世

  开端——[初到鲁镇]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

  发展——[被迫改嫁]被婆家卖掉,后来有了儿子。

  高潮——[再到鲁镇]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播放电影《电影》

  六、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学生讨论话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问题: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与电影结尾情节比较]

  [点拨分析]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 "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讨论:关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写。

  “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第三课时

  一、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节课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故事时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这也是一种反讽。

  二、精当的语言艺术

  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5

  【创新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思考。可以新形式、新方法,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借鉴、迁移。春节期间,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短信,也编写了几则发给朋友。其中一部分语言形象优美,很是另人喜爱。心想何不借用短信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一次作文形象思维的训练。学写诗歌,以往进行过两次训练,于是便设计这样一次训练。

  【训练目标】,生活的活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述自己美好的祝愿。

  【操作过程】

  课前准备:搜集语言形象优美、韵律和谐的手机短信息6-8则。

  制作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堂教学:

  一、短信欣赏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这不,过春节了,我收到了许多朋友发来的短消息。优美短小的信息将我围绕在浓浓的情谊中。好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下面几则短信是我收集到的或自己写的,请大家欣赏。不过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从写作文的角度看,这些短信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展示短信(伴有音乐)〗: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轻轻驶向你的港湾:新年快乐!

  许一个美好心愿祝全家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感觉祝全家万事圆圆,发一条短信祝你微笑甜甜,用一份诚挚敬意祝福全家幸福永远!

  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让快乐与你不见不散,让祝福与吉祥一个都不少,祝福你新年快乐!

  窗外的世界很喧嚣,听不到自己的心跳。拉上窗帘抛却烦恼,默默把手指轻敲,让新新春的祝愿,穿过岁月的长河,去倾听你快乐的心跳。

  羊儿到鸿运照,烦恼的事全跑掉。向你问个好,生活步步高,喜气围你绕,好运天天交,岁岁有今朝。

  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春风送去我深深的祝愿,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生活,让白鸽将祝福一次次捎到。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等你电话。

  二、讨论悟道

  1、自主讨论:

  好了,伴着音乐,欣赏完了优美的短信,该思考问题了。下面请各小组(4到5人)讨论2分钟,组长记下自己小组所能想到的答案,看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多最好。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2、交流小结

  时间到了。请各组的发言人准备发言。

  〖各组发言人发言

  生1:写得像诗歌,还押韵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句子还比较整齐。语言都好美的,有的用了排比……

  很好。其他小组来补充。

  生3:有的还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4:第2句中“快乐连连”“微笑甜甜”把词语双起来用,挺好的。

  那叫叠词。能使句子意蕴优美,节奏如流水般和谐优美。

  生5:最后一则,好象是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句子。

  生6:这句话,那最后的句子有点幽默,刚才大家都笑了。

  …………

  大家说得非常好。手机短信其实也应是诗歌,好的短信一般有以下特点。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与大家说的意思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

  写作短信策略小结:

  想象要丰富,多用鲜明形象来抒发情怀。

  多用修辞手法。

  句式尽量整齐,最好押韵

  可以借用古诗,适当修改出新意。

  可以适当幽默。

  …………

  我再来补充一点,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短信一般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你想想,想象多丰富啊。还有多用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怀。像“风、帆、船”、“火车”、“蓝天白云、白鸽”这些都是具体的赋予了美好感情的事物。善于抓住形象来抒发情感的手法,是写作诗歌的必备的能力,也写好文章的一个手段。

  三、演练实战

  欣赏和领会了这么多的短信,我们大家是否想来试一试呢。老师有许多外地的朋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想给它们送去春天的祝福,请大家帮帮老师吧。给大家3分钟,每人写一则,3分钟后交流。好的有奖。

  〖学生独自思考写短信〗

  时间到。没有写完的同学待会儿再写。下面请几个同学说说你替老师写的祝福语。

  生1:

  生2:

  四、快速写作

  请大家拿出小作文本,用形象的语言的抒发出对朋友的祝愿。

  〖多媒体展示〗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春天让人充满希望和活力,春天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想对远方的朋友说什么呢?请用短信息的形式,把你的祝福带给他(她)。

