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通用17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师: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词句上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哪些人?他们的生活情态又如何呢?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师:对,这里除了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还有一个隐含其中的人,就是此人自己。那词人的情绪怎么?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师:理解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中介一下全词,词从人物景物入手给我们展示了三幅图景,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三幅图呀?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1)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点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郭晓阳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本单元是学习宋词,所选四位此人都是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大家,因此不能仅停留在对一词一作的赏析,要看到作家的特点和贡献。但考虑到学情本身,及高考要求,需要老师给出明确的鉴赏方向,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的放矢,学有所得,既能满足考试需求,又能真正提高鉴赏水平,完成课标要求——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
【学习难点】:鉴赏艺术技巧。
【教法与学法】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提问;学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课件展示)
三、朗读《望海潮》,因声求气。
1、首先提问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
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
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
四、疏通文意: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课件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高表达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己去黑板板书)
2、老师课件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
天堑珠玑罗绮————杭州(美丽、富庶繁华)
下片: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千骑高牙————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
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
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组织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
问题:《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七、分析艺术技巧:(突破难点)
探究问题:1、本词中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是结构方面的艺术技巧,用这三句总领全词,概括介绍杭州情况。下面的内容都是针对这方面来铺叙的。(提示同学们:)善于铺叙,首尾完整,这也是柳永词作常用的技巧。
探究问题2、针对景物方面的描写,你能看出哪些艺术技巧,或者表现手法?
提示:整体看1铺陈描写,时空全方位写出杭州的美丽与繁华。(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2点面结合,既有对杭州全貌的描写,如“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也有局部细致的刻画,如“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等典型事物人物的展现。
3大量运用数词,(十万三秋十里千骑)
4融情入境,作者把对杭州的喜爱完全融入到了对景物的刻画中。
5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绮羌管菱歌嬉嬉钓叟莲娃)
局部看:比喻(怒涛霜雪)夸张(十里荷花千骑)
八、深化成果,展示评价:
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自由发言。老师用课件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课件展示)
九、课堂小结,整体评价:
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称赞当地长官孙何,这是柳永的一首投赠之作。不过客观评价,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为拓宽宋词的艺术表现天地作出了贡献。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齐读全词,来感受一位婉约作家的豪放之气。
十、作业布置:巩固背诵全词,预习并背诵下一首《雨霖铃》
板书设计:
望海潮——柳永
意象艺术手法
形胜
杭州都会如何表现——
繁华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乘醉(chéng)罗绮(qǐ)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清嘉: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4
一、诗词导入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杭州或者西湖美景的诗词?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异。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
上片: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2、由此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四、具体探究
1、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2、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赏析。(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描绘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整个江堤,汹涌的江涛发怒似的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壮阔的钱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赏析意象、字词:该句意象鲜明,“云树”以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又与前文“烟柳”呼应,增添了一份清新朦胧之美。一“绕”字表现了绿树成行,长堤迤逦的情态。“怒涛”中波涛怀怒意奔涌而来表现其澎湃汹涌之态,一“卷”字,极富形象性和动感,再现了钱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飞溅的景象。
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波涛的颜色和寒冷。
概括意境:“天堑”暗指钱塘江,以“无涯”表现其雄伟壮阔,使词的意境变得雄浑壮阔。
五、拓展延伸
相传,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望海潮》一词,对其中关于杭州盛景的描绘大为赞叹,遂即作出南下攻宋的决定。并在出兵前赋诗言志,极具慷慨豪迈:“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课件出示:你认为本词描写的哪幅画面激起了金主完颜亮对南宋的觊觎之心,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和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七、布置作业
请课下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对比赏析与本词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我国诗坛有两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但诗作风格却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现实派的代表。若将这二人的诗作风格做个比喻的话:李白如同开了一辆小轿车,这小轿车上只载着潇洒浪漫的自己。而杜甫呢,他如同开了一辆大卡车,这车上载着国家、载着人民。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首诗的学习来认识这位诗坛巨星——“诗圣”杜甫。
二、走进诗文《望岳》
看到诗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有“望”。一首在望:“岳”,一首在 望:“春”。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试着读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生齐读诗文:力争读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点。 生范读诗文:读出泰山的特点。
生分层感情读: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读,颈联尾联全班齐读。
师1问:读得如此动情,相信大家定能读出此时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样的泰山。请大家在小组内商讨后做以总结。
生回答,师板书。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令人激动
看不够 (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师2问:大家通过《望岳》,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迎难而上
积极乐观
师3问: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巅吗?(适时引导:本诗创作于唐朝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此时的唐朝就如这泰山一般“高大雄伟”。)24岁年轻的杜甫他想:为国效力,在这样的盛世建立功业!