  提示:可以先想想春天的许多美好事物,让自己的祝福,随着春天独有的形象,随着你形象的语言,从你的心底流淌出来。

  学生快速写作,五分钟后第一位学生交作文本,十分钟后大部分交作文本。

  结束语:下课的铃声响了。还有5位同学正在完成当中。如果你觉得不满意,回去后可以从容思考,写好后交给老师也行。刚才老师看了大家交上来的本子。很多同学写得非常好,老师将打印出来。有手机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送给朋友,暂时没有手机的,等有了手机后再发也不迟。还了请大家记住:写诗歌表情感,最好抓住形象来写。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6

  一、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游戏的愉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

  2、练习听指令做动作,发展平衡能力。

  3、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4、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二、活动准备:

  帽子每人一顶,动物头饰6个,小旗两面。场地布置如图:

  三、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学小动物走路,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2、情感活动:创设动物王国将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会的情景,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祝福装在帽子里送给小动物。

  3、平衡能力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小路到森林里送祝福。

  听指令活动:

  集体活动--将祝福送给规定的小动物。

  自由活动--结伴通过小路到森林里把祝福送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5、随活动自然结束。

  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这节活,孩子们游戏的时候兴奋点太过了,应该让孩子们自己送礼物,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7

  设计者:湖北省郧县郧山中学 郑玉宝

  邮编:442500

  电话:(0719)7229213 7225116

  课题: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试验修订本)

  作者:鲁迅

  教学重点: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板书设计 :

  操作步骤: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完成教学重点一)

  3、引导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帮助学生归纳:死于贫穷、悲伤、恐惧、绝望、孤独…… 从而证明祥林嫂清白无辜,对自己的死不负任何责任。

  4、重点分析:谁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 分析后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5、总结分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与戮杀。标出“封建礼教”(完成教学重点二)。

  6、延伸: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标出坟墓的形状。

  板书设计 说明 :

  本板书采用图形式,把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设计成一座大坟墓,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最上面是“封建礼教”四个大字。目的是揭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依照文意:祥林嫂之死,按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祥林嫂的死,谁该承担责任。再依次分析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等人该什么责任,从而明确封建礼教上杀人凶手。

  [1]

  《祝福》板书设计 .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8

  知识目标: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

  (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福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例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没有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

  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 体会与分析肖像描写与人物悲剧命运的关系。

  3. 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学情分析:

  执教班级为绩溪中学高一(2)班。该班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他们更需要在知识的丰富多元性、思想的深刻性方面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恰好能给他们以帮助。

  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1.通过肖像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把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措施:采用微课、学生利用新媒体分角色朗读、结合新媒体朗诵等方式深入文章深层,呈现出悲剧美学的震撼效果。

  课前活动

  学生利用新媒体对《祝福》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诵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生”字开始:满清末年,在江南的一个乡村里,一个极为平凡普通的女孩降生了。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许无法抚养过多的孩子,于是,这个女孩很小就被送到一个叫祥林的男孩子家做了童养媳。后来,这对男孩女孩都长大了,他们于是成了亲。如果不出意外,这对小夫妻的人生轨迹将会怎样呢?(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是啊,如果没有意外,这个现在被叫作祥林嫂的青年妇女完全可以像这样生活:她的人生终点将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条的人生轨迹将是一条典型的时代轨迹。但是,是什么改变了她的一生?(丈夫死了)

  死了丈夫,人生就彻底改变。今天失去丈夫的女子并不少,她们是不是就注定会如祥林嫂遭受诸多不幸?让我们看下:祥林嫂一生有几次重大的转折?再让我们思考一下:造成她的人生悲剧重大原因是什么?

  二、祥林嫂际遇图

  《祝福》教学设计

  三、肖像描写

  1、请按照文章的时间顺序找出全文中三次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并分析这些肖像描写分别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

  ①第一次 初到鲁四老爷家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壮大,顺着眼。

  点评: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尚在,安分守己,好劳动力。

  ②第二次 再到鲁四老爷家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了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点评: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早逝、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

  ③第三次 与“我”河边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提着竹篮,一个破碗,空的;拉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点评:空的,下端开了裂,这两个特写。倒装的方式,起到了强调作用。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摧残下,她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完全麻木,已成为木偶人,濒临死亡的边界。

  2、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者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请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地方,思考眼神的变化,表现她怎样的生活状态?完成表格。

  (该部分问灵魂部分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揣摩人物心理。)

  小结: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过程就是她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被践踏、被鄙视、被迫害,最终被旧社会吞噬的悲惨结局。

  四、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冲茶的短工淡然地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你怎么看?(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短工的对话部分)

  从表面上说,她是流落为乞丐后死去的,好像可以说是穷死的。但是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因为她丧失了劳动力,连记忆力也不行了,才被鲁家解雇了的。但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吗?

  丁玲评价祥林嫂之死是这样说的:“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地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且看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都有哪些人?他(她)们是如何对待她的?(请同学们品味细节精要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谈谈那些给自己最深印象的细节的认识采用合作交流、旁批方式形成自己的认识)

  鲁四老爷、四婶、鲁镇的民众、柳妈等人。

  ?四叔:皱眉、不许祭祀,“谬种”

  点评:败坏风俗。道德观:好女不嫁二夫。极端冷酷与自私。

  ?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

  点评:对比这两句的变化,第一句多少还有些客套;第二句就很不客气,即使我很忙,也不用你摆,潜台词是你不是一个干净的人。

  ?鲁镇的民众(重点品味细微精要处)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纷纷评论着。”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这是《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给了我们心魂无尽的凄冷与痛楚。

  1)狼吃阿毛,在祥林嫂是悲惨的遭遇,在镇上的人们那里,却只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所以连有时不大上街的“老女人”,甚至还要“特意寻来”听。

  2)陪出许多眼泪来,“纷纷评论着”

  一个“陪”字,表明他们只感觉到故事的悲惨,却未体会到人的不幸。一个“评论”,兴味不减,意犹未尽。似给人一种超然的优越感,幸亏不是我。而这恰恰了表现了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3)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点评:不是写哪一个女人,而是所有的女人的眼泪,居然会同时“停在眼角上”,只等到时候“一齐流下”,何等滑稽可笑又可悲!社会的冷漠,愚众的麻木,是何等可怕!

  4)“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似笑非笑……这么大了?”

  点评:一旦自己赏玩的痛苦变得重复和满足,不再有新的刺激,麻木的心灵便对外界不起任何作用,不但不起反应,甚至还生出“恶”来,即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投以极端的冷漠和残忍。

  5)两次叙述阿毛

  本来,祥林嫂是自觉不自觉地希望别人能够分担她的痛苦,如今她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她只能在冷酷的世间“叹息”和“独语”,对一个不幸者,这是怎样的寂寞和悲哀啊!让人极度压抑。

  ④柳妈

  柳妈是个仁慈的劳动妇女,但她却带给了祥林嫂最深的恐惧——魂灵说。

  祥林嫂受的精神刺激太大了,她情感上太痛苦了,她痛苦的原因是: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隶,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阎王一分为二)。

  更可悲的是,祥林嫂由于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认识而导致死亡。可以说,虽然有捐门槛的反抗行为,但总体上来说祥林嫂是死于愚昧,死于反抗的自觉性。真正的凶手也许不是哪个人,而是封建礼教和道德观。

  五、结语

  祥林嫂终于在无限的恐惧中死去了。我们沉痛地感觉到,在“无意识的杀人团”里,愚昧的民众,恐怕是最多的成员。

  巴金先生在《家》中同样描写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丫环鸣凤投湖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ppt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步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

  拄着长竹竿,四处游荡。将自己变成一堆白白的雪,以祝福为饵,埋在冬天的拐角,春天的门口。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块无字的碑。 ——《致祥林嫂》

  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扼杀,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悲伤、哀痛、悲愤……唉,浩然长叹一声。下课!

  六、板书(略)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10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

  第一幕:初到鲁镇;

  第二幕:再到鲁镇;

  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四、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

  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

  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

  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  三教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的优秀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