三、拓展延伸《春望》
《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这两首诗表现诗人的心境一样吗? 生自由诵读诗文,感受此时杜甫的心境。 生齐读诗文,读出杜甫当时的心境。 生范读诗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国都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齐读诗文)
师1问:看到大家都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相信大家定是被诗中的描述所打动。请大家找到最打动你的词语分析你的感受。 生回答,师板书。
破败
沦陷
感伤
凄凉 (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师2问:诗人的眼中望到了凄凉的春天,但他的心中会“望”到什么呢? 师3问:那么,从《春望》中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
忧国
忧民
思家
这忧思背后,我们不难看到杜甫眼中的“凄凉”,更能看到杜甫心中定在望:望妻儿、望家园、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国与家能拥有真正绚烂的春天!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6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愁张翰许汜
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桓温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附:板书设计
望海潮
柳永
景美人惊叹
杭形胜间
民乐赞美
州繁华天
官愉堂羡慕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教学《望海潮》。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师: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词句上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哪些人?他们的生活情态又如何呢?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师:对,这里除了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还有一个隐含其中的人,就是此人自己。那词人的情绪怎么?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师:理解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中介一下全词,词从人物景物入手给我们展示了三幅图景,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三幅图呀?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1)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点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四、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 官------愉 (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二、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
3、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诵读提示和注释自由读课文
4、提问词义,学生个读
【感受:1、很规范很传统的诗歌教学第一环节】
三、分析上阕:
1、前三句:
①请学生描绘,然后问:有什么感受?
②比较:“长忆孤山”与课文“东南形胜……”
生答师点拨
过渡:引导学生找出三个关键词——形胜,都会,繁华
【感受:2、此处比较甚好,于无疑处生疑,比出了原文的意蕴】
2、品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师:改为“绿柳小桥……”如何?
生分析:原句更大气,“烟”显得朦胧
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可以改成“风柳画桥,珠帘翠幕”,如何?“珠帘”正好和下文的“竞豪奢”照应
教师引导:原文中“风帘”更有动感
学生反驳:我的改句中前面已经有“风”,前后句是动静结合
教师请其他同学谈看法,另一学生说:我觉得不能用“珠帘”,因为后面有“参差十万人家”,平常老百姓家不一定都用得起“珠帘”的
教师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下探讨吧
【感受:3、此处和本课另一处是课堂自发生成的,是优秀的学生说出的个性见解这两处给所有听课老师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为授课老师没有把握住精彩的生成而遗憾平心而论,如果我们处在这种大赛的舞台上,处在那种紧张的情景下,我们能把握住这精彩的生成吗?我的答案是:至少我不能完全把握住我在听课时,又震惊又激动——震惊的是很可能我也把握不了这样的场面,自己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激动的是我能教到这样优秀的学生该有多好啊!在平常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说说生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了他对生成的看法:“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教师讲公开课,要把课备到特别透的地步,以随时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我省名师代昆鹏讲《定风波》,充分的备课使他足以应对优秀学生任何的提问和课堂生成(详见拙作《准备有多好,生成就有多美》,见20xx年1月26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我们应该向代老师学习
再来谈此处的突发事件课堂上,最后一个学生回答:“我觉得不能用‘珠帘’,因为后面有‘参差十万人家’,平常老百姓家不一定都用得起‘珠帘’的”当时我听到此处,豁然开朗,忍不住拍案叫绝说得多好,这就是学生的力量啊!是啊,此时教师或许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说:“你替老师做了回答改成‘风柳画桥,珠帘翠幕’,可见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原词中的动静结合,故也改成了动静结合的句子但是,它的下一句紧接着是‘参差十万人家’,所以此处强调的是人家多所显示的繁华,而非豪奢的繁华而‘竞豪奢’所总结的则是与其紧挨的上文‘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你的改动或许是作者最初想到的,但作者为了每一层所强调的重点,或许忍痛改成了现在的句子总之,你的句子同样精彩”
呵呵,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的不当之言还是那句话,若我处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亦不能把握好,我们不能苛责余老师】
3、品读“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①学生描绘这几句的画面
②这几句中哪个字更好?
学生赏析:“卷”……
教师引导:卷起千堆雪……
教师说:请大家对这几句连读三遍,一遍比一遍大
【感受:4、析画面,炼字,这些环节进行得有声有色】
4、品读“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问:为何选“珠玑”“罗绮”?
生答师点拨
【感受:5、分析意象也很典范】
5、学生齐读上阕
四、下阕:
1、学生个读
2、品读“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句
问:哪个词表现了老百姓的快乐生活情态?
A生答师点拨
B教师引导:你想到了什么?生答,教师也谈自己的感受
C齐读
【感受:6、抓点抓得太好了!“嬉嬉”二字品得相当到位】
3、品读“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①哪些词表现了官员的快乐?
生答:乘醉,吟赏
教师引导:请与欧阳修“而不知太守游之乐也”的与民同乐比较
学生比较
另一学生突然说:“老师,我觉得本文与民同乐有点假,因为作者写本词是为了奉承官员作者写得这么美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很可能背后(的景)不是这样”
教师:你思考得更深刻咱们班学生的思维真活跃啊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在这里不做更多的探讨了,同学们下课去研究一下
【感受:7、这里又出现了一次没有把握好的生成详细的解析见感受3若是我,也会把握不住后来,王娅老师评课时提出了一些解读而我当时听到学生的这个看法时,心中很为学生的部分看法叫好——难道这首词没有奉承之意吗?当然有学生的感觉多敏锐啊,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部分看法】
4、请学生描绘“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丽画面
生写作、展示
【感受:8、此处的写作与上面的比较、换字、直接品味等教学方法又有所不同,方法多样,教学节奏鲜明】
五、总结:
1、教师总结时把自己的板书形成画轴
2、教师展示自己的词作
【感受:9、教师板书成画轴,很别致,匠心独运
10、教师敢于写词,有实力,有功力,可惜没有时间念】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
【学习难点】:
鉴赏艺术技巧。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提问;学法: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展示)
三、朗读《望海潮》,因声求气。
1、首先提问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
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
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
四、疏通文意
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高表达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己去黑板板书)
2、老师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烟柳 画桥 风帘 翠幕 十万人家 云树 堤沙 怒涛
天堑 珠玑 罗绮 ————杭州(美丽、富庶 繁华)
下片:重湖 叠巘 桂子 荷花 羌管 菱歌 钓叟莲娃
千骑 高牙 ————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
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
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组织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
问题:《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七、分析艺术技巧:(突破难点)
探究问题1、本词中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是结构方面的艺术技巧,用这三句总领全词,概括介绍杭州情况。下面的内容都是针对这方面来铺叙的。(提示同学们:)善于铺叙,首尾完整,这也是柳永词作常用的技巧。
探究问题2、针对景物方面的描写,你能看出哪些艺术技巧,或者表现手法?
提示:整体看
1铺陈描写,时空全方位写出杭州的美丽与繁华。(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2点面结合,既有对杭州全貌的描写,如“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也有局部细致的刻画,如“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等典型事物人物的展现。
3大量运用数词,(十万 三秋 十里 千骑)
4融情入境,作者把对杭州的喜爱完全融入到了对景物的刻画中。
5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珠玑罗绮 羌管菱歌 嬉嬉钓叟莲娃)
局部看: 比喻 (怒涛霜雪) 夸张(十里荷花 千骑)
八、深化成果,展示评价:
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自由发言。老师用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展示)
九、课堂小结,整体评价:
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称赞当地长官孙何,这是柳永的一首投赠之作。不过客观评价,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为拓宽宋词的艺术表现天地作出了贡献。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齐读全词,来感受一位婉约作家的豪放之气。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四、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